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芯造假门的介绍

2024-05-10 02:49

1. 汉芯造假门的介绍

“汉芯造假案”是指2003年2月上海交通大学微电子学院院长陈进的“汉芯1号”产品造假,并借助“汉芯1号”,他又申请了数十个科研项目,骗取了高达上亿元的科研基金的事件。自主研发高性能芯片是我国科技界的梦想,但该事件使原本该给国人带来自豪感的“汉芯1号”,变成了一起我国科研领域的“国耻”。

汉芯造假门的介绍

2. 汉芯造假门的如何造就

陈进在负责研制“汉芯”系列芯片过程中存在严重的造假和欺骗行为,以虚假科研成果欺骗了鉴定专家、上海交大、研究团队、地方政府和中央有关部委,欺骗了媒体和公众。常言道,一个谎言要用五个谎言来圆满、遮掩,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然而陈进却能够将一个谎言由小说大,从汉芯从一号说到汉芯四号,从第一天持续到三年后,堪称欺诈壮举,如果有个什么福布斯谎言排行榜的话,状元之位非陈进莫属。从受骗的受众数量和规模上看,也是罕见的,为什么一个骗子能够在长达三年的时间内顺利通过层层专家鉴定,获得各级政府的奖励、各种各样的荣誉、大笔的经费和其他好处,并被扣上科教兴国自主创新民族英雄的光环而无人发现呢?到底是什么样的合力造就了汉芯造假案的壮举?笔者认为以下两个方面值得思考:首先,造假、欺诈、腐败已经不再被局限在象牙塔之内,市场异化因素已经逐步将学术、科研推向了造假、欺诈、腐败的深渊。以法学为例,如果说当年北大社会学教授王铭铭的抄袭还是一种翻译型的自我抄袭,还具备一些原创性的话,那么《南方周末》披露出的上海大学法学院院长潘国和的抄袭、造假必会令王铭铭汗颜:一个没有受过法学教育的中学化学教师,四十多岁改行进入法学界,短短十年,居然出版“专著近10本,论文一大批……著述的文字有113万字”,而且治学横跨了法学几大领域。他刑事方面也搞,金融证券也研究,又是国际法学专家,国际关系博士。而陈进上演的却是古戏“狸猫换太子”的旧计,鉴定时用的是208只管脚封装的数字信号处理器(DSP)芯片,在新闻发布会上却将具有144只管脚的他人芯片印上“汉芯”标识,进行功能展示,混淆视听,看来陈进与王铭铭、潘国和等其他赤裸裸抄袭者相比,更懂历史手腕,更懂将做假上升到“艺术”、“文化”层面;其次,从腐败行为研究来看,个体间的腐败、贿赂比个体对团体或团体相互间的腐败、贿赂更为容易,因为后者存在太多的变数和不稳定因素,很难达到理想的合力博弈均衡。可陈进偏偏打破了这种理论假设,将不可能变为可能:汉芯不仅欺骗了鉴定专家、上海交大、研究团队,还欺骗了地方政府和中央有关部委,欺骗了媒体和公众。之所以能够形成一系列的互动环节,最终构造出一个相互欺骗的合力网络,很重要的原因是层层口碑宣传在起效应,只不过此次宣传和传递的信息彻头彻尾是假的罢了。陈进等通过汉芯谎言的初步编造,然后将信息传递给上海交大、鉴定部门,鉴定部门又将含有自身权威性的鉴定结论信息传递给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又将自认为权威的信息上报给中央有关部委,而这一切信息都通过各类媒体向外散发,误导、神化着陈进以及汉芯,笔者记得当年不少媒体都将陈进神化为“汉芯之父”,并且大讲特讲其异国求学之路的艰辛与刻苦,甚至以“白了少年头”来形容汉芯开发团队的不易。可以说在整个网络中,公众是最无辜的,信息真实也好,欺诈也好,只有被动接受的份。暂且不谈该欺骗网络中是否存在腐败环节,有一点是毫无疑问的,那就是之所以该谎言能够持续这么久,每个环节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包庇或过失;或许一切的错误都归结于传统盲目崇拜思维的错误,在国内科研、院所的教授、博导、院士们都一个个被捧若神明,无论是职称评定、荣誉授予还是科研经费发放,都是能上不能下,没有形成任何竞争与退出机制。汉芯造假案告破了,陈进被撤消了一切职务,剥夺了一切荣誉称号与光环,停止了一切特殊政府津贴,终止了相关技术产业化的项目计划,被追缴回了相应拨款,然而如果不能从制度上跟进,不能从规则上杜绝类似科研造假的发生,仅仅谈论个案得失就显得毫无意义,或许不久之后,第二个,第三个陈进或汉芯仍旧会接连上演属于他们的谎言故事……

3. 汉芯事件的造假历程

骗取11亿研发资金!让“中国芯”停滞13年的陈进,如今现状如何?

汉芯事件的造假历程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