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穷理,知行合一。大致明白是什么意思,有没有哪位大神能通俗的解释一下“心学”与“致良知”的含义。

2024-05-16 14:49

1. 格物穷理,知行合一。大致明白是什么意思,有没有哪位大神能通俗的解释一下“心学”与“致良知”的含义。

知是指对社会现象人生事务的理解和认识,要想获得知识,就必须接触事物而彻底研究它的原理。行是指主动参与和实践活动,一个能治国平天下的人,必须要有对社会各种事物和现象都能有亲身实践和体验的过程。所谓合一,是说:并不是知是绝对主导,也不是行是惟一功用,而是知和行互相联系互相配合。对社会对世间事务的正确认知是正确行为的前提,正确行为实践是正确理解世间道理准则的必然结果。反推也一样,行为社会实践可以总结出相应的社会经验。

儒家《大学》中说,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我们经常只注意到最后修、齐、治、平那几句,却忘记了开始就说到的格物而后至知,达到心正。即:心正,是至善的关键。也就是需要培养、树立、明确自己的思维方向、觉悟之路,而后才可以走在正确的轨道上完成自己的责任。

格物穷理,知行合一。大致明白是什么意思,有没有哪位大神能通俗的解释一下“心学”与“致良知”的含义。

2. 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啊?用简单的方法给我解析一篇。还有“存天理,灭人欲”是什么意思?

【解释】:格:推究;致:求得。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出自】:《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示例】:顾彼西洋以~为学问本始,中国非不尔云也,独何以民智之相越乃如此耶? ◎严复《原强》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指研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

3. 心即理,格物致知,知行合一

阳明心学精髓
  
 1,心即理
  
 我的心就是天理,我的心就是良知,我就是一切万有的存在,宇宙即我心,我心即宇宙
  
  
 从宇宙主导论,变成意识主导论,意识即一切,一切即意识,先完成一个价值观的转换
  
  
 十方虚空在汝心中,世界在我之内
  
  
 2,知行合一
  
  
 知和行本来就是合一的,不是分离的
  
  
 这个知不是  知识的知,也不是  知道的知
  
  
 而是 :良知,此心光明,如如不动
  
  
 知行合一的三种状态
  
  
 1在和平中行动(最基本要求)
  
  
 1在享受中行动(高一点标准)
  
  
 3在兴奋中行动(最高境界)
  
  
 希腊的兴奋就是神的意思,所以只要兴奋的去做一件事情,你就是神
  
  
 知行合一,
  
  
 是与神的合一
  
 这是一个信念系统的世界
  
  
 只要想,虽然没有行动去做,但是也是行,因为起心动念皆创造,
  
  
 一念起惊动十方神刹
  
  
 比如你觉得自己贫穷,你虽然没有去做贫穷的事情,但是你只要想着自己贫穷,其实就是在行动了,因为你就已经在创造你贫穷的人生了
  
  
 知就是行,行就是知
  
  
 知行本来就是合一的
  
  
 但是要正确的行动,才是真正的知行合一
  
  
 3,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里的为善去恶,不是指的让人积德行善 不做恶事
  
  
 这里的善恶指的是内在的心田种下的善恶,外在的人事物都是内在的投射
  
  
 如果外在出现问题,不要去改变外在的人事物,而要回到内在
  
  
 去格自己的心,心清净了,外在对应的问题  卡点就消失了
  
  
 格物就是格自己的心,让自己的心回归清净自性,返本归真就是为善去恶,就是格物
  
  
 格物就是格心,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天理在心中,良知在心中,道在心中
  
  
 良知,良知就是天理,良知就是道,就是如如不动的觉
  
  
 致良知,把不舒服的感觉格掉,回复本来的爱喜悦和平,就是致良知(返本归真)
  
  
 不要去修改全息图(物质幻象),要走流程(灵性炼金),体验感觉就是格心!
  
  
 当我一觉它,善便存,恶便去!
  
  
 所谓致知格物著,致吾心之良知与事事物物也,致吾心之良知著,致知也
  
  
 也是佛家常说的,相由心生,境随心转,福自我求!

心即理,格物致知,知行合一

4. 致良知知行合一最通俗的解释

知行合一意思: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原句出自于明朝思想家王守仁
致良知意思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原句出自于战国时期孟子的《孟子·尽心上》。
原文:
(1)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王守仁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所谓 “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
(2)致良知是中国明代王守仁的心学主旨。语出《孟子·尽心上》 :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 ,其良能也 , 所不虑而知者 ,其良知也。
白话译文:人不经学习就能做的,那是良能;不经思考就能知道的,那是良知。

5. ”格物致知,是参透事物的根本,致良知”,怎么理解?


”格物致知,是参透事物的根本,致良知”,怎么理解?

6. 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知行合一,致良知通俗的解释是怎样的?

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意思是:保存心中的天理,消灭人的欲望。探究事物原理,而从中获得智慧(或从中感悟到某种心得)。原句出自于先秦戴圣的《礼记》中的《乐记》和《大学》。
知行合一意思: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原句出自于明朝思想家王守仁
致良知意思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原句出自于战国时期孟子的《孟子·尽心上》。
原文:
(1)《礼记·乐记》: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_作乱之事。
白话译文:
外界事物影响使人形成一定的智力去认识它,进而形成喜欢和讨厌的感觉,如果人的好恶无法完全节制,那么这样一来,不停的累加,最终会被无穷的外界物欲所淹没,以致于人的天性完全丧失了。
外界的影响是无穷无尽的,再加上人对喜欢和不喜欢的各种想法不加节制,那就是接触到外物后人被同化了,就是天理灭绝人欲横流。于是就会生犯上作恶的心思,有的做出邪恶放纵胡作非为的事情。
(2)《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白话译文: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主要是指要想获得知识,就必须接触事物而彻底研究它的原理.
(3)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王守仁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所谓“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
(4)致良知是中国明代王守仁的心学主旨。语出《孟子·尽心上》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白话译文:人不经学习就能做的,那是良能;不经思考就能知道的,那是良知。

扩展资料:
“存天理、灭人欲”是儒家思想宋明理学做人哲学的经典总结,也是符合诸子百家学说放之四海不变的真理。就是希望学者能格物穷理,正心修身,可成为一个内外兼修,才德具备杰出的人。就是修身养性,是劝导人做杰出的人高尚的人了不起的人伟大的人。
“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过程,因而也就是自觉之知与推致知行合一的过程,“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良知”是“知是知非”的知,“致”是在事上磨炼,见诸客观实际。“致良知”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致良知”是王守仁心学的本体论与修养论直接统一的表现。

7. 存天理,灭人欲和阳明先生的致良知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

“存天理灭人欲”主要注重的是朱子学派中的 格物致知的这种外在刻苦修身格物以达到致知。俗话讲就是不停的学习学习才能克制人的私欲。
“致良知”主要是陆王心学派中 注重寻求内在省吾心以致良知。俗话讲就是自己整天坐在内省反省自己的心就能获得良知了。
两者最本质的区别应该就是客观天理与主观良知。用马克思的话讲就是客观唯心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的区别。

存天理,灭人欲和阳明先生的致良知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

8. 何为“心即理”,“知行合一”与“格物致知

“心即理”心学基石,如何来理解呢?首先要明白为什么先生不说是“心是理”呢?
心与理,是不同的概念。心便是宇宙,理便是宇宙中的规律。心与理的关系,是共生关系。
心是宇宙,宇宙便无边无际。心之所达,理随心至。心离开了理,便无法存在。理离开心,理便无所依托。深刻的体会“心即理”,心与理关系是心学入门的基础。心就是心,理就是理。
当然,“心即理”是心学研究者必须要清清楚楚的问题。知就要明觉精察,行能真切笃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