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佛教协会会长光亮是谁?

2024-05-09 02:40

1. 人生佛教协会会长光亮是谁?

要谨慎,不要被忽悠得去反国家,反党。那都是愚蠢的行为。去给人家跑腿,结果人家富贵荣华,自己喝洗脚水,还、

人生佛教协会会长光亮是谁?

2. 中国佛教协会的衣服是怎样的

佛教协会那肯定是佛教组织。肯定穿正规僧衣。

3. 佛教学会怎样/佛教学会怎样

应该说是佛法,可以了解一下谢安朔这个人,在现代修行人里,我觉得他是一个现代学佛实修实证成就的典范,自己搜索一下吧,淘宝有他的书

佛教学会怎样/佛教学会怎样

4. 水知道 水月光如来 是什么意思呢? 看清楚是 水月光如来 不要弄错啊 !!

水不知道,火也不知道。俺是老土,就更不知道了。
你说的这个是引自香港人生佛教协会光亮会长根据相关经典编译的《阿弥陀佛的故事(第一集)》中的一个佛号吧?
   遍搜网上,也只有这一个出处了。
   俺翻遍《佛说阿弥陀佛经》,也找不到“水月光如来”的佛号。
   是俺读经不够广也不够细致吧。
   嗯,你可以问金和木看看,恐怕他俩知道呢。

5. 佛教,的一张图,说的是佛看人生。

其实这幅画说的是“苦海无边”。人生而为人,不管是富贵还是贫穷,所得的安乐也都是暂时的,不能永远存在,就像是那根藤条,总有断的时候,到时候痛苦也随之而来。其实人生本就是这样,美好的日子往往是短暂的,所以珍贵,大部分的时候我们都被烦恼所主宰,就算有人一生无忧,但是绝大部分人也是痛苦多于欢乐。佛用这幅画警醒我们,不要贪恋一时的美好,在人世间轮回,痛苦跟磨难是不能避免的存在

佛教,的一张图,说的是佛看人生。

6. 《莲池大师戒杀放生文图说》全文

莲池大师戒杀文

世人食肉,咸谓理之应然,乃恣意杀生,广积冤业,相习成俗,不知自觉,罪过执迷。当知天本好生之德,天地生物,以供人食,种种植物类,如谷、果、蔬菜、水陆珍味可谓供食之千足万足也。吾人怎可无仁慈之心,何苦复将同有血气、同有母子、同有知觉、觉痛觉痒、觉生觉死、同有灵性之活物,来忍心杀而食之呢?仁人君子、良心何在?岂理也哉,寻常人说「只要心好,不在斋素。」嗟呼!利己损命,戮其身而啖其肉,以饱吾腹,杀生害命以乐己,扪心伤天理,天下之言凶心、惨心、毒心、恶心、孰甚焉!好心当在何处,此举世行而不觉其非,可谓痛哭流涕长太息是也!今略录七条劝戒杀文,供世人瞭解,希以真诚感天,即成物成己也。 

一曰 生日不宜杀生 

须知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己身始诞之辰,乃父母垂亡之日也。是日也,正宜戒杀持斋放生,广行善事,庶使先亡考妣,早获超升,见在桩萱增延福寿,何得顿忘母难,杀害生灵,上贻累於亲,下不利於己,明者戒杀也。 

二曰 生子不宜杀生 

凡人无子则悲,有子则喜,不思一切禽兽,亦各爱其子,庆我子生,而杀死他子,於心过毒扪心安乎?夫婴孩始生,不为积福,而反杀生造孽,亦太愚痴矣!爱己子生当爱他子命,慈爱不杀也。 

三曰 祭祖先不宜杀生 

亡者忌辰,及春秋祭扫,俱当戒杀,以资冥福。杀生以祭,徒增冤业。夫八珍罗於前,安能超九泉之遗骨,而使之食乎?无益而有害,智者不为矣。当移资买活物放生或作地方善事,以纍积阴德,可超度先灵永生,愿大孝之人,不用荤类祭祀也。 

四曰 婚礼不宜杀生 

世间婚礼,自问名纳采以至成婚,杀生不知其几?夫婚者,生人之始也。生之始而行杀,理既逆矣!又婚礼乃喜庆也,前厅喜事,後厨杀生,吉日而用凶杀,不吉也。故应禁杀,当用素斋宴客为佳也。 

五曰 宴客不宜杀生 

良辰美景,贤主嘉宾,蔬食菜羹,不妨清致,好意食水甜,何须广杀生灵,穷极肥甘,笙歌餍饫於杯盤,宰割冤号於碪几,嗟乎!有良心者,能不悲乎?为我死者,折吾福,仁智者不食生灵也。 

六曰 祈神不宜杀生 

世人疾难,杀牲祀神,以祈福佑,不思己之祀神,欲免死而求生也。人人爱命,物物贪生,杀他命而延补我命,逆天悖理,莫甚於此矣。夫正直仁爱者,纔可成仙做神,神其可私乎?命不可延,而杀业具在造罪神担神仙不欢,至诚祭拜,当用青菜水果,素品既经济又实诚,神必护庇赐福也。 

七曰 营业不宜杀生 

世人为衣食故,或畋猎飞禽、或渔捕水族、或屠宰牛羊、猪犬鸡鸭等,以资生计,而观一般不作此业者,同有衣食,未必受冻饿而死也。杀生营业神理所恶,以杀业成家而子孙昌盛者,百无一人。俗谓「无过三代」是也。杀多者,更种地狱之深罪因,而受来生之恶报,莫斯为甚也,何苦而不求别计乎?智者不营杀业也。 

盖闻世间至重者性命,天下最惨者杀伤,世人多杀生,遂有刀兵水火瘟疫劫,负命杀汝身,欠财焚汝宅,离散汝妻子,曾破他巢穴,报应各相当,人人惜命,物物求生,何得杀他,充己口食?或利刀割腹,或尖刀刺心,或剥皮剖鳞,或断喉劈壳或滚汤活煎,可怜大痛无伸,苦极难忍,造此弥天罪业,结成万世冤仇。今人多奇病多夭,或死蛇兽,或死官刑,或死盗贼之手,或葬瘟疫,或死凶杀,或死自刎或死落水,或死吐血,或死鸦片,或死药毒,或死恶症,皆杀生吃荤冤欠所致也。孟子曰「闻其哀声,不忍见其死;见其惨亡,不忍食其肉,是仁君子远庖厨是也。」吾今哀告世人,持斋修德戒杀,上消累世冤孽,下积德以荫子孙茂昌,自然福寿绵长,万事如望呈祥也。希将心比心,莫再固执迷遮性王也。
莲池大师戒杀文 
莲池大师著 

人生佛教协会光亮白话意解 

世人吃肉,都认为是理所当然,杀害生灵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长此以往,就会积累下广大恶业。形成习俗,世人对其行为构成的危害性茫然无知,糊里糊涂。当我们延续这种两败俱伤的习俗而不觉得是一种错误,一旦因缘和合报应现前的时候,我们痛哭流涕哀嚎叹息又有什么用呢?我们根据相关情形,总结出七种情行,列述如下,其他的都可以以此类推了。 

第一种情形是,生日不应该杀生。我们的父母在我们诞生之时很是辛劳,他们介乎生死之间,苦痛逼心,只望母子平安,一旦儿女顺利出世,一切惨痛都烟消云散,以为苦尽甘来,笑口顿开。当我们生日来临之时,就应该体察当年父母生养我们之辛劳,吃斋戒杀,多行善事,一则可使先亡父母早日脱离生死苦海,早登彼岸。假如双亲健在,也因为我们所积累的功德让他们积功累德,增福延寿。我们为什么要忽略或者忘记父母当年之难,而使生灵涂炭,用有情众生之血肉来增加我们的业障呢?此举既牵连我们的双亲,又给自己带来莫大的隐患。当我们延续这种两败俱伤的习俗而不觉得是一种错误,一旦因缘和合报应现前的时候,我们痛哭流涕哀嚎叹息又有什么用呢? 

第二种情形是孩子降世不应当杀害生灵。世人没有子女都很悲伤,子女降世也都很欢喜。为什么我们不想想一切有情众生也都深爱自己的孩子呢?庆祝自己的孩子降生,却要其他物类的孩子惨死在刀下,将心比心,我们又于心何忍呢?当我们的孩子降生在我们的身边,不知道为他们积累福德,却要残害生灵早就恶业,也实在是太愚蠢了。当我们延续这种两败俱伤的习俗而不觉得是一种错误,一旦因缘和合报应现前的时候,我们痛哭流涕哀嚎叹息又有什么用呢? 

第三种情形是祭祀先人不应当杀害生灵。我们的先人之忌日以及春秋两季的祭祀,都应当吃斋戒杀来为他们积累福报。当我们杀害生灵,用它们的血肉来祭祀我们的先人不得不能够为他们带来丝毫的利益,反而使他们和自己背上沉重的恶业。就算我们把山珍海味世上绝好之美味陈列在他们的前面,又能够让他们的遗骨起来享受这种所谓的美食吗?有智慧的人就绝对不会这么做。当我们延续这种两败俱伤的习俗而不觉得是一种错误,一旦因缘和合报应现前的时候,我们痛哭流涕哀嚎叹息又有什么用呢? 

第四种情形是婚礼不应当杀害生灵。世俗中人结婚事大,普家欢庆,喜气洋洋,欢天喜地,广宴宾客,大肆庆祝。杀猪宰羊,山珍海味,不一而足,只见血肉横飞,惨叫连连,不知道多少生灵涂炭。结婚,本是人生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却要多少生灵的死来庆祝自己的新生,于情于理,都实在是不应该。切婚礼乃是吉祥之礼。吉祥之日却又大肆屠宰,难道这不是很悲惨的行为吗?当我们延续这种两败俱伤的习俗而不觉得是一种错误,一旦因缘和合报应现前的时候,我们痛哭流涕哀嚎叹息又有什么用呢? 

第五种情形是是大宴宾客的时候不应当杀害生灵。良辰美景,高朋满座,天地精华之蔬食菜羹,那是多么清雅高尚之事啊。何必要断送有情之生命,用肮脏之血肉来陈列餐桌而供亲朋造业。前厅欢声笑语,莺歌燕舞,后厨惨叫连连,血肉横飞。有心之人,难道不感到悲伤吗?当我们延续这种两败俱伤的习俗而不觉得是一种错误,一旦因缘和合报应现前的时候,我们痛哭流涕哀嚎叹息又有什么用呢? 

第六种情形是在祭祀天地神灵的时候不应当杀害生灵。世人有种种欲求而杀害生灵祭祀生灵以求得神灵的庇佑以达到消灾延寿,满足心愿的目的,却不想想自己祈求神灵消灾免难,却要断送其他动物的之命来延续自己的生命和满足自己的欲望,伤天害理,莫过于此。一身正气刚直不阿的人死后才会成为天神,难道他们还会有这种私心吗?其结果是自己的生命和欲求没有得到满足,那残杀生灵的罪业却又如影随形,罪加一等,这又是何苦呢?其他类似的祭祀也莫过如此。当我们延续这种两败俱伤的习俗而不觉得是一种错误,一旦因缘和合报应现前的时候,我们痛哭流涕哀嚎叹息又有什么用呢? 

第七种情形是不要为了生活而杀害生灵。世人为了生活,要么是从事打猎,要么是网捕鱼类,或者是屠宰牛羊猪狗等等有情生命来赚钱养家糊口。纵观四面八方,古往今来,我们都没有看到不从事此类营生而缺衣少食冻死饿死的。把残杀生灵作为职业的人,都是会被天神所谴责的。以屠宰业来发家致富的,古往今来都没有一个人能够成功的。这些人种下到地狱之恶因,来生来世也都会遭受同样如此惨痛的恶报,天底下就没有比这更过分的营生手段了。同样都是发家致富,养家糊口,为什么就不从事其他的行业呢?当我们延续这种两败俱伤的习俗而不觉得是一种错误,一旦因缘和合报应现前的时候,我们痛哭流涕哀嚎叹息又有什么用呢?

7. 佛教第一人是谁?

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为第一人他出生于古印度迦毗罗卫(今尼泊尔国南部的释迦族。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姓乔达摩(也译瞿昙),原名悉达多,佛教徒称之为“佛”或“佛陀”,意为觉悟者,达到觉悟的人。 释迦牟尼出身于刹帝利种姓,父亲是迦毗罗卫的国王,称净饭王,母摩耶夫人。释迦牟尼生下第七天母亲去世,他由姨母抚养成人。从8岁起学习吠陀、武艺,17 岁娶妻,生有一子。29岁时因感于人生无常,要求摆脱生死苦恼而出家。出家后先跟数论先驱阿罗逻和优陀罗学习禅定,又修行了六年苦行,但认为这样做都达不到解脱,便到王舍城外尼连禅河畔伽耶的一棵毕钵罗树下坐禅,经七天七夜,对人生和解脱问题进行思考,达到“觉悟”。此后到波罗奈的鹿野苑地方找到了原先跟他一起修苦行的 陈如等五位侍者,把自己觉悟的内容向他们宣说,收他们为弟子,创立了最早的佛教僧团。此时他35岁,直到80岁去世。他在 45年的时间内,在恒河中上游一带传教,使佛教传播范围不断扩大,影响也越来越大。

佛教第一人是谁?

8. 佛教如何看待人生?

说到佛法,通常有句话说:“佛法无边”,这句话并不是说佛有甚么法术,好像变魔术一般,千变万化,令人捉摸不到。却是说佛的道理,浩如烟海,我们即使尽一生的精力,也难穷究到彻底。那么,这样多的佛法,当然不是在一两个钟头的时间,可以说完的。所以,我今天只想从佛法与人生的关系这一方面,提出几点来和诸位互相研究。  佛法,就是释迦牟尼佛的教法;释迦牟尼佛的一生历史,各位大多数都知道,我想毋须多说了。释迦牟尼佛是降生在人间,成道在人间和说法在人间的,所以他的教法,跟我们人生是有很密切的关系的。  佛法是阐明人生宇宙的真理的,释迦牟尼佛自己觉悟了人生宇宙的真理以后,为了要使世界上还没有觉悟的人觉悟,便到处去演说佛法。当时佛所说的许多教法,经过后来弟子们编集,就成为三藏十二部经典。在那么多的教典里面,它所诠说的道理,当然是很多很多,其间有四种道理,是极为重要的,不管是南传的小乘佛教也好,北传的大乘佛教也好,都认为它是最根本的。那么,这四种根本而重要的道理是什么呢?它是:  一、无常——世界上的一切东西,没有一样不是时时刻刻在迁流变易的,没有一样不是刹那刹那在演化不息的。惟其变化无常,所以人生有生、老、病、死;世界有成、住、坏、空。不过一般人心粗,没有觉察到这种刹那的变化罢了!中国有句话说:“沧海变桑田,桑田变沧海”,这就是说明世间是无常的。  一般人心里,总有一种虚妄的执见,认为世间是常住不变的。因此贪求无厌,一切要占为己有。由是起惑造业,轮转生死,不能解脱。所以佛法揭示无常,目的就是要破除人生的妄执。学佛的人,如果明白了这种无常的道理,便可悟到人生的一切,都好像空中的浮云,水上的泡影,镜里的空花,水中的明月一般,虚幻不实!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二、苦——我们的心理上,有贪、嗔、痴、烦恼扰乱的痛苦;我们的身体上,有老、病、死相继而来的痛苦;我们在家庭里,有愁衣、愁食、生离、死别的痛苦;我们在社会上,有是非斗争,怨憎相会的痛苦;除此以外,我们内心有所求不得的痛苦;外界有风灾、水灾、兵灾、瘟疫等痛苦;人生在世,实在苦难多了!苦,时时控制我们,威胁我们;苦,紧紧跟着我们,绑着我们,使我们动弹不得,解脱不能,所以人生就一直在苦中讨生活了。  我平常最不喜欢谈苦,因为一谈到苦,不但眉头会皱,好像心里都苦起来。但是,现实的世间确实是苦的,使我不能不谈。学佛的目的,便是要离苦得乐,所以我们应该要先认识苦。知道了苦,才能痛下决心,修习佛法,追求快乐,所以知苦是入道之门。  三、空——空是甚么?空是缘起。世界上一切形形色色、事事物物,都是由因缘和合而生起的。因,是生起事物的主要条件,缘、是生起事物的辅助条件;因缘凑合,事物就生起存在;因缘离散,事物便易告消灭,消灭即是空。所以佛法说空,乃是缘起性空,并不是空无的空。说得明白一点,就是一切事物既是仗因托缘而生,离开了因缘便没有固定的自性,没有自性,所以说是空的。我们人的身体,是由地、水、火、风四大组合而成的;四大离散,身体就不能存在,这就是空。其实,这四大离散的空,还是从浅显的意义说的;若深一层说,我们四大组成的身体,即是现前存在的时候,也就是空;毋须等待四大离散时才空,因为四大的本身,当体即空。  许多不明佛法的人,往往误解了这“四大皆空”的意义。比方好像信佛的人如果与不信佛的人为了某些事争执时,不信佛的人便理直气壮地说:“你们学佛拜佛的人,四大皆空,还跟我们争甚么?”其实,四大皆空,不是专指学佛或拜佛的人,凡是有身体的,不管拜不拜佛,都是四大皆空。所以拜佛也好,不拜佛也好,要是大家对这四大皆空的道理,有了正确的认识,那社会上许多无谓的争执,便可以大大的减少了。  四、无我——我是甚么?中文“我”字,左边是手,右边是戈。戈是干戈,代表兵器,手上拿着兵器的家伙,杀气腾腾,一望就知道不是个好惹的东西;所以一个我见重我执深的人,到处不受人欢迎。我,不是一个好东西;但是一般人都认为每个人都有一个我的存在。你要是问他:“你有一个我,我在那里?”他一定拍着自己的胸膛,或者指着自己的鼻子说:“这不是我是什么?”其实,我们的身体,是四大假合的,根本就没有我!普通人一般都认为生命体是我。根据佛法分析起来,我们的生命体,是由五蕴组织而成的。五蕴是什么?色、受、想、行、识;色蕴属物质,受、想、行、识四蕴属精神;在这属于精神的四蕴里面,识蕴是精神的主体,而受、想、行三蕴是精神的附属。我们由这五蕴组成的生命体,只是因缘的假合,并没有自体,不能常住,所以说是“无我”。  佛教虽有高深的哲理,但不是只讲理论的宗教,而是特别注重实行的;就是要把所解悟到的理论,在日常生活中实践起来;理论配合实践,言行一致,才是真正的奉行佛法。  中国宋朝大文豪苏东坡先生,是一位通达佛法的佛教徒,他和佛印禅师是好朋友。有一天,苏东坡去拜访佛印禅师,恰巧佛印禅师正在讲经,听众把整个大讲堂挤得满满的。这时,佛印禅师便对他打着禅风机语说道:“此间无大学士的坐处!”苏东坡是个学佛参禅多年的人,他听了这句话,也用禅宗的话回答他道:“何不暂借禅师的四大之身为座?”佛印禅师是一位解行相应学养很好的高僧,当下便笑着对苏东坡说:“老僧有个问题请教大学士,你若回答得出,即将身子给你坐;要是回答不出,请你将玉带留在此间,永镇山门?”苏东坡听了很得意,他以为自己通达佛法,这一回是稳操胜卷了,便说:“好的!好的!请你问吧!”佛印禅师问道:“四大皆空,五蕴无我,请问学士以甚么为座?”这一下,把才华横溢满腹经论的大学士苏东坡,问得瞠目无以对!于是把皇帝赐给他的一条玉带解下来,留为纪念。这一件事一直流传到现在,成为千古佳话。  佛教的道理虽然很多,但是上面所说的无常、苦、空、无我四种道理,却是最根本的要义。接着下来,我要谈到人生的意义了。人生的解释,说的人各有不同,大约不出四种:一、生命,二、生活,三、生存,四、生死。前三种是连续的,因为生命是人生的延续,要延续人生的生命,必须要有适当的生活,而因有了适当的生活,人的生命才能够生存;所以这生命、生活与生存,好像是三义一体的,而人生便是生命、生活与生存三者的总和。这里值得提出一谈的,是人生的生活问题,中国古人谈到人生的生活,常举出“食、色”两个字;现在的人谈生活,就说“衣、食、住、行”。不管是古人说“食色”也好,今人说“衣食”也好,“食”,应该要抱括两种,那就是物质的食和精神的食。物质的食是饮食,可以滋养生命,使生命延续,使生命生存;精神的食是文化食粮,可以增进智识,能够使人生的生活上轨道,过着有意义的生活,使人生的生存快乐,进而使生命升华。一般人只注意到前者,讲究物质生活,对于后者的精神生活,却被忽略了。所以那种沉迷与麻醉物质生活的人生,终归是空洞的!  从佛法的观点说,人生除了生活应该过得有意义以外,还要注意到生死的问题;惟有这样,生存才有价值,生命才有归宿。  生死,是一件大事,释迦牟尼佛在《法华经》上说:“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这里“大事因缘”,就是指生死大事。从这可见生死问题的重要!佛是觉悟的人,在佛的慧眼观察起来,我们人生被无明烦恼所迷困,起惑造业,轮回六道,枉受生死,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实在可怜!所以他慈悲心切,说法度生,其目的无非就是要唤醒沉迷在生死大梦中的众生。所以解脱生死,是大小乘学佛的人一致的要求。  我们为什么会轮回生死?谁在起惑造业?谁在轮回生死?这都是心,所以佛法教我们要修心。不过说到修心离欲,有些人觉得那是自讨苦吃。他们说:“有好看的东西不看,有好听的声音不听,有芬芳的香不闻,有可口的味不吃,这是多么傻啊!”可是他不知道我们的心,好像野马一般,如果没有人去骑它,去管束它,让它随心所欲,乱跑乱闯,那是多么危险的呀!所以一般人不要修心,只求享受,等到大限一到,就会手忙脚乱了。  从前有一个大富翁,一连娶了四位太太。大太太很体贴丈夫,时时跟着富翁,百依百顺,照顾富翁无微不至;可是富翁却嫌她不够漂亮,不要睬她。娶个二太太,虽然漂亮一点,但是还不够媚,起初富翁还有一点爱她,到了后来,便慢慢把她疏远了。再娶一位三太太,不但漂亮,而且能干,这使富翁爱恋不舍了。但是得陇望蜀,见异思迁,这是人之常情,富翁自从娶到美若天仙的四太太以后,他把大、二、三太太都忘了,他买了很多化装品给四太太,用最香的肥皂给她洗身体,终日和四太太在一起,恩恩爱爱,相恋不离,大有“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之慨!然而韶华易逝,好景不常,富翁在与四太太过着甜蜜的生活中,渐近暮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不胜慨叹!  有一天,富翁患了不治之症,病入膏肓,医药失效。临终时,富翁叫四太太到床前,跟她商量道:“我心爱的四太太呀!我虽然有四位太太,但是最心爱的只有你,所以也待你最好,我一刻也不能和你分离;现在,医生说我的生命,已经维持不了多久,我想,我一个人死了多孤单,你跟我一道儿死去好吗?”四太太听了,花容失色道:“你怎么会这样想?你年纪大了,应当要死,我年纪还轻,怎能跟你去呢?”说了也不再看富翁一眼,就跑开了。富翁叹一口气,没有办法,再叫三太太出来,把刚才的话再说一遍,请三太太跟他一同死去,三太太听了发抖起来,连忙答道:“这怎么行?我年纪这么轻,你死了我还可以嫁给别人,怎么跟你去?”说着赶快跑开。富翁又是叹一口气,再叫二太太出来,又把刚才的话,来跟二太太商量;二太太听了,连忙摇手道:“不能!不能!家里的事都要我管,我怎么可以丢了家庭事务跟你去呢?为了夫妻的感情,你若死了,我会送你到郊外的坟墓!”富翁又失望了,这个时候,他想到平时不睬的大太来,无可奈何,又把大太太叫到床前来,这一回,富翁几乎声泪俱下了,道歉带恳求地向大太太说:“大太太!真对不起你,我过去对你太冷落了。我现在要死去,一个人多寂寞,四太太、三太太、二太太都不要和我去,你肯跟我一道儿死去吗?”大太太一口就答应道:“嫁夫应该要随夫,做丈夫的死去了,我做妻子的怎么能单独活着,我决定跟你一起死去!”这出乎意料之外的话,富翁虽然听得很清楚,好像还不相信他自己的耳朵,他再问大太太:“你!你!你愿意陪我一道儿去死?大太太点点头;这时,富翁如梦初醒,很懊悔地对大太太道:”唉!以前我不知道你对我这么忠心,一直把你忘了;我爱四太太、三太太、二太太,那知她们忘恩负义,到现在都离开了我,不肯陪我死。想不到我没看重你,你反而愿意永久和我在一起。唉!我太辜负你了,我为什么不早对你好呢?“富翁说了之后,就和大太太拥抱一起死去了。  这一则精彩的故事,是从前释迦牟尼佛对他的弟子们说的。故事中那美若天仙的四太太,就是指我们的身体,每个人都为自己身体,装饰得美丽,打扮得年青,但美丽年青,对我们的将来,并没有帮助。要再改嫁的三太太,就是指大家喜爱的钱财,人死的时候,再多钱财也要让给别人用了。要照顾家庭的二太太,就是指那困难时才思念的亲戚朋友,亲戚朋友在世间未完的事还多,人去世时,他最多在送殡的行列中走一程。一向没有得到理睬的大太太,就是我们的心,心常常跟着我们,为我们服务,我们却不去理睬它。这故事不但精彩,而且饶有意义,它警示我们人生要时常护心,时常修心。人生除了要解决生活问题以外,还要注意到生死问题。  佛法说世间一切是变化无常的,所以痛苦是有解除的可能。你若不肯努力向上,好的乐的可能因无常变成坏的苦的;你若肯努力向上,坏的苦的也可能因无常而变成好的乐的。  佛法说人生是痛苦缺憾的,所以我们不应该苟安现实,尤其不能因痛苦而畏缩,而应要努力去争取改进与摆脱。  佛法说世间一切是缘起性空的,所以利人就是利己,害人就是害己。利己要在利人中求,才能得到真实的利益。  佛法说人生是五蕴和合无我的,所以我们应该捐除我见,打破我执,积极为人群、为社会、为国家、为世界谋幸福。  佛法是指导人生的,改进人生的,净化人生的,因此,尽管人生是苦难重重的,但是我们能够跟着佛法的指导去实践,便可以由缺陷达到美满,由迷梦达到觉悟,由生死达到解脱。所以,佛法与人生,是有极密切的关系,我们应该修习佛法,向人生的真、善、美的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