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对青蒿素的发现,对后世科研人员有什么启发?

2024-05-14 09:08

1. 屠呦呦对青蒿素的发现,对后世科研人员有什么启发?

青蒿素提取者屠呦呦继2015年摘取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后,又在今年10月再获新奖。作为家中的独女,屠呦呦没有像传统的独生子女那样意志薄弱,反而在工作研究中严谨认真,践行持之以恒的科研精神,最终在她和团队的不懈努力下,提取了造福世界的青蒿素。青蒿素也在人类与疟疾对抗的道路上做出巨大贡献。随着医疗水平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疾病将被我们攻克。
屠呦呦教授对科研“静心、恒心、奉献”的精神,在获悉鼓屠教授获诺奖的第一时间即与学生们分享,并鼓励年轻教师在科研上要沉得住气、不轻言弃,坚持创新性研究。屠呦呦从千年以前葛洪的作品中获得青蒿素的启发灵感,也告诉了我们如今的科研人员要坚持中医与西医相结合,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理论研究与人类生命健康相结合。屠呦呦在耄耋之年,仍坚守在科研一线,在绝望中寻找希望。数百次实验,190多次失败,不顾个人健康亲自试服以证实药物安全……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她总是不断挑战、不断攀登,从不止步。屠呦呦正是用这种远离浮躁、实事求是的精神,身体力行地向我们诠释出了“科学家”这三个字真正的含义。
如今,屠呦呦先生的事迹已成为一种精神符号,引导学者们理解新时代的科学家精神,鼓励他们继承敢于创新、爱国奉献的优良传统和爱国之心,努力学习、拼搏奋进。屠呦呦教授获得诺奖是对医学科研人员的巨大鼓舞,振兴人心,现在的科研条件环境要好得多,我们要学习他们老一辈科研工作者淡泊名利、执着追求的精神。 

屠呦呦对青蒿素的发现,对后世科研人员有什么启发?

2. 屠呦呦青蒿素的发现与应用表明,科技在医学卫生领域起了什么作用

经过200多种中药的380多个提取物筛选,该小组最后把焦点锁定在青蒿上。受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启发,屠呦呦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提取青蒿素。1971年10 月4日,她成功得到了青蒿中性提取物“191号样品”,该样品对鼠疟、猴疟疟原虫的抑制率为100%。1986年,“青蒿素”获得了我国颁发的一类新药证书。一项特殊历史时期的任务,最终转化成了全人类对抗疾病的武器,拯救了数不清的生命。

2011年9月24日,已经80岁高龄的屠呦呦获得了有“诺贝尔奖风向标”之称的美国拉斯克奖。直到这时,屠呦呦的名字才进入了公众的视野
据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原所长姜廷良介绍,屠呦呦当时看到了一本名叫《肘后方》的书, 这本书讲到青蒿是可以治疟疾的。1971年,屠呦呦领导的研究小组将目光锁定青蒿。经过数百次实验和190多次失败后,1971年10月4日,她成功得到了青蒿中性提取物“191号样品”,这种样品对鼠疟、猴疟疟原虫的抑制率为100%。1972年11月8日,她和她的同事们获得了抗疟有效单体的提纯物质——一种白色针晶,并将之命名为青蒿素。

  亲自试服以验证药物安全
  不仅如此,在做青蒿素动物实验时,曾出现了过性转氨酶升高等现象。当时,屠呦呦和她的两位同事不顾个人健康,决定亲自试服。当时的科研条件简陋,屠呦呦还得了中毒性肝炎。不过,她们依然坚持直到亲自证实了药物安全,才投入临床给病人服用。
  1986年,青蒿素正式获得新药证书。2004年5月,世卫组织正式将青蒿素复方药物列为治疗疟疾的首选药物,从此青蒿素作为“中国神药”在世界各地显示奇效。过去10年,全球死于疟疾的人数下降了38%,全球43个国家、其中包括11个非洲国家疟疾发病率和疟疾死亡率都下降50%以上。

  全球数亿人因青蒿素而受益
  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食药监总局昨日都向屠呦呦获奖发出贺信,贺辞中表示,屠呦呦的获奖,表明了国际医学界对中国医学研究的深切关注,表明了中医药对维护人类健康的深刻意义,展现了中国科学家的学术精神和创新能力,是中国医药卫生界的骄傲。
  疟疾是世界性传染病,每年感染数亿人,并导致几百万人死亡。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科研条件极为艰苦的环境下,屠呦呦团队与国内其他机构合作,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从中医古典文献中获取灵感,先驱性地发现了青蒿素,开创了疟疾治疗新方法。目前,一种以青蒿素为基础的复方药物已经成为疟疾的标准治疗方案。
  将来会有更多成果面世
  屠呦呦获得诺奖可以说是实至名归。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表示,听到屠呦呦获奖的消息自己非常激动,也感到很惊喜。“这是我们中国在自然科学领域得到的第一个诺贝尔奖,并且是中医药方面得的奖,应该说令人感到非常振奋。”张伯礼认为,这是屠呦呦甘心“坐冷板凳”、长期执着努力攻关取得的成绩。同时,这也是科学家这个群体共同努力的结果。另外,他还表示,我们国家的科技进步越来越快,和国际的差距越来越小,将来会有更多的成果面世。
  曾寄语青年科技工作者:科研不是为了争名争利
  屠呦呦获奖的背后是长期艰苦的努力和付出,这种精神对今天的科技工作者也是一种鞭策和激励。作为几十年投身科研的老科学家,屠呦呦曾经寄语年轻的科技工作者说,“一个科研的成功不会很轻易,要做出艰苦的努力。我也没想到40多年后,青蒿素研究能被国际认可。总结这40年的工作,我觉得科学要实事求是,不是为了争名争利”。或许正是这种远离浮躁、实事求是的精神本身,也是她能够取得突破摘取诺奖桂冠的一大原因,而且这种精神可以真正推动中国在科技方面取得更多突破。

3. 屠呦呦团队在青蒿素抗药性等研究中获得了哪些新的突破?

提起屠呦呦,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她是我国首位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团队在青蒿素抗药性等研究中取得的突破为世界抗疟疾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世卫组织疟疾项目主任曾说过,青蒿素联合疗法治愈的疟疾病患已达数10亿,而在这之中,屠呦呦团队开展的抗疟疾科研工作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让世界认识到了中国的科研力量。

一、屠呦呦团队在多个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在经过了三年多的攻坚研究后,屠呦呦团队在“抗药性成因”,“抗疟机理”,“研究调整治疗手段”等方面获得了新的突破,提出了全新的治疗应对方案:
新的治疗方案包括:一是延长用药时间,由三天疗法增至5天或7天疗法;二是更换青蒿素联合疗法中已经产生抗药性的的辅助药物。屠呦呦团队的重大研究成果被刊载在国际顶级医学权威期刊上后,引发了业内的关注,这也成为中医文化走出去的一个重要表现。

二、屠呦呦团队发现青蒿素对于治疗红斑狼疮存在有效性趋势青蒿素除了能够用来应对疟疾之外,屠呦呦团队还发现了它的另一个重要用途,那就是双氢青蒿素对治疗具有变异性高的红斑狼疮存在效果。根据临床的实验,青蒿素对于系统性红斑狼疮有效率超过80%,对于盘状红斑狼疮有效率超过90%,这样喜人的成果更是令研究人员们十分振奋。

三、屠呦呦团队在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之间建立起一座沟通的桥梁除了在科研方面的成就突破之外,屠呦呦团队的另一个重要贡献就是建立起了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沟通的桥梁,帮助中医疗法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希望日后能有越来越多的我国科学家在世界领域崭露头角,为国争光。

屠呦呦团队在青蒿素抗药性等研究中获得了哪些新的突破?

4. 屠呦呦为测青蒿素安全曾经以身试药,科研工作者们还有哪些贡献值得铭记?

屠呦呦是中国著名科学家,还获得诺贝尔奖。当然准确来讲,对中医学做出了贡献,研究的青蒿素研究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她对于中国科学界做出贡献,更是被人们牢记。
她做出实验成果
青蒿素是从中国古代医学典籍中提炼出来的药物,帮助人类治疗疟病,屠呦呦做的研究是一种抗疟药物,这种不会产生耐药性,能够解决全球治疗中遇到的一系列难题,能够挽救很多人性命。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全世界约有2.47亿人出现感染症状,其中100万人死亡。 这种药物研究,有利于挽救很多人性命。
一旦有人感叹疾病,身体就会出现难受症状,如果没有相关药物,就会让不少人失去性命。为了能够在这方面取得进步,屠呦呦从1968年开始就已经开始研究疟病,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投入了大量的时间。这个能够验证抗药性,在自己身上做实验,才有了今天的成果。没有这些人的话,就不会有现在中国医疗技术的进步,可能很多人就会失去了生命。

科研工作人员努力
这些年研工作人员为了能够在这方面做出进步,那也是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其实那个时候中国的科学实验设施并不是非常的健全,他们也是冒着生命危险来做实验,有些人甚至得了疾病。
而这种精神也是一代又一代的科研人给完美继承下来。抗疟药成为很多人的救命良药,已经挽救了数百万人的性命,再到现在完全消除疟病。屠呦呦他们的实验,可以说是一个了不起壮举,挽救更多人的性命,带动中国科研技术的进步。事实上这些事,不过是中国科学技术一个“缩影”,无数科学家为了中国科学进步,做出很大贡献。


5. 屠呦呦团队发布重大科研新突破:解决“青蒿素抗药性”难题


屠呦呦团队发布重大科研新突破:解决“青蒿素抗药性”难题

6. 屠呦呦团队发布重大科研新突破,青蒿素抗药性难题又做突破


7. 屠呦呦团队“放大招”,青蒿素科研实现新突破,医药难题或将解决


屠呦呦团队“放大招”,青蒿素科研实现新突破,医药难题或将解决

8. 面对“青蒿素抗药性”现象,屠呦呦团队是如何应对的

屠呦呦团队的“大招”公布了。
这一大招,主要指的是屠呦呦团队4月24日在国际顶级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在线发表的题为“A Temporizing Solution to Artemisinin Resistance”的展望文章。该文章系统总结了最近在治疗疟疾时所遇到的困难,同时给出了解决方案。
在媒体报道中,它被称为“重大科研突破”。两个月过去,该文章突然再成热点,让很多圈内人士都感到有些意外。
一大早,记者来到屠呦呦团队办公的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楼外还在施工改造。尽管成了外界关注的焦点,但小楼内部依然安静。
青蒿素的抗药性,是屠呦呦先生一直关心的问题,也是全球抗疟面临的最大挑战。起初,柬埔寨最早报道患者接受青蒿琥酯治疗后体内寄生虫清除速度减慢,这一现象为研究人员敲响了警钟。之后,缅甸、泰国、老挝和中国(统称为大湄公河次区域)等亚洲国家均观察到寄生虫清除出现类似延迟。
2016年,有媒体记者在诺贝尔奖得主的新闻发布会上问屠呦呦,诺贝尔奖会给她的科研带来什么改变。屠呦呦直言,我关心的是青蒿素抗药性问题。至于得奖之后会怎样,她“不大感兴趣”。
如今,对青蒿素的抗药性研究,取得了阶段性进展。
屠呦呦团队成员、中国中医科学院青蒿素研究中心研究员王继刚告诉科技日报记者,根据研究,青蒿素在人体内半衰期(药物在生物体内浓度下降一半所需时间)很短,仅1至2小时,而临床推荐采用的青蒿素联合疗法疗程为3天,青蒿素真正高效的杀虫窗口只有有限的4至8小时。而现有的耐药虫株充分利用青蒿素半衰期短的特性,改变生活周期或暂时进入休眠状态,以规避敏感杀虫期。同时,疟原虫对青蒿素联合疗法中的辅助药物“抗疟配方药”也可产生明显的抗药性,使青蒿素联合疗法“失效”。
为什么这样说?王继刚表示,近期阐明的青蒿素类药物作用机制表明,它们是由铁或血红素激活的前体药物。铁和血红素是血红蛋白消化后产生的副产品,在疟原虫滋养体成熟期达到最高浓度。青蒿素类药物一旦被激活,它们就会将寄生虫的许多蛋白质和血红素烷基化。血红素烷基化也可抑制血红素解毒过程。“据推测,单一蛋白质靶点的突变不太可能引起耐药,这可能也解释了为什么青蒿素类药物在广泛应用数十年之后仍然有效。”
对此,屠呦呦团队提出了新的治疗应对方案:一是适当延长用药时间,由3天疗法增至5天或7天疗法;二是更换青蒿素联合疗法中已产生抗药性的辅助药物。
如果青蒿素出现抗药性,那么,有没有可能研发出替代青蒿素类的药物?“短时间内,在效力、安全性和耐药风险方面优于青蒿素类药物的下一代抗疟药似乎不太可能出现。”王继刚说,大多数青蒿素联合疗法(ACT)价格低廉(例如加纳一个蒿甲醚-苯芴醇疗程的费用不到10美元),但新药研发成本高昂,会影响药物价格,有可能阻碍最有需要的患者获得药物。
“在可预见的未来,继续合理和战略性地应用ACT是应对治疗失败的最佳解决方案,也可能是唯一解决方案。”王继刚强调。
屠呦呦团队成员、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廖福龙17日接受科技日报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目前新的治疗应对方案还没有用于临床,仍需多方协调,并根据地域不同进行调整,真正落地应用的时间表还不清楚。
“您觉得这是一个重大突破还是一项研究进展?”面对记者的问题,廖福龙坦言:“我们自己内部的评价认为,这是一个进展。”王继刚也表示,作为科研人员,他们更愿意用“进展”来描述这一成果。
同样根据报道,青蒿素治疗红斑狼疮的一期临床试验结果谨慎乐观。
双氢青蒿素对治疗具有高变异性的红斑狼疮效果独特。目前已开展一期临床试验。试验表明,青蒿素对治疗红斑狼疮存在有效性趋势。对此,王继刚和廖福龙也表示,关于双氢青蒿素治疗红斑狼疮的作用机理,也有待进一步研究。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