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长江白鳍豚灭绝了吗?

2024-05-06 14:24

1. 请问长江白鳍豚灭绝了吗?

白鳍豚已经灭绝,随着2002年武汉研究所的人工饲养的白鳍豚衰老死亡,科学家们宣布白鳍豚功能性灭绝了。
长江中的白鳍豚处于食物链顶端,没有任何天敌,因此其消失不可能是自然原因造成的,其实是酷捕滥捞、水上运输、污染物排放等人类活动致使白鳍豚消失的。在历年收集的白鳍豚标本中,死亡的白鳍豚中超过90%是人类活动直接造成的。

白鳍豚灭绝的原因:
白鳍豚的濒危一部分是内部原因,另一部分是人类环境的外在原因,首先内在原因就是白鳍豚繁殖周期较长,它们最长可以活30年,所以六岁时才性成熟,再加上白鳍豚的总量不多,所以无法大量繁殖成为了白鳍豚灭绝的一个重要原因。
2017年的江豚保护小队用了30天的时间,边搜寻江豚的信息,边调查白鳍豚,但是据说他们十年来从未见到过一只,而在2018年的这张照片给无数志愿者带来了希望。

请问长江白鳍豚灭绝了吗?

2. 白鳍豚在2014年后还有多少

2007年8月8日白鳍豚被宣告功能性灭绝,此后,只在2007年8月19日有一次比较可信的目击记录,虽然严格意义上不能断定白鳍豚已经灭绝(国际惯例是50年没有目击记录为物种灭绝),但很可能长江中已经没有存活的白鳍豚。已经7年多没有发现踪迹,因此白鳍豚很可能已经灭绝了,这期间还组织过几次大规模长江淡水豚的考察观测活动。与此同时,长江江豚目前数量已不足1000头,保护形势非常严峻。
相关资料:

白鳍豚“淇淇”是1980年1月11日从洞庭湖口被渔民捕到,送进中国科学院武汉水生物研究所人工饲养,是世界最成功人工饲养的一头白鳍豚了。淇淇已于2002年7月14日去世。
2006年11月6日~12月13日,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日本、德国和瑞士等六国近40名科学家,对宜昌—上海长江中下游的干流1700公里江段进行了考察,未发现一头白鳍豚。1997年到1999年农业部曾连续3年组织过对白鳍豚进行大规模的监测行动,三年找到的白鳍豚分别是13头、4头、4头。此次考察的结果则是0,因此不少科学家怀疑白鳍豚已经灭绝。
2007年:长江白鳍豚8月8日正式宣告功能性灭绝。(国际惯例是50年没有目击记录为物种灭绝)
野生白鳍豚最后的有影像的目击发生在2007年8月,经水生所专家确认属实。迄今没有新的可以证实的目击证明。2007年8月19日,铜陵一市民在长江岸边目击到一头神秘动物并摄下录像,据中国科学院水生动物研究所专家判定为白鱀豚,但是这一发现也没有改变科学界对白鱀豚可能已经灭绝的断定。

3. 2022年全球白鳍豚还有多少只

最近的调查显示,目前只有不到100头白鳍豚了。一些中国科学工作者认为,如果不及时采取必要的抢救与保护措施,白鳍豚将会很快灭绝。
白鱀豚(学名:Lipotes vexillifer):是哺乳纲、鲸目的一种水生哺乳动物。“鱀”音jì;媒体也常写作“白鳍豚”,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小型淡水鲸。体呈纺锤形,体长1.5-2.5米,体重可达230千克。吻部似鸟喙般向前伸出,窄而长,吻尖略向上翘,约30厘米。额顶显著隆起,鼻孔长在头顶,呼吸时,头部先出水,喷出的水花不高。眼极小,在口角后上方。耳孔呈针眼状。背鳍三角形,鳍肢较宽,末端钝圆,尾鳍呈新月形。体表背面呈青灰色,腹面为白色,尾鳍并不出水。[1]

主要生活在中国长江中下游及与其连通的洞庭湖、鄱阳湖、钱塘江等水域中,通常成对或10余头在一起,喜在水深流急处活动,善潜水。白鱀豚是食肉动物,口中约有130个尖锐牙齿,为同型齿。以淡水鱼类为食,常在晨昏时游向岸边浅水处进行捕食。也吃少量的水生植物和昆虫。呼吸时,头部先出水,然后全部露出水面,在水面游动2米后,再入水中。寿命可达30多年。

白鱀豚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由陆生动物进化而来,是世界上所有鲸类中数量最为稀少的一种。2018年11月14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更新发布,暂未确认白鱀豚灭绝,保持原定评级“极危”。

2022年全球白鳍豚还有多少只

4. 长江白鳍豚灭绝了吗

白鳍豚是生活在中国长江的极度濒危的物种,全世界仅有几十头甚至更少,2007年白鳍豚曾被宣布已经功能性灭绝了,甚至已面临灭绝的可能性,但是在2017年,已经消失了10年的白鳍豚重现长江地区引起世界的极大关注,但关于是否是真的白鳍豚还有待考证。

白鳍豚也称为白鳍鲸、白鳍、白旗、白夹、青鳍、江马、中华江豚、扬子江豚及长江河豚等,是中国特有的淡水鲸类,仅产于长江中下游。在20世纪80年代由于种种原因,白鳍豚种群数量锐减,2002年估计已不足50头,被誉为“水中的大熊猫”。白鳍豚自成一科,被列为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也是世界上12种最濒危的动物之一。

50年前,还能看见白鳍豚在长江成群结队的出没,可现在,连一只白鳍豚的身影都找不到了。从2002年最后一只人工饲养的白鳍豚去世后,人们再也没有见过真正的白鳍豚。2007年8月8日,《皇家协会生物信笺》期刊内发表报告,正式公布白鳍豚功能性灭绝。所谓的功能性灭绝就是因生存环境被破坏,数量十分稀少,导致在自然状态下基本丧失了维持繁殖的能力,甚至丧失了维持生存的能力,如果不及时抢救,有可能就彻底灭绝了。

5. 白鳍豚的现存数量是多少

1979年:中国宣布白暨豚为濒危物种
1983年:立法规定狩猎白暨豚乃违法
1986年:剩余300头 1990年:剩余200头
1997年:少于50头(发现23头)
1998年:发现数量只剩下7头
2004年:7月在长江南京段发现搁浅死亡的白暨豚尸体
2006年:0头
2007年:长江白暨豚8月8日正式宣告绝种
2007年:8月19号,安徽铜陵的一位市民在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江段偶然发现了一头白鳍豚,并用数码相机拍摄下来。

白鳍豚的现存数量是多少

6. 长江白鳍豚

现状:堪忧。
    白鳍豚主要生活在长江中下游及与其连通的洞庭湖、鄱阳湖、钱塘江等水域中,通常成对或10余头在一起,喜在水深流急处活动。  
      2006年11月6日~12月13日,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日本、德国和瑞士等六国近40名科学家,对宜昌—上海长江中下游的干流1700公里江段进行了考察,未发现一头白鳍豚。
      2007年8月8日,长江白鳍豚被正式宣告功能性灭绝。然而就在宣告发布11天后,安徽铜陵的一位市民在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江段偶然发现了一头疑似白鳍豚的动物,并用数码相机拍摄下来。但之后并没有被确认。
  2011年7月6日,在长江中打鱼的渔民发现了3只疑似白鳍豚,出现在长江江面。不过最后也没有得到证实。

习性:
 白鳍豚喜欢群居,尤其在春天交配季节,集群行为就更明显。每群一般2~16头。其活动范围广,但对水温条件要求较高,经常在一个固定区域停留一段时间,待水温条件发生改变后,又迁入另一地域。以鱼类为食。 
  白鳍豚喜欢生活在江河的深水区,很少靠近岸边和船只,但它时常游弋至浅水区,追逐鱼虾充饥。它的吻宽细长,上下颌长有130多枚圆锥形的同型齿,可它却懒得咀嚼,只管张口吞下鱼食,消化能力很强。白鳍豚往往成对或三五成群一起活动,但人们很少有机会看到它,只有在它露出水面呼吸时才能瞥见一眼。 
  白鳍豚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干流的湖北枝城至长江口约1600千米的江段内,以鱼为食,喜结群活动,小群约2~3头,大群约9~16头。白暨豚是用肺呼吸的水生哺乳动物,每次呼吸时,头顶及呼吸孔先浮出水面,接着露出背部和低三角形的背鳍,出水呼吸时间约1~2秒钟,潜水时间每次约20秒,长潜时可达200秒。成熟个体最大体长,雌性2.5米,雄性2.3米,体重100~150千克,有恒定体温,总是在36℃左右。
  2011年7月6日 在长江中打鱼的渔民发现了3只疑似白鳍豚,出现在长江江面。

7. 白鳍豚的现存数量是多少

1979年:中国宣布白暨豚为濒危物种
1983年:立法规定狩猎白暨豚乃违法
1986年:剩余300头 1990年:剩余200头
1997年:少于50头(发现23头)
1998年:发现数量只剩下7头
2004年:7月在长江南京段发现搁浅死亡的白暨豚尸体
2006年:0头
2007年:长江白暨豚8月8日正式宣告绝种
2007年:8月19号,安徽铜陵的一位市民在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江段偶然发现了一头白鳍豚,并用数码相机拍摄下来。

白鳍豚的现存数量是多少

8. 白鳍豚是生长在中国长江还是黄河?

白鳍豚主要生活在中国长江中下游平原一带。

白鳍豚是中国特有物种,自成一科,是古老的活化石,其祖先在2500万年前从太平洋进入长江生活,至今依然保留着远古祖先的部分特征。




形态
白暨豚雌性成体最大体长253厘米,雄性成体229厘米,体型大小的性二型明显。白暨豚体形中等粗壮,有狭长而稍微上翘的喙,圆的额隆,低三角形的背鳍位于从吻端向后约2/3体长处,是其最显著的野外识别特征。
头骨的吻突狭长,在上齿列后端与眶前凹之间略缩窄;吻突侧面有明显侧沟,腹面两上颌骨间有约与上齿列等长的浅沟;上颌骨基部向后方扩展,在头骨后缘与上枕骨相接,侧缘向上翘起形成上颌脊,在眼眶部强烈上曲;鳞骨颧突不达额骨眶上突;上枕骨仅微向后方隆起,故头骨后缘平直。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