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2024-05-18 17:43

1. 外来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日本文化是通过吸收、选择、融合外来文化才得以形成的混合文化。1万年前到公元前3世纪,是日本的绳纹文化时代,当时的日本是一个狩猎国,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徐福入海东渡对日本社会变革及文明进步起了推动作用。公元3世纪至公元7世纪渡来人源源不断地将大陆先进文明带进日本。日本对唐文化的吸收在奈良时代达到高潮。在长达千余年的对大陆文化的借鉴中,日本把大陆文化变形、融合,使之日本化,最后使大和文化日渐丰盈起来。二战后,美国文化又滔滔涌入。这三次外来文化对日本的冲击过程也是日本贪婪的吸收过程,日本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将传统与现代、外来文化与自我文化有机的结合,形成具有日本特色的“杂文化”。
  唐文化的蜕变

  徐逸樵先生认为,早在古坟时代以前,汉字、汉文化就已渗入到日本。六世纪末,中国大陆重新统一,日本从朝鲜半岛引身而退,开始改革内政。遣唐使则是这一时期日本输入外来文化的主要媒介。中国儒家典籍最初是作为日本人学习汉字的识字教材而被阅读的,而儒学则作为人伦关系理性思索的思想体系被嫁接。日本人有所选择的导入儒学思想,但就儒学的核心来说已非中国儒学的原貌了。中国儒学把仁、义、礼、智、信作为最重要的美德,“仁”被认为是凌驾于一切之上的德。而日本儒学属于核心地位的则是“忠”。中国的儒学中的“仁”体现在孟子的“以德行仁者王”,认为君主不行仁义,臣亦可放逐。日本儒学反对孟子的“放伐”说,提倡臣下无条件的忠诚。中国的“忠”是有条件的。“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中国的“忠”意味着对自我良心的忠诚。“忠”本身和“义”联在一起。在日本,“忠”是“臣对君无条件忠诚”,意味着家臣必须无条件的为主君献出一切,包括生命。这与天皇万世一系的政治制度是相一致的。也正是因为日本儒学强调这种无条件的绝对“忠诚”,失去了中国儒学中的人本思想,而增加了凶残和野蛮的一面,为以后的日本军国主义思想体系的形成埋下了祸根。唐文化博大精深。日本不仅从作为思想体系的儒学中吸收、借鉴,还从文化的各个方面参考、改良。

  西方近代文化的引种

  日本目睹了鸦片战争,震惊之余,开始大量引进西方技术,加强国防建设。明治维新后这种模仿全方位加强。日本引进西方文化时加入自己的特色,这在宗教方面表现得很突出。日本的基督教是变形了的基督教。基督教原本是以上帝耶稣为信仰对象,而“秘密天主教”最为信奉的不是上帝耶稣,而是圣母玛利亚。就其文化根源来说,基督教是浓厚的父性色彩下而成长起来的宗教,男性成为崇拜的对象。日本很早就把从中国福建传来的送子观音作为心神的主宰,而“秘密天主教”最为信奉的圣母无疑是以此为摹本,看看身着农家衣的圣母玛利亚无疑是日本母亲的形象,这体现了日本人意识深层的母性的存在。文学方面,随着这股“洋风东渐”,西方文学思潮大量涌入日本。写实主义、批判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自然主义,相继统领明治文艺领地。大政时代的“私小说”的异军突起,不能不说是日本文坛对“既西方的、又日本的”、“和洋结合”的文学形式的一种探索。如果说谷崎的《源氏物语》的现代版是那种纯粹的日本式古典美的回归,那么“新感觉派”的川端康成则是日本文化与西洋文化完美结合的杰出代表。西方文化被日本吸收、改良,甚至异化,涂抹了日本的色彩,为日本所用。日本引种西方文化,并使之随日本的水土而发生了变异,从而日本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补给。

  美国文化与“和魂美才”

  美国文化在日本的影响早在明治时代已露端倪,二战后,方滔滔涌入,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美国文化冲击波。

  日本在移植美国文化的同时,也从某些方面进行了“和”化,从而形成了这一时期的“和魂美才”。日本对美国文化的这种“和”化表现在很多方面。比如在思想领域,日本人对“民主”的理解与西方美式的民主有很大的不同,日本人理解的“民主”是“一种由集团内部高度的凝聚力和协调一致所构成的共同的思想‘感情’,有别于美式的以个人为本位的绝对个人主义”。日本人眼中的民主是在一个社会集团内部有充分展示其才能的机会。其中一方面个人独立、自尊,肯定个体自我的存在价值;另一方面又要发挥团体的制约作用。日本式的经营管理模式与日本人对民主的理解相一致。它以共同体主义和重视人情味为经营管理方式的核心,不仅重视资本、技术等物的因素,更为重视人的因素。“在日本,经营者的最大作用,是培养与雇员的健全关系,是在公司中造成家族式的一体感。”企业重视员工的个性,关心员工的生活;员工对企业忠诚、奉献,从而形成一种员工与企业之间稳固的新型人际关系。这种管理模式,吸收了西方的个人中心主义,并增加了日本的特有色彩,形成了一种日本式的个人与集体的相互依存的稳定的连带关系。

  在日本的历史上这三次大规模吸收外来文化狂潮的过程,也是日本形成自己文化模式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日本文化特有的“和魂”,虽然时隐时现,但却贯穿始终,并且在质的方面影响着日本文化的演变。特别是日本人对“神化”的天皇的崇拜和传统的“家”观念,都还根深蒂固的深植于其民族心灵的深处。正如一名德国记者说的那样,“日本这个民族不仅爱好新奇,而且还是一个意外严守古风的民族”。

外来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2. 外来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唐文化的蜕变 

    徐逸樵先生认为,早在古坟时代以前,汉字、汉文化就已渗入到日本。六世纪末,中国大陆重新统一,日本从朝鲜半岛引身而退,开始改革内政。遣唐使则是这一时期日本输入外来文化的主要媒介。中国儒家典籍最初是作为日本人学习汉字的识字教材而被阅读的,而儒学则作为人伦关系理性思索的思想体系被嫁接。日本人有所选择的导入儒学思想,但就儒学的核心来说已非中国儒学的原貌了。中国儒学把仁、义、礼、智、信作为最重要的美德,“仁”被认为是凌驾于一切之上的德。而日本儒学属于核心地位的则是“忠”。中国的儒学中的“仁”体现在孟子的“以德行仁者王”,认为君主不行仁义,臣亦可放逐。日本儒学反对孟子的“放伐”说,提倡臣下无条件的忠诚。中国的“忠”是有条件的。“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中国的“忠”意味着对自我良心的忠诚。“忠”本身和“义”联在一起。在日本,“忠”是“臣对君无条件忠诚”,意味着家臣必须无条件的为主君献出一切,包括生命。这与天皇万世一系的政治制度是相一致的。也正是因为日本儒学强调这种无条件的绝对“忠诚”,失去了中国儒学中的人本思想,而增加了凶残和野蛮的一面,为以后的日本军国主义思想体系的形成埋下了祸根。唐文化博大精深。日本不仅从作为思想体系的儒学中吸收、借鉴,还从文化的各个方面参考、改良。 

    西方近代文化的引种 

    日本目睹了鸦片战争,震惊之余,开始大量引进西方技术,加强国防建设。明治维新后这种模仿全方位加强。日本引进西方文化时加入自己的特色,这在宗教方面表现得很突出。日本的基督教是变形了的基督教。基督教原本是以上帝耶稣为信仰对象,而“秘密天主教”最为信奉的不是上帝耶稣,而是圣母玛利亚。就其文化根源来说,基督教是浓厚的父性色彩下而成长起来的宗教,男性成为崇拜的对象。日本很早就把从中国福建传来的送子观音作为心神的主宰,而“秘密天主教”最为信奉的圣母无疑是以此为摹本,看看身着农家衣的圣母玛利亚无疑是日本母亲的形象,这体现了日本人意识深层的母性的存在。文学方面,随着这股“洋风东渐”,西方文学思潮大量涌入日本。写实主义、批判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自然主义,相继统领明治文艺领地。大政时代的“私小说”的异军突起,不能不说是日本文坛对“既西方的、又日本的”、“和洋结合”的文学形式的一种探索。如果说谷崎的《源氏物语》的现代版是那种纯粹的日本式古典美的回归,那么“新感觉派”的川端康成则是日本文化与西洋文化完美结合的杰出代表。西方文化被日本吸收、改良,甚至异化,涂抹了日本的色彩,为日本所用。日本引种西方文化,并使之随日本的水土而发生了变异,从而日本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补给。 

    美国文化与“和魂美才” 

    美国文化在日本的影响早在明治时代已露端倪,二战后,方滔滔涌入,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美国文化冲击波。 

    日本在移植美国文化的同时,也从某些方面进行了“和”化,从而形成了这一时期的“和魂美才”。日本对美国文化的这种“和”化表现在很多方面。比如在思想领域,日本人对“民主”的理解与西方美式的民主有很大的不同,日本人理解的“民主”是“一种由集团内部高度的凝聚力和协调一致所构成的共同的思想‘感情’,有别于美式的以个人为本位的绝对个人主义”。日本人眼中的民主是在一个社会集团内部有充分展示其才能的机会。其中一方面个人独立、自尊,肯定个体自我的存在价值;另一方面又要发挥团体的制约作用。日本式的经营管理模式与日本人对民主的理解相一致。它以共同体主义和重视人情味为经营管理方式的核心,不仅重视资本、技术等物的因素,更为重视人的因素。“在日本,经营者的最大作用,是培养与雇员的健全关系,是在公司中造成家族式的一体感。”企业重视员工的个性,关心员工的生活;员工对企业忠诚、奉献,从而形成一种员工与企业之间稳固的新型人际关系。这种管理模式,吸收了西方的个人中心主义,并增加了日本的特有色彩,形成了一种日本式的个人与集体的相互依存的稳定的连带关系。 

    在日本的历史上这三次大规模吸收外来文化狂潮的过程,也是日本形成自己文化模式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日本文化特有的“和魂”,虽然时隐时现,但却贯穿始终,并且在质的方面影响着日本文化的演变。特别是日本人对“神化”的天皇的崇拜和传统的“家”观念,都还根深蒂固的深植于其民族心灵的深处。正如一名德国记者说的那样,“日本这个民族不仅爱好新奇,而且还是一个意外严守古风的民族”。(胡连利 田红虹) 

    《中华读书报》2003年1月27日

3. 关于日本与外来文化的资料,谢谢

日本文化与外来文化 
 一. 在全球化的现代,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完全置身於国际社会之外,每一个国 家的现代社会或多或少都可以看到外国文化的身影,但同时亦因外国文化的传 入,对原有文化产生冲击,进而使该国文化产生变化,有些国家甚至因此便成一 个外国文化与本国文化交融,传统与现代并存的社会,这种现象在日本社会尤其 显著.如日本人习惯在佛教的寺院举行丧礼,婚礼则有在神社举行,也有在教堂 举行者,婴儿满月之时会由大人抱到附近神社参拜,以向当地守护神宣告正式成 为当地的一份子.还有在十一月中旬时,满三岁,五岁,七岁的小孩子也会穿上 华服,由父母亲带至有名的神社过「七.五.三」节,祈求顺利成长,但是他们 也过西洋的情人节,万圣节,圣诞节等节日,建筑物方面也是,有西洋式的也有 日本式的,日本的许多庭园如桂离宫,修学院离宫,后乐园等更是以保留日本传 统庭园特色而闻名世界 .都市里亦常看到一些染了金发或褐色头发却穿日本和服 的女子.日本是一个典型的传统与现代并存的社会,日本何以又如何形成这样一 个社会,这样的改变对日本具有何种意义.且让我们透过其文字,思想,制度的 发展经过来一探究竟,并藉此反思我国的情形. 
二.日本文字的形成过程 (一) 《古事记》 (西元 712 年太安万侣奉元明天皇之命,根据稗田阿礼的口述内 容编撰而成) (二)百济国主照古王以牡马壱疋,牝马壱疋,付阿知吉师以贡上.亦贡上横刀 及大镜,又科赐百济国,若有贤人者贡上.故,受命以贡上人,名和迩吉师.即 论语十卷,千字文一卷,付是人即贡进.《古事记》应神记) ( (三)十五年秋八月壬戌朔丁卯,百济王遣阿直伎,贡良马二匹.即养於轻坂上 厩.因以阿直岐令掌饲故号其养马之处曰厩坂也.阿直岐亦能读经典.即太子菟 道稚郎子师焉.於是,天皇问阿直岐曰,如胜汝博士亦有耶.对曰,有王仁者. 是秀也....... (四)弥生文化——王莽时代的「货泉」 (五)东汉光武帝於中元二年(西元 57 年)赠与倭王「汉委奴国王印」后来这 颗金印於江户时代的 1784 年在九周志贺岛被当地一位农民甚兵卫发现. (六)九罗下那洲多陀用弊流之时,如苇牙因萌腾之物而成神名. 「九罗下那洲 多陀用弊流」是表音文字, 「时」 「苇牙」 「萌腾」 「物」 「神」 「名」等则是表意文 字. (七)诏书,祝祷之词,乍见之下虽是用中国文字表记而成的,但其句法及念法 却与中国文章有所不同,如「六月晦之大袚」的下面这段文章 高天原尔神留坐,皇亲神漏岐,神漏美乃命以弓八百万神等乎,神集集赐比神议议 赐弓,我皇御孙之命波,豊苇原乃水穗之国乎,安国止平久所知食止,事依奉岐.
三.日本的制度及文化思想 (一)历法 元嘉历 贞享历(渋川春海於 1685 年制定) 太阳历(1868 年使用) (二)圣德太子.官位十二阶.宪法十七条 大君(王)→天皇 法隆寺 飞鸟文化 天平文化 四.结语

关于日本与外来文化的资料,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