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学军的学术及科研成果

2024-05-17 06:25

1. 李学军的学术及科研成果

利用生化标记选择回交转育法,以高产材料西农1718、2208、1330为受体轮回亲本,以分别含有不同目标的16个法国材料为供体非轮回亲本,育成三套分别含有21个不同HMW-GS亚基组合的近等基因系(near-isogenic line)。初步研究了小麦HMW-GS的品质效应,为进一步从分子水平研究HMW-GS与醇溶蛋白、淀粉等有机、生化物质的关系创造了必要的基础材料。2006,3-2007,3在美国康乃尔大学遗传育种系进行合作研究,掌握了QTL的研究技术并能熟练应用基因作图等统计分析软件,现正在开展小麦QTL基因定位研究工作。2007年被评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青年学术骨干。近年来主持陕西省科技厅及学校等课题4项;参加国家863、973、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及陕西省重大科技攻关等课题7项。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二等奖两项;参加选育出国家审定小麦品种三个,省级审定小麦品种6个。获农业部植物新品种保护(同专利)权一个。公开发表科技论文21篇,先后承担了《遗传学》、《分子生物学》、《植物育种学》三门本科生教学任务。

李学军的学术及科研成果

2. 李学军的学术研究

长期从事鱼类生态学、水产动物种质资源和遗传育种等领域的研究工作。主持完成了中捷国家级罗非鱼良种场的建设任务;在国内外首次成功完成了萨罗罗非鱼与尼罗罗非鱼的人工正、反杂交;确定了罗非鱼耐盐相关基因微卫星标记的耐盐基因型,选育的耐盐罗非鱼推广1万余亩。采用雌核发育、性别控制和染色体操作等技术,培育了黄河鲇全雌三倍体养殖新品种,推广养殖面积近3000亩,创造产值1900多万元,研究水平居国内领先。利用河南名贵的黄河鲤与淇河鲫杂交,采用雌核发育等技术培育了异育淇鲫养殖新品种。目前正在开展的研究工作有:构建高密度罗非鱼遗传图谱,进行罗非鱼耐盐性状的QTL定位;利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开展黄河鲇优良品系快速选育、观赏鱼体色遗传及新品种培育工作;利用形态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技术方法,研究和确定淇河鲫种质标准,建立了淇河鲫种质资源天然生态库。

3. 李学军的研究方向及其成就

长期致力于老年呼吸疾病特别是呼吸危重症、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肺间质性疾病及肺部感染的临床救治、教学和科研工作。担任全军呼吸专委会感染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重庆分会呼吸专委会肺间质疾病学组委员。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参编《呼吸疑难疾病的诊治》专著。

李学军的研究方向及其成就

4. 李学军的代表性成果

论文类:“公安科技文献”,《警察科学文摘》1990年7月~1996年12月间月刊、双月刊;“烟雾防范技术”,《安全技术防范》1995年第3期;“代森锌误检案及其思考”,1995年《北京市物证技术学会优秀论文集》;“伪造货币检验”,1995年《北京市物证技术学会优秀论文集》;“脸部识别系统研究”,《安全技术防范》1996年第2期;“1998年物证技术学和侦查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法学家》1999年1、2期合刊,第二作者;“票证防伪”,《安全技术防范》1999年第2和第3期;“1999年物证技术学的回顾与展望”,《法学家》2000年第1期,第二作者;“电子数据与证据”,《证据学论坛》第二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1年版;“2000年物证技术学的回顾与展望”,《法学家》2001年第1期,第二作者;“浅议电子数据的证据地位”,《司法公正与司法改革》,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版;“2001年物证技术与侦查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法学家》2002年第1期,第二作者;“当事人主义下辩护律师的地位、权利及制度保障”,《法学家》2002年第3期;“经济全球化与刑事诉讼法制”,《山东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7月(第4期);“鉴定结论的证据地位及其质证、认证”,首发于《公安大学学报》2002年8月,第一作者;转载于《诉讼法学、司法制度》2002年第12期。“2002年物证技术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载《法学家》2003年第1期,第一作者;“预断排除法则若干问题浅析”,载《法学家》2003年第6期,第一作者;2004年第3期《诉讼法学、司法制度》全文转载。“2003年物证技术与侦查学学术研究回顾”,载《法学家》2004年第1期,第一作者;“2004年物证技术学与侦查学学术研究回顾”,《法学家》2005年第1期,第一作者;“超期羁押:成因分析及治理管见”,载樊崇义主编,《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中心刑事审前程序国际学术研讨会专辑:刑事审前程序改革与展望》,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一作者;“物质转移原理及其发展:原理、复杂性及扩张”,《法学杂志》2005年3月(增刊),第一作者;“中国鉴定制度的问题与出路”,《证据学论坛》第9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5年版;“物质可分性原理的评介”,《证据法学论坛》第10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5年版,第一作者;“物证收集的合法性问题”,《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物证比对样本的发现、收集、保管的研究”,《刑事科学技术研究论丛》第一卷,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持续并创新:物证技术学与侦查学研究新景象”,《法学家》2007年第1期;“美国传闻证据规则的里程碑式变革”,载《证据学论坛》第13卷,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程序和实质:鉴定结论发挥证明作用的双重保障——以物证鉴定为例”,《法学家》2008年第2期;“鉴定结论的专家论证及其他证据问题研究”,载《中国司法》,2009年第1期。“侦查机关强制采取物证比对样本的必要性及合法化路径研究”,载《证据科学》,2009年第2期;“《司法鉴定程序通则》评析”,载《证据科学理论与科学——首届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著译类:《刑事证据大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参译者;《中国税收法制论》,中国税务出版社1997年版;参写者;《证据调查》,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参写者;《物证技术学》(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参写者;《证据调查实用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参写者;《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物证技术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二副主编,参写者;《司法鉴定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参写者;《刑事审判认证指南》,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参写者;《司法鉴定概论——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辅导丛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参写者;《电子商务法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年版,参写者;《刑事证据大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版,参译者;《刑事司法大趋势:以欧盟刑事司法一体化为视角》,中国检察出版社2005年版,参写者;《美国刑事诉讼规则》,主编,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版;《漂移的证据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一译者及初稿审阅者;《证据调查》(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参写者;《中国侦查学物证技术学发展报告》,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参写者;《公安学论丛》,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参写者;《法学教学参考书:刑事诉讼法资料汇编》,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参写者;《“十一五”规划教材:简明证据法学教程》,副主编之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证据学论坛》第13卷,副主编,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物证技术学》(第3版),第一执行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证据学论坛》第14卷,副主编,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电子证据法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参写者;《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核心课程教学参考书:刑事诉讼法教学参考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参写者;《物证论——从物证技术学层面及诉讼法学的视角》(专著)

5. 李学军的研究工作

李学军教授主持的分子药理研究室的前身是张宝恒教授曾领导的心血管药里研究室,现有工作人员4人,在读硕博士研究生10人。包括教授1人,讲师2人,以及主管技师1人。已毕业的硕、博士生和博士后学生共17人。该研究室的研究方向为:分子药理学。主要研究课题为:水通道的生物学研究和新药发现;化学蛋白质组学研究;脑胰相关蛋白等蛋白的鉴定和功能研究等。该研究室一直致力于研究AQP1水通道调节药物的研究。已经证实碳酸酐酶抑制剂可以抑制正常动物肾脏、生殖系统以及肿瘤和肿瘤转移灶的AQP1蛋白的表达,特别是能明显肿瘤血管内皮细胞AQP1的表达。借助于基因转移的细胞系和红细胞高通量筛选模型,已经证实碳酸酐酶抑制剂也能够抑制细胞膜AQP1蛋白转运水的功能。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分子对接和计算机筛选是治疗靶和先导化合物发现和确认的新技术。该研究室与北京大学化学学院合作,已经确定了两个碳酸酐酶抑制剂在AQP1蛋白3D结构上的结合位点,并且根据AQP1蛋白的3D结构和碳酸酐酶抑制剂的化学结构指导和合成了100余个化合物,初步的筛选发现它们中约有2个表现出对AQP1水通道转运水的功能。进一步的研究正在进行中。蛋白质组学研究将不仅给疾病诊断提供可能的标志物和潜在的治疗靶点,并且也可以增加下游药物发现的效率。应用2D电泳结合质谱技术,该实验室已经鉴定了药物和疾病相关蛋白100余个。并自行制备了其中5个蛋白的多克隆抗体用于进一步的研究。目前该实验室正在致力于功能蛋白质组学的研究,以及小分子和大分子相互作用的研究(化学蛋白质组学)。脑胰相关蛋白是该实验室前期工作中发现的一个蛋白,它在脑缺血时表达减少,应用自行制备的抗体,已经发现该蛋白存在于海马和皮层神经元的胞浆中,以及胰岛、肾小球足细胞、脾脏血管内皮细胞。质谱分析证实它是一个AKAP6的类似物。现在该室正在深入研究它的功能,它在胰腺以及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作用和可能的调节等。

李学军的研究工作

6. 李学军的学术成就

已经发表专业论文100余篇, SCI收录 40余篇。曾以负责人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1项,科技部重大新药创制候选药物研究1项,卫生部基金2项、国家教委基金1项、美国洛克菲勒基金2项。并参与国家863项目研究2项,973项目1项等。已独立培养硕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23人,现有在读博士生14人。

7. 李军的科研成果

1、主要参与的科研项目“猪囊虫病防治技术及推广应用”1997年获广西农牧渔业科技二等奖、广西科技进步三等奖。“鸭疫里氏杆菌病防治技术的研究”2012年获广西科技进步三等奖。2、参与制订广西地方标准1项,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项;申请国家专利3项。3、在国际基因库发表病原基因序列16条。4、SCI收录论文2 篇( .)。5、参与编写著作《新编兽医临床药物手册》一部。

李军的科研成果

8. 李学兵的研究成果

发表文章:1993年 《当代电影》四期 《 张艺谋`陈凯歌电影后殖民主论之商榷》1994年 《学报》 《娄烨的城市》(后被收入〈〈我的摄影机不撒谎〉〉一书中)1996年 《电影学院硕士研究生论文集》 论文《内向化的现实---试论中国九十年代现实题材电影》1997年 《时装》杂志 专栏撰稿2003年 2003年 《当代电影》论文 《人的宗教和宗教的人----〈小喇嘛看世界杯〉影片分析》《电影艺术》论文 《类型与局限---周星驰电影分析》《学报》 论文 《〈金鸡〉剧作分析》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