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的课后答案及考题

2024-05-06 08:52

1. 谁有《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的课后答案及考题

晕...要是直接告诉你答案那还叫学吗?

学习知识是从实践中学来的,从实践中学来的知识你永远也不会忘.

最好的方法,每一题都在计算机上实践一下.

谁有《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的课后答案及考题

2. 谁有《信息安全原理与应用(第四版)》中文版电子书(各种文档均可)!

试下 用我爱读电子书  搜索 下  希望能帮到你

3. SOS!!!

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它是从事物质生产和资产经营的,资产是以价值形式出现的。财务管理就是运用价值形式进行综合性管理,通过会计核算,全面反映生产经营活动情况,及时准确给企业领导提供财务会计信息,促进科学决策和正确指挥,提高生产经营的质量和效益。财务管理的目标是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它以资金运动为纽带,把贯穿于再生产全过程的投资、采购、科研、生产、销售以及运输仓储、设备利用等各个环节的管理网络化、规范化,实现有序运行,有力控制,有效运作,推进粗放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化。实践证明,凡是经营失误、效益低下、经济包袱沉重的企业,也必定是财务管理混乱、会计信息失真、内部控制无力的单位。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促进作用。但由于其产出规模小、资本和技术构成较低、受传统体制和外部宏观经济影响大等因素,使得中小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着与自身发展和市场经济均不适应的情况。财务管理历来是中小行企业管理的重中之中,财务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企业的发展, 须引起各方注意,研究对策,以促进我国中小企业的改革与发展。下面简单介绍我国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并对加强企业财务管理问题,提出一些看法。

一、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单纯追求销量和市场份额,忽视了财务管理的核
心地位,管理思想僵化落后,使企业管理局限于生产经营型管理格局之中,企业财务管理和风
险控制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另一方面,由于受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和体制的影响,中小企
业在加强财务管理方面遇到了阻碍。例如,政策"歧视"使中小企业和大型企业不能公平竞争;
地方政府行业管理部门大量的干预,使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短期化;财务管理受企业经营
者的影响过大,一些企业的领导人对财务管理的位置没有摆正,思想认识上存在一些误区等等。 

  二、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融资困难,资金严重不足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初步建立了较为独立、渠道多元的融资体系,但是,融资难、担保难
仍然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最突出的问题。其主要原因:第一,负债过多,融资成本高,风险
大,造成中小企业信用等级低,资信相对较差。第二,国家没有专设中小企业管理扶持机构,
国家的优惠政策未向中小企业倾斜,使之长期处于不利地位。第三,大多数中小企业是非国有
企业,有些银行受传统观念和行政干预的影响,对其贷款不够热心。第四,缺乏财务管理战略
。大部分企业的财务管理仍处于记帐管理阶段。第五,中介机构不健全,缺乏专门为中小企业贷款服务的金融中介机构和贷款担保机构。


  (二)投资能力较弱,且缺乏科学性 

  一是中小企业投资所需资金短缺。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是中小企业资金的主要来源,但
中小企业吸引金融机构的投资或借款比较困难。银行即使同意向中小企业贷款,也因高风险而
提高贷款利率,从而增加了中小企业融资的成本。二是追求短期目标。由于自身规模较小,贷
款投资所占的比例比大企业多得多,所面临的风险也更大,所以它们总是尽快收回投资,很少
考虑扩展自身规模。三是投资盲目性,投资方向难以把握。 

  (三)财务制度松,怠管理

  一是对现金管理不严,造成资金闲置或不足。有些中小企业认为现金越多越好,造成现
金闲置,未参加生产周转;有些企业的资金使用缺少计划安排,片面考虑到季节价格波动,过
量购置不动产,无法应付经营急需的资金,陷入财务困境。二是应收账款周转缓慢,造成资金
回收困难。原因是没有建立严格的赊销政策,缺乏有力的催收措施,应收账款不能兑现或形成
呆账。三是存货控制薄弱,造成资金呆滞。很多中小企业月末存货占用资金往往超过其营业额
的两倍以上,造成资金呆滞,周转失灵。四是重钱不重物,资产流失浪费严重。不少中小企业
的管理者,对原材料、半成品、固定资产等的管理不到位,财务管理职责不明,资产浪费严重
。 

  (四)缺乏科学的管理思想和先进的管理手段

  一方面,中小企业典型的管理模式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高度统一,企业的投资者同时就
是经营者,这种模式给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了负面影响。中小企业中相当一部分属于个体、私
营性质,在这些企业中,企业领导者集权、家族化管理现象严重,并且对于财务管理的理论方
法缺乏应有的认识和研究,致使其职责不分,越权行事,造成财务管理混乱,财务监控不严,
会计信息失真等。企业没有或无法建立内部审计部门,即使有,也很难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另一方面,企业管理者的在财务管理的思想、方法和手段方面比较落后。据财政部2002年所做的不完全统计:目前19%的中小型企业和私营企业仍停留在传统的手工做帐,甚至尚未实现电算化。有些企业管理者基于其自身的原因,没有将财务管理纳入企业管理的有效机制中,缺乏现代财务管理观念,使财务管理失去了它在企业管理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从而严重影响企业的竞争力。

  (五) 难于规避财务负债的陷阱。 

  过度负债可说是高速度成长企业的典型通病,也是财务危机的根源。战略需求效应由企
业的战略布局驱动,或表现为现有业务的发展,或表现为新业务的开拓,规模和数量的扩张经
常明显快于内涵质量的扩张,在高成长阶段都将出现某种程度的资金短缺。因此,高成长企业
为达到快速扩张的目的,普遍采取负债经营策略。 

组织放大效应由许多企业在快速扩张中倾向于采取企业集团或控股公司模式。但这类模式债
务放大效应也十分明显:一方面母、子公司都会从各自立场出发追求数量扩张;另一方面,子
公司除保留原有业务联系和资金融通渠道外,还可能获得母公司再分配的业务或资金。这一业
务和融资放大效应很容易使企业负债过度,最终成为财务危机的"始作俑者"。 

  财务不透明与内部互相担保由财务不透明、各自为政和内部关联企业间的相互贷款担保
是高成长企业常见的问题。这不仅加大了银行对企业财务判断的难度,也给财务监管带来很大
困难,从而造成整体负债率不断抬高。 

  债务、资产的结构性错配由最常见的就是短债长用,短筹长贷。还包括负债到期过分集
中的结构与现金流量错位,长、短期负债结构比例失调,贷款的银行结构单一,资产和负债币
种结构不合理等。企业将短债用于投资回收期过长的长期项目投资,导致流动负债大大高于流
动资产。金融机构基于高成长企业的前景,往往也采取短筹长贷方式,支持企业搞长期投资,
从而加大了企业的资金风险,一旦银行收紧银根,企业将会进退两难。 

  高成长战略造成资金短缺,企业就不可避免地要负债经营。组织放大效应和内部担保则
加剧债务水平,造成负债过度。在过度负债的情况下,企业经营成本和财务压力加大,支付能
力日渐脆弱,短债长用则可能使企业潜在支付危机随时爆发。  

  三、解决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我国中小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是由宏观经济环境和自身双重因素造成的。所
以,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政府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尽快制定或完善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优化价值链和供应链外,企业自身应从三方面入手。 

  (一)企业要面向市场,投资更要面向市场,对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进行认真的科学论证,从而形成正确的投资决策,努力降低投资风险。 

  1、应以对内投资方式为主。对内投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新产品试制的投资。
二是对技术设备更新改造的投资。三是人力资源的投资。目前应特别注意人力资源的投资,从
某种角度说,加强人力资源的投资,拥有一定的高素质的管理及技术型人才,是企业制胜的法
宝。 

  2、分散资金投向,降低投资风险。中小企业在积累的资本达到了一定的规模之后,可以
搞多元化经营,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从而分散投资风险。 

  3、规范项目投资程序。当企业在资金、技术操作、管理能力等方面具备一定的实力之后
,可以借鉴大型企业的普遍做法,规范项目的投资程序,实行投资监理,对投资活动的各个阶
段做到精心设计和实施。另外,要注意实施跟进战略,规避投资风险。 

  (二)以资金管理为纽带,建立有效可行的企业财务管理体系,加强财务控制


  企业财务管理要以资金管理为纽带,以推进创业、服务生产、创最优效益为目标,以“两则”为依据,从本企业实际出发,建立配套成龙、有效可行的财务管理体系和内控机制。主要是:

  科学的投资决策和管理体系。投资体制改革后,从无偿投资变为靠贷款或集资搞基建,需还本付息,风险大。因此,投资决策一定要科学、慎重,事先请行家参与论证,预测比较,合理确定投资方向、投资顺序和投资强度,避免失误。已决定的项目,要落实责任人,严格管理,高质低耗省投资,努力缩短资本回收期。要特别注意对外投资的风险性和效益性,注意内涵生产潜力的充分发挥。

  合理的流动资金管理体系。流动资金是企业赖以生存的血液。当前企业流动资金的主要来源是靠银行贷款,有的还搞高息集资,来之不易,成本很高。因此,统筹安排,严格管理,加快周转,合理使用流动资金十分重要。对生产经营各个环节的资金占用,都应按照节约的原则,实行预算或定额管理责任制,并与奖惩挂勾;大笔资金划汇应严格审批;内部单位之间的资金往来应有偿有序;逐步增加企业自有资金的比例,优化成本结构等。

  严格的成本费用管理体系。产品成本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最终效益,是财务管理经常性的最重要工作。应从基础工作做起,完善物料消耗定额和劳动定额,实行计件工资制,推行车间和班组成本核算,努力节约商流费用和销售费用,推广邯钢的“成本一票否决制”,运用奖惩激励机制,使降低成本节约费用成为企业全员的责任和行动。

  健全的会计核算体系。有经济活动的单位,就有财务收支和资金往来发生,就得开户建帐,按规核算,才能提供信息,纠错防偏,堵漏除弊。每个企业都应按《会计法》和行业会计制度的规定,规范会计核算,反映真实财务信息。要坚持帐钱物三分管、银行印鉴分管和审批用钱与办理划拨人分开的原则,实行有效的会计监督。
    加强财产控制。建立健全财产物资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在物资采购、领用、销售及样品管理上建立规范的操作程序,堵住漏洞,维护安全。对财产的管理与记录必须分开,以形成有力的内部牵制,决不能把资产管理、记录、检查核对等交由一个人来做。要定期和不定期检查,查找存在的问题和隐患,以揭露问题和促进管理的改善及责任的加强。督促管理人员和记录人员保持警戒而不至于疏忽。
  财务计划和财务分析制度。企业应编制年、季度财务计划,建立主要财务经济指标的考核体系,用于统驭全局,考核实绩;要建立财务分析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召开综合性或专题财务分析会,运用财务会计信息资料,进行纵横对比剖析,总结经验,找出差距,探讨对策,推动增产节约活动的深入开展。

(三) 优化财务结构,平衡高成长和稳健发展。 

太阳神等大企业的破产案例说明,企业如果不顾自身条件通过负债经营盲目铺摊子,就容易
聚集过多盈利能力差的资产或业务,规模再大也难逃被淘汰的命运。对企业来说,只有在财务
稳健的前提下取得的成长性才是合理的。 

  优化财务结构是企业财务稳健的关键,其具体标志是综合资金成本低,财务杠杆效益高
,财务风险适度。企业应当根据经营环境的变化,不断通过存量调整和变量调整(增量或减量
)的手段确保财务结构的动态优化。 

  企业财务结构管理的重点是对资本、负债、资产和投资等进行结构性调整,使其保持合
理的比例: 

  一是优化资本结构。企业应在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之间确定一个合适的比例结构,使负
债水平始终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不能超过自身的承受能力。负债经营的临界点是全部资
金的息、税前利润等于负债利息。在达到临界点之前,提高负债将使股东获得更多的财务杠杆
利益。一旦超过临界点,加大负债比率会成为财务危机的前兆。中小企业受企业规模的限制,
承受财务风险的能力比较低,因此,形成合理的资本结构,确定合理的负债比例尤为重要。负
债过多,一旦情况发生变化,就会造成资金周转困难;负债过少,又会限制企业的长期发展。
企业的长期发展,需要外来和自有资金的相互配合,既要借债,又不能借得太多,以形成合理
的资本结构。 

  二是优化负债结构。负债结构性管理的重点是负债的到期结构。由于预期现金流量很难
与债务的到期及数量保持协调一致,这就要求企业在允许现金流量波动的前提下,确定负债到
期结构应保持安全边际。企业应对长、短期负债的盈利能力与风险进行权衡,以确定既使风险
最小、又能使企业盈利能力最大化的长、短期负债比例。此外,企业还应密切关注各地经济、
金融形势和汇率的变化情况,调整贷款的银行结构和币种结构,尽可能避免过份集中向某一国
家或区域的金融机构融资或以单一货币进行借贷或业务结算,以预防和降低借贷和汇率风险。


  三是优化资产结构。资产结构的优化主要是确定一个既能维持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又能
在减少或不增加风险的前提下给企业带来尽可能多利润的流动资金水平,其核心指标是反映流
动资产与流动负债间差额的"净营运资本"。 

  四是优化投资结构。主要是从提高投资回报的角度,对企业投资情况进行分类比较,确
定合理的比重和格局,包括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固定资产投资、无形资产投资(如研究开发
、企业品牌等)和流动资产投资,直接投资(项目)和间接(证券)投资,产业投资和风险投
资等。 

  (四)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加强领导,加强财会队伍建设,不断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

  提高认识,把强化资金管理作为推行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贯彻落实到企业内部
各个职能部门。由于资金的使用周转牵涉到企业内部的方方面面,企业经营者应转变观念,认
识到管好、用好、控制好资金不单是财务部门的职责,而是关系到企业的各个部门、各个生产
经营环节的大事。所以要层层落实,共同为企业资金的管理做出贡献。 

     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关键在领导。企业领导班子要转变观念,真正重视财务工作,苦炼内功,既勤于开拓发展,又善于管家理财,向管理要效益。大型企业要逐步配置总会计(财务)师,中小型企业配置管财会工作的经理(厂长),并健全财会职能机构,配齐合适的财会人员,在实际工作中支持他们履行职责,大胆工作,发挥应有的作用。

  企业财会部门要树立服务改革、促进发展的观点,转变观念,从过去习惯的事后算帐报帐的单纯业务观点,转到事前预测和参与决策,积极主动为改革发展服务上来;同时必须加强财会队伍建设,对财会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和政治思想教育,增强财会人员的监督意识。要从单靠专业部门管理核算,转到开展群众核算、依靠全员管理上来,使每个专业部门和员工在参与每项生产经营活动时,都有强烈的效益观念、成本观念和资金观念,不断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

  财政部门和各主管部门要切实加强对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审计、税务、工商等部门要发挥各自的职能作用,加强监督和指导。要依法实行注册会计(审计)师年度会计报表审计制度,加强会计咨询和服务。企业内部也应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完善内部监控制约机制,使财务管理落到实处,发挥作用,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SOS!!!

4. 旅游管理里面具体包含很多,如;企划与营销、文案、财会、休闲旅游、会展经济等,做哪一专业更好

  第一部分 会展预备阶段的文案

  第一节 会展预备阶段的文案简介

  一、会展预备阶段的文案的概念:

  会展预备阶段的文案是指一次会展从确定展览题材、收集信息、进行展览项目立项策划一直到会展正式开幕前的预先准备阶段涉及到的所有文本文案。

  二、会展预备阶段的文案种类:

  一般来说,会展预备阶段的文案包括展会立项策划书、展会项目立项可行性研究报告、参展说明书、展会招展方案、展会招展函、招展进度计划、观众邀请函、参展合同、展出工作方案、展会费用预算表、展会宣传推广计划、广告文案等。

  第二节 会展预备阶段的文案写作

  一、《展会立项策划书》的写作

  (一)《展会立项策划书》的概念:

  所谓展会立项策划,就是根据掌握的各种信息,对即将举办的展览会的有关事宜进行初步规划,设计出展览会的基本框架,提出计划举办的展览会的初步规划内容,  主要包括:展会名称和地点、办展机构、展品范围、办展时间、展会规模、展会定位、招展计划、宣传推广和招商计划、展会进度计划.现场管理计划、相关活动计划等。

  《展会立项策划书》是为策划举办一个新展会而提出的一套办展规划、策略和方法,它是对以上各项内容的归纳和总结。

  (二) 展会立项策划书的内容结构:

  一般地,《展会立项策划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办展市场环境分析:包括对展会展览题材所在产业和市场的情况分析,对国家有关法律、政策的分析,对相关展会的情况的分析,对展会举办地市场的分析等。

  2、 提出展会的基本框架:包括展会的名称和举办地点、办展机构的组成、展品范围、办展时间、办展频率、展会规模和展会定位等。

  3、 展会价格及初步预算方案。

  4、 展会工作人员分工计划。

  5、 展会招展计划

  6、 展会招商计划。

  7、 展会宣传推广计划。

  8、 展会筹备进度计划。

  9、 展会服务商安排计划。

  10、 展会开幕和现场管理计划。

  11、 展会期间举办的相关活动计划。

  12、 展会结算计划。

  (三) 展会立项策划书的写作要求:

  1. 展会名称

  展览会的名称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基本部分、限定部分和行业标识。如“第93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如果按上述三个内容对号入座,则基本部分是“交易会”,限定部分是“中国”和“第93届”,行业标识是“出口商品”。

  下面分别对这三个内容作一些说明:

  基本部分:用来表明展览会的性质和特征,常用词有:展览会、博览会、展销会、交易会和“节”等。

  限定部分:用来说明展会举办的时间、地点和展会的性质。

  展会举办时间的表示办法有三种:一是用“届”来表示。二是用“年”来表示,三是用“季”来表示。如第三届大连国际服装节、2003年广州博览会、法兰克福春季消费品展览会等。在这三种表达办法里,用“届”来去示最常见,它强调展会举办的连续性。那些刚举办的展会一般用“年”来表示。展会举办的地点在展会的名称里也要有所体现,如第三届大连国际服装节中的“大连”。

  展会名称里体现展会性质的词主要有“国际”、“世界”、“全国”、“地区”等。如第三届大连国际服装节中的“国际”表明本展会是一个国际展。

  行业标识:用来表明展览题材和展品范围。如第三届大连国际服装节中的“服装”表明本展会是服装产业的展会。行业标识通常是一个产业的名称,或者是一个产业中的某一个产品大类。

  2、展会地点

  策划选择展会的举办地点,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展会在什么地方举办,二是展会在哪个展馆举办。

  策划选择展会在什么地方举办,就是要确定展会在哪个国家、哪个省或者是哪个城市里举办。

  策划选择展会在哪个展馆举办,就是要选择展会举办的具体地点。具体选择在哪个展馆举办展会,要结合展会的展览题材和展会定位而定。另外,在具体选择展馆时,还要综合考虑使用该展馆的成本的大小如何、展期安排是否符合自己的要求以及展馆本身的设施和服务如何等因素。

  3、办展机构

  办展机构是指负责展会的组织、策划、招展和招商等事宜的有关单位。办展机构可以是企业、行业协会、政府部门和新闻媒体等。

  根据各单位在举办展览会中的不同作用,一个展览会的办展机构一般有以下几种:主办单位、承办单位、协办单位、支持单位等。

  主办单位:拥有展会并对展会承担主要法律责任的办展单位。主办单位在法律上拥有展会的所有权。

  承办单位:直接负责展会的策划、组织、操作与管理,并对展会承担主要财务责任的办展单位。

  协办单位:协助主办或承办单位负责展会的策划、组织、操作与管理,部分地承担展会的招展、招商和宣传推广工作的办展单位。

  支持单位:对展会主办或承办单位的展会策划、组织、操作与管理,或者是招展、招商和宣传推广等工作起支持作用的办展单位。

  4、办展时间

  办展时间是指展会计划在什么时候举办。办展时间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举办展的具体开展日期。二是指展会的筹展和撤展日期。三是指展会对观众开放的日期。

  展览时间的长短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要视不同的展会具体而定。有些展会的展览时间可以很长,如“世博会”的展期长达几个月甚至半年;但对于占展会绝大多数的专业贸易展来说,展期一般是3-5天为宜。

  5、展品范围

  展会的展品范围要根据展会的定位、办展机构的优劣势和其他多种因素来确定。

  根据展会的定位,展品范围可以包括一个或者是几个产业,或者是一个产业中的一个或几个产品大类,例如,“博览会”和“交易会”的展品范围就很广,如“广交会”的展品范围就超过10万种,几乎是无所不包;而德国“法兰克福国际汽车展览会”的展品范围涉及到的产业就很少,就只有汽车产业一个。

  6、办展频率

  办展频率是指展会是一年举办几次还是几年举办一次,或者是不定期举行。从目前展览业的实际情况看,一年举办一次的展会最多,约占全部展会数量的80%,一年举办两次和两年举办一次的展会也不少,不定期举办的展会已经是越来越少了。

  办展频率的确定受展览题材所在产业的特征的制约。我们知道,几乎每个产业的产品都有一个生命周期,产品的生命周期对展会的办展频率有重大影响。

  产品的投入期和成长期是企业参屉的黄金时期,展会的办展频率要牢牢抓住这两个时期。

  7、 展会规模

  展会规模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展会的展览面积是多少,二是参展单位的数量是多少,三是参观展会的观众有多少。在策划举办一个展会时,对这三个方面都要作出预测和规划。

  在规划展会规模时,要充分考虑产业的特征。展会规模的大小还会受到会观众数量和质量的限制。

  8、展会定位

  通俗地讲,展会定位就是要清晰地告诉参展企业和观众本展会“是什么”和“有什么”,具体地说,展会定位就是办展机构根据自身的资源条件和市场竞争状况,通过建立和发展展会的差异化竞争优势,使自己举办的展会在参展企业和观众的心目中形成一个鲜明而独特的印象的过程。

  展会定位要明确展会的目标参展商和观众、办展目标、展会的主题等。

  9.展会价格和展会初步预算

  展会价格就是为展会的展位出租制定一个合适的价格。展会展位的价格往往包括室内展场的价格和室外展场的价格,室内展场的价格又分为空地价格和标准层位的价格。

  在制定展会的价格时,一般遵循“优地优价”的原则,即那些便于展示和观众流量大的展位的价格往往要高一些。展会初步预算是对举办展会所需要的各种费用和举办展会预期以获得的收入进行的初步预算。

  在策划举办展会时,要根据市场情况给展会确定一个合适的价格,这样对吸引目标参展商参加展会十分重要。

  10、人员分工、招展招商和宣传推广计划、人员分工计划、招展计划、招商和宣传推广计划是展会的具体实施计划,这四个计划在具体实施时会互相影响。

  人员分工计划是对展会工作人员的工作进行统筹安排。招展计划主要是为招揽企业参展而制定的各种策略、措施和办法。招商计划主要是为招揽观众参观展会而制定的各种策略、措施和办法。宣传推广计划则是为建立展会品牌和树立展会形象,并同时为展会的招展和招商服务的。

  11、展会进度计划、现场管理计划和相关活动计划

  展会进度计划是在时间上对展会的招展、招商、宣传推广和展位划分等工作进行的统筹安排。它明确在展会的筹办过程中,到什么阶段就应该完成哪些工作,直到展会成功举办。展会进度计划安排得好,展会筹备的各项准备工作就能有条不紊地进行。

  现场管理计划是展会开幕后对展会现场进行有效管理的各种计划安排,它一般包括展会开幕计划、展会展场管理计划、观众登记计划和撤展计划等。现场管理计划安排得好,展会现场将井然有序,展会秩序良好。

  展会相关活动计划是对准备在展会期间同期举办的各种相关活动作出的计划安排。与展会同期举办的相关活动最常见的有技术交流会、研讨会和各种表演等,它们是展会的有益补充。

  二、《展会项目立项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写作

  (一)《展会项目立项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概念

  完成了《展会立项策划书》,并不意味着该立项的展会就可以举办了。项目立项只是对举办什么题材的展会和如何举办该展会提出了一个初步的意见,制定了一套初步的方案,至于该展会是否真的可以举办和该方案是否真的可行,还需要对该展会项目及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可行性分析的结论及其他必须考虑的因素,才是决定最后是否可以举办该展会的最终依据。

  《展会项目立项可行性研究报告》就是在对展会立项进行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完成的研究报告。展会立项可行性分析是展会项目立项策划的继续。展会项目立项策划主要是在掌握各种信息的基础上,初步提出计划举办的展会“是什么样的”;展会立项可行性分析则是在仔细研究各种信息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举办展会立项策划提出的“那样的展会”是否可行,为最后是否举办该展会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如果展会立项策划通过可行性分析,证明计划举办展会的市场条件具备,项目具有生命力,各种执行方案策划合理,项目在经济上可行,风险较小且有一定的社会效益,就可以通过该展会立项策划,决策举办该展会了。

  (二)《展会项目立项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内容结构

  《展会项目立项可行性研究报告》要对展会立项是可行还是不可行作出系统的评估和说明,并为最终完善该展会项目立项策划的各具体执行方案提供改进依据和建议。因此,《展会项目立项可行性研究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1、 市场环境分析

  (1) 宏观市场环境:包括人口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政治法律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等。

  (2) 微观市场环境:包括办展机构内部环境、目标客户、竞争者、营销中介、服务商、社会公众等。

  (3) 市场环境评价:SWOT分析法,即内部优势、内部劣势、外部机会、外部威胁分析。

  2、 展会项目生命力分析

  (1) 项目发展空间:即分析举办该展会所依托的产业空间、市场空间、地域空间、政策空间等是否具备。

  (2) 项目竞争力:包括展会定位的号召力、办展机构的品牌影响力、参展商和观众的构成、展会价格、展会服务等。

  (3) 办展机构优劣势分析

  3、展会执行方案分析

  1)对计划举办的展会的基本框架进行评估,具体包括:

  (1)展会名称和展会的展品范围、展会定位之间是否有冲突。

  (2)办展时间、办展频率是否符合展品范围所在产业的特征。

  (3)展会的举办地点是否适合举办该展品范围所在产业的展会。

  (4)在展会展品范围所在产业里能否举办如此规模和定位的展会。

  (5)展会的办展机构在计划的办展时间内能否举办如此规模和定位的展会。

  (6)办展机构对展会展品范围所在的产业是否熟悉。

  (7)展会定位与展会规模之间是否有冲突。

  2)招展招商和宣传推广计划评估

  (1) 招展计划评估 (2) 招商计划评估  (3) 宣传推广计划评估

  3、 展会项目财务分析

  (1) 价格定位

  (2) 成本预测

  举办一个展会的成本费用一般包括:

  1)展览场地费用。即租用展览场馆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各种费用。这些费用包括:展览场地租金、展馆空调费、层位特装费、标准层位搭建费、展馆地毯及铺设地毯的费用、展位搭装加班费等。
  2)展会宣传推广费。包括广告宣传费、展会资料设计和印刷费、资料邮寄费、新闻发布会的费用等。

  3)招展和招商的费用。

  4)相关括动的费用。包括技术交流会、研讨会展会开幕式、嘉宾接待、酒会、展会现场布置、礼品、请展会临时工作人员的费用等。

  5)办公费用和人员费用。   6)税收    7)其他不可预测的费用

  (3) 收入预测

  举办一个展会的收入一般包括:

  1) 展位费收入 2) 门票收入 3) 广告和企业赞助收入

  4) 其他相关收入 (4) 盈亏平衡分析 (5) 现金流量分析

  1) 净现值分析 2) 净现值率分析 3) 获利指数 4) 内部收益率

  5、风险预测

  (1) 市场风险 (2) 经营风险 (3) 财务风险 (4) 合作风险

  6、存在的问题

  包括通过以上可行性分析发现的展会项目立项存在的各种问题、研究人员在可行性分析以外发现的可能对展会产生影响的其他问题等。

  7、改进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对展会项目立项策划的改进建议,指出要成功举办该展会应该努力的方向等。

  8、努力的方向

  根据展会的办展宗旨和办展目标,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要办好该展会所需要具备的其他条件和需要努力的方向。

  (三)《展会项目立项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写作要求

  《展会项目立项可行性研究报告》是办展机构进行决策是否要举办该展会的重要依据,因此,《展会项目立项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写作必须做到材料真实充分,分析客观科学,判断准确有理。

  1、市场环境分析

  市场环境分析是展会立项可行性分析的第一步,它是根据展会立项策划提出的展会举办方案,在已经掌握的各种信息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和论证举办展会的各种市场条件是否具备,是否有举办该展会所需要的各种政策基础和社会基础。市场环境分析不仅要研究各种现有的市场条件,还要对其未来的变化和发展趋势作出预测.使立项可行性分析得出的结论更加科学合理。

  市场环境分析是从计划举办的展会项目的外部因素出发来分析举办该展会的条件是否具备;展会项目生命力分析则是从计划举办的展会项目的本身出发,分析该展会是否有发展前途。分析展会项目的生命力,不是只分析展会举办一届或两届的生命力,而是要分析该展会的长期生命力,即要分析如果本展会举办超过五届以上,本展会是否还有发展前途的问题。

  2、展会项目生命力分析

  市场环境分析是从计划举办的展会项目的外部因素出发来分析举办该展会的条件是否具备;展会项目生命力分析则是从计划举办的展会项目的本身出发,分析该展会是否有发展前途。分析展会项目的生命力,不是只分析展会举办一届或两届的生命力,而是要分析该展会的长期生命力,即要分析如果本展会举办超过五届以上,本展会是否还有发展前途的问题。

  3、展会执行方案分析

  展会执行方案分析是从计划举办的展会项目的本身出发,分析该展会项目立项计划准备实施的各种执行方案是否完备,是否能保证该展会计划目标的实现。展会执行方案分析的对象是该展会的各种执行方案,分析的重点是各种执行方案是否合理、是否完备和是否可行。

  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对展会基本框架进行评估,重点不是分析构成展会基本框架的某一个因素的策划安排是否合理和可行,而是从总体上分析展会基本框架是否合理和可行。因为,尽管对构成展会基本框架的每一个因素的策划安排可能是合理和可行的,但由这些因素所构成的展会基本框架从总体上看却可能是不合理和不可行的。所以,要避免这种“个体合理,群体冲突”现象的出现,对展会基本框架进行评估就十分重要。

  4、展会项目财务分析

  展会项目财务分析是从办展机构财务的角度出发,分析测算举办该展会的费用支出和收益。展会项目财务分析的主要目的是分析计划举办的展会是否经济可行,并为即将举办的展会指定资金使用规划。

  5、风险预测

  从展会立项可行性分析的角度看,风险就是办展机构在举办展会的过程中,由于一些难以预料和无法控制的因素的作用,使办展机构举办展会的计划和举办展会的实际收益与预期发生背离,从而使办展机构举办展会的计划落空;或者是即使展会如期举办,但办展机构有蒙受一定的经济损失的可能性。

  6、存在的问题

  包括通过以上可行性分析发现的展会项目立项存在的各种问题、研究人员在可行性分析以外发现的可能对展会产生影响的其他问题等。

  7、改进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对展会项目立项策划的改进建议,指出要成功举办该展会应该努力的方向等。

  8、努力的方向

  根据展会的办展宗旨和办展目标,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要办好该展会所需要具备的其他条件和需要努力的方向。

  三、《参展说明书》的写作

  (一)《参展说明书》的概念

  办展机构在确定了展会的有关日期安排,指定了展会承建商、展会运输代理和展会旅游代理以后,就可以着手编制展会的《参展说明书》了。

  《参展说明书》是办展机构将展会筹备、开幕以及参展商参加展会时应注竟的其他问题汇编成册,以方便参展商进行参展准备的一种小册子。编制参展商手册是展会筹备过程中的一项基础性的工作。

  (二)《参展说明书》包含的主要内容及写作要求

  从某种意义上讲,参展说明书是帮助参展商进行参展筹备的纲领性文件,也是办展机构对展会布展、展览和撤展等各环节进行有效管理的指导性文件,参展商手册所包含的内容涉及到举办展会的各个环节。

  一般来说,参展说明书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前言。主要是对参展商参加本展会表示欢迎,说明本手册编制的原则和目的,提醒参展商在筹展、布展、展览和撤展等环节要自觉遵守本手册的相关规定等。前言一般都很简短,言简意赅。

  (2)展览场地基本情况。包括展馆及展区平面图、至展馆的交通图、展览场地的基本技术数据等。绘制展馆及展区平面图时,要注意标明展馆各种服务设施所在的位置、展区和展位划分的详细情况、展馆内部通道和出人口等;在绘制至展馆的交通图时,要注意标明展馆在该城市的具体位置、到展馆可以利用的各种主要交通工具和交通路线、各指定接待酒店在该城市的具体位置等;对于该展览场地的基本技术数据,要清楚准确地列出地面承重、馆内通风条件、货运电梯容积容量、展馆室内空间高度、展馆入口高度和宽度、展馆的水电供应状况等。对展览场地基本情况的介绍.对于帮助参展商准确地找到展馆和自己的展位,进而进行展位搭装和布展有着很好的指引作用。
  (3)展会基本信息。包括展会的名称、举办地点、展览时间、办展机构、展会指定承建商、指定运输代理、指定旅游代理、指定接待酒店等。对于办展时间,要具体列明展会的布展时间、开幕时间、对专业观众和普通大众开放的时间、撤展时间、布展撤展加班时间等,对以上时间尽量精确到小时;对于办展机构,要具体列明展会的主办单位、承办单位、支持单位和协办单位等;另外,还要具体列明各办展机构、展会指定承建商、指定运输代理、指定旅游代理、指定接待酒店等的详细联系地址、联系电话、传真和联系人,如果有网址和E—MAlL也最好能公布,以便参展商在需要的时候方便联系各有关单位。

  (4)展会规则。就是展会要求参展商和观众等参加展会时所必须遵守的一些规章制度,包括:展会有关证件使用和管理的规定、展会现场保安和保险的规定、层位清洁的规定、物品储藏的规定、现场使用水电的注意事项、现场展品销售的规定、消防规定、知识产权保护规定、现场展品演示的注意事项等。展会规则是所有与会人员必须遵守的一些制度,对展会现场管理和维护现场秩序十分重要。
  (5)展位搭装指南。是对展会展位搭装的一些基本要求和说明,主要包括标准展位说明和空地展位搭装说明等。由于所有的标准展位的基本结构和配置都是一样的,所以“标准展位说明”主要是对展位的标准配置作出说明,列明参展商使用标准展位的注意事项,提出如果参展商需要增加非标准配置以外的其他配置的处理办法等。“空地展位搭装说明”主要是对参展商搭建空地展位作出的一些规定和要求,如使用材料的要求、动火作业的规定、消防安全的规定和铺设电线的规定等。层位搭装指南对指导参展商顺利、安全地搭装展位和布展有较大帮助。

  (6)展品运输指南。是对参展商将展品等物品运到展览现场所作的一些指引和说明,主要包括海外运输指南和国内运输指南等。不管是海外还是国内运输指南,都要对展品等的运输方式和运输线路、各种货品的交运和文件提交的期限、货运文件的准备和交付、收费标准、包装、海关报关、回程运输、可供选择的自选服务等作出具体说明。展品运输指南对帮助参展商及时安排展品等物品的运输有较大的作用。

  (7)会展旅游信息。是对解决参展商及观众等参加展会期间的交通、吃、住、行等需要和展会前后的旅游需要等作出的一些说明。会展旅游信息要详细地列出各指定接待酒店的档次、协议优惠价格、地址、联系电话和传真以及联系人、与展馆的距离等,要列出海外观众和参展商入境的签证办法、会展期间及前后可供选择的商务考察和观光休闲旅游的线路和安排等。会展旅游信息主要是为了方便参展商及观众的日常生活服务的。

  (8)相关表格。是有关参展商在筹展和布展过程中需要使用的各种表格,主要包括展览表格和层位搭装表格两种。展览表格主要有贵宾买家服务表、聘请临时服务人员申请表、额外工作证和邀请卡申请表、研讨会和技术交流会申请表、刊登会刊广告申请表等。参展说明书编制成功以后,可以印刷成册,在展会开幕前适当的时间寄给参展商,也可以将其内容发布在展会的专门网站上供参展商阅览和下载,如果展会有海外参展商,还要将参展商手册翻译成外语文本。
  (三)《参展说明书》的作用

  《参展说明书》主要是为方便和指引叁展商顺利进行筹展、布展、展览和撤展等服务的,它不仅对参展商进行参展筹备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引作用,也对办展机构对展会的布展、展览和撤展等各坏节进行有效的现场管理有很大的帮助和影响:

  1、参展说明书对参展商的指引作用。参展商手册分别对展览场地、展会基本情况、展会规则、层位搭装、展品运输和会展旅游等作出详细的说明,参展商在得到参展说明书以后,就可以按照该说明书的指引对叁展的各项准备工作进行筹备,如安排展品的运输、准备展位的搭装材料和设计等;在展会布展现场,参展商将按该说明书的有关要求进行展位搭装和布展,避免布展期间的盲目和违规;在展览期间,参展商可以按该说明书的要求布置展品演示;在撤展期间,参展商可以按照该说明书的指引有条不紊地撤展;展会结束后,参展商还可以按照该说明书的指引选择适合自己需要的会展旅游。在参展说明书的指引下,参展商可以更有效地准备和完成参加展会各工作环节的各项事务。

  2、参展说明书对展会现场管理的作用。参展说明书对展会在筹展、布展、展览和撤展期间的各项规定,不仅有利于指导各参展商按规定办事,也有利于办展机构按该手册的规定监督展会现场的各种事宜,并按手册的规定为参展商提供各种服务。参展商手册是办展机构对展会筹展、布展、展览和撤展等环节进行现场管理的重要依据之一,它为展会各阶段制定了大家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有利于办展机构按此规范对展会各环节的现场进行管理。

  3、参展说明书对观众的作用。除了对参展商的指引和对展会现场管理的作用外,参展说明书对展会观众也能起一定的作用。比如,手册对展馆平面图、馆内服务设施分布图、交通路线、指定接待酒店和展会开放时间的说明,就对观众参观展会有较大的帮助。

  观众在展馆交通路线图的指引下可以更方便地达到展馆,在馆内服务设施分布图的指引下可以找到自己需要的服务提供点,可以享受展会指定接待酒店的优惠价格待遇.在展会开放时间说明的指引下可以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参观时间等等。一般来说,展会的观众有很大一部分是各参展商自己邀请来的,参展商一般都会将上述信息通知其邀请的观众,这样,参展说明书对观众所起的作用将更大。

5. 求详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范文


求详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范文

6. 如何管理企业下属单位,有什么需要注意的

 如果是大型集团的董事长,应该不会问这种问题吧?这种的管理问题,应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来定。只有理论是不行的。

  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企业的集团化发展逐渐成为大家的首要选择之一。企业集团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主要组成部分和主力军,但随着集团的成立、联合之后的市场竞争力和经济实却并不全是1+1>2或1+1=2,其中不少企业集团由于没有能够及时处理和理顺母子公司之间的管理关系,带来矛盾重重,直至酿成散伙或拖垮核心企业(母公司)的苦果。

  在国家对企业集团的试点指导意见中就指出,企业集团核心企业应该对紧密层企业的主要经营活动实行六个统一:(1)发展规划、年度计划由集团的核心企业统一对计划主管部门;(2)实行承包经营的,由集团的核心企业统一承包,紧密层再对核心企业承包;(3)重大基建、技改项目贷款由集团核心企业统一对外;(4)进出口贸易和相关商务活动由集团核心企业统一对外;(5)紧密层企业中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与资产交易由集团核心企业统一向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负责;(6)紧密层企业的主要领导由集团核心企业统一任免。

  六个统一的模式简单地强调了集团中心集权统一,但缺乏集团中心应该关注的焦点和自身的工作重心。在实际的执行当中,集团中心管理方式可能需要分解成更多的操作模式。

  一、集团管理的几种模式及各自特点

  集团公司管控模式的确定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它要涉及到三个层面的问题:、首先是狭义的管理模式的确定,即总部对下属企业的管控模式;其次是广义的管控模式,它不仅包括狭义的具体的管控模式,而且包括公司的治理结构的确定、总部及各下属公司的角色定位和职责划分、公司组织架构的具体形式选择(直线职能制、事业部制、矩阵制、子公司制、及多中心网络式)、对集团重要资源的管控方式(如对人、财、物的管控体系)以及绩效管理体系的建立;第三个层面是对与管控模式相关的一些重要外界因素的考虑,涉及到业务战略目标、人力资源管理、作流程体系以及管理信息系统。

  总部对下属企业的管控模式,按总部的集、分权程度不同而划分成“操作管控型”、“战略管控型”和“财务管控型”三种管控模式。这三种模式各具特点:

  操作管控型:总部从战略规划制定到实施几乎什么都管。为了保证战略的实施和目标的达成,集团的各种职能管理非常深入。如人事管理不仅负责全集团的人事制度政策的制定,而且负责管理各下属公司二级管理团队及业务骨干人员的选拔、任免。在实行这种管控模式的集团中,各下属企业业务的相关性要很高。为了保证总部能够正确决策并能应付解决各种问题,总部的职能人员的人数会很多,规模会很庞大。如ge公司在1984年以前采用的就是这种管控模式,导致总部职能人员多达2000多人。直到杰克·韦尔奇任ceo后才转变为战略管控模式,大大减少了总部参谋人员。这种模式可以形象地表述为“上是头脑,下是手脚”。ibm公司可以说是这方面的典型,为了保证其全球“随需应变式”战略的实施,各事业部都由总部进行集权管理,计划由总部制定、下属单位则负责保障实施。

  战略管控型:集团总部负责集团的财务、资产运营和集团整体的战略规划,各下属企业(或事业部)同时也要制定自己的业务战略规划,并提出达成规划目标所需投入的资源预算。总部负责审批下属企业的计划并给予有附加价值的建议,批准其预算,再交由下属企业执行。在实行这种管控模式的集团中,各下属企业业务的相关性也要求很高。为了保证下属企业目标的实现以及集团整体利益的最大化,集团总部的规模并不大,但主要集中在进行综合平衡、提高集团综合效益上做工作。如平衡各企业间的资源需求、协调各下属企业之间的矛盾、推行“无边界企业文化”,高主管的培育、品牌管理、最佳典范经验的分享等等。这种模式可以形象地表述为“上有头脑,下也有头脑”。运用这种管控模式的典型公司有英国石油、壳牌石油、飞利浦等。目前世界上大多数集团公司都采用或正在转向这种管控模式。           财务管控型:集团总部只负责集团的财务和资产运营、集团的财务规划、投资决策和实施监控,以及对外部企业的收购、兼并工作。下属企业每年会给定有各自的财务目标,它们只要达成财务目标就可以。在实行这种管控模式的集团中,各下属企业业务的相关性可以很小。典型的财务管理型集团司有和记黄浦。和记黄浦集团在全球45个国家经营多项业务,雇员超过18万人,它既有港口及相关服务、地产及酒店、零售及制造、能源及基建业务,也有因特网、电讯服务等业务。总部主要负责资产运作,因此总部的职能人员并不多,主要是财务管理人员。ge公司也是采用这种管控模式。这种模式可以形象地表述为“有头脑,没有手脚”。

  还有其他一些模型设计方式,如分成经营式、战略式和控股公司三种模型,其基本原理和集团中心的控制方式也与前面描述的模型相似。也可以分成两大类,纯粹的投资控股公司和具有具体生产经营功能的集团公司。纯粹出资功能的母公司对下属子公司的业务没有直接的指导,主要负责对外投资、监督投资的使用和调整对外投资的结构;具有部分生产经营功能的母公司通过集团战略、业务单元战略和集团的职能部门等方式对下属子公司业务进行协调和影响,集团中心可能考虑设置统一购进、统一销售、统一研发等功能。           可见,操作管控型和财务管控型是集权和分权的两个极端,战略管控型则处于中间状态。但是,有的公司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为了便于管控,将处于中间状态的战略管控型进一步细划为“战略实施型”和“战略指导型”,前者偏重于集权而后者偏重于分权。

  二、如何健康推进集团母子体制管理

  上述情形表明,理顺和解决企业集团母子公司的管理关系刻不容缓。在我国尚未形成相关法律、法规,这就需要广大企业实践者去探索和实践。努力探求完善和规范企业集团母子公司管理关系的途径和方法,以推动企业集团的健康发展。

  (一)转变管理观念,集团型管理的指导思想必须到位。企业集团组建之后,在企业形态、产权关系、管理特点、运作方法等方面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新变化。而集团母公司领导在这些变化了的新形势面前,因为缺乏必要的管理观念转变、管理知识更新和领导水平提升的准备,仍然沿用建立集团之前单个企业的管理观念去实施管理。因此,要理顺集团内部管理关系,首先必须转变管理观念。一是管理思想要由单一企业型直线管理模式向集团型“金字塔”管理转变;二是管理职能要由单纯的公司自身管理向控股型公司管理转变;三是管理方法要由纯粹的总公司型管理向母子公司型管理转变。

  (二)理顺管理关系,母子公司相互关系的功能必须定位。企业集团建立母子公司管理体制,要明确母子公司的出资关系,建立资本联结纽带,完善集团功能,规范集团成员的权利和义务,充分发挥企业集团的整体优势。(1)出资人与被投资企业之间的关系。母公司依据持有的股权对子公司行使出资人权利,按照《公司法》规定的程序和权限对其子公司行使重大决策权,依法对其投资的子公司享有选择经营管理者的权,并进行监督、考核。而作为被投资企业的子公司,应当切实维护出资人的种种合法权益,为出资者收益最大化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2)法律主体之间的平等关系。母公司、子公司都是依法设立的公司制企业法人,母公司不能违反法律和章程规定,直接干预子公司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经营活动,既要有利于发挥集团整体优势,也要坚持平等、竞争、效率的原则。(3)母公司与主要成员企业之间的关系。企业集团是一种以母公司为核心、子公司为主要成员的组织体系,母公司的主要作用是依照法律程序和集团章程,组织制定和实施集团的长远规划和发展战略;开展融资、企业购并、资产重组等资本经营活动;决定集团内部的重大事项;推进集团成员企业的组织结构及产品结构的调整;建立集团的市场营销网络和息网络等等。而子公司应当服从集团的整体发展战略,确保集团整体目标的顺利实现。

  (三)界定管理内涵,母公司对子公司的管理行为必须归位。母公司对子公司管理的具体内容和行为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股权管理。母公司作为控股股东,根据公司章程的规定,通过子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运作,参与管理及决策的管理行为。股东会不能流于形式,母公司选派董事、监事组成子公司的董事会、监事会,要对股东会真正负起维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的责任。对于全资子公司,母公司可对它实行产权管理,全资子公司的主要领导由母公司委派和聘任,进行考核、奖惩。二是发展管理。母公司为了实现资源互补、优势重组、统一发展、战略协调和指导,要规范主要成员企业发展规划、投资方向的管理行为,而子公司要在母公司的长远发展战略和近期发展规划的指导下,认真制订或修订自己的发展战略和近期规划。三是财务监管。母公司为了维护投资资产的安全性、增值性和盈利性,对子公司的财务活动状况和资产运行质量进行监督。子公司要向母公司定期报告财务状况,建立合并会计报表制度,并且保证所提供的生产经营信息、财务运作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母公司对子公司的经营状况要经常分析研究,对一些重大问题,如资产负债率、大额借贷、提供担保、库存积压等,要特别予以关注,发现问题及时采取对应措施;母公司每年要组织力量对子公司的生产经营情况进行一次内部审计,作为考核外派董事、监事及董事长业绩的依据。四是日常监管。母公司有关职能部门对子公司运作过程中的权能,要实施经常性的指导、监督,监管子公司生产经营状况、劳动人事变动以及市场开发等。

  (四)完善管理体系,企业集团的运行机制必须就位。正确处理集团内部的管理问题,其实质就是建立权责明确的母子公司管理体系。对于母公司来说,既要坚决维护出资者的参与管理、选择经营者、资产收益等合法权益,对子公司拥有股权性控制权和契约性支配权,从而实施有效的监管,又要坚持尊重子公司作为独立法人享有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即在发挥母公司主导作用的同时,调动子公司的积极性和主动精神;对于子公司来说,既要充分行使法人财产权和企业生产经营的自主权,享有法律上与母公司相同的民事权利,又要担当起集团成员企业的角色和义务,服从集团的整体规划,自觉接受母公司来自产权方面和集团章程规定的监管,从而确保企业集团整体发展目标的实现。建立上述那样一种管理体系,需要通过一系列操作系统去实现,因此完善集团的运行机制就显得十分重要。首先,要完善企业集团的领导机制。其次,要完善一体化发展机制。坚持母子公司发展战略一体化、投资方向一体化、项目审定一体化。母公司应对子公司的重大投资和贷款担保项目实行审议制,规定限额以上的项目必须由子公司提供可行性报告,由母公司组织专家论证和审议才能实施,以防止和减少由于投资失误和盲目担保造成损失而负连带责任。第三,要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

  三、集团公司管控中四个主要问题的解决方案

  问题一:如何实施对快速发展公司的有效管控?

  管控模式问题对于快速发展的公司十分重要,有时往往是致命的。对于这种类型的集团公司,更加需要引入“集成的管控模式”的概念,即它首先需要一个科学、明确的战略方向,要从“机会”的海洋里跳出来,以免被太多的机会“淹死”。

  其次,应该重新明确和调整总部的职能定位,把该管的管起来,不该管的坚决放下去。我们常常看到一些企业规模已成倍地扩大,而企业首脑机关仍然沿用原有的一套组织结构和管控模式,这自然是行不通的,对它们来说改革和放权是势在必行的事。但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在企业发展初期,人们由于规模小而养成的事无巨细、事必躬亲的习惯很难改变。同时,小规模经营时所需要人员的技能也往往达不到大规模运作的要求,而人员又不是能说换就换的。实际的出路可能要么是对他们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能力;要么只好分配到与之相适应的岗位上去。总之,总部职能、权限的重新调整往往会影响到现有人员的任用、安排,从而会增加改革的难度。再次,由于战略目标和管控模式的改变,相应的支撑体系如人力资源管理、作流程和学习系统都要跟上。比如,部门职责的变化必然引起岗位职责的变化,从而相应的绩效考核指标也进行调整。再如,原有部门权力职责的改变必然要求有新的工作流程相匹配,否则员工们办事可能连找谁都不知道了。跨地区、跨行业的大规模经营更离不开对管理信息系统的需要,否则,管理者很容易变成瞎子。

  问题二:以行政手段“拉郎配”、“归大堆”而形成的集团公司如何进行有效管控?          在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以行政手段组建的集团公司有其一定的必要性。但是,由于母子公司之间先天缺少产权联系,加之体制、人事、文化等方面的障碍,往往导致“联而不合”、“集而不团”的现象。如一些缺乏竞争力的子公司,成为吃大锅饭的“无底洞”;而一些竞争力强的子公司则又片面强调自己的“独立法人”地位而抵制母公司的管控。集团内各子公司间又往往存在严重的同业竞争和资源浪费现象。集团下属企业之间没有整合,没有形成应有的合力,母子公司不能实行一体化运作,而是以多个主体直接参与市场竞争。在这种情况下,集团的群体优势难以发挥。

  在这类集团中,有相当一部分的主业不突出,各下属企业之间的业务关联性不强,导致整个集团的资源无法充分合理地整合,从而无法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种企业看起来规模很大,但实际上是个虚胖子,大而不强。一旦有风吹草动,很容易垮掉。对于这种类型的企业,其首要问题是明确业务战略,突出主业,加快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战略目标明确之后,再围绕科学的战略目标来设计自己的管控体系才可能有效。其次、加强总部对各下属企业提供共享服务的功能,尽可能地减少它们所承担的与其业务不相关的工作,如集中采购、后勤供应等,突出其主要业务功能。同时,加强集团的品牌、文化建设,提高集团统一的公共知名度和内部对集团的认同感,从而提高整个集团的凝聚力和下属公司的归属感。再次,逐步取消下属企业中非上市公司的法人地位,将它们按行业特点组成事业部或分公司,使之能拥有从事自身业务发展的充分的灵活性和自主权,同时又不至于失控。最后,经过一定年限的运作,形成了集团公司的优良资产,则可以推向资本市场,按市场要求去规范地运作。

  问题三:如何改变不适应环境变化的、老的组织结构

  业务的多元化加剧了管理的复杂性。因为行业性质不一样,所处的发展阶段也不一样,简单的直线职能使组织结构更难满足多元化集团公司管控的要求,它无法区分不同的行业特点和市场需求,无法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因此,集团的组织结构必须向其它形式转换,如事业部制或矩阵制。由于集团公司有其各自的特点,很难不加了解就能给定一个合适的模式。但是,无论转向何种组织形式,前面所提及的总部的五大职能都是必不可少的,其中又以领导和共享服务职能更为重要。其次,组织结构的形式只是集团公司有效管控的一方面。集团要达到有效管控的目的,还应该在总部和下属企业的功能定位、管控模式上下功夫,弄清楚“你做什么,我做什么”,这是集团公司管控的关键所在。仅仅在组织形式上下功夫,无疑是以偏概全。 实际上,一个企业处在不同的生命周期,其战略目标是不同的,因而相应的组织形式应该是不同的。即使在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中,在市场起步期,企业组织结构首先需要满足争夺市场份额的要求,需要强化现有技术的使用能力和市场渠道的开发能力,因此组织在这些方面的功能必然首先突出出来。到了快速增长期,企业组织结构则需要满足保持现有的市场份额和争夺新的、更高端市场的需求。因此,组织结构需要突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提高市场营销和成本控制功能。而到了成熟期,组织结构则需要在进一步提升上述各种能力的基础上,更加满足开发现有客户潜在价值和强化对客户深层次服务的能力。相应的,以客户群体为导向的组织形式将显得更加有效,这就是为什么一些企业,特别是服务性企业如银行、保险公司、咨询公司等以客户群划分来搭建自己的组织结构的原因。

  问题四:如何处理好集团公司对其上市子公司的管控?

  我国的集团公司与国外公司不同,很多集团公司中只是其中一部分资产形成子公司先行上市而不是整体上市。这种母子公司的关系是与一般非上市的母子公司关系十分不同的。其主要区别在于:一是上市子公司在法律上不仅要受《公司法》的约束,而且要遵守《证券法》、《上市公司治理规则》等其它法规,接受国家证券监管机构的管理。二是上市公司除了要保障母公司的权宜外,还要兼顾广大中、小股东的利益。三是上市公司的运作必须独立,不能与母公司混为一谈,更不能由母公司随意处置。四是上市公司的许多信息必须公开、透明,不能“黑箱操作”。但许多集团公司并没有清楚地认识到这些的区别,因而造成一系列问题:一是上市前过度包装,优质资产都到了上市公司,致使母公司事后从上市公司口袋里去随意掏钱,把上市公司当作自己的“提款机”;二是集团公司作为大股东的行为能力不足,仍然习惯于按行政隶属关系直接管理上市子公司,随意给它们下“红头文件”;三是集团公司总部的定位不清,对上市子公司的经营活动直接干预过多,损害了上市子公司独立性;四是集团公司往往通过与上市子公司的关联交易进行利益转移,损害其他股东利益;五是对上市子公司有关信息披露不足,甚至造假,以达到内部人控制的目的。

  可见,集团公司对其上市子公司的管控是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问题。为了使自己的管控到位,首先,集团公司从源头上就应该把好关,不要为了一味“圈钱”而对子公司过度包装上市,把所有的低效资产和无效资产都留给自己,结果把自己搞得很苦。其次,应该弄清楚与上市子公司的关系和与非上市子公司之间的种种区别,不要把公众财产当成自己一家的财产去随意处置,不要违规、违法。第三,要学会当上市公司的老板,那就是要学会按上市公司的治理的要求,通过上市公司的董事会来行使母公司对上市子公司享有的股东权力、展现自己的意愿。总之,上市是有得有失的事,它对集团公司的管控能力要求更高。

  附送:

  由于不了解贵企业的具体情况,我也只能在这里大概说一下,看看是否对您有用:

  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多半不强,少数有眼光的员工除外,大部分员工只会看到自己一个月有多少薪水,而看不到让企业更强可以为自己一个月带来更多的薪水,他们认为,让企业变强,是老板考虑的事,这种想法也不完全错,因为在有些企业里,主人翁意识强的员工不受重视,主人翁意识弱的员工只会关注自己的切身利益,随着环境的影响,本来不懒散的员工,也会被这种环境把他们的“主人翁意识”磨掉,也会变得懒散起来,这样,企业就不会更好的发展;企业的利润就会不高;利润不高给员工的薪水就不会高;薪水不高,员工就没有积极性,就会更加“懒散”;员工懒散,就不会努力工作,企业就不会发展... ...(有点绕口)。这样就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这样的企业,多半会面临破产,员工们的损失不大,大不了跳槽。而老板的损失或许不可估计,公司破产,损失的不只是金钱,可能还有人脉,经营企业,人脉很重要。

  说了利害关系,现在来谈谈对员工的管理,由于不了解贵企业的情况,所以我只好分情况来说:
  1.小型企业(老板直接管理员工):“人管人,累死人;制度管人,管死人”。这句话不知道您有没有听过,一家有发展前景的企业,离不开好的制度,好的制度在于:
  (1)赏罚分明;
  (2)制度大于人情;
  (3)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
  (4)制度适用于任何人,老板也不能特殊化。
  第(2)条和第(3)条是不是有点矛盾啊?呵呵...其实不然,给你举个例子:以前我上初中时,班主任让我们班委干部每天早上把7:40之后来的同学姓名记录下来,实行这个制度后,仍有不少同学迟到,我就根据“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的原理,向班主任提了一个建议,给同学们宽限一点时间,但不是明着宽限,具体办法是,在班主任的“默许”下,我们私自把迟到的时间改为7:45,在这之后来的同学一律记录下来,表面上看,迟到的时间仍然为7:40,这5分钟就叫“小事讲风格”,而7:45之后就叫“大事讲原则”了。之后就很少有同学迟到了,如果班主任明着说把迟到的时间改为7:45,那效果就会不同了。
  用制度套住员工(不是锁住),给员工留下一点“宽容”,他们会在放松的同时,遵守制度。
  除了用制度外,培养员工们的“主人翁意识”也很重要,奖赏制度要明确,适度,经常开会,一定要把“主人翁意识”灌输到每个员工,至于怎么灌输,根据贵企业的实际情况而定。
  广开言路是一个很不错的方法,要及时了解员工们的想法,家庭情况,最好记住每个人的生日,在他们生日时,给他们一份惊喜,或许员工会把企业当成“第二个家”来看。经常听听员工们的建议,可以发掘出更多的人才,让“主人翁意识”强的员工,更有积极性,“主人翁意识”弱的员工会增强这种意识。

  2.(中、大型企业)(请恕我冒昧猜测一下,大型企业的董事长可能不会花时间在百度上来问这种问题吧):中、大型企业有个特点,那就是员工和老板很少沟通,甚至很少见面,自上而下的生疏,会导致沟通不便,会出现一些不好的情况。如:人才的建议不能及时反映到老板那里去,因为还隔着主管和部门经理,沟通的不方便,会导致大的方针策略不能更好地实施。有句话叫“我下属的下属,不是我的下属”,这句话说的很好,也很适用。作为中、大型企业的董事长、总裁,您的下属就是部门经理们,您要做的是要像上面说的小型企业里,老板对待员工那样去对待部门经理,他们,再去管理员工。但您需要不定期地进行“基层调研”,虽然不是您的下属,但他们也是在为您工作。否则,会出现一种状况:员工们只关注自身利益,董事长只注重长远利益,长远利益不是每一个员工都看得到的,甚至有可能因为长远利益而影响员工的短期利益,即使长远利益远远大于短期利益。是的,身处不同的位置,看的就不一样,否则人人都能当董事长了,这种时候,沟通就成为关键,董事长、总裁和部门经理们,要努力让更多员工了解企业的状况,在实行长远利益方针时,一定要及时让员工们了解,这样,上下一致,企业的路就会越走越好。
  上面说的制度和广开言路,也可以用在中、大型企业里,不过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否则,一味的“教条主义”,反而会不好,破坏企业的和谐。

  我能告诉您的就这些吧,希望您看过之后要根据贵企业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正确的方法。最后祝您生意兴隆,发财。谢谢!

7. 跪求银行内部控制制度

中国工商银行内部控制暂行规定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保障全行业务经营管理活动安全、有效、稳健运行,切实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和中国人民银行《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等法律法规,结合本行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工商银行内部控制是一种自律行为,是为实现经营目标、防范风险,对内部机构、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从事的经营活动及业务行为进行规范、牵制和控制的方法、措施、程序的总称。 

第三条 本规定适用于工商银行所辖各级经营机构、管理部门及全体员工,所称业务包括本、外币业务。 

第二章 内部控制的目标、原则、结构和要求 

第四条 内部控制的总体目标是:在全行建立一个运作规范化、管理科学化、监控制度化的内控体系。具体如下: 

一、保证法律法规、金融规章的贯彻落实; 

二、保证全行发展规划和经营目标的全面实现; 

三、预防各类违法、违规及违章行为,将各种风险控制在规定的范围之内; 

四、保证会计记录、信息资料的真实性,保证及时提供可靠的财务会计报告; 

五、保障内部授权、授信责任的全面落实及相关责任人员履行其职责。 

第五条 全行要按照依法合规、稳健经营的要求,制定明确的经营方针,完善“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经营机制,坚持“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相统一的经营原则。在内部控制建设方面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合法性原则。内控制度应当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及监管机构的监管要求,并贯穿于各项经营管理活动的始终。 

二、完整性原则。各项经营管理活动都必须有相应的规范程序和监督制约;监督制约应渗透到所有业务过程和各个操作环节,覆盖所有的部门、岗位和人员。 

三、及时性原则。各项业务经营活动必须在发生时进行及时准确的记录,并遵循效率性原则,外简内繁;新设分支机构或新开业务种类时,必须按照“内控优先”的原则,建立并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 

四、审慎性原则。各项业务经营活动必须防范风险,审慎经营,保证资金、财产的安全与完整。 

五、有效性原则。内控制度应根据国家政策、法律及全行经营管理的需要适时修改完善,并保证得到全面落实执行,不得有任何空间、时限及人员的例外。 

六、独立性原则。直接操作人员和控制人员应相对独立,适当分离;内控制度的检查、评价部门必须独立于内控制度的制定和执行部门。 

第六条 内部控制系统的结构。全行内部控制纵向结构由决策控制、执行控制、监督控制组成。横向结构由组织结构控制、计划财务控制、资金营运控制、会计管理控制、电子化系统控制等组成。纵横结构相互交叉,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共同构成对全行经营活动具有全面控制功能的综合网络体系。 

第七条 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 

一、各行要结合本单位经营管理及业务特点,按照本规定的有关要求,建立明确、具体、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形成责权分明、平衡制约、规章健全、运作有序的内部控制机制。在各项业务经营中,坚持“授权有限,相互制约,事后复核”原则,完善授权审批制度,切实加强对管理人员和一般从业人员的约束和监督。各项业务的开展要制定相应的岗位工作手册和业务指导书,明确操作规则、程序和各项具体要求,各职能部门、各业务岗位和人员都必须严格照章操作业务,不允许违反程序或省略程序操作。 

二、各行必须建立三道控制防线: 

(一)自控防线。一线岗位要实行双人、双职、双责,单人单岗处理业务的,要有相应的前台监控和后续监督机制;各业务部门应根据防范本部门所辖业务范围内各类经营风险的需要,组织开展管辖业务内控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监督和控制,并对控制效果承担控制责任。 

(二)互控防线。应建立相关部门、相关岗位之间相互监督制约的工作机制,建立业务文件在相关部门和相关岗位之间传递的工作程序,明确签字责任。 

(三)监控防线。应建立以内部监督部门对各机构、部门及岗位各项业务实施全面监督反馈的监控防线。内部监督部门必须认真履行监督职能,加强业务监督,并及时将检查、评价结果向有关部门进行反馈。 

三、各行在业务经营过程中对以下业务及人员应实行恰当的责任分离制度(柜员制机构例外,但必须有恰当的现场及后续监督控制保障机制): 

(一)部门责任分离。 

1.资金计划业务的管理和其会计的核算;资金调拨、授权和账户调剂;前台交易和后台结算。 

2.贷款调查、贷款审查、贷款管理和贷款业务会计核算。 

3.会计核算和现金出纳。 

4.电子化系统的软件开发与业务经办及应用软件操作。 

5.固定资产及内部财产的登记、保管、领发与账务核算。 

6.现金、有价证券的保管与核算。 

7.各项资金(含信贷、财务)及财产损失的确认与核销。 

8.开证申请人资信状况和偿付能力的审查与开证。 

9.其他有必要实行责任分离的部门。 

(二)岗位责任分离。 

1.各项交易业务的授权审批与具体经办。 

2.资信调查、风险评估与贷款审批发放。 

3.同城票据交换与清算票据的核算。 

4.储蓄、会计前台业务核算与其事后监督。 

5.会计印章、密押、凭证及储蓄印章、凭证的保管使用。 

6.电子数据处理系统的维护管理与业务操作。 

7.国际贸易结算业务中融资业务与结算业务。 

8.市场开拓与业务处理。 

9.负责账务处理的人员与负责资金划转(含审批)人员。 

10.国际结算部门内电传(讯)人员与密押(控制文件管理)人员。 

11.牡丹卡业务中资信审查与发卡、审批与打卡、打卡与建档、卡片管理与打卡、密码发放与已打未发卡管理、密钥A、B参数管理使用人员。 

12.其他有必要实行责任分离的岗位。 

四、各行要严格按照以下要求建立健全信息资料(包括各类存储媒体形式的业务数据和技术文档资料)保全系统: 

(一)完整性。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和总行有关规定,建立和完善信息资料管理制度,按部门分类积累、整理和管理全面完整的信息资料。 

(二)真实性。各类信息资料应真实准确。 

(三)保密性。贯彻执行国家有关保密规定。对信息资料实行严格的密级管理,并严格执行收发、打印、交接、归档、修改、保管、使用、调阅、登记、销毁制度。对重要的信息资料必须双重以上备份和异地存放,调阅需取得相应授权。凡属“秘密”级以上、涉及资金财产的文件、计划、报告,通讯密码、密码协议、密码算法及密钥,决算报表、法律文书、人事档案等重要信息资料,必须由专人保管和立卷。切实加强保密控制,防止信息资料被非法修改、泄露或窃取。 

(四)安全性。务必保证各类信息资料在采集、录入、加工、处理、网络传输、输出过程中的安全、准确和完整;重要信息资料必须妥善存放在有保密设施和安全措施的库房内,备份资料应异地保存,防毁防盗。对信息资料的存取、复制、更正、调阅、使用,必须实施严格的操作、授权及责任制度,保证信息资料安全。 

五、各行要对营业机构及各重要部位和岗位建立实施完备有效的应急应变计划。 

(一)对意外灾害及人为原因可能出现的各类突发事件或故障,须制订严格的、可操作的、责任落实的、公开的应急预案。加强灾害性事故防范和应对演练,确保资金和人员安全,并建立实体保护的保险制度。 

(二)对重要及关键岗位人员必须具备适当的人员备份。 

六、各行要建立有效的内部监督系统,建立各项业务风险评价、内部控制的检查评价机制和对违规违章行为的责任追究机制,及时发现问题并堵塞漏洞,有效防止内部侵吞、挪用和外部盗窃、诈骗。凡违反规章制度的,必须做出严肃处理,包括:批评教育、经济处罚、通报批评、调离工作岗位、行政处分,触犯刑律的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各级经营机构及部分负责人应牢固树立内控风险意识,对管辖行处及分管业务的内部控制状况负责,对由于内控不严所形成的风险损失承担领导责任。 

第三章 组织结构内部控制 

第八条 组织决策控制。 

一、制衡系统。建立完备的决策系统、执行系统和监督反馈系统,并按照相互制衡的原则设置内部机构及部门。 

二、决策程序。制定明确、成文的决策程序,全部经营管理决策要按照规定程序进行,并保留可核实的记录。切实保证决策的民主性、科学性,防止个人独断专行、超越或违反决策程序。 

三、法人授权。完善统一法人体制,坚持授权、转授权制度,认真执行上级行的经营方针和决策,并严格在职责和权限范围内开展业务、行使职权。 

四、机构设置。按照集约化经营的要求,合理设置分支机构及营业网点。设置机构和网点应认真进行可行性研究,并按规定程序报批。 

五、关系协调。 

(一)纵向协调。应保证指标指令自上而下地完整执行和经营责任自下而上逐级负责,在系统内部形成有效的命令链和报告链。 

(二)横向协调。建立健全标准的协调程序,明确各部门的协调职能、义务及协调方法和措施,并建立健全定期会议和临时会议制度,及时消除各种不协调因素。 

第九条 人事制度控制。 

一、岗位职责。按照目标管理要求,制定规范的岗位责任制度、严格的操作程序和合理的工作标准;明确不同岗位的工作任务,并赋予相应的责任和职权,建立相互配合、相互督促、相互制约的工作关系;对重点岗位、重点业务、重点凭证及财物要加强监控和管理。任何一项交易业务,必须有两人以上签字或授权。 

二、调配任用。 

(一)录用调配。严格执行国家及总行有关录用调配工作的政策及规定,制定明确的人员招聘录用条件,充分体现“公开、公平、竞争”原则。坚持近亲回避制度、干部交流制度、重要管理岗位和重要业务岗位轮换制度。 

(二)选拔任用。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干部路线和方针政策,坚持干部队伍建设“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的用人原则,制定明确的用人标准,坚持任职资格审查。建立严格的组织程序。明确干部管理权限,严禁任何越权行为。建立选拔任用工作逐级负责制度及用人失察责任追究制度。 

三、用工管理。坚持国家及总行制定的用工政策、用工计划和报批制度,不得擅自或越权行事。实施和完善劳动合同制度,建立规范的用人单位和员工间的劳动合同关系。严格执行机构及工资报批制度。 

四、培训开发。应制定职工教育与培训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坚持入行教育、岗前培训、各类专业培训和定期离岗培训制度。坚持每年对从业人员进行一定期限的离岗业务培训和内控知识培训,增强员工的风险意识、法纪意识和责任意识,确保员工熟悉岗位工作要求,了解和掌握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 

五、考核机制。建立并完善员工考评制度,促进员工积极进取。 
第十条 领导职权控制。 

一、授权授信。严格遵循中国人民银行和总行有关授权、授信管理办法及要求,制定并落实授权授信执行、控制、检查及考核办法,坚持逐级有限授权、分类区别授权、适时调整授权。 

二、权力监督。加强对行政领导权力的监督制约,增加权力透明度。在不涉及失泄密的条件下,公开办事规则。公开的内容应包括办事职责、纪律、程序、时限及结果等。 

三、定期轮岗。对在同一岗位上连续任职一定年限的分支机构及业务部门负责人应实行定期轮岗,对因特殊情况不能轮岗的,应实行指定离任稽核或强制休假制度。 

四、任期责任。在行政领导的任期内,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关于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管理规定的要求,进行任期目标责任考核和检查,必要时进行任期内责任稽核。对任期中演变为不符合任职资格和条件的人员,必须及时调整。 

五、岗位离任。各级行负责人员离任应严格按规定组织离任稽核。离任稽核应坚持先停职、后稽核、有结论、再安排的基本程序。 

第四章 计划财务内部控制 

第十一条 计划目标控制。 

一、目标设计。计划目标应根据全行统一的经营思想及原则,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计划目标应具有预见性、先进性、经济性和可操作性。 

二、运作程序。充分调查研究,预测发展趋势,评价、选定方案,拟定经营计划,编制报告。 

三、组织执行。按部门、单位有机分解目标和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建立目标考核责任制度,对目标实行系统监测。 

四、目标调整。计划目标与实际情况差距较大时应及时进行调整,目标调整必须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从实际出发,以国家和总行政策规定为依据,纠正偏差,使计划目标切实可行。 

第十二条 资产负债比例控制。 

一、组织决策。各行应成立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委员会,制定工作规则,并对决议事项建立系统、完整的书面记录和执行反馈的内控制度。 

二、计划监测。严格执行上级行下达的资产负债比例或限额,并定期对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监测和分析。 

三、利率执行。认真执行国家各项利率政策、制度及规定。合理制定内部资金利率。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利率政策执行情况的检查,发现问题应及时报告并予以纠正。 

第十三条 财务核算管理控制。 

一、组织决策。各核算行均应成立财务审查委员会,作为财务开支审查机构,负责审议、分析、监督全行重要财务事项,决议事项应保留系统、完整的书面记录。 

二、管理及授权。 

(一)必须真实、准确、及时、完整地进行财务核算,依法建账,严禁搞“两本账”或弄虚作假。 

(二)财务管理尤其是对各项支出的管理必须实行严格的授权控制和管理,根据授权授信制定合理的财务审批权限,对大额支出必须严格实行授权控制。未经批准超限额审批及越权审批的,要追究签批人的责任。 

(三)财务指标的分配、所有财务资金的上划与下、筹集与使用等,必须归口财务审查委员会和财务部门统一管理。其他任何部门开口子、下指标的,财务部门均有权拒绝执行;财务账户必须统一管理,严禁私设“小金库”。 

三、各项收入应及时、足额、完整入账。严防跑、冒、滴、漏,任何机构、部门及个人都不得少计、少收、转移甚至截留任何收入。 

四、成本费用。 

(一)严格执行国家利率政策,改善负债结构,降低负债成本。 

(二)加强对各项成本支出的管理。严禁乱划、乱挤、乱冲、乱摊、乱支及虚列支出,各项准备金应按规定提取、使用。 

(三)制定并严格遵循费用支出控制办法,加强对费用支出的监督,增加透明度,禁止任何部门及个人滥用职权乱用多支。各项费用支出不得以拨代支。 

五、损益核算。确保损益核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准确性,所有应计、应提、应列、应摊、应并的各项财务收支必须按制度规定进行,严防损益失实,严禁隐瞒或编造损益,严禁截留利润。 

六、分析预测。建立健全财务分析制度,完善财务考核和激励机制;依据管理会计理论,建立成本、利润责任中心,强化成本控制,推行部门成本核算,建立预决算分析模型,加强对本单位及各项业务的本、量、利分析。 

第十四条 固定资产(低值易耗品)管理控制。 

一、严格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严格遵守总行核定的固定资产控制标准,加强对基建项目预决算审查及基建过程中的财务监督;严格固定资产增加、减少、折旧等账务核算管理;建立健全固定资产购建、领用、改造、维修、报废及实物管理、残值入账等各项内控管理制度;购建的固定资产必须登记造册、纳入账内核算;租赁性资产要视同本行资产纳入表外科目登记管理;加强固定资产实物管理,确保账卡齐全、账实相符;实行年度检查制度。 

二、对储蓄网点装修、基建工程项目建设要通过招投标选择承建单位,对工程项目的预决算要组织力量或聘请中介机构进行审计,严把工程质量关。有条件的地区(城市分行)对办公用品及批量耗用的低值易耗品要推行集团购买制度,通过招投标选择供应厂商。 

第五章 资金营运内部控制 

第十五条 计划管理控制。各行要按照总行的统一部署和要求,按月编制资金营运计划,做好资金头寸预测工作,加强资金头寸管理;严格执行上级行下达的系统内借款、现金、有价证券发行等计划,并定期进行检查监测。 

第十六条 资金调度及系统内借款控制。 

一、资金的调出调入应严格按照授权范围进行审批,并及时划拨资金,登记相应台账。对大额资金调拨,资金汇出行必须做好跟踪监测工作,确保汇出资金及时汇达指定行,以减少在途损失;对当天未入账的在途资金,应查明原因,并及时与有关部门联系,采取补救措施。 

二、申请办理系统内借款,不得超越授权范围并严格按规定程序办理。系统内借款的投向应符合总行有关规定,对不予安排的系统内借款申请,主管部门应说明原因。 

第十七条 市场融资控制。 

一、公开市场操作。总行资金营运部参与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应制定并严格遵循统一的操作规程;交易的策略、品种、数额应严格按照授权范围办理。 

二、向中国人民银行再贷款。由资金营运部门统一向中国人民银行办理再贷款申请、归还手续;要严格按照授权范围办理再贷款申请,努力降低利率风险损失。 

三、同业拆借。严格执行总行对资金拆借交易对手、拆借范围、拆借期限和拆借数量的授权及拆借程序的规定,加强风险管理与控制,积极、稳妥地开展同业拆借业务,并及时、真实地报告业务开展情况;建立健全资金拆借考核检查制度。 

四、证券交易。总行资金营运部及被授权的一级分行可参与银行间证券买卖与回购交易和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的证券二级市场交易。证券交易应制订并严格遵循统一的操作规程,切实做到指令、交易与账务相分离,认真落实事前控制、事后监督等风险控制手段;交易的策略、品种、总额和单笔交易金额应严格按照授权范围办理;所有证券交易只限于场内交易,因特殊原因确需进行场外交易的,须报经总行批准;证券交易部门要及时、真实地报告交易情况。 

五、票据转贴现与再贴现。严格执行中国人民银行和总行关于票据转贴现与再贴现的政策、制度及规定,积极、稳妥地开办转贴现与再贴现业务,调剂资金余缺。@18>第十八条 证券及现金管理控制。 

一、证券管理。严格执行总行关于发行和代理发行有价证券的有关规定,不得为企业代理发行债券,不得为企业垫款兑付债券;未经总行批准,不得为其他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证券经营机构分销国债或其他债券。在代理国债发行业务中,要严格执行总行分配计划,分配计划不足或难以完成时,要及时向总行申请调剂,严禁超计划发行国债;各级行要如实上报国债发行情况,并将国债发行款全额划至总行。 

二、现金管理。严格执行中国人民银行和总行关于现金管理的政策、制度及规定,加强现金管理,重点控制大额现金支付;建立健全现金管理考核机制。 

第十九条 支付风险控制。各级行要对辖内支付负责,根据本行的支付情况,保持适度的备付金比例,确保对外支付;在辖内平衡的基础上资金头寸仍然不足时,应及时向上级行请调资金,确保对外支付。 

第六章 存款业务内部控制 

第二十条 政策控制。严格执行中国人民银行的规定,不得超范围吸收存款;不得公款私存;不得提高或变相提高利率吸收存款;开办新的存款业务种类必须事先报经同级人民银行和上级行批准。 

第二十一条 纪律控制。强化账户管理,严禁滥设及编造存款账户;严格各类存款核算管理,严禁滥用科目或通过调整账务及报表等手段转移、虚增、虚减、瞒报存款;严禁任何形式的账外经营;建立健全以计划完成情况为考核内容的存款考核制度,对考核结果加强检查监督,对弄虚作假的机构和人员要严肃查处。 

第二十二条 核算程序控制。制定统一的存款业务核算管理制度及具体的业务操作规程;开办新的业务品种要事先制定核算制度及业务操作规程。 

第二十三条 要害部位、关键环节控制。坚持“制约审核”与“重点监控”相结合原则,加大对业务处理过程的管理控制及监督检查的力度和频度。 

一、对大额转账及现金存取、通存通兑及各项特殊业务,以及对内部往来资金、现金领缴调拨及库款箱的出入库、保管等要建立严格有效的控制制度。 

二、有价单证和重要空白凭证的印制、保管、领发、使用、交换及过期作废单(凭)证的上缴、销毁等应制订专门制度,严格传递过程中签字等责任确认手续。 

三、公私印章的制发、使用、保管、移交、销毁,终端密钥(操作员代码)的批准、登记、签发、更换、查询、拥有和使用及检查监督等要严格按制度规定执行。 

四、柜员制储蓄所必须实行严格有效的电子监控,按规定配备人员。对现金、有价单证和重要空白凭证,必须坚持“自管自用,每日一清,换人清点,双人封存”原则。 

五、通存通兑、特殊业务要严格按制度办理,并加强定期、不定期检查。 

第二十四条 监督保障控制。各级存款管理部门应建立健全有效的管理、辅导、检查、控制体系,配足、配齐检查辅导员和事后监督员,明确储蓄科长、主任、检查辅导员、事后监督员等各级管理人员责任。 

一、检查辅导员应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对易发案部位及特殊业务的检查辅导,发现问题立即查询查清,并建立重大问题报告制度。 

二、事后监督部门应对业务过程、有价单证和重要空白凭证实行全面监督检查,对要害部位、关键环节进行重点监督,发现问题应立即查询、反馈并及时纠正。 

三、检查辅导员和事后监督员应有完整的工作日志并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 

第七章 贷款业务内部控制 

第二十五条 组织控制。各级贷款审批机构必须建立贷款审查委员会和企业信用等级评定委员会,负责贷款的审查和贷款企业的资信评估。上述两个委员会都要制定工作规则,并对决议事项保留完整的书面记录。 

第二十六条 政策控制。 

一、贷款投向要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及经济、金融政策和全行总体发展战略及信贷制度规定。 

二、贷款投量要遵循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有关规定,严格控制在授权授信范围以内。 

三、必须按照《贷款通则》有关规定,坚持贷款基本条件,坚持效益性、安全性和流动性原则。 

第二十七条 贷款程序控制。 

一、责任分离。建立健全审贷分离责任制度,严禁由单人或单个部门单独完成贷款全过程。任何人不得超越职权或违反程序发放贷款。县支行贷款可提交上级行信贷部门审查。 

二、操作程序。应针对贷款业务调查、(项目贷款)评估、审查、审批、签约、发放、检查、监测、收回、不良贷款催收、核销等各环节制定明确具体的操作规程。坚持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制度。 

三、分级审批。应根据信贷政策、贷款种类、借款人的信用等级和抵(质)押物、保证人及贷款风险度等情况,在授权审批权限内确定是否贷款,超过审批权限的贷款必须报上级行审批。 

第二十八条 安全保障控制。 

一、各级行长在授权范围内对贷款的发放和收回负全部责任。 

二、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企业信用等级评定制度,贷款五级分类制度,合法有效的担保制度,不良贷款的监管、清收和核销补偿制度,信贷人员岗位责任制度。 

三、加强信贷风险考核指标体系以及预警预报系统建设,建立并完善信贷管理台账电子系统,对信贷风险和借款企业经营风险进行监测,对每笔贷款明确责任人员,落实清收责任。 

四、信贷部门对贷款的分析、考核、检查必须保留完整的书面记录。 

五、发放贷款应使用总行统一的借款合同文本,特殊情况需要修改的,必须经 

过法律事务部门审查。 

六、住房信贷业务应抓好以下控制部位及环节:住房开发贷款的建设项目评定、项目工程保险、有效抵押和第三者保证;个人住房贷款期房和现房的价值评估、有效抵(质)押、房屋财产保险、履约信用保险或第三者保证。

跪求银行内部控制制度

8. 有一成本论文需要帮助

  浅析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流程


  摘要: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施工企业的效益。文章重点就施工企业的项目成本控制流程进行简要的分析说明,从目标成本的制定到内控成本的分解与落实,再到核算与分析,最后通过严格的考核与奖惩兑现,达到有效节约成本,提高效益的目的。

  关键词:项目;成本控制;流程

  施工企业的成本管理活动是一个全过程的、全员的管理工作,其核心是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项目成本控制是指施工企业的各个环节,特别是项目经理部,采取经济的、技术的和组织的手段,以尽量少的物化消耗和活劳动消耗来降低工程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根据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要求和特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和流程如下:

  一、确定项目目标(责任)成本

  施工企业承揽的工程项目,一般都要成立项目部。由项目经理与上级领导签订责任书,明确自己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承担的责任,同时确定目标(责任)成本。

  二、编制项目内控成本计划

  根据目标(责任)成本,首先根据施工图纸计算实际工程量,由项目经理及其他项目组管理人员根据施工方案和分包合同,确定计划支出的人工费、实际需要的机械费;其次,根据定额材料消耗量,确定材料费,一般应有3—5%的降低率;根据项目责任合同确定项目现场经费。以上费用综合即为初步确定的项目内控成本计划。计算出的内控成本,必须确保项目责任成本降低率的完成。如果达不到降低率的要求,应通过加快工具周转、缩短工期、采用新技术、新工艺等办法予以解决。通过价值工程的方法,在保证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将不同工期条件与项目固定成本进行对比,解决成本与工期之间的和谐性。项目内控成本的制定,必须附有明确、具体的成本降低措施。

  三、落实责任、实施项目成本的过程控制

  成本控制要做到全员参与,树立全员经济意识。一是内控成本编制完成后,应在项目部内部层层分解责任成本,层层签订责任书。明确好项目部内各个成员的责任,谁负责、谁负担。提高项目部内成员的责任意识,可将责任书贴在墙上,时刻提醒项目部内成员。二是由各岗位责任人员对每个环节、每道工序实施全过程控制。在项目经理部建立“QC”小组,对成本支出构成比重大的和可控成本进行重点分析、监督,落实控制措施;对重点材料采用竞标的办法,对能自定的材料、物资和大宗物品采用招投标办法,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降低采购成本;科学施工,避免浪费。做到科学配料、科学拌和,不出废料及不合格产品。施工中讲求质量,避免问题和浪费的产生;控制非生产费用和综合支出。减少非生产支出,控制不合理综合费用的发生,对能避免发生的费用要严格控制,从根本上杜绝。

  四、项目成本核算

  项目成本核算方法一般有表格核算法和会计核算法。前者是各要素部门和核算单位定期采集信息,填制相应的表格,并通过一系列的表格,形成项目成本核算体系;后者是建立在会计核算的基础上,利用会计核算所独有的借贷记账法,按项目成本内容和收支范围,组织项目成本核算的方法。项目成本核算在满足基本会计核算要求的同时,更注重责任成本的核算。要求正确区分相关部门(岗位)的责任成本与非责任成本,并建立内部模拟要素市场,实行内部有偿结算。
  (一)人工费的核算
  项目会计根据工资(奖金)发放表、内部结算票据和项目劳资员提供的“单位工程用工汇总表”,据以编制“工资分配表”,进行分部分项的生产人员工资分配;工资附加费可以采取比例分配法;劳动保护费可按标准直接进入人工费核销。分包劳务成本一般由分包单位按合同内容编制结算单,经项目施工员、预算员及项目经理审签后,再按各公司规定程序报公司批准后进行核算。对跨期完工的项目,可先进行劳务分包成本预估,经项目部审核后计入项目成本,决算时冲回。


  (二)材料费的核算
  材料费是指在施工过程中耗用的构成工程实体的费用,主要包括:主要材料、结构件、其他材料、周转材料摊销、租费和运输费等。材料费核算必须建立健全严格的材料收、发、领、存、退制度,每月定期盘点一次库存,保证成本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三)机械使用费的核算
  自有机械或运输设备进行机械作业所发生的各项费用,由项目部根据实际使用情况直接计入成本。公司内部设备租赁费,按公司转入并由项目相关人员确认的结算单入账。对外租赁的机械费,采取平时按台班及租赁合同预估,结算调整的方式按月进行核算。
  (四)其他直接费和间接费用的核算
  其他直接费在发生时直接计入成本。间接费用由项目会计按规定的核算标准和费用划分标准进行成本核算。费用划分标准是:建筑工程以直接费为标准,安装工程以人工费为标准,产品(劳务、作业)的分配以直接费或人工费为标准。

  五、项目成本分析

  首先进行综合分析,将工程实际成本同目标成本、内控成本进行对照检查,计算出绝对数、相对数,以反映成本目标总的完成情况。其次进行成本项目分析,即按施工成本费用构成项目进行分析比较,反映各成本项目降低情况,分析积极、消极因素,促进消极向积极转化。
  (一)人工费分析
  将项目中的人工费的实际成本同预算成本相比较,再参照劳资部门的有关劳动工资方面的统计资料,找出人工费超支因素及其原因。
  (二)材料费分析
  常用的方法为因素分析法(具体公式略),分析重要材料物资因用量、单价变化对材料费的影响。另外,材料费分析还应有材料定额变动的分析、废旧料利用情况的分析、施工工艺变动对材料费影响的分析,等等。
  (三)机械使用费分析
  将施工机械使用费的内控计划数与实际数相对比,然后进行价格、数量分析,找出施工企业自有及租赁机械使用上的节约或浪费。

  六、项目成本考核及奖惩兑现

  在工程项目内控成本管理的过程中或结束后,定期或按时根据项目内控成本管理情况,给予责任者相应的奖励或惩罚。只有奖罚分明,才能有效调动每一位员工完成内控成本的积极性,为降低施工项目成本、增加企业积累,做出自己的贡献。


  仅供参考,请自借鉴

  希望对您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