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慈善的事例

2024-05-09 04:22

1. 关于慈善的事例

成龙和他的慈善事业 
一场名为“吉马之夜·龙徽干红 成龙和他的朋友们”2005年成龙上海演唱会将在9月2日于上海八万人体育场隆重举行。作为此次成龙上赛慈善周末的重要活动之一,成龙亲力亲为,誓将慈善事业进行到底。 做善事乐此不疲 尽管拍电影、做宣传的事情很多,只要有空成龙大哥就会花时间来做善事。 ");ad_dst = ad_dst+1;> 成龙母亲的过世对他打击很大,也使他重新定位了自己,他的好友说:“(成龙)母亲的死,加上身边好友梅艳芳、张国荣、黄沾的离去,世界到处发生的灾难,种种事件令成龙非常触动,甚至改变了他今后的人生。此后不断举办的慈善活动都表现了他真心地希望去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愿望。” 成龙更是把整个4月定为“生日月”,用所有时间做慈善。今年4月里,新疆、西安、遭遇海啸袭击的地区、柬埔寨、越南……都留下了成龙慈善事业的足迹。 爱心感动中国 “做名人其实一点也不难,但做一个有德的名人,确实是难上加难” 2004年2月20日,在中央电视台第二届“2003年感动中国十大新闻人物”的评选中,成龙因热心参与公益事业,获得了“感动中国人物”的称号。推荐委员们对成龙的评价是:成龙在好莱坞第一次向人们展示中国传统文化中英雄的概念,然而最打动人心的是成龙的公益心;成龙在国际演艺界为中国争了光,他热心公益,不忘回馈社会,这是难能可贵的。 成龙表示,刚开始我只是在香港做慈善活动,后来到内地,再后来发展到欧洲、美国、非洲、加拿大……而且我做的时候穿着唐装,让他们知道我是一个中国人,来到外国帮助你们,我希望用我的力量让人家知道,中国人也到你们国家帮助你们,我觉得身为一个中国人,有这个使命去做。 成龙的三个梦 2005年8月8日成龙出现在“吉马之夜·龙徽干红 成龙和他的朋友们”2005年成龙上海演唱会的新闻发布会现场,动情地讲述了自己的三个梦,“我希望世界和平,我希望世界大同,我希望中国没有穷人”。为了慈善事业,为了心中的三个梦,2005年9月2日“吉马之夜·龙徽干红 成龙和他的朋友们——2005年成龙上海演唱会”将在上海八万人体育场举行。凭借着成龙在演艺圈内的号召力和多年执著于慈善事业的可贵品质,此次演唱会有来自港、台、韩、及马来西亚的众多艺人前来助阵。 将慈善事业进行到底 为了回报社会,成龙于1988年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慈善基金会,帮助贫苦孩子、残疾人士、老年人,和那些在科学以及艺术领域颇有追求的学生。这些年来,无论是捐钱捐物,还是代言慈善机构,成龙都不遗余力。 随着成龙电影在全世界影响的扩大,成龙的慈善事业也越做越大,如今,成龙在近30个国家、50多座城市做了百余件善事。 对于所做的,成龙感到自己能帮的亦不过是冰山一角,但他仍会尽能力所及不断去做。怀着一颗慈爱之心,从香港到内地,从亚洲到非洲,到处都有成龙奔波的身影。为了心中的梦想,这位身着唐装的爱心使者依然不觉疲惫,要将慈善事业进行到底。 成龙爱心大事记 1988年成龙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慈善基金会。 2003年,成龙为了抗击非典组织义演,并捐款150万元。 2004年初,成龙奔赴泰国、韩国、日本等禽流感流行的国家,支持政府和民众抵抗病毒。 2005年年初,成龙赶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总部,以个人名义捐款50万港元给东南亚受海啸影响的地区。 2005年3月底,成龙拉开“保护中国自然与文化遗产大型活动——真心英雄2005中国罗布泊沙漠越野赛”活动。 2005年4月1日,成龙在新疆贫困地区开展助学慈善活动。 2005年7月26日,成龙在贵州贫困地区开展助学慈善活动。 2005年9月2日“成龙和他的朋友们”2005年成龙上海演唱会 2005年9月3日 慈善募捐晚宴 2007年9月,在成龙――“龙子心”走进内蒙古自治区杭锦旗公益慈善活动上,知名艺人、联合国亲善大使成龙先生表示,要将公益慈善事业进行到底。 成龙说,是贫困儿童和孤儿感动了我,让我想起了自己的童年,我从小没有读过书,目前所得到的知识全是靠后来自学。近年来,我一直致力于慈善事业,要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帮助那些因为贫困而上不起学的孩子们,帮助那些失去生活来源的人们。 成龙说,公益慈善事业有起点,但没有终点,要一直做下去,直到不能做为止。

关于慈善的事例

2. 关于慈善的故事

  成都的慈善故事


  点评:来自广州的老两口为旱灾捐款,并责问工作人员512捐款后为什么没看到公示他们俩的名字。笔者觉得这是成熟的捐赠人应尽的义务。捐款可以带来心理宽慰,但慈善不全是一个让人找回心理宽慰的渠道,所以我们应该关心自己的钱去哪儿了,怎么花的,花的效果如何。而公示捐赠者名单可以极大提高慈善部门的财务透明度,只有不断有人鞭策慈善部门的完善,慈善事业才会有更好的发展,相信这也是每个捐赠人的初衷。

  “钱不多,但我衣服都是捡到我女儿的在穿。”


  点评:慈善日记的作用,除了让我们记住那些可爱的人还有可爱的事,其另一个作用就是提醒我们过去的灾难。总说中国人很健忘,每一年那么多灾难你能罗列出几件?这是常被提出的问题。实际上,现代生活压力太大,人们需要关心的事情太多,所以,即使记不住也不能说明什么。只要有材料能够帮助我们在空下来的时候回想一下这些事情就好。而推动这些材料形成的,正是“捡女儿衣服穿还要捐款”这样的大姐,慈善真的包括很多事,如果我们真的愿意做一个成熟的捐赠者,那么就不要只是关注每次大灾后谁捐了多少钱,你甚至可以经常性地围观一下壹基金的生存情况。

  “4年来不知道给他们开了多少张收据了。”


  点评:一个人不厌其烦地做同一件事,坚持不懈地帮助他人,这是“急之国”难得见到的现象。就笔者的理解,一个人某个时候做慈善,不是因为他从始至终就是这样,只是因为他在那个时候善念顿生,而且做完之后心情舒畅。但是如果让一个人一直做这样一件事,那么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很多坎坷、困难、当然还有自己惰性的不断阻拦,这时候做慈善,捐款已经不能让他心情舒畅,他还能一直坚持下去吗?笔者不怂恿任何人这样做,同样也不提倡没理由地随意施善、给钱,慈善的终极目标不是要筹集多少钱,而是要让人生活得更好,如果这位傅艳女士的行为能让一些人开始懂得坚持得重要,那么由此改变的这群人已经在为慈善添砖加瓦。

  “朋友结婚不肯收礼金,于是我就以她的名义来捐款。”


  点评:生活中最常见的事就是送红包,怕太近的朋友不愿收,怕太远的朋友发请帖,司空见惯。我们不管捐赠、慈善动机是什么、针对什么人,只要是他在用这种方式真心祝福某个人,想通过这种方式在物质上或者精神上让某个人更好,那么它就是慈善,笔者表示支持。

  出现频率最高的一句话——“钱有点少,真不好意思。”


  点评:这句话笔者听到很多人说过,当年去募捐衣物,就有大娘抱着一大捆衣服跟我说“不好意思哈,衣服都不是好好,但是很干净。”我为他们做慈善的那种诚意鼓掌,朴实和真诚比打在捐赠账户上的数字更加可贵,慈善可以离开后者但是绝对离不开前者。

  “我们感同身受。”


  点评:汉娜•阿伦特在《论革命》里说过,同情不是给予,而是对他人身处的痛苦能够感同身受。对于成都人来说,最大的伤痛无不是512留给我们的记忆,同时,最大的感动也无不是512留给我们的记忆,而玉树地震的景象,对于我们来说,已经太过熟悉,因为有512的记忆,我们能够理解玉树灾民的痛苦,胡先生的捐款也许不能给玉树带来很大变化,但是因为有这样的人在远方感同身受地为玉树祈祷,让玉树人知道在远方有人能够陪着他们一起哭,一起笑,其结果就是两方对同情和怜悯都有了更深的理解。

  “这笔钱是妈妈的积蓄,现在她过世了,我是来还愿的。”


  “这些钱用于旱灾,捐款是为了纪念祖先。”


  点评:其实用捐赠来移情的事例有很多,按照笔者理解,这种情况在平常的捐款中发生的概率会在50%以上。在很多公开募捐场合你都能看到很多年轻妈妈带着孩子捐款,用这种方式教育孩子要善良。当然会有人表示异议,对于老太太捐款为纪念祖先的做法,对于捐款为妈妈还愿的做法,同样如此,笔者支持这样的异议,但是笔者个人觉得我们在慈善上没必要追求纯净,甚至在任何事情上都不要有洁癖,因为这种洁癖会让你排斥很多东西,对这些东西产生怨念,实际上这会让你违背慈善的初衷。

3. 名人慈善的简短事例

您好,韩红:汶川地震的时候,帮助灾区,送去了许多衣物,食物。还用自己在社会上的影响号召大家尽心尽力帮助灾区!成龙:他做善事出了名的,不管是国内还是在国外。但有一件让我最有印象:成龙旗下有一家公司,那时候成龙在帮助贫困地区的孩子,给他们送去了文具和书籍。一次成龙在公司看到许多人桌子上有新的而不用的笔,他就号召大家,把那些笔捐赠出来送到孩子手里!【摘要】
名人慈善的简短事例【提问】
您好,韩红:汶川地震的时候,帮助灾区,送去了许多衣物,食物。还用自己在社会上的影响号召大家尽心尽力帮助灾区!成龙:他做善事出了名的,不管是国内还是在国外。但有一件让我最有印象:成龙旗下有一家公司,那时候成龙在帮助贫困地区的孩子,给他们送去了文具和书籍。一次成龙在公司看到许多人桌子上有新的而不用的笔,他就号召大家,把那些笔捐赠出来送到孩子手里!【回答】

名人慈善的简短事例

4. 关于慈善的故事有哪些?

有一位单身女子刚搬了家,她发现隔壁住了一户穷人家,一个寡妇与两个小孩子。有天晚上,那一带忽然停了电,那位女子只好自己点起了蜡烛。没一会儿,忽然听到有人敲门。原来是隔壁邻居的小孩子,只见他紧张的问:“阿姨,请问你家有蜡烛吗?”女子心想:“他们家竟然穷到连蜡烛都没有吗?千万别借他们,免得被他们依赖上了”!于是,对孩子吼了一声说:“没有”!正当她准备关上门时,那穷小孩展开关爱的笑容说:“我就知道你家一定没有”!说完,竟从怀里拿出两根蜡烛,说:“妈妈和我怕你一个人住又没有蜡烛,所以我带两根来送你”。此刻女子自责、感动得热泪盈眶,将那小孩子紧紧地抱在怀里。
有一个小镇很久没有下雨了,令当地农作物损失惨重,于是牧师把大家集合起来,准备在教堂里开一个祈求降雨的祷告会。人群中有一个小女孩,因个子太小,几乎没有人看得到她,但她也来参加祈雨祷告会。就在这时候,牧师注意到小女孩所带来的东西,激动地在台上指着她:“那位小妹妹很让我感动”!于是大家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了过去。牧师接着说:“我们今天来祷告祈求上帝降雨,可是整个会堂中,只有她一个人今天带着雨伞”!大家仔细一看,果然,她的座位旁挂了一把红色的小雨伞;这时大家沉静了一下,紧接而来的,是一阵掌声与泪水交织的美景。有时候我们不得不说:小孩子其实一点不“小”,他(她)们其实很“大”!他(她)们的爱心很大!他(她)们的信心很大!
那天跟老公幸运地订到了票回婆家,上车后却发现有位女士坐在我们的位子上,老公示意我先坐在她旁边的位子,却没有请这位女士让位。我仔细一看,发现她右脚有一点不方便,才了解老公为何不请她让出位子。他就这样从嘉义一直站到台北,从头到尾都没向这位女士表示这个位子是他的,下了车之后,心疼老公的我跟他说:“让位是善行,但从嘉义到台北这么久,大可中途请她把位子还给你,换你坐一下”。老公却说:“人家不方便一辈子,我们就不方便三小时而已”。听到老公这么说,我相当感动,有这么一位善良又为善不欲人知的好老公,让我觉得世界都变的温柔许多。
心念一转,世界可能从此不同,人生中,每一件事情,都有转向的能力,就看我们怎么想,怎么转。我们不会在三分钟内成功,但也许只要花一分钟,生命从此不同。你看完这篇短文后,可以马上起身去擦桌子,或洗碗;可以把报纸放一边,闭起眼睛沉思一会儿;也可以把这篇短文,转寄给很多朋友。当然,我最希望你选择最后这一项,谁知道,你可能会改变很多人的一生。“我们不一定会因为赚很多的钱而富有,但我们可以因付出的善念而使心中富有!

5. 说说关于慈善的故事有哪些?

黄晓明“让慈善成为一种习惯”一直当做自己的座右铭。他的公益慈善之路最早要追溯到2004年,他的慈善事业就是发源于四川,从帮助40多个贫困孩子上学开始,那时候他就一直在资助40多个四川及重庆涪陵的贫困地区从小学到高中的孩子,并积极参与各次慈善捐款活动。最难能可贵也是最让人感动的地方在于当时的黄晓明的演艺事业还在起步发展阶段,只能算是个小明星,远没有现在的名气实力,做了善举后还一再叮嘱知情人不要声张,他只是想力所能及的做些他自己觉得对的事情。

说说关于慈善的故事有哪些?

6. 关于身边的慈善故事

  慈善在我身边中有哪些故事
   天知道。 
   身边的慈善故事作文五百字
   公交车上的人先是寥寥无几,接着陆陆续续地人渐渐多了,不一会儿就满座了。窗户紧紧地闭着,外面的寒风无法再向我袭来,可我依旧感到冷冷的,似乎缺少了什么。  车缓缓地停了下来,一位老大爷迈着蹒跚的步子走了上来,他左顾右盼着,眼神中像在等待什么。他的眼神忽然定了下来,迈起了步子。我呆呆地望着,这老大爷要做什么呢?他在一个中年人面前停了下来,礼貌的说道:“先生,能不能让我这老头子坐坐,你看,人老了,站着不方便呀。”中年人斜着看了大爷一眼,接着便扭着头向窗外看去。老人被无视了。老大爷失望了,静静地呆在一旁。车里不一会儿就炸开了锅,都在议论那中年人的不是,可谁也没有起身让座。我见这番景象,不知怎的,好像更冷了。  “在公交车上要给老人让座”这是从小学开始众所皆知的,为何没有一人起身让座。  “老爷爷,过来过来,我这给你坐吧。”蓦然,一声童稚的声音在车内环绕,环绕在车内的每一个人心里。我寻声望去,一个扎着两个小辫子的小女孩正拉着老大爷的衣襟往她的座位走去。“老爷爷您坐着,我站这。”大家见这情景,都在称赞那个小女孩那么懂事,而那个中年人低着头,一声不语,陷入了沉思……  小女孩扶着座椅的后面,身子摇摇晃晃,那两跟小辫子更是调皮地左右扭动,是在夸赞小女孩。不久,中年人站了起来,默默地走向小女孩,轻轻把她抱了起来放在了他自己的座位上,自己站在了一旁。“谢谢”中年人获得了小女孩的感谢,他笑了,很灿烂。  渐渐地,心中充满了暖意,刚刚的寒冷已不见踪影。接着只要上来了有老人小孩,大家都争先恐后的起身让坐,变成了车里满座位上都是老人小孩,站着的都是中年人。望着,我不禁笑了,原来世界因爱而温暖。 
   5个慈善小故事
   
   虞洽卿是一个乐善好施,经常捐助慈善事业的慈善家,他小时候就很懂事,据说他生在一个书香之家,其家父是一个银行小职员,有一天母亲让他去买烧饼,途经一路边,看到许多孩子在地上捡一富人散的钱币,此时他自己买烧饼的钱不知丢哪了,但他并没有去捡地上的钱币,而空手回家不吃嗟来之食,这些足以说明他从小就养成了一个好的个性,在充满书香的家庭熏陶下,他渐渐长成了一个懂得珍惜别人,善良的,懂礼节的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当他通过自己的努力,事业有成有了一定的资本后,他将这些资金用来做了慈善事业,为中国的慈善事业做出了榜样力量。他的一生是值得人们怀念和敬佩的,做一个好人,做一个有用的人,应成为每个国人效仿的,只有这样,我们的国家才会和谐,才会更加富有人情味,才能长治久安  故事二:  赏识下的变化赏识下的变化赏识下的变化赏识下的变化 我们班上有一个小女孩性格个性孤僻,不愿与同伴交流,时常独自离开集体。透过她的眼神看起来非常地迷茫。有一次午睡起床后,天下起了雨,刮起了大风,她望着天空,忽然蹦出一句“好搭的雨呀,好大的风啊!”当时,我感到万分的欣喜!于是我把她请到我的身边,用鼓励的语言和赞赏的眼光来引导她在大家面前讲,孩子们听到她的描述后,纷纷为她竖起大拇指,当时她在这种神情的包围下显露了从未有过的自豪与兴奋,因为她从我们大家这里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和赏识、倍受鼓舞。在她看来,大拇指就是“太好了,你真棒”的象征,大拇指代表着欣赏、友爱、钦佩。她从中找到了自信和继续前进的动力,我想她和我都不会忘记这一刻。每一个幼儿都需要得到赏识,而性格内向、孤僻、自卑的幼儿更是渴望受到赏识。因为他们很容易被群体、同伴和老师们所忽视,得不到应有的关心和赏识。面对这些幼儿,我们老师更需要有一双敏锐的、会发现、会关注的慧眼。有时,哪怕只是一个欣赏的微笑甚至只是一个赞许的眼神,都能温暖孩子幼小的心田! 我们常说:教育,从辨别孩子的需要开始。在一个老师的眼中,要时时刻刻的发现孩子的需要,满足孩子合理的需求。    何润东:   我还要更努力一些我还要更努力一些我还要更努力一些我还要更努力一些 2006年2月,在寒冷的上海街头,何润东一行人跟着《闪电星感动》节目的商务车,被Fans们簇拥着边走边吆喝,路人们纷纷投来兴奋好奇的目光,他也全不在意。因为这所有的喧闹辛劳,都有一个神圣的目的:救人一命。 这条生命是个可爱的7岁男孩,家在江西农村,刚上二年级的他得了白血病,全家来到上海求医,父亲在外面拼命打工,依然交不起高昂的医疗费。幸好,他们得到了媒体的关注,还有何润东。“这是我第一次全心全意去救一个人的命,那种感觉很激动很迫切。” 但这可远远不是他第一次帮助别人。好几年前,当他还在加拿大上学的时候,就已经跟家人通过慈善组织一起,资助非洲的两个小孩上学,一个是孤儿,另一个是难民。坐国泰和港龙的航班,飞机上面有专用的募捐袋,他每次都会往里面放些钱,已经养成习惯。“这样的大公司比较可靠,应该都会收起来放到基金里。” 刚出道的时候他非常害羞。而那天在上海街头,为了救小刘星,他毫无顾忌地一路嚷嚷,拉着身边的人募捐。最后他们一共筹到12万,原来的计划是6万。刘星的爸爸拉着他的手,涕泪横流。“我感觉他是拿心在碰我的手,那种感激真正是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我们不止是救了这个孩子,更是救了他们一家人。”他庄重的语气令人想起犹太人那句著名的古话,“救一人,即救全世界。” 他下一个想法是办一所希望小学,但还没有想好办在哪里,Bazaar力劝他开在大陆。他笑了,“好啊,我会仔细考虑的。不过首先我要在工作上更加努力,好准备更多的能力帮助别人。”    陈怡蓉:   我想让更多人知道我想让更多人知道我想让更多人知道我想让更多人知道 刚访完何润东的第二天,陈怡蓉的声音也出现在了电话的那一头。这个小师妹,跟着师兄学习得还挺积极。 说到最早开始帮助别人的事情,原来还是跟陈妈妈学习:信佛的妈妈是高雄市一个半慈善性质的民间机构的会员,妈妈经常带她一起去这些老人的家里,给他们煮饭、洗衣、收拾房间。在台北上大学的时候,怡蓉用使劲买、多给钱的笨办法,悄悄资助着街口那个卖糖的老婆婆,因为老婆婆拒绝接受别人的救济。几年前她给一个救助植物人的基金会做代言,因为她自己也有亲人因为中风而变成植物人,她知道看着仍有呼吸的亲人无知无觉,是怎样无奈又不甘的感觉。但她更希望能让高雄那个帮助老人的机构被更多人知道,这样的话就能帮助更多的人。    李连杰:   生死与共之后生死与共之后生死与共之后生死与共之后 2004年12月26日,在“椰林树影、水清沙幼”的马尔代夫,李连杰带着家人,正享受着难得的天伦之乐,忽然,空气中悄悄蔓延了一股不同寻常的躁动,当他回过神来的时候,海水已经浪潮壁立,以每秒200米的速度疯狂吞噬它触及的一切。最初的惊恐过去后,他与酒店里不同肤色的几百个人手挽手拉成人链,人们惊恐的心被这无界限的温情鼓舞了。“在那一刻,我深深地感到什么叫做生死与共,感到身边的每个人都是我的亲人,是这小小的、多灾多难的地球上的同胞。” 经过这次对生命的重新体验。再次现身媒体的李连杰首先向灾区捐出了50万元现金,又发起成立慈善基金会,并再度捐出50万元的启动经费,在随后的几个月,他为 海啸的慈善事务充当宣传大使,不遗余力地呼吁更多人捐款,让基金会能及时地发挥作用。他说,不用很多,“哪怕每人每月只捐出一元钱,世世代代延续下去,就可以造福很多人。” 
   身边的爱心故事800字
   身边的爱心故事  冬天。寒风凛冽。在公交车上。  公交车上的人先是寥寥无几,接着陆陆续续地人渐渐多了,不一会儿就满座了。窗户紧紧地闭着,外面的寒风无法再向我袭来,可我依旧感到冷冷的,似乎缺少了什么。  车缓缓地停了下来,一位老大爷迈着蹒跚的步子走了上来,他左顾右盼着,眼神中像在等待什么。他的眼神忽然定了下来,迈起了步子。我呆呆地望着,这老大爷要做什么呢?他在一个中年人面前停了下来,礼貌的说道:“先生,能不能让我这老头子坐坐,你看,人老了,站着不方便呀。”中年人斜着看了大爷一眼,接着便扭着头向窗外看去。老人被无视了。老大爷失望了,静静地呆在一旁。车里不一会儿就炸开了锅,都在议论那中年人的不是,可谁也没有起身让座。我见这番景象,不知怎的,好像更冷了。  “在公交车上要给老人让座”这是从小学开始众所皆知的,为何没有一人起身让座。  “老爷爷,过来过来,我这给你坐吧。”蓦然,一声童稚的声音在车内环绕,环绕在车内的每一个人心里。我寻声望去,一个扎着两个小辫子的小女孩正拉着老大爷的衣襟往她的座位走去。“老爷爷您坐着,我站这。”大家见这情景,都在称赞那个小女孩那么懂事,而那个中年人低着头,一声不语,陷入了沉思……  小女孩扶着座椅的后面,身子摇摇晃晃,那两跟小辫子更是调皮地左右扭动,是在夸赞小女孩。不久,中年人站了起来,默默地走向小女孩,轻轻把她抱了起来放在了他自己的座位上,自己站在了一旁。“谢谢”中年人获得了小女孩的感谢,他笑了,很灿烂。  渐渐地,心中充满了暖意,刚刚的寒冷已不见踪影。接着只要上来了有老人小孩,大家都争先恐后的起身让坐,变成了车里满座位上都是老人小孩,站着的都是中年人。望着,我不禁笑了,原来世界因爱而温暖。  无论天气多寒冷,只要爱心伴随身边,再寒冷的冬天也温暖。 
   身边感人的慈善故事都有什么
   本报讯(记者 赵 虹)“人,不能控制生命的长度;但可以,用善举增加生命的厚度”,“爱心是人生的一道亮丽风景”,“慈善是一座桥,托举起生命的美丽”……    首届“爱华杯”台州市慈善征文比赛活动开展以来,受到了社会各界的热情关注和参与。截至目前,组委会已经收到征文100多篇。参加慈善征文的有老师,有学生;有普通市民,也有新台州人。他们或通讯、或诗歌、或散文,记录、讲述自己的慈善感悟和身边的慈善故事。    “爱华杯”台州市慈善征文比赛活动,由台州市慈善总会、台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台州市教育局、本报及爱华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举办,旨在宣传慈善事业,弘扬扶贫济困的中华传统美德,进一步挖掘感人的慈善人物和故事,欢迎您的参与。    征文比赛主题为“牵手慈善 与爱同行”,内容要求记录我市慈善事业发展进程中涌现出来的爱心故事和爱心人士,讴歌慈善行为和感人事迹,反映自己对慈善事业的所思、所历、所感。体裁不限,散文、诗歌、通讯、特写、报告文学等都可以,字数不限。    电子稿E-mail:cishanzhengwen2010@126。纸质稿学生组参赛作品,请寄台州市教育局基础教育处收(地址:台州市椒江区康平路188号);成人组参赛作品,请寄台州市文联《台州文学》编辑部收(地址:台州市行政大楼14楼)。在信封右上角写明“‘爱华杯’慈善文学征文”字样。    无论是电子稿还是纸质稿,请在稿件后面写明作者真实姓名、年龄、性别、职业(或学校班级)、联系方式(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等)。    征文截止后,由市文联和市教育局邀请有关专家组成评审团对参赛作品进行评选。最高奖金1000元,获奖作品择优在本报和《台州文学》、《台州慈善》上刊登,或结集出版。 
   身边的爱心故事600字
   1、儿时,小男孩家很穷,吃饭时,饭常常不够吃,母亲就把自己碗里的饭分给孩子吃。母亲说,孩子们,快吃吧,我不饿!——母亲撒的第一个谎     2、男孩长身体的时候,勤劳的母亲常用周日休息时间去县郊农村河沟里捞些鱼来给孩子们补钙。鱼很好吃,鱼汤也很鲜。孩子们吃鱼的时候,母亲就在一旁啃鱼骨头,用舌头舔鱼骨头上的肉渍。男孩心疼,就把自己碗里的鱼夹到母亲碗里,请母亲吃鱼。母亲不吃,母亲又用筷子把鱼夹回男孩的碗里。母亲说,孩子,快吃吧,我不爱吃鱼!——母亲撒的第二个谎     3、上初中了,为了缴够男孩和哥姐的学费,当缝纫工的母亲就去居委会领些火柴盒拿回家来,晚上糊了挣点分分钱补点家用。有个冬天,男孩半夜醒来,看到母亲还躬着身子在油灯下糊火柴盒。男孩说,母亲,睡了吧,明早您还要上班呢。母亲笑笑,说,孩子,快睡吧,我不困!——母亲撒的第三个谎     4、高考那年,母亲请了假天天站在考点门口为参加高考的男孩助阵。时逢盛夏,烈日当头,固执的母亲在烈日下一站就是几个小时。考试结束的 *** 响了,母亲迎上去递过一杯用罐头瓶泡好的浓茶叮嘱孩子喝了,茶亦浓,情更浓。望着母亲干裂的嘴唇和满头的汗珠,男孩将手中的罐头瓶反递过去请母亲喝。母亲说,孩子,快喝吧,我不渴!——母亲撒的四个谎     5、父亲病逝之后,母亲又当爹又当娘,靠着自己在缝纫社里那点微薄收入含辛茹苦拉扯着几个孩子,供他们念书,日子过得苦不堪言。胡同路口电线杆下修表的李叔叔知道后,大事小事就找岔过来打个帮手,搬搬煤,挑挑水,送些钱粮来帮补男孩的家里。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左邻右舍对此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都劝母亲再嫁,何必苦了自己。然而母亲多年来却守身如玉,始终不嫁,别人再劝,母亲也断然不听,母亲说,我不爱!——撒的五个谎     6、男孩和她的哥姐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下了岗的母亲就在附近农贸市场摆了个小摊维持生活。身在外地工作的孩子们知道后就常常寄钱回来补贴母亲,母亲坚决不要,并将钱退了回去。母亲说,我有钱!——撒的六个谎     7、男孩留校任教两年,后又考取了美国一所名牌大学的博士生,毕业后留在美国一家科研机构工作,待遇相当丰厚,条件好了,身在异国的男孩想把母亲接来享享清福却被老人回绝了。母亲说,我不习惯!——撒的七个谎     8、晚年,母亲患了重病,住进了医院,远在大西洋彼岸的男孩乘飞机赶回来时,术后的母亲已是奄奄一息了。母亲老了,望着被病魔折磨得死去活来的母亲,男孩悲痛欲绝,潸然泪下。母亲却说,孩子,别哭,我不疼。——撒的最后一个谎 
   说说关于慈善的故事有哪些
   黄晓明“让慈善成为一种习惯”一直当做自己的座右铭。他的公益慈善专之路最属早要追溯到2004年,他的慈善事业就是发源于四川,从帮助40多个贫困孩子上学开始,那时候他就一直在资助40多个四川及重庆涪陵的贫困地区从小学到高中的孩子,并积极参与各次慈善捐款活动。最难能可贵也是最让人感动的地方在于当时的黄晓明的演艺事业还在起步发展阶段,只能算是个小明星,远没有现在的名气实力,做了善举后还一再叮嘱知情人不要声张,他只是想力所能及的做些他自己觉得对的事情。 
   我讲身边的慈善故事作文1000字

7. 慈善的名人故事

关于慈善的名人故事
                     
   范蠡是春秋战国之际著名的政治家、谋略家。在有关范蠡的故事里,他的名字似乎更多地是与其辅佐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十余年,并最终打败吴王夫差的政治、军事活动联系在一起。然而历史上的范蠡其实还是一位非常富有并广布善举的慈善家。
 
   据《史记》记载,范蠡在帮助勾践雪会稽之耻,平灭吴国之后,便辞官引退,游走各国。范蠡颇具经商才干。他在行至齐国后,便以鸱夷子皮为化名从事商业买卖。很快,范蠡就积累下千金家财,成了齐国的首富。齐王得知范蠡的才能,便拜他为相。然而,手执相印的范蠡却想到了更多生活于贫困之中的百姓。于是他将财富全部接济穷人,辞去了相职,重以布衣之身前往陶地。陶地位于齐、宋、卫国的交界处,范蠡认为这里是天下的中心,与各国交通便利,在此贸易必可致富。于是他又化名陶朱公,再次开始经商。果然,陶朱公不久后便大获其利,家产第二次累至千金。但是他发现,陶地同样有许多人贫苦不堪。于是范蠡又一次将千金散尽,资助穷人。据说范蠡在十九年的从商经历中曾“三至千金”。他的才干使他几乎每到一地都能富甲一方,然而对天下穷人的悲悯却又让范蠡每一次都将千金巨富倾囊赠出。在布施财富之余,范蠡还不忘传授人们经商获利的'方法,希望借此为穷人找到致富的门路。
 
   尽管史家已在典籍中将范蠡赞为“富好行其德者”一个与人们通常印象中“为富者必不仁”截然相反的评价,后世百姓还是以独特的方式在民间纪念着慈善家陶朱公——在范蠡身后,人们已将他奉为文财神,以此企盼哪一天陶朱公也将财富和经商智慧散至自己的家门。
 
   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曾在其名作《岳阳楼记》中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言明心志。这种以民为先的思想,既是范仲淹身为政治家所坚持的理念,也是文正公作为慈善家,实践于其一生善行中的大德。
 
   范仲淹自幼家境贫寒。少年读书于长白山僧舍的时候,范仲淹每天只熬一锅粥。待到第二天粥凝固成饼后,他便用刀将“粥饼”切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就着十数根咸菜,权当饭食。范仲淹幼时发奋于贫穷中的这段经历,不仅给后人留下一个“断齑画粥”的故事,也使范仲淹终生体恤穷人的疾苦。
 
   身居高官之后,范仲淹虽然薪俸丰厚,却依然勤俭。他把自己积攒下的大量家财拿出来,在家乡苏州郊外的吴、长两县购买土地近千亩,以地力所得救济当地的穷人,使他们“日有食,岁有衣”。这千亩田地因此被人们誉为“义田”。当地凡有人家婚丧嫁娶,范仲淹都会拿出钱来资助。对于鳏寡孤独之人,范仲淹还会定期给予周济。范仲淹的家乡因而也被人们称作“义庄”。
 
   除了扶贫济困,范仲淹还非常热心于赞助苏州的教育事业。《范文正公全集》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北宋景佑二年(1035年),范仲淹在苏州南园购得一处草木葱茏,溪水环绕的好地。原本范仲淹是想在此建设自家的住宅。当房屋建好后,范仲淹请来一位风水先生。先生探查了一番,连夸此地风水好,称若久居此处“必踵生公卿”,也就是说范家住在这里可以世世代代出高官显贵。范仲淹听后却说,“吾家有其贵,孰若天下之士咸教育于此,贵将无已焉”(我家独享此处的富贵,不如让普天下的人都能来这里读书,这岂不是能出更多的贵人)。于是范仲淹毫不犹豫的将房地献出,奏请朝廷批准设立了苏州学文庙,以期培养出更多的人才。范仲淹捐宅兴学的举动在当时影响极大,以至当地富户纷纷效仿。据说“吴学”日后的兴盛即得益于此,并有了“苏学天下第一”的说法。
 
   在江苏省金坛市著名的“金沙八景”中,有一处叫作“漫塘春水”。人们以“漫塘”为此景命名,便是为了纪念当地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慈善家,刘宰。
 
   刘宰,字平国,南宋江苏金坛人。传闻在刘宰出生的时候,他家门前池塘里的水忽然漫至岸上,刘宰日后便因此说,自号为“漫塘病叟”。据《宋史。刘宰传》记载,刘宰为人刚正仁厚,平生多为乡里谋福,是一个“见义必为”之士。
 
   南宋绍熙元年(1190年),刘宰举进士,随后被任命为江宁尉。当时江宁地方巫术盛行,民风颓然,人们遇事皆信鬼神,巫医术士大行其道。刘宰到任后,为了澄清民智,使百姓免受愚昧所害,立即着手批驳迷信,强令巫士改行务农。为此,刘宰还专门下令保伍之间互相纠察,有继续为巫或事鬼神者,一律严惩。刘宰的努力很快使当地风气焕然。然而令刘宰无法想到的是,在他逝后,人们却因感念其助民灭蝗灾的恩德而将他敬奉为神。传说有一次刘宰随军路过观城,恰逢当地遭遇蝗灾。眼见田里的庄稼即将不保,刘宰急命兵士帮助农民灭蝗,并终使此地庄稼免遭绝收。百姓们因感激刘宰,便在地方上修建庙宇,将刘宰敬奉为“刘猛将军”。据说刘宰作为驱蝗灭虫的大神,其香火从江南一直延续到北方。直到清代,山东等地的方志里还记载着有些蝗灾频发的村庄供奉“刘猛将军”的事实。不知刘宰身后的这段历史会为他平添一丝无奈,还是遥寄一份欣慰。
 
   宋宁宗开禧年间(1205年—1207年),韩侂胄率兵伐金。尽管后代史家对开禧北伐多有道义上的褒扬,出于对百姓的同情,刘宰却认为韩侂胄在民用尚不足为继的情况下轻启战端,徒耗民力,因而反对北伐。后来,刘宰曾作《开禧纪事》和《野犬行嘉定己巳作》两首诗,诗中传达的尽是他对此时民情疾苦的体恤。钱钟书先生在《宋诗选读》中直称,这两首诗情之挚朴为当时少有。
 
   北伐失败后,刘宰因厌倦了官场,便辞官隐居故里。就在刘宰回到家乡后不久,嘉定二年(1209年),金坛发生饥荒。刘宰遂在当地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私人粥局,救济灾民。此后,在嘉定十七年(1226年)和绍定元年(1228年),刘宰又两次设立粥局。据史载,其间受其惠者,每日超过万人。此外,在隐居的三十年里,刘宰还在家乡设置义仓,创立义役,乡人凡有无地可耕、无处可居者,刘宰皆倾力相助并视之为己任。
 
   嘉熙三年(1239年),刘宰去世。在出殡时,当地百姓“罢市走送”,人群绵延数十里,“人人如哭其私亲”。朝廷为奖其善义,谥号“文清”。  ;

慈善的名人故事

8. 名人的慈善故事

 关于名人的慈善故事(通用5篇)
                      某些故事是人类对自身历史的一种记忆行为,人们通过多种故事形式。记忆和传播着一定社会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引导着社会性格的形成。有哪些名人的慈善故事呢?下面是我整理的关于名人的慈善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名人的慈善故事 篇1    一九XX年八月,驻地抚顺发洪水,运输连接到了抗洪抢险命令。雷锋忍着刚刚参加救火被烧伤的手的疼痛又和战友们在上寺水库大坝连续奋战了七天七夜,被记了一次二等功。
    望花区召开了大生产号召动员大会,声势很大,雷锋上街办事正好看到这个场面,他取出存折上在工厂和部队攒的200元钱(存折上203元)跑到望花区党委办公室要捐献出来,为建设祖国做点贡献,接侍他的同志实在无法拒绝他的这份情谊,只好收下一半。另100元在辽阳遭受百年不遇洪水的时候捐献给了辽阳人民。
    在我国受到严重的自然灾害的情况下,他为国家建设,为灾区捐献出自已的全部积蓄,却舍不得喝一瓶汽水。
    名人的慈善故事 篇2    钢琴家郎朗有着许多耀眼的头衔,不过他特别珍惜这两个:
    20XX年5月20日,郎朗在纽约被委任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国际亲善大使,成为第一位担任此职的钢琴家。20XX年10月9日,华盛顿举办“中国文化年”期间,郎朗应布什总统邀请,在白宫举办专场独奏会。布什总统向他授予“世界和平使者”的称号。
    儿童基金会执行主任贝拉米在宣布这项任命时说:“郎朗是儿童基金会最年轻的亲善大使。邀请郎朗担任亲善大使,是因为他具有与听众做心灵交流的独特能力,并把很多时间和精力用于增加古典音乐的青少年听众。”
    郎朗对于慈善的头衔深深感激:“音乐就像一种语言,世界的语言,它将人们彼此相连,也连接着彼此心灵的感应。我认为接近孩子的最好方式就是为他们演奏音乐,用音乐打开他们的耳朵和心灵。”
    名人的慈善故事 篇3    上世纪90年代,因为父亲工作的关系,麦修到过几次中国,对中国的印象多与食物有关。饺子、煮鸡蛋是他当时叫得出名字的食物。
    但因为在中国没有同龄玩伴,麦修一度感到孤独与不快乐。直到他在北京过了一个别样的圣诞节。
    11岁时,麦修成为了北京史家胡同小学的“留学生”。父亲拜托中国朋友顾泽清(后成为中国关爱基金会的董事之一)照顾他。
    在这所中国小学里,同学起初围观麦修的眼神,“像看动物园里的动物一样”。这种情形令他苦恼不已,但他却也只是安静地坐着。思乡的情绪弥漫在这个小小少年的心头。
    不久,圣诞节将至。如果是在家乡,空气中早已充满了节日的欢乐,麦修会与哥哥弟弟一起玩耍。但在1996年的北京,他寻遍了大街小巷,才找到一棵矮小的、挂着彩灯的圣诞树。
    可是,令麦修惊讶的是,就在圣诞节这天,同学和老师竟都出现在他的派对上。“每个人端着自己家做的菜,还带着礼物。”这令他感到温暖,“原来这么多人都关心我。”
    当圣诞彩灯开始闪烁,音乐声响起,大家不约而同地踩着节奏跳起舞来,这个场景至今鲜活地浮现在麦修的脑海里。
    麦修逐渐融入到了北京的生活。从听不懂课到说着“京片子”,从刚到中国时想家到要回美国时依依不舍北京。也就在这时,他希望,将来自己能回报中国人。
    一个偶然的机会,麦修知道中国有很多孤残儿童。“我要帮助他们。”他冒出了这样的想法。麦修选择的帮助方法是,在美国创建一家慈善基金会,为中国孤残儿童募集善款。这些善款被用于支付孩子们的寄养费用、手术费用等。
    2000年,麦修的中国关爱基金会正式成立了。
    名人的慈善故事 篇4    20XX年8月10日,央视著名主持人崔永元随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来到宁夏永宁县望远镇政权村,主持“共享一份爱,同圆一个梦”大型公益活动,来自宁夏的35名贫困大学生是《圆梦行动》节目的特别嘉宾。崔永元18年前去过宁夏,对今天的宁夏已经很陌生了,这次有机会去那里,他想都没想就答应了。离开北京时,他想不能空着手去,所以随身带上了1万元爱心款。
    在主持节目中,崔永元和每一位一上台讲话的贫困学子拥抱。第一家企业捐款后,崔永元拿出一个信封,“这是我背着爱人攒的1万元钱,我也要捐给青基会,圆贫困大学生的梦。”他转过身以其惯有的幽默方式说道:“你们可别告诉我爱人啊。”他的话逗乐了全场的人。
    虽然是一句幽默的调侃,但恰恰反映了崔永元低调而不愿张扬的处世态度。据敬一丹等主持人透露,这些年来,崔永元给慈善机构捐过不少钱,还先后资助了20多名学生,而在20XX年年初结束的大型电视活动《我的长征》中,也是一路行走,一路行善。有这样一串数字:一路上节目组筹集慈善捐款1500万元,帮助了230所学校,新建了20所小学,慰问了360多位老红军,修复了多个无名烈士墓。每次捐款,崔永元都只有一个要求,就是不要宣传。在面对记者的探询时,他也总是说:“我很少做善事的,非常少。”崔永元这样理解慈善的意义:做慈善是帮助别人,也是拯救自己。在他看来,对做慈善的'人,不要一个劲儿地夸他们,相信他们也从中得到了很多,比如乐观的心态、宽容的心境、不屈的意志,这些都是帮助别人时所收获的珍贵礼物。正是抱着这种真诚而平和的心态,在捐款资助贫困学生时,崔永元总是极力维护对方的自尊心,减轻对方的心理负担。
    1988年的一天,当时还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午间半小时》工作的崔水元正在拆看群众来信,一封信里隽永的字体吸引了他。那是一封高中学生的来信,信中说他马上要参加高考了,但是家里很穷,即使考上大学,也没钱读。他写信来,就是想在回乡前和他所喜欢的电台节目告个别。
    看了这封信,崔永元想,这孩子的字写得这么好,学习成绩也应该很好吧,如果就因为缺钱上不了大学,太可惜了。他马上拿起电话按学生所留的地址和学校联系,核实情况后,崔水元决定资助这个学生。后来那位学生考上了黑龙江大学,崔水元先后资助他学费生活费共3000多元,直到他大学毕业。
    转眼,10年过去了,崔水元从幕后走到了台前,成了人们喜爱的主持人,而他也把做过的这件好事忘得差不多了。1998年,当他到黑龙江为自己的新书《不过如此》作签售时,一位老人突然跪在他面前,接着便哭了起来。后来才知道,这位老人正是他资助的那位学生的父亲。他特意赶过来,就是要当面感谢这个改变他儿子命运的人。
    后来,崔永元每次到黑龙江,那位受过他资助的年轻人都会买贵重的礼物去看他。崔永元看出来了,年轻人这样做是在不断地还债,他总觉得自己欠崔永元的,一直背负着感恩与还债的双重心理负担。
    崔水元说:“挣钱了吗?挣钱了就把钱还我吧。”年轻人立即从兜里掏出了3000元,交给崔永元。“两清了,你不再欠我什么,以后我们都放下包袱,各自过好自己的生活。”说完这些话,崔永元没再与他联系过。
    名人的慈善故事 篇5    范蠡是春秋战国之际著名的政治家、谋略家。在有关范蠡的故事里,他的名字似乎更多地是与其辅佐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十余年,并最终打败吴王夫差的政治、军事活动联系在一起。然而历史上的范蠡其实还是一位非常富有并广布善举的慈善家。
    据《史记》记载,范蠡在帮助勾践雪会稽之耻,平灭吴国之后,便辞官引退,游走各国。范蠡颇具经商才干。他在行至齐国后,便以鸱夷子皮为化名从事商业买卖。很快,范蠡就积累下千金家财,成了齐国的首富。齐王得知范蠡的才能,便拜他为相。然而,手执相印的范蠡却想到了更多生活于贫困之中的百姓。于是他将财富全部接济穷人,辞去了相职,重以布衣之身前往陶地。陶地位于齐、宋、卫国的交界处,范蠡认为这里是天下的中心,与各国交通便利,在此贸易必可致富。于是他又化名陶朱公,再次开始经商。果然,陶朱公不久后便大获其利,家产第二次累至千金。但是他发现,陶地同样有许多人贫苦不堪。于是范蠡又一次将千金散尽,资助穷人。据说范蠡在十九年的从商经历中曾“三至千金”。他的才干使他几乎每到一地都能富甲一方,然而对天下穷人的悲悯却又让范蠡每一次都将千金巨富倾囊赠出。在布施财富之余,范蠡还不忘传授人们经商获利的方法,希望借此为穷人找到致富的门路。
    尽管史家已在典籍中将范蠡赞为“富好行其德者”一个与人们通常印象中“为富者必不仁”截然相反的评价,后世百姓还是以独特的方式在民间纪念着慈善家陶朱公——在范蠡身后,人们已将他奉为文财神,以此企盼哪一天陶朱公也将财富和经商智慧散至自己的家门。
    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曾在其名作《岳阳楼记》中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言明心志。这种以民为先的思想,既是范仲淹身为政治家所坚持的理念,也是文正公作为慈善家,实践于其一生善行中的大德。
    范仲淹自幼家境贫寒。少年读书于长白山僧舍的时候,范仲淹每天只熬一锅粥。待到第二天粥凝固成饼后,他便用刀将“粥饼”切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就着十数根咸菜,权当饭食。范仲淹幼时发奋于贫穷中的这段经历,不仅给后人留下一个“断齑画粥”的故事,也使范仲淹终生体恤穷人的疾苦。
    身居高官之后,范仲淹虽然薪俸丰厚,却依然勤俭。他把自己积攒下的大量家财拿出来,在家乡苏州郊外的吴、长两县购买土地近千亩,以地力所得救济当地的穷人,使他们“日有食,岁有衣”。这千亩田地因此被人们誉为“义田”。当地凡有人家婚丧嫁娶,范仲淹都会拿出钱来资助。对于鳏寡孤独之人,范仲淹还会定期给予周济。范仲淹的家乡因而也被人们称作“义庄”。
    除了扶贫济困,范仲淹还非常热心于赞助苏州的教育事业。《范文正公全集》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北宋景佑二年(1035年),范仲淹在苏州南园购得一处草木葱茏,溪水环绕的好地。原本范仲淹是想在此建设自家的住宅。当房屋建好后,范仲淹请来一位风水先生。先生探查了一番,连夸此地风水好,称若久居此处“必踵生公卿”,也就是说范家住在这里可以世世代代出高官显贵。范仲淹听后却说,“吾家有其贵,孰若天下之士咸教育于此,贵将无已焉”(我家独享此处的富贵,不如让普天下的人都能来这里读书,这岂不是能出更多的贵人)。于是范仲淹毫不犹豫的将房地献出,奏请朝廷批准设立了苏州学文庙,以期培养出更多的人才。范仲淹捐宅兴学的举动在当时影响极大,以至当地富户纷纷效仿。据说“吴学”日后的兴盛即得益于此,并有了“苏学天下第一”的说法。
    在江苏省金坛市著名的“金沙八景”中,有一处叫作“漫塘春水”。人们以“漫塘”为此景命名,便是为了纪念当地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慈善家,刘宰。
    刘宰,字平国,南宋江苏金坛人。传闻在刘宰出生的时候,他家门前池塘里的水忽然漫至岸上,刘宰日后便因此说,自号为“漫塘病叟”。据《宋史。刘宰传》记载,刘宰为人刚正仁厚,平生多为乡里谋福,是一个“见义必为”之士。
    南宋绍熙元年(1190年),刘宰举进士,随后被任命为江宁尉。当时江宁地方巫术盛行,民风颓然,人们遇事皆信鬼神,巫医术士大行其道。刘宰到任后,为了澄清民智,使百姓免受愚昧所害,立即着手批驳迷信,强令巫士改行务农。为此,刘宰还专门下令保伍之间互相纠察,有继续为巫或事鬼神者,一律严惩。刘宰的努力很快使当地风气焕然。然而令刘宰无法想到的是,在他逝后,人们却因感念其助民灭蝗灾的恩德而将他敬奉为神。传说有一次刘宰随军路过观城,恰逢当地遭遇蝗灾。眼见田里的庄稼即将不保,刘宰急命兵士帮助农民灭蝗,并终使此地庄稼免遭绝收。百姓们因感激刘宰,便在地方上修建庙宇,将刘宰敬奉为“刘猛将军”。据说刘宰作为驱蝗灭虫的大神,其香火从江南一直延续到北方。直到清代,山东等地的方志里还记载着有些蝗灾频发的村庄供奉“刘猛将军”的事实。不知刘宰身后的这段历史会为他平添一丝无奈,还是遥寄一份欣慰。
    宋宁宗开禧年间(1205年—1207年),韩侂胄率兵伐金。尽管后代史家对开禧北伐多有道义上的褒扬,出于对百姓的同情,刘宰却认为韩侂胄在民用尚不足为继的情况下轻启战端,徒耗民力,因而反对北伐。后来,刘宰曾作《开禧纪事》和《野犬行嘉定己巳作》两首诗,诗中传达的尽是他对此时民情疾苦的体恤。钱钟书先生在《宋诗选读》中直称,这两首诗情之挚朴为当时少有。
    北伐失败后,刘宰因厌倦了官场,便辞官隐居故里。就在刘宰回到家乡后不久,嘉定二年(1209年),金坛发生饥荒。刘宰遂在当地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私人粥局,救济灾民。此后,在嘉定十七年(1226年)和绍定元年(1228年),刘宰又两次设立粥局。据史载,其间受其惠者,每日超过万人。此外,在隐居的三十年里,刘宰还在家乡设置义仓,创立义役,乡人凡有无地可耕、无处可居者,刘宰皆倾力相助并视之为己任。
    嘉熙三年(1239年),刘宰去世。在出殡时,当地百姓“罢市走送”,人群绵延数十里,“人人如哭其私亲”。朝廷为奖其善义,谥号“文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