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洪拳和小洪拳有什么区别

2024-05-16 18:26

1. 大洪拳和小洪拳有什么区别

一、特点不同
1、大洪拳:大洪拳的特点是以活马步桩为根基,架子大开大合,多崩打、架打、扒打、滚打,架子刚劲有力,多发身力整劲,初练刚劲、明劲,再练柔劲、暗劲,后练混元劲,刚中有柔,刚柔相济,连绵不休。
2、小洪拳:其形姿小巧玲珑,节奏严紧,技法刚健有力,朴实无花架,招含攻防,动作实战,自始至终行在一线,突出了少林拳术的全部特点。

二、地位不同
1、大洪拳:是少林武功的基础拳,凡练少林拳术、器械、短打、技击者,都从大洪拳起手,故素有“洪拳为诸艺之源”之称。
2、小洪拳:属于武术中少林拳术的基本拳技套路,是初学少林拳术的必修套路,素有“十八拳之母”之说。
三、步型不同
大洪拳是在小洪拳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其架势比小洪拳路大,步型有所增加,技法也较周全。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小洪拳
百度百科-大洪拳

大洪拳和小洪拳有什么区别

2. 小洪拳大洪拳有哪些不同?

大洪拳是在小洪拳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其架势比小洪拳路大,步型有所增加,技法也较周全,故称大洪拳。 

少林大洪拳是宋太祖赵匡胤习练的拳术之一,是少林武功的基础拳。它动作连贯、功架完美,体现了少林拳的主要风格。凡练少林拳术、器械、散打、技击者,都从大洪拳起手,称大洪拳为“诸艺之源”。它的特点是以活马步为主,上承禅法、下化武艺、掌拳并用、刚柔相济、攻守自如,天下无故。目前流传的大洪拳大多招式残缺不全,此套路是现存动作最完美、招式最完整的套路之一。

少林小洪拳是少林拳术的基本拳技套路,是初学少林拳术的必修套路,素有“十八拳之母”之说。小洪拳的步型有并步、弓步、马步、蹲步、虚步等,基本上安排了各家拳术的常见步型;手型有掌、拳五花抓;手法有推掌、抢手、扳手、砍手、掠手、拦手、撩手、抓苗头手;拳法有冲拳、劈拳、撩拳、砸拳、侧拳等;足法有踩脚、泼脚、勾脚;腿法有踢、弹、跳;身法有转身、缩身等;眼法有盯、迷、暴、瞪等,构成了完整的手、足、身、眼、步法,形成了一套系统的理法合一的攻防技术。其形姿小巧玲珑,节奏严紧,技法刚健有力,朴实无花架,招含攻防,动作实战,自始至终行在一线,突出了少林拳术的全部特点。望采纳

3. 大洪拳和小洪拳有什么区别

大洪拳是在小洪拳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其架势比小洪拳路大,步型有所增加,技法也较周全,故称大洪拳。
少林大洪拳是宋太祖赵匡胤习练的拳术之一,是少林武功的基础拳。它动作连贯、功架完美,体现了少林拳的主要风格。凡练少林拳术、器械、散打、技击者,都从大洪拳起手,称大洪拳为“诸艺之源”。它的特点是以活马步为主,上承禅法、下化武艺、掌拳并用、刚柔相济、攻守自如,天下无故。目前流传的大洪拳大多招式残缺不全,此套路是现存动作最完美、招式最完整的套路之一。
少林小洪拳是少林拳术的基本拳技套路,是初学少林拳术的必修套路,素有“十八拳之母”之说。小洪拳的步型有并步、弓步、马步、蹲步、虚步等,基本上安排了各家拳术的常见步型;手型有掌、拳五花抓;手法有推掌、抢手、扳手、砍手、掠手、拦手、撩手、抓苗头手;拳法有冲拳、劈拳、撩拳、砸拳、侧拳等;足法有踩脚、泼脚、勾脚;腿法有踢、弹、跳;身法有转身、缩身等;眼法有盯、迷、暴、瞪等,构成了完整的手、足、身、眼、步法,形成了一套系统的理法合一的攻防技术。其形姿小巧玲珑,节奏严紧,技法刚健有力,朴实无花架,招含攻防,动作实战,自始至终行在一线,突出了少林拳术的全部特点。

大洪拳和小洪拳有什么区别

4. 大鸿拳的大洪拳介绍

丰沛流传的大洪拳,系千载之潜流,明传不苟暗传不息,也常叫“六步架”、“头趟架”,也惯称“三晃膀”系气力功架拳,是我国古老的优秀拳种之一。它具有拳势威猛,刚劲有力,朴实无华,脚步扎实,功架浑厚,结构严紧,协调整齐,内外兼修,技击实用,集气、功、拳、架于一体,练、用于一身。讲究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马步为先,扣步平肩,切势气门关,心意相合,意气为一。它重在实战应用,以十字捶为本,以顺风捶见长,以马步为先,以半跪步稳己,以整劲取胜,以独特的风格,自成一派系,有别于我国南北广泛流传的洪拳和红拳,又称少林看家拳。大洪拳传流久远,主要流行于黄淮流域,其它各地也有流传。据传该拳为东晋葛洪(公元284一345)所创,葛洪江苏句容人,字稚,后人尊称为洪仙,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道教理论家、炼丹家和医药学家。他通过观察,根据两只山羊鼓着肚子抵角的原理所创编而成的一种拳法。一开始,因它的练法有六种步骤(即:第一步为平气架;第二步为气推力;第三步为气排丹田;第四步为混用力;第五步为闭气练法;第六步为混元气练),所以叫做“六步架”。宋朝人们为了纪念洪仙,又因该拳的起势式如飞洪,故将此拳改名为“大洪拳”。明末,人们将此拳泛称为“离门道”。清朝时期该拳已形成体系,拳械套路就有几十套,其中徒手单练的有六步架,二步架,“8”字步拳;徒手对练有靠臂捶,长打捶,十二捶,十四捶,十八捶,外扒眉等;器械单练套路有鞭,太平刀,双刀,六路大刀,枪,棍,剑,绳标等;器械对练套路有盘龙棍,双刀枪,单刀枪,白手夺枪,白手夺刀,大梢子对枪,三节棍对枪,四节子镗对枪,六进单刀,双锏对枪,滚肚枪,一百单八枪等;功法有用功过气法,临敌应计法,老嫩救活法,百步捶法和定身法,仍称为“大洪拳”,又由于此拳精华在于膀法,故也有人称此拳之为“三晃膀”。这时,身怀大洪拳绝技的李泰在京城显名,后落难于丰县,将此拳传于张健等人。张健授拳黄淮一带,现已广泛流传。

5. 大鸿拳的介绍

大鸿拳是古老优秀的汉族传统拳种之一,具有拳势威猛,刚劲有力,朴实无华,脚步扎实,功架浑厚,结构严紧,协调整齐,内外兼修,技击实用,集气、功、拳、架于一体,练、用于一身。它重在实战应用,以十字捶为本,以顺风捶见长,以马步为先,以半跪步稳己,以整劲取胜。

大鸿拳的介绍

6. 大鸿拳的大洪拳名人录

 张健,生于清乾隆51年(1786年),卒于清同治4年(1865年) ,享年78岁,江苏丰县顺河乡仇庄人。张公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家庭,忙时健公的父亲张士义靠耪二八维持生活,冬闲公10岁就随父亲磨豆腐为生计,以补家人生活之炊。清嘉庆5年(1800年)秋后,拜李泰为师习三晃膀大洪拳法。从李师习武13年,深得真传,全面系统地掌握了大洪拳的套路、功理和技法,深受李师青睐!李泰师,河北恩县甜水铺人,他武功高强,清嘉庆年间任大清皇宫禁卫武教头,其间他被奸党陷害,诬其谋反。帝传旨捉拿,李泰拒捕,立反午门,单掌劈狮,夺出京门,从此以化缘隐身度日。因其夺出京门,与清兵交战中一臂受伤,落下终身残疾,故武林掌故中有“独臂李泰下鲁南”之说。独臂李泰,人称“单胳膊李泰师”,1799年11月渡黄河南下,逃难于江苏省丰县城北顺河乡仇庄村,先栖身在村西一个破土地庙里,后又住到仇庄东三关庙里,以配制丸药行医为生,有时也给大户打打短工。第二年麦收时,他与本地一个叫张士义的穷人同在仇庄北半里路的唐庄黄元益家打短工,俩人成为挚友。后来张姓短工得知李泰精通武艺,便说服黄家财主给李泰资助,黄元益拿出300斤黄豆,请他收徒授艺。他先后收下徒弟18人,其中卓有盛名的有“董存益的枪,黄本正的棍,王朝选的短打不用问,张健的剑术最著论”他所授徒弟中尤以张健尽得其真传。清嘉庆17年(1812年)秋,李泰打探到,追捕他的紧风已过,官兵无意再追捕他,他便想回家探亲,众徒再三挽留,但也知师父离家已久,思乡心切,挽留不住,只好筹资为师送行。李泰临行前,将弟子召集面前,嘱咐道:“你们师兄弟中,家境最差的要数张健,为了让张健能有口饭吃,今后传艺业之事唯可张健!”次日行程,师兄弟们送师数里,师父吩咐他们几人先回,唯命张健再送一程。师徒二人晓行夜宿,来到黄河渡口边,寻了一家客店住下,在此住了十余日,每天早、晚李泰将张健领进河边树林隐蔽处教他武功秘法,把大洪拳的绝招用法和秘法口诀倾囊传授,并将自己多年的武功秘药和拳路谱牒交给了张健,待掌握纯熟,师徒垂泪分别。李师走后,张公牢记恩师之训,日夜苦练功夫,认真钻研,使大洪拳功理、医法、技击融会贯通,达到精益求精。张健功成当时,尤其剑法无人匹敌,苏鲁豫皖武林界尊称其为“剑爷”。为不负师训,使大洪拳发扬光大,他首先在家乡开门收徒,第一期收了董堂董心朗、三官庙王朝选、三义村唐高武、五座楼李书勤、唐庄肖同志、北仇庄仇慎环、温寨蔡士杰,陆续又收了夏邑县陈金荣、五座楼李兴美等一批弟子……(张健的子张敬先,孙张振邦也是其传授,练的是童子功,后来也收了很多门徒)。张师对徒弟精心细致,每教一样功,先做示范分解动作,讲解心法口诀,让徒弟每个动作务必知其用意,他循循善诱,讲解示范,要求姿势正确,如有不正确者,反复纠正,直到正确为止,因此徒弟们武功都进步很快。咸丰元年(1851年)秋,蟠龙决口,黄水横流,丰县遭灾,平地水深没膝,秋粮颗粒无收。墙倒屋塌,健公随众逃荒至夏邑县,乞讨度日,饱受风霜之苦,身染伤寒之疾,百日之久方愈。一天,陈家请了一位武师吴教头,杀鸡请客,鸡飞至房檐上,正巧张公从此过,大显身手,登房捉鸡,大家都很吃惊,陈家把张公请到家中热情款待。陈家武师吴教头不服,逼张比武,张师无奈,拳打吴教头,把武师击到在地。从此张师在陈家授徒,所授弟子中尤以陈金荣武功较好。张师苦练大洪拳功夫到出神入化、炉火纯青的地步,大、小、屈、伸、刚、柔、发、聚,神速自然,玄妙圆滑,如连绵之波浪;其功无极太极,太极无极,内有龙吟虎啸之形,外有排山倒海之力;其招变化无穷,隐现莫测,出手恰似饿鹰捕食;其势顺其自然,动如猛虎,静似绵羊,明武能迷眼。张健师乃三晃膀大洪拳传丰沛及周边之始祖,其洪拳技法之精,授业门徒之广,可称桃李周天,苏鲁豫皖从习者不绝于道,后世武术多出其门。 □安在峰在丰县较有名气、影响较大的大洪拳名师不乏其人。欢口镇的曹用元先生,是现有的较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曹用元先生自幼得沛县、丰县、山东鱼台名师真传,勤学苦练大洪拳,亦有超越于常人的悟性,在大洪拳理论和散打技击、气功修炼等方面,有很深厚的造诣。特别难能可贵的是,他在80年以后的20多年来,走遍各地,寻访武术名家,学习、交流、切磋、印证,武术学养日益丰富。其实我们丰县,是事实上的武术之乡。现在的丰县县城内,可谓是武术高手云集。马德保、孙超元、马培元等都是武学修养深厚的大洪拳老师,当然他们也都精通其他拳种。我建议,对丰县有名的大洪拳拳师,包括其他武术流派的有名拳师,应该逐一作比较详细的介绍。当然,要完成此一任务,非得依赖象安在峰先生这样既有深厚武术修养,又有深厚文字功底的人不可。展示一下丰县现有武术大家的风采,激励广大武术爱好者,也一定会对弘扬大洪拳,对促进民间体育健身运动的开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安在峰王朝选世居丰县欢口北三官庙村,务农传家,性孝悌,重节义,少时酷爱武术,十二岁拜大洪拳鼻祖、大洪拳家张健为师,学习大洪拳艺。王朝选敦厚精诚,颇受张师之青睐,并得到张师的悉心传授,深得其真传。学武期间王朝选能勤学苦练,认真钻研。他在文武各功及长短软硬各种拳械方面样样精熟,他的靠臂捶、朝阳捶、挂活捶打的灵活巧妙;他的器械单练四门刀、六路大刀耍的撒土不漏,他的器械对练六进单刀枪,五虎擒羊棍,一百单八枪等与对手配合默契,动作逼真;他的暗器飞镖能百步打免,飞刀指哪打哪,可不差分毫,及为精准。王朝选立志大洪拳的研究,经常访朋会友,与豪杰之士交流技艺,切磋武功,虚心学习,吸收各拳种之精华,将其溶于大洪拳,使大洪拳得以丰富和发展。他深知天地之大,人才之众,拳技之深,学海无涯苦作舟。于是,他练拳特别吃苦,能精益求精,他的大洪拳艺极精,名声远扬。乡邻众多大洪拳爱好者接踵而至,拜在他的门下,山东鱼台的甄世宣、甄世禄等均是他的得意门生。他的传人颇多,遍及丰县、鱼台两县,他的徒子徒孙不下数千。 尹大居、尹二居乃丰县大洪拳名家。是丰县大洪拳鼻祖监爷的孙子张振帮最得意的弟子,得到帮公的真传。家居住在丰县欢口镇东北尹庄村。在清光绪三十三年前后二月里,有一帮土匪经过尹庄村南,到沛县去抢东西,经过前给大居个面子,送来一张片子,说借路从贵村南经过到沛县去。尹大居当面应允。当土匪经过村南时,不知尹庄的何人,对准土匪的队列打了一枪,正巧打死一名土匪。这事土匪误认为大居令人打的,土匪甚恼怒,事前已给你面子,你也亲口应允,现在你开冷枪打死我的人,真不识趣,看你尹大居有多大本领。随即匪首下令围攻尹庄。这时尹大居也有误会,你原说借路到沛县是假,抢我尹庄是真,你好大胆子,其肯容你,兄弟二人备好马、整好衣冠,跨马持枪冲入匪群,兄弟二人并马杀匪,二马驰聘于匪群,如入无人之境,所向无不披靡。匪大惊,如炸了群的一窝小猪,四处乱串逃命。匪中也有武艺高强的人,持刀奋战,拼搏起来,枪刀对刃叮叮当当,迸出火花。他兄弟二人并马奋刺,土匪被他二人杀乱了阵角,溃不成队。土匪头子一看,近战是不能取胜,只有远战,用箭射、用枪打。尹大居、尹二居都是张振帮的徒弟,气功是很好的,用了挡钢枪的法术,只有用箭射、用枪打中眼珠、或射中耳眼,才能打倒,别无二法。土匪商定办法后,箭和快枪、土炮,对准大居、二居的头部齐发,他兄弟二人的马也狂奔起来,枪刺的更猛了,土匪一个个倒下,正在大战的紧要关头,不幸大居的左眼中弹,当即倒下马来身亡,时年三十一岁。这时土匪一面与尹二居拼搏,一面去抢二尹家的东西,还有几个土匪把大居的妹妹,拉到马上驮着向东走了。尹二居亲眼看到哥哥倒下马来,胸中怒火在燃烧,恨不得一枪将土匪刺死完。二居正在狂杀土匪时,有人来报说他妹妹被土匪拉到马上驮着往东走了。二居一听此话,摧马去抢救他妹妹,跑了约二里路追上土匪把土匪刺死。二居对妹妹说:“从这里往东走,遇到人求他救你,我去护家。”。尹小姐走到渠圩子西北地里,遇到一位老太太在拾豆茬,尹小姐向前求救,老太太问明情况,慌忙把她领到家中,洗了脸,吃了饭。后来认了这位老太太干娘。这为老太太就是渠圩子刘师傅官仓的母亲。尹二居把妹妹救下后,不顾自己的死活,又回去护守自己的家园,不料被土匪团团围住,他寡不敌众,累的筋疲力尽,被土匪用箭射中了右耳门,尹二居倒下马来身亡,时年二十九岁。为消灭土匪兄弟二人同死战地,真可歌可泣呀。注:尹大居的妹妹就是杨标太(乳名杨娃)的母亲。杨纪田、杨开的祖母,现住丰县欢口尹庄。刘招财 李广友撰一九九四年 □安在峰董心朗,生于1838年,卒于1906年,江苏丰县欢口镇董堂人。是黄淮下游流域大洪拳二世传人,著名大洪拳家。董心朗幼时聪慧,八岁入学,十三岁(1850年)拜著名大洪拳家张健为师,一面学文,一面练武,文武双全,深得张师的器重。十五岁时索生弃文习武,初学武功,凡老师教过的动作,不论是拳术,还是枪、刀、剑、棍;不论是理论,还是功夫,日夜揣摩,反复苦练,直到深刻领悟,达到拳脚纯熟,姿势正确,方才为止。他学习如饥似渴,不失时机地向老师不断地要拳要招,学会了拳术,学器材,学会了器械学功夫,学会了功夫学理论。老师教其一招,他能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去领悟,能举一翻三。不到几年的时间,他就全面掌握大洪拳体系的理论和技术,成为张师弟子中的一位佼佼者,受到张师的青睐。董心朗从师学艺十年,尽得张师大洪拳真传。师傅仙逝后,董心朗与一位河北省沧州访友之人相遇,其人姓姜名宪质,是一位八极拳名师,身怀八极拳绝技。俩人相见格外投缘,董将其挽留住下,相互切磋,共论武事,互教互学,共同提高,姜宪质在董心朗家住了四年之久。董得益友,武功进步及大,并将所学与大洪拳高度溶合,使大洪拳功法、技术及理论进一步得到了丰富和完善,使董心朗的大洪拳进一步得到了升华,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不论从文功,还是武功上说,董心朗都是出类拔萃的人。在当时真是威镇四方,名扬千里。慕名者纷纷而至,投师学艺者不断。董心朗以发扬光大大洪拳为已任,对来者不拒,从不保守,能因人施教,传授大洪拳的各类功夫。后来他教拳于苏、鲁、豫、皖一带,门徒众多,可谓桃李满天下。他一生从事大洪拳的研究和传播,培养了大批的大洪拳名家高手,在他的众门徒中,如孙维扬、燕景珠、姜景珠、姜方礼、董中海、董中江、谢文善、谢克田、谢广任、谢文炳、谢文信、谢文堂、谢中可、李清江、朱存智、李阴华、李贵芬、黄中奎、黄正廷、董连玑、汪基厚、刘尔彩、李敬斌、曾继祥、皇甫善登、黄琪瑞、王登山等都是知名的大洪拳家。他为大洪拳的发展和普及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董心朗辞世三十年后,众门徒对恩师难忘,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七月七日,立起了透龙誉碑。碑心为:“清处仕董公心朗懿行纪念碑”。碑阴有志,其原文如下:“孔门以尚勇善为国者,厥惟子路。其预期三年之效,曰:‘有勇知方’。呜呼!此真救衰起弱,扶危定难之第一良谋也。国术提倡,今盛言矣。推厥源,始非由学校。盖皆私人传习,防身卫家。究其效,足以保障一方,称名没世。此谓非深有获,于有勇知方之训,讵克若是哉。心朗董公殆无愧欤!公氏董,讳心朗,世居丰北董家堂。耕读传家,有自来矣。公性孝友,重然诺,敦义气。髫龄时因捻乱辍读,继而延师习武艺。时有张师讳健者,端人也。精拳术,不较教授,独于公加青眼。谓其事亲孝,交友信,沈毅厚重,卓然自立。若是此,吾道有传人矣!于是尽心传授。公亦善体认,勤功苦积,十数年尽师之道。当捻乱平后,乡间无警,耕凿相安。循循如儒者,或叩以艺术,唯唯若弗胜。而一时近远同道,咸仰若泰斗焉。居恒慎审,施教择人,亦如师。非孝友和平笃重义气者,不得侧其门。以故承其教者,大抵居乡和厚,捍患御灾,急公好义,使地方隐隐受斯道之益。而学士文人,亦咸知武术足重。由斯以观,若果国家提倡,俾人人如是,则国有不强、侮有难御者乎?吾今乃知‘古勇知方’之训,数千年来,不在学校而在乡党也。谢君克田,公高足。能肩斯道者,不忘教泽。与同人集议立碑纪念,以垂不朽,而丐文于余。余维自幼与公同里,闻知最稔,义不当以弗文辞。因据实纪叙,以作表彰云。同里 孙绍祖(丰县县长) 敬撰李厚基(福建省督军兼省长) 敬书中华民国二十五年 孟秋 敬立”一九八八年三月初八,修建了董心朗纪念碑亭。董心朗的一生正如碑亭记里所说:……董公武艺超群,而又有仁人之心,故保家护村,惜老怜贫,是一贯所为。……贫寒者有求必应,不使失望,乐助于人,待人忠厚。里有纠纷,主动排解,息人之事,解人之忧,深受众望,四乡之邻,无不敬仰。……公之门下徒子徒孙部满苏、鲁、豫、皖边区,约近三千。正如碑亭楹联所题:“四十年育桃李呕心沥血;三千徒卫祖国振兴中华。” 沛县位于江苏省的最北部,素称“武术之乡”,自古豪杰奋兴,人才蔚起,既是汉高祖刘邦的发迹之地,亦是明太祖朱元章先祖的故里,史载汉高祖刘邦及汉初沛籍将领周勃、王陵、樊哙等人在起义前均爱武术,曾组织地方青壮年习兵练武,以后沛人爱武习武之风沿袭至今。武当洪拳为内家拳法,据传宋朝武当山一道士武功精湛独创此拳,因其俗家姓洪,故定名为武当洪拳,又说:当年宋太祖打关东,闯关西,以三十六路拳,三百六十六手定天下,分三十六路为关东架,三百六十六手为关西架。关西架以阴柔圆活、缠丝螺旋劲为主,关东架以阳刚脆快、崩晃抖弹劲为主,基本拳架有太平架、十路弹腿、三晃膀、对练打捶、三十六摔、七十二擒拿等,器械有武当单剑、单刀、双刀、双拐、双钩、钹、九节鞭、春秋大刀、等,其拳理以黄老学说为法旨,强调阴阳互济、守柔曰强、后发先至的理论。沛县武当洪拳由张栋书在清朝光绪六年(1880)传入县内。《沛县志》介绍“张栋书(1856—1933),字福顺,人称张胖子,原籍河北省大名府南乐县张小窝村人。出身武术世家,其父张万青乃清末武当洪拳一代宗师。栋书自幼随父习武,苦练二十余载,深得其父真传,并有所发展,功夫已达炉火纯青之境。栋书生性侠义,性格刚强,好打抱不平,曾打死恶霸之子,手提单刀背负双拐,游荡江湖,访师会友切磋技艺,清光绪六年来沛县住城镇东关客店,人们听其言谈,观其行迹,深知非一般武林之辈,当时,城里有一武人张宜林,力大无比,能抱石磙两个,数年来无人能敌,人称神力铁掌。他闻听东关店内来一上乡武师,便来拜访有意较量。时值盛夏,暑气逼人。栋书在天井内摇扇纳凉,宜林大步入内,栋书已知来意,在抱拳拱手之际暗发内力,宜林暗藏杀机挥拳向栋书打去,栋书顺势捋带对方肘臂,以引进落空、借力打力之法,令其败北。宜林自知遇到名师,遂拜倒在地。至此丰沛县一带慕名投师者日增,武当洪拳便开始在沛推广起来。张栋书在沛县设场多处,授拳近五十余载,弟子遍布丰沛一带,有名气者,如刘修信、刘修君、张开柱、李露、李居正、韩志贤、苗庆典、高兴礼、郝心禄等。其中尤以刘修信为甚,《沛县志—人物录》介绍“刘修信(1901—1968)鸳楼乡东刘庄人,幼嗜武,弱冠,从河北省大名府拳师张福顺学艺八年,尽得真传。民国十一年(1922),获丰沛两县武术比赛冠军。民国二十五年,获江苏省行政督察专员举办的武术教练第一名,得“武术英烈”匾额,被荐为江苏省国术馆教练。翌年,返沛参加抗日,任县武术队教练兼队长。长于鹰爪功,人称“铁爪子”。县内至今仍传诵着他的轶闻、佳话。如今刘修信、刘修君一脉传人,赵敏、梅修鹏、冯庆、梅军、刘子甲等,在继承前学的基础上,勇于探索创新,有志于武当洪拳的传承与发扬,以使更多的人了解武当洪拳,受益于武当洪拳。

7. 大洪拳的特点

  少林拳种之一,其特点:刚健有力,朴实无华;节奏严谨,舒展大方;自始至终在一条线,突出少林拳的全部特点。演练时‘眼似闪电、目随手走、注目斜观’;出拳两臂曲而不曲,直而不直,滚出滚入,运用自如;身以滚而起,起时望高,束身而起。落时望低,展身而落;步法稳固而灵活,足的进退紧随手,足随手起,手起足落。有的打洪拳架势较低,发劲短促,以掌法变化为主,多用暗劲。 
  少林大洪拳是宋太祖赵匡胤习练的拳术之一,是少林武功的基础拳。它动作连贯、功架完美,体现了少林拳的主要风格。凡练少林拳术、器械、散打、技击者,都从大洪拳起手,称大洪拳为“诸艺之源”。
  它的特点是以活马步为主,上承禅法、下化武艺、掌拳并用、刚柔相济、攻守自如,天下无敌。
  目前流传的大洪拳大多招式残缺不全,此套路是现存动作最完美、招式最完整的套路之一。首次面市供广大武术爱好者学习、研练和收藏。
  少林大洪拳是少林寺的镇寺之宝,内传之拳法,以前只有少林武僧掌握此法。因手法、步法、腿法全面综合,现在是习武健身的最佳套路。同时,也是习少林武术的必修之拳法。 
  大洪拳共有十二路,每路三十六式

大洪拳的特点

8. 洪拳和红拳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大洪拳是我国古老的优秀拳种之一,它流传久远。主要流行于江苏的丰县、沛县,门徒众多。传播最为广泛,练习最为普及。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洪拳和红拳的区别。欢迎阅读!
         
         洪拳和红拳的区别         红拳是长拳的一种。  传说  创自宋太祖赵匡胤,或说萌发于陕西关中,有的人将红拳写成洪拳,并称之为北派洪拳,以便与南拳系中洪拳相区别。
         洪拳是南拳的一种。亦称“洪家拳”,传说清雍正时,由福建漳州茶商洪熙官所创。其从师至善禅师,曾两度入少林寺苦练,技成后立一家,创传“洪拳”。
          红拳 
         据说红拳源自秦汉时期的宫廷舞蹈,上百人拍胳膊拍腿,动作舒展韵律丰富,最后形成民间的时尚,到汉武帝时期部队加强武技训练,把舞蹈和枪剑训练相结合于是成为一种最初的军旅武艺,而到了明代戚继光更是注意空手格斗和功力的练习,并第一次在他的著作中写到红拳及习练  方法  。
         因此红拳囊括了中国  武术  的进化史全程。尤其是到了清代,关中大狭鹞子高三把这种格斗技击性发展到顶峰。我们将深入黄土高坡深山坳寻访红拳奇人绝迹,见证这一  文化  的发展过程。
         属长拳类。源于西北一带,元初即已流行。清代道光、咸丰年间的红拳名家有三原的高三、临潼的邢三、潼关的苏三,时称“三三”,其中尤以高三最为出名,人称“鹞子高三”或“高鹞子”。
         红拳内容有盘、法、势、理四个方面。盘乃基础训练,称十大盘功;法即打手打法。
         红拳起源于周秦、扬名于唐宋、盛行于明清,是中国汉族武学重要一脉,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红拳是山西、陕西、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地方拳的主流派。它以内容丰富,套路繁多,技法全面、德艺并存、以撑补撑斩为其母、勾挂缠粘为其能、化身闪绽为其妙、钻身贴靠、腿法凌厉、刁打巧击为其法,享誉武林。
         红拳传域甚广,有豫红、陇红、川红、滇红、晋红、鲁红等,尤以关中最。
         陕西是中华武术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历史上曾有十三个王朝建都的长安自古就有“文武盛地”的美称,这片土地和生活于此的人,在世界文明史上曾经书写了辉煌篇章。
         古人即语“东有长安、西有罗马”,表明了古长安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这里曾经是中国五千年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高地。这里孕育着华夏文化的精髓,传承着周人的文雅,秦人的粗犷,汉人的豪迈,唐人的包容。这片热土孕育出汉唐盛世,造就了秦人充满阳刚之气,朴实豪放的性格。
         “红拳”就诞生在这片的黄土地上,是本土武文化的精髓。红拳文化中,包含着儒家的修德、墨家的侠义、道家的和谐、佛家的慈怀。
         红拳最早起源可追溯到周、秦 。西周沣镐盛行“武舞”“角力”。秦时三辅(今陕西关中一带)盛行,“手搏”“击剑”长安附近尤甚,并以对练套路娱乐提高技艺(见《中国武术史》)。
         又据《史记.张仪传》记载:“秦人秦声,舞秦舞击缶弹筝,击膊拊髀(bi)”,说是秦王嬴政打完胜仗后的庆功宴上,武士“击膊拊髀”(跳拍打舞)以示庆贺,这与现红拳演练套路中 “放炮”、“十大响”的有着同样的表现形式,与民间流传的红拳  谚语  “击皮为鼓”也同出一辙。
         “击膊拊髀”体现秦人粗犷豪放,既练了“拍打之功”,又练了“撑斩之法”红拳以“撑斩为母” 撑斩是红拳拳法的精髓。唐代红拳拳法称谓“唐手”“角抵”,唐代著名诗人李白都自称“十五好剑术”。唐代郭子仪、薛仁贵、都是陕西出的名将。
          流派 
         红拳是山西、陕西、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地方拳的主流派,这是众所公认的。在陕西境内又以潼关、大散关为标志分为“关东红拳”、“关中红拳”和“关西红拳”三支。据说陕西境内不少拳术派列,大都是在“关中红拳”的基础上演变的。
         “关中红拳”以“小红拳”、“大红拳”、“二路红拳”“太祖红拳”、“粉红拳”“六趟”、“六架势”“炮锤”、“四八锤”、为中心习练者最为广泛。
         拳法流派繁多,虽有百川一源,直传、再传之议,亦具同化旁出新生崛起之别。明清籍载有“红”无“洪”,“红”在“洪”前自不待言,洪拳乃后生拳种。是以红、洪实为不相统属的两个拳种。《国技略论》“以红拳亦洪拳”传误尔。至戚氏三十二势拳法,又似一脉相承。冀式拳法之洪拳,鲁兼有六合、燕青、密宗之势;豫省许昌洪拳,据查是冀、鲁之传,因查制有查拳之风;至闽、粤、川、鄂省的洪拳、洪门拳,虽同属南拳范畴,亦各自有别。
         少林寺红拳的介绍         少林寺虽名尊佛教禅宗祖庭,亦海内百家荟萃圣地,以地邻关中而冀、鲁远,豫西宛洛又是红拳直传之域,历代交流不息查之有籍。关中红拳之入少林,为少林寺拳法所兼习,白衣殿行拳壁画,风神韵势势犹在,然迭经损益,渐失其原貌。至瞻仰今之少林僧红拳势法演练,架势紧凑、打法朴实、身稳步健、套路简干,力法刚中寓柔,兼有六合、心意、罗汉、通臂诸般少林势法,多拳同化,早已“庙是神非”、“貌合神离”,失却红拳本像,名虽曰红、俨然另家(少林)红拳(注○27○28)。
          戚氏三十二势拳法之红拳 
         元代有“觉远上人访白玉峰于陕西、兰州,入寺(少林)授技传大小红拳、棍术、擒拿”之说(注○34),明承宋制、戚氏三十二势拳法中之红拳,则当本自陕西或经少林再传之红拳。然而尚阙同代断言戚氏三十二势拳法中之红拳,即源自关中红拳或经少林寺再传之红拳史料。
         而《小知录》载之“西家拳”与《清稗类钞》之大小红拳、关西拳中的关西拳(潼关与函谷关以西),显然为红拳拳法无疑。而戚氏撰著之《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内又记有“少林寺之棍”之说,以少林红拳元有陕传之说,以少林、宛、洛乃为红拳直传之域,戚氏罗织教师多有河南、山东教师,亦可推知戚氏军中或有善少林棍法而兼擅红拳之教师(注○29)。
         是以戚氏三十二势拳法所撷之红拳势,为少林再传之红拳。加之戚氏三十二势拳法中之红拳雀地龙势与清关中为发源地、域及十省之红拳雀地龙势,同名、同势、同法,雀地龙势又为清红拳套路和盘功之主法要势,确为具有该势之他拳所不及。以现代状当为历史遗存的发展,借助现状又可以推知历史的梗概之说,要造就拳域广阔、三十六路(套)红拳套套皆有雀地龙势的局面,绝非少数人朝夕所为,必然是累代长期研练所致。所以戚氏三十二势拳法中的红拳,可能直接源自陕西或经少林寺再传之红拳,与明之红拳一脉相承。
          鄂西之洪门拳 
         鄂西宜昌地区之洪门拳,经考查,乃渝州(四川重庆)传授(注○30)。或船夫相殴,或争一港津,地远偏僻,以拳武为恃。渝、宜有大江相通,六十年产渝州拳法,以红拳为宗,乃关中高氏所授,红拳由渝而宜,流传至今,及目睹宜昌洪门拳传人演红二路洪拳套势,褛二路红拳拳势拳法风貌。所以鄂西之洪门拳,实为关中红拳再传(注○31)。“洪”乃“红”字误传。究其原因与帮会袍哥有关。
          豫之许昌洪拳 
         洪拳是受冀、鲁、豫三省地方拳流熏陶、具有地方色彩的新生拳派。《国技略论》误称“红拳同洪拳”,实红、洪乃不相统属的两种拳派。《国技概论》一文中载有“洪拳法七套:黄莺落架二十四式、六十四式、统拳、串拳、老架拳等。虽洪拳有十趟为初学入门之基础,练法以飚疾为主,拳法招数繁多,又以短拳为甚,一百余手。故虽仅七套,已足资应用矣”。
         然经实地考察:冀鲁传许昌之洪拳,套路有十,无外帮拳,以小洪拳为基础,以四趟洪拳为最。其步型拳套有弓、马、铺、虚,实战散打则有三才、弧形、三角、跟步;招数擅长风摆荷叶捶、掌、转花拳、连环腿;至进身则有贴身靠打;战术上讲究闪展腾挪、虚实应变。其械长短兼有,皆东路传系(注○32)。洪拳传习者回、汉族均有,缘民族杂居之地,纠纷械斗时起,互相窥研对方之秘,学习对方打法,所以回族在传习共传统之弹腿、七势、查拳、心意的同时,亦兼习洪拳,少林他拳。
         然以查、洪均为十路(套),均以四路为崇,显然洪拳直接受查拳影响,因查制入洪拳。闽、粤之洪拳  唐豪在《伪托的十八罗手》一文中称闽粤之洪拳,乃“洪门假托少林传习的一种拳术”。纯系南拳之属,与北方洪拳迥然有异。渊源与清末反清秘密结社有关。
          武汉地区之洪门拳 
         武汉地区之洪门拳,因地处大江南北拳派交汇之地,拳法亦兼南北,名虽属南,又多长拳之手。综上所述,首先由于红拳特点和主要内容的概括介绍,红拳历史和发展的追述,使我们认识到红拳确是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独具特点、自成体系、普及面广、深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的一个拳系,是我国武术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上曾与兄弟拳系一起通过各自的本体研练,兼取他长的长期实践和杰出人物的努力,为繁荣发展我国武术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这对于全面研究明清我国武术的发展,提代了颇有价值的参考。
         其次,红拳传统的基础训练法——十五盘功的发展前景,无论是套路的继承与新编新创,或者是基础与专业的训练,都须在综合性、技术性和实效性方面进行“挖潜”工作,推陈出新,不断改进和发展。至于红拳打手的母子——九拳,如能坚持长期九拳训练,并逐渐掌握红拳打手规律,则不仅奠定实战打手的基础,而且把握了武术训练、套路创编和武术教学及突出武术特点的依据。
         而红拳的棍法,与俞大猷棍法有密切棍缘关系的二十四母子双头棍与十六母子单头棍法,则又是探索荆楚长剑、俞氏棍法与少林棍法关系及“西棍”的形成,开展长兵棍法对抗不可多得的珍品遗作。
         红拳同其他文化遗产一样,它的继承发展必须遵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方针,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红拳谱本和传教中的封建灰尘、唯心主义说教,是当大力剔除的糟粕。而属于运动心理学的两种  记忆方法  (即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的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与记录打手要言、套路动作名称的七字歌方亦是继承精华的方面。本文的撰写,仅仅是探索拳系的开端。面对如此历史悠久和内容丰富的遗产,全面深入地发掘和整理工作,尚有待于今后与同道的共同努力。
         洪拳的主要分类          老洪拳 
         洪拳,由元、明间陕西地方拳术红拳加上其他拳术演变而来,已有300多年的发展历史,是清代南方民间秘密结社三合会(洪门)假托少林所传习的一种拳术。洪门由郑成功在台湾创立的“金台山”开始。在南中国发展组织,练习武术,宣传反清复明思想。
         南方洪拳先在广东流行,是广东“洪、刘、蔡、李、莫”五大拳之首。南洪拳以龙、蛇、虎、豹、鹤五形编成。可以单形练习,如龙拳、虎拳、蛇拳等;亦可混合练习,如虎鹤双形拳、五形拳等。
         其特点:腿法比较少,步稳势烈,硬桥硬马,刚劲有力,以声助威。北派加上熊,猿(猴),鹞,鸡,鹰,燕,马等拳势,以四平大马,跳跃腾娜,闪展灵活,拳势威猛,大开大合。
          洪家拳 
         洪家拳南拳拳种之一。俗称洪拳,相传已有300多年的发展历史,在广东流传甚广,是广东“洪、刘、蔡、李、莫”五大拳之首,被南派武术届公认为南拳中之精华,其流传区域亦广,如四川、湖北、湖南、广西、陕西等地,在香港、澳门、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也颇有影响。
         据说系清代民间秘密结社洪门假托少林所传习的一种拳术。洪门相传创于清康熙十三年(1674)。另传起于清顺治十八年(1661)明将郑成功在台湾创立的“金台山”,该组织以明太祖朱元漳年号“洪武”的“洪”字立门,故称洪门。
         推行与从事洪拳练习,以练习武艺为名,发展组织,宣传反清复明思想。此说尚未得到可靠证实。出现了九官手、老君堂等套路。洪拳气势刚猛、劲道十足而又十分实用,因此作为南拳代表,国标武术南套路”很大一部分之架势拳路,就来自洪拳拳套。
         洪拳是以龙、虎、狮、豹、蛇、鹤、象、马、猴、彪的象形与特性结合武术技法创编而成。
          套路 
         洪拳的拳械套路多而杂,其主要徒手套路有:龙拳、虎拳、豹拳、狮拳、象拳、马拳、猴拳、鹤拳、蛇拳、彪拳、虎鹤双形拳、五形拳、十形拳、五行拳(分别是伏虎金星拳、夹木拳、水浪拳、火箭拳和土地拳)、铁线拳、闯少林拳、铁功三线拳、叠掌、洪门拳、青龙手、武松手、白虎捶、子午捶、大洪捶等。
         主要器械套路有
         单头棍、双头根、铁包金棍、七点半棍、十点半棍、八封棍、二十四枪头棍、海底藏针棍、十七连枪棍、十八连棍、平西棍、飞龙棍、桥梁棍、中栏棍、洪家伏虎凳、青龙刀、洪家二龙刀、大斩四门刀、关刀、大刀、双龙拐、洪家双刀、雪花盖项双刀等。
         主要对练套路有
         十二连拳、六合棍对练、棒对练、棒对凳等。
         练习要诀
         该拳要求身正步稳,下盘沉实。手型有拳、掌、指、爪、勾、鹤顶手等。
         洪拳盘功,风摆杨柳
         有沉桥、圈桥、封桥、冲拳、插掌等。步型以四平马为主.还有三角马、子午马,吊马和熙城步等。身型要求含胸、立腰、收腹、敛臀、沉肩、垂肘、沉桥坐步。发力时要求蹬腿、扣膝、合胯、转腰,先蓄后发,猛力出击。有时还因势发声,以声助威。
         区域影响
         洪拳在广东省各市、县、区均有流传尤以湛江、花县、广州、佛山、南海、顺德较为广泛。
         花洪拳
         另一枝由梁二娣传入佛山而至顺德,顺德一支,可以追溯至黎三兴,当时称为花洪拳。二战后,黎三兴的外孙陈家廉后正式定名为永春拳。
         花红拳极有可能是从东莞之莫家拳衍演出来。并拳套有串花拳,箭拳,黑虎拳,豹拳,人字桩,钓鱼及盘龙棍。
         洪拳 - 拳术套路 洪家著名的三套套路
         工字伏虎拳
         修改十八罗汉拳而成,路线成工字形。为洪家母形拳(初级拳套路),学习扎马,桥手、及内功基础。
         铁线拳
         铁桥三所传。属短桥窄马近身贴战的武术。铁线拳主练内功,“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的实践套路。
         虎鹤双形拳
         修改自五形拳而成,属应用套路。
         其他套路 五形拳,五禽拳,十二桥手及十二桥马。
         洪拳套路中有五形拳与五禽拳之分,所谓五形拳是指龙、虎、豹、蛇、鹤等五种形拳;而五禽则指虎、鹤、龙、蛇、猴五种象形武术。这两种形拳在洪拳中都属于中级套路,而且都偏向应用型的武术。
         五形拳主要为虎形练骨、豹形练力、蛇形练气、鹤形练精、龙形练神。而五禽则为虎走刚猛、练筋骨劲力,鹤讲轻巧、明角度攻守,蛇主飘缠、气沉连绵,猴则手眼明快、迅速灵敏,龙写神意、化刚柔。故虎形刚猛、鹤形清而巧、龙形合刚化柔、蛇形气沉连绵、猴态快速轻灵。
         五禽诀有虎似下山出林之壮、鹤似休枝啄食之意、龙似出云游腾之观、蛇似草行急步之形、猴似上树取物之态。洪拳的套路很多取自飞禽走兽之形态,并藉由形拳以达习其形、究其意、成其真的效果。这和兵法中所谈到的以正合、以奇胜的道理相同。因为洪拳有以内劲为主的学习方向,也有以招式之应用为得道之法,所以五形也好、五禽也好,都是藉由不同的形意,使学者能偏己所好,或者藉不同型态之激汤以提升自己的武术程度。
         十二桥手及十二桥手法
         一般讲洪拳十二桥手是指十二诀,乃“刚、柔、逼、直、分、定、寸、提、流、运、制、订”等十二桥手诀。而十二桥手法则为“穿、沉、分、架、摸、推、寻、磨、挂、撞、锁、劈”等十二种桥手法。
         十二桥手诀是十二种心法,以刚为天、柔为地,配合其馀十种建立起洪拳的整体劲道要领;十二桥手法则是十二种桥手用法,讲求桥来桥上过、无桥自造桥。故二者一为心法,讲究体会;一是手法、主在应用。
         十二桥马
         洪拳十二桥马是指十二步法,这十二种步法为四平马、子午马、伏虎马、麒麟马、吊马、独鹤马、中字马、三角马、败马、二字钳羊马、跳马、丁字马。
         拳术三宝
         洪拳三宝一般是指工字伏虎拳、铁线拳及虎鹤双形拳等三套洪拳套路。
         工字伏虎拳传说是洪熙官改十八罗汉伏虎拳而成,路线成工字形。它是洪拳的代表套路,主要是扎桥手、桥马与气息内劲。特色在于气势雄壮,刚劲猛烈。要求沉肩展背、劲贯骨髓,以身调气、以气催力。使达到“气吼山河动,举步风云起。”的神态和气概。
         铁线拳为洪拳的内功拳术,乃洪熙官得自少林寺的秘传武功,动作大开大合、长桥大马。特色在于以身调气、以气催力。以开合吞吐,配合十二桥手诀,刚柔互用,再加上五脏六腑的调息锻炼,使达到“内练一口气”的效果。另有一派的说法,指铁线拳为广东十虎之一的铁桥三所传。
         乃属短桥窄马近身贴战的武术,特色为以喜、怒、哀、乐调五脏六腑,可达健身、强身的效果。
         虎鹤双形传说乃洪熙官与方咏春武术交流后所创的一套武艺。主要取自虎之威猛与鹤之轻巧灵敏,达到“虎鹤合一、天下无敌”的功用。大致而言,本套路的特色为洪拳桥手、步法、身法的综合变化,再加上虎形拳的刚猛及鹤形拳的巧劲,使之成为一套实用、多变化的高级套路。
         此三套拳术之所以称三宝,主要原因乃工字伏虎重根基,可扎桥手、桥马及内功基础,尤  其它  的手法及桥马、劲法可奠定学习其它洪拳的根基,所以一般都把它作为母形拳,所以称为洪拳的代表套路;
         铁线拳主扎内功,乃洪拳  名言  “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的实践套路,故称为洪拳至宝;虎鹤双形则为洪拳之表演及应用套路,故三者有互补互用之特点。
         拳术盘功
         洪拳是一种长拳拳法。该拳内容有盘、势、法、理四个方面:盘即基础训练;势即套路;法即打手打法;理就是拳法理论。基础训练有“五大盘功”,其具体练习方法如下。
         乌龙盘打(仆步抡拍)
         乌龙盘打是练习肩臂的功法,经常练习能使肩关节灵活,增强肩关节的柔韧性,发展手臂的协调性,是洪拳重要的基本功法之一。
         1.预备姿式
         两脚并步站立,身体自然正直,两臂垂于体侧,指尖向下,拇指侧向前,目视正前方。
         2.弓步插掌
         左脚向左迈进一大步,左腿屈膝半蹲,右腿挺膝蹬直,成为左弓步,身体左转,右臂伸直向左摆,指尖向前,拇指侧向上,左臂屈肘于右臂前,指尖向上,小指侧向前,目视正前方。
         3.弓步抡臂
         上体右转,右腿屈膝半蹲,左腿挺膝蹬直,成为右弓步,同时右臂向上、向右抡臂,左臂向左抡臂,目随右手环视。上体继续右转,右臂向下、向后抡臂,左臂向上、向前抡臂。
         4.仆步拍地
         上体左转,左腿屈膝全蹲,右腿伸直,成右仆步;右臂向上、向右、向下抡臂至右腿内侧以掌心拍地,左臂向下、向左抡臂至左上方,掌指尖斜向后,拇指斜向上,目视右手方向。右腿屈膝半蹲,左腿挺膝蹬直,成为右弓步,同时左臂伸直向右摆,指尖向前,拇指侧向上,右臂屈肘于左臂前,指尖向上,小指侧向前,目视正前方。然后照上述方法,做反式练习。
         学士打躬(正侧俯腰)
         学士打躬是练习腰部柔韧性的重要功法之一,经常练习能使腰部关节灵活,增强腰腿的柔韧性,能提高动作的质量。
         1.并步托举,两脚并步站立,两手手指交叉,直臂上举,手心向上,目视两手手掌。
         2.前下俯腰,上体前俯,两手向前下伸,尽量贴地。
         3.左右侧俯,上体向左、向右转动,两手手心向下,随之在左、右外侧触及地面。
         4.面贴小腿,两手松开,向后抱住跟腱部位,逐渐使胸、面部贴靠在腿部,持续一定时间再起立。照上述方法,可反复进行练习,两腿挺膝蹬直,挺胸、塌腰、收髋,并向前折体。
         风摆杨柳(甩耍转腰)
         风摆杨柳也是腰部的一大基本功。腰是连接上下肢运动的枢纽,是躯干范围最大的部位,武术中的吞、吐、开、合、拧、转、折、叠、含、闪、展等身法的变化,都表现在腰部,武术对腰部的灵活性、协调性、速度、柔韧、力量要求及高,因此腰部功法显得特别重要。
         1.甩腰,两脚开步站立,两臂上举,指尖向上,掌心均向前。以腰、髋关节为轴,上体做前后屈和甩腰动作,两臂也跟着甩动,两腿伸直。
         2.涮腰,上体前俯,两臂随之向左前下方伸出,接着向前、向右、向后、向左翻转绕环。照上述动作方法,左右反复进行练习。两腿伸直,甩腰的速度、幅度逐渐加快、加大。尽量屈体,经增大绕环幅度。
         大臣吻靴(平地正压)
         大臣吻靴是在平地上进行正压腿的腿功之一,通过正压腿练习,可以拉长腿部肌群和韧带,加大髋、膝、踝关节的活动范围。
         1.预备势,两脚并步站立,身体自然正直,两拳屈肘收抱于腰间,拳心向上,目视前方。
         2.正压腿,右脚尖外摆,右腿屈膝,上体前俯,左脚向前上一步,脚跟着地,脚尖翘起,腿伸直,两手指交叉按在左膝关节上,然后上体有节奏地向前、向下压振。反复练习一定数量后,照上述方法,换腿进行练习。挺胸、塌腰、收髋,被压腿的脚尖勾紧。
         侧身卧靴(平地侧压)
         侧身卧靴是在平地上进行侧压腿的腿功之一,通过侧压腿练习,可以拉长腿部肌群和韧带,加大髋、膝、踝关节的活动范围。
         1.预备式,两脚并步站立,身体自然正直,两拳屈肘收抱于腰间,拳心向上,目视前方。
         2.侧压腿,右腿屈膝,上体向左侧俯,左脚向左上一步,脚跟着地,脚尖向上翘起,腿伸直,右掌屈臂向上、向左举于头上方,掌尖斜向下,掌心斜向左,左臂屈附于胸前,掌尖向上,掌 心向右,然后上体有节奏地向左、向下压振。左腿做一定数量后,照上述方法,换腿进行练习。挺胸、塌腰、收髋,被压腿的脚尖勾紧。
         拳术步法
         洪拳金锁连环步法是通过进步连环锁扣对方前脚或后脚,施以相合的劲,拧、别对方,令其倒地的动作。练习时先以基础的锁扣步为主,来回一条线单操。扣脚时以前肩及膝关节向下扣压,形成螺旋的拧合劲,做到身法与步法协调一致。
         待步法熟练后,再施以特殊的手法综合练习,形成精、神、气力、功。手、眼、身法、步,八法合一。应用时随实战之变化可连环锁扣对方。令对方顾上不顾下。顾前不顾后。步步锁扣。如环无端。
           猜你喜欢:
       1. 中国武术有哪些门派 
       2. 俞大猷的棍法 
       3. 红拳的内容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