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里克森心理发展的八个阶段理论

2024-05-04 18:21

1. 埃里克森心理发展的八个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人生发展八阶段理论:埃里克森认为,人要经历八个阶段的心理社会演变,这种演变成为心理社会发展。这些阶段包括四个童年阶段、一个青春期阶段和三个成年阶段。

1.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
2.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或怀疑)的冲突
3.学龄初期(3~6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
4.学龄期(6~12岁): 勤奋对自卑的冲突
5.青春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
6.成年早期(18~40岁):亲密对孤独的冲突
7.成年期(40~65岁):生育对自我专注的冲突
8.成熟期(65岁以上):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

埃里克森认为,在每一个心理社会发展阶段中,解决了核心问题之后所产生的人格特质,都包括了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品质,如果各个阶段都保持向积极品质发展,就算完成了这阶段的任务,逐渐实现了健全的人格,否则就会产生心理社会危机,出现情绪障碍,形成不健全的人格。他的人格终生发展论,为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教育内容,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会给一个人的终生发展造成障碍。

埃里克森心理发展的八个阶段理论

2. 埃里克森心理发展的八个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心理发展的八个阶段理论如下:

1、婴儿前期
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成功地得到解决,就会形成希望的美德;如果危机没有得到成功地解决,就会形成胆小惧怕。
这个阶段的儿童最为孤弱,因而对成人依赖性最大,如果护理人能以慈爱和惯常的方式来满足儿童的需要,他们就会形成基本信任感。如果他们的母亲拒绝他们需要或以非惯常的方式来满足他们的需要,儿童就会形成不信任感。
2、婴儿后期
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在这个阶段中,如果儿童形成的自主性超过羞怯与疑虑,就形成意志的美德;如果危机不能成功地解决,就会形成自我疑虑。
在这个阶段中。儿童迅速形成许许多多的技能。他们学会了走、爬、推、拉和交谈。更通俗地说,他们学会了如何抓握和放开。他们不仅把这些能力应用于物体,而且还应用于控制和排泄大小便。换句话说,儿童现在能“随心所欲”地决定做还是不做某些事情。因而儿童从这时起就介入了自己意愿与父母意愿相互冲突的矛盾之中。

3、幼儿期
主动对内疚的冲突,如果这个阶段的危机成功得到解决,就会形成方向和目的的美德;如果危机不能成功地解决,就会形成自卑感。
在这一时期,儿童能更多地进行各种具体的运动神经活动,更精确地运用语言和更生动地运用想象力。这些技能使儿童萌发出各种思想,行为和幻想,以及规划未来的前景。
按照埃里克森的观点,这个阶段的儿童“一般对形状规格的差异,特别对性差异都产生一种毫不厌倦的好奇心……现在他在学习上大胆探索且精力充沛:这就致使他越出自己有限范围,投入未来无限的前景之中。”
4、童年期
勤奋对自卑的冲突。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成功地得到解决,就会形成能力的美德;如果危机不能成功地解决,就会形成无能。
在这一阶段中,儿童学习各种必要的谋生技能以及能使他们成为社会生产者所具备的专业技巧。内部发展阶段似乎是为“步入生活”而设置的,它不认为生活必须首先是学校生活,不管学校是田野,是丛林还是教室。
儿童必须忘记他过去的希望和愿望,他丰富的想象被驯服,被一些非人性事物的法则所约束,甚至被读、写、算所约束。因为,尽管儿童在心理上已经具有做父母的基本因素,但他在生理上成为父母之前,首先必须是一个劳动者和有可能养家活口的人。
5、青春期
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成功地得到解决,就会形成忠诚的美德;如果危机不能成功地解决,就会形成不确定性或说是无归属感、为人冷淡冷漠、缺乏关爱的意识。
埃里克森认为这个阶段体现了童年期向青年期发展中的过渡阶段。在前四个阶段中,儿童懂得了他是什么,能干什么,也就是说,懂得所能担任的各种角色。
在这个阶段中,儿童必须仔细思考全部积累起来的有关他们自己及社会的知识,最后致力于某一生活策略。一旦他们这样做,他们就获得了一种同一性,长大成人了。获得个人的同一性就标志着这个发展阶段取得了满意的结局。
6、成年早期
亲密对孤独的冲突。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成功地得到解决,就会形成爱的美德;如果危机不能成功地解决,就会形成混乱的两性关系。
7、成年中期
生育对自我专注的冲突。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成功地得到解决,就会形成关心的美德;如果危机得不到成功的解决,就会形成自私自利。
如果一个人能很幸运地形成积极的同一性,过上富有成效的幸福生活,那么他就会力图把产生这些东西的环境条件传递给下一代。这可以通过与儿童(不必是自己的孩子)提高直接的交往,或者通过生产或创造能提高下一代生活水平的那些东西来实现。
8、成年后期
自我完整与绝望期的冲突。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得到成功地解决,就形成智慧的美德。如果危机得不到成功地解决,就会形成失望和毫无意义感。

3. 埃里克森心理发展的八个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心理发展的八个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所以这个理论可称为“心理社会”阶段理论。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忽视的。
他的人格终生发展论,为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教育内容,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会给一个人的终生发展造成障碍。它也告诉每个人你为什么会成为现在这个样子,你的心理品质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多在哪个年龄段形成的,给你以反思的依据。

八阶段理论

1、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
此时不要认为婴儿是一个不懂事的小动物,只要吃饱不哭就行,这就大错特错了。此时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期,因为这期间孩子开始认识人了,当孩子哭或饿时,父母是否出现则是建立信任感的重要问题。信任在人格中形成了“希望”这一品质,它起着增强自我的力量。
具有信任感的儿童敢于希望,富于理想,具有强烈的未来定向。反之则不敢希望,时时担忧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埃里克森把希望定义为:“对自己愿望的可实现性的持久信念,反抗黑暗势力、标志生命诞生的怒吼。”

2、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
这一时期,儿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说话等。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也就是说儿童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这时候父母与子女的冲突很激烈,也就是第一个反抗期的出现。
一方面父母必须承担起控制儿童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的任务,即养成良好的习惯,如训练儿童大小便,使他们对肮脏的随地大小便感到羞耻,训练他们按时吃饭,节约粮食等;另一方面儿童开始了自主感,他们坚持自己的进食、排泄方式,所以训练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时孩子会反复应用“我”、“我们”、“不”来反抗外界控制,而父母决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这将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反之,若过分严厉,又会伤害儿童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如果父母对儿童的保护或惩罚不当,儿童就会产生怀疑,并感到害羞。
因此,把握住“度”的问题,才有利于在儿童人格内部形成意志品质。埃里克森把意志定义为:“不顾不可避免的害羞和怀疑心理而坚定地自由选择或自我抑制的决心。”
3、学龄初期(4~7岁)
主动对内疚的冲突
在这一时期如果幼儿表现出的主动探究行为受到鼓励,幼儿就会形成主动性,这为他将来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础。
如果成人讥笑幼儿的独创行为和想象力,那么幼儿就会逐渐失去自信心,这使他们更倾向于生活在别人为他们安排好的狭窄圈子里,缺乏自己开创幸福生活的主动性。
当儿童的主动感超过内疚感时,他们就有了“目的”的品质。埃里克森把目的定义为:“一种正视和追求有价值目标的勇气,这种勇气不为幼儿想象的失利、罪疚感和惩罚的恐惧所限制。”
4、学龄期(7~12岁)
勤奋对自卑的冲突
这一阶段的儿童都应在学校接受教育。学校是训练儿童适应社会、掌握今后生活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地方。如果他们能顺利地完成学习课程,他们就会获得勤奋感,这使他们在今后的独立生活和承担工作任务中充满信心。反之,就会产生自卑。
另外,如果儿童养成了过分看重自己的工作的态度,而对其他方面木然处之,这种人的生活是可悲的。埃里克森说:“如果他把工作当成他唯一的任务,把做什么工作看成是唯一的价值标准,那他就可能成为自己工作技能和老板们最驯服和最无思想的奴隶。”
当儿童的勤奋感大于自卑感时,他们就会获得有“能力”的品质。埃里克森说:“能力是不受儿童自卑感削弱的,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是自由操作的熟练技能和智慧。”
5、青春期(12~18岁)
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
一方面青少年本能冲动的高涨会带来问题,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青少年面临新的社会要求和社会的冲突而感到困扰和混乱。所以,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一个新的同一感或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以及他在社会集体中所占的情感位置。这一阶段的危机是角色混乱。
“这种统一性的感觉也是一种不断增强的自信心,一种在过去的经历中形成的内在持续性和同一感(一个人心理上的自我)。如果这种自我感觉与一个人在他人心目中的感觉相称,很明显这将为一个人的生涯增添绚丽的色彩。”(埃里克森,1963年)
埃里克森把同一性危机理论用于解释青少年对社会不满和犯罪等社会问题上,他说:如果一个儿童感到他所处于的环境剥夺了他在未来发展中获得自我同一性的种种可能性,他就将以令人吃惊的力量抵抗社会环境。
在人类社会的丛林中,没有同一性的感觉,就没有自身的存在,所以,他宁做一个坏人,或干脆死人般的活着,也不愿做不伦不类的人,他自由地选择这一切。
随着自我同一性形成了“忠诚”的品质。埃里克森把忠诚定义为:“不顾价值系统的必然矛盾,而坚持自己确认的同一性的能力。”
6、成年早期(18~25岁)
亲密对孤独的冲突
只有具有牢固的自我同一性的青年人,才敢于冒与他人发生亲密关系的风险。因为与他人发生爱的关系,就是把自己的同一性与他人的同一性融合一体。
这里有自我牺牲或损失,只有这样才能在恋爱中建立真正亲密无间的关系,从而获得亲密感,否则将产生孤独感。埃里克森把爱定义为“压制异性间遗传的对立性而永远相互奉献。”
7、成年期(25~50岁)
生育对自我专注的冲突
当一个人顺利地度过了自我同一性时期,以后的岁月中将过上幸福充实的生活,他将生儿育女,关心后代的繁殖和养育。他认为,生育感有生和育两层含义,一个人即使没生孩子,只要能关心孩子、教育指导孩子也可以具有生育感。
反之没有生育感的人,其人格贫乏和停滞,是一个自我关注的人,他们只考虑自己的需要和利益,不关心他人(包括儿童)的需要和利益。
在这一时期,人们不仅要生育孩子,同时要承担社会工作,这是一个人对下一代的关心和创造力最旺盛的时期,人们将获得关心和创造力的品质。
8、成熟期(50岁以上)
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
由于衰老过程,老人的体力、健康每况愈下,对此他们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和适应,所以被称为自我调整对绝望感的心理冲突。
当老人们回顾过去时,可能怀着充实的感情与世告别,也可能怀着绝望走向死亡。自我调整是一种接受自我、承认现实的感受;一种超脱的智慧之感。如果一个人的自我调整大于绝望,他将获得智慧的品质,埃里克森把它定义为:“以超然的态度对待生活和死亡。”
老年人对死亡的态度直接影响下一代儿童时期信任感的形成。因此,第8阶段和第1阶段首尾相联,构成一个循环或生命的周期。
埃里克森认为,在每一个心理社会发展阶段中,解决了核心问题之后所产生的人格特质,都包括了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品质,如果各个阶段都保持向积极品质发展,就算完成了这阶段的任务,逐渐实现了健全的人格,否则就会产生心理社会危机,出现情绪障碍,形成不健全的人格。

埃里克森心理发展的八个阶段理论

4. 埃里克森心理发展的八个阶段理论是什么?

这些阶段包括四个童年阶段、一个青春期阶段和三个成年阶段。埃里克森认为,人要经历八个阶段的心理社会演变,这种演变成为心理社会发展psycho-social development。每一个阶段有这些阶段应完成的任务,并且每个阶段都建立在前一阶段之上,这八个阶段紧密相连。

埃里克森的个人简介
埃里克森1902-1994,美国神经病学家,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他提出人格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把心理的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指出每一阶段的特殊社会心理任务。并认为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特殊矛盾,矛盾的顺利解决是人格健康发展的前提。

5. 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是什么??

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是将正常人的一生,从婴儿期到成人晚期,分为8个发展阶段。在每个阶段,个人都面临、并克服新的挑战。每个阶段都建立成功完成较早的阶段任务的基础之上。如果未能成功完成本阶段的挑战,则会在将来重新遇到问题。
人的发展历经这八个阶段,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相应的核心任务,当任务得到恰当的解决,就会获得较为完整的同一性。
核心任务处理的不成功或者是失败,则会出现个人同一性残缺、不连贯的状态,处理的成功与失败即为两个极点。例如婴儿期时的最优状态是基本信任的状态,最劣的状态是基本不信任的状态。核心任务的处理结果会影响人的一生。

扩展资料:
理论背景
埃里克森是一位没有高等学历的理论家。事实上,埃里克森没有接受过高中以上的正规教育(Woodward ,1994),但是他尽其所能成功地爬上学术阶梯,获得哈弗大学教授职位。由于缺乏正规训练,他并没有致力于常规的心理学学术研究。
他的观点在很大程度上是跨学科的,他独具匠心地将弗洛伊德的观点和人类学语言相融合。一些评论者可能认为,他的研究取向更多地是哲学而不是科学。然而,他又不像弗洛姆和其他从事心理科学转向哲学的研究者,埃里克森的一些概念已经得到科学证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是什么??

6.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个阶段

1.婴儿期(0-18个月左右):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

这一阶段,婴儿的目标是建立起对周围世界的基本信任感。如果婴儿得到较好的抚养并与母亲建立了良好的亲子关系,儿童将对周围世界产生信任感,否则将产生怀疑和不安。

2.儿童早期(18个月到3岁):自主对羞怯与怀疑

这一阶段,儿童渴望自主并试图自己做一些事情,比如自己吃饭、穿衣。这时父母要允许儿童自由地探索,给予适当的关怀和保护。如果父母对儿童一味的严厉要求和限制,会使得儿童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

3.学前期(3~6、7岁):主动感对内疚感

这一阶段,儿童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并渴望帮助别人做事。成年人应该是鼓励和满足儿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活动。而过多的干涉可能会造成儿童缺乏尝主动性并产生自卑感。

4.学龄期(6、7~12岁):勤奋感对自卑感

这一阶段,儿童成功的体验有助于儿童建立勤奋的特质,并在以后的生活中表现出乐于工作和较好的适应性。如果儿童没有形成这种勤奋感,他们就会形成一种引起他们对成为社会有用成员的能力丧失信心的自卑感。

5.青年期(12~18岁):角色同一对角色混乱

这一阶段,个体开始考虑“我是谁”这一问题,即有关自我形象的、能力、信念、性格等方面的问题。如果个体在这个时期把这些方面很好的整合起来,行为符合其角色,个体便获得了较好的角色同一性。反之,则会造成角色混乱。

6.成年早期(18~30岁):亲密对孤独

这一阶段,个体渴望与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否则将产生孤独感。

7.成年中期(30~60岁):繁殖对停滞

这一阶段,个体的繁殖感不仅仅指生育方面,也表现的在工作和人际关系等方面。反之,则会产生停滞感。

8.成年晚期(60岁以上):完善对绝望

这一阶段,当个体回顾过去时,可能怀着完善的感情与世告别,也可能怀着绝望走向死亡。

7.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的8个阶段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的八个阶段,替自己和自己的孩子进来看看


知己职彼mosaic
2018年02月03日
第一个阶段:年龄(出生到18个月 ) ,发展危机(信任对怀疑),重要事件(喂食),危机描述(婴儿与监护者建立初步的爱与信任,获得安全感;处理不好,则在不熟悉环境中会产生焦虑)。

第二个阶段:年龄(18个月到3岁),发展危机(自主对羞愧),重要事件(如厕训练),危机描述(儿童身体技能获得发展,开始出现符合社会要求的自主性行为;如果不能较好控制自己的行为,则容易缺乏信心,发展出羞愧)。

第三个阶段:年龄(3——6岁),发展危机(主动对内疚),重要事件(独立),危机描述(儿童对周围世界更加主动和好奇,更具自信和责任感;如发展不顺利,则表现出退缩行为或过于主动,引起内疚感)。

第四个阶段:年龄(6——12岁),发展危机(勤奋对自卑),重要事件(入学),危机描述(儿童开始学习知识并发展为人处世的能力;如发展不顺利,则产生自卑感和失败感,缺乏基本能力)。



第五个阶段:年龄(12——18岁),发展危机(同一性对角色混乱),重要事件(同伴关系),危机描述(青少年在职业、、性别角色等方面获得了同一性,方向明确;如果发展不顺利,则容易丧失目标,失去信心)。

第六个阶段:年龄(成年初期),发展危机(亲密对孤独),重要事件(爱情关系),危机描述(成年初期逐渐感到和他人相处具有亲密感;如果发展不顺利,则容易被社会疏离而感到孤独寂寞)。

第七个阶段:年龄(成年中期),发展危机(繁殖对停滞),重要事件(养育子女/指导者),危机描述(成年中期关爱家庭,支持下一代人发展,具有社会责任感;如果发展不顺利,则不关心他人,生活容易失去意义)。

第八个阶段:年龄(成年晚期),发展危机(完美无憾对悲观绝望),重要事件(反省和接受生活),危机描述(成年晚期自我接受感和满足感达到顶点,安享晚年;如果发展不顺利,则固着于陈年往事,虚度时光)。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的8个阶段

8. 埃里克森心理发展的八个阶段是什么?

埃里克森心理发展的八个阶段理论如下:

1、婴儿前期
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成功地得到解决,就会形成希望的美德;如果危机没有得到成功地解决,就会形成胆小惧怕。
这个阶段的儿童最为孤弱,因而对成人依赖性最大,如果护理人能以慈爱和惯常的方式来满足儿童的需要,他们就会形成基本信任感。如果他们的母亲拒绝他们需要或以非惯常的方式来满足他们的需要,儿童就会形成不信任感。
2、婴儿后期
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在这个阶段中,如果儿童形成的自主性超过羞怯与疑虑,就形成意志的美德;如果危机不能成功地解决,就会形成自我疑虑。
在这个阶段中。儿童迅速形成许许多多的技能。他们学会了走、爬、推、拉和交谈。更通俗地说,他们学会了如何抓握和放开。他们不仅把这些能力应用于物体,而且还应用于控制和排泄大小便。换句话说,儿童现在能“随心所欲”地决定做还是不做某些事情。因而儿童从这时起就介入了自己意愿与父母意愿相互冲突的矛盾之中。

3、幼儿期
主动对内疚的冲突,如果这个阶段的危机成功得到解决,就会形成方向和目的的美德;如果危机不能成功地解决,就会形成自卑感。
在这一时期,儿童能更多地进行各种具体的运动神经活动,更精确地运用语言和更生动地运用想象力。这些技能使儿童萌发出各种思想,行为和幻想,以及规划未来的前景。
按照埃里克森的观点,这个阶段的儿童“一般对形状规格的差异,特别对性差异都产生一种毫不厌倦的好奇心……现在他在学习上大胆探索且精力充沛:这就致使他越出自己有限范围,投入未来无限的前景之中。”
4、童年期
勤奋对自卑的冲突。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成功地得到解决,就会形成能力的美德;如果危机不能成功地解决,就会形成无能。
在这一阶段中,儿童学习各种必要的谋生技能以及能使他们成为社会生产者所具备的专业技巧。内部发展阶段似乎是为“步入生活”而设置的,它不认为生活必须首先是学校生活,不管学校是田野,是丛林还是教室。
儿童必须忘记他过去的希望和愿望,他丰富的想象被驯服,被一些非人性事物的法则所约束,甚至被读、写、算所约束。因为,尽管儿童在心理上已经具有做父母的基本因素,但他在生理上成为父母之前,首先必须是一个劳动者和有可能养家活口的人。
5、青春期
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成功地得到解决,就会形成忠诚的美德;如果危机不能成功地解决,就会形成不确定性或说是无归属感、为人冷淡冷漠、缺乏关爱的意识。
埃里克森认为这个阶段体现了童年期向青年期发展中的过渡阶段。在前四个阶段中,儿童懂得了他是什么,能干什么,也就是说,懂得所能担任的各种角色。
在这个阶段中,儿童必须仔细思考全部积累起来的有关他们自己及社会的知识,最后致力于某一生活策略。一旦他们这样做,他们就获得了一种同一性,长大成人了。获得个人的同一性就标志着这个发展阶段取得了满意的结局。
6、成年早期
亲密对孤独的冲突。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成功地得到解决,就会形成爱的美德;如果危机不能成功地解决,就会形成混乱的两性关系。
7、成年中期
生育对自我专注的冲突。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成功地得到解决,就会形成关心的美德;如果危机得不到成功的解决,就会形成自私自利。
如果一个人能很幸运地形成积极的同一性,过上富有成效的幸福生活,那么他就会力图把产生这些东西的环境条件传递给下一代。这可以通过与儿童(不必是自己的孩子)提高直接的交往,或者通过生产或创造能提高下一代生活水平的那些东西来实现。
8、成年后期
自我完整与绝望期的冲突。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得到成功地解决,就形成智慧的美德。如果危机得不到成功地解决,就会形成失望和毫无意义感。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