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县的来历

2024-05-10 03:13

1. 乾县的来历

  乾县在黄帝时称好畤,为祭天之所.夏朝时为雍州之域,商时为岐周之地,春秋战国时属秦。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始置好畤县。秦始皇统─六国,建都咸阳,好畤属京畿辅地.北魏时改好畤为漠西县,隋改为上宜县,唐又置好畤.唐睿宗文明元年(684),唐高宗取葬县北之梁山,谓“乾陵”,遂更县名为“奉天”,以奉祀乾陵。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因朱濉之乱,避难奉天,叛平,于兴元元年(784)升奉天为赤县,由京都直辖。唐昭宗乾宁二年(895)以奉天县置乾州。尔后屡有更迭,到民国2年(1913)改乾州为乾县。

  乾县属陕西省咸阳市管辖县,辖16个镇,总面积1002.71平方公里。辖区为大陆性季风气候。地处关中-天水经济区副核心地带,毗邻杨凌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和工业重镇宝鸡。东距省会西安60公里、西安咸阳国际机场35公里,南距陇海线30公里,312国道、福银高速和西平铁路穿境而过。

乾县的来历

2. 乾县的介绍

乾县属陕西省咸阳市管辖县,辖16个镇,总面积1002.71平方公里。辖区为大陆性季风气候。地处关中-天水经济区副核心地带,毗邻杨凌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和工业重镇宝鸡。东距省会西安60公里、西安咸阳国际机场35公里,南距陇海线30公里,312国道、福银高速和西平铁路穿境而过。乾县在黄帝时称好畤,为祭天之所.夏朝时为雍州之域,商时为岐周之地,春秋战国时属秦。唐昭宗乾宁二年(895)以奉天县置乾州。民国2年(1913)改乾州为乾县。乾县亦是陕西省历史文化名城,唐王高宗李治和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合葬墓乾陵位于乾县。“乾州四宝”-锅盔、挂面、豆腐脑、馇酥风味独特,并有酱辣子、豆面糊等多种中华名小吃。

3. 乾县的来历

  乾县在黄帝时称好畤,为祭天之所.夏朝时为雍州之域,商时为岐周之地,春秋战国时属秦。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始置好畤县。秦始皇统─六国,建都咸阳,好畤属京畿辅地.北魏时改好畤为漠西县,隋改为上宜县,唐又置好畤.唐睿宗文明元年(684),唐高宗取葬县北之梁山,谓“乾陵”,遂更县名为“奉天”,以奉祀乾陵。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因朱濉之乱,避难奉天,叛平,于兴元元年(784)升奉天为赤县,由京都直辖。唐昭宗乾宁二年(895)以奉天县置乾州。尔后屡有更迭,到民国2年(1913)改乾州为乾县。

  乾县属陕西省咸阳市管辖县,辖16个镇,总面积1002.71平方公里。辖区为大陆性季风气候。地处关中-天水经济区副核心地带,毗邻杨凌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和工业重镇宝鸡。东距省会西安60公里、西安咸阳国际机场35公里,南距陇海线30公里,312国道、福银高速和西平铁路穿境而过。

乾县的来历

4. 乾县历史文化

乾县在黄帝时称好畤,为祭天之所.夏朝时为雍州之域,商时为岐周之地,春秋战国时属秦。唐昭宗乾宁二年(895)以奉天县置乾州。民国2年(1913)改乾州为乾县。乾县亦是陕西省历史文化名城,唐王高宗李治和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合葬墓乾陵位于乾县。“乾州四宝”-锅盔、挂面、豆腐脑、馇酥风味独特,并有酱辣子、豆面糊等多种中华名小吃。
夏(约前21~前16世纪),按禹贡九州,为雍州之域。
商(约前16~前11世纪),仍属雍州。殷末,为岐周之地。
西周(约前11世纪~前771年),属王畿。西周亡,被犬戎占据。
东周(前770~前256),即春秋战国时,乾地属秦。秦孝公十二年在国内设41县,乾地初置好畴县。以县境内有祭天的好畴而得名,治城在今县东好畴村。秦(前221~前207),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统一了天下,置36郡。在京畿之地设内史(内史是掌治京畿的官名,亦为政区名),好畴县属内史管辖。秦末,项羽分内史地,章邯王咸阳以西,为雍国,好畴县为其辖地。
西汉(前206~25),高祖元年(前206),置雍国。二年(前205),改置中地郡。(高祖)九年(前198),罢郡复为内史,好畴县属之。汉景帝二年(前155),置右内史,治京西之地。后又分右内史之西部,置主爵都尉(主爵都尉原为秦官名,汉用其号),好畴县归其所属。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改主爵都尉为右扶风,好畴县自此属右扶风。王莽新朝(9~23),好畴县曾被更名为好邑。
东汉(25~220),建武初年,好邑复名好畴县。建武六年,撤销好畴县,以其地并入池阳县(池阳县境包括今泾阳、礼泉、乾县等地),属司隶左冯翊领辖。
三国时(220~265),池阳归魏,初属司隶冯翊郡。中叶以后,改属扶风郡。
西晋(265~316),武帝初年,改扶风郡为秦国,治所在池阳。晋惠帝元康中,分池阳西部之地,再置好畴县,治城在秦汉时好畴故城南2里处,属秦国改置之京兆郡管辖。东晋、十六国(317~420),呈割据局面。这一时期,行政制度无常,好畴县曾一度撤销。乾地先后归前秦、后秦等国统辖。
南北朝(420~589),乾地属北魏、西魏、北周辖区。北魏太武帝始光时(424年后),改池阳为宁夷县(兼有今县东境部分地方),属雍州咸阳郡,而复设立好畴县为扶风郡治。孝文帝太和十一年(487),分好峙县西部置漠西县,以县境在漠谷河以西而得名。
西魏时,分咸阳郡地置宁夷郡、宁夷县属之。好畴县、漠西县统属武功郡(扶风郡废)。此时乾境仍分属三县。北周武帝建德二年(573)以前,宁夷郡曾改置为秦郡,宁夷县仍归其所辖,好畴、漠西县属武功郡未变。建德二年(573),撤销秦郡,并入咸阳郡,宁夷县即属咸阳郡。建德三年(574),并好畤入漠西县,漠西县再属扶风郡。
隋(581~618),文帝开皇十七年(597),改漠西为上宜县(上宜兼有今永寿县境地)。十八年(598),改宁夷为醴泉县(仍兼有今县东境之地),并分上宜置好畴县。此时乾地仍分属三县,隶属京畿之雍州(咸阳、扶风等郡废后所置)。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复废好畴,并入上宜县。是时乾境东归醴泉县,西属上宜县,隶雍州改置之京兆郡。
唐(618~907),高祖武德二年(619),分醴泉置好畴县,治城在今县东北6里许隋太子庄陵城。宋《长安志》载,在奉天西北6里,故址无考。太宗贞观元年(627),稷州废,好畴又隶属雍州。贞观八年(634),废上宜入岐州之岐阳县。贞观二十一年(647),撤销好畴、岐阳,复置上宜县。
五代(907~960),道一级废。后梁太祖开平元年(907),又升乾州为威胜军,领奉天、好畴等五县,上属京兆府改置之雍州。后唐庄宗同光元年(923),裁威胜军,复为乾州,领奉天一县,隶复置之京兆府;好畴县别属凤翔府。明宗长兴元年(930),好畴亦归属京兆府。后晋、后汉、后周,沿用前代建置。
北宋(960~1127),北宋初年至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奉天县仍隶属乾州,好畴县仍归京兆府,由至道三年(997)所置之陕西路统管。熙宁三年(1070)乾州废,奉天、好畴均隶永兴军路。熙宁五年(1072),于奉天县置醴州,领一县,好畴县改隶凤翔府。神宗元丰元年(1078)醴州废,奉天还隶京兆府。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复置乾州,领奉天、好畴县。隶属凤翔府未变。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乾州更名醴州,上隶环庆路,下辖奉天、好畴、永寿、武功、醴泉五县。
金(1128~1227),太宗天会六年(1128),金夺取陕西诸州县。天会八年(1130),金将娄室克邠州,醴州降,后与宋在此周旋十多年始定。金初,置京兆府路,醴州属之。金完颜亮天德三年(1151),复改醴州为乾州,领奉天、好畴、醴泉、武亭(武功)四县(是时永寿属邠州)。
元(1271~1368,1271年前称蒙

5. 乾县古代叫什么名字呢?

夏(约前21~前16世纪),按禹贡九州,为雍州之域。
商(约前16~前11世纪),仍属雍州。殷末,为岐周之地。
西周(约前11世纪~前771年),属王畿。西周亡,被犬戎占据。
东周(前770~前256),即春秋战国时,乾地属秦。秦孝公十二年在国内设41县,乾地初置好畴县。以县境内有祭天的好畴而得名,治城在今县东好畴村。秦(前221~前207),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统一了天下,置36郡。在京畿之地设内史(内史是掌治京畿的官名,亦为政区名),好畴县属内史管辖。秦末,项羽分内史地,章邯王咸阳以西,为雍国,好畴县为其辖地。
西汉(前206~25),高祖元年(前206),置雍国。二年(前205),改置中地郡。(高祖)九年(前198),罢郡复为内史,好畴县属之。汉景帝二年(前155),置右内史,治京西之地。后又分右内史之西部,置主爵都尉(主爵都尉原为秦官名,汉用其号),好畴县归其所属。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改主爵都尉为右扶风,好畴县自此属右扶风。王莽新朝(9~23),好畴县曾被更名为好邑。
东汉(25~220),建武初年,好邑复名好畴县。建武六年,撤销好畴县,以其地并入池阳县(池阳县境包括今泾阳、礼泉、乾县等地),属司隶左冯翊领辖。
三国时(220~265),池阳归魏,初属司隶冯翊郡。中叶以后,改属扶风郡。
西晋(265~316),武帝初年,改扶风郡为秦国,治所在池阳。晋惠帝元康中,分池阳西部之地,再置好畴县,治城在秦汉时好畴故城南2里处,属秦国改置之京兆郡管辖。东晋、十六国(317~420),呈割据局面。这一时期,行政制度无常,好畴县曾一度撤销。乾地先后归前秦、后秦等国统辖。
南北朝(420~589),乾地属北魏、西魏、北周辖区。北魏太武帝始光时(424年后),改池阳为宁夷县(兼有今县东境部分地方),属雍州咸阳郡,而复设立好畴县为扶风郡治。孝文帝太和十一年(487),分好峙县西部置漠西县,以县境在漠谷河以西而得名。
西魏时,分咸阳郡地置宁夷郡、宁夷县属之。好畴县、漠西县统属武功郡(扶风郡废)。此时乾境仍分属三县。北周武帝建德二年(573)以前,宁夷郡曾改置为秦郡,宁夷县仍归其所辖,好畴、漠西县属武功郡未变。建德二年(573),撤销秦郡,并入咸阳郡,宁夷县即属咸阳郡。建德三年(574),并好畤入漠西县,漠西县再属扶风郡。
隋(581~618),文帝开皇十七年(597),改漠西为上宜县(上宜兼有今永寿县境地)。十八年(598),改宁夷为醴泉县(仍兼有今县东境之地),并分上宜置好畴县。此时乾地仍分属三县,隶属京畿之雍州(咸阳、扶风等郡废后所置)。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复废好畴,并入上宜县。是时乾境东归醴泉县,西属上宜县,隶雍州改置之京兆郡。
唐(618~907),高祖武德二年(619),分醴泉置好畴县,治城在今县东北6里许隋太子庄陵城。宋《长安志》载,在奉天西北6里,故址无考。太宗贞观元年(627),稷州废,好畴又隶属雍州。贞观八年(634),废上宜入岐州之岐阳县。贞观二十一年(647),撤销好畴、岐阳,复置上宜县。
五代(907~960),道一级废。后梁太祖开平元年(907),又升乾州为威胜军,领奉天、好畴等五县,上属京兆府改置之雍州。后唐庄宗同光元年(923),裁威胜军,复为乾州,领奉天一县,隶复置之京兆府;好畴县别属凤翔府。明宗长兴元年(930),好畴亦归属京兆府。后晋、后汉、后周,沿用前代建置。
北宋(960~1127),北宋初年至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奉天县仍隶属乾州,好畴县仍归京兆府,由至道三年(997)所置之陕西路统管。熙宁三年(1070)乾州废,奉天、好畴均隶永兴军路。熙宁五年(1072),于奉天县置醴州,领一县,好畴县改隶凤翔府。神宗元丰元年(1078)醴州废,奉天还隶京兆府。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复置乾州,领奉天、好畴县。隶属凤翔府未变。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乾州更名醴州,上隶环庆路,下辖奉天、好畴、永寿、武功、醴泉五县。
金(1128~1227),太宗天会六年(1128),金夺取陕西诸州县。天会八年(1130),金将娄室克邠州,醴州降,后与宋在此周旋十多年始定。金初,置京兆府路,醴州属之。金完颜亮天德三年(1151),复改醴州为乾州,领奉天、好畴、醴泉、武亭(武功)四县(是时永寿属邠州)。
元(1271~1368,1271年前称蒙古),太祖铁木真二十二年(1227),灭西夏,乾州归蒙古。忽必烈至元元年  (1264)到至元二十一年(1284),先后撤销奉天、好畴两县,其境域并入乾州,州牧亲民自此始。是时,永寿复归乾州,州亦领辖三县:永寿、醴泉、武功。乾州在元仁宗(1312)前,上隶陕西行中书省安西路;仁宗后,归属安西路改置之奉元路。
明(1368~1644),太祖洪武二年(1369),改奉元路为西安府,乾州属之,州仍领三县。嘉靖三十八年(1559),割醴泉县直属西安府。从此乾州只领永寿、武功二县。
清(1644~1911),初沿明制。于清雍正三年(1725),乾州直属陕西布政使司,故称“直隶州”,仍辖永寿、武功二县。
中华民国2年(1913),改乾州为乾县,隶属关中道,不再辖永寿、武功二县。民国16年(1927)国民政府成立,废道,乾县直属陕西省政府。民国26年(1937)设立行政督察区,乾县隶属陕西省第七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在彬县)。民国30年(1941),乾县由二等县编为三等县。

乾县古代叫什么名字呢?

6. 乾县古代叫什么名字呢?

[比心]您好,陕西省乾县,古称好畤,唐置乾州,是陕西省历史文化名城。

乾县隶属于陕西省咸阳市,总面积1002平方公里,总人口57万。乾县是陕西省历史文化名城,唐高宗李治和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合葬墓乾陵位于乾县。【摘要】
乾县古代叫什么名字呢?【提问】
[比心]您好,陕西省乾县,古称好畤,唐置乾州,是陕西省历史文化名城。

乾县隶属于陕西省咸阳市,总面积1002平方公里,总人口57万。乾县是陕西省历史文化名城,唐高宗李治和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合葬墓乾陵位于乾县。【回答】

7. 乾县的社会

 1978年,科委创办《乾县科技》期刊,1980年,改作《乾县科技》小报,以宣传工农业生产,畜牧兽医、医疗卫生等方面的科学知识和乾县的科技动态为主,每期4000份,发行到县级单位和乡村。1985年,科委根据县经济发展的需求,创办《科技与信息》小报,出刊七期,印发28C00份。1987年,为贯彻全国农村科技工仵会议精神,开展了科普宣传月活动。乾县共举办各种类型的技术培训班76期,培训技术人员18000人次;印发工业、农业、卫生等28个方面的科普材料52期,共123000份;绘制科普图册6000多份;制作科普宣传板面136面;放映科教影片200场次以上;召开各种技术现场会116次,与会人员193000多人次。1988年,科委又编辑了《技术信息与咨询》合页期刊。1989年,共出刊八期,发行12000份,运用市场机制开拓技术市场,促进技术进步。 2009年,结合农时,合计培训技术人员2800多人。深入临平、周城、灵源等乾县15个乡镇进行科技宣传,发放星火农技“12396”、测土配方施肥、科学养殖、防震减灾等科普资料2万多份,培训各类专业技术人才2000多人,农民技术员1000人,青年科技致富带头人600人。2010年,乾县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到58户,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为48%,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工业区被命名为“陕西省星火技术密集区”。 民国时期,县境内共有中、西医医院、诊所24家,其中县城19家,从业者大都和药铺结合,坐堂行医或在家行医,设备极其简陋。 1949年6月,成立乾县诊疗所。 1954年,县境内个体诊所64家,中西医生266人,到1957年全境医生联办诊所22家(中医11家,西医11家),人员共133人,其中中医111人,西医12人,其他10人。1983年,乾县共有卫生医护人员93人,其中中医中药人员66名,西医人员15名。1990年,乾县卫生医护人员共157人,其中副主任医师4人,主治医师11人,医师36人,初级卫技人员83人,病床100张。1997年,共有卫生技术人员212名,其中主任医师3名,副主任医师10名,主治医师53名,医师121名。 2010年,乾县共有县级医院3所,乡镇卫生院25所,拥有床位3400张,县人民医院被世界卫生组织评为“爱婴医院”,县中医医院被确定为国家示范中医医院。 民国12年(1923),借乾县高等小学校(今乾师附小处)附设县立初级中学班,招生两个班,不足百人。民国28年(1939),招生四个班(内有女生一班),补习生一班,共300多名,教员17人。民国38年(1949),十年间乾县中学初中毕业生共1210人,高中生538人。1950年,陕西省立乾县中学招收初中班六个,高中班三个。1956年,在杨安村创建乾县初级中学,乾县中学生总数达1895名。从建国到1965年,乾县共培养初中毕业生4778名,高中毕业生1639名。1969年以后,各地又相继在小学附设初中班,出现53所七年制学校,368个初中班,18430名学生。1970年以前,仅城关一中、杨汉中学为完全中学,以后其他五所公办初中一律升格为单设高中。1977年,七年制学校增加到83所,新设九年制学校11所。1988年,乾县共有县辖中学七所,乡辖初中27所。1978~1988年十年间,培养初中毕业生63700多名,高中毕业生36300名。 1998年,乾县计有县辖高中7所,乡辖初中27所,小学416所。2010年,乾县中小学校340所,其中:省级标准化高中3所,教育教学质量名列咸阳市13个县、市(区)前列。 唐陵戴帽此为“乾县八景”之首,唐陵即唐高宗李治与女皇武则天的合葬墓——乾陵,位于海拔1047米的梁山主锋,凿山为穴,以山为陵。天将雨时,云缠雾绕,远远望去,犹如给乾陵戴上了一顶绵软的白帽。这一自然景观很早就被当地人发现,有“乾陵戴帽,长工睡觉”之谚语,苏东坡亦有“岭上晴云披絮帽”之佳句。汉宫流泉汉宫即甘泉宫,位于县境注泔乡,距县城17公里,相传注泔西沟,曾有一泉水味甘甜,水色清亮,水质纯良,水量充沛。饮之,神清志旺;洗之,肤美目明。后秦始皇巡幸于此,建甘泉宫。据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九年,迎太后于雍,而入咸阳,复居甘泉宫。”后每逢盛夏,又必来此避署,饮泉思政。秦朝以后,汉朝皇亲国戚,文武大臣曾在此或巡游,或避暑,或狩猎,或沐浴,汉宫流泉,名盛一时。星移斗转,历史变迁,汉宫颓倾,甘泉涸竭,只剩瓦砾残。五峰叠翠五峰,即五峰山,距县城23公里,位于乾县东北界,北扼永寿,东邻礼泉,以五峰并峙而得名。古志曾云:上有灵湫,祷雨多应。今有宝泉寺、洋人房、石炕、凤凰窝等十二处景观,是旅游、观光、登山、狩猎、休闲、避暑的佳境,据《民国·乾县新志》记载“外国人伏天多避暑于此”。双乳凌烟梁山有三峰,北峰最高,即乾陵,南二峰较低,称东、西乳峰,为乾陵之天然门户。整个山势,远远望去宛若一位仰卧于天地之间,头枕梁山,脚蹬渭河,双乳丰隆,体态优美的睡美人。古之帝王陵前,均有乳台,唯乾陵依托山势,筑台建梯,形如奶头,逼真宛然,故当地又叫“奶头山”。著名诗人郭沫若1960年来乾陵游览时;曾留下了“南对乳丘思大业,下临后土望长安”之佳句。石马开道此景距县城6公里,与乾陵浑然一体,乾陵朱雀门南面从两乳峰之间通向献殿的御道两侧,竖有华表,石马(翼马)、驼马、翁仲、述圣纪碑、无字碑、石狮、六十一宾王等大型精细石雕,120多尊依次排列。石马在前,双翅高振,凌空欲飞,其他石雕左右配置,被史学界誉为“唐代露天石雕艺术博物馆”。金龙锁关位于县城西北25公里龙塘沟。北关两岸突拢,左右峭壁,据险夷之界限,扼山谷之咽喉。漆水河流至此关,如金龙拱掌,咆哮水涛,巨龙般从峪谷喷出,跳跃关外,而后平缓,一泻千里,逶迤向南。关险水急,盘龙锁隘,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龙岩古寺位于乾县临平镇西北6.5公里处,座北向南,依山傍水。相传该寺为唐德宗所建。寺西北和沟坡相连,东北有耧山环绕,东临陡峭的龙塘口,南面横跨漆水河的大渡槽。寺脚下漆水河细流之旁,明万历年间已涸的温泉,今又复流。温泉水质富有矿物质,水温34度左右,可沐浴、可疗疾病。后因人为污染,温泉不再,但寺中香火甚旺。响石名潭潭有二,一在县东注泔乡东泔谷,人称东潭,东潭主要有:龙潭、神潭、鬼潭、白马分鬃、一线天等十多处;一在县西漠谷,人称西潭。二潭皆深不可测,其上于乱石罅中,高悬瀑布,冲激流响,訇然之声,数里可闻,故名响石潭,西潭在修乾陵水库时埋于坝下,故此景又称“东响石潭”。亦是旅游佳境,休闲胜地。  蛟龙转鼓是流传于陕西省西部的一种民间鼓舞,在乾县尤为盛行。被列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因鼓腔上绘有“蛟龙”,所以又称蛟龙转鼓。蛟龙转鼓气势恢宏,一般在元宵节表演,属集体乐舞艺术,由15人到50人组成,也有百人参加的壮阔场面。蛟龙转鼓在表演形式上分“座鼓”和“转鼓”。表演“座鼓”时,鼓行前排,锣插其间,铙钹置后,号手两边,鼓只敲而不转,“转鼓”顾名思义就是鼓围成一个大圆圈或几个小圆圈,指挥居中,号手两侧,在鼓转的过程中鼓槌高举一击,铙钹呈弧形围于大圈之外。蛟龙转鼓没有脚本乐谱,舞蹈、曲牌、鼓点仅靠艺人们的口述或记忆流传至今,在流传的过程中艺人们不断加工、整理,形成独特的艺术形式和强大的艺术魅力。蛟龙转鼓以其传统性、民族性、艺术性,成为鼓乐和舞蹈艺术结合的一枝民间鼓舞奇葩。  乾州布艺是流传于陕西乾县的一种独特的民间手工艺品的代表作,集民间剪纸、刺绣、制作工艺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布艺,即布上的艺术,它是以布、绸、绢、缎等为主要原料,以民间百姓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内容为题材,用变形、夸张的手法,同时融合、吸收民间美术中多种品类的制作技艺,通过剪、缝、绣、贴、挑、拔(扎)、拼、缠、纳、叠、镶等技法来制作的一种布质工艺品。

乾县的社会

8. 乾县历史文化

 乾县在黄帝时称好畤,为祭天之所.夏朝时为雍州之域,商时为岐周之地,春秋战国时属秦。
  唐昭宗乾宁二年(895)以奉天县置乾州。
  民国2年(1913)改乾州为乾县。
  乾县亦是陕西省历史文化名城,唐王高宗李治和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合葬墓乾陵位于乾县。
  “乾州四宝”-锅盔、挂面、豆腐脑、馇酥风味独特,并有酱辣子、豆面糊等多种中华名小吃。
   
  夏(约前21~前16世纪),按禹贡九州,为雍州之域。
  商(约前16~前11世纪),仍属雍州。
  殷末,为岐周之地。
  西周(约前11世纪~前771年),属王畿。
  西周亡,被犬戎占据。
  东周(前770~前256),即春秋战国时,乾地属秦。
  秦孝公十二年在国内设41县,乾地初置好畴县。
  以县境内有祭天的好畴而得名,治城在今县东好畴村。
  秦(前221~前207),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统一了天下,置36郡。
  在京畿之地设内史(内史是掌治京畿的官名,亦为政区名),好畴县属内史管辖。
  秦末,项羽分内史地,章邯王咸阳以西,为雍国,好畴县为其辖地。
  西汉(前206~25),高祖元年(前206),置雍国。
  二年(前205),改置中地郡。
  (高祖)九年(前198),罢郡复为内史,好畴县属之。
  汉景帝二年(前155),置右内史,治京西之地。
  后又分右内史之西部,置主爵都尉(主爵都尉原为秦官名,汉用其号),好畴县归其所属。
  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改主爵都尉为右扶风,好畴县自此属右扶风。
  王莽新朝(9~23),好畴县曾被更名为好邑。
  东汉(25~220),建武初年,好邑复名好畴县。
  建武六年,撤销好畴县,以其地并入池阳县(池阳县境包括今泾阳、礼泉、乾县等地),属司隶左冯翊领辖。
  三国时(220~265),池阳归魏,初属司隶冯翊郡。
  中叶以后,改属扶风郡。
  西晋(265~316),武帝初年,改扶风郡为秦国,治所在池阳。
  晋惠帝元康中,分池阳西部之地,再置好畴县,治城在秦汉时好畴故城南2里处,属秦国改置之京兆郡管辖。
  东晋、十六国(317~420),呈割据局面。
  这一时期,行政制度无常,好畴县曾一度撤销。
  乾地先后归前秦、后秦等国统辖。
  南北朝(420~589),乾地属北魏、西魏、北周辖区。
  北魏太武帝始光时(424年后),改池阳为宁夷县(兼有今县东境部分地方),属雍州咸阳郡,而复设立好畴县为扶风郡治。
  孝文帝太和十一年(487),分好峙县西部置漠西县,以县境在漠谷河以西而得名。
  西魏时,分咸阳郡地置宁夷郡、宁夷县属之。
  好畴县、漠西县统属武功郡(扶风郡废)。
  此时乾境仍分属三县。
  北周武帝建德二年(573)以前,宁夷郡曾改置为秦郡,宁夷县仍归其所辖,好畴、漠西县属武功郡未变。
  建德二年(573),撤销秦郡,并入咸阳郡,宁夷县即属咸阳郡。
  建德三年(574),并好畤入漠西县,漠西县再属扶风郡。
  隋(581~618),文帝开皇十七年(597),改漠西为上宜县(上宜兼有今永寿县境地)。
  十八年(598),改宁夷为醴泉县(仍兼有今县东境之地),并分上宜置好畴县。
  此时乾地仍分属三县,隶属京畿之雍州(咸阳、扶风等郡废后所置)。
  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复废好畴,并入上宜县。
  是时乾境东归醴泉县,西属上宜县,隶雍州改置之京兆郡。
  唐(618~907),高祖武德二年(619),分醴泉置好畴县,治城在今县东北6里许隋太子庄陵城。
  宋《长安志》载,在奉天西北6里,故址无考。
  太宗贞观元年(627),稷州废,好畴又隶属雍州。
  贞观八年(634),废上宜入岐州之岐阳县。
  贞观二十一年(647),撤销好畴、岐阳,复置上宜县。
  五代(907~960),道一级废。
  后梁太祖开平元年(907),又升乾州为威胜军,领奉天、好畴等五县,上属京兆府改置之雍州。
  后唐庄宗同光元年(923),裁威胜军,复为乾州,领奉天一县,隶复置之京兆府;好畴县别属凤翔府。
  明宗长兴元年(930),好畴亦归属京兆府。
  后晋、后汉、后周,沿用前代建置。
  北宋(960~1127),北宋初年至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奉天县仍隶属乾州,好畴县仍归京兆府,由至道三年(997)所置之陕西路统管。
  熙宁三年(1070)乾州废,奉天、好畴均隶永兴军路。
  熙宁五年(1072),于奉天县置醴州,领一县,好畴县改隶凤翔府。
  神宗元丰元年(1078)醴州废,奉天还隶京兆府。
  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复置乾州,领奉天、好畴县。
  隶属凤翔府未变。
  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乾州更名醴州,上隶环庆路,下辖奉天、好畴、永寿、武功、醴泉五县。
  金(1128~1227),太宗天会六年(1128),金夺取陕西诸州县。
  天会八年(1130),金将娄室克邠州,醴州降,后与宋在此周旋十多年始定。
  金初,置京兆府路,醴州属之。
  金完颜亮天德三年(1151),复改醴州为乾州,领奉天、好畴、醴泉、武亭(武功)四县(是时永寿属邠州)。
  元(1271~1368,1271年前称蒙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