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事例分析

2024-05-06 18:52

1. 社会学概论事例分析

  社会学概论

  第一章  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1.社会学创立的历史条件:社会学的创立是社会变革、自然科学发展、社会思想和社会经验研究的产物。

  2.社会学创立时期的代表人物是马克思、孔德、斯宾塞等,社会学形成时期的代表人物是涂尔干和韦伯等。

  3、创立时期代表人物:奥古斯特.孔德《实证哲学教程》。孔德的学说:①科学的分类。孔德认为,科学知识的发展由简单到复杂,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社会学居于科学的最高层次②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对于社会现象所固有的全部基本规律的实证研究。分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两个部分。秩序和进步是孔德实证主义社会学的核心概念③研究方法。必须用研究自然界的科学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观察法、实验法和比较法、历史法。3、赫伯特·斯宾塞代表作:《社会静力学》《社会学研究》《社会学原理》《伦理学原理》其中《社会学研究》被严复翻译成中文《群学肄言》。


  4、社会学形成时期的代表人物:涂尔干社会学代表作是他的三论:《社会劳动分工论》《社会学方法论》《自杀论》社会学年鉴学派的创始人,继承和发展了孔德创立的社会学。系统的社会学功能分析推理方法是由涂尔干创建的。韦伯:主要著作有《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经济与社会》合理性是韦伯社会学理论的核心概念。


  5、社会学中心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欧洲转移的美国,首先在美国发展为制度化学科。时至今日,美国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仍然在世界社会学发展中产生巨大影响。斯莫尔、托马斯、帕克、伯吉斯创立了芝加哥学派,其主要学术成就是:第一,开拓了现代城市社区研究,使社区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第二,开创了人文区位学研究的先河。第三创建符号互动论。后期的主帅布鲁斯。

  6、欧洲在二战后的发展特点:社会学的研究重心转向现实社会/社会学研究领域的多样化/社会学的理论研究已趋向多元化/欧洲社会学的制度化建设也取得了很大进展。

  7、苏俄社会学经历了曲折的道路,在20世纪50年代恢复以后获得了较大的发展。苏俄社会学:米海洛夫斯基创立了主观社会学,列宁和普列汉诺夫对他们的主观社会学进行了有力的批评。普列汉诺夫和布哈林是当时苏联社会学的主要人物。


  8、社会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已有110余年的历史,经历了四个曲折的发展时期。1979年,社会学的恢复重建标志着中国社会学正逐步走向成熟,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社会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社会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分为传入时期/成长时期/建设时期/恢复重建四个时期。传入时期:谭嗣同/严复/章太炎。成长时期:余天休/陈达。建设时期:许仕廉/张鸿钧/晏阳初/李景汉/费孝通 毛泽东。恢复重建:费孝通/田汝康/雷洁琼/王康。 9、本土化:是使移植进来的某一事物扎根于本乡本土,适应本土的特性,并萌芽、成长、壮大。社会学本土化是一种使外来社会学与本土社会的实际相结合,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社会学理论与研究方法的学术过程。

  10、社会学在中国的本土化:许仕廉/孙本文/吴文藻。晏阳初等人的乡村建设和社区发展理论、潘光旦的“位育”理论、费孝通的“差序格局”理论等已经成为具有影响的研究中国社会的重要理论观点。

  11、实现社会学中国化的基本做法:社会学本土化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为实现这一目标,社会学的基本理论首先应当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其次把研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的社会化作为社会学的基本任务;第三立足中国社会的现实,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理论经研究和经验研究相结合,使社会学的研究与教学能切实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第四采取积极的态度,在借鉴国外社会学的中国过去社会学的优秀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创新,逐步建立中国社会学的理论知识体系,形成中国社会学学派。第五,造就一支愿意并有能力为奋斗的社会学专业队伍。


  12、社会学本土化是社会学发展的必然进程,“社会学美国化”是个先例。巴西、印度等世界各国社会学工作者都不约而同地倡导、推行社会学本土化,建立符合本国实际情况的社会学。13、在中国,社会学本土化是与社会学中国化相一致的,起步于20世纪20、30年代,20世纪后期得到了更自觉、更明确、更有组织的推行。在中国,社会学本土化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


  第二章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


  1、社会学:是一门研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综合性社会科学。它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实证性和应用性等主要特征。


  2、社会学功能有:研究功能、教育功能、社会管理功能和社会批评功能。


  A、研究功能:①描述性功能:是指那些为了解和掌握发生了什么事、什么情况而进行的探索性研究。②解释性功能:是指对影响社会事实发生、变化的主客观因素,从其因果联系上加以说明的过程。③预测性功能:和描述、解释功能相联系的高一层次的目标是预测功能。是要提示将来的社会事件和状态是怎样的。 ④规范性功能:社会研究在回答‘将会怎样’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应该怎样’的问题。


  B、教育功能 ①帮助人们自觉的完成社会化。②帮助人们合理选择。


  C、社会管理功能:①建立规范②提供模式③反馈信息。


  3、社会学研究方法:主要是指以实证的方式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所产生、形成、变化的人们的关系、行为、态度以及各种社会现象进行科学探索的一种研究方法。


  4、社会学实证研究的一般程序是:筹划阶段、实施阶段和总结阶段。


  5、社会学研究的资料收集方法主要有:问卷调查法、实地研究法、社会实验法和非介入性研究法。


  A、问卷调查:是以问题表格形式向被调查者收集相关资料的一种定量研究方法。


  B、实地研究:又称田野调查,它是一种深入研究对象内部,以参与观察和非结构访问的方式收集资料,交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定性分析来解释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可分为参与观察和个案研究。①参与观察是研究者在某种程度上置身于观察对象的环境和社会活动中,使自己成为被研究群体中的一员的一种观察方法。②个案研究:对某个社会单位的生活全过程或关于它的某方面的个别事例和整体相关联的一种研究方法。


  C、社会实验方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在有控制的条件下,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证实社会现象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D、非介入性研究方法 是通过搜集现在了的,以文字数字符号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分析和探讨各种个人与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6、社会学研究的分析方法:主要有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实际研究应该是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相结合。


  7、定性分析:是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个或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实地研究和非介入性研究属于定性方法。


  8、定量分析:是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分析方法。问卷调查和实验方法属于定量方法。


  9、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关系:性方法与定量方法是经常配合使用的。在进行定量分析之前,研究者须借助定性方法确定研究对象的性质,压电行定性分析过程中,研究者又须借助定量研究确定现象发生质变的数量界限和引起质变的原因。两者的不同点有:①着重点不同②依据不同③手段不同④学科基础不同⑤在研究中所处的层次不同⑥结论表述形式不同。定性方法是定量方法的基础,是它的指南,但只有同时运用定量方法,才能在精确定量的根据下准确定性。这是二者的辩证关系。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有机结合是社会学研究的正确方向。


  10、社会学的主要理论观点有: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结构功能理论、冲突理论、交换理论、符号互动论等。


  第三章 社  会


  1、社会:是以一定物质资料生产为基础的共同体,其基本特征是:①社会以人为主体②社会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③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④社会来源于自然又超越自然。


  2、社会唯名论和社会唯实论:人只有在社会里并通过社会才能生存和发展。西方学者在回答个人与社会何者实真实的问题时形成了两种理论观点,即社会唯名论和社会唯实论。A、社会唯名论者认为,只有个人才是真正的存在,而社会只有一个名称,用来方便地称呼构成社会的许多的个人,是个人行动的产物或互动的形式。以马克斯·韦伯是社会唯名论的主要代表人物。B、社会唯实论者也称社会实在论,和社会唯名论者相反,它把社会视为超越个人的客观存在。以阿奎那为代表。社会唯实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法国的涂尔干。


  3、马克思主义社会观是科学的社会观,其基本观点是: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劳动是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需要是人们社会行为的动力,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其科学性:马克思主义社会观是在社会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科学。①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社会观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科学②发展性和创造性是马克思主义社会观的生命之所在。③马克思主义社会观与具体社会生活相结合,创造性地促进社会关系良性运行,从而推进了自身的丰富和发展。④马克思主义社会观在同形形色色的错误社会观的不断斗争中发展,具有较强的生命力。总之,马克思主义社会观是一种发展创造的、开放的、生气勃勃的思想体系,而不是一个封闭的、僵化的思想体系。


  4、个人与社会:社会是个人以角色名义与他人互动构成的关系网,这种关系网就是个人与社会的全部关系,表现为角色人格、价值规范、权利制度和行为交换四个相互联系的关系体系。


  5、以劳动或物质资料的生产与再生产作为社会的基础,社会的基本结构必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体系。


  6、社会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社会学一般将社会关系划分为初级社会关系与次级社会关系,结合关系和对应关系,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A、地缘关系:是人们依赖土地资源形成的生存关系,是种植业发生和发展的产物。B、业缘关系:是人类社会第二次社会大分工的产物。手工业和农业的分离使一部分有专门技术的人从土地上分离出来,以行业为基础,形成了这种新的关系。


  7、如何建立与发展新型的社会关系? 积极建设和发展新型的社会关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①逐步建立健全新型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②努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③加强党风和社会风气的建设④加速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用法律形式保护已经建立的新型关系和促进消除陈旧落后的社会关系。


  8、社会结构:一般是指社会诸要素之间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9、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要素:自然资源、人口资源和文化资源。10、人口资源:是指在特定地域内具有一定数量、质量和关系的人的总称。具有两重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11、人力资源:指表现在劳动者身上的以劳动者数量和质量表示的资源,体现了包含在人体内的生产能力。其是在各种生产要素中最积极最活跃的主动要素,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经济资源。


  12、人口数量:是对人口资源的量的规定性,指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有生命的个体总和,通常人口数量指的是人口规模。13、人口质量:也称人口素质,是对人口资源的质的规定性,包括人口的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等。14、自然资源:是与人类活动相关联的全部自然条件的总和,是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外部条件。15、自然资源特点:有限性、潜力无限性、系统性和空间分布不均匀等特点。16、自然资源分类:①环境资源②生物资源 ③矿产资源。


  17、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他们需要的能力和机会构成危害的发展。


  18、可持续发展的内在矛盾: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的不可调和性决定了可持续发展的内在矛盾。①从人与自然的矛盾来看,人类的祖先类人猿原来是自然界的怀部分,与其他动物一样处于又斗争又互助的自然系统之中。人们必须寻求一种使人类得以持续发展的道路,即人与自然团伙调发展的道路。然而人口高速增长与资源短缺短时间内不可调和。②从人与人的关系及其矛盾来看,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不可能以个人为单位各自孤立地进行,人们必须在活动中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才能取得成功。然而,发达国家与落后国家之间的不平衡不平等与利益冲突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解决。


  19、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强调的是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意义深远的。①可持有异议续发展尤其突出强调的是发展,消除贫困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一项不可缺少的条件。②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联系起来,并强调把环境保护作为发展进程一个重要弧形成部分,作为衡量发展质量、发展水平和发展要程度的客观标准之一。③强调代际之间的机会均等,指出当代人享有的正当的环境权利,后代人出同样享有这些权利。④强调了要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法,要求人们在生产时要少投入多产出在消费时要尽可能地多利用少排放。⑤要求人们必须彻底改变对自然界的传统态度,建立起新的伦理道德和价值标准,不再把自然界看作是被人类随意盘剥和利用的对象,而应看作人类的资源和价值源泉。


  第四章 文化


  1、文化:可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去解释。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指精神文化,甚至是专指文学艺术、音乐、体育等。


  2、文化具有:创造性、习得性、共享性、连续积累性、特殊性和共性等特性。


  3、文化的构成要素有:物质形态要素、精神形态要素、语言符号要素、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要素


  4、从文化组成的单位看,其结构是:文化特质、文化集丛和文化模式。


  A、文化特质。 是组成文化的最小单位,也称文化元素。如一只茶杯。B、文化集从。功能上互相整合的一组文化特质,它们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一项功能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这些文化特质就组成一个文化集丛。C、文化模式。是指由许多文化集丛结合而成的一个文化整体,而与其他文化模式互相区别。如中国文化模式。


  5、文化的功能:有社会整合和社会导向等正功能,同时,文化的滞后现象与反文化群体的文化也具有反功能。反功能:文化也会对社会整合与社会进步起着阻碍甚至破坏作用,此即文化的反功能。一般发生在两种情况下:一是文化滞后现象发生时,精神文化会对物质文化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另一种情况是发生在反文化群体和某些亚文化群体中。每个社会除了主流文化之外,都存在着一引起次属文化,也称亚文化。


  6、文化规范体系:包括习俗、道德、法律和宗教。A、习俗: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有多种表现形式。习俗也称民俗,是指历代相沿积久而成的被人们普遍遵守的行为模式。它是一种最古老最普遍的文化现象。习俗根植于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功能:是调整人们行为的重要社会规范,它的调整范围最普遍。


  B、道德:是以善恶评价的方式来评价和调节人的行为的观念和规范,是人类自我完善的一种价值标准。现阶段我国的道德标准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C、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行的社会规范。法律的本质是统治阶级意志,是最具有强制力的社会行为规范。有以下特征:①公正性,是指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②强制性与社会习俗和道德不同,法律是依靠国家权力保证其施行的。法律的社会功能 ①惩罚功能②威慑功能③教育功能


  D、宗教:是人们对超自然力量的幻想,是对神的敬畏与信仰。宗教有负功能,也有正功能。宗教正向功能有:①促进社会团结,维持社会秩序②振奋民众精神,促进社会发展③寻求生活意义,为个人提供精神安慰。


  7、宗教和邪教的区别:邪教是打着宗教幌子的反人类,反文化的组织。邪教与宗教有本质不同,①宗教劝人热爱生活,尊重世俗维护社会秩序;邪教宣扬世界是末日,贬低世俗,劝人毁灭,破坏社会秩序。②宗教的神是超人间的,宗教教义有经典;邪教的神就在人间,它把生活在现世的教主当作神,把教主的话视为经典。③宗教宣传博爱、爱教徒、爱大众;邪教害人,以残忍手段残害信徒,残害他人。


  8、文化交流:是指从文化传播开始的两种文化之间互相沟通、采借、冲突与融合的过程。文化交流是文化的固有属性,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


  文化交流的过程包括:文化传播、文化采借、文化冲突。


  9、文化传播是指某种文化元素随同社会交往而扩散,为其他采借或吸必的过程。美国人类学家林顿把文化传播分为三个阶段A接触与显示阶段B选择阶段C采纳融合阶段。


  10、文化采借 又译文化杂交,是指一种文化接受或吸收另一种文化的某些文化元素或文化丛,融入本文化的过程。


  11、文化冲突 指异质文化在传播接触中出现的互相排斥的倾向和状态。根源除了民族性之外,更有阶级性。


  第五章  社会化


  1、社会化:是社会对个人的文化教化和个人对社会主动选择与能动调适的统一的社会过程。其内涵从三方面理解:时间上,个人社会化涉及到人生发展的全过程;内容上,个人社会化关注到个人作为社会一员所应具有的全部文化遗产;社会关系上,个人社会化注重个人与社会的交互作用以及个人社会化的结果。


  2、社会化强制性的特点:人的社会化作为个人与社会以互动的成果,是强制性和能动性的统一。社会化带有强制性的特点。①人类生命个体无先天行为模式,不会自然而然地成为社会人。②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常常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


  3、社会化既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新陈代谢、稳定发展的需要。一般说来,社会化的三大功能:文化传承、社会发展、个体完善。


  4、社会化的内容:从广义上说,包括人们所处的历史时代的全部文化遗产。然而,从个人与社会的交互作用的需求来说,社会化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生活技能社会化、价值观念社会化、行为模式社会化、角色社会化等方面。A、生活技能社会化是人们学习并获得维持生存状态和改善生活质量的本领的过程。①是衣食技能②职业技能


  B、价值观念社会化是人们认知与认同社会主导价值观念的过程。


  C、政治社会化是个人逐渐学习和接受被现有政治制度采用和确定的政治信念、思想体系、社会制度和政治态度的过程。


  D、行为社会化是人们按照通行的社会行为规范模塑自身行为的过程。


  E、角色社会化是按照社会上规定的角色的要求来支配自己的行为,使个人行为符合于一定社会期望的品质特征。


  5、社会化对人的角色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是分清自己角色类型的能力②是健全角色扮演的心理状态③是全面理解角色规范化的程度④明确角色目标。


  6、社会化: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其分为基本社会化、继续社会化、再社会化等类型。A、基本社会化:就是“生物人”通过社会文化教化,获得人的社会性,获得社会生活资格的过程。B、继续社会化:是具有社会成员资格的成年人,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主动选择、学习和接受新的文化以及调适个人与社会的角色关系的过程。C、再社会化:也称重新社会化,它是使个人改变以前的知识结构、价值标准和行为模式,建立起新的、符和社会要求和新的形势需要的知识结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过程。社会化是阶段性和终生性的统一。


  7、基本社会化的任务:①生理性成熟即通过人化的生理发育过程,形成完善健全的身心基础②社会性成熟即通过社会文化的教化与自我内化,成为具有独特个性物为能力的社会成员。


  8、继续社会化的意义:是人在成年以后的社会化,或称二级社会化,这所以必要是因为①社会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任何个人的现有知识才能都难以适应未来社会的要求,因而,基本社会化只是为人的基本生存和发展能力打下基础②现化社会中,科学技术飞速发展,③基本社会化时期的教育范围有很大的局限性④人不仅仅是学习社会文化,还肩负着发展社会文化的责任。


  9、社会化从教化方向上可以分为正向社会化和反向社会化。所谓有正向社会化:是指上代人对下代人的文化传递和教化过程。反向社会化:是年轻一代用新知识新观念影响前辈的过程,这种社会化又称为文化反哺。10、E·埃里克森《童年和社会》把个人必理成长的历程划分为八个阶段:婴儿期幼小期 幼儿后期 学龄期 青年期 成年早期 成年期 成熟期。11、R·哈维格斯特把人一生的社会化过程分为六个阶段:幼儿期 儿童期 青年期 成年早期 中年期 老年期。


  12、社会化的必要条件: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生物因素,即个人所带有的一种由上代为下代提供的、有利于人类从事社会活动的特殊遗传素质。主要表现在:人有异于其他动物的身体结构,为人发展自己的社会性准备了首要的先天生理条件,人有一个组织特殊的大脑,为认识世界,学习社会文化接受社会教化提供了生理物质基础,人还具有高级神经活动系统,有第二信号系统----语言活动,而语言又是社会化的强有力的工具和杠杆。二是环境因素,是指影响个人社会化过程的全部社会环境。包括家庭、学校、伙伴群体、工作单位、社区和大众传媒等影响个人社会化的全部社会环境。三是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实现知识内化与积累,达到社会化目标的根本途径。包括生产活动,科学实验,社会斗争和人际交往等形式。主要表现为观察学习、角色扮演、知识积累等环节。


  社会实践的地位和作用:社会实践是社会化的根本环节,在社会化过程中,紧紧把握时代的脉搏,广泛拓展生活实践的空间,是尤其应该重视的一个问题。


  13、社会化的目标:从根本上说,是培养合格的社会成员。社会化的现实结果,就是培养人适应社会生活所需要的各种角色能力。社会化的最高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过程。当代人的全面发展就是实现人的现代化

  第四章 文化


  1、文化:可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去解释。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指精神文化,甚至是专指文学艺术、音乐、体育等。


  2、文化具有:创造性、习得性、共享性、连续积累性、特殊性和共性等特性。


  3、文化的构成要素有:物质形态要素、精神形态要素、语言符号要素、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要素


  4、从文化组成的单位看,其结构是:文化特质、文化集丛和文化模式。


  A、文化特质。 是组成文化的最小单位,也称文化元素。如一只茶杯。B、文化集从。功能上互相整合的一组文化特质,它们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一项功能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这些文化特质就组成一个文化集丛。C、文化模式。是指由许多文化集丛结合而成的一个文化整体,而与其他文化模式互相区别。如中国文化模式。


  5、文化的功能:有社会整合和社会导向等正功能,同时,文化的滞后现象与反文化群体的文化也具有反功能。反功能:文化也会对社会整合与社会进步起着阻碍甚至破坏作用,此即文化的反功能。一般发生在两种情况下:一是文化滞后现象发生时,精神文化会对物质文化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另一种情况是发生在反文化群体和某些亚文化群体中。每个社会除了主流文化之外,都存在着一引起次属文化,也称亚文化。


  6、文化规范体系:包括习俗、道德、法律和宗教。A、习俗: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有多种表现形式。习俗也称民俗,是指历代相沿积久而成的被人们普遍遵守的行为模式。它是一种最古老最普遍的文化现象。习俗根植于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功能:是调整人们行为的重要社会规范,它的调整范围最普遍。


  B、道德:是以善恶评价的方式来评价和调节人的行为的观念和规范,是人类自我完善的一种价值标准。现阶段我国的道德标准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C、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行的社会规范。法律的本质是统治阶级意志,是最具有强制力的社会行为规范。有以下特征:①公正性,是指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②强制性与社会习俗和道德不同,法律是依靠国家权力保证其施行的。法律的社会功能 ①惩罚功能②威慑功能③教育功能


  D、宗教:是人们对超自然力量的幻想,是对神的敬畏与信仰。宗教有负功能,也有正功能。宗教正向功能有:①促进社会团结,维持社会秩序②振奋民众精神,促进社会发展③寻求生活意义,为个人提供精神安慰。


  7、宗教和邪教的区别:邪教是打着宗教幌子的反人类,反文化的组织。邪教与宗教有本质不同,①宗教劝人热爱生活,尊重世俗维护社会秩序;邪教宣扬世界是末日,贬低世俗,劝人毁灭,破坏社会秩序。②宗教的神是超人间的,宗教教义有经典;邪教的神就在人间,它把生活在现世的教主当作神,把教主的话视为经典。③宗教宣传博爱、爱教徒、爱大众;邪教害人,以残忍手段残害信徒,残害他人。


  8、文化交流:是指从文化传播开始的两种文化之间互相沟通、采借、冲突与融合的过程。文化交流是文化的固有属性,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


  文化交流的过程包括:文化传播、文化采借、文化冲突。


  9、文化传播是指某种文化元素随同社会交往而扩散,为其他采借或吸必的过程。美国人类学家林顿把文化传播分为三个阶段A接触与显示阶段B选择阶段C采纳融合阶段。


  10、文化采借 又译文化杂交,是指一种文化接受或吸收另一种文化的某些文化元素或文化丛,融入本文化的过程。


  11、文化冲突 指异质文化在传播接触中出现的互相排斥的倾向和状态。根源除了民族性之外,更有阶级性。

社会学概论事例分析

2. 法律社会学案例分析

4名村民合法取得了该村村民资格,理应享有村民同等的权利和待遇,应享有集体收益分配权,和其他集体成员一起,成为集体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和他项权主体的一部分,就应该成为征地补偿费的受益权主体。
村规民约是村民会议制定的涉及村风民俗、社会公共道德、公共秩序、治安管理等方面的综合性行为规范,属于我国《宪法》第二十四条规定的“各种守则、公约”的一种。但村规民约绝对不能违犯法律、法规,否则就没有任何约束力。村规民约中该项规定不仅有违“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基本法律原则,与《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内容相悖,同时也侵犯了村民的合法财产权,应属无效。

3. 社会工作案例分析

我学习的是高等教育出版社的《个案工作》,在第四章 个案工作的基本技巧的第一节 个案工作沟通中,有个案会谈的介绍,但是我没有找到有关会面提纲的材料。所以,如果就个案会谈来界定你的案例,那么,提纲中应该侧重的有以下几个方面:会谈的时间地点,会谈(此次)的时长(大约50分钟)。然后是会谈的内容,在您给出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刘女士遇到了3个大的问题,即儿子,婆婆和丈夫。在这三个问题中,最急迫的应该是丈夫的手术,这样也就明确了此次会谈主要内容,另外两个问题可以在日后的工作中再做解决。围绕着这个主要内容,结合心理和社会治疗模式就行沟通和指导是本次会谈的主要任务。这是我初步的想法。

社会工作案例分析

4. 社会心理学的案例分析,希望高手能解答

1.过度合理化
2.孩子们认为老人付钱的行为是因为他“喜欢”吵闹,所以在老人不付钱的时候决定不再继续做老人“喜欢”的事情

启示:推动一件事情的时候,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都很重要,并最好能保持平衡状态。

5. 社会心理学中的案例分析题及答案

一位老人在乡村养病,但附近的小孩很喜欢在老人家附近玩耍,于是老人把孩子们都聚在一起,说谁的声音最大就有奖赏,并根据他们的吵闹程度给予不同的奖励,在孩子们都习惯有奖励的时候,慢慢的老人就不再给奖励,孩子们就想,你给我钱,我为什么给你吵,之后就没有在老人家吵了。
问:老人采取了什么样的社会认知策略?
       孩子们对老人的行为时怎样的归因?
       此案例对我们有什么样的启示?

答案
1.过度合理化
2.孩子们认为老人付钱的行为是因为他“喜欢”吵闹,所以在老人不付钱的时候决定不再继续做老人“喜欢”的事情

启示:推动一件事情的时候,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都很重要,并最好能保持平衡状态

社会心理学中的案例分析题及答案

6. 社会工作案例分析,谢谢了

第一个案例:首先应当明确,工作者不能也不应该替当事人解决他们自己的问题,应该是协助他们处理好自己面临的困难。案例中,工作者应该和王女士的女儿做深入的交谈,了解女儿反对的原因,并及时与王女士和其中意的对象沟通,同时也应该让孩子了解母亲的处境,看孩子是否可以明白组建一个家庭对母亲的意义。在沟通之后,工作者应引导王女士和孩子做出自己的决定。
    第二个案例:此案例中,工作者首先要让小丽明白家长的意见,站在他们的角度上思考问题,然后让小丽及其家长深入了解对方的遗传病的具体情况,在此基础上让小丽的男友和小丽的家长做一次交流(在工作者的陪同下),征求家长的意见。然后工作者再让小丽及其家长做出决定。
    工作者的主要目的是让问题的双方都能更清楚问题的实质是什么,从而让他们在最清晰的条件下,做出自己的判断,以便解决问题。问题的出现,很多时候都会导致沟通出现障碍,所以,加强问题双方的沟通是工作的重点。同时也应该让当事人可以做到换位思考,做到理解!

7. 社会心理学案例分析,跪求答案啊~~~~~~


社会心理学案例分析,跪求答案啊~~~~~~

8. 社会工作实务案例分析要点

 社会工作实务案例分析要点
                      社会工作是一种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助人自助的专业性社会服务工作,也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和专门的职业。下面由我为大家整理的社会工作实务案例分析要点,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案例: 
    鲍龙,男,36岁,曾因盗窃罪被判入狱两年,刑满释放后其妻提出与其离婚,文龙因没有固定工作又有前科而并未获得儿子的监护权。鲍龙入狱前向来视其子如宝,但其前妻却常以各种理由拒绝鲍龙看望儿子,这造成鲍龙的内心非常沮丧。心情懊恼时就去喝酒,喝醉后或神志不清或大发雷霆,起先只是偶尔打骂自己的老母亲,但近段时间几乎每天喝得酩酊大醉并会虐待老母亲。矫治社工小A接案后,逐步对此案采取了一系列干预。
     问题: 
    试析社工小A在运用通用过程模式对鲍龙进行帮助时应考虑哪些因素,该如何介入?
    【答题要点】
    1.在运用通用过程模式时,社会工作者应考虑到以下三大因素,即:助人过程各阶段的先后次序是有弹性的、工作过程可能是螺旋式的、模式本身只可作为实务过程的参考。
    2.上述案例中,鲍龙母亲遭受危机的情况下,社工小A首先应保护鲍龙母亲的人生安全,将其带离危险的环境,即进行直接介入;其次,由于整个助人过程是螺旋式上升的,而不是直线式的,对服务对象的理解又是一个随时间不断深入的过程,而且问题本身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这就要求社工小A在与鲍龙交流时不断发现新问题并不断修正完善原来的计划,在完成一项工作后都要回过头来看看上一个阶段的工作是否需要再进一步跟进;最后,社工小A要学会运用社会工作的知识和技巧来弥补抽象模式的不足,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工作过程。
     案例: 
    张女士文化水平不高,在一家大型超市做保洁工作,一天,她在四楼擦玻璃窗,不慎坠楼,从此失去双腿。超市给了一笔数额不多不少的慰问补偿金。丈夫对张女士很关心,为了多挣钱,又去兼职,家里孩子一个8岁,一个10岁,都很懂事,上学前后都会照顾妈妈。张女士觉得自己是负担。一天家里只有她一人,她一时想不开,便爬下床打开煤气自杀,幸好被邻居发现救了过来。
     问题: 
    1.请运用优势视角理论对张女士的情况加以评估。
    2.如果你是一名社会工作者,你打算采取何种介入模式帮助张女士?
    运用优势视角评估可以看四个方面,即环境的优势、环境的缺失、个人的优势、个人的缺失。
     【答题要点】 
    从案例看,张女士的家庭关系较为亲密,两个孩子与丈夫都很关心她,邻居与她们的关系也不错,平日很关照她。而她自己上半身功能完好,头脑也无损,并且自身是一个勤恳的人。这些是她个人与环境的优势。
    从缺失看,环境层面是丈夫工作忙,两个孩子年幼,张女士平时缺乏照料;个人层面是张女士自己悲观、消极。社会工作者要注意让张女士看到自己的优势,增强其信心,鼓励战胜自我。
    社会工作者可以采取增能模式帮助张女士,增能模式是把增能理论运用于社会工作实践。由于张女士目前自认没用,是个拖累,对自身有较多负性的评价与看法,增能模式有助她提升自信、自尊、激发潜能,从而改变其悲观、消极的态度,解决其问题。
    在运用增能模式时,要注意运用充权技巧,运用优势视角的评估来激发张女士的改变动机,鼓励她反思,学习正面看待问题,并努力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 
    社工yoyo近日接到一个案例:案主小文,女,27岁,幼年时的一场高烧使其双耳失聪,而后其父母离异,由母亲照顾小文至今。前段时间母亲发现小文有种种抑郁症状,并擅自悄悄辞去了在印刷厂的工作。
    试运用“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分析此案例,并为社工yoyo设计简单的工作介入目标。
     【答题要点】 
    1.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界定了社会工作实务活动涉及三个系统: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和宏观系统。上述案例中的微观系统即是指小文的个人系统,包括小文的生理缺陷、心理障碍等子系统;中观系统是对小文有影响的小群体,包括小文的母亲、小文的工作伙伴和朋友;而宏观系统即是指比家庭更大的群体和系统,包括小文的工作单位、所在社区等。
    2.依据社会生态系统的理论框架,社工缘缘可考虑将目标焦点设为:
    (1)通过促进小文个人的成长来增强她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抗逆力;
    (2)通过各种方法治愈小文的抑郁症来消除其病理阻碍,鼓励其重回工作岗位;
    (3)通过联动各子系统,致力于帮助小文及其家庭发掘各方资源,满足生活需求,从外在营造一个有利于小文家庭朝更明朗方向发展的环境。
     案例: 
    假如你是一名社会工作者,服务于城郊接合部的一个城中村,这里主要居住的是外来务工人员。由于附近工厂以制造业为主,工作强度大,还经常加班,许多务工者根本就没有时间关心子女的成长,不少孩子初中毕业后不再继续读高中,而是流落社会,平日无所事事,经常在社区聚众滋生事端,如破坏公物、欺负敲诈中学生、打架斗殴等。请针对这一情况,设计一份青少年社区服务方案。
     【答题要点】 
    1.问题的陈述与分析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加剧,城市中外来人口的数量在不断增多,城郊接合部的城中村也犹如雨后春笋般地产生。其中不少家庭,父母从事重体力劳动,工作强度大、压力大,根本无暇顾及子女的学习与成长;文化程度低导致其以粗暴的教养方式对待子女。也由于家庭条件的限制,不少孩子初中毕业后就辍学在家,流落社会了。他们往往平时无所事事,在社区中游荡,寻衅滋事,成了社区乃至社会团结稳定的定时炸 弹。
    该移民社区的青少年可能面临的主要问题如下:
    ⑴ 性格比较散漫,组织性、纪律性差,可能存在攻击性行为和暴力倾向;
    ⑵ 由于父母忙于为生计奔波,使得子女缺乏必要的管教和帮助;
    ⑶ 由于家庭条件受限,移民子女无法继续学业,又无一定技能以竞聘工作,导致其游手好闲、无所事事,对未来缺乏希望;
    ⑷ 在缺乏家庭和学校的管教后,朋辈群体成为其唯一的精神依靠和寄托,一些不良群体的影响导致其在社区中横生事端。
    2.方案设计
    ⑴ 方案目标:协助改变该社区青少年的生活方式,建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促进家长与青少年间的交流与互动,增进家庭和谐环境;为青少年提供必要的就业辅导和技能培训,为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做好准备。
    ⑵ 方案实施策略:
    ①开展移民子女小组活动,为他们提供朋辈支持和愤怒控制的技巧。在移民社区中开展愤怒控制小组,在朋辈互助的条件下,帮助其了解偏差行为的后果以及学习愤怒控制的技巧。
    ②充分利用街道、居委会资源,展开技能培训班,为移民子女提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一技之长的场所。社会工作者可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定期为移民子女提供课业辅导,使其学习必要的科学文化知识。此外,移民子女无所事事并非完全因为他们没有学习和工作的动力,很大程度上是缺乏一技之长。社会工作者可以利用街道和居委会的资源,定期开展技能培训班,帮助移民子女习得一技之长,并鼓励他们依靠自己的手艺谋生,主动就业。
    ③在社区内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组织移民子女为社区建设做出贡献的同时提升自我效能。移民子女由于受到社会歧视和一些不公正待遇,往往存在自卑、漠然、自我价值感低等特点。社会工作者可针对这些个性特征,将他们组织起来,一起就社区建设献计献策或者在社区中开展活动。当他们的计策使得社区成为更好的生活空间时,他们会感到自我价值的提升,从而使得自卑感降低,自信心增加。此外,由于移民社区人员的复杂性和流动性,是一些社会问题的死角,青少年也容易受到城市亚文化的侵蚀。社会工作者也可根据这一特点,组织青少年在社区中开展例如“禁毒”知识宣传等活动。
    ④开展亲子关系活动,为移民提供亲子教育的指导性服务。移民子女的家长由于工作繁忙,生活压力大,无暇顾及孩子的成长。他们也因为学历水平普遍较低,无法为孩子提供必要的引导和支持。社会工作者可将这类家长组织起来,根据他们工作时间的特点,定期开展亲子教育方面的指导讲座,提升其对子女管教的关注度和沟通技巧。
    ⑶ 方案执行:首先,社会工作者在方案执行中需要和参与者做好沟通与协调,鼓励他们按时积极地参与社区的各项活动;其次,需要整合各方面资源的情况,社会工作者需要做好充分准备,与各方面做好交涉;再次,在为参与者提供服务的同时注意监督执行进度,出现危机及时处理;最后,鼓励参与者在社区中将所学进行推广,惠及更多的社区居民。
    ⑷ 方案评估:在方案执行过程中及其结束后,社会工作者都要对方案执行情况、参与者及其家庭成员的满意度等方面进行评估,最重要的是社区活动的成效评估和过程评估。
     案例: 
    小玲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一直由爷爷、奶奶抚养长大。你作为社区家庭服务中心的社会工作者,了解到社区内像小玲家这样的隔代教养家庭(即祖父母抚养孙子女)越来越多,请针对这类儿童的需求情况,拟订一份社区服务方案。
    1.问题的陈述与分析
    2.方案设计
    1.问题的陈述与分析
    隔代教养是由于社会的变迁而产生的,例如人口结构老龄化、独生子女政策、家庭结构愈加核心化、妇女劳动率提升及夫妻双职工等原因,造成儿童无人照顾,加之又缺乏政策上的支持,所以才造成这样的情况。生活在隔代教养家庭的儿童可能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需要。
    ⑴ 爱与关怀的需要。隔代家庭教养的产生往往由于年轻父母需要在工作中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对于孩子的关爱、抚育、管教和照顾时间大大减少。然而,对儿童期的孩子而言,建立对父母安全的依恋可以发展儿童的许多亲社会行为,促进其心理、智力和社会化的发展。
    ⑵ 交友和游戏的需求。隔代教养家庭中的'孩子往往是家庭的中心,在受到家庭保护的同时,更加需要与同伴合作,需要竞争的成长环境。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有益的游戏活动对于儿童的身心发展、教育、道德形成、社会化发展等都产生积极影响。
    ⑶ 课业辅导的需要。由于隔代教养家庭中的儿童基本是与老人生活在一起,而相当一部分的老年人不具备辅导孩子课业的能力,也无处获得帮助。因此,课业辅导也是一部分此类家庭中儿童所迫切需要的。
    2.方案设计
    根据上述隔代教养家庭儿童的需要,现设计如下社区服务方案。
    ⑴ 方案名称:儿童群益
    ⑵ 方案目标:增强隔代教养家庭中的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拓宽儿童的社会交往与活动范围,使其获得更优质的成长环境。
    ⑶ 方案实施策略:
    ①开展亲子关系活动,为隔代教养家庭中的成员提供亲子教育的指导性服务;
    ②充分利用社区学校的资源,定期开展儿童交友、游戏活动;
    ③成立社区志愿者队伍,定期为社区内儿童提供课业辅导服务。
    ⑷ 方案执行:涉及整合社区资源、提供服务、监督执行进度、处理危机等。
    ⑸ 方案评估:包括方案执行情况评估、家庭成员对各项活动的满意度、儿童对于相关活动的满意度以及效果评估等。
     案例2 
    银燕幼儿园中二班周老师这半年多来,经常发现她班上的小朋友施巧巧身上有淤青,三天前,周老师在幼儿园门口还亲眼看见施巧巧的母亲张女士在打施巧巧,于是,周老师来到社区的家庭服务中心,要求社会工作者介入。如果你是一名专业社会工作者,请按照个案工作的进程设计一下社会工作者在各阶段的工作要点。
    在本案例中,求助者是幼儿园周老师,她反映的是班里小朋友施巧巧可能受到母亲虐待的的情况。但需要注意的是,本案中的案主并不是求助者周老师,而是施巧巧及其母亲张女士。所以通过和周老师会谈、了解了事情的基本情况后,社会工作者需要拜访张女士,通过和她的会谈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开始个案辅导。
    ⑴ 接案阶段。社会工作者与张女士初次见面,了解此次会谈目的。社会工作者要运用同理心、尊重、真诚、具体等技巧以及接纳、非评判等原则和张女士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同时会谈选择一个安全、温馨、舒适的场所,这可以帮助张女士在放松的状态下说明事实,澄清期待。社会工作者初步了解问题的成因、程度、频度等。
    ⑵ 预估阶段。在现有资料的帮助下,进一步全面搜集资料,和张女士一起确定问题与需要。资料收集可以从问题、人、环境三个维度进行考虑,同时关注张女士的优势与长处。根据现有的资料,可以初步判定张女士的问题属于心理和行为两方面。心理方面的问题需要根据实际访谈情况而定,但可能是由于张女士的生活压力大,这既可能来自家庭事务也可能来自工作,故仍有待收集资料后,进行预估判断。行为方面的问题表现为负面情绪的宣泄,不适当的教育方式,例如打女儿等。此外,女儿施巧巧也可能需要进行适当的情绪辅导。
    ⑶ 计划阶段。社会工作者协助张女士一起设定个案辅导的目标和计划。个案工作的总目标是改善张女士的心理压力和教养方式,使其用恰当的情绪宣泄方式处理情绪,对于女儿也要采用适当的教养方式;处理施巧巧由于被打而带来的情绪议题。为为达成这个总目标,需要对张女士进行心理辅导和行为修正。其一,协助张女士宣泄积压于心头的负面情绪;其二,帮助张女士学习恰当的情绪宣泄方式及压力管理技巧;其三,改变张女士不适宜的教养方式,教导其采用适合的教育方式。与此同时,对施巧巧进行必要的辅导,一则处理被打的情绪伤害,二则教导其与父母沟通的技巧。
    ⑷ 实施阶段。根据计划展开服务,并依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这里可以围绕三个方面进行;其一,增强案主力量,处理张女士的负面情绪,并教导其学习积极的压力管理技巧及教养技能;其二,处理施巧巧的情绪伤害,教导其与父母正向沟通的策略;其三,改善案主环境,强化家庭及幼儿园对于施巧巧及其母亲的支持,促进其改变与成长。
    ⑸ 评估阶段。社会工作者对个案辅导进行成效评估、过程评估和满意度评估。此处,社会工作者也可以约见张女士的女儿施巧巧,询问其母亲的改变状况以此分析个案辅导的效果。此外,需要提前告知个案辅导即将结束。
    ⑹ 结案阶段。社会工作者要与张女士一起回顾个案辅导的整个过程,巩固辅导效果。在张女士表现出离别依恋时,社会工作者要恰当地处理其离别情绪,鼓励她坚持采用个案辅导中学到的方法来处理自身情绪及女儿的教养问题。
    ⑺ 跟进服务。个案结束后,可对个案进行跟进,必要时每隔一段时间进行回访,并请求幼儿园给予施巧巧更多的关注与关心。
    假如你是一名社会工作者,服务于城郊接合部的一个城中村,这里主要居住的是外来务工人员。由于附近工厂以制造业为主,工作强度大,还经常加班,许多务工者根本就没有时间关心子女的成长,不少孩子初中毕业后不再继续读高中,而是流落社会,平日无所事事,经常在社区聚众滋生事端,如破坏公物、欺负敲诈中学生、打架斗殴等。请针对这一情况,设计一份青少年社区服务方案。
    1.问题的陈述与分析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加剧,城市中外来人口的数量在不断增多,城郊接合部的城中村也犹如雨后春笋般地产生。其中不少家庭,父母从事重体力劳动,工作强度大、压力大,根本无暇顾及子女的学习与成长;文化程度低导致其以粗暴的教养方式对待子女。也由于家庭条件的限制,不少孩子初中毕业后就辍学在家,流落社会了。他们往往平时无所事事,在社区中游荡,寻衅滋事,成了社区乃至社会团结稳定的定时炸 弹。
    该移民社区的青少年可能面临的主要问题如下:
    ⑴ 性格比较散漫,组织性、纪律性差,可能存在攻击性行为和暴力倾向;
    ⑵ 由于父母忙于为生计奔波,使得子女缺乏必要的管教和帮助;
    ⑶ 由于家庭条件受限,移民子女无法继续学业,又无一定技能以竞聘工作,导致其游手好闲、无所事事,对未来缺乏希望;
    ⑷ 在缺乏家庭和学校的管教后,朋辈群体成为其唯一的精神依靠和寄托,一些不良群体的影响导致其在社区中横生事端。
    2.方案设计
    ⑴ 方案目标:协助改变该社区青少年的生活方式,建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促进家长与青少年间的交流与互动,增进家庭和谐环境;为青少年提供必要的就业辅导和技能培训,为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做好准备。
    ⑵ 方案实施策略:
    ①开展移民子女小组活动,为他们提供朋辈支持和愤怒控制的技巧。在移民社区中开展愤怒控制小组,在朋辈互助的条件下,帮助其了解偏差行为的后果以及学习愤怒控制的技巧。
    ②充分利用街道、居委会资源,展开技能培训班,为移我子女提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一技之长的场所。社会工作者可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定期为移民子女提供课业辅导,使其学习必要的科学文化知识。此外,移民子女无所事事并非完全因为他们没有学习和工作的动力,很大程度上是缺乏一技之长。社会工作者可以利用街道和居委会的资源,定期开展技能培训班,帮助移民子女习得一技之长,并鼓励他们依靠自己的手艺谋生,主动就业。
    ③在社区内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组织移民子女为社区建设做出贡献的同时提升自我效能。移民子女由于受到社会歧视和一些不公正待遇,往往存在自卑、漠然、自我价值感低等特点。社会工作者可针对这些个性特征,将他们组织起来,一起就社区建设献计献策或者在社区中开展活动。当他们的计策使得社区成为更好的生活空间时,他们会感到自我价值的提升,从而使得自卑感降低,自信心增加。此外,由于移民社区人员的复杂性和流动性,是一些社会问题的死角,青少年也容易受到城市亚文化的侵蚀。社会工作者也可根据这一特点,组织青少年在社区中开展例如“禁毒”知识宣传等活动。
    ④开展亲子关系活动,为移民提供亲子教育的指导性服务。移民子女的家长由于工作繁忙,生活压力大,无暇顾及孩子的成长。他们也因为学历水平普遍较低,无法为孩子提供必要的引导和支持。社会工作者可将这类家长组织起来,根据他们工作时间的特点,定期开展亲子教育方面的指导讲座,提升其对子女管教的关注度和沟通技巧。
    ⑶ 方案执行:首先,社会工作者在方案执行中需要和参与者做好沟通与协调,鼓励他们按时积极地参与社区的各项活动;其次,需要整合各方面资源的情况,社会工作者需要做好充分准备,与各方面做好交涉;再次,在为参与者提供服务的同时注意监督执行进度,出现危机及时处理;最后,鼓励参与者在社区中将所学进行推广,惠及更多的社区居民。
    ⑷ 方案评估:在方案执行过程中及其结束后,社会工作者都要对方案执行情况、参与者及其家庭成员的满意度等方面进行评估,最重要的是社区活动的成效评估和过程评估。
    ;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