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有多重要

2024-05-14 02:59

1. 环境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有多重要

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近些年环境的恶化日益显著,人们赖以生存的家园逐渐受到影响,如全球变暖、土地荒漠化、淡水资源危机及垃圾成灾等环境问题。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的呼吁之声逐渐提上日程,各国政府增加对环保的投资,用来改善环境。同样我国政府在环保事业方面积极出台各种政策,如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倡导节能环保、开发新型环保能源设备、提倡“低碳生活”等。与此同时,近几年陕西省省委和省政府看到了该省经济高速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故在环境保护方面给予了高度重视。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认真贯彻全国第六次环保大会精神,“十一五”开局良好。(2)渭河等重点区域、流域污染治理力度加大。(3)开展五个专项整治行动,解决了一批环境热点问题。(4)积极加强饮用水源保护。(5)积极争取环保投入,使环境监测、监察能力得到改善等等。但在政府的严管下,污染企业加大对环境治理的投资是否影响企业价值是企业所关注的,因此,本文以陕西省上市公司为例来研究环境绩效与企业价值的关系。我国对环境绩效的研究主要是通过环境绩效信息披露来体现的,同时环境绩效信息披露也是社会公众了解企业环境活动的主要信息渠道。企业通过改善环境绩效不仅有助于传递环境责任履行信息,而且也有利于维护社会形象。但加大环保投入和提高环境绩效的同时也会给企业带来成本的增加,能否在环保活动中受益也是企业和政府十分关心的问题[1]。
在企业社会责任和环境会计两大领域,学者对关于环境绩效和企业价值关系的研究日益重视。但目前现有文献中对两者关系的研究非常少,大部分文献都对环境绩效与财务绩效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目前关于环境绩效与企业市场价值的关系研究争论基本上划分为成本学派和价值创造学派两个学派(The Assabet Group,2000)。成本学派认为环境绩效和企业市场价值之间为负相关(Jaggi & Freedman,1992;Walley & Whitehead,1994)[2];价值创造学派认为环境绩效和市场价值呈正相关的关系(Konar & Cohen 2000;Dowell et al.
2000)。基于此,本文以价值创造学派的观点为出发点,认为环境绩效表现的越好,越能有效地提升企业价值,由此提出如下假设:
H:环境绩效与企业价值有正相关关系。
一、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2015年-2017年三年19家陕西省上市公司57个样本数据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考虑ST公司的特殊性,已剔除被特殊处理和数据不全的11家公司。研究中涉及的财务指标主要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但年报中并不要求公司对环境信息强制披露,因此本文研究涉及陕西省上市公司环境绩效披露的信息,均从19家公司连续三年的年报、年报附注、社会责任报告、董事会报告、招股说明书、重要事项等资料中逐项查询相关信息统计而来的。而上述资料均主要通过巨潮资讯网进行查询。本文主要利用Excel和SPSS16.0软件对数据的统计分析和处理。
(二)变量设计
1.自变量:环境绩效(DISC)
一般认为,企业越好,披露的环境信息越多[3]。在衡量环境绩效方面,以内容分析法所建立的环境披露评分方式(Al-Tuwaijri et al,2004)[4],作为企业环境绩效的衡量指标。该环境绩效评分表共包含十项环境绩效披露的内容:环保借款、环保拨款与补贴、环保投资、绿化费、资源费、排污费、资源税或补偿费、ISO环境认证、三废及节能减排情况、企业已通过的环境保护措施和方案和环保奖惩或惩罚。以受评对象陕西省上市公司公开可取得的年报、社会责任报告、董事会报告及招股说明书等为主要依据,每符合一项得一分,总分由零分(披露程度最低)至十分(披露程度最高)。
2.因变量:企业价值(TQ)
本文企业价值的衡量指标为Tobin Q,它是资本的市场价值与其重置成本之比。托宾Q近似值=净利润/平均净资产。这一比例兼有理论性和实践的可操作性,在货币政策、企业价值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应用。指标值越高,说明投资带来的收益越高。
3.控制变量
由于企业价值受企业规模、资产负债率和企业成长能力的影响,因此本文将企业规模(SIZE,由总资产自然对数代替),资产负债率(LEV),企业成长能力(GROWTH,以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代替)作为控制变量。
(三)模型构建
本文的研究模型为:
TQ=β0+β1DISC+β2SIZE+β3GROWTH+ β4LEV+ε
其中β0是常数项;β1至β4为回归系数;ε为随机变量。
二、实证结果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由表1看出,陕西省上市公司环境绩效的评分最小值为1,最大值为7,平均值为2.70,说明上述公司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较少。环境绩效较差。其中,托宾Q值作为企业价值指标,其最大值为5.41,最小值为0.79,说明股东获利能力相差较大;企业规模的最大值为23.73,最小值为20.06,说明企业规模相差不大;而企业成长能力最大值为7.4,最小值为-0.66,说明企业之间成长能力相差较大,上述因素对陕西省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产生了一定程度上的影响,从而导致环境绩效较低。
(二)变量间的相关性
由表2看出,环境绩效、企业规模、公司负债水平和企业成长能力之间的相关性较弱(相关系数均小于0.5),这说明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时对回归方程多重共线性影响较小。同时,从该表中还可以看出环境绩效与企业价值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三)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从表3中可以看出,环境绩效的回归系数为正,sig=0.001,即环境绩效与企业价值在0.05的水平下显著正相关,支持了本文的假设。其中,企业规模的回归系数为0.004小于0.05的显著性水平,说明企业规模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呈显著正相关,而企业的负债水平与企业成长能力对企业价值影响程度不大。
三、研究结论与不足
本文选取了2015-2017年19家陕西省上市公司的57个样本,对陕西省上市公司的环境绩效与企业价值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从整体上来看,陕西省上市公司的环境绩效较低,平均值只有2.70。但通过实证分析,环境绩效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企业在提高环境绩效和增加企业价值这两方面并不存在矛盾,故企业在增加企业价值的同时也要重视组织绿化,实现环境绩效与企业价值双赢的目标。
本文研究不足之处有以下几个方面:
(1)环境绩效的评价标准较为粗略,指标量化过程较为主观。(2)研究模型中控制变量的选取有待斟酌,研究模型中企业负债水平和企业成长能力与企业价值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3)选择的样本数据仅限于陕西省上市公司,不能全面的反映环境绩效对企业价值的影响程度。

环境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有多重要

2. 在如今的环保力度下,对小型企业的影响有哪些

开征环保税对企业负担的影响,主要取决于改革前后企业的名义负担(排污费的征收标准与环保税的税率水平)和征管的变化。
一是企业名义负担的变化取决于地方对环保税具体税率水平的确定。
按照税费改革的负担平移要求,环保税的税率下限与排污费的最低征收标准是一致的,因此名义负担的变动主要取决于地方根据授权所确定的环保税具体税率水平。
实际上,国内部分地区已经在2015年6月底前自行调整和实施了更高的排污费征收标准,如北京(最低标准的8~9倍)、天津(5~7倍)、上海(3~6.5倍)、江苏(3~4倍)、河北(2~5倍)、山东(2.5~5倍)和湖北(1~2倍)等地区。
如果各地区在环保税开征后所确定的具体税率水平选择与本地区调整的排污费征收标准是一致的,那么各地区企业的名义负担是没有变化的。但考虑部分地区可能会在环保税开征后选择高于本地区原排污费的征收标准,这种情况下企业的负担将有所加重,具体加重程度与地方提高环保税具体税率水平的程度相关。
二是环保税的征管力度加强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企业实际负担。
从征管后的实际负担来看,环保税费改革后,征管力度加强,过去企业在排污费征管中可能存在的协商收费和欠缴问题,将在税务机关征管下得以解决。

同时,随着环保部门对企业污染物排放监管的趋严,数据造假行为将会逐步减少,企业申报的排污量等数据也将更为真实可靠。因此,环保税相对于排污费的征收率将会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实际负担。
此外,原来没有缴纳排污费的一些企业,在环保税实施后可能被纳入征收范围,也会增加这部分企业的负担。
如果环保税实施后,各地区继续选择与原排污费标准相同的税率水平,与环保税开征后的名义负担变动相比,因为征管所带来的征收率提高和纳税人数量增加等将可能成为影响企业负担的主要因素。但要强调的是,增加的环保税负担,相对于过去企业因征管不力等问题所获得的不合理负担减轻,也是企业应该承担的负担。
对企业经营和管理的影响
一是环保税实施总体上对企业经营影响较小。从现行企业税费负担的构成来看,排污费并不是税费负担的主要构成部分。
国家统计局调查数据显示,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税金,包括应交增值税、企业所得税、营业税金及附加、管理费用下税金等,占营业收入的比值为5.36%,而2015年的排污费收入为17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比重的0.02%。
可以看到,在不考虑其他收费的情况下,排污费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税费收入的比重只有0.29%。即使考虑到部分排污量较大的工业企业情况,排污费占企业缴纳税费总额的比重一般也低于1%。因此,实施环保税总体上并不会对企业经营产生较大影响。
考虑环保税开征后对企业污染物排放监测的加强,企业为达到污染物排放标准需要加大污染物防治力度,包括增加污染物自动监测设备等设施投资和提高污染减排设施的运行成本等,将会增加企业在污染治理方面的负担。
但应认识到,即使在目前国内降成本和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背景下,排污企业承担合理的环境成本也是必要的。同时,环保税也提出了对纳税人用于污染物自动监测设备的投资予以资金和政策支持,以减轻其相关负担。
二是环保税将要求企业加强环境管理和税务管理。企业需要自行申报应税污染物的排放种类、数量、浓度和应纳税额等,并对申报的真实性承担责任。税务机关则对企业纳税申报数据资料进行比对,并可以申请由环保部门进行复核。

相对于排污费征管而言,企业需要严格遵从税收征管法等规定程序申报纳税,并承担更为明确的法律责任。因此,企业需要加强在环境和税务方面的管理,保证纳税申报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减少因管理不足带来的税收风险。
综合来看,在环保税基本制度改革不大的情况下,开征环保税对企业负担和经营管理方面的影响较小。但对于未能严格执行环保标准和排污费规定的部分排污企业而言,开征环保税将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影响。

3. 政府治理环境污染的政策对企业有什么影响

政府治理环境污染的政策对企业的影响:
1、企业发展与国家宏观经济息息相关,国家政策的制定和出台是一个复杂和长期的过程,政策制定的周期往往滞后于企业和行业发展的现状,这给企业经营造成一定的决策盲区。
2、必须把握宏观经济规律,了解国家经济政策方向,及时调整企业发展战略,转变发展方式,抢抓市场成长机遇。
3、工业企业在进行技术改造时,采用先进的技术和清洁生产工艺,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率。
4、按照环保法律有关规定,对企业浪费能源和资源、严重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和设备实行限期淘汰。
5、企业在生产中应该采用无毒、无害或低毒、低害原料。
环境保护政策强调,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中,促进环保产业结构优化,提高环保产品的科技含量;制定措施促进环保产业社会化、环保产业营运市场化、产品标准化等。
在环境国际合作政策方面,中国一贯高度重视环境国际合作交流,强调在认真做好本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同时,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国际环境事务;以新的伙伴关系共同推进区域和全球环境合作,加快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的进程;坚持环境国际合作应该尊重国家主权,处理环境问题应兼顾各国现实的实际利益和世界的长远利益。

政府治理环境污染的政策对企业有什么影响

4. 环保对企业的意义

1、让企业从经济角度看环境问题:
环境保护不仅是公益和社会责任问题,推动绿色市场发展、降低气候变化风险,更是日益席卷全球的大潮流。
领先的全球性企业承诺实现新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更主要是因为,他们认识到加强环境保护和降低气候变化风险是企业发展的必要条件。
如果不从经济角度来寻求可持续的方案,企业很难长期参与其中,环境问题也无法得到根本解决。
研究表明,提高企业能源和资源利用效率可以节省大量成本,从而把握新的绿色市场机遇。
彭博新能源财经公布的2017年度报告显示,到2040年,高效可再生能源技术市场价值将达到10.2万亿美元。
在中国,到2020年与环保有关的“绿色市场”价值将接近1万亿美元,未来5年,中国公共和私营部门有望在清洁能源行业投资8000亿美元。
在工作中曾与数百家公司紧密合作,我发现最强大的企业是那些能够使用更少的资源做更多的事情、智慧地投资于未来,并对人类发展和地球环境承担责任的企业。
环境管理能够实现三赢,环境、企业和消费者都会从中受益
这就是有影响力的领先企业的价值,它们重视环保,可以促进相关商业生态链发生改变。
2、短期主义和愚昧是做生意的劲敌:
强调环保并不是新主张,但多年来在全球企业界推行时遇到的最主要挑战就是,环保技术往往投资巨大,迫于短期盈利压力,很多企业起初打造节能低碳生产方式的决心。
往往一步步沦为简单的公益行动甚至口号,真正把环保与企业运营结合起来的企业仍然有限。
CEO们需要关注的不仅是如何在一定时间内给出漂亮的股东回报,还要从长远角度考虑,企业真正的价值和竞争力是什么。
实践证明,能够形成壁垒的企业竞争力,一定需要长期积累和巨大投资。
优秀的CEO一定能够平衡好短期利益和长期价值,那些基业长青的成功企业,一定是用长期主义思维进行明智投资的企业。
要做好这种平衡需要经验和科技,运用新能源和绿色科技也需要专业知识和相关经验。
这是一个教育的过程,只有不断积累环境保护的知识、技术、人才和经验,不断学习,才能让有关环保的投资获得更大收益。

扩展资料:
未来中国环保产业结构将进一步调整,资源节约型产品、洁净产品的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将继续迅速发展;环境服务业的规模将逐步扩大。
城市污水处理、污泥处理、脱硫脱硝等重点领域环保投资将达到1.2万亿元,拉动环保产业产值1.32万亿元。
2015年10月15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推进价格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完善环境服务价格政策。
统筹运用环保税收、收费及相关服务价格政策,加大经济杠杆调节力度,逐步使企业排放各类污染物承担的支出高于主动治理成本,提高企业主动治污减排的积极性。
在环保投资方面,环保部法规司司长李庆瑞公开表示,“十三五”期间,我国环保市场的总投资额有望达到17万亿元。
这将给环保市场带来巨大的投资机会,为环保产业注入了强大的发展动力,成为新一轮经济发展的增长点。
环境保护又是指人类有意识地保护自然资源并使其得到合理的利用,防止自然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对受到污染和破坏的环境必须做好综合治理,以创造出适合于人类生活、工作的环境。
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
其方法和手段有工程技术的、行政管理的,也有法律的、经济的、宣传教育的等。其内容主要有:
(1)防治由生产和生活活动引起的环境污染,包括防治工业生产排放的“三废”(废水、废气、废渣)、粉尘、放射性物质以及产生的噪声、振动、恶臭和电磁微波辐射。
交通运输活动产生的有害气体、液体、噪声,海上船舶运输排出的污染物,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使用的有毒有害化学品,城镇生活排放的烟尘、污水和垃圾等造成的污染。
(2)防止由建设和开发活动引起的环境破坏,包括防止由大型水利工程、铁路、公路干线、大型港口码头、机场和大型工业项目等工程建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
农垦和围湖造田活动、海上油田、海岸带和沼泽地的开发、森林和矿产资源的开发对环境的破坏和影响,新工业区、新城镇的设置和建设等对环境的破坏、污染和影响。
(3)保护有特殊价值的自然环境,包括对珍稀物种及其生活环境、特殊的自然发展史遗迹、地质现象、地貌景观等提供有效的保护。
另外,城乡规划,控制水土流失和沙漠化、植树造林、控制人口的增长和分布、合理配置生产力等,也都属于环境保护的内容。
环境保护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行动和主要任务之一。
中国则把环境保护宣布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并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以保证这一基本国策的贯彻执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环保

5. 发展低碳经济(技术)对企业的影响?

首先,建立符合低碳经济发展的绿色财务战略体系,形成绿色财务竞争力。由于低碳经济与现行“高能源、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经济模式有显著区别,它首先需要企业在相关的技术领域进行投资,并可能要求企业改变现有的生产经营模式,其特征是成本不菲且不能获得立竿见影的效益。因此,当前很多企业还习惯把环保仅仅看做社会责任,并忽略了由于环保投资带来的未来收益,在环保意识方面表现为被动应对。但是,当低碳社会构建已成必然,环保已经上升到了企业经营甚至战略层面的问题。企业只有运用战略眼光进行财务管理,才能在此次经济转型过程中处于主动地位并获取竞争优势。为此,企业需要将促进低碳产品的消费和低碳社会的构建纳入企业使命、同时将现行以利润最大化为主导的财务目标修正为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机结合的绿色财务管理目标,并通过企业文化和制度两条途径保证目标和使命的实现。 其次,构建体现低碳经济内涵的绿色财务管理内容体系。财务管理目标由财务管理内容来实现,后者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财务活动的管理,主要包括筹资管理、投资和营运管理、利润分配管理;二是对财务关系的管理,主要指企业在进行财务决策和财务活动时应该充分考虑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和风险。在绿色财务管理内容体系下,企业应该围绕上述既定的绿色财务管理目标,充分考虑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建立起绿色筹资、绿色投资、绿色营运、绿色分配的管理制度,做到在企业财务活动的全过程当中有效控制和避免生态环境的破坏,达到企业节能减排的具体目标和总体目标。具体而言,在投资领域,企业应做好全面发展低碳经济的投资规划,包括生产低碳产品、开发低碳技术、进行低碳项目投资等,并建立起低碳投资决策评价方法;在筹资领域,企业应力争获得相关的政策资源和金融资源的支持,并且将这些资源用于低碳投资;在营运领域,企业应通过节能降耗、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等措施,实现营运过程中的低碳要求;在分配领域,企业可按低碳收益对绿色投资者进行额外分配,同时为企业的后续低碳经营提供资金保证。 最后,设计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绿色财务管理评价体系。财务评价是规范企业财务行为和检验财务目标是否实现的主要手段,财务评价体系设计的有效性直接影响到企业财务目标的实现程度。调查表明,很多企业的环保行动流于形式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相应的评价制度和奖惩措施。在这一方面,企业可以借鉴一些发达国家企业的成功做法:进行绿色财会核算,以此来衡量低碳成本、低碳资产、低碳负债和低碳收益;编制绿色年报,以说明在低碳方面的投入和收益;设计低碳财务指标,分别衡量企业、部门、员工创造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以GE为例,GE把各成员单位的节能减排指标进行量化,然后逐级分配到各分公司,定期进行考核并进行有效的奖惩,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发展低碳经济(技术)对企业的影响?

6. 环保对营销的影响有哪些,如何双赢

  随着世界各国对环保问题的日益重视和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环境标志制度为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和采用,对国际贸易和国际市场营销产生了重大影响,使国际贸易和国际市场营销这两个紧密联系的经济活动必须面对更加复杂的国际环境,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环境标志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环境标志(EnvironmentalLabel),也称绿色标志、生态标志(Eco。Labeling),是指由政府管理部门、公共或民间团体依据一定环境标准,向有关申请者颁发其产品或服务符合要求的一种特定标志。其制度的产生与发展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

  (一)经济发展是根据

  生态环境的恶化产生于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特别是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生产者单纯追求利润最大化,导致资源过渡开采,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而目前很多发展中国家急于摆脱贫困落后面貌,却囿于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又重新走到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当初的老路,使得本已十分严重的世界环境问题进一步恶化。与此同时,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壮大,使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从而使更多的人开始关注人类生存的环境问题,环境保护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环境标志制度也就应运而生了。

  (二)科技进步是前提

  科技水平的日新月异,不仅可以使生产者采用新型无污染原料、生产技术和污染处理技术等从而在生产全过程避免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而且由于环境污染检测手段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对产品生产、消费全过程进行环境检测成为可能,这为环境标志制度的产生和运用创造了前提条件。

  (三)市场机制是手段

  企业作为现代社会生态环境的最大破坏者,由于利润最大化的驱使,只要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不对其经济效益造成直接或间接影响,企业就不会有动力主动采取措施来保护生态环境。政府若通过强制的行政、法律手段来约束企业,不仅会使企业消极应对,还有可能助长腐败,产生新的寻租行为,环境保护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因此,针对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利用市场机制把企业的经济效益与其造成的环境影响相挂钩,才会迫使企业采取主动措施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环境标志制度就是一个行之有效的举措,它并不强制企业获得环境标志,也不对消费者的选择进行约束,而是利用消费者环保意识的提高,使得环境标志有利于企业获得更大的利益,从而利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迫使企业将环境影响纳入生产、经营活动之中,既达到了提高经济效益,又促进环保、增进社会效益的双重目的。这也是环境标志制度为越来越多的国家认可的重要原因。

  环境标志制度产生之后立即得到较快的发展。1987年的德国首次实行了“蓝色天使”计划,对3600种产品发放了环境标签。随后,加拿大、日本、美国、法国、芬兰和瑞士等国也相继开始实施环境标志制度。到目前已有数十个国家建立了自己的环境标志制度。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也开始重视环境标志制度的制定与实施。如印度的“生态标志制度”、葡萄牙的“生态产品”、韩国的“生态标志制度”、新加坡的“绿色标志制度”和我国台湾省的“环保标志制度”。

  我国的环境标志制度始于1993年3月,国家环保局首先批准并发布的环境标志图形。1994年5月17日,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委员会正式成立,并出台了一系列工作文件。与此同时,国家环保局批准发布了我国首批7项环境标志产品的技术要求,为环境标志产品的认证奠定了基础。1995年3月20日,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委员会在人民大会堂宣布了中国首批环境标志产品名录并颁发了证书。

  环境标志制度虽然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公认,但由于各国国情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与理解不尽相同,难以形成全球统一的环境标志,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国家之间的贸易纠纷与摩擦。当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环境标志也必将朝着国际化、统一化的方向不断发展,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于1993年成立的环境管理技术委员会已经在朝这个方向努力。但在近期,各国环境标志制度的差异却不可避免地会对国际贸易和国际市场营销的发展造成重大影响。

  二、国际贸易与国际市场营销的关系

  (一)国际贸易与国际市场营销的共同点

  1 二者都是跨国界的“国际”活动,它们面临着相同的国际环境,如人口环境、经济环境、政治法律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及竞争环境。

  2 二者都是以获取利润为最终目的的经营活动。

  3 都以商品和劳务为交换对象,经营活动的最终目标都是国际市场的消费者(包括个人、企业、组织和国家)。

  4 二者的理论基础都是早期的“比较利益学说”及“国际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5 二者都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都是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占领国际市场的重要手段。

  (二)国际贸易与国际市场营销的区别

  1 商品流通形态不同。国际贸易中商品或劳务必须从一个国家转移到另一个国家。而国际市场营销的流通形态则呈现多样化,产品或劳务可以跨越国界,也可以在国外直接投资设厂在当地生产和销售。

  2 国际贸易的作业流程比国际市场营销狭窄。国际营销不仅涉及到产品购销、产品定价、实体分配,而且还涉及到市场营销调研、产品开发、渠道管理、仓储运输及促销等营销活动,并包含对国际营销的管理。而国际贸易则仅涉及到其中的若干环节。

  3 评估效益的信息来源不同。评估国际贸易的效益的信息来源是国际收支平衡状况,而评价国际营销收益的信息来源是企业的营销记录。

  4 政府的参与程度不同。在国际贸易活动中,往往需要由政府出面进行双边、多边谈判,并通过WTO等国际机构协调国家之间的关系。而国际营销活动由于主要集中在目标市场国,所以,更大程度上依赖于企业自身的实力,而且企业的营销活动要遵守所在国的法律和政策,一般不会直接产生国家之间的冲突与矛盾。

  虽然国际贸易和国际市场营销存在以上差异,但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二者已经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的关系。首先,国际竞争的加剧迫使企业在国际贸易活动中不能简单地仅与外国进品商打交道,而必须更加关注目标市场的环境、需求、消费者偏好和竞争程度等情况,并要求企业加强售后服务。这样,国际营销活动就成为从事国际贸易不可缺少的手段。另一方面,企业的生产经营日益国际化、全球化,要求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必须以战略的眼光,从全球市场出发来制定决策,使得生产与销售分布在许多不同的国家,原材料、中间产品及最终产品或劳务需要在不同的国家中发生频繁的转移,从而使国际贸易又成为国际市场营销的重要一环。

  三、环境标志制度对国际贸易和国际市场营销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 消费者是环境标志制度的中心。消费者环保意识的提高,使得商品需求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绿色消费”成为新的时尚。据美国工业界专家估计,84%的消费者愿意购买用有机农业生产方式生产的绿色苹果;欧盟的调查结果显示:82%的德国人和62%的荷兰人在超级市场购物时都会考虑环境污染问题;我国通过对北京、上海两城市的调查,80%左右的消费者希望购买绿色食品,且愿意支付相对较高的价格。

  由于绝大多数消费者不可能对产品究竟是否属于“绿色产品”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环境标志就成为他们判断的重要标准。从这个意义上讲,谁获得了环境标志,就等于获得了市场。环境标志已经成为产品最好的广告,可以帮助企业树立产品形象,提高竞争能力。环境标志制度也正是通过这样的市场机制来发挥作用的,消费者是环境标志制度的中心。

  与此同时,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又是营销活动的中心,从这点上看,环境标志制度对国际市场营销有着更为直接的影响,但国际贸易也绝不能置身世外。即使企业的产品能够通过国际贸易到达外国市场,但如果产品没有获得环境标志,就很难得到消费者的认可,从而实质上失去了这个巨大的“绿色市场”,再想从外国进口商那里获得订单就绝非易事了。因此,从事国际贸易的企业必须将相关的国际市场营销活动纳入整体战略之中,努力对研发、生产、消费和流通等全部环节进行严格控制,力求获得目标市场国的环境标志。

  2 环境标志制度是冲破“绿色壁垒”的重要手段。环保意识的加强,使各国纷纷对进、出口商品加以限制来保护本国的环境,维护人民的身体健康。但这些措施却极容易、而且正在被一些国家利用,即借环境保护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实际上形成了新的壁垒———“绿色壁垒”。绿色壁垒由于具有名义上的合理性、形式上的合法性,同时又具有保护的广泛性、隐蔽性和灵活性,从而给国际贸易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困难。

  虽然过为苛刻的环境标志制度是构成“绿色壁垒”的因素之一,但它是把双刃剑,同时也为企业冲破“绿色壁垒”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契机。1993年海尔集团在国内率先生产绿色无氟环保冰箱,该产品获得“欧洲环境标志”,使其畅通无阻地进入了欧洲市场,成为畅销商品。由此可见,企业如果能提高技术水平,把握机会,取得环境标志,就会为国际贸易开辟一片广阔的天地。而对于经营日益全球化的企业来讲,则可以更加自如地在全球范围配置资源、调配产品,为企业的全球战略目标服务。

  3 环境标志制度是国际贸易和国际市场营销发展的推动力。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环境标志制度,规定了较为严格的标准和较高的技术要求,企业要想获得环境标志,就必须不断提高技术水平,改进管理方式,将环保意识贯彻到每一个环节,将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有机结合,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从而推动国际贸易和国际市场营销的发展。

  另一方面,消费者基于对环境标志的信任,会大量增加对环境标志产品的需求,使拥有环境标志的企业获得更大的市场空间,诱使企业在国际贸易和国际市场营销活动中不断创新、提高,从而为国际贸易和国际贸易营销的发展提供动力和支持。

  (二)消极影响

  1 环境标志制度加大了国际贸易与国际市场营销的难度。环境标志制度虽然在原则上是自愿和公开的,而且平等对待国内外厂商,但由于发达国家规定的环境标准和技术水平较高,仍然给国际贸易和国际市场营销带来了困难。特别是对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由于与发达国家的技术水平差距较大,短期内无法达到发达国家的标准,从而实际上造成了对发展中国家的歧视,影响发展中国家产品在发达国家的市场准入,并且会使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断拉大,造成对世界经济体系的损害,更不利于国际贸易和国际市场营销的长远发展。

  2 各国环境标志制度的差异不利于国际贸易和国际市场营销的发展。如前所述,由于各国国情、经济水平、技术水平差异较大,在短期内无法实现全球统一的环境标志制度,而各国所规定的标准、技术和费用等都存在着很大的不同,这迫使得企业在从事国际贸易和国际市场营销活动时必须了解和适应不同国家的环境标志制度,使国际贸易和国际市场营销活动的成本上升,难度加大。

  (三)对二者关系的影响

  1 由于消费者是环境标志制度的中心,这就要求从事国际贸易的企业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国际贸易领域,必须更加重视消费者的需求与偏好,从而使国际贸易活动向国际市场营销领域进一步渗透,使二者的关系更加紧密。

  2 环境标志制度不仅是从事国际贸易的企业打破“绿色壁垒”的重要手段,也是经营日益全球化的企业在国际市场营销活动中克服“绿色壁垒”消极影响的有力武器。

  3 如上所述,环境标志制度作为国际贸易与国际市场营销发展的共同动力,也为二者带来了共同的困难和弊端,为了扬长避短,就要求二者互相融合,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共同为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服务。

  四、我国的对策

  (一)加强完善我国自己的环境标志制度

  我国的环境标志制度仍处于起步阶段,在具体操作法规上尚存在空白点,须下大力气完善相应的条例、法规。同时不断使该制度适应我国经济和技术发展的水平,督促企业不断创新、提高,尽快与发达国家的环境标志制度接轨,为我国国际贸易和国际营销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积极推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

  包括环境管理体系、环境行为评价、环境审核、环境标志和产品生命周期评价等方面的标准。在环境标志制度难以在全球建立统一标准的情况下,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有利于企业加强环保意识,促进环保管理和技术的升级,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提升国际竞争力。

  (三)加强国际合作,引导外商投资

  我国环境产业的发展和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处于落后状态,在世界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的形势下,学习、吸收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与经验可以快速缩小差距。我国有着广阔的市场,加入世贸组织后开放程度会越来越大,我国应当通过政策导向、市场调节吸引外商投资到环保产业,以对我国相关产业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起到带动作用。

  (四)积极参加国际多边谈判,维护我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我国加入WTO使我们可以在国际经济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我国应努力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合法权益,同时与发展中国家达成共识,共同促进世界环境的改善与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积极通过双边和多边谈判获得环境标志制度在国家间的相互认可,将大大促进我国企业国际化发展的进程。

  (五)把握加入世贸组织的机会,提高竞争能力

  对从事国际业务的企业来讲,中国加入WTO使发达国家取消了对我国的歧视性待遇,为企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企业在努力提高技术水平,争取获得目标市场国环境标志的同时,还应当善于将国际贸易和国际市场营销活动结合起来,使二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共同为企业的全球战略目标服务,共同促进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7. 企业实施环境管理体系绩效包括哪些

IS014001环境管理体系对环境绩效的定义为:一个组织基于环境方针、目标和指标,控制其环境因素所取得的可测量的环境管理系统成效。这里,环境因素是指一个组织的活动、产品或服务能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要素;环境管理系统成效则意味着组织通过加强环境管理而取得的综合绩效。
企业的环境绩效应该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从财务角度来讲的,
即企业发生的与环境有关的问题导致的财务影响,亦即在环境方面的主观努力而导致的财务业绩。
环境财务绩效是一个类似于利润的概念,它是环境收入和环境支出之间的差额。一般而言,无论从事何种与环境有关的活动,势必导致某种支出。同时,企业积极参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也有可能会直接或间接产生某种经济收益。如环保产品导致的税收减免、因通过了环保认证而成功打入某个市场,从而扩大了销售额,还包括因达到某种环保指标而免于遭受法规惩处的或经济制裁的机会收益。收益抵除支出,就是环境财务绩效。

第二个方面是站在环境质量角度来讲的,
即企业的主观努力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作出贡献或者对生态环境造成损害所形成的环境质量绩效。
环境质量绩效则包括环境法规的执行情况、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情况以及生态环境损失情况等。此外,环境质量绩效还可以包括环境审计报告、未来展望等部分。事实上,凡是与企业的环境质量有关的、具备重要性特征的事项都可以列入到环境质量绩效的体系中来,可以灵活采用量化的或者非量化的方式来披露。
企业环境绩效的特点编辑
企业环境绩效具有外部性、无形性和长期性等特征。
(1)外部性
所谓外部性是指某个微观单位的经济活动对其外部所产生的影响,包括有利的影响(即外部经济)和不利的影响(即外部不经济)。
(2)无形性
企业环境绩效的无形性具有两方面的涵义:一是企业经营活动的环境效果难以用货币形式确切计量,现有市场价格不能完全反映其效益;二是企业活动的环境收益或损害往往间接地体现于生产、投资、销售等各个环节,无法直观或单独表述,产生的影响在空间范围上也很难有效界定。如企业环境污染产生的噪音等。
(3)长期性
企业环境绩效的产生,是企业对环境施以影响与作用的结果,耗时较长,甚至在可预见的将来会一直持续下去,这就决定了企业环境绩效具有长期性特征,如企业治理环境的效益、企业环境管理目标的实现程度等。
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是对企业原有绩效评价体系的补充,是将环境因素纳入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将其外部性予以内部化,对无形性和长期性进行科学界定与计量,从而建立起科学实用的评价制度,促进企业生产经营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进而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

企业环境绩效的评价编辑
环境绩效评价是对个人、团体或组织是否实现环境目标的评价,旨在以持续的方式向管理当局提供相关和可验证的信息,以确定企业的环境绩效是否符合组织的管理当局所制定的标准的内部过程和管理工具。
管理者可以利用绩效评价信息制定战略目标,制定和修正战略的实施计划,按照计划的完成程度对员工进行奖励和激励以引导员工的行为,从而使企业的环境战略得以贯彻实施。
环境绩效评价还可以帮助了解企业的环境绩效,提供有意义的环境报告;确定重要的环境影响和目标、指标的量化:追踪环境活动和方案的相关成本和收入;揭示企业环境管理的重点及企业的环境风险:提供部门间进行业绩比较的信息;为组织内不同团体和个人提供激励机制,并提供投资评价的参考指标。

环境绩效的评价指标
环境绩效评价指标将企业各种环境数据综合起来,以便更好地控制和追踪环境绩效的改进,实施标杆管理和进行报告。对支持环境管理体系,提高材料使用效率,实施物流管理,寻找成本节约的机会等也很有作用。
(一)环境绩效评价指标的分类
按照不同的标准,环境绩效指标有不同的分类。从性质上分,环境绩效评价指标分为绝对指标、相对指标、指数指标、加总指标和加权指标。绝对指标是以绝对数作为指标;相对指标是一个指标和另一个指标的比值,如单位产品能耗等;指数指标是将数据与特定标准相对比而计算出来的,它通常为百分数,如废弃物回收比;加总指标是将从不同渠道取得的同类数据,以总计的形式反映;加权指标是将数据乘以根据其重要性确定的乘数。
不少国际性机构对环境绩效评价指标都做过相当程度的研究。其中有代表性的是ISO14031的环境绩效评价体系标准。ISO的环境绩效评价体系标准可以分为两类三种:环境状况指标(ECIs)和环境绩效指标(EPIs),环境绩效指标又包括经营绩效指标(OPIs)和管理绩效指标 MPIs),其主要的指标如下:经营绩效指标包括材料、能源支持企业经营的服务、厂场设施、供应和送货、产品、组织提供的服务、废物、排放物、向土地或水的排放、其他排放等等。
管理绩效指标包括环保方案和政策的实施、对法规的遵守、财务业绩和与社区的联系等方面。管理绩效指标反映企业管理当局影响组织环境绩效所作出的努力的信息,包括组织不同层面上的监测、人员、计划活动和程序等。而经营绩效指标反映组织经营活动的环境绩效信息,各个企业都可以使用该指标,可以作为环境绩效评价的基础。
(二)在选用环境绩效评价指标时,应当考虑的几个方面
1 行业特点和法律要求。环境绩效评价指标的选择,需要参考环境管理系统的发展状况和应用环境绩效评价指标的目的。在以遵守法规为目的的阶段,指标的选择主要考虑环境风险管理和环境负债的信息,以能源的消耗、污染物的排放、违法的次数、罚款等指标为主。在建立了环境管理体系的第二阶段,以环境管理系统的效率为主要计量内容。而在环境管理与企业战略管理全面融合的阶段,则以综合性的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为主,考虑环境绩效与财务绩效的综合,考虑寿命周期的全过程的指标。
2 企业组织结构。企业不同层级的绩效评价指标是不一样的。企业需要把战略性的环境绩效指标沿着组织结构等级自上而下,层层分解,落实到人。在较低的层级,环境绩效指标应较为具体,而越到企业高层,绩效指标就更加综合和抽象。
3 信息成本。指标的生成需要大量数据的收集。有些数据可以直接从生产经营记录中获得,此时信息成本较低:有些则需要专门技术手段进行监测, 需要专门的加工处理。如果加工处理的成本过高,以至于超过了该指标所能带来的好处,则该信息的获得就是不经济的。环境信息不宜太多,也不宜太少,应按实际需要科学安排。

企业实施环境管理体系绩效包括哪些

8. 哪些政策对环境绩效有影响

国家在近几年来大幅度的对环境保护领域进行大的动作,环保的各项工作的推进力度可能是自从国家成立环境保护机构最大的一段时间。你的说的环境真的变化,应该说从两个方面来说,如果说是环境管理方面,目前国家对环保的执法、监管、企业对环保的重视程度都空前高涨。环保领域的信息公开,我觉得已经走在全国各行政部门的前列。下面我举一些例子:

环境执法管理领域:环保部门不能进的企业越来越少,前段时间旁听了某地的一铁腕市长开会,说发展经济就要保护企业,不能乱检查,乱参观,只有两个部门可以进重点保护的厂区检查,一个是环保,一个是安全。这在前几年是不可能的事情,很多地方的企业环保部门根本进不去,或者说进去页白去,只能去让人家指定的厂区检查。

环境信息领域:环评就不用说了,全部公开,目前推行的排污许可证制度,国家的排污许可网络平台也是信息全部公开,另外还有企业的排污,排污费收取,等等在当地的(一般是省级)的信息公开平台全部可以查到。另外就是环境监测自动站的监测数据,都是公开的。这在以前是不能想想的。你给企业说公开你的数据,他给你说这是商业机密。而且在以前环境质量监测数据造假那就是司空见惯,叫做数据处理。现在就是原始数据上传,错了也让大家看。所以当地政府的压力老大了,也可以从报表上看,几年前的空气数据反倒比现在好,但实际上现在的数据是没有经过调整的数据。这两年的数据才是有可比性的数据。政府也开始注重环境质量的考核,减少对数字减排的依赖。

公众环境意识的觉醒:我记得清清楚楚,我很小的时候家门口的河水是红色的,但是大家都习以为常,最多说一句钢铁厂又排水了,现在河水变清了,但是有时候只要有一点富营养化,我们市的老少爷们是要骂娘的。企业的环保意识也以前有一定的提高,我们给某个城市的一个火电企业做项目的时候,这个火电企业紧邻这一个钢铁企业,做完了项目老总说我要们要在厂门口树个牌子,把自动监测的数据都实时显示到厂门口去,老总说了,我们电厂不能给钢厂背锅,后来又去这个城市,发现人家钢厂也在门口树了个牌子,上面也是人家的监测数据自动显示。

但是如果说环境质量有所改善,那么还真是差的还远

我们不能把北京环境质量的改善当做普遍的事情,北京环境质量的改善是500km的防护圈的集体协作的结果。但是对于多数城市来说,环境质量肯定是改善的,但是几十年的粗放经营模式,也不是三五年的环保攻坚能够解决的。现在很多地方,城市的水源清了,但是水没了,定期上游水库买水,然后护城河清了,可是没有清洁、充沛的水,不会一直清下去。原来地下水污染的地区,等自净变好需要几十年。水库的养殖户们一扫而空,改善了水环境,但是游泳、娱乐的人一点也不少,大家看不见那个水源地的牌子。

环境空气质量的改善更是难上难,首先近两年的空气质量有多改善很大程度是经济下滑,比方说钢铁、水泥、冶金等行业普遍效益不好,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去产能,调结构,现在经济在逐步向号,企业要发展。另外就是国家行政的调峰,停产等等措施,在这些非常规手段不能一一使用的时候,空气质量会有所反复。

环境质量的改善原来是环保局在忙,现在是政府在忙,原来环境质量的下限已经无法让领导层接受了,现在感觉在逐步提升,但是仍然需要时间。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