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台湾新文学运动的开始因为《 》的发表

2024-05-13 13:23

1. 1924年台湾新文学运动的开始因为《 》的发表

《野草》写于1924年至1926年,以内心抒发为主,交织着严肃的自剖和不倦的战斗。《野草》的内容比较复杂,贯穿在不少篇章里的主要是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也体现了存在于作者自己思想里的同样的冲突。但也有不少像《雪》和《好的故事》一类景物清新,格调明丽,而又寄意深远的作品。在《野草》中,作家的思想感情主要是通过诗的形象表现出来的,这在当时是一种新的尝试。可以说,在现代文学史上,《野草》开了中国散文诗的先河。 《雪》这篇散文,1925年1月18日写于北京,当时鲁迅先生在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任教。这时正值“五四”退潮时,他以优美的艺术形式记录他当时彷徨、苦闷、希望能找到未来的心情。

 鲁迅是五四运动中斗争最彻底和影响最广的作家,这时鲁迅的思想基础仍然是以他所理解的进化论为基础,从现实的斗争要求出发,站在革命民主主义立场上。一方面在1919年已经歌颂了人民创造的“新世纪的曙光”,另一方面到1923年还没有摆脱对人民力量估计不足的弱点,认为“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1924年到1926年“五四”新文化思潮的降温使得鲁迅也有了一些苦闷与彷徨。这时的作品以内心抒发为主,交织着严肃的自制和不倦的战斗,感受非常深切,探索非常艰苦。这种感受和探索正是动荡的时代生活的产物。在新文学统一战线内部日趋分化的时候,进步的知识分子由于没有认清前进的方向,大都抱有同样的苦闷。不过鲁迅的苦闷比一般人要大得多,深得多。《雪》中不仅是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也体现了存在于作者自己思想里的同样的冲突。他感到黑暗势力的浓重;同时又觉得战斗的不能松懈。虽然景物清新,格调明丽,却寄意深远,一丝淡淡的忧郁缓缓地流淌出来

1924年台湾新文学运动的开始因为《  》的发表

2. 台湾的文学家有谁?他们的作品有什么?

1、柏杨,代表作:《中国人史纲》、《异域》等
柏杨(1920.3.7~2008.4.29),原名郭定生,中国当代作家。出生于河南省开封市通许县,祖籍为河南省辉县。 
1949年后前往台湾,曾任《自立晚报》副总编辑及艺专教授,被两岸三地的人熟知,著名作家。曾在很多所学校念过书,但从没有拿到过一张文凭,为上大学数次使用假学历证件,曾被教育部“永远开除学籍”。他的言论和书籍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广泛争议。
2、李敖,代表作:《北京法源寺》、《阳痿美国》、《李敖有话说》、《红色11》等。
李敖(1935年4月25日-2018年3月18日),男,字敖之,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思想家,自由主义大师,国学大师,中国近代史学者,时事批评家,台湾作家,历史学家,诗人。
台湾省无党派人士,曾任台湾“立法委员”,2008年任满,宣布退出台湾省政坛。因其文笔犀利、批判色彩浓厚,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所以自诩为“中国白话文第一人”。
3、三毛,代表作:《梦里花落知多少》、《雨季不再来》、《撒哈拉的故事》等
三毛(1943年3月26日-1991年1月4日),女,原名陈懋(mào)平(后改名为陈平),中国现代作家,浙江定海(今舟山市定海区)人。1943年出生于重庆,1948年,随父母迁居台湾。
1967年赴西班牙留学,后去德国、美国等。1973年定居西属撒哈拉沙漠和荷西结婚。1981年回台后,曾在文化大学任教,1984年辞去教职,而以写作、演讲为重心。

4、余光中,代表作:《乡愁》、《乡愁四韵》等。
余光中(1928年10月21日-2017年12月14日),当代著名作家、诗人、学者、翻译家,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因母亲原籍为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
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The University of Iowa)艺术硕士。先后任教台湾东吴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台湾大学、台湾政治大学。其间两度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国多家大学任客座教授。1972年任台湾政治大学西语系教授兼主任。
5、古龙,代表作:《小李飞刀》、《楚留香传奇》、《陆小凤传奇》等
古龙,原名熊耀华,籍贯江西,汉族。1938年6月7日生于香港。著名武侠小说家,新派武侠小说泰斗,与金庸、梁羽生并称为中国武侠小说三大宗师。代表作有《多情剑客无情剑》、《绝代双骄》、《英雄无泪》等。
古龙把武侠小说引入了经典文学的殿堂,将戏剧、推理、诗歌等元素带入传统武侠,又将自己独特的人生哲学融入其中,使中外经典镕铸一炉,开创了近代武侠小说新纪元,将武侠文学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台湾

3. 20年代中后期台湾文学作品有什么特点?

20年代中后期,以工农运动为基础的台湾的社会政治运动风起云涌,许多作家都是其中的积极参与者,在政治运动走向低潮的30年代,对刚刚终结的历史一幕的记忆与反思,就成为当时作家关注的内容。林克夫的《阿枝的故事》,侧重表现工人参加斗争行列的觉醒过程;陈赐文的《其山哥》和尚未央的《失业》,反映参加社会运动者遭到沉重打击后的景况;林越峰的《红萝卜》,揭露叛徒在社会运动中的险恶行径;王锦江的《夜雨》,深入发掘工人运动失败的原因;朱点人的《岛都》,表现了社会改革者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特别是杨逵的《送报伕》,通过留学东京的台湾青年杨君的飘零身世和反抗行动,把台湾人民反对日本殖民主义的民族抵抗运动,融汇于世界性被压迫的农工和弱小民族的抗议运动之中,表现出朴素鲜明的阶级意识和深刻高远的思想境界。

20年代中后期台湾文学作品有什么特点?

4. 台湾文学分哪几个时期?重要的代表作家及作品有哪些? 香港的通俗文学超越台湾文学得到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通俗文学是台湾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大陆读者接触、了解台湾文学主要就是从大量通俗文学开始的。如今大陆对台湾文学的关注出现了一个颇耐寻味的现象:为数众多的普通大众读者对于台湾文学的认识依旧停留于以言情、武侠等作品为代表的通俗文学,而学者们却无暇或较少顾及通俗文学的研究。
2001年在具体作家作品个案研究方面也有一些不错的论文出现。刘红林的《试论黄春明小说中的民族魂》(21)着重分析了黄春明小说中最具震撼力的中华民族传统的人文精神的承续和流变,把黄春明的小说定位于民族文学的代表和旗帜,称其为“负有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感的作家”,文中指出:“黄春明小说上述思想上艺术上的成就广为人们称道,但这些还只是其小说的表层或浅层结构。在笔者看来,最具震撼力的是黄春明小说最深层的涵义结构,即其所创造的文学格局的内核,是中华民族传统人文精神的承续和流变。换言之,这些小说深蕴着一颗中华民族的文学魂。”文章归纳黄春明小说中的民族传统人文精神表现在以下三方面:1、以时代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为核心的忧患意识;2、对民族精神和传统审美理想的张扬;3、深挖国民性格的劣根性,从深层挖掘了黄春明小说的思想意识。潘峰的《姚雪垠与高阳的历史小说之比较》(22),比较、整合了在同宗、同源的两岸文学形成的同中有异的文学景观下,姚雪垠和高阳各自的历史小说中的历史观、文学观的特点及他们对于历史不同的叙说方式,从中反映了中国历史小说的创作规律。由于两岸长期阻隔加上二人完全不同的社会背景和人生经历,二者的创作态度亦截然不同。文章分析了高阳独特的家庭出身所带来的贵族情绪以及在这种情绪下所产生的历史观。由于个人经历不同,他不像姚雪垠具有那么强烈的社会使命感和忧患意识,他的历史小说中对历史、社会以及人生都少有历史的沉重感和人世的沧桑,而是着眼于历史生活的古朴、儒雅,超脱于历史人生之上,追求一种清新委婉的人情美,以人情化和世俗化灌注在历史人物身上。本文选取同是创作历史题材作品的大陆作家姚雪垠与高阳作比,通过比较来凸现二者不同的创作观念和创作手法,更清楚地阐释了两岸不同文化历史背景影响下产生的同类题材作品的不同特点。刘登翰的《台湾作家的香港关注——以余光中、施叔青为中心的考察》(23)角度更为新颖,作者看到20世纪中叶以后台湾、香港两地文学的相互影响通过文学思潮、作家作品和人员交流予以实现。作者选取了70年代先后移居香港的余光中和施叔青二人为样本,展现了台湾作家进入香港后给香港文学带去的新的影响。正是他们跨文化的人生背景和写作视野使他们在香港这座跨文化的国际城市中取得优异的创作成就,成为两地文学结缘的代表。不光余、施二人,进入香港的台湾作家,都在以其台湾文学经验融入香港生活的创作中,介入了香港文学,把自己的文学影响深长地留在香港,他们在香港期间的文学创作会作为香港文学的一部分载入史册,他们在汇入香港生活的创作中所获得的一份新的文学经验也将成为香港文学的财富而被继承下来。通过本文,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两岸三地相交融的大的文学观念早已不限于仅把大中国作为一个背景,而是切实要深入揭示三地文学之间的相互关联,才能拓展当代中国文学研究的视野。

5. 台湾新文学初期的小说创作是怎样的?

台湾新文学创作的萌发,首先以白话小说的出现,标志了一种新的文学品种的诞生,这也是台湾文学史上的重要突破。
1922年至1925年,在《台湾》和《台湾民报》上相继问世的,是几篇带有萌芽性质的新小说,例如:追风的《她要往何处去》,无知的《神秘的自制岛》,柳裳君的《犬羊祸》,赵经世的《贤内助》,施文杞的《台娘悲史》,云萍生的《月下》、《罪与罪》等7篇。

台湾新文学初期的小说创作是怎样的?

6. 20年代中后期台湾文学作品有什么特点?

20年代中后期,以工农运动为基础的台湾的社会政治运动风起云涌,许多作家都是其中的积极参与者,在政治运动走向低潮的30年代,对刚刚终结的历史一幕的记忆与反思,就成为当时作家关注的内容。林克夫的《阿枝的故事》,侧重表现工人参加斗争行列的觉醒过程;陈赐文的《其山哥》和尚未央的《失业》,反映参加社会运动者遭到沉重打击后的景况;林越峰的《红萝卜》,揭露叛徒在社会运动中的险恶行径;王锦江的《夜雨》,深入发掘工人运动失败的原因;朱点人的《岛都》,表现了社会改革者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特别是杨逵的《送报A》,通过留学东京的台湾青年杨君的飘零身世和反抗行动,把台湾人民反对日本殖民主义的民族抵抗运动,融汇于世界性被压迫的农工和弱小民族的抗议运动之中,表现出朴素鲜明的阶级意识和深刻高远的思想境界。

7. 台湾新文学初期的小说创作是怎样的?

台湾新文学创作的萌发,首先以白话小说的出现,标志了一种新的文学品种的诞生,这也是台湾文学史上的重要突破。
1922年至1925年,在《台湾》和《台湾民报》上相继问世的,是几篇带有萌芽性质的新小说,例如:追风的《她要往何处去》,无知的《神秘的自制岛》,柳裳君的《犬羊祸》,赵经世的《贤内助》,施文杞的《台娘悲史》,云萍生的《月下》、《罪与罪》等7篇。

台湾新文学初期的小说创作是怎样的?

8. 台湾文学的奠基者是哪些人?

1661年,郑成功刚刚光复台湾,便开始狠抓文化教育事业。一批在大陆就较为显赫的明朝遗老,因对清朝不满便跟随郑成功去了台湾。比如:王忠孝、辜朝荐、沈佺期、沈光明、卢若腾、徐孚远、李正青、许吉燝、王愧两、陈永华、朱术桂、纪石青、陈梦林、高拱乾、阮蔡之、孙元衡、蓝鼎元、张湄、朱仕玠、六居鲁、范咸、钱琦、杨廷理、杨桂森、周凯等。这些人中,有的在大陆时期就是诗坛名家。这些文人与先期去台的沈光文等,便成了台湾文坛的拓荒者和开山人。作为台湾文学的奠基者,他们有三大有利条件:(1)他们反清复明的政治主张相同,共同期望将台湾建成一个反清复明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基地,以便有一天能从满清手里夺回“祖先创造的基业”。他们是一批过河卒子,除了前进没有退路。因而那种创业复基的心气很高,人人有一股作为的冲劲,他们的这种士气虽然不一定适应历史潮流,但却对开创台湾文学的基业十分有用;(2)郑成功的事业刚刚开始,郑氏政权刚刚建立,极需大批的文人辅佐,因而求贤若渴,礼遇和善待知识分子的政策,使这批文人有了一个良好的创作环境;(3)在此以前,台湾没有文人、没有文学,是一张白纸,正期待着文人们来经营和拓荒,这就为他们准备了很好地用武之地。
台湾文学开创初期,体裁上只限于古诗和纪实文学两种,基本上沿袭大陆时期的创作。这里例举几位文人的创作情况,便可一叶知秋,窥见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