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在开发中传承

2024-05-09 15:22

1. 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在开发中传承

广西旧州绣球:“文化致富”带动技艺传承
  广西靖西县新靖镇旧州村以盛产绣球著称,手工绣球起源于宋代,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然而,随着社会发展速度加快,纯手工制作绣球逐渐减少,古老技艺一度濒临消失。
  继广西“边境文化长廊”、“知识工程”两个工程在全国成功推广后,2007年,广西文化部门推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致富”创新工程。其中,靖西为民族生态文化型“文化致富”模式,即通过生态博物馆推动民俗旅游,把绣球、壮锦发展成旅游产品,通过农民致富来带动绣球技艺的传承,使绣球产业成为乡村发展的新动力。
  如今,旧州绣球产值每年可达到400多万元,极大地带动了绣球村农民致富。在政府主导、民众自觉参与保护传承下,其惠民富民的效应已日益凸显。当地的主要做法有三:
  一是抓传承培训,营造传统技艺发展良好氛围。举办农民刺绣技术培训班、濒危技艺堆绣培训班、少年女童刺绣班等,加强对绣球技艺的普及与传承;开设工艺美术课,通过织绣艺人传授技巧,提高手工艺人的文化素质和工艺水平;在有线电视台开设栏目,对绣球等新研发产品进行展示、传播;举办民间民俗文化大巡游;以绣球为题材的文艺精品——壮族末伦《绣球传说》,2011年参加第七届中国曲艺节获最高奖,为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奠定了基础。
  二是抓政策扶持,打造非遗传承发展好环境。即实施文化旅游联创工程,做好旧州民俗街绣球产业的扶持。靖西县政府将绣球作为主要的旅游产品,将旧州村作为全县重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示范基地来建设,在政策上扶持,在资金上倾斜。几年来,通过国家旅游发展资金补助、地方财政投入和群众自筹等渠道共筹集3000多万元投入项目扶持和生态环境建设。通过申报“广西绣球之乡”“中国绣球之乡”,村民自觉参与形成了“旧州绣球一条街”,织绣产品形成订单生产营销海内外,人均年收入万元以上,有力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旅游联动发展。
  三是抓产品创新,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建立完整的生产和销售机制。成立了旧州街刺绣协会,形成“公司+协会+农户”的发展模式。在靖西、百色和南宁等地设立了绣球销售代理商,让更多的游人和客商方便购买和了解绣球;通过商标带动,进一步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内涵。

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在开发中传承

2. 如何传承,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奇葩,它承载着历史记忆,延续着文化血脉。而非遗不是死去的历史,需要活态传承,如今成都举办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正是活态传承的体现,它的意义不仅在于展示和弘扬,更在于促使非遗“长生不老”的活下去。
  如一杯陈酿,历久而弥香。四川非遗作为我国非遗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四川先民的聪明才智,折射出巴蜀儿女的文化底蕴。在这次非遗节我们看到:一件件精美的传统手工艺品,闪烁着四川儿女的灵慧之光;一段段古老民俗的表演,流淌着巴山蜀水的文化血脉。在天府这片人杰地灵的热土,非遗构筑起一座璀璨夺目的文化宝库。今天,我们举办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就是让四川非遗集中亮相,向世界展示中国“绝活”,向民众揭开神秘“面纱”,进而通过交流、互动、传播,打造一场中国特色、四川元素的非遗“盛宴”。
  展示非遗是我们的荣光,保护非遗是我们的责任。今天,我们之所以在中国、在四川、在成都,还能看到如此鲜活的非遗展示,就是因为我们的保护工作卓有成效,而面对未来,非遗保护任重道远,正如原国家文化部部长孙家政所说“这是守望我们自己的精神家园,是记住我们民族自己回家的路”。对此,我们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真正树立起“断痕即消亡”的警觉意识,以刻不容缓的态度,积极开展保护传承,绝不能让文化遗产变成“文化遗憾”。
  曾经应有不等于永久留存,现在“活着”不等于“长生不老”。对于非遗的保护,我们要树立一种活态传承的理念,因为非遗不是不可移动的文物,不是放进博物馆保护起来就够了,而应是一种“活态流变”的延续。在这方面,四川的做法可圈可点,他们通过培养传承人、建立保护基地和协会、组织非遗下乡演出等形式,使非遗得以有效挖掘、整理和传承,而此次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选在成都,也充分说明世界非遗组织对四川非遗保护和传承的认可。
  回归生活是最好的保护,接轨现代是最好的传承。非遗源于生活,只有与时俱进地融入现代社会,才能“活”得更滋润。我们注意到本届非遗节就聚焦“现代化进程中的非遗保护”这一时代课题,探索“互联网+非遗”“文化+双创”的融合发展路径,体现了非遗传承与时俱进的态势。对此,我们要积极适应,在不破坏非遗的纯粹性与原真性的前提下,进行科学有效合理的再利用。比如:有的非遗项目可以开发别具特色的旅游或服务项目,走向市场,创造经济效益,使其由“输血”变“造血”,以“产”养“遗”。有的非遗项目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利用动漫技术把非遗原汁原味地“复制”下来,并借助互联网进行裂变式传播,吸引民众关注,从而在社会上培育更多的非遗“粉丝”。
   
  世界非遗聚焦中国,中国非遗聚焦四川。国际非遗节选在成都,无疑使四川非遗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而此次盛会作为世界最高级别的非遗论坛,必将引领着非遗保护传承的未来走向。我们相信,四川能够乘此东风,通过活态传承让非遗“保值”甚至“增值”,进而在世界非遗名录中永绽光彩。
  关于贵州传承非遗作文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背景: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不仅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党和国家历来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此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绩。
  但是,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增强,经济和社会的急剧变迁,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保护和发展遇到很多新的情况和问题,面临着严峻形势。
  我国“非物质遗产保护”面临的问题: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实状况令人堪忧。
  一些依靠口传心授方式加以承传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随意滥用、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经常可见。
  二、法律法规建设的进程不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紧迫性相适应。
  由于保护工作仍未能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规划,与保护相关的一系列问题不能得到系统性解决。
  保护标准和目标管理以及收集、整理、调查、记录、建档、展示、利用、人员培训等工作相对薄弱,保护管理资金和人员不足的困难普遍存在。
  三、一些地方保护意识淡薄,重申报、重开发、轻保护、轻管理的现象比较普遍。
  少数地区进行超负荷利用和破坏性开发,存在商业化、人工化和城镇化倾向,甚至借继承创新之名随意篡改民俗艺术,损害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
  四、机构不健全,专业人才缺乏,工作落实不到位。
  现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机构基本不能适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综合性、多部门协作性、专业性、广泛性、长期性要求。
  一些具体工作人员,甚至有的分管领导和专家小组成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理解不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评判标准把握不准确。
  五、 *** 投入不足,普查、抢救、保护经费严重缺乏。
  许多地方连基本的普查工作经费尚且不足,更谈不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
  六、宣传不足,没有在全社会形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力。
  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多被认为是文化部门一家之事,相关部门、社会团体、广大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淡薄。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
  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
  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连结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
  保护和利用好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
  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境外,随意滥用、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时有发生。
  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刻不容缓。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策:一、认真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
  要将普查摸底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性工作来抓,统一部署、有序进行。
  要在充分利用已有工作成果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地区、分类别制订普查工作方案,组织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调查,全面了解和掌握各地各民族非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文300字   今天,我们学校组织春游,去非物质文化遗产园,这可是我做梦都想去的地方,我等了好久终于等到了这一天。
  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坐上了大巴车,一路上我看见了许多美丽的景物,一棵棵树儿都长出了嫩绿的芽儿,仿佛在告诉我们春天来了,万物苏醒。
  农民伯伯辛勤耕种的油菜花,黄灿灿的,好看极了,一路欣赏着美景,我和同学们也一路高歌。
  很兴奋,终于到了非遗园。
  一进门我们可以看见美丽的喷泉,大鼓和革命战士用的马车,真壮观呀!导游先让我们看斗鸡、赛狗、赛马,它们跑的速度可真快!让我看得眼花缭乱,看完了这些,导游又把我们带到马戏团,一进门黑漆漆的,伸手不见五指,我有些害怕,等我坐好了位置,表演也开始了,刚开始就表演空中飞人,惊心动魄的一幕,只见两位叔叔在空中紧抓竿子,从这头荡到那头,去接另一位叔叔,连成接龙,真惊险呀!最后,我们看得是水舞,那美丽的喷泉随着音乐的旋律开始跳舞。
  真让人目不转睛。
  我们要走了,我还真有些恋恋不舍。
  写一篇非遗的传承的论文该怎么写  五千年岁月的洗礼,五千年情感的积淀,五千年智慧的凝聚.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历史悠久的黄河文明,一道割舍不了的古韵情怀,一份沉甸甸的历史传承,永驻心间.——题记当玛雅文明隐没于未知的空间,当古巴比伦王朝终结于漫漫硝烟,当古罗马斗兽场成为永久的遥想,当古埃及金字塔化身为玄妙的谜团……惟有你,依旧昂首挺胸,屹立于世界东方.挺过战火,挺过饥荒,你步伐坚定,意志坚韧,你教我怎能不为你倾心——伟大的中华,伟大的传统,伟大的文化!但如今,对于你,我在喝彩之时更多了份感伤——熬过了无数的苦难,为何你要在繁縻的花开间独自黯然的凋零呢?为何你要在这和平的年代里缓慢而沉重的迈向终点呢?是为了不成为科技发展的绊脚石,让十三亿中华儿女过上更富裕的日子吗?抑或是,我们这些做儿女的为了追求那份物质的满足而无情的牺牲了你,让你不得不与我们含泪诀别?不难发现,国画正与我们的生活渐行渐远,毛笔早被鼠标排挤到书架的角落,茶道在中原土地上逐渐失落:它们却在异域文化里日渐兴起,蓬勃发展.原来是我们的淡忘让你“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不难了解,一排满载美食的摇船,满足了游人们的舌头,却破坏了满载诗情画意的西湖水澄澈的美丽;如日中天的旅游热,将旅行社的口袋染成了金色,却给丽江古城的宁谧漆上了无法退却的乌黑……原来是我们的过度开发让你“人命危浅,朝不虑夕”!外来的敌人再强大也不曾将你击倒,你悉心呵护的儿女却轻易的将你伤得体无完肤;你赐予了我们文明后裔的光环,我们却在无知迷茫的脚步里将之粉碎.伟大的传统文化,请等等怀着无尽歉意的十三亿中华儿女吧!时间换得了科技的发展却唤不回消逝的文明,金钱弥补得了物质的匮乏却丰富不了虚空的精神.你已给我们造就了无可比拟的财富,所以,我们难道不应该放慢追逐科技的脚步,去捡起心灵深处关于你的记忆;我们难道不应该淡却金钱至上的观点,去治愈你那血淋淋的创伤么?现在,我们怀着让你在未来的五千年、五万年乃至五亿年的时间里依然君临天下的决心去弥补我们的过错,这样,你会停止 *** ,重舒眉头,展露笑颜,永远相随在我们的左右吗?所以,请等等我们吧,不要就这样离我们而去.把根扎下,心灵之花会璨然绽放;把根扎下,民族之树会枝繁叶茂.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10月17日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即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想象力,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保护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连结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也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前提.在2006年6月10日我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前夕,文化部公布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标识.2007年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据悉,文化部将与教育部等部门协商,计划将“非遗”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把“非遗”纳入中小学课程,组织“非遗”进大学等,使青少年近距离感受和了解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我党十七大报告也特别提到,要加强对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对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鉴于广大中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不多,特设置作文训练题目,兼以审题指导,同时附录学生习作及简要评点,以期引起中学师生的重视.
  关于巢湖非遗文化的作文   非遗园,就是合肥非物质文化遗产园。
  它位于合肥北部的卧龙山自然生态风景区,是一个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于一体的新型文化乐园。
  步入非遗园的大门,里面的景色非常美。
  不仅有各色各样的喷泉,还有许多古代用的马车、鼓架等。
  往里走,有一个很大的赛马场,这里有许多新鲜热门的活动。
  有:斗鸡、斗牛、赛狗、赛马等,其中赛马最为激烈。
  比赛开始前,骑士们就已经骑上了他们的马儿准备开始比赛,而马儿们也是跃跃欲试。
  口令一响,骑士们就驾驭着各自的马儿冲出跑线,个个威风勇猛,奋力拼搏。
  马儿们也是撒开四蹄,腾空而起,毫不松懈。
  当裁判宣布比赛结果时,在场的观众都兴奋地站起来为赢得比赛的那组选手和马儿热烈鼓掌。
  离开赛马场,我们来到的是一个庞大的马戏团。
  这里的节目丰富多彩,有:空中飞人、力量杂技、骑马等,其中最吸引人眼球的是那惊险 *** 的空中飞人。
  只见一位位表演者登上离地面数丈高的平台,然后一些人“倒挂金钩”在一个类似秋千的东西上,再把队友“甩”到对面的秋千上,就这样,都让人揪心不已。
  离开马戏团,我们看到的是壮观华丽的音乐喷泉,这些喷泉形态各异。
  只见喷泉里的水随着音乐升腾跌宕的旋律一个个喷了出来,它们有的像鲜花绽放,有的像飞箭直射而出,有时围成了王冠形状,有时围成了爱心形状,有时又像惊涛骇浪不断涌出。
  真是美丽之极。
  非遗园荟萃了古代文化与现代科技,它不仅需要我们去保护,还需要我们去传承。
  支持非遗,环保让步800作文  学校广播通知,今天的班队会在操场进行,主题是——走近“非遗”!什么是“非遗”?同学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大家议论纷纷。
  “我知道!”一位同学叫起来,“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什么意思呢?”一位同学追问道。
  有的人说:“是向我们展示一些精美的作品吧!”“不对!应该是一种奖品发给表现好的班!”“不可能!依我看,应该是为庆祝些什么而定的一个标题罢了。
  ”教室里乱成了一锅粥。
  正在大家争得面红耳赤的时候,一抹红色飘了过来!这是个“危险”的信号——向老师来了!教室里立刻安静下来。
  向老师轻轻地说:“带上自己的椅子,到操场去看看我们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异口同声地问道:“向老师,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什么呀?”老师耐心地解释:“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相对于有形的财产来说,是一种无形的遗产。
  它是很有价值,值得传承下去的一种民族技艺。
  用心去看看,你就会明白的!”我们迫不及待地带上凳子,冲出了教室。
  操场就像一个大火炉,烤得我们直冒汗。
  但我们仍目不转睛地盯着搭建在操场正前方的舞台。
  首先,主持人介绍侗族人民的生活习俗。
  接着,孽龙表演开始了。
  两个身着侗族服装的小伙子出场了,一人舞龙,一人舞球。
  龙在舞台上上下翻飞,看得我们眼花缭乱。
  我仿佛感受到了龙的朝气和生命力。
  一阵雷鸣般的掌声不由自主地响起。
  体育刘老师和张老师实在忍不住,走到舞台上,跃跃欲试。
  我们立即用掌声表示支持。
  看似简简单单的随手挥舞,可要做到真正的配合,却有天大的难度。
  你瞧,刘老师往左,张老师就往右,真是太“惨不忍睹”了!他们边舞,同学们边笑,连一向严肃的向老师也忍不住捧腹大笑起来!看来,这条龙不是随随便便就能舞好的。
  主持人说:“同学们大概笑累了,听一段奇特的音乐放松放松吧!接下来是芦笙演奏。
  这可不是一种普通的乐器。
  它主要流传于通道侗族自治县。
  芦笙用几块铁片,几根竹子就可制作。
  芦笙构造简单,吹出来的声音却十分动听。
  请欣赏!”只见几位侗族小姑娘,边跳边吹着出来了。
  她们的舞姿优美,我们从没见过。
  乐声低沉浑厚,十分舒缓,保你听过一次,就再也不会忘记。
  反映上虞非遗保护传承实际和上虞传统民风民俗的文章  上虞民性素称敦厚,“习勤俭,安耕织;勤诵读,尊师友;廉耻为尚,气节相高”。
  旧俗礼仪与绍属各县大致相同。
   耕作 解放前,农民靠天种田,农事中诸多迷信习俗。
  每年除夕去田头祭田公田姆(即土地神),以求来年丰收。
  收割新稻,新米饭先祭祖宗、祭灶神。
  正月十四晚上,村民手执火把、扫帚去田边烧茅草,谓“迎神驱虫”。
  村中第一家拔秧种田(俗称开秧门)忌“地火日”(也称土旺日),以防地火烧死。
  播种时忌递秧,以为递秧易发手掌风。
  视妇女跨越农具为不吉利。
  妇女遇到搁置在道路上的农具须绕道而行。
  遇久旱不雨,农民即群集向龙神求雨。
  遇虫灾,迎神驱虫;亦有把破扫帚倒插田中,意为“请扫帚神驱虫”。
  解放后,以上旧俗基本上被革除,科学种田逐渐普及。
   主食 以食稻米为主,大小麦、玉米(俗称六谷)、番薯等杂粮为辅,崇尚节俭,有“吃3年烂饭起幢屋”的俗语。
  平时一日三餐,农村农忙时增加一、二餐点心。
  遇灾年水稻歉收则吃麦粞饭、瓜菜饭,甚至挖采野生植物蕨根、马兰头等充饥。
  农村多食涨性好、出饭率高的早米,晚米用作舂年糕。
  糯米多用来做酒和制点心。
  吃饭时忌用筷子敲碗,忌用脚踩饭粒,忌吃镬心饭,镬心饭留待下餐煮饭时做“饭娘”,提高出饭率,招待客人或做重活时才烧煮不掺冷饭的纯米饭(又叫光棍米饭)。
  70年代以来,县内粮食连年丰收,群众用粮水平不断提高。
   服装 清末民初,农村一般群众多用自治土布手工缝制服装,城镇开始出现“洋布”(机织布)。
  天热时服饰为大襟短衫,上层人士多穿中式长衫,外套背心或马褂,素有“潮烟煤头纸,长衫马褂子,头戴红顶子”的俗语。
  妇女穿大襟衫,有的外套背心,下系围裙。
  所用衣料贫富相差悬殊,富者多穿绢纱绸缎。
  20年代以后,城镇青年女子曾流行穿旗袍。
  30年代起,城镇青壮男子中流行中山装、学生装。
  男女服色以蓝、黑、藏青、驼灰为主,儿童穿着大红大绿,较为鲜艳。
  解放后,男女均流行穿列宁装、中山装、工人装、青年装。
  70年代末以来,中外各式时装传入县内,服装开始向多色调、多式样方向发展,棉布已为化纤、毛料取代。
   居住 农村大都聚族而居,村落朝阳背阴,住房有泥木结构、砖木结构、石木结构等。
  大多坐北朝南,坐西朝东,坐北朝南谓之“朝南享福”,但忌朝正南,以为正南与南极星相冲克,要绝后,只有庵堂、庙宇、祠堂才朝正南。
  平房、楼房多为三间一体或三间两居头,楼房前后有窗称“双开口”,只前面有的称“畚斗楼”。
  有的堂屋无楼板,以备红白两事。
  豪富人家深宅大院,有台门天井。
  沿海沙地多为草房,通常二间一披,俗称“稻桶屋”。
  旧时造屋颇多禁忌,先请风水先生定向,择日动工。
  新屋右侧不能高出或突出于邻居的老屋,称为“左青龙,右白虎”,否则左边人家要丧丁破败。
  上梁时要披红避邪。
  上梁后梁上挂一只麻袋,内放一只活雄鸡及秤、斗谷麦等避邪物和祭品,梁上贴横联,上书“紫微高照”等。
  抛上梁馒头,第一双馒头由户主长辈用被单布接住。
  晚上办上梁酒庆贺。
  以为“青龙怕灸,白虎怕臭”,故灶间建在右边。
  80年代以来,建房以砖混(混凝土)结构为主,且多为二层晒台楼屋,讲究宽敞明亮,美观实用,造屋时求吉利的习俗基本沿用不变。
  关于巢湖非遗文化的作文   非遗园,就是合肥非物质文化遗产园。
  它位于合肥北部的卧龙山自然生态风景区,是一个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于一体的新型文化乐园。
  步入非遗园的大门,里面的景色非常美。
  不仅有各色各样的喷泉,还有许多古代用的马车、鼓架等。
  往里走,有一个很大的赛马场,这里有许多新鲜热门的活动。
  有:斗鸡、斗牛、赛狗、赛马等,其中赛马最为激烈。
  比赛开始前,骑士们就已经骑上了他们的马儿准备开始比赛,而马儿们也是跃跃欲试。
  口令一响,骑士们就驾驭着各自的马儿冲出跑线,个个威风勇猛,奋力拼搏。
  马儿们也是撒开四蹄,腾空而起,毫不松懈。
  当裁判宣布比赛结果时,在场的观众都兴奋地站起来为赢得比赛的那组选手和马儿热烈鼓掌。
  离开赛马场,我们来到的是一个庞大的马戏团。
  这里的节目丰富多彩,有:空中飞人、力量杂技、骑马等,其中最吸引人眼球的是那惊险 *** 的空中飞人。
  只见一位位表演者登上离地面数丈高的平台,然后一些人“倒挂金钩”在一个类似秋千的东西上,再把队友“甩”到对面的秋千上,就这样,都让人揪心不已。
  离开马戏团,我们看到的是壮观华丽的音乐喷泉,这些喷泉形态各异。
  只见喷泉里的水随着音乐升腾跌宕的旋律一个个喷了出来,它们有的像鲜花绽放,有的像飞箭直射而出,有时围成了王冠形状,有时围成了爱心形状,有时又像惊涛骇浪不断涌出。
  真是美丽之极。
  非遗园荟萃了古代文化与现代科技,它不仅需要我们去保护,还需要我们去传承。
  ...
  非文化物质遗产作文350字   今天是周末,我们全班一起来到了文化馆,去观看河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走在路上,我们问老师:“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呢?”老师笑了笑给我们讲解了许多,我们这才明白。
  原来古代勤劳的劳动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创造出了许多美好的东西,我们把这些传承下来的美好的东西叫做遗产。
  其中的一些我们看的见摸得着,是实实在在的事物,我们把它叫做物质文化遗产;而另外的一些,我们看的见但是却摸不着,是一些艺术形式,而不是实实在在的事物,我们叫做非物质文化遗产。
  来到文化观内,我们看到了许多河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为中原大地文明之都,我们纷纷为我们古代智慧的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而惊叹。
  而豫剧,木板年画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给了我们以美的享受。
  整整一天,我们看到了许多东西,也学到了许多东西。
  真可谓是充实的一天,让我们学到了许多。
  水乡的秋天非比寻常,浪漫而又多情,处处充满着丰收的喜悦,弥漫着浓浓的秋意。
  向日葵低下了沉重的脑袋,高粱也笑红了脸,落叶化作翩翩起舞的蝴蝶,欢快地飞向大地。
  就这样,秋天悄悄地来了,水乡秋意越来越浓了。
  有人认为,秋天是一个萧瑟的季节,满目枯黄。
  然而水乡的秋,却依旧充满了春意,丝毫未见悲凉的景象。
  香樟树就是一大代表,挺拔坚韧地站立在路边,着一身绿装,把水乡装点得生机勃勃。
  再加上红于二月花的枫叶点缀,秋天这个多彩的季节就显得格外美丽。
  金色是这个季节的主角,除了落叶与枯黄的草地外,金色的稻田一望无际,仿佛给大地铺上了一层金色的地毯。
  一阵风吹过,成熟的稻穗一个个不安分起来,不时发出“沙沙”的声响,似在歌唱,庆祝丰收。
  稻田里有一顶黄色的草帽格外显眼,那是辛勤劳作的农民正在收割呢。
  听!蝈蝈、纺织娘等虫子又变成了音乐家,尽情地、欢快地演唱着,似乎在赞美水乡的丰收。
  风不时吹拂,树叶欢快起来,沙沙沙地吟唱。
  鸟儿在枝头鸣叫,依依不舍地望着金色的稻田,因为寒冷,需要南飞,那鸣叫似在与稻田里的昆虫相约,来年再见。
  河面上,一圈圈的涟漪那是风的杰作,河底的蟹应和着秋风的召唤,爬上了岸,舞动着它的双钳。
  此时,美味之王莫属螃蟹了,膏黄肉肥,令人垂涎。
  到了秋天,空气中便会飘来阵阵浓郁的桂花香,碎金子一般的桂花可以做成各色美食。
  果园里的果实也成熟了,沉甸甸的,发出阵阵果香,令人陶醉。
  水乡的秋天非比寻常,浪漫而又多情,处处充满着丰收的喜悦,弥漫着浓浓的秋意
  转载请注明出处 » 如何传承,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
   

3. 如何看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展

对于有形的物质文化,人们可以通过博物馆的形式来进行保存,但对于这些传统的民间习俗、民间祭祀、民间歌舞、民间口传文学、民间的各种劳动知识、生产技艺等非物质性的文化遗产,我们将如何保存,如何让其继续存活在其生长的文化空间中,这是一个新时代所遇到的新问题。
 
    对于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特殊历史发展状况。就我们国家来说,初解放时,曾移风易俗,对传统文化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到文化大革命时,在“破四旧”、“消灭封资修”的浪潮中,中国的传统文化几乎全部涤荡而尽。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以后,许多旧的传统和地方性文化又开始得到恢复。但到了九十年代中后期,城市化的加剧,西方文化的进一步侵染,那些存活在广大偏远乡村的传统地方性文化又再次受到冲击。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农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电视媒体的普及使人们更容易在日常生活中模仿西方,同时,大量的青壮年农民离开他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家乡到远方的城市打工。开始是只身而去,随着在城市里站住脚便将全家人迁居而去。笔者近两年到农村做考察,发现农村的人口正在迅速的疏离化。有的家里只剩下老人和孩子,有的全家都已迁居到城市。笔者今年过年曾到陕北的农村做考察,走过好几个村庄,村中的青壮年几乎都出外打工,仅仅只是过年时回家几天。还有不少人家已全部搬到城市,房子空在那里过年也不回来,这样的人家在村里几乎占到三分之一。如果农村里的这样状态再继续下去,不仅传统的农业生产会衰退,传统的手工技艺会无人继承,而且自古以来的中华民族的乡村文化及风土民情也将面临消失的危机。
 
    保护不仅仅是目的,重要的还要继续存活,作为一种静态的物的保护,相对的来讲比较容易,但作为一种活态的文化,让其继续存在于我们的当今社会之中,却是不太容易的。有关这类问题,在世界上其他国家都做过不少的探讨。我国的云南省在这方面也做了不少的工作,还有在挪威政府的帮助下,在我国贵州梭嘎地区也设立了生态博物馆,这些试验都是将所有的文化遗产保存在其原有的文化空间中,其做得如何,笔者手中没有翔实的资料。但笔者认为,其经验我们可以参考,无论是失败还是成功,都会对我们有所启发。

    在七十年代,日本也曾遇到目前中国所遇到的同样的问题,高学历化之下的年轻人渐渐离乡他走,农村只剩下老人和孩子,除了农业之外,农村再也没有其他的产业,传统的乡村手工业消失了,传统的乡村的民俗传统也冷寂了。日本人意识到如果这样下去,日本传统的乡土文化将面临灭迹。于是他们开始了一项社区营造工作。
 
    这项工作的最重要的理念就是对“社区”的认识,一个村庄、一条街道、一个街区、一个小镇、一座城市,都可以是一个社区,唯一的条件是居住在这个有限范围里的居民,都具有共同体社区的认同意识。日本的宫崎教授认为:“社区乃是各自有其固有历史的人类生活空间”,因此,任何社区都有其固有的历史,都有其承继先人们所累积到今天的固有的生活文化。但如何认识这些文化,并将这些文化不仅在社区中继续保留,而且还让其得到继续的发扬光大,这就是社区营造的基本理念。农村人总是觉得自己生活的地方很贫乏,但日本社区营造的倡导者宫崎教授在其文章中写道:“人们似乎完全忘却了‘清新干净的空气,’‘美丽的山川’,‘优美的自然景观’,‘自古流传下来的传统习俗’,‘浓厚的人情味’等等,在都市中绝对无法接触到的农村情景。”也就是说不仅仅世世代代在我们生活中流传的民间习俗、民间传统是我们所需要保护的珍贵的人类文化遗产,就这些文化遗产所存在的自然空间也同样是值得我们珍惜的宝贵财富。
 
    用这样的观点,笔者认为我们所要做的第一步就是,首先要发动民众参与,要让民众认识到自己的家乡有许多值得自己热爱和保护的文化传统,还有许多美丽的自然风光及珍贵的自然资源。对于当地的文化资源、历史资源、生产技艺资源、自然资源进行分类整理,这些工作不仅需要有文化的年轻人参与,更需要老人们的回忆、口述与演示。这里首先涉及到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对民间艺人的保护。因为大部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储存方式,不是在文献中,也不完全是在一些传统的器物中,而是在人们的大脑里,在人们的记忆里,在人们操作的双手上,在人们的歌喉里。因此,拥有这些记忆、掌握了这些表演技能和劳动技能的艺人们和老人们,是我们的财富。我们要依靠他们的口述、表演记录保留下这些非物质的文化遗产,同时我们还要依靠他们将这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让一部分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能继续存活在我们当今的文化空间中。
 
    第二个问题是,一定要注意收集和整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的各种道具、器物。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有一定的物质载体的,没有了这些物质载体,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难以体现。如代表了传统村落的文化特征、艺术风格、生活方式、历史遗迹的传统民居、桥梁、祠堂等建筑物,代表了不同民族文化特征的各种服饰,还有举行各种民俗活动及节日庆典表演时的各种道具、各种民间雕刻、民间工艺品等。另外,还有大量的能体现各种生产技能的劳动工具、运输工具等;大量的能体现传统生活方式的各种家用器具,包括家具、炊具、茶具、酒具、烟具等。如果有条件的话,一些村可以将收集来的这些资料,建立村史博物馆。如果没有条件至少可以以县为单位建一个当地的民俗博物馆。规模不一定大,但一定要能真实地反映当地人的文化历史、风俗传统、生活方式、生产方式、艺术创造等。   
 
    在保护的前提中,我们还可以考虑是否进行传统文化的再生与发展的工作开展的可能性,让一些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存活于我们的生活空间,并给当地文化和经济的发展带来新的推动力,这也许比单纯的保护更难,也更值得做,但如何做,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做,这值得探索与尝试。当然,这一定要有很好的考虑,不然很可能是杀鸡取蛋。

如何看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展

4.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很重要的文化标志,是国家和民族文化历史成就的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并不仅仅对于人类的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更是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彩多样性具有独特的作用,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有哪些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但不限于:口头传承语言类艺术,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等活动,传统手工艺等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不同的表现方法都在诉说着自己的文化传承。

5.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世界范围内对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内的文化遗产的保护才引起了广泛关注,并被提到了议事日程。自1972年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先后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等文件,并在世界范围内展开了“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申报工作,至今已举办三届。中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文化灿烂,这些因素都使我国有着异常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负责任的文明古国和文化大国,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文化遗产保护活动,充分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昆曲艺术、古琴艺术、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和我国与蒙古国联合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分别被列入2001年度、2003年度和2005年度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04年8月28日,在中国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上,表决通过了关于批准中国政府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决定;2005年3月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2005年12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批准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包括518个项目,涉及758个保护单位。2006年6月10日,迎来了我国的第一个“文化遗产日”。从此以后,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确立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2006年6月底,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首次缔约国大会上,我国当选18个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委员国。这些举措都表明了中国政府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而且,各级政府及有关机构、民间社团、学术界和群众也积极参与,积极探索和实施富有成效的保护途径。非遗保护工作再全国逐步开展起来。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6. 有哪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不到传承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际工作中,认定的非遗的标准是由父子(家庭)、或师徒、或学堂等形式传承三代以上,传承时间超过100年,且要求谱系清楚、明确。

7. 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我们的传承起到了哪些作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我们必须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其保护的意义是什么。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信息资源,也是历史的真实见证。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实现可持续的经济、文化全面协调发展意义重大。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状况受到了比较大的冲击,所以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是刻不容缓。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

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我们的传承起到了哪些作用?

8.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