世界主要矿产资源供需前景良好,但制约因素仍在

2024-05-14 12:37

1. 世界主要矿产资源供需前景良好,但制约因素仍在

总体上,全球主要矿产资源保证程度高,资源潜力很大,未来资源供应充足,能够满足世界经济发展的需求,但影响供需关系的不利因素较多。
1.5.1 主要矿产资源保证程度提高
与20世纪80年代初相比,目前世界大多数矿产资源的需求保证程度在提高。其中,石油、天然气、煤炭、铁矿石、锰矿石、铬铁矿、钼矿、铝土矿、钾盐、菱镁矿、石墨和萤石等静态保证年限均超过了40年(表1.11)。
表1.11 世界主要矿产静态保证年限


1.5.2 矿产资源潜力仍然很大,可供能力增强
世界矿产资源在经过近代和现代大规模勘查和不断发现之后,其探明的潜力仍然很大。一是从资源潜力上看,根据地质对比,多数国家和地区都有产出大量矿产资源的地质条件;从勘查程度上看,除西欧和北美以外的世界大部分地区(包括海洋)地质工作和矿产勘查程度仍然比较低,即使是已探明出大量矿产资源的南非和澳大利亚矿产资源勘探程度仍是不高的。世界大部分矿产的估计资源量通常是矿产储量基础的几倍或十几倍。二是从勘查驱动力上看,世界范围内的资源勘查开发活动近年非常活跃,发现和探明矿产资源能力增强。三是从矿业科技和社会发展看,低品位矿、难选冶矿和开发条件差的矿(包括海洋的)的开发和开采将增多,以及非传统和新类型的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开发将增多,从而可利用矿产资源的来源将得到进一步扩大。
1.5.3 影响矿产资源供需平衡的因素仍会导致市场供应短缺
尽管今后20~30年,世界矿产资源供需总体基本平衡,但分布的不均匀性,将会导致区域性能源、资源短缺。另外,世界经济发展的周期性、资源勘查与开发对经济发展趋势的滞后反应等因素也导矿产资源及其产能供应的周期性、结构性过剩与短缺。

世界主要矿产资源供需前景良好,但制约因素仍在

2. 世界对矿产资源的需求将继续增长

矿产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一些新矿产的发现与开发利用往往会大大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如18世纪的煤,点燃了工业革命之火。20世纪初石油和天然气的大规模开发利用带来了塑料时代。而20世纪中期,矿产原科和其他一些矿物材料的开发利用,又把人类引进原子时代和电子时代。目前人类社会消耗的自然资源中有70%为矿产资源。正是这些矿产资源为工业提供了95%的能源和75%左右的原材料。
目前尽管世界形势动荡不安,国际政治新秩序和经济新秩序仍未建立起来,但和平与发展仍是人类共同关心的两大主题。发展中国家在努力发展民族经济,发达国家也力图摆脱困境以维持其经济继续增长。由于总体呈发展趋势的世界经济需要耗用大量资源,加上全球人口的急剧膨胀,对资源的需求更日益增加,所以,在近几十年间,国际矿业虽时有波动,但仍获得很大的发展。按1983年稳定美元计算,1950年世界矿产值为1180亿美元,而1989年为11250亿美元,40年间增长了近10倍(表37)。
表37 世界矿产值变化


(据Mineral Commodity Summaries,1990;国外矿产资源年评,1988)
据有关方面预测,今后几年,世界经济发展速度较前几年可能有下降,但仍会将以2%~6%的增长率稳定发展(表38)。
表38 1987~1995年世界经济增长趋势单位:%


由于矿产资源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所以,可以说明,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将继续促进矿产资源的勘查和开发。据有关资料,1960~1985年这25年间,世界平均年采铜620万吨;而到2000年,预计铜的年产量可能达1000万~1200万吨。又如能源资源,在1950~1980年这30年间已从年产27亿吨增长到100亿吨标准燃料,到20世纪末可能增长年产180亿~190亿吨标准燃料。

3. 全球矿产品供需形势趋紧,价格持续上涨

近几年世界经济逐步复苏,矿产品需求强劲增长,矿产品价格普遍上涨。世界经济增长的地区继续扩大,美国经济稳健运行,日本经济复苏动力不减,特别是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势头强劲,明显地改善了世界经济增长的平衡性和稳定性。世界经济复苏,固定资产投资增加,加之受政治因素和投机资金炒作的共同影响,能源、原材料需求强劲增长,矿产品供不应求,加之美元继续疲软,使得以美元结算的大多数国际矿产品价格普遍攀升,许多矿产品价格创多年来最高纪录,这是近期世界矿业的一个明显特征。同时,尽管世界矿产品产量不断增加(表1.6),但由于需求增长在短期内释放过于强烈(表1.7),使得矿业生产和矿产品市场难以适应,表现为需求强劲,供应不足,供需形势趋紧,矿产品价格普遍上扬。但是,受金融危机不断蔓延的影响,矿产资源形势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需求减缓、价格暴跌,很可能会影响未来一段时期矿产勘查开发。
2007年国际市场原油价格(纽约原油现货价格)年平均价为72.26美元/桶,比2006年上涨9.5%;2007年铁矿石长期供货价格上涨了9.5%,2008年从巴西铁矿石进口价格上涨65%,从澳大利亚铁矿石进口价格上涨96.5%;2007年世界精炼铜平均价7119美元/吨,同比上涨5.8%;精炼铝价格2638美元/吨,同比上涨2.8%。
表1.6 世界主要矿产品产量


续表


表1.7 世界部分矿产品消费量


1.4.1 能源供需矛盾凸现,国际市场原油价格持续上涨
2007年是全球能源市场持续增长的第4个年头。世界经济的持续增长,导致了全球一次能源消费继续增长。2007年,尽管所有燃料的消费量继续增长,但增长速度已经明显慢了下来。随着公众对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的关注程度不断提高,能源工业成为全球的焦点。2007年,原油价格(大庆原油)持续波动上涨,12月上涨到了90.41美元/桶的高点。天然气价格被上升的油价拉高。面对需求的变化,美国Henry Hub2007年天然气平均价格为每百万英制热单位6.95美元,较2006年上涨2.7%。英国2007年Heren NBP价格则下跌23.7%,为每百万英制热单位6.01美元。生产能力紧张、气候条件恶劣、中东地区持续的冲突、世界许多国家的内乱以及投资基金大量进入能源领域,均为推动国际市场能源价格持续上涨的重要因素。虽然国际市场石油和天然气的价格大幅度上涨,但石油和天然气的供应均未出现短缺。能源供应安全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地缘政治对世界石油市场的影响也逐渐加剧(表1.8)。
2007年世界石油产量为39.06亿吨,同比下降0.2%(表1.6),为自2002年以来首次下降;消费量为39.53亿吨,同比增长1.6%。2007年中国的石油消费量增长4.1%。美国的石油消费量连续第3年出现负增长,较2006年减少了0.1%,但在世界石油消费中所占比重仍达23.9%。从主要消费地区来看,北美地区、亚太地区和欧洲地区仍是石油的主要消费区,在世界消费总量中所占比例分别为28.7%、30.0%和24.0%。2007年全球石油日消费量的增长达到了99万桶,从而使日石油消费量达到了8522万桶。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消费量约每日下降了38.5万桶。2007年,欧佩克石油产量日减产35.6万桶。2007年其他生产国的产量日减产25.6万桶。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产量每日下降了28.7万桶,为连续第5年下降。期间,俄罗斯的产量达到了新的高峰,日增产0.9万桶。美国、巴西、委内瑞拉等国的产量也都有所增长。2007年布伦特原油价格平均每桶为71.82美元,比2006年的平均价上涨了10.3%,12月达到了每桶90.85美元的峰值(表1.8)。
表1.8 2002~2007年世界主要市场原油价格 单位:美元/桶


2007年世界天然气产量为2.94万亿立方米,比2006年增长2.4%,略低于10年平均值。俄罗斯和美国是天然气生产最多的两个国家,其产量分别是6074亿立方米、5459亿立方米,分别占世界天然气总产量的20.6%和18.6%。中国的天然气产量增长18.4%,在世界产量中所占份额很低,仅为2.4%。2007年,世界天然气的消费量为2.925万亿立方米,比2006年增长了3.1%,高于2006年2.4%的增长率。美国和俄罗斯为世界两大天然气消费国,天然气消费量分别为6131亿立方米、4321亿立方米,分别占世界天然气消费量的22.6%和15.0%。2007年中国天然气消费量同比增幅为19.9%,为世界增长幅度最大的国家,但占世界天然气消费量的比例仅为2.3%。全球经济增长减速是世界天然气消费增长放缓的主要原因。
2007年,煤炭仍为全球增长最快的燃料。2007年煤产量为63.96亿吨,同比增长3.3%;消费量31.78亿吨油当量,同比增长4.5%,高于10年的平均值。其中拉丁美洲增速最快,拉丁美洲地区煤炭产量和消费量分别较上年增长了6.0%和7.3%。中国仍为世界最大煤消费国,2007年煤消费量增长有所放缓,但仍高于10年平均值。2007年中国消费量增长7.9%,占全球煤炭消费量的41.3%,占全球消费量增量的70%以上;油价和天然气价格的上涨是中国煤炭消费量增长的主要原因。美国为第二大煤消费国,2007年煤消费量为5.74亿吨油当量,占全球消费量的18.1%,出现了2002年以来的首次下降。在中国以外的其他地区,煤炭的增长平缓,增幅为2.0%,高于过去1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目前,国际煤炭的价格仍然相对较低,煤炭价格增幅小于石油和天然气。
2007年,核能消费量6.22亿吨油当量,同比下降2.0%。美国仍为世界最大核能生产国和消费国,2007年美国核能消费量为1.92亿吨油当量,占当年世界核能消费量的30.9%。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消费量为5.27亿吨油当量,占全球消费量增量的84.7%。中国核消费量增长了14.6%,为1420万吨油当量。法国作为核电消费大国,2007年核电消费量9970万吨油当量,同比下降2.4%,占世界核电总消费量的16.0%。
1.4.2 世界钢铁市场需求强劲,铁矿石供应偏紧价格大幅度上涨
2007年世界钢产量达到创纪录的13.22亿吨,比2006年增加了6.7%。这是世界钢产量连续第4年超过10亿吨大关。2007年世界钢产量比10年前增长了76.4%,比5年前增长了55.5%。中国是世界第一大产钢国,2007年的产量达到4.89亿吨。中国钢产量占世界产量的比例为37.0%。在5大产钢国中,日、美、俄、韩4国的钢产量总和仅为中国钢产量的69.6%。日本为第2大产钢国,产量为1.20亿吨。美国排世界第3,为9721万吨。其他重要产钢国有俄罗斯、韩国、德国、印度和乌克兰等。目前世界钢铁进出口大国主要有:中国、日本、韩国、美国、德国、加拿大和俄罗斯。这些国家的钢铁贸易在世界钢铁贸易中占有较大的份额。由于目前全球钢铁产能过剩,国际钢铁市场竞争激烈,国际市场占有率较高的国家是日本、德国和俄罗斯。
铁矿石需求的增长驱使铁矿生产公司加速扩能增产,从而使2006年世界铁矿石产量达到了16.90亿吨,比2005年增长了9.7%。由于国际市场铁矿石供不应求,世界主要铁矿生产公司在2006年度的价格谈判中再次提高了铁矿石价格。尽管中国作为铁矿石贸易大国直接参与了2006年度铁矿石价格谈判,但由于3大矿业巨头垄断了全球海运铁矿石贸易量的70%,中国在谈判中始终处于下风,最终不得不再次接受涨价9.5%的价格协议。
近年来,除钼外,全球多数铁合金矿产品,如精炼镍、锰矿、铬铁矿、钴矿、钨矿等都处于供不应求状态,价格普遍上涨。
1.4.3 市场供不应求,大多数有色金属价格达到历史新高
进入21世纪以来,主要有色金属消费量快速上升,尽管产量也不断增长,但总体仍处于供不应求状态(表1.9),价格持续上涨(表1.10)。2007年,世界有色金属市场需求激增,许多有色金属矿产市场供应不足,加之一些产品库存下降,价格大幅走高。有色金属价格的总体水平也升达10年来的新高,2007年6种主要有色金属中,铅年平均价继2006年大幅上涨后再涨100.5%,高达2580美元/吨;锡、镍年平均价分别为14539美元/吨和37230美元/吨,同比分别增长65.9%、53.3%,均创17年来的新高;铜、铝的年平均价分别为7119美元/吨和2638美元/吨,同比分别增长5.8%和2.8%,由价格大幅上涨转入高位平稳;锌年平均价为3242美元/吨,同比下降0.9%,是6种有色金属中唯一下降的。世界主要有色金属的产量和消费量均有了不同幅度增长,但市场供应紧张状况日趋严重。2007年其他有色金属也大都呈现产消俱增、市场供需两旺的大好局面,锑、铋、镉、铟、钛、钴和硒等金属的价格都有较大涨幅。
表1.9 2007年世界主要有色金属供求状况 单位:万吨


表1.10 2001~2007年主要金属现货价格(年平均价)


1.4.4 贵金属市场供需两旺,大多数贵金属价格上扬
尽管近年来,世界黄金需求量变化不大,但黄金价格一路走高。2007年,与大多数矿产品一样,国际贵金属市场呈现出供需两旺的景象,全年金价大幅度波动,年均金价达696.39美元/盎司,比2006年上涨15.2%(表1.10),12月28日黄金价格涨到833.75美元/盎司,创下27年新高。从供给方面来看,2007年世界黄金的矿山产量为2200.7吨,同比下降1.3%,造成供应减少。尽管中国、印度尼西亚等国矿产金产量持续上升带动亚洲矿产金产量增长,但其他各洲产量均不同程度下降。从需求方面来看,2007年投资仍是黄金需求的主要领域,而且也是2007年黄金价格涨跌的主要驱动力。
随着全球经济格局的不断调整以及政治局势的变化,黄金的货币功能和战略保值功能愈来愈显重要。另外,传统上美元是亚洲各国外汇储备的主要部分,由于美元长期贬值以及其他主要货币汇率的波动,使得各国增加黄金储备以抵御贬值风险。目前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经超过1.7万亿美元,但是官方的黄金储备只有600多吨,调整战略储备结构以及增强汇率的灵活、主动性成为当务之急;加之俄罗斯、日本等国家官方储备中黄金的比例也是较少,因此增加黄金储备需求逐渐增大。
2006年世界白银制造业总需求量为26142吨,比2005年下降0.9%。从消费领域来看,工业应用为最大消费领域,占总需求量的51.2%,其次为首饰业,占19.7%,其他摄影业占17.3%,银器占7.0%,银币及证章占4.7%。此外投资需求约1500吨左右。2006年世界矿产白银供应量估计为28359吨,比2005年下降1.5%。其中70%为矿山产量,21%为废料回收,9%为政府抛售。整体来看,2006年国际白银市场供求基本平衡,只有少量供应缺口。从近几年的国际银市场来看,白银价格的走势与市场供求状况不存在必然联系。当国际市场白银价格超过6.00美元/盎司时,直接左右市场的就不是供需关系,而是投机、汇率等因素。近两年的国际白银市场就证明了这一点,目前的白银供需现状对市场产生的直接影响力很小。短期内经济形势、美元汇率变化、国际石油价格等仍然是决定银价的主要因素。同时,由于白银主要为铜、铅、锌和黄金等矿产的伴生矿产,因此白银相关金属行情的好坏,也影响着白银的市场。
汽车工业是铂族金属的主要终端用途,因此铂族金属市场对汽车工业的依赖度愈来愈大。2006年,全球铂需求量为678万盎司,比2005年增长1.2%。需求增长主要来自汽车等工业用途,珠宝加工业需求则有较大幅度下降。2006年铂的供应量增长超过了需求增长。全年总供应量为679万盎司,比2005年增长2.2%。供应量增长主要来自南非生产能力扩大到529万盎司,由此导致供应量大增。总体来看,2006年铂市场供需基本平衡,仅有1万盎司的过剩。2006年,全球钯需求量为664万盎司,比2005年下降10%。需求下降主要源于珠宝加工业需求下降30%,该领域需求已经不到1万盎司。汽车工业和电子工业消费量大增多少弥补了珠宝领域需求下降造成的损失。2006年钯的供应量为806万盎司,比2005年下降4.1%。总体来看市场供需也基本平衡。2006年全球铑需求量为83.7万盎司,比2005年增长1.2%。汽车催化器仍是铑的最大消费领域。尽管全年供应量增长速度超过了需求,但市场总体仍显供应不足,由此导致价格增长较大。

全球矿产品供需形势趋紧,价格持续上涨

4. 全球矿产勘查不断取得进展,矿产储量持续增长

矿产勘查工作的不断深入,使得主要矿产储量快速增长。20世纪50~70年代,是各种矿产储量增长的高峰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储量增长速度明显减缓,个别矿产甚至出现负增长。近10年来,由于勘查技术进步和坚持不懈的勘查工作,全球重要矿产资源储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表1.4)。按照目前世界矿产开采水平计算,已探明储量可保证开采20~40年,某些矿产的保证年限还要长得多。
表1.4 世界主要矿产储量基础


续表


1.3.1 世界油气储量不断增长
由于世界油气勘查与开发活动的不断加强,最近10余年世界石油和天然气的储量持续增长(表1.5)。1996~2007年,石油和天然气的储量分别增长21.5%和26.7%。
表1.5 1997~2007年世界油气储量变化情况


1.3.2 世界煤炭储量先增后减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作为世界主要能源的煤炭,其勘查取得了重大发现。20世纪70年代在印度古吉拉特邦北部的卡罗尔和朱萨纳的油田下部发现了估计储量超过1000亿吨的巨大煤田。80年代巴基斯坦在信德省发现了分布面积达1万平方千米,资源达1750亿吨的煤田。60~80年代,在中国发现和探明了特大型鄂尔多斯煤盆地,以探明的神府-东胜煤田查明资源储量2236亿吨,远景储量达6000亿吨以上。
近年来,迫于环保的压力,截至2000年底世界煤炭探明可采储量为9842亿吨,较1990年的10787亿吨下降了8.8%。2007年又有进一步下降(图1.3)。

图1.3 世界煤炭储量变化趋势

1.3.3 铀矿可靠资源量稳步增加
自1954年世界首座核电站运行以来,核能高速发展促进了全球铀矿勘查。世界铀矿勘查的重点为品位高、规模大、埋藏浅、成本低的铀矿床。20世纪60年代以后,在一些国家相继发现了大而富的不整合型铀矿床,如加拿大的萨斯喀彻温省的阿萨巴斯卡盆地和澳大利亚北部的阿利格特河盆地的铀矿等。美国、蒙古、印度寻找可地浸砂岩型矿床,我国在伊犁、吐鲁番、鄂尔多斯、二连等盆地发现和勘查低成本砂岩型铀矿。全球铀矿勘查的持续加强使得铀矿资源储量稳步增加(图1.4)。

图1.4 世界铀矿可靠资源量(回收成本小于130美元/千克)

1.3.4 铁矿石储量基础缓慢增长
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由于铁矿储量保证程度高,也由于发达国家经济结构调整,世界主要国家减少或停止了对新区的勘查工作,世界铁矿储量基础增长幅度不大。1985~2007年,世界铁矿储量基础只由2093亿吨增至3400亿吨。
1.3.5 主要有色金属矿产储量总体上适度增长
主要有色金属铜、铝、铅、锌等矿产,大部分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发现和开采的。半个多世纪中,铝土矿储量增加了20倍、铜矿储量增加7倍、铅矿储量增加3倍、锌矿储量增加5倍。铜矿储量在20世纪80年代增长缓慢,但2000~2003年间快速上升。由于环保要求提高,铅矿储量在80年代和90年代初出现负增长,进入21世纪有小幅增长;锌矿除80年代有所下降外,一直都在适度增长;50多年来,强劲的需求促使铝土矿储量持续快速增长。
总体来说,由于技术进步和坚持不懈的超前地质勘探工作,使得近10年来全球重要矿产资源的储量或储量基础大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5. 全球固体矿产资源保证程度及供需形势

一、矿产勘查不断取得进展,矿产资源需求保证程度逐步提高
20世纪80年代以来,尽管世界矿业发展几起几落,许多国家对矿产勘查还是给予了较高重视,新探明了大量矿产资源。世界主要矿产资源的探明储量除铅、钾盐、萤石为负增长,铁、锰、锡、天然碱没有变化外,其他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石油、天然气、金、银、铂族金属、钴、镍、铬、稀土金属、金刚石、重晶石、石墨等矿产资源探明储量增长显著。
近年新发现和储量扩大的非燃料矿产多集中在贵金属、贱金属和金刚石等矿产上。在金矿方面,加拿大、美国、秘鲁、智利、阿根廷、澳大利亚、南非、坦桑尼亚、马里、土耳其、罗马尼亚、爱尔兰、埃及、俄罗斯、西班牙、墨西哥、危地马拉、哥伦比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越南、日本、蒙古、伊朗等国家都有许多重要发现。例如,在智利和阿根廷边界上发现的帕斯卡大-拉马金银矿含金达532t,银17371t;秘鲁亚纳科查金矿金资源量已扩大到1340t,成为世界第三大金矿(仅次于印度尼西亚的格拉斯贝格和乌兹别克斯坦的穆龙套);澳大利亚的“超大金矿坑”估计资源量达870t。这些发现中,部分是原有矿山储量和资源量的扩大,大部分是在已知矿山的外围发现的。截至2002年底,世界黄金储量为42500t,比2001年下降15%,储量基础为89000t,比2001年增长14.1%。2002年世界黄金储量和储量基础的静态保证年限分别为19年和39年。世界黄金资源总量估计为10万t,其中15%~20%为其他金属矿床中的共生-伴生资源。南非约占世界资源的一半,美国占9%。
在银矿勘查方面,玻利维亚、加拿大、阿根廷、秘鲁和墨西哥等国家近年取得了重大进展。其中最重要的是玻利维亚圣克里斯托巴尔特大型银矿床的发现,通过1998年后期钻探,已获矿石储量2.59亿t,含银 62.2×10-6,锌 1.57%,铅 0.55%,即含银 16110t,锌 406.6万t,铅142.5万t,该矿床将是世界上最大的露采银矿之一。还有阿根廷近年发现的贝拉德罗金银矿,总资源量达2.2亿t,含有银5050t,金265t。据美国地质调查局统计,2002年世界银的储量和储量基础分别为27万t和52万t,与2001年相比,储量减少了3.6%,储量基础增加20.9%。按2002年银矿山产量17796.6t计,世界现有银的储量和储量基础静态保证年限分别为15年和29年。
铂族金属矿床是近年国外矿产勘查的一个新的重点矿种,有不少新的发现,在加拿大、美国、南非、芬兰和俄罗斯都发现了有意义的铂族金属矿床。截至2002年底,世界铂族金属储量和储量基础分别为71000t和80000t,南非铂族金属储量居世界首位。世界铂族金属资源量估计在10万t以上,主要产于南非的布什维尔德杂岩体中。
在铜矿方面,对斑岩铜矿的勘查较多。在智利、秘鲁、赞比亚、巴基斯坦、伊朗、厄瓜多尔、印度尼西亚、蒙古等国家,由于进一步的工作,一些已探明矿区的铜储量有较大增长。如智利北部1996年草根勘探发现的斯潘塞矿床,露采范围的储量已增至4亿t,铜品位1%。2003年3月,加拿大艾芬豪公司宣布在蒙古发现了巨大的奥尤陶勒盖(Oya Tolgoi)斑岩铜矿,已获推测资源量24亿t,含铜1464万t,金336t。2002年世界铜储量为48000万t,储量基础为95000万t,与2001年相比分别增长41.2%、46.2%。美国地质调查局估计,2002年世界陆地铜资源量为16亿t,深海底和海山区的锰结核及锰结壳中的铜资源量为7亿t。2002年世界铜储量和储量基础分别占陆地铜资源量的30%和59%,说明全球铜的勘查潜力仍较大。
在铅锌矿方面,以沉积岩中喷气沉积型和密西西比河谷型矿床为主,勘查成果中以已知矿床的扩大为突出点,如伊朗迈赫迪耶正德矿床,已获铅锌金属1220万t。全球大陆已知铅锌资源除南极洲外,其他5大洲约50余个国家均有分布。据美国地质调查局统计,2002年世界已查明的铅资源量有15亿t,铅储量为6800万t,储量基础为14000万t;锌资源量有19亿t,锌储量20000万t,锌储量基础为45000万t。铅储量比20世纪90年代初减少了200万t,储量基础增加了2000万t;锌储量和储量基础各比20世纪90年代初增加5600万t和15500万t。
金刚石勘查继续受到重视,2002年、2003年其勘查费用占固体矿产勘查总预算费用的13.5%和14.6%。加拿大、南部非洲、西非、坦桑尼亚、赞比亚、俄罗斯、澳大利亚、北欧、巴西、法属圭亚那、印度、印度尼西亚、格陵兰和美国等均在进行金刚石勘查工作。其中,加拿大的金刚石勘查工作仍占有重要地位。2002年最重要的勘探发现是赞比亚地质勘探局在北方省和东方省的结合部探明了一个储量极为丰富的巨型钻石矿,其规模超过了世界第一大矿——刚果(金)东南部的姆布吉马伊工业金刚石矿。美国地质调查局估计,2002年世界工业级金刚石储量为5.8亿克拉,储量基础为12亿克拉,宝石级(包括近宝石级)金刚石储量基础为3亿克拉。
总体来看,世界上大多数矿产资源的需求保证程度在不断提高,除煤、锰、铜、铅、钒、锑、萤石和金刚石等少数矿产外,世界绝大多数主要矿产的静态储量基础寿命都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铬铁矿、镍、钴、钨、铋、铂族之素、铝土矿、汞、硫、重晶石、石墨和菱镁矿等矿产储量基础寿命明显提高(表1-1)。但是,不同国家矿产资源需求保证程度差别仍较大。发达国家主要矿产的静态储量寿命多数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许多矿产的储量保证程度较低。在燃料矿产方面,经合组织国家石油静态储量寿命只有10年,而世界平均为45年;发达国家天然气静态储量寿命也只有15年,而世界平均为65年。在非燃料矿产方面,经合组织国家的锰、铬铁矿、镍、钴、铜、金、硫、磷矿等多数主要矿产静态储量寿命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只有铁矿石、铅、锌、银、高岭土、天然碱等少数主要矿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随着矿业的全球化和矿产勘查与开发的科技进步,以及坚持不懈的超前地质勘探工作,最近10年来全球重要矿产资源的储量或储量基础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表1-2)。按照目前世界矿产开采水平,现有多数矿产的证实储量可保证开采20~40年,某些矿种的保证年限还要长得多(如石油为40年,天然气近60年,煤200多年),如果加上预测资源,保证年限还会大大增加。

表1-1 世界矿产资源静态储量基础寿命(年①)变化

注:①储量基础/矿产产量;②石油、天然气为估计的证实储量;③煤为可采探明储量。本表1981年的数据引自《国外矿产年评1995~1996》;1992、2002年的数据是分别根据《国外矿产年评1992》和《世界矿产资源年评2002~2003》(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编著)的数据所计算的。
二、全球矿产品供需形势起伏变化
全球矿产品供需和市场贸易受世界经济的影响更为直接。20世纪90年代初,发达国家经济衰退,对矿产品需求缩减,矿产品价格低廉,成本增高,一些国家开始实行矿业私有化。进入90年代中期后,世界矿产品供需和市场贸易保持正常的发展态势,矿产品供应、需求和贸易全面增长,多数矿产品创历史最高水平,市场活跃,价格较为坚挺,世界矿产品市场进一步回升,扭转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市场疲软的状况。一些主要的矿产品生产国,包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矿业产值均有所上升,投资环境好的发展中的矿产生产国,其矿产值增幅更大;同时,一些传统的大的矿产消费中心,包括西欧、日本和北美,虽然其正在向后工业化信息社会转型,但由于前几年经济软着陆的实现及出现经济复苏的势头,其矿产品消费量有稳定上升的趋势,而那些新兴的正处于工业化过程中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其矿产品需求量的增幅更大。

表1-2 世界主要矿产储量10年变化

注:①储量或储量基础丰富,无统计数据。数据引自《世界矿产资源年评2001-2002》,国土资源部信息巾心编著,地质出版社,2003。
1995年,世界有色金属矿产品产量和消费量迅速增长,库存减少,铅锌等一些矿产品供不应求,有色金属矿产品价格经过两年的大幅度上涨后,1996年开始明显回落。进入1996年,世界有色金属市场趋于疲软,价格下跌。全年铝、铜、铅、锌、镍、锡等主要有色金属矿产品价格平均下跌11%,接近1994年年初的水平,年度跌幅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最大,下降幅度分别为:铝也是勘查投资排名第一的国家,投资金额为4.71亿美元,占10%、铜22.8%、铅6.8%、锌1.2%、镍19%、锡8%。而国际黄金市场1995年平稳,1996年供过于求。1997年,国际市场黄金价格暴跌至1979年以来的最低点的282美元/盎司,对整个金属矿产工业带来了不利影响。由于受市场供过于求,以及重要进口地区——亚太地区金融危机的影响,贱金属价格继续全面下跌,在1996年平均下跌11%的基础上,又平均下跌10%,跌至1994年初金属矿产品涨价以来的最低点。但是,贵金属银和铂族金属在此期间却供需两旺。银产量自1995年起不断回升,1997年增长30%。
1999年以来,世界经济逐步走上了复苏的轨道,全球对矿产品需求明显增长,带动了许多重要矿产品产量的增长。国际矿产品市场也由前两年的供过于求逐步向供求基本平衡过渡。由于需求增长,有色金属的价格普遍回升,镍价大幅度上涨了30.6%。贵金属中,金价大幅动荡,由年初的每盎司278美元下跌至250美元左右,创20年来最低。致使同年9月欧洲15家中央银行发表联合声明,重申黄金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承诺5年内每年黄金出售不超过400t,并且不再扩大黄金租赁、黄金期货和黄金期权的使用范围。于是黄金在不到3周时间内最高涨幅达到32%,这样的情况15年未见。此后,黄金受获利回吐的压力开始下跌。1999年由于受俄罗斯限制铂族金属出口和各国需求增长等因素的影响,世界铂族金属市场供应紧张,铂、钯、铑价格均大幅上涨。2000年铂族金属价格继续大幅攀升,世界有色金属市场的需求继续增长,铜、铝等过剩的局面明显好转,镍、锌等则继续短缺。在此情况下,除铅和银供应过剩,价格下降外,其他有色金属价格普遍大幅度上升,镍价继续上升了43.0%。
2001年,世界经济遭受了近10年来最为严重的打击,世界贸易流量急剧缩减,矿产品市场需求增长也明显放慢,导致许多重要矿产品产量下降或增长速度减慢(表1-3),国际矿产品市场供求基本平衡。世界矿产品贸易增长速度仍高于矿产品生产和消费增长速度(表1-4)。世界主要有色金属消费国的需求普遍下降。其中铜消费下降2.6%,铝消费下降2.4%,锡消费下降3.4%。铅、锌、镍消费分别增长4.6%、2.5%、1.8%(表1-5)。2001年世界主要有色金属供求状况见表1-6,铅是2001年市场惟一看好的有色金属,除铅短缺外,其余金属品种均过剩,其中铜过剩60万t。铜、铝、锌、锡、镍等库存消费比均高于正常水平。世界有色金属价格除铅外均大幅下滑,据伦敦金属交易所(LME)报道,LME三个月期货铜价在2001年11月降至1986年以来的新低1336美元/t。国际市场锡价在2001年9月跌至28年以来的最低价位——3600美元/t。铅则全球供应短缺,价格不断回升。2001年尽管矿产金产量增长,但由于投资者出售实金数量减少和空头销售相对缺少,世界黄金总供应量再次下降2.6%,为5年来的最低水平。同期黄金总需求量小幅下降了2.6%。全年黄金供求基本平衡,全年平均价仅为271.04美元/盎司,成为自1978年以来的最低年平均价。受工业需求疲软的冲击,国际市场白银价格连续第三年下降,铂族金属价格普遍下跌。

表1-3 世界主要矿产品产量


续表

资料来源:(1)Mineral Commodity Summaries,2002,2003,2004;(2)World Metal Statistics Yearbook 2003;(3)Minerals Year-book,2001,2002;(4)Mining Annual Review,2002,2003;(5)Engineering and Mining Journal 2001,2002,2003;(6)Industrial Mineral,2001,2002,2003;(7)Oil and Gas Journal,2000,2001,2002。

表1-4 世界部分矿产品进出口量

资料来源:(1)World Metal Statistics Yearbook,2003;(2)Mining Annual Review,2001,2002,2003;(3)Coal Information,2001,2002,2003;(4)Mineral Commodity Summaries,2002,2003,2004;(5)BP Amoco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June 2002;June 2003;(6)世界矿产资源年评2002~2003,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编著,地质出版社,2004。

表1-5 世界部分矿产品消费量

资料来源:(1)Mineral Commodity Summaries,2002,2003,2004;(2)World Metal Statistics Yearbook,2003;(3)Engineering and Mining Journal,2002,2003;(4)Mining Annual Review,2001,2002;(5)Industrial Mineral,2002,2003;(6)Minerals Yearbook,2002;(7)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June 2003;(8)世界矿产资源年评2002~2003,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编著,地质出版社,2004。

表1-6 2003年世界主要有色金属供求状况 单位:万t

注:根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年鉴(2002)》和《World Metal Statistics》资料计算。
2002年世界经济呈缓慢回升态势,美国经济呈低速增长,欧元区和日本的经济缓慢复苏,东亚国家经济迅速回升,俄罗斯和中东欧经济转型国家也呈良好发展势头。2002年全年世界贸易自第二季度开始走出衰退,并呈逐步加速增长趋势。2003年,在亚洲和美国经济增长的推动下,世界矿产品贸易增长了4.5%,世界矿产品出口额增长了16%,达到7.3万亿美元,为1995年以来的最高增幅。中国的商品进口额增长了40%,达到4128亿美元,仅次于美国和德国,居世界第3位;同期矿产品出口额增加了35%,达到4384亿美元,仅次于德国、美国和日本,居世界第4位。在此大好形势下,国际矿产品市场需求形势也全面好于2002年。
在此影响下,世界有色金属市场发生了重大转折。多数有色金属结束了长达数年的价格下滑、市场低迷的局面,有色金属开采冶炼业在全球产业中的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世界主要有色金属的产量和消费量均有了较大幅度增长,供求关系有了极大改善,一些矿产品的库存开始减少。以铝为例,世界经济的好转促进了铝消费量的增加。据《World Metal Statistics》统计,2002年世界原铝消费量为2533.11万t,2003年为2741.44万t,同比增加8.22%,净增消费量208.33万t。2003年中国的原铝消费量净增了106.54万t,因此世界原铝消费量的增长一半以上来自中国,同期西方的消费量只增长了74.18万t。由此可以看出,2003年世界原铝的消费主要还是靠中国的增长来拉动的。再以铜为例,2002年矿山产量大幅度减产以及铜价低迷导致铜原料供应紧张,铜精矿产量下降,2003年也仅微幅增长。2003年世界铜消费量为1560.86万t,比2002年增长4.14%。世界主要铜消费国(地区)中,除了中国大幅度增长(中国台湾下降了3.96%)以外,日本、德国、意大利和墨西哥均消费增长,而美国下降了4.3%。从亚洲、欧洲和北美洲三个主要铜消费地区来看,亚洲大幅增长6.5%,欧洲小幅增长0.8%,而北美洲则下降了4.8%。与2002年一样,2003年中国仍然是拉动世界铜消费增长的最大动力。世界经济的回升带动铜消费的增长,全年供求关系呈供不应求状态,全年铜价走势呈稳步大幅上涨态势。铝、镍、锡、铅和锌等主要有色金属价格2003年均经历了与铜类似的过程,期货镍的价格在2003年年底达到15年来从没有达到的高度;锡和铅的价格也创出了8年的新高;表现最差的铝和锌,价格至少回到了2001年初的水平(图1-1)。
与世界矿产品供需形势稍有不同的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明显进入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一些重要的大宗支柱性矿产的产量和消费量快速直线上升。例如,铁矿石,1990年成品矿产量为8600万t,2003年增加到了1.35亿t,而消费量则从1990年的1亿t左右上升到了2.81亿t。铜的矿山产量1990年为30万t,2003年增到58万t,消费量由1990年的73万t上升到了2003年的321万t。氧化铝折合成金属铝的产量,1990年为70多万t,2003年达300万t,消费量由1990年的70多万t上升到了2003年的548万t。我国大宗支柱性矿产消费量的巨大增长,对国际矿产品市场起了拉动作用,仅 2003年就净进口铁矿石 1.48亿t,铜(铜精矿、精铜和废铜合计)225万t,铝(氧化铝折合金属铝)270万t。如此巨大的进口量曾一度引起国际矿产品价格大幅上涨。

图1-1 1989~2003年世界金矿山生产量与金的年平均现货价格

(引自Metals Economics Group:Strategic Report,May/June 2003)

全球固体矿产资源保证程度及供需形势

6. (四)抓住机遇,全面参与全球矿产资源配置

未来3~5年,全球经济将处于相对缓慢的发展状态。发达国家对矿产资源的需求疲软,其他新兴经济体的资源消耗高峰没有到来。矿业开发成本全面增长,矿产品价格涨幅受限或持平,令全球矿业利润率下滑,加之劳动力匮乏、税负增加、政府监管加强等,这将是我国面向国际,全面参与全球矿产资源配置的重要机遇。
一是互利共赢,转变掠夺式资源开发观念。加强同资源投资需求国政府间对话,积极推动签署双边矿业投资保护协议,在政府协议框架下保护和巩固我国资源领域对外投资的权益。将资源开发与资源丰富国的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实现双赢甚至多赢;同时,谋篇布局,联合新兴国家打破当前发达国家垄断的国际矿产资源格局,构建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主导的新格局。
二是采用灵活多样的“走出去”方式。跟踪国际重要矿业项目和重要矿业公司,经济先行,以政府金融资源为手段,通过国家贷款、经济援助、境外地勘基金等方式参与境外矿业开发。以企业为主体,通过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联合,由民营企业出面,进行资产重组和股权转换,可有效降低风险。在确保我国资源权益前提下,全面控股和参股都值得探索。
三是做好国家战略的顶层设计,适当放宽政策限制。应做好国家“走出去”战略的顶层设计,把资源配置与对外援助和产业转移结合起来。首先,采取“地质调查援外”的方法,将之作为我国企业参与国际资源配置的第一环节。其次,要鼓励在地勘单位探明资源后,吸引一些冶炼、压延等以消耗矿产资源为主的企业到资源所在国去投资建厂。
四是衔接国际矿业标准,择机进行海外并购。与国际矿业标准不一致影响着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一方面,我国地勘单位“走出去”进行矿产勘查需要遵守国际统一的经济技术评价标准和工程设计标准等;另一方面,在海外并购之后,需要对国外资产进行整合。如果标准不一致的话,就会影响到决策层和管理层之间的沟通。这就需要我们加快制定国际化的矿业标准,抓住难得的“窗口”期,收购或并购海外优质矿产资源。
专栏17 构建大宗能源资源全球治理机制
石油、天然气、煤炭等化石能源,以及铁矿石、有色金属等大宗矿产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从全球范围看,现有能源资源储量可以满足世界经济中长期的发展需要。当前,世界上大多数大宗商品交易都是以某些主导国际的期货市场价格来决定的,即商品现货价格主要参考权威期货市场价格。
全球治理机制有利于创造稳定的国际政治环境,有利于维护世界经济安全和国际金融市场稳定,有利于我国经济继续平稳较快发展,有利于新兴经济体保持良好发展势头,有利于发达国家的能源资源安全,有利于能源资源供应国获取长期稳定收益。
构建全球大宗能源资源市场治理机制的目标。在G20框架下,构建全球大宗能源资源市场治理机制的目标可以概括为:制定公正、合理、有约束力的国际规则,形成大宗能源资源市场的预测预警、价格协调、金融监督、安全应急等多边协调机制,使全球能源资源市场更加安全、稳定、可持续。安全,包括供给安全,及时、充足、经济地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能源资源;利用安全,在开发、生产、转换、仓储、运输、消费等各个环节没有危险、不受威胁、不出事故。稳定,包括价格稳定,减少暴涨暴跌引发风险;供需稳定,保持生产与消费供需平衡;政策稳定,有效协调各国政策及相关标准,减少不确定性风险。可持续,包括能源资源的合理开采、高效利用,全产业链相关参与方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构建全球大宗能源资源市场治理机制的原则:自由竞争原则,广泛代表原则,互利共赢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全球大宗能源资源市场治理机制的框架内容:建立信息通报机制,建立价格协调机制,建立金融监督机制,建立安全应急机制,建立合理消费机制。

7. 我国矿产资源供需形势与资源现状

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发现矿产 171 种,其中有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源有 153 种,在世界已探明的矿产资源中占有重要位置。其中煤的储量居世界第二位 ( 产量居第一位) ; 硫铁矿和磷矿储量居世界第三位。
21 世纪我国矿产资源供需形势: ①总量比较丰富,居世界前列; 但人均占有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 58% ,居世界第 53 位。②储量充足的矿产除煤以外用量多半不大,而大宗使用的矿产已探明的储量则显得相对不足。③大宗矿产贫矿多富矿少,如铁、锰、铝、铜、金、硫、磷、铀等以贫矿居多; 共生、伴生矿多,单一矿少。④矿床规模有大有小,中小型矿床多,中大型、大型、超大型矿床少; 从已发现的大矿和超大矿的数目看,大矿只占已发现矿床总数的 8. 6% ,而中、小型矿床则占 91% 。⑤矿产分布不均衡,特别是一些重要矿产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如: 煤集中分布于新疆、山西、陕西、内蒙古四省区,占全国保有储量的 60% 以上; 磷矿集中分布于云南、贵州、四川、湖北四省,占全国保有储量的 70% ; 铁矿集中于辽宁、河北、山西、四川四省,占全国保有储量的60% ; 此外,还有一些大型矿床分布在我国边远地区如新疆、内蒙古的煤,西藏、内蒙古、新疆的铬,西藏的铜铁,青海的盐湖资源等。
我国矿产资源现状: ①我国金属矿山的保有可采储量面临严重危机和接替资源严重不足的局面。据地质调查中心 2001 年研究预测,我国有色金属矿山自产矿物原料的产能将持续下降,将影响到全国矿物原料供应体系的稳定。到 2010 年,县级以上有色金属矿山约有一半将关闭,预计消失产能约 40% ,到 2020 年则仅有约 20% 的矿山能维持。②我国对外有色金属矿物原料依赖程度迅速提高,我国铁、铜矿需求与进口量迅速增加。国内经济受国际矿业市场风险影响程度增大。2003 年,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铜原料买主国和氧化铝进口国。
造成矿产资源严峻形势的主要原因是: 许多矿产的地质勘查工作不能适应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对矿产资源需求急剧增长的新形势。当前解决这一矛盾的办法是: 加强矿产勘查工作实现找矿的新突破,开展矿山深部及外围找矿,重视新类型矿床的找矿,充分利用国内外矿产资源的办法来缓解这一紧张的形势。2002 年 10 月 15 日温家宝同志在新中国地质工作 50 年暨中国地质学会成立 80 周年纪念大会上指出,我国要从主要依靠 “一种资源、一个市场”转向 “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我国矿产资源供需形势与资源现状

8. 国外矿产资源/储量分类状况

国外固体矿产分类分级大致有两类: 一是以前苏联为代表的,属于技术型分类,为计划经济国家所使用; 另一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属于经济技术型分类,为市场经济国家普遍接受。
1. 美国矿产资源分类
美国的矿产资源分类是 1980 年美国地质调查所出版的 《831 号地质调查通告》发表的美国矿业局和地质调查所制定的 《矿产资源和储量分类原则》,如表 8-1 所示。
表 8-1 1980 年美国矿产资源分类表


从表 8-1 可知,美国矿产资源分类系统,首先对矿产资源/储量按其经济上的可行性( 经济利用的可能性) 分为: 经济的储量和边际经济的储量及次经济的资源三类。依据地质可靠程度分为实测的、推定的、推测的、假定的和假想的储量 ( 资源) 五级。
2. 前苏联固体矿产储量和预测资源的分类分级
前苏联的分类是 1981 年制定的。根据储量及其中有益组分,按其国民经济意义分为平衡表内和平衡表外两类储量。
1) 平衡表内储量。是指在现有先进采掘技术和加工技术条件下,储量利用经济上是合理的,且符合资源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要求。
2) 平衡表外储量。是根据指标,目前利用经济上还不合理,技术和工艺上还不可能,但将来可能提升为表内储量,且在技术经济指标的基础上,证明保存于地下以后开采是可能的,或为将来附带回收、堆放、保存是合理的储量。
该分类根据矿床研究程度分为A、B、C1级勘探储量和C2级初步评价储量,以及P1、P2、P3级预测资源,形成了包括可供建设利用,可供勘探和可能发现,可能存在及可能利用等所有可能成为资源的分类系统。

图 8-1 联合国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框架图

3. 联合国制定的矿产资源国际分类系统
近些年来,随着各国经济的相互渗透和资源共享,探讨全球统一的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方案已引起联合国的重视和各国有关专家的关心,并在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的组织下,于 1997 年 2 月 17 日提出了国际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框架。
联合国分类框架采用三维分类法,即根据经济可靠性 ( 经济轴) 、可行性评价 ( 可行性轴) 和地质研究程度 ( 地质轴) 将矿产资源储量分为 10 个类别 ( 图 8-1; 表 8-2) 。
表 8-2 固体矿产 UNFC 矩阵表


其中,经济可靠性分为经济的、潜在经济的和内蕴经济的; 地质研究程度分为详细勘探、一般勘探、普查和踏勘 ( 联合国国际储量/资源分类框架中的地质研究阶段分为详细勘探、一般勘探、普查、踏勘四个阶段,据定义对比,前三个分别相当于我国的勘探、详查、普查,而 “踏勘”在我国矿产勘查阶段划分中没有,经对比,该阶段应在普查之前,为普查提供依据的工作,按我国习惯改名为 “预查”) ; 可行性评价分为可行性研究 ( 或采矿报告) 、预可行性研究和地质研究。将地质研究视为可行性评价的初级阶段,在详细勘查基础上,经可行性研究或预可行性研究属于经济的,以及在一般勘探基础上经预可行性研究属于经济的,称其为储量,其他情形的均称为资源。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