蟋蟀的生活习性

2024-05-06 23:35

1. 蟋蟀的生活习性

蟋蟀喜欢穴居,常栖息于地表、砖石下、土穴中、草丛间。白天休息夜间出外活动。它属于杂食性动物,各种作物、树苗、菜果等都可以成为它的食物。蟋蟀生性孤僻,一般的情况都是独立生活,只有在繁殖交配期,雄蟋蟀才会和另一只雌蟋蟀同居。
每年9月底,雌蟋蟀把产卵管插入地下,把卵产在地下。第二年的5、6月间,卵开始孵化。孵化后的1龄幼虫,几天后就蜕皮成2龄幼虫。蟋蟀每蜕皮一次,就成长一些。一般在8月下旬,最后一次蜕皮,羽化为成虫,羽化后23天,就可以开始鸣叫。

扩展资料
蟋蟀的饲养注意事项:
1、饲养盆或箱防止在比较通风和比较阴暗的地方,特别要注意不能使盆或箱受到太阳光的直晒。
2、进入严冬季节,需要进一步保温,可养在葫芦中或木质小盒中,藏在衣袋内保温,保护得适当,常可养至春节以后。
3、喂饲蟋蟀的饲料,可用饭粒、蔬菜叶、水果或蚂蚱、苍蝇等小昆虫。食物应经常调换品种,使营养比较全面,以利于保持其较好的鸣叫声。
4、用陶盆或瓦罐饲养时,上面宜用塑料网纱做成盖子,使其有较好的透气性,陶盆或塑料饲养箱内,宜铺一层薄泥土,并每隔2~3天向泥土喷少量清水,以保持里面稍微有点潮湿,避免过分干燥。但喷水不宜多,切不可造成发霉的现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蟋蟀

蟋蟀的生活习性

2. 蟋蟀的资料及习性

资料;昆虫纲直翅目蟋蟀总科的一个大科。通称蟋蟀,又名促织,中国北方俗名蛐蛐。全世界已知约2500种,中国已知约150种,其中台湾省50种。若干种类为旱作物的害虫。蟋蟀多数中小型,少数大型。黄褐色至黑褐色。头圆,胸宽,触角细长。咀嚼式口器。有的大颚发达,强于咬斗。前足和中足相似并同长;后足发达,善跳跃;前足胫节上的听器,外侧大于内侧。产卵器外露,针状或矛状。
雄虫前翅上有发音器,由翅脉上的刮片、摩擦脉和发音镜组成。前翅举起,左右摩擦,从而震动发音镜,发出音调。蟋蟀穴居,常栖息于地表、砖石下、土穴中、草丛间。夜出活动。杂食性,吃各种作物、树苗、菜果等。蟋蟀的某些行为可由特定的外部刺激所诱发。在斗蟋蟀时,如果以细软毛刺激雄蟋的口须,会鼓舞它冲向敌手,努力拚搏;如果触动它的尾毛,则会引起它的反感,用后足胫节向后猛踢,表示反抗。
常见的蟋蟀(如北京油葫芦)每年发生一代,以卵在土中越冬。卵单产,产在杂草多而向阳的田埂、坟地、草堆边缘的土中。雄虫筑土穴与雌虫同居。喜栖息于荫凉、土质疏松、较湿的环境中。虫口过于密集时,常自相残杀。花生大蟋在广西1年1代,若虫在土穴中越冬,翌年3~4月出土,为害花生幼苗。6月上旬羽化为成虫,继续为害。11月中下旬,以若虫开始越冬。成虫、若虫穴居深达0.6米甚至更深。新建的洞穴很简单,只有一个逃避孔。在产卵前增建3~5个供产卵用的支穴,并出外搜索花生嫩茎叶和种子,运回穴内储存,以供饲养初孵的若虫。初孵若虫群居,数天后外出觅食,各自分别掘穴。
蟋蟀是中国东北地区、华北地区、长江下游和华南地区的重要农业害虫,它们破坏各种作物的根、茎、叶、果实和种子,对幼苗的损害特别严重。在南方,花生大蟋破坏花生幼苗达10%~30%,它们也危害玉米、黄麻、烟草、棉花、大豆和木薯,往往造成缺苗,影响收成。                                                              习性;常栖息于地表、砖石下、土穴中、草丛间。夜出活动。杂食性,吃各种作物、树苗、菜果等。

3. 蟋蟀有哪些生活习性?

蟋蟀喜欢穴居,常栖息于地表、砖石下、土穴中、草丛间。白天休息夜间出外活动。它属于杂食性动物,各种作物、树苗、菜果等都可以成为它的食物。蟋蟀生性孤僻,一般的情况都是独立生活,只有在繁殖交配期,雄蟋蟀才会和另一只雌蟋蟀同居。
               
1、性格
蟋蟀的性格相对来说比较孤僻,正常情况都是独立生活的,绝不允许和别的蟋蟀住一起,当然要除雄虫和雌虫交配时。所以一般蟋蟀之间是不能容忍的,一旦碰到,就会咬斗起来。
               
2、蟋蟀吃什么?
一般来说对于在野外生活的蟋蟀一般都是以嫩芽、嫩叶及根为主食。但是如果是人们饲养的蟋蟀除了各种新鲜的蔬菜和果实之外,饲养者还可以选择一些食物,按照比例来搭配制作成丰富的营养大餐哦。那么人们饲养的蟋蟀吃什么呢?笔者告诉您制作蟋蟀食物的主要配方有,粗麦粉35%、大豆粉20%、脱脂奶粉15%、玉米粉20%、肝粉5%、干酵母5%等材料放在容器中然后研细并且充分搅拌均匀即可。在知道了蟋蟀吃什么后,小编还要提醒您,每天在喂养的时候注意不要投喂太多,只要保证蟋蟀能全部吃完不残留食物即可。
3、蟋蟀的居住
蟋蟀喜欢穴居,常栖息于地表、砖石下、土穴中、草丛间。白天休息夜间出外活动。
               
拓展资料
蟋蟀的饲养注意事项:
1、饲养盆或箱防止在比较通风和比较阴暗的地方,特别要注意不能使盆或箱受到太阳光的直晒。
2、进入严冬季节,需要进一步保温,可养在葫芦中或木质小盒中,藏在衣袋内保温,保护得适当,常可养至春节以后。
3、喂饲蟋蟀的饲料,可用饭粒、蔬菜叶、水果或蚂蚱、苍蝇等小昆虫。食物应经常调换品种,使营养比较全面,以利于保持其较好的鸣叫声。
4、用陶盆或瓦罐饲养时,上面宜用塑料网纱做成盖子,使其有较好的透气性,陶盆或塑料饲养箱内,宜铺一层薄泥土,并每隔2~3天向泥土喷少量清水,以保持里面稍微有点潮湿,避免过分干燥。但喷水不宜多,切不可造成发霉的现象。

蟋蟀有哪些生活习性?

4. 蟋蟀有哪些习性?

蟋蟀穴居,常栖息于地表、砖石下、土穴中、草丛间。夜出活动。杂食性,吃各种作物、树苗、菜果等。蟋蟀的某些行为可由特定的外部刺激所诱发。在斗蟋蟀时,如果以细软毛刺激雄蟋的口须,会鼓舞它冲向敌手,努力拚搏;如果触动它的尾毛,则会引起它的反感,用后足胫节向后猛踢,表示反抗。常见的蟋蟀(如北京油葫芦)每年发生一代,以卵在土中越冬。卵单产,产在杂草多而向阳的田埂、坟地、草堆边缘的土中。雄虫筑土穴与雌虫同居。喜栖息于荫凉、土质疏松、较湿的环境中。虫口过于密集时,常自相残杀。花生大蟋在广西1年1代,若虫在土穴中越冬,翌年3~4月出土,为害花生幼苗。6月上旬羽化为成虫,继续为害。11月中下旬,以若虫开始越冬。成虫、若虫穴居深达0.6米甚至更深。新建的洞穴很简单,只有一个逃避孔。在产卵前增建3~5个供产卵用的支穴,并出外搜索花生嫩茎叶和种子,运回穴内储存,以供饲养初孵的若虫。初孵若虫群居,数天后外出觅食,各自分别掘穴。
蟋蟀生性孤僻,一般的情况都是独立生活,绝不允许和别的蟋蟀住一起(雄虫在交配时期也和另一个雌虫居住在一起),因此,它们彼此之间不能容忍,一旦碰到一起,就会咬斗起来。

5. 蟋蟀有哪些生活习性?

蟋蟀穴居,常栖息于地表、砖石下、土穴中、草丛间。夜出活动。杂食性,吃各种作物、树苗、菜果等。蟋蟀的某些行为可由特定的外部刺激所诱发。在斗蟋蟀时,如果以细软毛刺激雄蟋的口须,会鼓舞它冲向敌手,努力拚搏;如果触动它的尾毛,则会引起它的反感,用后足胫节向后猛踢,表示反抗。常见的蟋蟀(如北京油葫芦)每年发生一代,以卵在土中越冬。卵单产,产在杂草多而向阳的田埂、坟地、草堆边缘的土中。雄虫筑土穴与雌虫同居。喜栖息于荫凉、土质疏松、较湿的环境中。虫口过于密集时,常自相残杀。花生大蟋在广西1年1代,若虫在土穴中越冬,翌年3~4月出土,为害花生幼苗。6月上旬羽化为成虫,继续为害。11月中下旬,以若虫开始越冬。成虫、若虫穴居深达0.6米甚至更深。新建的洞穴很简单,只有一个逃避孔。在产卵前增建3~5个供产卵用的支穴,并出外搜索花生嫩茎叶和种子,运回穴内储存,以供饲养初孵的若虫。初孵若虫群居,数天后外出觅食,各自分别掘穴。
蟋蟀生性孤僻,一般的情况都是独立生活,绝不允许和别的蟋蟀住一起(雄虫在交配时期也和另一个雌虫居住在一起),因此,它们彼此之间不能容忍,一旦碰到一起,就会咬斗起来。

蟋蟀有哪些生活习性?

6. 蟋蟀有哪些生活习性?

  1.蟋蟀喜欢穴居,常栖息于地表、砖石下、土穴中、草丛间。白天休息夜间出外活动。它属于杂食性动物,各种作物、树苗、菜果等都可以成为它的食物。在农业上,人们把蟋蟀作为害虫类。
  2.蟋蟀生性孤僻,一般的情况都是独立生活,绝不允许和别的蟋蟀住一起。只有在繁殖交配期,雄蟋蟀才会和另一只雌蟋蟀同居。否则它们是彼此是不能相容的。如果碰到一起也会毫不犹豫的咬斗起来。因此就有斗蟋蟀的民间活动。
  3.蟋蟀间的繁殖交配,不是通过彼此“恋爱”完成的。而是雄蟋蟀之间进行异常激烈的斗争,胜利者才可以拥有配偶。在蟋蟀的世界中,也是“一夫多妻”的制度。但是由于优胜劣汰的繁殖方法,因此蟋蟀繁殖出来的子孙多半都是非常健康的。
  4.蟋蟀的鸣叫对于人类来说一点也不陌生。但是响亮的鸣叫声只有雄性蟋蟀才能发出,雌性蟋蟀没有发声的能力。雄性蟋蟀通过震动自己的翅膀来发出强弱长短不同的声音,以此来代表它要表达的意思。
  5.每年9月底,雌蟋蟀把产卵管插入地下,把卵产在地下,大约离地面0.5cm深。第二年的5、6月间,卵开始孵化。孵化后的1龄幼虫,几天后就蜕皮成2龄幼虫。蟋蟀每蜕皮一次,就成长一些。一般在8月下旬,最后一次蜕皮,羽化为成虫。羽化后23天,就可以开始鸣叫。
  蟋蟀有着久远的历史,早在我国古代时期,就有饲养蟋蟀,斗蟋蟀的社会活动。还出现了各种精致美观的蟋蟀罐,这种蛐蛐罐是专门饲养蟋蟀用的器皿。材质越好,制作月精美的蛐蛐罐,就越彰显主人的地位和气势。蟋蟀在我国历史长河中备受人们的喜爱和关注,一直到现在。

7. 蟋蟀的生活习性

蟋蟀喜欢穴居,常栖息于地表、砖石下、土穴中、草丛间。白天休息夜间出外活动。它属于杂食性动物,各种作物、树苗、菜果等都可以成为它的食物。蟋蟀生性孤僻,一般的情况都是独立生活,只有在繁殖交配期,雄蟋蟀才会和另一只雌蟋蟀同居。
每年9月底,雌蟋蟀把产卵管插入地下,把卵产在地下。第二年的5、6月间,卵开始孵化。孵化后的1龄幼虫,几天后就蜕皮成2龄幼虫。蟋蟀每蜕皮一次,就成长一些。一般在8月下旬,最后一次蜕皮,羽化为成虫,羽化后23天,就可以开始鸣叫。

扩展资料
蟋蟀的饲养注意事项:
1、饲养盆或箱防止在比较通风和比较阴暗的地方,特别要注意不能使盆或箱受到太阳光的直晒。
2、进入严冬季节,需要进一步保温,可养在葫芦中或木质小盒中,藏在衣袋内保温,保护得适当,常可养至春节以后。
3、喂饲蟋蟀的饲料,可用饭粒、蔬菜叶、水果或蚂蚱、苍蝇等小昆虫。食物应经常调换品种,使营养比较全面,以利于保持其较好的鸣叫声。
4、用陶盆或瓦罐饲养时,上面宜用塑料网纱做成盖子,使其有较好的透气性,陶盆或塑料饲养箱内,宜铺一层薄泥土,并每隔2~3天向泥土喷少量清水,以保持里面稍微有点潮湿,避免过分干燥。但喷水不宜多,切不可造成发霉的现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蟋蟀

蟋蟀的生活习性

8. 蟋蟀生活习性

蟋蟀(xρShuàI)(Gryllus;无脊椎动物,昆虫纲,直翅目,蟋蟀总科。又叫“促织”,俗名有蛐蛐、夜莺(因其夜间鸣叫)、将军虫、秋虫、斗鸡、促织、抚育织、地角、烹鸡、孙王、地刺,“僧”是蛐蛐生翼前的称呼。据考证,蟋蟀是一种至少有1.4亿年历史的古老昆虫,也是古今争斗的对象。[1]
世界上有22个亚科,55个科,595个属(包括17个化石属),约4649种(亚种)(包括50个化石种)。该科昆虫体长3cm以上,缺少鳞片;触角呈丝状,比身体长;跗关节有3个,前脚为行走足,胫腓骨关节常有鼓膜听觉器,后脚为跳跃足;大多数雄性昆虫的前翅有发声结构;雌性产卵花瓣发育良好,呈刀状、矛状或长板状。[1]
https://bkimg.cdn.bcebos.com/pic/242dd42a2834349bb244c217c3ea15ce37d3bee6?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536,limit_1/format,f_jpg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