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管理创新的政府管理创新的基本原则

2024-05-19 06:14

1. 政府管理创新的政府管理创新的基本原则

(1)政府管理创新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邓小平同志说:“改革是一场革命”。创新就是这场革命中最艰难、最精彩、最富有挑战性同时又是最激动人心的华彩乐章。它既需要有打破旧事物、旧体制的决心与勇气,又需要具备追求新事物、创造新体制的胆量和智慧。在所有的创新活动中,政府管理创新是一项要求迫切、非常重要的工作,需要我们掌握好原则、处理好相关关系、整体规划、分步实施。首先,政府管理创新应遵循党的领导的原则,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各民族利益的忠实代表,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带领人民实行改革开放,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道路,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民主与法治建设迈开新的步伐,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我们现在提出的政府管理创新,就是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我们要进行的政府管理创新,不是要改变我们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而是要消除具体制度的弊端,使我们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更加完善。应该明确,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离开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没有一个有权威的、稳定的政治中心,不仅政府管理创新搞不下去,而且会导致全国的混乱。因此,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才能保证社会的安定团结,才能使政府管理创新保持正确的方向,才能使其顺利、有效地开展下去。其次,政府管理创新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政府管理创新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上层建筑领域内进行的一场复杂、深刻的变革。这场变革是我们党在我国这样一个生产力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大国,对如何完善它所领导下的政治体制,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民主法治国家的一场伟大探索。如何搞好政府管理创新,对于我们来说是既无经验可以借鉴,又无现成的模式可以遵循,只有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实际出发,就是从国情出发,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特点出发,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根本利益出发,考虑政府管理创新的步骤与方法。再次,政府管理创新要坚持邓小平同志“三个有利于”原则。要以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一切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根本判断标准。这就要求我们在政府管理创新的过程中,坚决抛弃那些对马克思主义的某些原则、某些教条式的理解,抛弃那些对社会主义不科学的甚至扭曲的认识,解放思想,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三个有利于”原则指导下,扎实有效地推进政府管理创新。第四,坚持整体效能原则。政府管理创新的最基本目的就是要提高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整体效能。功能不全的政府,是不能负担责任的政府,不讲效率的政府,是慵懒的政府,不讲整体效果的政府,是松散的政府。在政府管理创新中坚持整体效能的原则,就必须根据本地区本部门实际,科学合理地设置工作机构和工作岗位,坚持因事设人,杜绝因人设事,优化人员结构,精简机构,精干人员;必须加强政府内部管理,严格规范政府工作人员包括政府官员的行政行为,完善政府公务员的工作考核制度,实行淘汰制;必须不断地创新政府运行机制,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和重大问题集体决策制度以及专家咨询制度,实行社会公示和社会听证制度;必须建立健全便捷畅通的群众意见反馈通道,充分发挥行政系统内部监督,新闻舆论监督和人民群众监督的作用。最后,要清晰地定位政府的职能,这是政府管理创新的前提。政府战略管理思维首先是定位思维。定位思维是要明确现在的出发地和将来的目的地,它包括了发展目标定位、出发点定位以及资源、能力和知识的定位等。凡是成功的创新必须要有这个准确定位的原则,要透彻的思考,并应当以其具体要求为目标。定位清楚了以后,就有可能发现能量缺口,由能量缺口再引申出新的创新机会。(2)政府管理创新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政府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承担着不可替代的角色,政府只有充分解放思想,在政府管理的观念、方式和机制上进一步开拓创新,才能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新要求。在政府与市场关系上,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基础性作用的同时,注重利益协调,实现公平正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贫富差距会随着社会财富总量的增加而加大,各利益集团和阶层之间会存在利益之间的社会差异,有时引发社会冲突。为了弥补市场的缺陷,政府应该改变单纯注重经济发展的观念,以实现社会的综合协调、安定有序为目标来从事管理。一方面,通过完善分配制度,高度重视公平,防止收入差距过分扩大,尤其是通过社会保障的完善和就业制度的完善等措施,努力使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另一方面,完善一系列保持社会安定有序的体制机制,建立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建立健全利益协调机制,解决利益矛盾,确保群众合理合法的利益要求得到保护和满足。在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上,要求充分发挥社会的作用,实现从“全能政府”到“有限政府”的转变。应该充分发挥非营利组织、公民自组织等第三部门以及私营部门的作用,使它们在不同程度上分担管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职责。此时,政府应该寻求与社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积极扶持第三部门从“统治”转向“服务”。这时政府不再是一个高高在上拥有唯一绝对权威的统治机器,而是一个有着适度权威的服务组织。在政府与公民的关系上,要求政府进一步拓展民主渠道,实现管理民主化。政府管理的民主化是激发人民群众积极性、创造性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政府有效管理的保证。过去,在政府与公民的关系中,政府被认为是管理者,公民则被认为是被管理的对象。这样,政府与公民的关系就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二者在实践中不对等的地位,难以使公民产生主动参与政府管理的态度。而民主政府的特色主要体现在政府与公民关系的变化。民主政府以公民的需求为自己的行为导向,政府的服务性行为取决于公民的授权。因此,政府在实现管理的过程中,应注意拓展民主渠道,建立公众参与机制,促进社会活力和人民主动性的发挥,提高政府工作效率,从而更好的整合社会、协调关系、统筹兼顾,促进发展。最后,在政府管理方式上,要求政府实现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一个和谐的社会是行为规范的社会,也必然是法治的社会。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迫切要求不断强化守法意识,自觉坚持和努力维护依法治国、依法行政、依法经营和依法办事。政府拥有强大的行政权力,政府是否按照法律施政,会给社会带来示范作用。如果政府能够依法办事,则必然促进法治型社会的成长。因此,政府在管理创新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依法行政,进一步完善政府管理的法律法规,对行政行为进行规范。政府管理创新应处理好的关系

政府管理创新的政府管理创新的基本原则

2. 政府管理创新是什么

创新政府管理职能
创新政府危机管理
政府管理创新不仅是中央政府层面的事情,也应列入各级地方政府的议程。政府管理创新的活力之源在于地方政府,如果地方政府只是被动地执行,没有自己的创新动力和创新意识的话,那么即使是一项好的政策也会在虚与委蛇中消逝掉,所以,要上下互动,才能形成从中央到地方一体的政府管理创新局面

3. 说明政府在推动机制体制创新方面应该怎样有所

一、正确把握长远目标和阶段性目标的关系,坚持立足当前、兼顾长远
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提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贯穿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因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不断深化的渐进式改革,既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也具有紧迫性的特点。因此,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确定长期目标,从长计议,统筹安排,全面推进,避免盲目性和短期行为;同时,又要明确近期目标,立足当前,着力解决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不断取得阶段性成果和新的突破,使改革逐步深化。在这里,我们既反对只顾眼前、不顾长远、企图“毕其功于一役”的急躁情绪,也反对片面强调改革的复杂性与艰巨性而无所作为的畏难情绪。只有坚持近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的有机统一,才能更好地把握改革的进程和力度,更有效地推动科学发展和促进社会和谐。根据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精神,我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近期目标是: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加强依法行政和制度建设,为实现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打下坚实基础。改革的总体目标是:与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相适应,到2020年,建立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实现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转变,实现政府组织机构及人员编制向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根本转变,实现行政运行机制和政府管理方式向规范有序、公开透明、便民高效的根本转变,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从长远看,与我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相适应,到2050年,形成完善和成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共行政体制,形成健全的宏观调控体系、市场监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形成优化的政府组织结构、科学的政府管理方式和行政监督机制,政府成为人民满意的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二、正确把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全面改革的关系,坚持配套进行、整体推进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有着内在的联系,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改革的组成部分和关键环节。在新形势下,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成为各项改革的交汇点和关结点,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全面改革的推进,有赖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和政府的转型。因此,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既要加大力度,又不能孤立地进行,而必须从全局出发,与各项改革紧密结合起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全面改革服务,说到底就是要扫除实现科学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当前,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配套,就要加强政府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的职能,不断深化投资、财税、金融、价格、国有企业等领域的改革,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努力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与政治体制改革相配套,就要进一步推进民主政治建设,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加强廉政建设,努力推进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与社会体制改革相配套,就要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特别要强化政府促进就业和调节收入分配职能,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同时,要着力促进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健康发展,建立健全公平公正、惠及全民、水平适度、可持续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三、正确把握重点与一般的关系,坚持抓住关键、重点突破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将改革的总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结合起来,以重点突破带动总体推进,这就必须抓住核心和关键问题。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和关键是转变政府职能,转变政府职能也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突破口。从根本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能不能建立与完善的重要标志,取决于政府职能转变能不能到位。因此,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以提高政府效能、增强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为出发点,以规范行政权力、建设服务型政府为切入点,大力推进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转变政府职能,应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转变职能、权责一致、强化服务、改进管理、提高效能的要求,做到“四个分开”(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科学设置、全面正确地履行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特别要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同时,要正确处理转变政府职能与优化组织结构、加强依法行政和制度建设以及管理方式创新的关系,着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根据十七届二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的精神,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要实现“三个根本转变”,即实现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转变,实现政府组织机构和人员编制向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根本转变,实现行政运行机制和政府管理方式向规范有序、公开透明、便民高效的根本转变。需要强调的是,政府职能转变是其他两个转变的前提和切入点;而其他两个转变与政府职能转变是相辅相成、互为条件的,离开了后两个转变,政府职能转变也就失去了意义。因此,要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要求,继续协调推进国务院机构改革、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和乡镇机构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事业单位改革,进一步优化政府组织结构,规范机构设置,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另外,还要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严格依法行政,推行政府绩效管理和行政问责制度,健全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制度,完善行政运行机制,切实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
四、正确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改革发展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统一
我们一再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改革是发展的动力,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也必须着眼于科学发展和构建设和谐社会,正确把握发展的速度、改革的力度和人民群众可接受的程度,通过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促进科学发展和社会稳定,使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相协调、政府公共服务与社会公共需求相适应。
正确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在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就必须着眼于科学发展,努力解决影响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在国际经济体系和利益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面前,要进一步增强宏观调控的预见性、科学性和有效性;面对国内改革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要着力解决长期影响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包括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区域发展不协调、二元结构矛盾突出的问题,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投资、消费比例不协调的问题,市场秩序不规范的问题,等等。在这里应该特别强调的是,要通过政府转型促进发展方式的转型和经济结构调整,努力提高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正确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在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要着眼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以人为本。民生问题大于天,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既是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础。因此,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把群众呼声当作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当作第一选择,把群众利益当作第一考虑,把群众满意当作第一标准。要通过改革,切实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认真解决社会分配不公和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劳动就业问题,社会保障问题,教育卫生、居民住房、食品药品安全问题,社会矛盾纠纷问题等。
正确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在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要着眼于构建和谐社会,加强社会管理体制的建设。要深入研究社会管理规律,加强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和政策法规,整合社会资源,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要建立全过程、多渠道、全方位、法治化与柔性化的社会矛盾调节机制,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和公共危机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五、正确把握总体部署与各方协调的关系,坚持上下结合、互相联动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新情况新问题多,难点热点问题也多,特别是政府转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中央和地方关系的理顺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此,需要调动两个积极性,既需要有中央的统一部署,又需要各级政府和政府部门发挥创造性、实行联动,也需要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和监督。
之所以强调中央的统一部署和自上而下的整体推进,是因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既与经济体制改革密切相关,又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具有全局性的特点,需要整体设计、统筹考虑、精心组织和有序推进。特别是中央的宏观调控政策和措施,体现了政府管理“有形的手”与市场机制“无形的手”的有机统一,是从全局和战略上的科学决策,也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把握的重大原则。在这样的问题上,不能各行其是、我行我素,必须强调局部服从全局、地方服从中央。
之所以强调发挥地方政府和政府部门的积极性、实行自下而上的联动和横向的互动,是因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创新性特点。改革和发展的实践证明,许多新鲜的经验和改革的举措,都是在政府管理的第一线创造的,或者说是人民群众的公共需求促进政府的自身建设,给予政府改革以动力和活力。同时,地方政府是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贯彻执行者,又是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组织领导者和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提供者,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比较直接,人民群众的权利和利益需要地方政府去实现、维护和发展。因此,只有地方政府全面履行政府职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才能实现。
六、正确把握借鉴国外经验与从我国国情出发的关系,坚持实事求是,体现中国特色
从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的世界范围的公共行政改革已经30年了,至今方兴未艾。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公共行政提出了新要求,信息化改变了公共行政的环境,同时政府管理失灵问题越来越尖锐。在当今的国际形势下,综合国力的竞争日益激烈,世界各国都把提高政府管理与服务的效率、进而提高本国的国际竞争力作为政府职能调整的基本目标,因此更加重视公共行政改革,也形成了一些理论体系和经验。实事求是地说,一些国外公共管理的做法和经验确有值得我们借鉴的东西,一些形成共识的公共管理的理论观点也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参考。但是,借鉴国外的经验应该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出发,采取“扬弃”的态度,而不是不加分析地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因为,中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以坚持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为前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结合在一起的。我们在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共产党的领导,绝不能搞多党制;坚持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绝不能照搬照抄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模式;在经济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形式的所有制结构,绝不能搞私有化;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形式,通过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些基本的政治制度和基本政策,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也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的本质特征。
应该指出,从1982年开始,我们已经进行了6次全国性的行政管理体制和政府机构改革,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取得了新进展和新成效,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由于复杂的国际环境和国内发展阶段出现的深层次矛盾,使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增加了难度。这一方面要求我们切实加强领导,坚定信心,继续加大改革的力度;另一方面也要求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增强自觉性,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正确把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在联系和辩证关系,通过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可持续的发展。

说明政府在推动机制体制创新方面应该怎样有所

4. 政府管理创新的政府管理创新的主要方面和内容

从总体上政府管理创新可以归纳为五个大的方面:管理方式、管理体制、管理机构、管理理念、管理职能的创新。 1.政府管理方式的创新公众参与和专家决策取代暗箱操作和领导拍板。在传统政府中,政府管理的决策权完全落入官僚的手里,其根据所谓的规章制度和程序来办事,通过层次等级权限来确定一切决策权。其潜在假定:①官僚是大公无私、客观公正的;②社会公众无能力治理自己,应将权力委托给官僚。但是事实上,一方面,不但官僚的利他性是有局限的并且是不可靠的,而且他们天生俱有利己性,所以其利己性需要法律、制度、舆论的限制和监督。另一方面,民众是知识的生产者和拥有者,民众关心自身利益,他们有能力也愿意管理自己以及自己所属国家、社会的事务。因而,传统政府管理方式弊端极多、危害性非常大。电子政府实行政务信息公开,为公众参与管理提供了可能。电子政府以人为本,也极大地调动了公众参与和管理的积极性。2.政府管理体制的创新现阶段,中国各级政府都在努力建设电子政府。建设电子政府,将使“民本位”的民主理念取代“官本位”的官僚思想,“平面化”的分权制取代“金字塔式”的集权制,以服务社会为重心的政府管理职能取代以推行政令为重心的政府管理职能;公众参与和专家辅助决策取代暗箱操作和领导拍板,精简机构和高素质公务员取代臃肿机构和低素质公务员。中国政府管理体制数千年来都采用“金字塔式”的集权制。这种集权制的特征是“机关等级制与各种等级赋予权力的原则,这就意味着一种牢固而有秩序的上下级制度,在这种制度中存在着一种上级对下级机关的监督关系”。而且“在官僚制模式得到充分发展的场合,机关等级制是按个人独裁的方式组织起来的”。3.政府管理机构的创新精简机构和高素质公务员取代臃肿机构和低素质公务员。一方面,电子政府使“金字塔式”管理体制转变为“平面化”管理体制,客观上要求减少管理层次、精简管理机构。另一方面,电子政府实现办公自动化,为提高行政效率、简化管理机构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性。电子政府,对公务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可以概括为三方面:①道德法律素质要求;②科学技术素质要求;③身体心理素质要求。4.政府管理理念的创新“民本位”的民主理念取代“官本位”的官僚思想。电子政府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要使得政务信息能够公开,使任何公民都可以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通过计算机互联网访问各地政府的网站,了解国家的发展规划、政策法规、行政动态、统计数据等各种各样的信息。建设电子政府将促进政府强化服务职能、弱化行政职能,从而突出“以民为本”的思想。因此,发展电子政务可以有效地增强政府的公仆意识,从而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使“民本位”的民主理念取代“官本位”的官僚思想。5.政府管理职能的创新以服务职能为重心取代以行政职能为重心。电子政府的功能包括以下三个方面:①处理政府之间的事(government—government);②处理政府与企业间的事务(government~business),即政府通过计算机互联网进行电子采购与招标、税务收缴、货物进出口报关,同时提供企业信息服务和法律咨询,指导企业投资方向,减轻企业负担,从而促进企业的生产和贸易;③处理政府与人民群众的事务(government—citizen),即政府通过计算机互联网为公民提供教育、就业、纳税、住房、医疗、保险、福利、交通、气象等方面的信息、咨询服务和网上办理各种申请、登记手续服务,从而方便民众的社会生活。在上述三项功能中,“公众电子服务是电子政府的核心,也是电子政府建设的主要内容”。这使得政府管理职能从以行政职能为重心转变到以服务职能为重心。在电子政务实行环境中的政府创新主要就是指政府组织机构为了与现代信息技术相适应、顺应网络运用变化、适应外在环境需要所形成新的结构、流程和管理行为方式。创新是现代政府增强自身竞争力的过程和方法。政府通过创新,可以更加有效地实现职能转变、观念改进以及体制机制和管理服务方式的再设计与建造,从而全面提高工作效率。政府扮演着很多角色,但其最主要的职能主要是:管理职能和服务职能。转变政府职能,不仅要转变政府管理职能,还要转变政府服务职能。中国政府管理体制数千年来都采用“金字塔式”的集权制。这种集权制的特征是“机关等级制与各种等级赋予权力的原则,意味着一种牢固而有秩序的上下级制度,在这种制度中存在着一种上级对下级机关的监督关系”。而且“在官僚制模式得到充分发展的场合,机关等级制是按个人独裁的方式组织起来的”。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大爆炸,知识大创造。“金字塔式”的集权官僚政府缺乏学习新知识的能力,缺乏灵活应变的能力,同时无法掌握瞬息万变的信息,无法应付层出不穷的新问题,无法进行艰难复杂的科学决策。集权制官僚政府在剧烈变化的环境中越来越容易失去控制,其行政行为越来越容易偏离公共目标。所以在电子政务的推动下,传统模式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变化。政府管理创新的主要内容包括:(1)引用高新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努力建设电子政府,实现政府面向企业和市民的行政、管理和服务业务上网作业,以及政府内部实现电子化和网络化办公;建成体系完整、结构合理、高速宽带、互联互通的电子政务网络系统,建成系统共建共享的政务信息资源库,从而全面开展网上交互式办公。(2)适时地用程序化管理代替责任制管理。研究制定一套完整的管理工作程序并赋予其自我更新的能力和动力,这是政府的一项意义重大且深远的基本建设。(3)政府要明确自己所处的位置,明确政府职责,优化改革提供管理和服务的程序和方式。应对现实的管理和服务需求,优化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要素,同时制定出最优的管理实施程序,以满足社会需求。(4)建立新的工作绩效评价体系,使管理工作具有可测性,测评结果作为评判公务员工作业绩的标准。(5)适应市场经济的公共行政管理方法,注重规划,并多采用宏观、间接管理的方法,从而做到科技先行,加强协调。政府服务创新就是要以新的方式方法做好面向企业、社会和个人的服务工作,积极开拓新的公共服务领域,其包含将一部分原属管理领域的活动以服务的态度来实现,变管理为服务,寓管理于服务。从工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过渡的过程中,其最明显的特点是公共服务领域的极大拓宽,服务项目增多,社会中介机构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兴起,社会自我服务能力明显增强。政府的服务职能需要重新定位。政府应尽可能借助社会自身的力量提供公共服务,通过相互的竞争将社会组织引导到公共服务领域中来。政府应定位在规范提供公共服务的方式、程序和通过公开招标等方式确定由谁来提供公共服务,而非自己直接提供公共服务。采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够使过去纸质媒介的公文流转电子化,很大程度的提高公文流转的速度和安全水平,使政府部门提高收集、汇总、分类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对各种情况作出及时的反应,从而提高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计算机网络为政府和公众提供了双向的信息传递渠道,一方面有利于获取政府部门的政务信息,突破时间地域的限制,及时正确的向公众传播,以贯彻政府的方针政策;另一方面有利于民间信息及时透明的回馈,使政府能够及时了解基层的最新动态,为政府的决策提供正确的依据,从而在政府和公众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不同机关和部门之间可以通过电子政务系统来实现资源共享,从而消除由于部门之间信息沟通不畅而形成的“信息盲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