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街亭之战,马谡为何不肯听诸葛亮的话?

2024-05-01 13:05

1. 三国街亭之战,马谡为何不肯听诸葛亮的话?

马谡为什么要守山?马谡为什么要守山?第一点可以分析为马谡的实战经验不如其他将领。当他面对张合的主力部队时,张合感到没有把握和害怕。在这种情况下,马谡想的是找到一个更安全的方法来打败张合。于是他决定放弃平地,改守南山。但他遭到了张合的伏击,被轻易击败。

我们可以分析一下马谡其实是想证明自己,要知道在同僚都信任的情况下,如果自己还无所作为,就不能走到这里,还有就是对于诸葛亮那里也不好解释,毕竟诸葛亮是很看好马谡的,希望他能有所作为。所以马谡在勘察完地形后,就想迎战张合,给张合以致命一击,所以设置了一个奇迹,回去也是一种解释,但没想到聪明反被聪明误,自己的手下不肯接受,最后街亭失守。

马据山和守城的目的,其实可以在兵法中找到一些影子,但他只知道抄袭而不值得考虑战场的实际情况,如果他能按照诸葛亮的建议,和王平一样,那么守住亭子应该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如果能守住亭子,龙游以后的战斗就更有利了,恢复中原也不是没有希望。但是,街亭的丢失直接导致了第一次北伐的失败,魏国也将防御的重点从东吴转移到了蜀汉,蜀汉失去了进攻曹魏的最佳时机,马谡即使死了也无法弥补他的罪过,背上永世的骂名也是实至名归。
小编针对问题做得详细解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还有什么问题可以在评论区给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评论,如果哪里有不对的地方,大家可以多多和我互动交流,如果大家喜欢作者,大家也可以关注我哦,您的点赞是对我最大的帮助,谢谢大家了。



三国街亭之战,马谡为何不肯听诸葛亮的话?

2. 大家怎么看待马谡?

马谡的评价
诸葛亮并非哭的马谡,而是哭自己没了解马谡的性格,马谡刚愎自用,又背负着众人的议论 纷纷说他纸上谈兵,舆论的压力迫使马谡请战,而刘备的临终遗言诸葛亮抛诸脑后,还有马谡街亭失守使得诸葛亮北伐失败只能无功而返正是他痛哭的原因。 马谡被诸葛亮军法斩首是客观现实,“下狱物故”不能解释为下狱病死,物故是死亡的意思,不是病死的专用语。如果马谡是病死,全军十万人也不会一起落泪。至于马谡逃亡,也值得商榷,他是被包围在山上,突围而出,有资料称诸葛亮的主力在数里外,没有救援退兵了。马谡逃亡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不知道诸葛亮退兵方向,诸葛亮退往西城回汉中,马谡突围与主力失散迟归;回到大营刚到向朗那里就被抓,被误认为向朗包庇马谡逃亡,第二种是他回到军营,此时诸葛亮要杀他和另外的将领,向朗等人正劝说诸葛亮,为马谡求情,众军怕他被杀劝他躲藏,甚至是把他藏起。结果最终被下狱问斩,知道些情况的向朗也被牵连免职,数年后诸葛亮才让他担任光禄勋。

3. 众人都极力反对马谡守街亭,为何马谡压上全家性命也要去?

正史之中马谡并没有说压上身家性命也要去祁山,他自身无疑肯定是想去的,毕竟成了就是大功一件,但也没提他抢着去。
三国志中记载,诸葛亮北伐之际,亲率领大军,打算突袭祁山,这时候需要一个先锋开路,军中很多人认为应该选择经验丰富的老将,比如魏延、吴懿这种的,但诸葛亮力排众议,自己提拔任命了马谡为先锋。
所以任命完全是出自诸葛亮一个人的意见,正史并没有提到马谡拿了身家性命去力争。
这也是诸葛亮最悔恨的地方,就是因为自己用错了人,导致失去了大好局面,后来为惩罚自己他主动上疏请求自贬三等。诸葛亮曾在战后对街亭之战的失败做了反思,认为此战“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这个“一人”其实指的就是全盘指挥军队的自己,诸葛亮在反思中也是将错误全都归结于自己。
马谡压上全家性命应该是在《三国演义》里的故事。演义中,在要命先锋时,马谡自告奋勇为先锋守街亭,面对质疑,他还立下了军令状。
演义这样写或许是罗贯中老先生为了给诸葛亮减轻一点舆论压力,毕竟诸葛亮在演义里是圣人,是不会犯错,也是不能犯错的,因此把诸葛亮选马谡当先锋改成马谡自告奋勇,这样诸葛亮的负担就小了很多了,背上的锅也轻了不少。
诸葛亮虽然能力很出众,但他终究也是一凡人,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他也是会犯错的。总的来说,他已经做的够好了,其实只要马谡听诸葛亮原本的安排,不要瞎搞,依旧没多大问题,但谁知道这个马谡太不听话了,硬要瞎搞!
不过演义居然这样提了,我也就强行分析一波吧。
马谡赌上命也要当先锋,是为了有大作为,自此成为诸葛亮手下的大将,而不是一个参军。
当时蜀中大将稀缺,马谡其实想升官难度并不是很大,但前提是他得要立功,于是他就毛遂自荐当先锋了。
其实后来也确实是这样,战场是最好的试金石,王平因为街亭之战保住了实力,所部没有受到太大损失,能力得到了检验,结果就升官了,官位迁为讨寇将军,封为亭侯,自此走向了巅峰。
若是当时马谡成功了,或许他可以达到与大将魏延等人不相上下的地位了。

众人都极力反对马谡守街亭,为何马谡压上全家性命也要去?

4. 马谡是怎么丧命的?

三国时期,司马懿用计杀掉叛将孟达后,奉魏主曹睿之令,统率20万大军杀奔祁山。诸葛亮在祁山大寨中闻知司马懿统兵而来,急忙升帐议事。
诸葛亮道:"司马懿此来,必定先取街亭,街亭是汉中的咽喉,街亭一失,粮道即断,陇西一境不得安宁,谁能引兵担此重任?"
参军马谡道:"卑职愿往。"
蜀帝刘备在世时曾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诸葛亮想起刘备的话,心中有些犹豫,便说:"街亭虽小,但关系重大。此地一无城廓,二无险阻,守之不易,一旦有失,我军就危险了。"
马谡不以为然,说:"我自幼熟读兵书,难道连一个小小的街亭都守不了吗?"又说:"我愿立下军令状,如有差失,以全家性命担保!"
诸葛亮见马谡胸有成竹,于是让马谡写下军令状,拨给马谡二万五千精兵,又派上将王平做马谡的副手,并嘱咐王平:"我知你平生谨慎,才将如此重任委托给你。下寨时一定要立于要道之处,以免魏军偷越。"
马谡和王平引兵走后,诸葛亮还是不放心,又对将军高翔说:"街亭东北上有一城,名为柳城,可以屯兵扎寨,今给你一万兵,如街亭有失,可率兵增援。"高翔接令,领兵而去。
马谡和王平来到街亭,看过地形后,王平建议在五路总口下寨,马谡却执意要在路口旁的一座小山上安寨。王平说:"在五路总口下寨,筑起城垣,魏军即使有十万人马也不能偷越;如果在山上安寨,魏军将山包围,怎么办?"马谡笑道:"兵法上说:居高临下,势如破竹。到时候管教他魏军片甲不存!"王平又劝道:"万一魏军断了山上水源,我军岂不是不战自乱?"马谡道:"兵法上说:置之死地而后生。魏军断我水源,我军死战,以一当十,不怕魏军不败!"于是,不听王平劝告,传令上山下寨。王平无奈,只好率五千人马在山西立一小寨,与马谡的大寨形成犄角之势,以便增援。
司马懿兵抵街亭,见马谡下寨在山上,不由仰天大笑,道:"孔明用这样一个庸才,真是老天助我啊!"他一面派大将张邰率兵挡住王平,一面派人断绝了山上的饮水,随后将小山团团围住。蜀军在山上望见魏军漫山遍野、队伍威严。人人心中惶恐不安,马谡下令向山下发起攻击,蜀军将士竟无人敢下山。不久,饮水点滴皆无,蜀军将士更加惶恐不安。司马懿下令放火烧山,蜀军一片混乱。马谡眼见守不住小山,拼死冲下山,杀开一条血路,向山西逃奔,幸得王平、高翔以及前来增援的大将魏延的救助,方才得以逃脱。
街亭一失,魏军长驱直入,连诸葛亮也来不及后撤,被困于西城县城之中,被迫演出了一场"空城计"。
诸葛亮退回汉中,依照军法将马谡斩首示众,又上表蜀后主刘禅,自行贬为右将军,以咎自己用人不当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