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的历史沿革

2024-05-17 21:58

1.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的历史沿革

1956年6月,中国完了“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的制定。中国科学院开始计算所的筹备工作并组建筹备委员会。6月19日,华罗庚主持召开了第一次筹备委员会会议。8月25日国务院正式批准成立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筹备委员会。 1956年,计算所筹备委员会,组建了计算机整机、元件电路、计算数学三个研究室。1958年2月,计算所迁到了中关村新落成的科研楼。1958年8月1日,103计算机可以运行短程序,中国第一台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诞生。1959年5月17日,中国科学院第七次院务常务会议通过,正式成立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1962年,成立专用机和固体电路两个研究室。 1965年,中国科学院将这两个研究室由计算所分立出来,与物理所、电子所、应化所、西北计算所、东北物理所等单位的有关研究室合并组建了中国科学院微电子学研究所。1965年,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台109乙大型通用晶体管计算机。1966年,研制出156组件计算机,是中国第一台自行设计的用于控制导弹弹体的专用机,提供国防部五院(后改为七机部)使用。1967年-1975年,计算所划归国防科委第十研究院领导,代号为1013研究所,部队番号为京字116部队。1971年,成功研制111型通用计算机是中国第一批集成电路计算机。1978年,计算数学研究室(不含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测试部分)从计算所分立出来,划入中国科学院计算中心。 1981年,成功研制150-AP高速数据处理机。1991年,成功研制用于石油地质勘探油田开发的KJ8920大型数据处理系统。1984年,成立了计算所新技术发展公司,为联想集团的前身。1990年3月,智能中心成立。1998年11月,根据中科院《关于计算所深化改革的决定》精神,组建了计算所二部。1998年,中国科学院作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试点,启动知识创新工程。2002年9月,计算所发布了龙芯1号通用CPU芯片。2005年,计算所实行机制体制革新,将原有的七个研究室调整为三个研究部和一个前瞻研究中心,主要研究方向凝炼为计算机系统结构、网络与普适计算、智能软件。2006年6月,总面积3万平米的计算所新科研楼投入使用。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的历史沿革

2. 中国科学院计算数学与科学工程计算研究所的贡献及荣誉

我所拥有“科学与工程计算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数值分析与工程应用研究室,是中国“计算数学学会”和国家973项目“高性能科学计算研究 课题挂靠单位,并主持“冯康科学计算奖”的评选工作。我所办有高水平的专业学术期刊4个。研究所在国内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科院力学所、大气物理所 、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所、香港大学、香港浸会大学 、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等单位 ;国际上同德国洪堡基金会、马普学会、法国科学院及美国、俄罗斯、英国、以荷兰、日本、西班牙、 巴西等多个国家的著名大学或研究机构有着密切的合作和广泛的学术交流。

3. 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的科研成果

研究所自成立以来,累计获奖175项,其中: 第一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7项获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1项自然科学一等奖4项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科技成果一等奖2项重大成果奖5项获重要国际奖励8项获其它奖励116项。

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的科研成果

4.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科研成就

 《自然科学史研究》(季刊)前身是1958年创办的《科学史集刊》,是中国在科学史、技术史和医学史领域惟一国家级的多学科综合性刊物(中文核心期刊)。致力于学术创新,支持学术自由和平等的方向,反映中国海内外科技史的最新成果,促进学术交流。发表科学技术史领域的综合性研究、科技史理论和各学科史的论文、研究讨论、评论、书评和学术信息等。 《中国科技史 杂志》1980年5月创刊,为原《中国科技史料》,是中国惟一系统汇集中国科技史料的学术性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以中国近现代、尤其是近100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为主,在搜集、抢救和整理史料的基础上,推进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的研究。 《科学文化评论》创刊于2004年,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规划战略局主办。主要登载科学与人文、科学与社会以及科技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科学文化评论》的栏目设计,基本上依照国际学术刊物的通行规范,按论文、评论(包括争鸣、笔谈、访谈等)和书评等加以分类,主要栏目包括专题、科技中国、科学与人文、科技与社会、学术前沿、人物访谈、读书评论、机构简介等。

5.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的科研成就

 根据2015年8月研究所官网显示,自1999年建所以来,理化所共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26项,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3项,四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参与),二等奖2项。进入知识创新以来,理化所的原始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也明显提高。2000年-2014年理化所共发表科技论文4976篇,其中SCI收录论文3287篇,EI收录论文559篇。近年来在Angew. Chem.、 Nano Letters、Advanced Materials、Chem. Commun、Applied Physics Letters、Chem. Eur. J.等重要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的数量逐年增加,反映了理化所原始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理化所专利申请、授权、转让数量连续多年名列中科院京区单位前列,表现了理化所技术创新方面的实力。1999年至2012年以来共申请专利1350项,其中发明1221项;授权专利816项,其中发明672项。截至2012年底,理化所先后有百余项高新技术成果成功商用,与企业共同开展技术成果商品化近三百例,实现横向技术收入约4.5亿元,原始投资股权6000余万元;企业应用理化所技术成果新增产值累计超过230亿元;有十多家企业通过研究所的技术支持成长为引导国内国际相关产业发展的行业领袖企业,其中有一家企业于2011年上市。  《影像科学与光化学》(Imaging Science and Photochemistry)原名《感光科学与光化学》,创刊于1983年,2008年起更名为《影像科学与光化学》。该刊由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与中国感光学会联合主办,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该刊主要刊登以下研究领域的创新成果:光化学、影像科学与技术、光电化学及光电子技术(包括光电转换及储存材料、电光材料、非线性光学材料、纳米材料、电致发光材料及器件)、信息科学及信息材料(包括遥感、信息存储和记录、图像信息处理、信息显示材料等)、光生物、光医学、环境光化学等;并被中国国外《Chemical Abstracts》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Scopus数据库、INSPEC数据库、《剑桥科学文摘》、《乌利希期刊指南》等,以及国内如:CSCD(C库)、《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多家重要检索机构和数据库收录。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的科研成就

6.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的机构领导

 研究所名称  姓名时间职务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1956.8-1968.3)  华罗庚  1956.08  筹备委员会主任委员  阎沛霖  1959.09  党的领导小组组长  阎沛霖  1960.02  首届所长  吴国华  1963.4  党委书记  阎沛霖  1965.09  党委书记  国防科委第十研究院1013所(1968.3-1975.6)  李润芝  1969.11  1013所党的核心小组组长  阎沛霖  1973.06  1013所党的核心小组组长  赵则三  1973.11  1013所党的核心小组第一组长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1975.6至今)  汪大漠  1977.06  党的核心小组组长  杨刚毅  1979.02  临时党委书记兼所负责人  范培义  1981.10  临时党委书记  曾茂朝  1983.02  所长  曾茂朝  1984.08  所党组书记  蔡春雷  1986.08  党委书记  柳传志  1995.01  所长  李树贻  1996.03  党委书记  高文  1998.10  所长  李国杰  1999.12  所长  邓燕  2000.05  党委书记

7.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科研成就

 物理所在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以“液氮温区氧化物超导体的发现及研究”、“40K以上铁基高温超导体的发现及若干基本物理性质研究”、“实验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低纯度钕铁硼永磁材料”、“定向碳纳米管的制备和结构和物性研究”为代表的一批原创性重要研究成果,获国际、中国国内奖共300多项,其中第三世界科学院物理奖6项,国家自然科学奖28项,国家科技进步奖24项,国家发明奖8项。在应用基础研究方面,2014年物理所共申请专利180项,获得专利授权70项。同时,物理所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2014年,物理所以专利技术“载波相位自稳定的中红外飞秒激光脉冲产生方法及装置”(专利授权号:ZL200810222628.0)无形资产出资成立“盐城物科光电技术有限公司”,推进飞秒激光设备的国产化开发和应用,有效地促进了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部分专利技术如“新一代固态全色激光显示”已显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另有部分专利技术已经以技术入股的形式进入产业化,典型的范例有以锂离子电池专利为核心技术的苏州星恒电源有限公司。根据2015年8月研究所官网显示,物理所有控股、参股公司9个,其中以知识产权入股的5个。技术转移与成果辐射的省、市地区有北京、天津、新疆、江苏、浙江等。  《中国物理B》(原名中国物理学),由中国物理学会和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主办,被SCI-CD、SCI-E、CA、JICST、AJ等检索系统收录。《物理》是中国物理学会、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主办出版的物理学学术期刊,1972年创刊,致力于传播当代物理学及其交叉学科的前沿最新进展,促进物理学与相关学科的相互交叉和渗透,沟通科研与产业,推动中国物理学的发展;为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多次获得新闻出版署、中国科协、中国科学院等评定的优秀期刊称号;多年来持续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学部、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的经费资助;并连续获得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资助。收录《物理》的中国国外核心数据库有:英国科学文摘(SA/INSPEC)、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日本《科技文献速报》(JICST)、能源科学与技术(Energy Science and Technology)。《物理学报》由中国物理学会和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主办,创刊于1933年,原名《中国物理学报》(Chinese Journal of Physics),创刊初期用英、法、德三国文字发表论文,1953年易为现名。刊登了一大批由国家知识创新体系组成的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973”基础研究项目,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的优秀科研工作和成果;并被SCI-CD,SCI-E,Scopus,CA,INSPEC,EI,JICST,AJ和MR等检索系统收录。根据SCI数据库统计,2013年《物理学报》的影响因子为0.845,总被引频次为8589次,其被引频次连续11年居中国物理类期刊之首。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科研成就

8.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的科研成就

 《软件学报》  《软件学报》是一本刊登计算机软件各领域原创性研究成果的期刊,《软件学报》主要面向全球华人计算机软件学者,致力于创办与世界计算机科学和软件技术发展同步的以中文为主的中文国际软件学术期刊,为全球华人同行提供学术交流平台。 《软件学报》创刊于1990年,由中国科学院软件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和中国计算机学会联合主办,为月刊,每期176面,每月6号出版。《软件学报》注重刊登反映计算机科学和计算机软件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以及学科发展趋势的文章,主要涉及理论计算机科学、算法设计与分析、系统软件与软件工程、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数据库技术、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计算机图形学与计算机辅助设计、多媒体技术及其他相关的内容。   《中文信息学报》  《中文信息学报》(双月刊)于1986年创刊,是中国中文信息学会会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它及时反映中国中文信息处理的学术水平,重点刊登中国中文信息处理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研究的学术论文,以及相关的综述、研究成果、技术报告、书刊评论、专题讨论、国内外学术动态等。期刊被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综合评价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国科技期刊精品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收录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CEPS中文电子期刊服务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文摘》(中文版与英文版)收录期刊。   《计算机系统应用》  《计算机系统应用》是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软件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主办的、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技术性,应用性强的科技期刊,是《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是《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和《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的来源期刊。此外,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主办的学术刊物还有《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ftware and Informatics》等。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