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第一次科举考试中榜学子为什么全是南方人?

2024-05-19 03:41

1. 明朝第一次科举考试中榜学子为什么全是南方人?

朱元璋建国后,为了建设美丽繁荣大明王朝,非常重视科举考试。对主考官的选择也慎之又慎。但是在洪武三十年二月举行的第9次会试中,朱元璋却大开杀戒,对主考官们又凌迟又发配。原因在于,主考官们录取的人,全是一个地方的。
主考官们为什么只录取一个地方的?录取得对不对呢?
这年的第一主考官,是渊博多闻,号称大儒的刘三吾。
刘三吾,名昆,后更名为如步。因其性情耿直,自号“坦坦翁”,湖南茶陵人。曾为元朝旧臣,后因战乱,避于故乡,潜心著述。
洪武十八年,大儒刘三吾应诏入宫,被朱元璋封为翰林学士,据《明史》记载,因他“博览善记,应对详敏”,于是“屡承顾问,悉多称旨”。
刘三吾是个做学问的人,自然对工作认真严谨。他主纂的《存心灵》《省躬录》《礼制集要》《寰宇通志》等御用典籍,深得朱元璋称赞。朱元璋赐他朝鲜进贡的玳瑁笔,并尊其为“阁老”。
这一年的科举考试,朱元璋任命刘三吾为主考官,并向他交代交代,一定要组织好,为国家录取更多有用的人才。
70多岁的刘三吾听令后,极为重视,亲自监考,亲自组织阅卷。对已被择录的试卷反复评阅,对没被择录的试卷他也随时调阅,唯恐遗漏人才,更唯恐做得不够公正,落人口实。最后,刘三吾和参与阅卷的官员们按照科举制度。录取了51名贡士。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发榜那天,却发生了大规模骚乱。
原来,这51名贡士皆出自南方,没有一名北方学子。
愤怒的北方学子联名上疏,状告作为南方人的刘三吾偏袒南方人。又大闹贡院,用泥团砸掉皇榜。此事很快惊动了朱元璋,他立刻召来刘三吾,查问缘由。
刘三吾取士公正公平,全凭文章质优而录,心底无私。因此,对朱元璋的查问一点也不慌张,还帮朱元璋分析原因:“北方受元朝统治多年,文人又饱受摧残,人才凋敝。而南方富庶,学习风气浓厚。自然北方学子的文章不如南方学子。南北同考,优劣自现。”
朱元璋听了刘三吾的话,也觉得有道理。但是这样很不利于稳定啊,于是他好脾气地说道:“北方学子寒窗苦读十载,却一名也不能中,南北不能平衡,会造成社会矛盾。为和谐起见,还是希望能在北方学子中择录几人,以安民心。”
尽管朱元璋的话带着商量的口气,但知识分子刘三吾却是个有原则的人,他认为非要在北方学子中再选录几人,明显有失公平,于是坚决不同意。
朱元璋见刘三吾是个说不通的死脑筋,于是停其职,让翰林院侍讲张信组织人员重新阅卷,并增录北方学子。
张信不敢轻慢,组织了班子一板一眼重新阅卷。阅后回复朱元璋:“择录的学子文章,的确是考生中最好的。可以说,北方学子中最好的文章跟南方学子中最差的文章,都比不上。”
显然,张信这个知识分子还是个死脑筋,根本没有理解朱元璋的意思。如此一来,北方学子闹得更凶,又上疏说张信等人与刘三吾都为南方人,互相勾结,故意拿北方学子差的文章与南方学子好的文章比对。
朱元璋大怒,命刑部彻查刘三吾和张信等人。刑部揣摩圣意,对刘三吾和张信等人好一番严刑拷打,最终整出了一份“营私舞弊”的证词。
朱元璋得到刑部的回复后,信以为真,大光其火,立刻将张信等二十多人凌迟处死,念刘三吾年老,又曾为国家文献制度等做出过贡献,免其一死,发配边疆。至于已经录取的51名贡士,则全部不予录取。
最可怜的是,榜上考了第一的一个叫陈安的状元,受此案牵连,竟以“行贿”罪问斩。
接下来,朱元璋亲自组织了一场殿试,录取了61名贡士,而这61名贡士全部来自北方。如此一来,情绪激愤的北方学子,终于心满意足了。
自此后,朱元璋为了杜绝再发生类似事件,又定了一个规矩:南北分卷考试,并按南北比例择取。
自此后,北方房价猛涨,南方人为了能考试能加分,不惜砸锅卖铁,也要整个北方户口??
(参考资料:《明史刘三吾列传》)

明朝第一次科举考试中榜学子为什么全是南方人?

2. 明朝第一次科举考试中榜学子为什么全是南方人 生都是

这是必然的,南方的教育体系,资料保存比较完整!经济基础也比北方要好!

3. 朱元璋下令举行科举考试,录取考生为何全都是南方人?

这是在大明洪武30年发生的事,这一年,科举考试录取了52名考生,全部都是南方人。这引起了北方学子的不满,认为是朝廷有意偏袒南方人,引发了动乱。这是历史上有名的“南北榜事件”。
由于这次录取的全部都是南方人,而且主考官、副考官也都是南方人。于是,北方学子就猜测,这是主考官对北方学者的打压。于是,他们联名上书,状告主考官徇私舞弊,偏袒南方学生。紧接着,这一事件逐渐演变成,南北方的对峙。

一向以公正严明自居的朱元璋,听到这一事情后,也感到非常愤怒。他下旨,组成一个专门的调查小组,重新复核试卷。经过一系列复审之后,却发现其中,并无徇私舞弊的现象。
其实,这也不难理解。因为北方长期处在战乱的环境中,那些文学大家们,早已经逃往南方。而依旧留守北方的这些学子们,文化水平,已经远远落后于南方。因此,在全国统一的考试中,北方考生落榜,也没有什么可奇怪的。

但这对于朱元璋来说,就是一个非常头疼的问题。封建社会的科举考试,一方面是在全国范围内选拔人才,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平衡,各地人员在朝廷中的力量。如果录取的全部是南方人,那么势必会造成北方的动乱。
于是,朱元璋使用雷霆手段,迅速将主考官流放,副考官凌迟,以此来贫富北方学子的心情。而且,这一次录取的所有学子,成绩一律作废,考试前三名人员,也都受到了流放的处罚。
紧接着,朱元璋在同年6月,重新开考。这次录取了61人,全部是北方人。朱元璋以这种仅次于疯狂的举动,来向天下表明,他的公正严明。

朱元璋死后,他的后代们,在科举制度上做出了改进。明朝科举不再是全国排名,而是按地域划分成“南北榜”。由于北方文化水平略低,所以在南北榜中,北方人占4成名额,南方人占6成名额。
科举本来就是为国家选拔人才,但仅从一份试卷成绩,来判断一个人的能力,看似公平,实则草率。朱元璋能不看成绩,从实际出发,解决问题,也可谓是“一代明君”。

朱元璋下令举行科举考试,录取考生为何全都是南方人?

4. 明初的春夏榜案,真的是一起舞弊案吗?有何见解?

明初的春夏榜案也叫南北榜案,它并不是一起舞弊案,而是朱元璋将其上升为政治事件,为了平衡南北两地差异,维持政权的稳定。因为在宋朝时期,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南移,文化发展较为繁荣,而北方经过连年战乱摧残,发展较为落后,所以南北两地学子的水平有着较大差距,这就导致科举录取的学子人数南方要远远大于北方,但并未出现像南北榜案中北方学子未被录取一人的情况,所以这是一个契机,是统治者弄权的手段。

一、南北榜案的经过。洪武十三年,也就是1397年,在三月份的殿试录取榜单中,上榜的51人全部都是南方人,因此称为南榜。该录取结果遭到北方学子的质疑,因此落地的北方学子们联合上疏,状告以刘三吾、白信蹈为首的主考官徇私舞弊。朱元璋得知后自然是恼羞成怒,他下令让人重新阅卷,侍读张信、侍讲戴彝等人组成12人的阅卷小组,经过数日的审核后发现,北方学子的文笔确实不佳,而且还犯有禁忌之语,也就是说之前被录取的那些人是没有问题的。

可是这一结果仍然不能让北方学子信服,朝堂之中亦大力抨击,为了平息此次风波,朱元璋于六月再次举行殿试,最终录取了61人,全部是北方人,称之为北榜。春榜的主考官和重新审核的人都被革职代办,刘三吾被发配,张信被处死。

二、南北榜案的影响。南北榜案反映出南北两地巨大的文化差异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是无可避免的。但统治者为了稳定北方,不得不做出让步,经过此次事件,南北卷出现,南方录取六成,北方录取四成,后来为了照顾西南偏远地区,出现了中卷。此举能够调动落后地区学子的积极性,有利于文化教育的普及。

5. 北方人为什么在宋代科举上考不过南方人

南方人富裕,读书人就多
不光宋朝,那个朝代都是南方人进士多

北方人为什么在宋代科举上考不过南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