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金融模型有哪些?

2024-04-30 02:20

1. 行为金融模型有哪些?

行为金融学有五大经典模型:DSSW模型、BSV模型、DHS模型、HS模型、BHS模型。
温馨提示:以上信息仅供参考。
应答时间:2021-08-10,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平安银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来看“平安银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行为金融模型有哪些?

2. 1、依据行为金融学中过度反应理论的主要内容; 2、分析产生过度反应的主要原因; 3、分析如何利用过度反应

overreaction是行为金融中的重要研究领域,由De Bondt和Thaler在1985年在Jornal of finance发表的Does the sotoc market overact一文中提出。这篇文章对你的问题2即过度反应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基本假设,主要从投资者理性与心理如羊群效应等角度来描述的,你需要去关注个领域的文献。这篇文章之后,国内外有一系列文献来研究这个问题:主要是对这个现象做实证研究,就是用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数据来研究这个现象到底在实际市场表现中存在与否。
在实证研究中一般是与underaction一起进行研究的,即反应过度和反应不足放在一起研究。
我个人觉得行为金融的很多做法实证更有意思,你把实证结果做出来之后,总是可以找到理论上的、心理上的解释。
如何分析这个命题:一般是某个事件之后的市场表现的不同阶段来做实证分析,你划分的阶段,你选取的指标都关乎你实证的意义性与有效性。建议你读Trading volume and price reactions to public annoucements这个文献,这篇文章是1991年的实证研究。里面的方法你可以用,后面的文献你可以继续跟踪,具体的方法是你可以把我提到的这两篇文章在Business Source Premier--商业资源电子文献数据库(EBSCO) 中搜索,看后面的文章哪些引用了这两篇文章,然后在大致的看是否发表在JF等名刊上,以及引用率等,综合判断是否有让你读的价值,你大概读个4篇左右就成了。据我了解在2000年以后,对这个命题就没有什么顶尖的实证研究了,也就是说1985-2000年之间十多年时间把这个命题都炒熟了。国内对这个命题也研究过很多,有很多文献。张人骥等《上海证券市场过度反应的实证检验》是在1998年做的实证研究,如果你看不了英文的,你可以看这篇文献。

做行为金融6个字送给你:磨文献、泡数据。

3. 请问金融是做什么的呢

金融是什么?什么是金融?

请问金融是做什么的呢

4. 行为金融学与传统金融学的区别

1. 行为金融学与传统金融学的区别 
传统金融理论主要包括Markowitz的均值一方差模型和投资组合理论,Sharpe、Lintner、Mossin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Fama的有效市场理论和Black-Scholes-Merton的期权定价理论。这些理论的基础是有效市场理论,它是传统金融理论的基石。但是有效市场理论在解释实际金融现象时遇到了很多问题,比如阿莱悖论、日历效应、股权溢价之谜、期权微笑、封闭式基金之谜、小盘股效应等等。  
    面对这一系列金融异象,人们开始质疑有效市场理论,质疑传统金融理论。由于行为金融学能够解释这些现象,因此,原先不受重视的行为金融学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行为金融学认为,投资者并不具有完全理性,而只具有有限理性,这一假设更贴近实际。随着研究的深入,行为金融学形成了对传统金融学的重大挑战。 
    国内学者一般认为,行为金融学的产生以1951年Burrel教授发表《投资战略的实验方法的可能性研究》一文为标志,该文首次将行为心理学结合在经济学中来解释金融现象。本人认为,1936年凯恩斯的空中楼阁理论可以看作是行为金融学理论的源头。     1969年,Bauman和Burrel发表了《科学投资方法:科学还是幻想》。他认为,金融学新的研究领域应该重点放在把数量模型和传统的行为方法结合上,这样会更贴近实际。1972年,Slovic教授和Bauman教授合写了《人类决策的心理学研究》,这篇文章为行为金融学理论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1979年,Daniel Kahneman教授和Amos Tversky教授发表了《预期理论:风险决策分析》,正式提出了预期理论。该理论以其更加贴近现实的假设,严重冲击并动摇了传统金融学所依赖的期望效用理论,并为行为金融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与传统的期望效用理论不同的是,预期理论用价值函数代替传统的效用函数。与效用函数相比,价值函数具有以下特征:1)投资者价值函数的自变量是投资者的损益,而不是财富或消费的绝对水平,因此投资者不是从资产组合的角度来作投资决定,而是按组合中各资产的损益水平将其分别对待。投资者判断损益的标准来自于其投资参考点,参考点取决于投资者的主观感觉(心理价位),并且因人而异。2)价值函数的形式是一条中间有一拐点的S形曲线,在盈利部分是凹函数,在亏损部分是凸函数。这意味着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不是一致的,存在处置效应,即当投资者处于盈利状态时,投资者是风险回避者,愿意较早卖出股票以锁定利润;当投资者处于亏损状态时,投资者是风险偏好者,愿意继续持有股票。3)价值函数呈不对称性,投资者由于亏损导致的感觉上的不快乐程度大于相同数量的盈利所带来的快乐程度,投资者对损失更敏感。实证分析表明,放弃某样东西损失的效用是获得它增加的效用的两倍。 
    预期理论的提出大大推动了行为金融学的发展,一大批研究成果相继取得。1985年,Shefrin和Statman验证,在美国股票市场上,投资者确实存在处置效应现象。2001年及2002年中国学者证实,中国的投资者也存在处置效应。1994年,Shefrin和Statman挑战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提出了行为资产定价模型。1999年,两人又挑战资产组合理论,提出了行为组合理论。     行为金融学提出了资金平均策略、时间分散策略、反向投资策略和惯性交易策略等投资策略。一些金融实践者已开始运用行为金融学的这些投资策略来指导他们的投资活动。 
总之,行为金融学是金融学、心理学、行为学、人类学相结合的综合学科,有巨大的生命力。

5. 超常思维的力量怎么样

所见即所想。我们看到的世界并不是现实的世界,而是我们想像中的世界。你在任何情景中的所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脑中固有的东西。我们的心智模式塑造了我们生活中所见到的机遇和威胁。 如果成功的模式制约了你认识不断变化的世界的能力,那么它最终也会变成一个“监狱”禁锢你的思想。 大脑中存在一个由基因和经验共同决定的复杂内部结构。我们理解世界的方式更多地取决于我们的内心世界,而相对较少地依赖外部世界。这种存在于我们大脑之中的模式是我们对自己和所处环境的理解和表述。大脑是构建模型的机器,我们构建了对应外部世界的虚拟现实,然后依此作出反应。 我们如何决策取决于我们如何看待世界。心智模式决定着我们对世界的了解,同时也促进或者抑制了我们可能的行动。如果想让自己有所改变,首先你必须看到可能性。改变我们自己的思维方式是改变世界的开始。 ----------------------转变的选择---------------------- 1、认识心智模式的力量和局限 理解心智模式如何决定你所认识的世界 认识心智模式如何限制或扩展你的活动范围 2、保持你的心智模式符合实际 知道什么时候应该换马 认识到范式转变是双行线 看到看待事物的新方法 拉近与拉远:从复杂信息中获取价值 致力于新模式的实脸 3、克服抑制变化的障碍 拆除旧规则 找到共同之处,消除适应性分离 4、改变你的世界 培养和提炼直觉 改变你的行动 ------------------------------------------------------------- 【第一部分】 两种学习: 第一种学习最为常见,且容易达到。它是在给定的心智模式或者学科领域中加深我们的知识。 第二种学习关注新的心智模式以及从一个模式向另一个模式的转化。它并不加深特定模式中的知识,而是在跳出原有的模式看世界,采用或发展新模式来理解更为广泛的世界。不仅要把当前的工作做好,而且要考察它是不是最好的方法。我们如何改变它。 ------------------------------------------------------ 1、影响思维的心智模式是什么?你的模式与他人的模式到底有什么不同? 2、在最近有关个人生活或工作的哪些决策中,你可以找到心智模式在构建问题或找到答案一方面的作用? 3、自身的教育和经验如何影响你的心智模式? 4、你如何找到新的角度和经验来帮助你对当前的心智模式提出挑战,或改变你现在的模式? ------------------------------------------------------ 认识那些塑造我们思维的模式,是开始理解它们和变化自身心智模式的第一步。如果我们能够认识到,在给定的时刻所看到和思考的大多数事物来自我们内心而不是来自外在的刺激,那么我们就会向前跨越一大步。 ---------------------------------------------------------- 1、在个人生活和工作中,什么是阻止你前进的“在四分钟内跑完一英里”? 2、如何挑战这些限制?对每一个制约,问自己:如果这一障碍不复存在,你会得到什么新的机会?如何消除这些制约? 3、有其他人已经挑战这些模式的局限方面了吗?如何快速跟上别人的步伐? 4、采用新模式的挑战和风险是什么?世人准备好接受它们了吗? ---------------------------------------------------------- 【第二部分】 你如何知道什么时候应该放弃你已知的变得危险的世界,去追求新事物呢?你将面对这样一个选择:究竟是保持旧有的、似乎不再有效的心智模式,还是启用一个新的、不确定的模式。 这些选择从来都没有简单的答案。转变心智模式的决策,不论是涉及公司成长战略还是个人的减肥措施。你都要承担犯以下两种严重错误的风险: 第一个错误是坚持错误的模式而被别人甩在后面 第二个可能的错误是选择了一个更坏的模式 是什么原因使一些看似勇敢的决定退化为无视现实的盲目行动? 1、沉没成本谬误 2、矛盾与冲突的积累 最初的期望是挣钱或减少未来的损失,但是随着竞争的加剧,翻本或是胜过对手变得更为重要了。 如何决定什么时候需要转变自己的心智模式: 1、当旧模式已失效的时候,你别无选择。 2、最小可觉差(那些可以被觉察到、但会因标准化而被抹平的差别)。通常这些细小的差异确实是无关紧要的,但是它们有时候会发展成为大问题。如果你系统地关注它们,就可以意识到它们在什么时候驱使你应该重新考虑自己的心智模式。 3、避免认知锁定。没有注意到这些细小不同,常常是因为认知锁定。人们过于固执地从单一的角度观察世界,并排除一切与之冲突的信息,结果就无法发现其他的观点。 就好像你是学市场营销的,就倾向于把问题看成是营销造成的;而如果你学的是金融,那你所见到的每个问题似乎都与投资回报或现金流有关。 4、建立早期预警系统(认识到情况的细微变化并避免认知锁定的方法)。如果你知道自己模式的局限,以及该模式的基本前提假设,你就可以在局限性被超过或前提假设失效时予以有效的监控。 触发信号是基于当前模式中对可能事件的预测,而那些你事先无法预测的事件,则可能会把你的公司引上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过度依赖某种系统来指导行为,你会失去发现新事物的直觉。最好的赛车手并不是那些依靠仪表盘的人,而是那些对道路有着良好感觉的人。 5、通过顾客的眼睛看世界 6、关注时尚。当人们决定放弃旧有的心智模式时,他们极其容易受到时尚的影响,去追求那些渐渐显露的幻象。在评价所有可能的新模式时,你需要保持极为严谨的态度。这些模式的基础是什么?这些模式真的可以兑现吗?这些模式本身有什么盲点,你怎样克服它们? 7、了解自己。P50 缺乏经验的人们通常会盲目选择变换,但富有经验的人却易倾向于过分依赖旧模式。这两种倾向都会引起某些错误。了解你自己处理心智模式转换的方式可以帮助你对这些错误保持警觉。 8、注意因推迟转变带来的中年危机。成熟的个体或组织常常会遭遇“中年危机”。他们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逃避改变,直到非改不可的时候,才进行一次极为剧烈的大变革,而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 9、通过实验避免冒险行为。带有一定冒险性的变革是机构成长的必要条件,但是冒险本身并不必要。谨慎是勇气的一部分。 ---------------------------------------------------------- 1、你当前的心智模式是如何运作的?它们有什么不足?你是否需要换马? 2、有哪些新模式值得你考虑,可以用来重塑你的生活和事业? 3、在全心全意采用它们之前有哪些低成本、低风险的方法来检测这些新模式? ---------------------------------------------------------- 模式变迁通常更像是一条双行道。新旧模式的转变并不需要像革命那样绝对,它们往往是可以共存的。综合考虑所有的模式,选择其中最有效的那一个。 是否采纳新模式的策略思考: 1、考虑模型的效用。旧模式能否有效地实现某种目的或促进某些活动?新模式能否做得更好?注意那些细微的区别。 2、寻找新的用途。旧模式的新用途在哪里? 3、把旧模式放在一边。仔细考虑保留一个模式的成本,以及在不同模式之间转换的成本。 4、不要丢弃旧模式,而是仔细存档。 5、避免被错误的一方所吸引。交流的基础是能够以对方的视角去看待问题。如果你或者决然拒绝新模式,或者完全接受新模式,你就失去了以全新的视角看待世界的能力,你也就失去把新的心智模式传输给同伴的能力。 6、建立一个潜在模式的目录。 7、将不同方法整合起来。 8、建立模式工具箱。工具箱其实是一个包含了很多不同模式的元模式。组建了这样的一个模式体系,你就可以自由而灵活地寻找到合适的方法来应对某个特定的挑战。 9、学会接受被看作缺乏特点的人。学会接受共存的模型,并在不同的场合使用它们,而不会是某一种世界观的囚徒,被封锁在特定范式的城堡中。 -------------------------------------------------------- 1、你当前应对挑战的系统化的心智模式是什么? 2、看看已被你抛弃的一些旧模式。它们潜在的价值是什么?它们在什么情况下最有效? 3、每个模式的优点和缺点是什么?那些被抛弃的归模式有什么新的用途呢? 4、你如何增加新模式,扩展你的解决方案? -------------------------------------------------------- 你怎样才能发现新的观察方法? 你如何超越自己视角的局限,并注意到一些可能引导你关注新方向的新细节? 你怎样才能识别出何时错过了一些关键的东西呢? 你如何才能看到已经被你忽略的那部分世界? 大多数时间里,我们忽略了周围世界中太多的东西。我们是自己生活中的梦游者,用抄来的几页纸和授课笔记来代替全方位的体验。我们在世界中穿行,对之视而不见。 拓展思维的方法: 1、听取极端的想法 谁是你周围世界中的激进者? 他们对你说了什么? 他们看到的什么是你没看到的? 你能从他们身上学到什么? 在他们的思想中有明智的地方吗? 你如何把这些智慧以一种对你周围的人来说不太奇怪的方式运用到你的生活中? 2、登上发现之旅 你去了哪里是次要的,你如何看待这段经历才是关键的。 你需要去哪里旅行来获得看问题的新角度呢? 你能踏入什么样的探险之旅呢? 新的思想从哪里来? 需要什么视角来解释你所看到的事物? 3、跨学科 许多不同领域的进步正处在其他学科的交叉点上。你如何能越过你的教育或实践的边界,从你组织中的其他部分或其他学科的角度来看待世界呢? 4、质问常规 就像海浪拍打海岸一样,常规可以哄骗你入睡。 5、识别障碍 在接受一个模式的时候,问问自己,那些支持者或反对者的动机是什么。特别是当你处于原有状态维护者的包围之中时,转向一个新的方向会更加困难。 你周围的世界中还有什么障碍,把你限制在当前观点之中? 哪些阻止者和障眼者使你看不到新的模式? 你如何才能克服这些障碍或越过这些藩篱来看世界? 6、练习倒飞 在你的个人生活或职业生涯中,有哪些类似于“倒飞”的情况? 你如何准备才能更好地应付那些远远超出你的一般经验、且完全不同于“直飞”的事件? 你现在的教育和训练能否让你准备好去应对这些事件? 你如何扩展你的教育或思维,充分认识到这些令人难以容忍的情况,并为此做好准备? 7、逐渐地浸入其中 遵循一些新旧转换的逻辑。 8、“毁掉”旧模式 有时需哟啊毁掉旧模式,给新模式留下空间。 如果你把你当前的模式搁置在一边,将会发生什么? 没有这些“遗产系统”的负担,你会创造什么来替代呢? 9、想像多种未来 察觉到当前环境中的趋势和不确定性,以及这些驱动因素在有关未来的一系列潜在场景中发生作用的方式。 你可能居住于其中的未来世界是什么样的? 在每种未来的世界中,如果要成功,你需要什么样的心智模式? 10、采取一种魔鬼代言人/敌对者观点 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视角通常会被集体思维所压抑。 11、其他 注意哪些不再符合你的心智模式的方面 注意哪些帮助你认识到心智模式失效的方面 ---------------------------------------------------- 你在哪里能注意并发现新的模式、新的看待世界的方法? 如何才能超越你的常规、走上发现之旅(如短暂地参观一个艺术博物馆、旁听科学报告)? 在你的组织中和组织外激进的或被忽视的声音是什么?你如何开始注意它们?这些见解揭示了什么样的新模式? 倾听家庭或组织中年轻人的想法,你可以从中学到什么? 你如何才能像达尔文一样保持思想开放,从自身的经历得出看待世界的不同方式? ---------------------------------------------------- 你如何从虚妄中区别出事实真相? 我们每天被各种建议、研究和信息流轰炸。你如何从中分辨出最重要的并按之行事? 你如何发现那些意味着你需转变心智模式和行为的信息,剔除大量无用信息而不被其淹没? 过去,信息的作用是帮助我们减少不确定性。而现在,我们拥有的信息越多,理解得却越少。信息来自不同的渠道,具有不同的特点。我们需要确认这些信息的可靠性。对信息的理解取决于信息发布者和接收者的程序。而信息本身的飞速变化使得我们对未来的预测变得更加困难。 在当前信息环境变得游刃有余、心领神会的关键在于形成将镜头拉近、拉远的程序。我们必须建立检查细节的整个过程,以帮助我们迅速行动。但同时需要保持对整体的观察,了解细节所处的环境。 我们需要不断地把镜头拉近、拉远,每次都把注意力转换到另一件令人好奇的事情上。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经常需要从当前的关注点跳出来,以具备更为广阔的视野。一旦你将镜头拉近,务必立刻做出决定,付诸行动,然后再将镜头拉远,进一步评估。这一过程不但有助于完成你认为最重要的任务同时还能保证这些任务确实是你的头等大事。 相对于反复切换两种视角的能力来说,采取这些过程的顺序并不重要。通常你会从较有利的一点开始,所以首要的问题应该是:“对于某个问题而言,我现在处于什么样的位置?”一旦你知道处在什么位置,就可以调节视点,避免过于固执和呆板。你同样需要知道自己正在寻找什么。你的视角决定了相关关系,而相关关系又决定了你所关注的信息。 拉近镜头的过程就是更加集中地关注事态的细节。更好的关注细节的方法: 1、严格的分析 需要注意避免对让你警醒的芝麻细节作出过度反应。你应该进行细致严格的分析,探求各种不同方法的风险和收益。 没有正确的问题、分析和视角,无论你收集到多少棵大树,你也不能看到森林。一个明确提出假设和作出分析的严格程序,有助于引导拉近镜头、观察特定信息的过程。这种严格分析应该特别关注端值和矛盾所在。 对特定的数据,问问自己应如何进行更为严格的分析。 你应如何检验假设、发展假说,并提出清晰的问题? 你如何以一种能够让你进行实验和学习的方式聚焦于细节? 2、分类与优先 为新的信息准备一个分类框架将有助于聚焦于细节而不被信息淹没。 区分优先次序是分类和过滤信息的一种重要方法。 哪些信息是最重要的? 它与其他信息有什么关联? 优先性的设定通常基于对世界的某种既定看法,因此,应该不定期地后退一步,看看优先性安排是否还符合现实,这仍然很重要。 在使用分类以拉近镜头的过程中,起先你会应用基于你现有心智模式的分类。你可能会把细节看得更清楚,但你使用的还是已有的镜头。你需要寻找基于其他模式的不同分类方法。 你如何将生活中的信息进行最合适的分类? 什么样的框架和系统可以帮助你组织并跟踪信息,并由此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而非获得一些随机的信息? 3、避免因为关注过于宽泛的内容而陷于瘫痪 观察所有的东西就等于什么也没有看到。要注意,你所处环境中的信息太过于弥散,会导致你无法针对手头的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当你感到自己被太多的数据压得无法动弹时,就是拉近镜头、好好看看细节的时候了。瘫痪状态也可能来自对新信息的恐惧。 当你考虑不同模式,甚至透过不同模式的镜头观察环境时,你也需要避免因这个过程而陷于瘫痪。在考虑过不同的选择之后,你需要选择一种观点,并依照它采取行动。直觉可以是一种强有力的方法,它让你克服“因分析引起的瘫痪”,快速地思考并行动起来。 你的焦点取决于你当前的心智模式,这些方法并不能帮助你转变心智模式,它们仅仅可以帮助你看清混乱的环境。在更为宽广的视角可以更好地理解你当前的心智模式,看到一些新模式的可能性。 拉远镜头的过程让你看到更大范围的景象。这使得你认识到视角的局限,避免认知固着,理解自身所处的环境,急流勇退,使用多种途径,并且与他人合作。 1、认识到自己事业的局限 寻找相反的证据。后退一步,有意识地扩大你的视野。 你如何才能以不同的方式定义你的竞争空间? 你个人思维的界线划定在哪里? 你如何可以定期地跨越这些界线? 你在地域上是否过于狭窄? 是否过于专注于某个特定的领域? 如果你能更清晰地确定自己视野内部的这些问题,那么你就可以更系统地看待外部的世界。 2、避免视野过于狭窄 当你紧盯着空间中的一点,或一个特定的问题,你的眼睛就会变得呆滞,你就可能失去视觉。有时候,你的第一反应可能是关注手头的问题。然而,最佳的反应可能是退后一步,把镜头拉远。 3、理解背景 你做出决定的背景是什么? 对背景你有什么假定?如何挑战这些假定? 4、急流勇退 你怎样才能在一天或一周的时间内留出时间来进行更为宽泛的思考? 你怎样才能阶段性地从数据和信息的洪流中抽身出来,对它们进行反思? 5、使用多种途径 你需要发展多种信息来源,使用不同的分析方法来证实你的信息。这个过程允许你从多种角度看待同一个问题,为你的推理提供更多的背景。 当前你通过什么途径来理解世界? 你怎样才能再增加一些途径,以使用更多视角来扩展你的思路? 6、与他人合作 极端思维:同时将精通拉近和拉远 镜头的拉近和拉远也可以是同步的,特别是在两个或更多的人一起工作时。计算机编程的创新提供了这种可能性。 应用P109 ---------------------------------------- 1、在你生活中哪些领域(无论是个人生活方面的还是职业方面的),你感到被信息所淹没?你如何拉远镜头,看到更宽泛的背景? 2、在你生活中的哪些领域,你被过于宽泛的视角所拖累?你如何做到拉近镜头,细致考察细节? 3、在日常生活和组织中,你如何创造惯例和程序鼓励这种拉近、拉远镜头的过程?你能指派组织中的某些部门专注于拉近镜头,而其他部门专注于拉远镜头、承担导航员的角色玛? 4、留意自己的感觉。什么时候你觉得数据太多了?什么时候你因为缺乏足够的信息感到饥肠辘辘?对这些感受,你如何回应? ---------------------------------------- 整个生活就是一场实验。你做的实验越多,收益就越大。 在你的旧模式出现失效的征兆之前,你就需要开始尝试新模式了。你需要检查并理解你的处境的实际情况,并找出有效的模式来应对。与大部分科学实验不同,你需要在杂乱的现实世界中进行实验并同时采取行动。 你怎样才能更多地意识到这一过程,从而可以在正常驾驶的情况下进行实验? 你怎样才能从所做的实验中得到最大的收益呢? 调节和采用新的心智模式就像航船。随着条件的变化,这是一个动态、持续的过程,不是一次性的转变。 所有实验,特别是更为个人化的实验,都会遇到的一项挑战是,要避免那些偷偷潜入我们判断之中的各种误差: 1、短期误差 对实验结果的短视会引导人们为即时的回报而优化当前的事务。这种策略在事情不发生变化时会相当成功,但不断的优化会减弱我们应对未来变化的灵活性。 2、缺乏对变量的适当控制 如果没有对实验变量的适当控制,其他因素就会影响或损害效果。 3、对待结果有失公允 为了使我们的研发有价值,我们必须将自己从实验结果中剥离出来,冷静地看待数据,即便它们可能令我们不舒服。 我们究竟应该在实验上花费多少时间和精力呢? 我们需要在工作和学习、运作和开发之间寻求平衡。有意识地将一定比例的资源用于“认知开发”,至少可以确保我们关注自己的心智模式以及如何转变它。我们对监控、实验以及发展新的心智模式方面的投资,主要取决于我们自己或组织所面临的决策的重要性以及错误模式所带来的风险。 1、决策的重要性 对于高投入的决策,人们乐于投入时间。但几乎不花时间在低投入的决策上。 2、情境 我们所处的环境也会影响某个心智模式的价值。如果情境使我们的心智模式变得很重要,我们就会花费更多的时间来让它正常工作,花费更多的时间来探索不同的心智模式。当我们的外在环境发生了变化,增加了心智模式的危险性时,我们需要倍加注意。这是一种信号,提醒我们需要更多地注意那些我们通常自动接受的心智模式。 3、使用更为简单的模式 促进实验和学习的方法 P124 将你的现有模式视为模式而非现实,把你即将做出的决定视为一个实验,并问问自己希望从中学到什么?你所检测的假设是什么?你是否可以恰当运用某些机制或评价过程来监控结果与进行学习?你越是能够将个人的理解视为对现实的假设而非现实本身,就越能够放开思维、进行实验。 如果你将自己的模式视为假设,就更愿意去检验和修正它你需要意识到自己在这一过程中所存在的偏见,并设法加以矫正。 在你的生活中形成实验的习惯,是提高心智模式技能、发展一种实验态度的一种重要方法。它将成为你凭直觉应对问题、理解世界的一部分。但当心不要成为你的实验方式的囚徒。时刻留意你 的实验程序和实验方法。作为适应性实验的一部分,需要对实验 本身进行实验。不要过分拘泥于你的实验方法,而应不断挑战你的认知和获取认知的方法。 -------------------------------------------------------------------- 1、你身边有哪些自然的“实验”?你怎样建立假设,以从实验中学到知识? 2、想想最近的一次失败。你应该怎样进行事后分析,以便从中吸取教训? 3、你怎样设计新的实脸来检测你的心智模式的局限性,或者得到可能产生新的心智模式的灵感? 4、你怎样在这些实验中进行学习,并与他人分享学到的东西? 5、当你的假设被你的实验证实或推翻时,你怎样利用这些知识来建立新的假设并开展新的实验? -------------------------------------------------------------------- 【第三部分】 我们为行为和投资建立了基础来支持我们已有的心智模式,它们很难被打破。甚至当我们具有改变心智模式的渴望和能力时,这些旧规则的架构看上去仍难以改变。 我们怎样才能认识并克服这些对过去的依恋呢? 我们能否铸剑为犁? 当我们改变自己的模式时,需要留意那些围绕这些模式已经建立起来的周围世界。这个世界会阻碍我们改变模式,使其更为艰难;而且在改变模式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明确地知道在这个世界中所做的投入。由于我们不能忽视旧规则的基础,因此当我们转变世界观时,需要一个打破或重建它们的明确过程。如果我们能够意识到这一过程,就能有更好的机会更加顺畅地利用新模式。 我们如何将新的心智模式真正用于生活? 需要做哪些改变? 需要付出怎样的代价? 我们愿意吗? 是需要放弃一切,还是可以有所保留? 打破旧规则并建立支持新模式的基础的一些方法: 1、认识到别人的期望是怎样将你和一个给定模式捆绑在一起的。 公司和个人都抱有期望。当无法实现自己的期望时,他们就会将期望下调。 你周围人的预期是怎样将你和现有的模式捆绑在一起的? 你需要怎样做才能改变这些对你的表现和行动的预期,从而使之适应你的新模式? 2、理解基础设施是怎样将你和既有模式捆绑在一起的。 你的“现有的基础”将你锁定于特定的认识世界的模式之中。这在 技术和设备投资中是显而易见的。 你的个人生活的所有因素—你的家庭和朋友、你所生活的街区、 你所从事的工作等等,都会影响你的心智模式。 你周围的基础设施是怎样将你和旧模式捆绑在一起的? 如何改变这些基础设施,使之支持新模式? 3、对一个模式进行无法挽回的投资时要倍加小心。 有时你需要知道何时应该走出现有模式、接受损失。是否有途径可以减少对现有模式的投资,从而使你在未来仍有更多的选择呢? 4、从细微改变开始,逐步影响到更宽泛系统中的观点和行动 小的改变可以成为潮流或革命的“转折点”,从而将潮流从少数的先行者扩散至整个人群。 你可以进行什么微小的改变,来瓦解旧规则、建立新规则? 5、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测量 你可以找到哪些具体数字,来帮助你打破旧模式并建立对新模式的支持? 6、调整激励措施 改变激励措施可以改变行为。 你可以通过怎样的方式来消除支持旧秩序的激励因素,并建立支持新秩序的不同因素呢? 7、在可能的时候铸剑为犁 有时,对旧规则进行改变要好于打破它们。如何改变你的现有基础设施,才能使之支持新的模式呢? 8、必要时将墙推倒 有时如果你不对旧事物说再见,就无法建造新的大厦。为了建立新的模式,你必须放弃什么? 9、建立信任 一个相互信任的环境特别有助于向新的心智模式的转变;组织中如果缺乏信任则会阻碍这一进程。 知道何时进行改变以及如何有效地、没有破坏性地进行改变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你需要了解何时应该放弃,何时需要保持旧模式。放弃旧模式可能会导致混乱。你需要现有的基础设施维持生 活。如果不是这样,这些模式就只是假设性的,你根本无法把它 们付诸实践。你不能一直质疑你的基本心智模式的有效性,因为 这样做必定会给个人和组织带来不良后果。 将旧模式的基础设施加以转变的能力是区分是否真正贯彻新的心智模式的组织和个人的因素。 ------------------------------------------------------------- 1、你的生活或组织中有哪些设施和过程支持你现有的心智模式? 2、为了转变心智模式,哪些设施和过程需要被改变? 3、转变心智模式会有多难?谁是那些最有可能保持旧的心智模式的既得利益者? 4、你可以做出哪些微小的改变,使你可以面对最少的反对,同时对新的心智模式的形成产生最大的推动作用? ------------------------------------------------------------- 要转变你周围人的思维定式,需要认识到这些思维定式之间的差别,并寻找途径来跨越差别。 当一个人或一组人以比周围的人更快或更慢的速度来转变心智模式时,就会发生适应性分离。这个人或这组人已经开始采取步骤来接纳新模式,而其他人还在原地踏步。这种差异发展到极端,就会使得两组人难以沟通,因为他们通过如此不同的眼光来看待世界。 重要的一点就是了解如何处理我们自己的分离,并如何跨越与别人之间的鸿沟,从而将新的心智模式引入世界。 应对适应性分离的途径: 1、认识你自己的适应性分离 我们的心智模式潜在地将我们与他人隔离开来,这种分离会带来问题。 1.1、区域化。有时人们可以通过将思维定式限制在特定情境下来对付适应性

超常思维的力量怎么样

6. 不停做梦,从小到大,我只要是睡着的状态就是在做梦,哪怕短短几分钟。小时候开始一直这样

做梦是很正常的事情,不要因为这影响你的生活。而且有梦是反梦的说法,就是说梦到不好的事情,现实中,反倒是要有好事。 

第一种解释(引自福建医学院): 
所谓的梦,就是平日的愿望或恐惧在睡眠时不受抑制地显现。奥地利的精神病学家及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络伊德指出:“梦就是受抑制的潜意识上升为意识的东西。” 
每个人都会做梦,而在我们的梦中经常会出现一些与考试有关的事情,其中多半都是梦见题很难,做不出来,而时间又紧,眼看就要到了,可还是做不出来,正在着急的时候,竟醒了。这说明考试给我们的心理带来很大的影响。还有一种情形是如果某人喜欢某人,虽然平时不能相见,甚至连说话的机会都没有,但是在梦中却能经常相见。然而醒来后对梦中的事会感到很遗憾、很痛苦。 
一:做梦的原因。 
1969年,埃默里大学的戴维.福克斯做了一个试验,当睡眠者处于异相睡眠状态而出现眼球激烈活动的时候,他便把受试者叫醒,问他刚才做了什么梦。然后将各种情况进行归纳得出以下结论。 
受试者所梦见的事情多数是自己所关心的事情,如考试、爱情等,另外一些情况,如有的人在睡眠中口渴了,肚子饿了,或有尿意等,他们所梦见的也基本上都与这些事情有关。因此说,这些将各自的事项连接起来的梦中故事,根本没有什么重要意义。因此也有人认为,梦不过是将各种感情和事项连接起来的一种练习罢了。但有人通过电脑模型提出了有关梦的两种假说。 
一种假说是英国的心理学家克里斯托弗.埃文斯提出的,他认为,梦就如同将电脑的终端取下之后,重新对程序进编制,然后加以检点,因此,睡眠就是切断了外界信号的输入,运动系统也静息了这样一种状态。在此基础上,梦再对大脑的程序进行检验,然后在重新编制,并加以润色,以此来训练大脑能把近期的信号应用于将来的事态的能力。 
根据埃文斯的主张,我们人类可以说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因此,必须将这种社会性动物分成不同的种类,或者按性格进行分类,而且这种过程必须迅速、敏捷,而做梦就可以使这种快速分类得到练习。 
还有一种有力的学说也来自电子计算机模型。这一学说的提出者是因发明DNA双螺旋模型而出名的弗朗西斯.克里克。 
克里克将“哺乳动物具有较大的新皮质”和“睡眠见于哺乳类和鸟类”这两种情况联系起来进行考虑。从“心皮质中含有纵横交错的神经纤维”和“神经细胞和神经细胞之间的结合部有兴奋性”这两点来看,可以认为大脑皮质是由若干个兴奋单位或者说兴奋要素而组成。神经之间的连接有三个特征:第一是辐散传入;第二是强度完整;第三是聚合。 
兴奋信号就进入了这样一个网壮结构的局部,作为这一部分的处理特征,只要有信号输入,就有与之相应的适度的信号输出。当有与若干突触有关的信号输入的时候,就会有相互关联的信号输出。 
因此,若问把他们异常的精神状态与这种电子计算机模型联系起来之后将会有以下几种关系:(1)当突触的连接过多或不顺的时候,就会产生“空想”;(2)不论输入什么信号,相同的回路都会兴奋(强迫观念);(3)尽管是一般不会引起反应的不适当的刺激也会发生反应(幻觉)。 
克里克认为,电子计算机出错可以把浅路截断进行检查,但是人脑就不同了,只能在异相睡眠的时候,才能对浅路进行检查。在异相睡眠的时候,大脑正在被正常的输入和输出所隔离,而且正受到来自脑干的非特异性刺激,而且这种刺激很活跃,这就是所谓的无意识的梦。 
二:梦中的重大的发现。 
在历史记载中也有关梦的形象描述,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对德国的化学家凯库勒的记载。据说他因为对某一种物质的结构式未搞清楚而非常烦恼。有一晚上,他梦见了一幅蛇咬自己尾巴的图,因此而发现了苯环的结构。 
医学史上也有一个事例。这就是德国的生理学家奥托.利维的有名的“梦的发现”。有一次,利维做了这样一个梦:一刺激迷走神经,其末梢就释放一种物质,该物质就能抑制心脏的活动。然后,再将停止了跳动的心脏的血采集起来,由于里面含有抑制性物质,所以如果再把这种血液注射到另一动物的心脏里面,该动物的心脏也将会停止跳动吧?如果能将这件事证实一下就好了。 
-------------------------------------------------------------------------------- 

2 梦的解释 
于是,第二天一早,他便兴冲冲地去了大学,为了做这种实验,他将研究者召集起来,正要给大家说明的时候,昨晚的梦却记不起来了。 
不管利维怎么想也想不起来。他想,那梦能再做一遍就好了,然后他就把纸和笔放在枕边。结果他幸好又做了一个同样的梦。他醒后马上将梦的内容记录了下来。 
一大早起来,他便匆匆忙忙地去了大学,开始了他“梦的实验”,结果,他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他把停止了跳动的狗的血液采集出来,接着注射给一只狗的心脏,于是,这只狗的心脏跳动便时而减慢,时而停止。 
不久,他向世界公布了他的这一实验结果,于是,这种实验在世界范围展开了。但是,不可思议的是:虽然有的研究者得出了与他相同的实验结论,但在有的人的实验中,接受了血液注射的狗的心脏,却根本没有变化。于是,这些人便说利维是个骗子,他也因此得了神经衰弱。 
如果用现代的知识来解释的话,这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通过刺激交感神经就会使心脏兴奋、心跳加快;当刺激迷走神经时,心跳就会减慢;如果再进一步增强刺激,心脏就会停止跳动。 
从以上可知人会做梦主要是因为平日的愿望或恐惧等各种感情在睡眠时不受抑制的显现出来。但我们也可以从梦中得到启发,而获得成功如利维的重大发现等。所以我们要处理好生活中的各种感情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用正确的方式来处理各种困难。 
================================================= 
第二种解释(引自中国科技报): 
做梦是人体一种正常的、必不可少的生理和心理现象。人入睡后,一小部分脑细胞仍在活动,这就是梦的基础。人为什么要做梦,不做梦会有什么反应呢? 

正常的梦境活动,是保证机体正常活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科学工作者做了一些阻断人做梦的实验。即当睡眠者一出现做梦的脑电波时,就立即被唤醒,不让其梦境继续,如此反复进行,结果发现对梦的剥夺,会导致人体一系列生理异常,如血压、脉搏、体温以及皮肤的电反应能力均有增高的趋势,植物神经系统机能有所减弱,同时还会引起人的一系列不良心理反应,如出现焦虑不安、紧张、易怒、感知幻觉、记忆障碍、定向障碍等。显而易见,正常的梦境活动,是保证机体正常活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梦是协调人体心理世界平衡的一种方式 

由于人在梦中以右大脑半球活动占优势,而觉醒后则以左侧大脑半球占优势,在机体24小时昼夜活动过程中,使醒与梦交替出现,可以达到神经调节和精神活动的动态平衡。因此,梦是协调人体心理世界平衡的一种方式,特别是对人的注意力、情绪和认识活动有较明显的作用。 

无梦睡眠不仅质量不好,而且还是大脑受损害或有病的一种征兆 

最近的研究成果亦证实了这个观点,即梦是大脑调节中心平衡机体各种功能的结果,梦是大脑健康发育和维持正常思维的需要。倘若大脑调节中心受损,就形成不了梦,或仅出现一些残缺不全的梦境片断,如果长期无梦睡眠,倒值得人们警惕了。当然,若长期恶梦连连,也常是身体虚弱或患有某些疾病的预兆。


亚里士多德对梦的定义是“梦是一种持续到睡眠状态中的理想”。

7. 宇宙到底是什么?

宇宙(Universe)在物理意义上被定义为所有的空间和时间(统称为时空)及其内涵,包括各种形式的所有能量,比如电磁辐射、普通物质、暗物质、暗能量等,其中普通物质包括行星、卫星、恒星、星系、星系团和星系间物质等。宇宙还包括影响物质和能量的物理定律,如守恒定律、经典力学、相对论等。

宇宙到底是什么?

8. 到底什么是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