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景的发展简史

2024-05-09 03:57

1. 网景的发展简史

 1993年,美国伊利诺州的伊利诺大学的国家超级计算机应用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Supercomputing Applications,简称NCSA),发表了一个浏览器,命名为“Mosaic”,在当时人气爆发的大受欢迎,Mosaic的出现,算是点燃后来因特网热潮的火种之一。1994年4月4日,MOSAIC开发的中心人物马克·安德森和Silicon Graphic(计算机绘图用的高性能计算机制造公司,简称为SGI,中译则是“视算科技”或“硅图”)公司的创始人吉姆·克拉克在美国加州设立了“MOSAIC Communication Corp”。Mosaic公司成立后,由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NCSA拥有Mosaic的商标版权,且伊利诺伊大学已将技术转让给望远镜娱乐公司(Spyglass Entertainment),开发团队必须彻底重新撰写浏览器代码。1994年10月13日,该公司开发的浏览器Mosaic Netscape 0.9发布,虽然仍是beta版本,该浏览器获得重大成功,成为当时最热门的浏览器。1994年11月14日,为了避免和NCSA的商标拥有权问题,更名为网景通信公司(Netscape Communications Corporation)。同年12月15日,网景浏览器1.0正式版发布,软件改名为网景导航者(Netscape Navigator)。 网景导航者是以共享软件的方式贩卖,因为功能追加得很快,所以当时占有率相当地高。经历后续版本的用户积累,网景成为浏览器市场占有率的首位。1995年8月9日,公司首次公开募股获得巨大成功。原本股票价值,为每股14美元,但因一个临时决定,股价倍增至每股28美元。第一天收市,股价升至每股75美元,几乎是当时创记录的“首日获利”。1995年,该公司的收入每季上升一倍。稍后时间,网景公司更多次尝试创做一种能够让用户通过浏览器操作的网络应用系统。这引起微软注意,担心网景可能威胁到微软的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市场,于是在1995年向望远镜娱乐公司(Spyglass Entertainment)买下Mosaic的授权,以此为基础开发了Internet Explorer ,进军浏览器市场,双方激烈竞争就此展开。网景公司的Netscape Navigator与微软公司的Internet Explorer之间的竞争,后来被称为“浏览器大战”。 1998年1月,网景与微软IE浏览器竞争失利以后,为了挽回市场,网景通信公司公布旗下所有软件以后的版本皆为免费,并开放网景通信家(Netscape Communicator)4.0的源代码,成立了非正式组织Mozilla(谋智)。Mozilla项目启动,最终Mozilla组织开发出了在功能和稳定性上更出色的新一代网络应用软件套装“Mozilla Application Suite”,它所采用的新排版引擎最后被网景市场部门命名为“Gecko”。1998年10月,公司耗资100万美元收购Newhoo并重新命名为“Open Directory Project”,在内容开放条例下发布其数据库。 1998年11月24日,美国在线以42亿美元、免税换股的方式,收购网景。而在2000年美国在线又与时代华纳合并。最终,网景的服务器产品和专业服务团体,成为iPlanet的一部分。iPlanet为美国在线和太阳微系统共有的营销和发展联盟。延迟近2年后,2000年11月14日,美国在线跳过了Netscape 5,终于发布了采用Gecko引擎的新版本Netscape 6。 证实微软因滥用垄断能力而败讼后,美国在线向微软提出索偿诉讼。在2003年5月,微软和美国在线达成和解协议,愿意支付网景7.5亿美元,并同意向美国在线提供7年无限制的使用和散布Internet Explorer的权利。这被认为是“网景退出的信号”。2003年7月15日美国在线解散网景公司,大部分程序员被解雇,网景的标志也从办公大楼中去除。而Mozilla基金会(Mozilla Foundation)亦在当天成立。网景只作为一个商标存在。 2007年12月28日,美国在线在博客表示将停止网景浏览器的开发 ,并于2008年3月1日停止安全更新和所有的技术支持,并建议用户转移使用Mozilla Firefox浏览器。这就意味着于1994年问世的 Netscape 将正式退出历史舞台。1998年11月,网景被美国在线(American OnLine,AOL)收购,而后来美国在线和时代华纳合并,之后再独立。美国在线依然使用网景这品牌,于2008年3月1日停止支持的网景浏览器后,保留了门户网站Netscape。此外也有经营着一个以网景为名的廉价互联网服务。

网景的发展简史

2. 网景浏览器的版本历史

 Netscape Navigator(台湾译为“网景领航员”,中国大陆方面译为“网景导航者”)是网景浏览器1.0至4.08的名称。网景导航者是以共享软件的方式贩卖,因为功能追加得很快,所以当时占有率相当地高。1994年10月13日,该公司发布了Mosaic Netscape 0.9,虽然仍是beta版本,成为当时最热门的浏览器。同年12月15日,经过修正后1.0正式版发布,软件改名为Netscape Navigator。 网景导航者的功能和市场占有率,在1.0版推出之后飇升。1995年起搭载cookie、框架和JavaScript等多样独自功能的2.0版上市。2.0版增加了一个全面的电邮阅读器,名为Netscape Mail。这亦把网景导航者由单纯的网页浏览器,转变成一个更全面的网络软件套装。1996年3.0版发布,此版本有分为“Standard Edition”和“Gold Edition”两个版本,后者具备邮件软件和所见即所得的网页编辑程序。 Netscape Communicator(中译“网景通信家”)是网景版号4时整个软件套装的总称。内含网页浏览器网景导航者、电子邮件客户端和新闻组软件Netscape Mail & Newsgroups、Netscape Address Book和Netscape Composer等。在此之前,网景导航者既是整个软件套装的名字,亦是程序中的浏览器的名字,故引起一些混乱。在1996年至1997年期间,网景发布了5款套装的预览版。1997年6月,网景通信家4.0正式推出市场。新版本强化JavaScript及其他功能,但由于当时着重产品功能特色多于修正错误,因此软件不太稳定,对网页标准支持不佳、时常当机、各种漏洞等问题,也为用户带来困扰。尽管如此,当时网景通信家4.0仍然是一款广为使用的软件。1998年1月,网景与微软IE浏览器竞争失利以后,为了挽回市场,网景通信公司公布旗下所有软件以后的版本皆为免费,并开放网景通信家4的源代码,成立了非正式组织Mozilla(谋智)。Mozilla项目启动,新开发的排版引擎最后被网景市场部门命名为Gecko。1998年10月,网景通信家发布4.5版,改善了好几个功能,以合并电子邮件客户端和新闻组的“Mail and Newsgroups”最为重要。不过浏览器的核心引擎依然没有改变,功能与4.08相同。 从6.0版本开始,“网景通信家 (Netscape Communicator) ”改名为“Netscape”。1998年10月,网景公布网景6.0将会使用新开发的Gecko排版引擎,而该浏览器代码亦需要被大幅度重写。对于致力推动网络标准的人,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然而,对于网景开发者而言,这是一个需要花费漫长时间的大工程,而他们在Netscape 5上(包括Mariner排版引擎)所花的心血亦被白白浪费。2000年11月14日,将近2年未有新版本后,美国在线放弃了Netscape 5的开发,终于发布了采用Gecko引擎的新版本Netscape 6.0。与之前相似的,是套装包含了领航员和其他通信家组件。另外,亦包含了AOL Instant Messenger和Netscape Instant Messenger的客户端。不过,Netscape 6明显未准备好,就推出市场。它所基于的Mozilla Application Suite 0.6,有许多严重程序错误,可导致频常当机、或加载页面渲染缓慢;而开发插件的厂商减少,市场占有率几乎没有回复。虽然之后的Netscape 6改善不少,却不能挽回用户的信心。2002年,Netscape 7.0发布,基于Mozilla 1.0.1,有相似于Netscape 6的组件。Netscape 7虽然吸引到一些用户,但仍是一个用户太少的浏览器。加上与Mozilla竞争,亦进一步降低网景占有率。而且Netscape 7.0除去了原有的弹出式广告拦截器,引起用户强烈不满。到Netscape 7.01,才回复弹出式广告拦截器。2003年6月30日,Netscape 7.1(开发代号:Buffy,基于Mozilla 1.4)发布。2003年7月15日,美国在线解散了网景公司,并解雇网景雇员,又或调职。而Mozilla基金会亦在当天成立,接收了许多前网景员工。美国在线,继续内部开发网景,但没有专长于网景的员工,改善很少。2004年8月,最后一个基于Mozilla的Netscape 7.2(基于Mozilla 1.7.2)发布。Netscape Browser(8.0—8.1.3)2005年至2007年期间,网景发布的程序,改名为“Netscape Browser”。美国在线选择将Netscape Browser建基于比较成功的Mozilla Firefox。因此,Netscape Browser不再追求成为“全面网络套装”,而是回到网页浏览器。另一个令人争议的改变,是Netscape Browser只有Windows版本。而且使用“双排版引擎”——Internet Explorer核心(Trident)及Mozilla Firefox核心(Gecko)。由于数年前网景解散,大众对于Netscape Browser交由加拿大外判商Mercurial Communications制作此事不太惊讶。2007年4月2日发布的最终版本Netscape Browser 8.1.3版,修正了8.0至8.1.2的各种程序错误。 2007年1月23日,网景确定Netscape Browser 8系列将由第9版取代。新版本更配合当时的Netscape社区,包含改善讨论、提交和投票的方法。它又恢复跨平台功能——支持Windows、Linux和Mac OS X,新版本继续基于Mozilla Firefox 2.0,以及支持Firefox的add-on和插件。新版浏览器,回用网景系列最初名称:Netscape Navigator(网景导航者)。官方声称这决定是为了避免用户混淆网景其他的产品。最终正式版于2007年10月15日推出,后续不断地有各种安全性更新。

3. windows技术与浏览器技术让微软和网景之间到发生了一些什么恩恩怨怨?最后又是谁主沉浮?

一 

1975年,当微软诞生的时候,比尔?盖茨只有19岁,他的员工只有3个,当年的营业收入仅1.6万美元。让微软腾飞的“决定性产品”,便是比尔于1985年推出的Windows(视窗)操作系统,这种由微软开发和设定的“图形用户界面”成为全球电脑必用操作系统,它占有了90%以上的市场份额,形成名副其实的寡头优势。到1995年,微软已成为一家巨型高科技公司,拥有员工1.78万人,年收入高达130亿美元。 

也是在这一年,比尔?盖茨做了两件事,一件是他推出了Windows95,在价格固定不变的前提下,增加了文件管理、图形处理、网络浏览等多种功能,其卓越的价格性能比使微软取得了竞争对手望尘莫及的领先优势。另一件便是他作出了一个判断,当时,随着电脑技术的突飞猛进和互联网的崛起,Internet浏览器技术方兴未艾,而比尔?盖茨认为,决定未来计算机世界命运的,仍是“视窗”技术而不会是浏览器技术。因此,他仅仅在新推出的Windows95中增加了一个网络浏览功能,而并没有进行浏览器技术开发的计划。 

也正是比尔?盖茨的这个决定,让硅谷里的一间名叫网景的小公司看到了微软帝国巨大阴影下透漏出来的一丝阳光。在随后的两年内,网景专注于浏览器技术的开发。很快,伴随着NC、JAVA等技术标准的提出,一种基于Internet而首次与微软无关的新的软硬件体系形成了。以网景为首的一批互联网技术公司应声崛起,迅速构成了一股隐隐然可以与微软分庭抗礼的新力量。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正在生成:如果网景在浏览器市场上取得垄断性优势,它就完全有可能和实力推出一套新的操作系统以替代微软的Windows。 

“微软错了。未来的世界不是PC,而是Internet。”比尔?盖茨很快就意识到,他犯下了一个足以让微软走向毁灭的错误。 

这时候,很多人也仿佛听到了微软帝国大厦发出的可怕的“吱吱”声,全世界都在嘲笑和注视着比尔?盖茨,网景的CEO巴克斯德得意地对《时代》周刊记者说,“互联网是一个不宽容错误的地方。如果这次微软错了,它就永远也找不到正确的道路了。” 
 二 

接下来,我们将描述比尔?盖茨是怎样躲过这场灾难的: 他首先与网景谈判。微软表示,如果网景不与它竞争,两家公司可以形成一种互惠合作的战略伙伴关系。当时,网景正准备推出一个新的可替代Windows的“领航员”浏览器,比尔?盖茨前所未有地示好说,如果网景同意不推出这一浏览器,那么,微软可以在其他所有的操作系统平台方面作出让步。 

这是微软仅有的一次“屈膝”。可是,已经取得了战略先机的网景又岂会就此买微软的账。巴克斯德梦想的并不是在微软帝国大厦的旁边盖一间附生的楼房,而是直接地取而代之。 谈判破裂。微软只好走上对抗之路。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微软投入20亿美元,通过购买、兼并和开发等多种手段,迅速地推出了一个浏览器产品IE2.0。为了彻底摧毁网景,比尔?盖茨决定将这一产品实行免费开放。 

不要白不要的IE一下子就把浏览器市场的游戏规则给冲乱了。在此之前,网景浏览器的收费标准为45美元,而IE的功能与之相近却分文不收,无疑让包括网景在内的所有公司和消费者都目瞪口呆。 

半年后,比尔?盖茨又使出另一记“杀手锏”,微软宣布将Windows95与IE捆绑销售。这一招等于是微软利用其垄断优势而进行的市场攻击,全球85%的电脑装了Windows95,微软便是利用这一事实上的垄断去创造另一个新的垄断。同时,微软还发挥它的强权能力,与网络浏览器发行和使用的两个主要渠道——原始设备制造厂家及网络服务提供商签署了一系列的协议,其核心内容仅一条:将IE而不是网景的“领航员”作为他们向消费者推荐的首选浏览器。 

一连串组合攻势的推出,使微软渐渐挽回了颓势。1998年,微软的IE已占有网络浏览器市场的半壁江山,一举夺回了三年前被网景的“领航员”浏览器抢去的主导地位。这年6月,微软更进一步推出Windows98,将浏览器中崭新的Web页面设计思路引入到Windows中,使视窗变得更为生动和实用,并真正成为了一个面向互联网的桌面系统。也正是在这样的竞争和攻击中,微软也完成了公司的战略转型:由一家PC软件系统的技术提供商转型为以Internet为基础的服务提供商。这一年,微软的股价暴涨72%。在微软的步步逼迫之下,曾经雄心万丈的网景公司被迫放弃浏览器市场,并公布了源代码。 

三 

微软与网景的浏览器之争,算得上是互联网世界最为惨烈的一役。比尔?盖茨一个不经意的疏忽,让微软付出了数十亿美元的代价。直到今天,它还因某些强硬的不正当竞争行为而受到美国司法部的反垄断调查。 

而网景公司,一家曾被寄予无限希望的新兴企业却没能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而成就帝国霸业。在事过境迁后的今天,回首此役,不由让人生发无限遐想: 

如果当初比尔?盖茨没有迅速地意识到“微软错了”,并及时地采取了善变的策略,微软将拥有一个怎样的明天? 

如果当初巴克斯德放弃直面的对抗,而同意与微软的合作方案,网景又将拥有一个怎样的明天? 

在这场空前的浏览器大战中,我们看到,微软的竞争策略基本上都是以资源整合为基础的。它首先谋求与网景的合作,便是希望通过资源的置换来化解直面的冲突。在此举未果之后,它又以整合的方式迅速地开发出IE浏览器。在市场推广中,它又实行了让人瞠目结舌的免费战略,无疑是倚仗它强大的资本优势对市场规则的一次洗牌。而此后,它将IE与视窗进行捆绑销售,则更是对它的垄断市场能力的一次全面发挥。 

微软并没有尝试着去开发一种比网景“领航员”浏览器性能更高、技术更好的产品。这或许正是比尔?盖茨的天才之处。 

作为一个产业的领跑者,应当如何保持自己的优势?一个最常见的观点是:不断地技术创新。 而比尔?盖茨却似乎有着另外的答案。他曾经十分清晰地表述过微软的核心经营宗旨:倾听用户的要求;信任能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技术;与对生产价廉物美的商品具有共识的其他公司进行密切合作;努力工作以不断推出创新的产品。 

比尔?盖茨传达出这样的一个理念:微软崇尚的是以市场为取向的技术创新战略,而技术的创新又是开放和资源整合式的,在市场、对手和消费者之间,微软形成了一种富有张力的创新空间,微软常常不是技术的“发明人”,而却是技术的“市场整合者”。 

美国计算机界常常批评微软没有“发明”什么新东西。微软的起家技术MS-DOS系统是向别的公司买来的;给微软带来巨额利润的Windows也不是它发明的;在此之前已有施乐和苹果公司的相似成果面世;它的Word和Office也不是原创技术,莲花等公司比微软早几年就开发出了相似系统;在浏览器市场上,它更是网景公司的尾随者。可是,就是在这种市场 
格局中,微软往往能后来居上,成为市场最后的收获者。 

许多人批评微软在视窗系统的开发上过于保守,甚至阻碍别的公司对视窗的升级和创新,而在比尔?盖茨的决策辞典中,领跑者的自主技术开发能力,显然不体现在频繁地推陈出新,而体现在对市场创新的控制力上。 

他曾对外界表述道:视窗的升级并不完全是由技术决定的,相反,它应该由消费者来决定。用户并不需要频繁的操作系统的升级,尤其负担不起升级后造成的不兼容。因此,微软在每一次的升级过程中,都给用户两到三年的时间。这样的时间节奏,既不会给用户造成太大的压力,另一方面也让微软可以充分地收回利润。

windows技术与浏览器技术让微软和网景之间到发生了一些什么恩恩怨怨?最后又是谁主沉浮?

4. 为什么说微软是垄断企业


5. 微软的OneNote是干什么用的?

OneNote用于自由形式的信息获取以及多用户协作。
OneNote的重要创新之一是内建的搜索功能,以及可索引的图形和音频仓库。图像文件(例如屏幕截图、扫描的嵌入式文档,或照片)中可以搜索内嵌的文本内容,电子墨水注释也可作为文字进行搜索。音频内容也可以通过关键字进行语义搜索,同时还可以在录制的同时播放笔记中记录的内容。
该软件的多用户功能可实现脱机编辑和随后的同步合并,并可以段落为基础进行合并。这使得OneNote成为一个非常适合就某个项目进行协作,而且所有成员并非总是在线的情况下使用的强大工具。

扩展资料
Microsoft OneNote能够捕获、组织和重用便携式计算机、台式计算机或 Tablet PC 上的便笺。它提供了一个存储所有便笺的位置,并允许自由处理这些便笺。OneNote 还帮助以多种方式捕获信息,然后根据需要组织和使用它。 它是office 中的新程序。
Microsoft OneNote 提供了一个将笔记存储和共享在一个易于访问位置的最终场所。使用 OneNote 捕获文本、照片和视频或音频文件,可以使想法、创意和重要信息随时可得。 
通过共享笔记本,可以与网络上的其他人迅速交换笔记,使每个人保持同步和最新状态。通过轻松将笔记本置于联机状态并使用 Web 或 Smartphone 从几乎任何地方进行访问,还可以在旅途中使用 OneNote。
可以将 OneNote 置于屏幕一侧,使其通过 Windows Internet Explorer 在 Web 上搜索时、审阅 Word 中的文档时或制作 PowerPoint 幻灯片时,随时都可用于记笔记或参考。如果需要记住创意的来源,使用“链接笔记”功能可以跟踪信息的来源。

微软的OneNote是干什么用的?

6. 微软最辉煌的时候有多厉害?

盖茨1975年创办微软后,视窗软件雄霸操作软件市场,令他在过去13年一直当上全球首富,直至今年首富之名才易位。以前他经常被批评为富不仁,近年已积极捐钱办慈善,两年前并大手笔捐赠300亿美元给以自己与妻子为名的“比尔与梅琳达盖茨基金会”。 
    他决定52岁就引退,下周五将不再做微软执行主席,只出任非执行主席,每周花一日时间为公司工作,其余时间集中打理他和太太名下的慈善基金。虽然盖茨两年前已经预告退休,亦已替公司订下发展蓝图,惟外界猜测盖茨的影响力甚大,微软可能无法弥补他离开后的位置。 
   顾问机构Forrester Research发言人Charlene Li指:“盖茨离任后,微软将失去重心焦点,以及能够引领员工的人物。” 
    外界分析,失去盖茨后,微软至少在几年之内,光靠Windows、Office作业系统、伺服器,以及游戏机Xbox、IT资讯软体等产品,依旧可宰制全球市场,平均每周可吸金1亿美元,乃网路搜索引擎巨擘Google的近4倍。只是,微软呼风唤雨的时代似乎已经远扬,科技作家贝特勒形容,1970年代是“国际商业机器”(IBM)公司的天下,1990年代改由微软统治,如今,则是属于Google的年代。 
1975年,微软公司创立。
1980年,微软公司被选择为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的个人电脑设计操作系统,逐渐占据了全球磁盘操作和视窗操作软件制造领域的优势地位。  
1990年, 微软公司与IBM公司PC操作系统发生争议,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就微软是否把MS—DOS与应用软件捆绑在一起销售展开调查,指控微软在其操作系统中故意设置隐瞒代码,妨碍竞争对手应用程序的运行。
1993年,联邦委员会两次调查受挫,司法部接管调查。这一时期正值微软开发“视窗”(windows)操作系统之际,许多软件厂商认为该软件将使微软更加具有不公平的竞争优势。在这种情况下,司法部把调查重点放在了视窗系统上。
1994年7月,司法部对微软第一次提起反托拉斯诉讼,称微软与原始设备制造商(OEM)签订排他性和反竞争性的授权协议,阻止OEM使用微软竞争对手的操作系统。经过法院审理和双方协商,微软公司与司法部达成和解协议,法院据此作出同意令(Consent Decree),微软同意修改与个人电脑生产商的软件使用合约,允许其他软件生产商与其进行正当竞争,从而结束了长达一年多的调查。同意令1995年生效。根据这项协议,微软公司在向个人电脑制造商发放“视窗95”(windows 95)使用许可证时不能附加其他条件,但这并不阻止微软开发集成产品(integrated products)。
1996年9月,司法部反托拉斯司着手对windows95整合软件IE浏览器的销售方式进行调查。这一时期,全球因特网服务领域崛起包括网景公司、太阳微系统公司在内的优秀企业。这些公司的迅速发展使微软很快意识到自己的失误,于是微软在所有操作系统中加入因特网浏览功能,将IE浏览器软件免费提供给电脑制造商。这一做法使网景公司的市场份额迅速从80%降到62%,微软的份额则从零猛增至36%,因此招致网景等公司的极大不满,也引起司法部的注意。
1997年10月,美司法部向哥伦比亚联邦法院提出申请,称微软公司将安装IE作为电脑制造商申请“windows95”使用许可条件的做法严重违反了1995年签订的协议,要求法院判决微软遵守1995年生效的同意令。微软认为,IE不仅是windows95上运行的应用软件,而且属于操作系统的整合部件,IE扩展了windows95的现有部件,不能简单卸载。12月,杰克逊法官作出初审判决,认为同意令没有就“整合产品”给予明确定义和限定范围,司法部没有充分证明微软违反了同意令中的禁止规定,于是驳回司法部的请求。但是,法官宣布了另一项临时裁定(Preliminary Injunction),在法院做出进一步判决之前,禁止微软把安装IE浏览器作为PC制造商申请其操作系统使用许可的条件,迫使微软公司暂时停止捆绑销售计划。
1998年5月18日,美国司法部部长和20个州的总检察官对微软提出反垄断诉讼,开始了“世纪末的审判”。司法部对控微提出6项指控:引诱网景公司(NETSCAPE)不与其竞争;与因特网服务商和在线服务商签订排他性协议;与因特网内容服务商签订排他性协议;在合同中限制电脑制造商修改和自定义电脑启动顺序和电脑屏幕;与windows95捆绑销售因特网浏览器软件;与windows98捆绑销售因特网浏览器软件。从1998年10月19日开始至1999年6月24日,在长达8个多月的时间里,美国政府和微软公司分别指派证人出庭就双方的指控或者辩护进行作证。在此期间,美国在线公司宣布与网景公司合并,在此计划宣布后,南卡罗莱纳州推出了诉讼联盟。
1999年11月5日,杰克逊法官作出“事实认定书”,也称初步判决书,认为:微软非法利用了自己在操作系统市场上的垄断力量来排挤竞争对手,排除自己面临的潜在危险以继续维持自己的垄断。
2000年4月3日,微软被判违反《谢尔曼法》。4月28日,美国司法部和17个州要求杰克逊将微软分割为两家公司。6月7日,杰克逊法官作出裁决,要求微软必须拆分为两个公司,一家经营windows个人电脑操作系统,另一家经营office等应用软件和包括IE浏览器在内的网络业务。
2001年6月,哥伦比亚特区联邦上诉法院驳回了杰克逊分割微软的判决,但维持了微软是一家违法垄断公司的判决。8月,杰克逊法官因违反司法程序、向媒体泄漏案件审理内情而被解职,科林·科拉尔·科特琳被任命接替杰克逊,全权负责对微软反垄断案的审理。9月6日,司法部宣布不再寻求通过分割的方式来处罚微软,并且撤销了有关微软非法将其网络浏览器和“视窗”操作系统捆绑在一起的指控。11月上旬,微软和美国司法部达成妥协,条件是:微软同意PC制造商可以自由选择视窗桌面,微软公开视窗软件部分源代码,使微软竞争者能够在操作系统上编写应用程序。
2002年11月,科特琳宣布,同意微软和司法部达成的反托拉斯和解协议的绝大部分内容。和解协议内容包括:阻止微软参与可能损及竞争对手的排他性交易;要求电脑制造商使用统一的合同条款;允许制造商和客户去除标志一些微软特征的图符;要求微软公布部分技术数据,使软件开发商编写的Windows应用程序能够具有与微软产品相当的性能。
2003年10月,微软声称同意支付约2亿美元作为对5个州及哥伦比亚特区的消费者集体诉讼的和解费用。此前,微软已就10个州的集体诉讼达成了和解,和解费用总计为15.5亿美元。
2004年3月,欧盟裁定微软构成反垄断,要求微软提供一套不捆绑“Windows Media Player”播放器的Windows操作系统,提供竞争对手的服务器软件如何在Windows系统上平滑运行的详细信息,并且还要接受一笔价值6.13亿美元的罚金。对于欧盟的判决结果,微软已向欧盟初审法庭提出暂缓执行裁决的请求。
美国政府肢解微软的最后计划
    5月27日,美国政府呈交了修改后的更广泛的肢解微软的计划。即把微软仍然一分为二,还包括了一些技术性的建议。微软将在 5月31日对这份修改后计划作出答复。当然这也是法官作出判决的最后阶段。
  政府的建议将是杰克逊签署判决的格式,他将依照政府的计划及建议作出判决,而不会改动内容,并会作出要求或命令,要微软在90天内进行肢解或进行自我约束。
  政府的这个计划与上月的相差无几。只是增加了杰克逊的几个小的建议及校正了几个印刷上的错误。政府的建议为:还是把微软一分为二,一家公司经营操作系统,另一家公司作其它软件商务,其中特别提到了占主导地位的微软的浏览器。
  在微软案中,法官可以重新肢解微软,直到微软结束其上诉后。与此同时,微软将在最后判决生效后90天内进行自我约束。微软可以请求上诉延长这个时间。
  在政府提出这个计划后不久,微软就宣布推迟三周发布他的下一代WINDOWS操作系统。微软称推迟的原因就是即将即将面临的法官的判决。
  随着政府提出及Windows的延后发布,微软的股价现跌1/16美元,跌到每股61-7/16美元。
  在上周的听证会上,杰克逊出人意料地抛出把微软一分为三建议,并要求政府迅速就此作出决定,拿出方案,并把方案于周五给他。但遭到政府的反对。

7. 关于在mac系统下使用微软office字体显示的问题

打开你Mac上的应用程序“字体册”(如下图),然后你安装的那些字体应该在左边从上往下数第三个“用户”里面,然后选中你想要的那个字体,拖进最下面这个“Windows Office兼容”里面就OK了。(而且要重启一下Office,不用重启电脑。)PS: 我的是OS X 10.9.1的系统,自己试出来的这个方法。

关于在mac系统下使用微软office字体显示的问题

8. 为什么微信的Android和IOS版本在处理JavaScript上面行为不同

css和js,是靠浏览器自己的内核来解析的,浏览器各大厂商都有开发自己的内核,各家的程序员在实现细节上不一样、开发理念不同、市场定位不同这些原因共同导致了不兼容。

最开始javascript是firefox的前身网景浏览器搞出来的,然后ie学了过来弄了个山寨的JScript。

n年后微软家的ie把网景公司玩垮了,当ie一统天下时,那短暂的几年才是一切都很标准,因为你只用管ie就够了。

网景呢在死之前借尸还魂弄出firefox这个小狐狸精出来暗度陈仓,若干年后狐狸长大开始发起了浏览器标准之战,借强烈攻击ie不标准来上位,其实当年各搞各的实现方式把css、js弄得很混乱,ie、狐狸的前身网景浏览器两家都有份,紧接着大概也这个年代大厂商都意识到网络时代能占领浏览器就能占领很多市场份额,于是谷歌、Opear、苹果、IE、FF等纷纷各显神通,加入激烈的浏览器竞赛之战...

接着有个叫w3c万维网的组织发现,大家各搞各的一套,无形的增加了开发成本和难度,应该开个会制定个标准,按w3c的理想来说想实现:大家的浏览器尽量按标准方法实现统一的行为或表现...

微软、苹果、火狐、谷歌等几大能自己开发内核的厂商也都是这个标准组织的成员,但是在市场竞争面前各怀鬼胎,都爱私底下搞些不统一的玩意出来以达到领先市场的目的,就导致了标准实现很难...

其实,ie是最冤的,其他几个浏览器一提到标准就拿ie当反面教材以显得自己高大上,实际上ie9开始,ie一直是很贴近w3c的标准来开发了,到是苹果家的内核是最烂的,为了竞争,搞了好多带前缀的私有属性出来。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