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的建设成就

2024-05-18 03:26

1.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的建设成就

 据2014年年初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显示,海洋一所已招生培养毕业硕士研究生186名,在读硕士生89名。已培养毕业博士生35名,在读博士生91人。2002年10月经国家人事部批准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已出站6人,在站博士后13人 。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的建设成就

2. 我国有什么海洋的科研成果?

1、在国际上率先完成了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的全基因组序列测定,该项工作连续两年被评为我国十大科技基础性工作和十大科技新闻之一;此研究工作进展在当年《Nature》杂志上给予连续追踪报道,为海洋病毒的研究工作开辟新的途径。在此基础上,开发了实用的WSSV快速检测PCR试剂盒,并在福建、辽宁、山东、浙江、广东、广西和海南等沿海地区推广应用,为该病毒的早期预报检测提供了有效的方法。该项目2006年获得国家海洋局“海洋创新成果一等奖”。 
  2、建立了我国首个深海微生物研究平台,拥有深海高压培养设备,具备深海高压环境模拟实验条件;开展深海微生物功能基因组研究,建立了国家海洋微生物资源库,发表近百篇论文,大部分被SCI收录,为我国深海生物资源研究与开发奠定了良好基础。 
  3、主持勘定福建—广东、广东—广西、广东—广西—海南等省区海上边界,并获国务院批准执行。 
  4、向IPY提交的南北极海区碳通的对比研究被WMO联合委员会评价为是IPY的核心项目,大大提高我国在极地研究方面的国际地位. 
  5、主持编写和修订了《海洋监测规范》、《海洋污染调查规范》、《海水水质标准》、《海洋生物质量》、《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技术规范》等国家标准。 
  6、出版有《中国海洋生物种类与分布》,《中国海湾志》福建、广东、海南分册,《南极地区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反馈作用研究成》、《北极海洋环境海气相互作用研究》、《赤潮及其防治对策》、《文昌鱼生殖神经内分泌生理学论文集》、《中华白海豚保护》等几十部专著。 
  7、主持《南海中部调查图集》、《南海海洋水文气象图集》《南海环境图集整编——生物分册》 、《南海环境图集整编——化学分册》等大型海洋基础资料图集的整编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海洋实测资料。 
  8、开发建设了基于ArcGIS系统、Oracle数据库组件的台湾海峡及南海的海洋水文、气象数据管理及信息演示系统,是台湾海峡及周边海域等敏感地区首部汇集全面资料的信息系统。 
  9、广泛开展国内外合作与交流,先后与国内数十家高校、院所以及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有关机构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成功组织召开了“海洋极端生物国际研讨会”、 “中法海洋科学双边研讨会”、“南中国海海洋生物多样性研讨会”等多个大型国际学术会议。

3. 中国在海洋科研项目中有没新成就?

国家海洋生物产业基地公共服务条件项目规划建设科研、产业化、政策、金融、信息五大服务体系和实验动物中心、医药中试生产中心、公共实验中心、海洋生物产品中试中心、海洋水产优质种苗公共服务平台、海洋生物技术实验室、临床实验中心、综合服务中心八大重点项目,到2015年形成较为完善的生物产业公共服务支撑,年内将开工建设基地核心区生物创业园工程。
国家深海基地和青岛海洋科技国家实验室也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国家海洋局一所濒海科研基地开展前期工作。据介绍,国家深海基地是为“7000米载人潜水器”及其工作母船提供专门保障、服务的重要基地,未来将建成面向全国深海科学研究、海洋资源调查、深海装备研发和实验、海洋新兴产业服务的全面开放的国家公共平台,青岛海洋科技国家实验室是国家海洋科研中心的核心和基础,重点建设海洋生物基因资源研究与开发等两个公共科研中心、海上观测系统的陆地支撑体系以及海上资源开发与环保实验中心等滨海实验室等。基地和实验室的建设将构筑起国家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对提高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促进海洋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战略意义。“随着一批‘国字号’重大海洋科技项目的在青布局,我市全国海洋科研中心地位将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实现世界‘海洋科技产业城’的宏伟目标离我们越来越近。”而与海洋科技研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市生物产业已经表现出加快发展的态势。据统计,今年上半年,我市生物技术约实现产值40亿元(不含养殖业),同比增长20%以上。预计全年生物技术产业产值突破100亿元。“以科研所为支撑、以企业为核心的技术创新体系正在形成,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步入良性发展轨道。”目前,我市有生物技术企业220多家,涌现了国风药业、国大生物、东海药业、华仁药业、海大生物、创生生物、科海生物、康原药业、易邦生物、瀚生生物、地恩地生物、康地恩生物、博心生物、博益特生物、明月海藻等一大批具有活力的大型制药企业和中小型生物技术公司,随着崂山核心区生物创业园和高新区、即墨生物医药产业园的建设,我市生物产业将呈现出加速和集聚化发展之势。而这其中就大量的以海洋为载体的生物科技项目

中国在海洋科研项目中有没新成就?

4. 我国有什么海洋的科研成果

我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正在海上作业。
继“蛟龙”号之后,“海马”号成为我国深海高技术领域又一标志性成果。
值得一提的是,“海马”号也是我国迄今为止自主研发的下潜深度最大、国产化率最高的无人遥控潜水器,并实现了关键核心技术国产化。

5.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科研成就

 《自然科学史研究》(季刊)前身是1958年创办的《科学史集刊》,是中国在科学史、技术史和医学史领域惟一国家级的多学科综合性刊物(中文核心期刊)。致力于学术创新,支持学术自由和平等的方向,反映中国海内外科技史的最新成果,促进学术交流。发表科学技术史领域的综合性研究、科技史理论和各学科史的论文、研究讨论、评论、书评和学术信息等。 《中国科技史 杂志》1980年5月创刊,为原《中国科技史料》,是中国惟一系统汇集中国科技史料的学术性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以中国近现代、尤其是近100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为主,在搜集、抢救和整理史料的基础上,推进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的研究。 《科学文化评论》创刊于2004年,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规划战略局主办。主要登载科学与人文、科学与社会以及科技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科学文化评论》的栏目设计,基本上依照国际学术刊物的通行规范,按论文、评论(包括争鸣、笔谈、访谈等)和书评等加以分类,主要栏目包括专题、科技中国、科学与人文、科技与社会、学术前沿、人物访谈、读书评论、机构简介等。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科研成就

6.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历史沿革

1950年8月1日,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成立,有工作人员30人。1954年1月1日,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更名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室,直属中国科学院。有工作人员220人;主任童第周,副主任曾呈奎、张玺。1957年1月1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室扩大建制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所。有工作人员500人。1959年1月1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所扩大建制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有工作人员750人。“十二五”期间,研究所重点在中国海洋生物资源的新认知、新品种和新生产体系,中国近海环境演变机理与生态灾害发生的预测和防控,热带西太平洋环流变异及其对气候、环境的影响方面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同时重点培育西太平洋地质演化与沉积记录、深海环境综合探测研究、海洋生物多样性与分子系统演化、海洋生物活性物质与生物能源发掘利用、海洋环境腐蚀与生物污损防护技术等学科方向。

7. 中国海洋领域的成就

2012年6月,随着“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潜至7062米海底并开展作业,中国具备了载人到达全球99.8%以上的海底进行作业的能力。2013年,“蛟龙”号成功开展试验性应用航次,迈出了业务化运行的第一步。

2014年4月,中国第30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号极地科考船凯旋。257名科考队员在160天考察期间,圆满完成30项科考任务、15项后勤保障任务,在南极建立了中国第四个科学考察站—泰山站,进一步拓展了中国南极考察的广度和深度。

中国在西北太平洋海底申请的3000平方公里富钴结壳勘探矿区获得国际海底管理局核准。随着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顺利实施,海洋科技创新不断深入,中国正在逐步突破制约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生态保护的科技瓶颈。

中国海洋领域的成就

8.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的历任所长

律巍(1958-1964)曾荣(1975-1981)陈则实(1984-1993)袁业立(1993-2004)孙书贤(2004-2007)马德毅(2007- )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