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博弈论的区别

2024-05-04 16:03

1. 行为博弈论的区别


行为博弈论的区别

2. 博弈论和行为金融学的主要区别在哪里?

内容摘要:本文从行为金融学与进化博弈论的发展历程分析出发,比较了这两门学科中关于有限理性概念的区别与联系。关键词:有限理性内容摘要:本文从行为金融学与进化博弈论的发展历程分析出发,比较了这两门学科中关于有限理性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关键词:有限理性行为金融学进化博弈
在行为金融学和进化博弈论中都有关于有限理性概念,那么,这两门学科中有限理性的内涵是否一致,本文从这两门学科的发展历程来说明有限理性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行为金融学中的有限理性的内涵
由于传统的金融学是建立在理性人假设和有效市场假说两大基石之上的,投资的目标是收益最大化,投资者之间无差别,他们都是对风险持厌恶态度的,并且面对不同资产的风险态度始终是一致的。但是,随着金融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金融市场上存在着大量无法用传统金融理论解释的异常现象;同时实验经济学研究表明,投资者在不确定条件下进行投资决策时并不总是理性的,随着上世纪80年代心理学在研究人的非理性行为方面的重大发现,金融学便借鉴了心理学、社会学等研究成果,对证券投资者的认知偏差和有限理性行为及其深层次的原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形成了创新的行为金融学。
行为金融理论从心理学对人类决策行为的研究成果出发,比较圆满地解释了金融市场上存在的一些无法用传统金融理论阐述的异常现象,比较切合实际的阐释了投资者在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行为,并由此否定了传统金融学中的投资者完全理性的假设,提出了有限理性的概念。
经济心理学家Slovic提出以来,早已超出了生物进化理论的使用范围,现己被广泛地应用于经济领域、社会领域来解释并猜测人的群体行为。
行为金融学中的有限理性的表现
普遍的售盈持亏倾向
售盈持亏倾向,即投资者愿意卖出当前盈利的股票并继续持有亏损股票的心理倾向,行为金融理论称之为处置效应。
赵学军、王永宏实证研究发现,中国个体证券投资者的售盈持亏倾向比美国投资者更严重;吕岚、李学通过卖盈比例/卖亏比例和持股时间检验表明,中国股市同样存在处置效应,与美国股市不同,中国股市的处置效应在年末相对增强,中国个体证券投资者的处置效应比中国机构投资者的处置效应更强烈;陈斌等通过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在个体证券投资者处理套牢股票的方式方面,选择长期持有,直到解套的投资者为数最多,选择不断补仓拉低价位的投资者数量次之,而选择忍痛割肉者最少。上述对处置效应的研究反映了中国个体证券投资者的损失厌恶倾向,这会削弱投资者对投资风险和股票未来收益状况的客观判定。
总体上存在过度自信倾向
心理学家发现,人类往往过于相信自己的判定能力,高估自己成功的机会,把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而低估运气和机会等外因在其中的作用,这种心理偏差被称为过度自信。
李心丹、王冀宁和傅浩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发现投资者进行了一些并非能带来收益最大化的交易,在排除合法避税、流动性需求和平衡收益与风险等三个可能影响因素后确定我国个体证券投资者进行上述非理性交易的原因是对自己的能力过度自信,故我国个体证券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时总体上存在过度自信倾向。
过度自信倾向对于投资者正确处理信息有直接和间接两方面影响。直接影响是,假如投资者有过度自信倾向,那么他们就会过分依靠自己收集到的信息,而轻视公司财务表的信息;间接影响是,具有过度自信倾向的投资者在处理各种信息时,重视那些能增强他们自信心的信息,而忽视那些有损其自信心的信息,以至于不愿承认自己投资决策失误,这会导致售盈持亏、对某些信息反应过度或反应不足、进行大量盲目交易等非理性行为。
显著的羊群行为倾向
羊群行为是一种非凡的非理性行为,它是指投资者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行为受到其他投资者的影响,模拟他人决策或者过度依靠舆论,而不考虑自己拥有的信息的行为。具体表现为大量的投资者在某段时期内买卖相同或相近的股票,同时进出证券市场。中国证券市场中存在着明显的羊群行为,无论是机构投资者还是个体投资者,羊群行为均表现十足。施东晖根据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建立了用以检验羊群行为的回归模型,并据此对中国证券市场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在政策干预频繁和信息不对称严重的市场环境下,存在一定程度的羊群行为。证券市场上的羊群行为使投资者的买卖行为和证券价格变化具有联动性和趋同性,从而导致个股价格变化和市场指数变化之间存在很强的相关性,引起大量的跟风和跟庄行为的出现,而这些行为往往被某些别有专心的庄家所利用,所以在我国证券市场上,大部分中小投资者成为庄家获取暴利的

3. 行为金融学与证券投资博弈的介绍

《行为金融学与证券投资博弈》在对作为标准金融学基石的有效市场假说(EMH)进行系统论述的基础上,阐述了标准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的冲突与演变。随后,创新性地将行为金融学的理论体系分为两条主线,一是研究由于人们的认知偏差导致的心理因素,即认知心理学;二是研究由于从众、贪婪、恐惧等情绪因素导致的心理因素,即情绪心理学。通过这两个角度的论述,清晰勾画出行为金融学的整体脉络。最后,通过将行为金融学与博弈论的结合,深入研究了证券投资博弈问题。《行为金融学与证券投资博弈》具有实用性、系统性和前瞻性,为我国的证券投资实践提供了全方位的指导框架。

行为金融学与证券投资博弈的介绍

4. 什么叫金融博弈?请给出它的定义和解释。谢谢

金融博弈论(Game Theory)是利用博弈论方法分析金融博弈论题。博弈理论主要研究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决策参与者的理性决策行为及其决策均衡的理论。博弈分析的目的是使用博弈规则,预测博弈均衡。 
  银行之间的联盟与合作是一种合作博弈,它是在银行双方谋求共同利益的基础上达成协议而形成的一个博弈,其优势在于程序简单迅速,成本较低。但是,由于合作博弈中不对称信息的存在,容易导致合作双方的道德风险 和逆向选择 ,从而打破均衡。 
  银行间的并购属于一种不完全信息状态下的非合作博弈的动态均衡。在由美、日、欧等少数银行垄断的世界金融格局中,寡头银行之间总是长期处于“竞争—协调—再竞争”的均衡博弈中,短期的合作博弈总被长期的竞争所打破。因为,首先打破合作均衡的总能从中获得较大的利益。金融博弈论者认为,在激烈的金融竞争中,先行者具有先发优势,先发优势在竞争中获得的利润要远大于追随者;而且,先发优势有利于先行者增大其在新一轮的谈判、协调中的力量和地位,能进一步提高效益和增加竞争力。从实际情况看,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金融结构大调整中,银行间的竞争与并购总是多于银行间的合作,其目的就是要在激烈的世界金融竞争博弈中抢占先机,主导市场。

5. 行为金融学与证券投资博弈的目录

第一章 从诺贝尔经济学奖看金融学的发展第一节 诺贝尔经济学奖溯源第二节 金融理论的发展与前沿一、一般均衡框架下的资产定价二、投资组合理论和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三、期权定价公式四、套利定价理论五、行为金融学与市场微观结构理论第三节 谁将是下一位金融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第二章 有效市场理论第一节 有效市场理论的产生与发展第二节 有效市场假说的含义及其三种形式第三节 有效市场假说的理论基础第四节 市场有效性假说的实证检验一、市场有效性的实证检验方法二、市场有效性假说的实证含义第五节 有效市场假说的作用第三章 标准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的冲突与演变第一节 标准金融理论的基础及其缺陷一、有效市场假说是标准金融理论的基石二、有效市场假说的理论缺陷第二节 行为金融学的产生与发展一、行为金融学产生与发展的根本原因二、行为金融理论的发展历史三、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基础四、行为金融学主张的投资策略第三节 标准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冲突第四节 标准金融理论存在的合理性第五节 对行为金融学的客观认识第六节 对两种金融理论的前景展望第四章 证券市场异常现象及其行为金融学研究第一节 证券市场对标准金融理论的偏离:股价异常现象一、基本面异常二、技术面异常三、日期异常四、规模异常五、其他异常第二节 证券市场对标准金融理论的偏离:投资者行为异象一、投资分散度不足二、过度自信与过度交易三、避免遗憾与处置效应四、注意效应与错误的过度买人第三节 解释证券市场异常现象的行为金融基本理论一、噪声交易理论二、前景理论三、过度自信理论第四节 几个典型的投资行为模型一、BSV模型二、DHS模型三、HS模型四、BCAPM模型五、BPT模型第五章 预期理论第一节 从数理预期到人类预期第二节 以往的乐观主义和被忽视的预期第三节 期望第四节 预期和主观期望效用第五节 预期形成模型第六节 其他问题一、经济学中的预期理论二、预期和目标三、赌徒谬误和反回归行为四、金融市场中主观预期的作用五、社会对预期的影响六、金融预期可以被操纵吗七、前景理论第六童 决策、不确定性和风险态度第一节 复杂动态决策中的错误一、心理学中的决策概念二、在复杂系统中的决策三、复杂决策中常见的错误第二节 风险和不确定性一、风险的概念二、风险态度第三节 风险决策的传统理论:期望效用理论一、基本内容二、对期望效用理论的质疑第四节 对期望效用理论的修正一、后悔理论二、前景理论第七章 金融市场中的认知偏差第一节 认知偏差产生的根源一、基于人类信息处理过程产生的认知偏差二、基于规律识别产生的认知偏差第二节 认知偏差是否普遍存在:来自专业人士的证据一、专业人士的特征二、对专业人士认知的实证结论第三节 认知偏差的形成方式一、代表性法则二、可得性法则三、锚定与调整法则第四节 金融市场上常见的认知偏差一、过度自信二、保守主义偏差三、框定偏差四、事后聪明偏差五、小数定律偏差六、损失厌恶与后悔厌恶七、确认偏差与“阿Q精神”八、心理账户第八章 金融市场中的情绪、动机与自我控制第一节 基于投资者情绪的金融市场异象:反应过度与反应不足一、反应过度与反应不足的概念二、反应过度与反应不足的相关研究第二节 金融市场中投资者情绪特征及影响一、情绪的概念及特征二、心态对投资的影响三、过度反应的情绪指标——一信心的影响第三节 金融市场中的投资者动机第四节 自控在证券投资中的应用一、人类的需求与满足二、自我控制的概念三、心理学对自我控制的研究四、金融市场中的自我控制五、如何做到自我控制第九章 证券投资博弈:散户跟风行为的博弈分析第一节 博弈与均衡一、纳什均衡(NE)二、子博弈完美纳什均衡(SPNE)三、贝叶斯纳什均衡(BNE)四、完美贝叶斯纳什均衡(PBNE)第二节 博弈论与证券投资第三节 金融市场上的跟风行为:羊群效应一、羊群效应二、羊群行为的形成机理三、理性羊群行为的几种理论模型第四节 证券分析师羊群行为的博弈分析第五节 证券市场反馈效应与投机泡沫的博弈分析一、反馈理论:解释股市投机泡沫的新视角二、信念、反馈效应与投资泡沫:一个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的模型第十章 证券投资博弈:机构大户影响股票价格的博弈分析第一节 机构投资者对股票价格影响的博弈分析第二节 格罗斯曼一斯蒂格利茨悖论(模型)第三节 多种风险证券的阿麦蒂模型第四节 拉丰一麦斯肯模型:内幕交易人与市场有效性假说第五节 机构投资者定价策略的博弈分析参考文献

行为金融学与证券投资博弈的目录

6. 行为金融学都有什么定义

简介
  
就是将心理学尤其是行为科学的理论融入到金融学之中。它从微观个体行为以及产生这种行为的心理等动因来解释、研究和预测金融市场的发展。这一研究视角通过分析金融市场主体在市场行为中的偏差和反常,来寻求不同市场主体在不同环境下的经营理念及决策行为特征,力求建立一种能正确反映市场主体实际决策行为和市场运行状况的描述性模型。   行为金融学对于两大传统假设的挑战为我们研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其一,传统金融理论关于人的行为假设。传统金融理论认为人们的决策是建立在理性预期,效用最大化以及相机抉择等假设基础之上的。但是大量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的实际投资决策并非如此。比如,人们总是过分相信自己的判断,人们往往是根据自己对决策结果的盈亏状况的主观判断进行决策的等等。尤其值得指出的是,研究表明,这种对理性决策的偏离是系统性的,并不能因为统计平均而消除。其二,有效的市场竞争。传统金融理论认为,在市场竞争过程中,理性的投资者总是能抓住每一个由非理性投资者创造的套利机会。因此,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幸存下来的只有理性的投资者。但在现实世界中,市场并非像理论描述得那么完美,大量“反常现象”的出现使得传统金融理论无法应对。传统理论为我们找到了一条最优化的道路,告诉人们“该怎么做”,让我们知道“应该发生什么”。可惜,并非每个市场参与者都能完全理性地按照理论中的模型去行动,人的非理性行为在经济系统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因此,不能再将人的因素仅仅作为假设排斥在外,行为分析应纳入理论分析之中,理论研究应转向“实际发生了什么”,从而指导决策者们进行正确的决策。
编辑本段行为金融学起源
  早在半个世纪前,爱德华就将决策的制定引入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并勾画了未来研究的蓝图。但认知心理学的理论研究直到卡内曼和屠夫斯基发表他们在判断和决策课题上的研究成果才取得巨大的突破。在介绍卡内曼的贡献之前,我们将首先介绍经济学和心理学在关于决策制定的理论假设方面的一些本质的区别。   行为金融学是金融学、心理学、行为学、社会学等学科相交叉的边缘学科,力图揭示金融市场的非理性行为和决策规律。行为金融理论认为,证券的市场价格并不只由证券内在价值所决定,还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投资者主体行为的影响,即投资者心理与行为对证券市场的价格决定及其变动具有重大影响。它是和有效市场假说(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EMH)相对应的一种学说,主要内容可分为套利限制(limits of arbitrage)和心理学两部分。   20世纪50年代,冯·纽曼和摩根斯坦(VonNeumannandMorgenstern)在公理化假设的基础上建立了不确定条件下对理性人(rationalactor)选择进行分析的框架,即期望效用函数理论。阿罗和德布鲁(ArrowandDebreu)后来发展并完善了一般均衡理论,成为经济学分析的基础,从而建立了现代经济学统一的分析范式。这个范式也成为现代金融学分析理性人决策的基础。1952年马克威茨(Markowitz)发表了著名的论文“portfolioselection”,建立了现代资产组合理论,标志着现代金融学的诞生。此后莫迪戈里安尼和米勒(ModiglianiandMiller)建立了MM定理,开创了公司金融学,成为现代金融学的一个重要分支。20世纪60年代夏普和林特纳等(SharpandLintner)建立并扩展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20世纪70年代罗斯(Ross)基于无套利原理建立了更具一般性的套利定价理论(APT)。20世纪70年代法马(Fama)对有效市场假说(EMH)进行了正式表述,布莱克、斯科尔斯和莫顿(Black-Scholes-Merton)建立了期权定价模型(OPM),至此,现代金融学已经成为一门逻辑严密的具有统一分析框架的学科。   但是,20世纪80年代对金融市场的大量实证研究发现了许多现代金融学无法解释的异象(anomalies),为了解释这些异象,一些金融学家将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对投资者的行为分析,至90年代这个领域涌现了大量高质量的理论和实证文献,形成最具活力的行为金融学派。1999年克拉克奖得主马修(Matthew·Rabin)和2002年诺贝尔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Daniel·Kahne-man)和弗农·史密斯(Vernon·Smith),都是这个领域的代表人物,为这个领域的基础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将这些奖项授予这个领域的专家也说明了主流经济学对这个蓬勃发展的领域的肯定,更促进了这个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国外将这一领域称之为behavioralfinance,国内大多数的文献和专著将其称为“行为金融学”。
编辑本段经济学和心理学的决策制定
  传统的经济学通常假定市场行为是由物质动机驱动的,并且人们所做出的经济决策是理性的并且是追求自我利益的必然结果。这里的理性意味着决策者对所有可得的信息进行系统分析,面对众多选择作出最优的决策。决策同时也是前瞻性的,也就是说,决策是建立在对将来的所有可能的后果进行慎密的权衡的基础上的。换言之,传统的西方经济学认为:经济行为是由外在激励决定的。心理学尤其是认知心理学却认为,决策者个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这个系统可以有意识地,理性地识别并解释一些可得的信息。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难以被意识觉察的因素系统地影响人类的行为。总体而言,人类的行为是由内在的动机决定的。
编辑本段行为金融学的主要理论
一、期望理论的基本内容
  这个理论的表述为:人们对相同情境的反应决取于他是盈利状态还是亏损状态。一般而言,当盈利额与亏损额相同的情况下,人们在亏损状态时会变得更为沮丧,而当盈利时却没有那么快乐。当个体在看到等量损失时的沮丧程度会比同等获利情况下的高兴程度强烈得多。研究还发现:投资者在亏损一美元时的痛苦的强烈程度是在获利一美元时高兴程度的两倍。他们也发现个体对相同情境的不同反应取决于他目前是赢利还是亏损状况。具体来说,某只股票现在是20元,一位投资者是22元买入的,而另一位投资者是18元买入的,当股价产生变化时,这两位投资者的反应是极为不同的。当股价上涨时,18元买入的投资者会坚定地持有, 因为对于他来说,只是利润的扩大化;而对于22元的投资者来说,只是意味着亏损的减少,其坚定持有的信心不强。由于厌恶亏损,他极有可能在解套之时卖出股票;而当股价下跌之时,两者的反应恰好相反。18元买入的投资者会急于兑现利润, 因为他害怕利润会化为乌有, 同时,由于厌恶亏损可能发生,会极早获利了结。但对于22元买入的投资者来说,持股不卖或是继续买入可能是最好的策略,因为割肉出局意味着实现亏损,这是投资者最不愿看到的结果。所以,其反而会寻找各种有利的信息,以增强自己持股的信心。Tversky和Kahnemn在1979年的文章中认为:投资者更愿意冒风险去避免亏损, 而不愿冒风险去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在有利润的情况下,多数投资者是风险的厌恶者;而在有亏损的情况下,多数投资者变成了风险的承担者。换句话说:在面临确信有赚钱的机会时,多数投资者是风险的厌恶者;而在面临确信要赔钱时,多数投资者成为了风险的承受者。在这里,风险是指股价未来走势的一种不确定性。
二、后悔理论的主要内容
  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常出现后悔的心理状态。在大牛市背景下,没有及时介入自己看好的股票会后悔,过早卖出获利的股票也会后悔;在熊市(bear market)背景下,没能及时止损出局会后悔,获点小利没能兑现,然后又被套牢也会后悔;在平衡市场中,自己持有的股票不涨不跌,别人推荐的股票上涨, 自己会因为没有听从别人的劝告而及时换股后悔;当下定决心,卖出手中不涨的股票,而买人专家推荐的股票, 又发现自己原来持有的股票不断上涨,而专家推荐的股票不涨反跌时,更加后悔。Santa Clara大学的Meir Statman教授是研究“害怕后悔” 行为的专家。由于人们在投资判断和决策上经常容易出现错误,而当出现这种失误操作时,通常感到非常难过和悲哀。所以,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为了避免后悔心态的出现,经常会表现出一种优柔寡断的性格特点。投资者在决定是否卖出一只股票时,往往受到买人时的成本比现价高或是低的情绪影响,由于害怕后悔而想方设法尽量避免后悔的发生。有研究者认为:投资者不愿卖出已下跌的股票,是为了避免作了一次失败投资的痛苦和后悔心情,向其他人报告投资亏损的难堪也使其不愿去卖出已亏损的股票。另一些研究者认为:投资者的从众行为和追随常识,是为了避免由于做出了一个错误的投资决定而后悔。许多投资者认为:买一只大家都看好的股票比较容易,因为大家都看好它并且买了它,即使股价下跌也没什么。大家都错了,所以我错了也没什么!而如果自作主张买了一只市场形象不佳的股票,如果买人之后它就下跌, 自己就很难合理地解释当时买它的理由。此外,基金经理人和股评家喜欢名气大的上市公司股票,主要原因也是因为如果这些股票下跌,他们因为操作得不好而被解雇的可能性较小。害怕后悔也反映了投资者对自我的一种期望。Hersh Shefrin和Meir Statman在一个研究中发现: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除了避免后悔以外,还有一种追求自豪的动机在起作用。害怕后悔与追求自豪造成了投资者持有获利股票的时间太短,而持有亏损股票的时间太长。他们称这种现象为卖出效应。他们发现:当投资者持有两只股票,股票A获利20 ,而股票B亏损20% ,此时又有一个新的投资机会,而投资者由于没有别的钱,必需先卖掉一只股票时,多数投资者往往卖掉股票A 而不是股票B。因为卖出股票B会对从前的买人决策后悔,而卖出股票A会让投资者有一种做出正确投资的自豪感。
编辑本段行为金融学的未来发展

7. 什么是行为金融学?求解

行为金融学将金融学、心理学、行为科学、人类学、学等学科融合在一起,来研究投资者实际决策行为对金融的运行和金融产品的定价的影响。
Hersh Shefrin认为行为金融学的研究主题分为三部分:直觉驱动偏差、框架依赖和无效市场。启直觉驱动偏差主要是指投资者在形成认知和做决策时存在着一些经验规则及与此相联系的系统性偏误, 从而导致个人在金融市场上表现出一系列的偏差。框架依赖是指个人因为情景和问题的陈述与表达不同会有不同的选择。无效市场是指在直觉驱动偏差和框架依赖的作用下导致价格偏离基本面价值。
在这三个主题中,要追究根本无疑前两个是主要讨论的对象,不只是因为无效市场是由他们产生,而且更重要的是前两个方面都是关于人的行为偏差的描述。在此试图用深度心理学的观点来解释这些行为的原因,已达到利用深度心理学的方法来帮助投资者提高投资能力的目的。yewu=1

什么是行为金融学?求解

8. 博弈论与经济行为的介绍

《博弈论与经济行为》是2004年三联书店出版的一本图书,该书作者是冯·诺伊曼(John von Neumann)、摩根斯顿(Oskar Morgenstern)。该书所研究问题的本质和所使用的技巧使得我们必须运用纯粹的数学分析方法。其中没有怎么用到高等代数或微积分等,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运用的只是初等数学。集合论、线性几何和群论的一些概念在这本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不过,它们也都是从这些学科的基础章节中被照搬过来的,而且,我们在一些章节中对之进行了翻来覆去的分析和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