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学昌的介绍

2024-05-20 22:34

1. 秦学昌的介绍

秦学昌,男,1966年7月生,汉族,高级会计师、中国资深注册会计师、证券期货业特许注册会计师,毕业于山西财经大学

秦学昌的介绍

2. 秦昌政的介绍

秦昌政,曾任贵州省黔西南州贞丰县人民政府县长,黔西南州扶贫开发办公室主任等职。

3. 秦学的介绍

秦学,男,湖北武汉人,中共党员,汉族。广东商学院旅游与环境学院副教授。另外也有天津大学理学院化学系教授等同名名人,以及《红楼梦》系列问题的研究分支“秦学”。

秦学的介绍

4. 秦学的介绍

秦学是以人物秦可卿入手探究《红楼梦》系列问题的研究分支。作家刘心武从1993年开始发表关于“秦学”的文章,1994年辑成《秦可卿之死》一书,1996年修订过一次,到1999年又扩展为《红楼三钗之谜》,2000年后,他把研究的触角推进到对清代康熙朝废太子胤礽及其儿子弘皙(也就是康熙的嫡孙),揭示出他们跌宕起伏、诡谲多变的命运对曹雪芹家族荣辱兴衰的巨大影响,以及在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时,从中采用了哪些人物原型、事件原型、细节原型作为艺术虚构的资源,这些成果在2003年又形成了《画梁春尽落香尘》一书。2010年,以《秦可卿之死》《红楼三钗之谜》《画梁春尽落香尘》进行修订,融入对康熙朝废太子胤礽及其儿子弘皙的命运对曹雪芹家族荣辱兴衰的巨大影响等多方面文字,又新增七万字文稿,辑成《红楼望月》一书。并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阐述自己的研究心得,已出版《刘心武揭秘<红楼梦>》(1-4部)和《红楼梦八十回后真故事》。如今,刘心武的“秦学”研究仿佛山溪终于流出窄谷,奔泻到了更广阔的田园,形成了一条自成形态的河流,

5. 秦学的简介

在公众共享的“红学”大花园里,这“秦学”当然只是生在一隅的小花,但“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刘心武要在所有善意的批评、平等的争鸣与热情的鼓励中,努力把自己的这朵花开成浑圆。“红学”研究非少数学术权威或学术机构的垄断领地,应该是一个开放的公众共享的文化空间。

秦学的简介

6. 秦昌典的介绍

秦昌典(1937.09~2014.03.30),男,湖北武汉人,大学文化,高级工程师,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正厅局级退休干部。曾任重庆市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重庆市经委主任、党组书记,重庆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重庆市人大副主任等职。2000年5月被开除党籍和罢职。2002年4月被判刑6个月,缓刑1年。2014年3月30日,秦昌典同志因病逝世,享年77岁。

7. 秦仁昌的简介

秦仁昌(1898 02.15 - 1986 07.22),字子农,江苏省武进县(今常州市)人,我国现代著名植物学家,中国蕨类植物学的奠基人,中国植物学的一位拓荒者,著名的蕨类学家、植物分类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秦仁昌于1898年1月出生在今江苏省武进市的一个农民家庭。1914年考入江苏省第一甲种农业学校林科,在校长陈嵘、教授钱崇澍的熏陶下,立志学习植物分类学。1919年农校毕业后考入南京金陵大学林学系,1925年毕业并获学士学位。秦仁昌刻苦努力,勤奋好学,成绩优异,得到了师长们的器重。由于家境贫困,在大学毕业前两年被陈焕镛教授介绍到国立东南大学兼任助教,半工半读直到毕业,1927年任讲师,那时现代植物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才开始传入中国。在教学过程中,秦仁昌发现对中国蕨类植物进行研究的都是外国的学者、专家,涉及中国蕨类植物研究的文章有200多篇,全是用英、法、日、俄等国文字或拉丁文发表,模式标本也全都分散在国外,我国的学校却连腊叶标本都没有。在此期间秦仁昌对华东、华北和华中的蕨类植物进行了全面考察,并向陈焕镛教授提出了自己对植物学的一些观点,得到了陈焕镛教授的支持。1926年秦仁昌随同陈焕镛教授到香港植物园标本室工作,有机会查阅了许多标本和文献资料,得到了更深的启发,因此更坚定了秦仁昌研究蕨类植物的信心,便立志研究。为了掌握、研究各国的文献材料,秦仁昌努力学习外语,经过奋发学习,他熟练地掌握了英文、拉丁文和法文,能阅读德文和俄文,秦仁昌广泛查阅文献资料,同外国专家、学者和书商通信,通过交换、购买等方式,一点一滴地搜集和积累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同时采集标本。1927年秦仁昌受聘于中央研究院自然历史博物馆,任植物学技师。秦仁昌搜集资料一丝不苟,通过几年的努力,他基本上掌握了180多年来我国学者发表的有关中国及邻近一些国家的蕨类植物文献。但因中国植物的模式标本也全都分散保存在国外各国的标本馆内,许多问题在国内无法澄清,于是秦仁昌决定到欧洲进修考察。在胡先骕教授的支持下,于1929年到丹麦哥本哈根大学植物学博物馆,得到当时世界著名的蕨类植物学权威C.科利斯登生(C.Christensen)的指导,开始考察、研究蕨类植物分类学。同时,秦仁昌还经常与美国、英国、瑞士的蕨类植物学家广泛交流联系,也得到他们的帮助,从而奠定了他研究蕨类植物的坚实基础。1930年秋,秦仁昌代表中央研究院出席在英国剑桥大学召开的第五届国际植物学会议。会后,为了彻底查清中国蕨类植物的模式标本,他又到瑞典、德国、法国、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等国的标本馆作了短期访问研究,查阅标本。为了研究中国的植物分类学,又到英国皇家植物园标本馆及大英博物馆进行系统研究,查阅了皇家植物园标本馆所收藏的全部中国产的蕨类和种子植物标本以及邻近国家的蕨类植物标本。1932年秦仁昌回国,任北平静生生物调查所研究员兼标本室主任。1934年创建我国第一个植物园——庐山森林植物园;他在较短的时间内引种栽培国内外数千种植物,同时完成30万字左右的《中国与印度及其邻邦产鳞毛蕨属之正误研究》一文。之后又创建了静生生物调查所云南丽江植物工作站并任主任。1938年,由于抗日战争的影响,九江一带被日寇进逼,形势危急,秦仁昌教授把一些有关蕨类植物研究方面的图书和标本寄存在庐山美国小学里,辗转流亡到昆明。他充分利用云南这个“植物王国”的有利条件,不畏艰难困苦,广泛调查和采集植物标本,展开对植物的研究,走遍了整个云南,他建立了庐山植物园丽江工作站,在昆明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蕨类植物研究中心。1940年在昆明期间,秦仁昌发表了《水龙骨科的自然分类系统》一文,他从蕨类植物的演变规律出发,根据系统发育理论,清晰地显示出蕨类植物的演化关系,大胆提出自己的创见,将水龙骨划分为30多科、200多属。动摇了长期统治蕨类植物分类的经典系统,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兴趣和争论,震动了国际蕨类学界并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解决了当时世界蕨类植物系统分类中最大的难题,这是世界蕨类植物系统分类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突破,因而当年获荷印隆福氏生物学奖,从而一个崭新的经典的自然分类系统诞生了,后来被国际上统称为“秦仁昌系统”,填补了中国对蕨类植物系统分类方面的空白。1945年,秦仁昌被聘为云南大学生物系和林学系教授兼主任,同时,兼任了一些其它行政职务。1949年后,秦仁昌又兼任云南省林业局副局长。1952年,秦仁昌教授率领考察队,深入到云南西部的中缅边界,踏遍了中缅边界的山山水水,在芒市坝建立林场,并开始投入了橡胶林的育苗和造林工作。1953年,秦仁昌又到云南东南部的中越边界,参加营造巴西橡胶林的勘察设计工作,选定了橡胶宜林地,在云南诞生了新中国的橡胶林。1954年,秦仁昌教授发表了《中国蕨类科属名词及分类系统》。1955年,秦仁昌教授被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同年,调北京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任研究员兼植物分类与植物地理学研究室主任。秦教授对中国蕨类植物的研究开始了新的部署,以蕨类植物形态分类为基础,深入调查我国的蕨类植物资源,并开展解剖学、孢粉学、细胞学及引种栽培等方面的综合研究,从而提高科学研究水平。1959年,秦仁昌教授被选为中国植物志编委会委员兼秘书,同时担任第二卷至第六卷的主编,他主编的《中国植物志》(第二卷)于当年首先出版,这是我国最先出版的一卷《中国植物志》,是《中国植物志》这部历史性巨著的第一本,对发展中国和世界的植物系统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1973年,秦仁昌教授完成了《中国高等植物图鉴》中杜鹃花科属部分,得到了中外植物学家的高度评价,美国将这部著作翻译出版。他还翻译了国外植物学的最新成就的文献资料和一部近77万字的英文版《植物学拉丁文》,为我国植物学工作提供了一本极其重要的工具书。1978年,80高龄的秦教授发表了《中国蕨类植物科属的系统排列和历史来源》这一重要论文,他积累了数十年的工作经验,用新的研究成果对自己过去的分类系统作了进一步的修订和补充,对错综复杂的蕨类植物系统发育问题作了更深入、细致的探讨。次年,秦教授完成了《近代科学技术大词典》(植物学部分)的翻译工作。相继又组织翻译《韦氏大词典》(植物学部分)及完成《西藏植物志》中的蕨类植物志的工作。在“文革”期间,虽然环境、条件极其艰苦,面对重重困难,秦仁昌教授也从未停止过对蕨类植物的研究工作。秦仁昌教授早在20年代曾任中央研究院自然历史博物馆植物部主任;曾被聘为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兼植物分类与植物地理学研究室主任,并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及华南植物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曾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顾问、《植物分类学报》主编;先后任中国植物学会理事、副理事长及名誉理事长;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曾被选为第一、第二、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曾被选聘为国家科委林业组成员及国际植物学会分类和命名委员会名誉副主席及蕨类植物学小组成员;被印度蕨类植物学会授予名誉会员;曾出席过全苏植物学会第二届代表大会;是20世纪世界上对蕨类植物系统学有卓越贡献的权威之一,因此被称为中国的蕨类学之父。1989年秦仁昌教授被授予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93年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秦仁昌教授从事我国植物学研究60多年,对数千种蕨类植物,一一进行多方面的考察和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著有许多关于中国蕨类植物的专著和论文。同时,在林业学、植物学、蕨类分类植物学方面为祖国培养了不少人才。对蕨类植物学形成了自己的学派,对中国蕨类植物提出了更客观的分类观点,从而创建了最完整的中国蕨类植物分类系统。对中国的科学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秦仁昌1940年发表的《水龙骨科的自然分类》,对国际蕨类植物学界产生了历史性的影响,其科属概念大都被世界蕨类植物学家所采用;1978年发表的新系统,形成了秦仁昌系统学派;1959年编辑出版的《中国植物志》(第二卷),是《中国植物志》这部历史性巨著的第一本,为其他卷册的编写起了典范作用,对发展中国和世界的植物系统学作出了重要贡献。秦仁昌20年代曾任东南大学理学院生物系植物学助教、中央大学理学院生物系植物学讲师、中央研究院自然历史博物馆植物部主任。在此期间他还访问了瑞典、德国、法国、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标本馆,并在英国皇家植物园标本馆和大英自然历史博物馆工作过。回国后任静生生物调查所研究员兼植物标本室主任。1933年和其他中国植物学老前辈共同发起成立了中国植物学会,被选为副理事长。1934年创建了静生生物调查所庐山森林植物园并任主任。抗日战争期间辗转流亡到云南,又创建了静生生物调查所云南丽江植物工作站并任主任。1940年发表的《水龙骨科的自然分类》,解决了当时世界蕨类植物系统分类中的最大难题,当年获荷印隆福氏生物学奖金委员会颁发的奖金。抗日战争胜利后至1948年到云南大学生物系和森林学系任教授兼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被聘为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兼植物分类与植物地理学研究室主任,并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及华南植物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1979年以后一直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顾问、《植物分类学报》主编。先后任中国植物学会理事、副理事长及名誉理事长。1954年以后被连续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7年为国家科委林业组成员;1958年被聘为新疆综合考察队植物组组长,并赴新疆进行考察。1959年被选为《中国植物志》编委会委员兼秘书长。曾被选聘为国际植物学会分类和命名委员会名誉副主席及蕨类植物学小组成员,被印度蕨类植物学会授予名誉会员。此外,他还出席过全苏植物学会第二届代表大会。

秦仁昌的简介

8. 秦昌典的个人履历

1960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3年8月,华中工学院工业热能专业毕业,在重庆特殊钢厂任技术员。1973年5月,任重庆市工业交通部重工处干事,市经济委员会协作配套处、生产综合处副处长。1983年4月,任重庆市经济委员会副主任。1985年3月,任重庆市经济委员会党组副书记。1988年6月,任重庆市经委主任、党组书记。1988年11月,任重庆市人民政府副市长。1997年6月,任重庆市人大副主任。2000年5月,被开除党籍和罢职。2002年4月,被判刑6个月,缓刑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