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马友友是谁啊?

2024-05-06 01:40

1. 谁知道马友友是谁啊?

  国际顶尖的旅美华裔大提琴家马友友(Yo-Yo Ma),从他广泛而多元的音乐事业,不难理解其不断寻求与听从不同的对话方式,以及对个人的艺术成长求新求变的态度。无论是演奏新乐曲或大家耳熟能详的曲目、和好友一同演出室内乐、与年轻的音乐家及听众接角、探索西方古典传统外的文化及音乐型式,马友友努力从中找寻能激发想像力的元素。

  马友友紧凑的音乐会行程,包括与全球知名乐团协奏演出、个人独奏会及室内乐等。与不同的演奏家合作都能为他带来不同灵感,合作过的音乐家包括艾克斯、巴伦波因、爱森巴哈、潘蜜拉-法兰克、柯汉(Jeffrey Kahane)、Young Uck Kim、拉雷多、巴比-麦菲林、艾格-梅耶、摩里斯(Mark Morris)、欧康纳、彼德-塞尔金、史坦、史托兹曼、史塔特(Kathryn Stott)等。藉著与音乐家之间的互动,超越单一音乐风格的界限。他最大的目标就是将音乐化为一沟通的语言,跨越世界不同种族,拉进人与人之意距离。为达成此目的,他更投身研究国乐、中国传统乐器、非洲卡拉哈利的丛林音乐等。

  他对音乐的兴趣还不仅只于此。马友友日前刚成立“丝路”专案,要将古丝路商队(从东亚至欧洲,包括印度、西藏、波斯、希腊等地)的文化、艺术、人文等重新介绍给世人。为了使古丝路国家文化遗产重见天日,并找寻代表此地传统的声音,专案小组特到丝路行经国家勘查,而“丝路专案小组”将做为往后相关文化、教育计划的资料库。马友友除策划本案,也将演奏特别为“丝路”而创作的新曲(包括为“丝路合奏团”所写的协奏曲)。新力古典也计划发行三张“丝路”专辑,其他如“丝路网站”等多媒体呈现方式也会一并推出。这项创新的“丝路”计划也将参与2001的“萨尔兹堡音乐节”,及2002年“史密斯桑尼亚民俗音乐节”的演出。

  1997年,马友友费时多年完成一项将巴哈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结合多种表演艺术的创新诠释。内容不仅包含他本人在世界各地音乐会演出、巴哈无伴奏大提琴组曲重新录音,更重要的是以“巴哈灵感”为题的内涵。演出共分成六部影片(六部组曲各一),以巴哈的音乐为出发点,再各自与马友友所激发的灵感结合,和不同领域的艺术家(包括花式滑冰好手托薇儿与狄恩、花园设计师梅瑟维、导演伊果杨和吉拉德)创造出新风貌的巴哈。影片在“公共电视台”及全球各大电视网播出,获奖无数,包括两项艾美奖、加拿大双子星奖16项提名及许多国际影展大奖,由新力古典发行录影带。

  为发展大提琴演奏曲目,马友友时常演奏20世纪较不为人知的大提琴曲,许多现代作曲家皆为他量身订做新乐曲。曾为多位作曲家的新作首演,其中包括艾伯特(Stephen Albert)、丹尼波尔(Richard Danielpour)、哈比森(John Harbison)、柯希纳(Leon Kirchner)、李伯森(Peter Lieberson)、卢塞(Christopher Rouse)、盛宗亮、谭盾、约翰-威廉斯等。这些不仅是为他而写的作品,马友友在作曲家的创作过程也扮演重要角色。

  马友友为新力古典的专属音乐家,录制过近50张专辑风格不一(曾获13次葛莱美奖),显示他的音乐兴趣层面之广。除了古典音乐的大提琴曲目,他也录制许多由他首演的新作品及专为他所写的乐曲。此外,他多项跨界的录音如与巴比-麦菲林合作的“天籁”、与麦尔和欧康诺合作的“民歌的马友友-阿帕拉契圆舞曲”、演出皮亚左拉作品的“探戈灵魂”等,皆受到广大听众的喜爱。2000年春将计划发行“阿帕拉契圆舞曲”的续篇“阿帕拉契之旅”。其最新录音发行“繁花似锦巴洛克”,收录重新编曲后的巴哈咏叹调、包凯利尼的协奏曲等,并由库普曼指挥阿姆斯特丹巴洛克管统乐团担任管统乐演奏(马友友的史特拉第瓦里大提琴为巴洛克时代乐器),另外一张“Solo”则收录柯大宜、大卫-怀德、齐尔品、盛宗亮等人作品,还包括新编曲独奏版的欧康诺“阿帕拉契圆舞曲”,整张专辑以无伴奏演出,做为他另一项“丝路”计划的前奏曲,当中以不同文化的角度,表现漂泊与扎根、创新与传统等不同主题。尽管马友友横跨多种音乐领域,他仍保持古典音乐最畅销音乐家地位,新专辑一发行便立刻打进“告示牌”古典音乐畅销名盘,并能在前15名维持很长一段时间,甚至有四张专辑同时在榜上的记录。

  马友友除了不断在音乐舞台上带给观众全新的感受,更致力于音乐教育的推动。他不但鼓励青少年接触音乐,更希望他们进一步参与创作。巡回演出期间,马友友都会排出时间指导大师班学生,甚至参与学生(包括非音乐科系学生)一些非正式的活动。同时,他也发展“家庭音乐会”,如在卡内基厅一系列“家庭音乐会”开幕中演出;在“Mr. Roger's Neighborhood”及“芝麻街”等电视节目中,带领小听众群进入音乐世界。马友友竭尽所能地为儿童塑造一个音乐的空间,以丰富而生动的方式让音乐与创造力成为儿童生活中的一部分。

  在1999年的夏天,马友友与名指挥巴伦波因合作,和一群来自中东的优秀杰出年轻音乐家们组成的“中东青年管弦乐团”一起演出研习,活动名为“1999文化之城”,于德国威玛举行。

  马友友1955年生于法国巴黎,4岁起由父亲启蒙学习大提琴,并和家人迁居纽约。之后于茱丽亚音乐院师事李纳德-罗斯(Leonard Rose)。1976年,他从哈佛大学毕业,取得人类学学位,为他开启传统音乐院教育外的另一扇窗。马友友与妻子育有一对儿女。

  目前马友友使用两把的乐器分别为1733年制Montagnana大提琴及1712年制Davidoff Stradivarius大提琴。

谁知道马友友是谁啊?

2. 华裔大提琴家马友友会讲中文吗??

这个问题我不确定,只能凭自己的印象回答。
Ma应该是不会讲中文,或者说只会说很基本的中文会话,比如自我介绍之类的,无法达到能够应用(作为工具)的水平。

其实,Yo-Yo Ma的第一语言可能也不是英语而是法语。因为他出生在法国。而法国对英语的教育在我看来要弱于其他真正的双语教育的欧洲国家。

而且我也没有听到过Ma在任何采访中说过长段落的中文。因此,应该是不太会说。

PS:在此推荐一盘他的专辑,好像是2001年的专辑,中文名字叫《丝路旅程》,Silk Road Journeys;很好听,很动人的。

3. 马友友回答推荐网友的大提琴问题引发关注,他是如何回答的?

相信说到我国著名的大提琴音乐家,很多人对马友友,这位中国的大提琴音乐家都是非常知晓的,主要是因为这位大提琴音乐家很喜欢在网络上去发布一些视频,为很多网友去解决一些相关音乐专业的问题。而且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总是非常耐心和细心的去讲解每一步的疑难困惑,总是很好的去帮助网友们解决自己的问题,尤其在这段时间,这位大提琴音乐家在网络上为网友们解决大提琴音乐问题,又受到了很多网友的关注。

我们可以看到马友友在自己的视频中用的语言和表情都是非常生动的,基本上是站在了朋友的角度去说出了自己对于大提琴的理解,这一幕让很多网友对此表示非常的赞美,也是疯狂的去给马友友点赞,并且直接赞美马友友说,真是热情洋溢又幽趣风默,从这方面也可以看出,网友们对于马友友这次的解说是非常认同,也是非常去认可的。

我们可以从视频中明显地看到马友友说的都是一些关于大提琴的基本知识和一些学习大提琴的重要的方法。在视频中,这位大提琴音乐家表示,如果大提琴能给你带来愉悦,如果学习能给你带来快乐,而且你能从声音和震动中获得快乐,那么你就应该努力的去学习。足以看得出,这位大提琴音乐家也是希望询问自己的网友们能够很好的去学习大提琴,能够将大提琴当做自己的一部分,很好的去学习而不要去放弃。

对于喜爱音乐的人来说,学习大提琴是非常好的,如果你对大提琴也非常感兴趣的话,那么真的可以去看一下马友友的这一些视频,可以带你很好的进入大提琴的世界里面,让你在其中遨游。

学习大提琴也许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但是我相信如果努力精神的做下去,一定会让自己获得自己想要的成功。

马友友回答推荐网友的大提琴问题引发关注,他是如何回答的?

4. 请问大提琴家马友友有什么比较经典的曲目

01 BACH:Unaccompanied Cello Suite No. 1 in G Major, BWV 1007 (巴赫:第一号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前奏曲) 〔2分24秒〕 创作:巴赫     

 02 PIAZOLLA:Fear Tango (皮亚佐拉:忧虑的探戈) 〔5分24秒〕 创作:阿斯托·皮亚左拉     

 03 MARK O'CONNOR:Butterfly's Day Out  (马克欧康诺:蝴蝶假日) 〔4分45秒〕 创作:Mark O'Connor     

 04 BACH:Was Gott tut, das ist wohlgetan, BWV 75  (巴赫:清唱剧"爱没有边界) 〔1分31秒〕 创作:巴赫     

 05 DVORAK:Slavonic Dance No. 2 in E minor, Op.72 (德弗札克:第二号斯拉夫舞曲) 〔5分3秒〕 创作:Antonin Dvorák     

 06 GERSHWIN:Three Preludes, I. Allegro ben ritmato e deciso (盖希文:三首前奏曲) 〔1分44秒〕 创作:George Gershwin     

 07 JOHN WILLIAMS:American Collection Theme (Extended Version) (约翰威廉士:美国选粹主题旋律) 〔3分32秒〕 创作:约翰·威廉姆斯     

 08 EDGAR MEYER:1B (艾格麦尔:1B) 〔4分2秒〕 创作:Edgar Meyer     

 09 BRAHMS:Sonata for Cello and Piano in F Major, Op. 99, IV. Allegro molto (布拉姆斯:大提琴与钢琴奏鸣曲,作品99 ) 〔4分41秒〕 创作:约翰内斯·勃拉姆斯     

 10 TAN DUN:The Eternal Vow from Crouching Tiger, Hidden Dragon (谭盾:卧虎藏龙之永恒的誓约) 〔3分〕 创作:谭盾     

 11 BACH:Erbarme dich (Matth-us-Passion), BWV 244 (巴赫:清唱剧"主啊请怜悯") 〔7分22秒〕 创作:巴赫     

 12 FAURE:Quartet for Piano & Strings No. 2 in G minor, Op. 45 (福莱:第二号G小调钢琴与弦乐四重奏) 〔9分14秒〕 创作:Gabriel Fauré     

 13 RACHMANINOFF:Vocalise (拉赫曼尼诺夫:声乐练习曲) 〔6分26秒〕 创作:Sergey Rachmaninov     

 14 PIAZZOLLA:Libertango 〔3分10秒〕 创作:阿斯托·皮亚左拉     

 15 TRADITIONAL:Simple Gifts (民谣:小礼物) 〔2分37秒〕    

 16 MARK O'CONNOR:Appalachia Waltz (solo cello version) (马克欧康诺:阿帕拉契华尔兹(大提琴独奏版)) 〔4分25秒〕 创作:Mark O'Connor

5. 马友友的大提琴演奏水平属于哪一个层次?

在这音乐里面,马友友是全球音乐古典音乐演奏者,也是相当著名的音乐人,那马友友的大提琴演奏水平属于哪一个层次?
马友友在刚开始所学习的乐器是小提琴,后来是中提琴。4岁开始学钢琴与大提琴, 5岁开始在观众面前演出。7岁与家人迁往美国纽约定居。8岁结识了著名的大提琴家帕伯洛·卡萨尔斯,并且在其与伦纳德·伯恩斯坦帮助下,在美国的卡耐基音乐厅与姐姐马友乘参加了第一次公开演出。这场演奏会是由伦纳德·伯恩斯所指挥,并且在美国的电视节目上播出。

马友友曾与美国前国务卿康多莉扎·莱丝共同演出二重奏。深受观众们喜爱,也是相当回味的一首曲。
他对音乐的兴趣还不仅只于此。马友友成立“丝路”专案,要把古丝路商队(从东亚至欧洲,包括印度、西藏、波斯、希腊等地)的文化、艺术、人文等重新介绍给世人。为了使古丝路国家文化遗产重见天日,并找寻代表此地传统的声音,专案小组特到丝路行经国家勘查,而“丝路专案小组”会作为往后相关文化、教育计划的资料库。

他说:“音乐是人性的表现,如果你在我的音乐中听见人性,你就看到我的心意,也是我对这个世界的贡献。”生于浪漫随性的法国、长于开朗乐观的美国,身上又兼具谦虚深沉的中国特质,马友友是标准的“世界人”。他回忆,中国文化对他的影响来自他的父母。在法国出生的他,一直受父亲的严格教育,为了督促姐弟学习中文,父亲规定如果不能用中文说出菜名,就不许吃那道菜。而小时候他还要用中文写信和家人交流。父亲还督促姐弟学习中国和法国历史。后来到了纽约,马友友更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这也是他能在多元文化影响下自由创作音乐的原动力和基础。

马友友可所谓是“无所不奏”,比一般的古典音乐家更为兼容并蓄。马友友非常重视与小听众的接触,经常参与到音乐教育的各种活动中来,并鼓励青少年多多接触音乐,思考音乐和创作音乐。

马友友的大提琴演奏水平属于哪一个层次?

6. 关于马友友的音乐评论

  http://www.gsyq.com.cn/musician/ShowArticle.asp?ArticleID=154
  http://www.00-852.com/execart/news/20049/News345/2315051.shtml

  http://www.radioxf.gov.cn/news/48/2004111175125.htm

  http://www.t.0579.net/bbs/dispbbs.asp?BoardID=16&ID=11707
  http://finance.eastday.com/epublish/gb/paper191/20011210/class019100005/hwz600375.htm

  感性和性感的马友友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16日 07:45 第一财经日报

  他获得过哈佛大学人类学博士学位,他出生在法国,生活在美国,但接受中国记者采访时却总是坚持用中文;他得过14次格莱美奖,但从未领过奖,去年他被美国《People》杂志评选为“最性感的古典音乐家”——他就是蜚声国际乐坛的大提琴家马友友

  本报记者 吴丹 发自上海


  他的签名,不是英文Yo-YoMa,而是一笔一画的中文。

  他出生在法国,生活在美国,但每次到中国,他都坚持吃力地说普通话。遇到听不懂或不会表达的时候,他总笑着左顾右盼,找一个人为他解答。他说:“我没有很多机会说中文,但我喜欢听,那是一种很美妙的感受。”

  刚满50岁的著名大提琴家马友友又来上海了。尽管这已是他在上海第三次开演奏会,观众的热情仍丝毫不减。

  11月13日晚,上海音乐厅内人满为患。独奏会前一刻钟,一楼的最后一排就已被手持站票的观众挤满。当晚,马友友献上的巴赫三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被公认为“继卡萨尔斯之后难以超越的诠释”。他坐在舞台中央,自由而放松地拉着琴弦,松透圆润的琴音溢满全场。这一夜,他擦着额头的汗三次返场,灿烂地笑着,面对如潮的掌声深深鞠躬。

  14日晚,马友友与新加坡指挥水蓝合作,在上海大剧院带来舒曼唯一一首大提琴协奏曲,盛况依旧。

  马友友说,他很喜欢上海。但之前几次都是匆匆来去,只有这次他停留了三天。在两场音乐会之前,马友友还举办了一场音乐大师班,让人们接触到这位当代最杰出的大提琴演奏家舞台下更真实的一面。

  音乐,从呼吸开始

  “你要这样呼……吸……对。再缓慢一点,肩膀垂下去,手臂放松。”

  11月12日下午,马友友在上海大剧院小剧场内,手扶着学生的肩膀,像教授瑜伽一样,耐心地调整别人的呼吸。

  这场大师班同样坐满了听众。乐迷们虔诚地关注着他的一言一行,他却似顽童一般在舞台前跳上跳下,举着话筒问学生:“刚刚你感觉到了什么?”“告诉我你头脑里的情景?你情绪变化最大的在哪里?”孩子们紧张地回应着自己的感受:舒曼的曲子像连绵的山,像峭壁,有时又像火山爆发。

  他开怀地大笑着:“和你一样,我在拉琴的时候,脑子里总有一幅场景。但不同的人在不同时刻幻想的场景都会不同,演奏者要做的就是丰富自己的想象,再把你看到的图画告诉给听众,这是最重要的。”

  他让学生放慢拉琴的速度,一遍遍数着拍子:“音乐不只是声音,它是一个人的内心,一个人的个性。你必须放慢速度,才能在拍子里发现音乐的个性,关注每一个音符,收紧每一个小节,再展开,就是你自己的个性。”

  学生还在正襟危坐地拉着,身着西装的他忽然躺倒在地,跷起腿对学生说:“就是这样,我要听到你拉出这样很舒服的感觉。”他发现学生演奏协奏曲时几乎与演奏钢琴的人没有交流,亲自跑到角落里,拖出笨重的钢琴,要学生与钢琴老师眼神交流。

  面对大师和众多观众,初出茅庐的孩子们难免紧张。一个男孩在奏完一曲后,羞怯地问马友友,怎么才能在灯光和目光的聚集下保持常态?“到现在,我也常常紧张!”马友友为这个率真的问题睁大了眼睛,高兴地拍着男孩的肩,帮他询问底下观众,怎么对付紧张。在得到“深呼吸”这个整齐的答案后,马友友与男孩一起在台前试验。然后敞开西装,将大提琴抱在胸前——偌大的琴仿佛是他身体的一部分,随着他左手指快速移动,右手轻巧拉弓,纯净的巴赫乐曲便潺潺流出。一切音韵,都映衬着他的内心。

  “作曲家们总是在音乐里叙述他们的故事,我们演奏者的任务就是找到这些故事,再转述给观众听。全世界那么多作曲家的故事,都由我们来说,这多么美妙!所以,一定要有耐心,慢慢说,观众才会耐心去听。”马友友收起弓,随意地靠在椅背上说,“每个音符的演奏,是从我们的呼吸开始的。”

  次日演奏会上,当马友友同样舒适地靠在椅背上,提起弓时,他的呼吸就紧密地与音乐、观众扣在一起,带领每个人进入他的世界,听他诉说巴赫和舒曼的故事。

  感性和性感的古典音乐家

  音乐外的马友友是什么样?“和蔼可亲”与“幽默”已是人们公认的评价,但美国人物杂志《People》却将他评为“最性感的古典音乐家”。

  面对这个评价,马友友及他的家人都觉得“这太可笑了”。但透过他在演奏会现场的每个表情投入,或是观众痴迷的神情,你会发现,此时的他既是感性的,又是性感的。

  他获得过15次格莱美奖,但从未去颁奖礼上领过奖。他有一子一女,但谁也不练琴。他觉得父母能做的就是,“给孩子们工具,最后让他们自己去作决定”——这种随性也许就像他当年,还没从美国朱莉亚音乐学院毕业,便擅作主张转到哈佛大学念人类学,拿到博士学位。

  谈起这次经历,马友友觉得,那是自己所做过的最精彩的事。“作为演奏家,我们一般都是很小就开始学琴,而且整个生活都沉浸在音乐中。到了哈佛,我就忽然置身于不同的事物之中了。”在哈佛,马友友与朋友们脱离了乐器来谈音乐,这让他备感欣喜。

  正因如此,这位蜚声国际的大提琴演奏家至今也没有拿到音乐学院文凭。在音乐界内,这样的大师几乎比比皆是:卡拉扬主修绘画和雕塑,指挥大师伯姆拥有法学博士学位,意大利著名歌剧指挥大师西诺波利是脑神经外科医学博士,小提琴演奏大师梅纽因没进过音乐学院……但这些人,却为音乐带来丰富而延展的变化。

  马友友说:“文学、哲学、历史、自然科学等学科都是音乐的‘背景’,了解这些学科对音乐本身就有很大的帮助。”他说,自己演奏大提琴时,只放50%的精力在他的左右手上,其余的精力彻底放松、无拘无束,“技巧是用来大胆地营造音乐空间的,不能被乐谱和技巧所限制。”

  马友友爱旅游,每年他总要抽时间跟家人一起休假,他说:“不同国家的风土人情总给我很多想象的空间。”乐评者说,马友友的音乐不仅是听觉的,也是视觉的。他以丰富的面部表情展现着故事和景致,以他精湛的出神入化的演奏,引领人们进入一个个无限美妙的视觉与心灵世界。

  马友友是个始终保持幽默和微笑的人,在他录制过的50多张唱片封套上,总是人们那张熟悉的笑脸。他说:“我喜欢笑,乐观的人总能把事情做成,所以我总这样鼓励自己去做。”

  到上海之前,这个年过半百的世界音乐人第一次回到自己的故土宁波,感慨地说:“想不到有生之年里还能到老家参观、表演,感觉很幸福。”当地媒体形容他“几乎是蹦着跳上新闻发布台”。

  在上海看到每一个老朋友时,他总是带着那熟悉的微笑,不依不饶地问别人:“为什么,你们都比我年轻?”

  对于自己演奏的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他眯着眼,露出洁白的牙说:“我从4岁开始练巴赫的组曲,到今天拉了46年了,还是没有拉好。”这样的马友友,其实远远不到50岁。


  关于马友友

  http://www.sina-nb.com.cn   新浪城市联盟 -- 宁波  10月25日 8:10


  马友友(YO-YOMA),1955年出生于法国巴黎。其父马孝骏是一位小提琴家和作曲家,曾任南京中央大学音乐系教授,上个世纪40年代移居巴黎。母亲卢雅文是一位声学家。
  马友友4岁那年跟他父亲上了第一堂大提琴课,这标志着一个不同凡响的演出生涯的开始。6岁时他在巴黎大学举行首场独奏会,节目中有一首巴赫无伴奏组曲。1962年爱好音乐的马氏家族迁居美国纽约后,由于他的无可置疑的天才,马友友进入朱莉亚学院,成为伦纳德·罗斯的学生。他在该校就读没多久,决定转入哈佛大学,旨在取得学位并扩展自己的视野。他顺利完成了从神童的直觉演奏到成熟音乐家的过渡,1978年获得艾弗里·费雪奖。从1983年始仅与索尼合作的专辑就达50多张,成为享誉全球乐坛的传奇人物。
  音乐无疆,马友友最大的目标就是将音乐化为沟通的语言,跨越世界不同种族,拉进人与人之间距离。为达成此目的,在古典音乐领域之外,他投身研究中国传统乐器、非洲卡拉哈利的丛林音乐等。近年来,他所推动的“丝路”计划,体现了他为兼容不同文化做出的尝试。他经常出席白宫宴会,美国总统每次预留给华人艺术家的三个座位中,有一个必是马友友的。马友友还走出音乐天地,投身美国华人事务,致力于中美文化交流。
  如果仅仅用“世界著名大提琴家”来形容马友友,一定是很单调的,那个演奏大提琴自如得仿佛是他身体一部分的人,那个总是抱着琴笑得让你觉得与音乐相伴真是快乐的人,那个让传统的古典音乐承载起时代人文精神的人,总是以他不同寻常的眼界与才华,给世界带来新鲜,带来惊奇。(柯以)

7. 如何评价马友友

他的演奏有如上帝驾临,因为乔布斯不相信一个凡人能做到这样。他是全球最伟大的古典音乐演奏家之一,更是全球最有创造力、最多元化的音乐家之一。他的琴声总让人流泪,眼睛湿润,心里充满着爱和无边的思想,友友的音乐让世界连在了一起。
他是与格莱美结缘次数最多的华人音乐家,他已经17次获得格莱美各项殊荣。尤为难得的是,擅古典演奏的他相较于其他古典音乐家更具“兼容性”,比如他一时兴起同友人跨界合作的唱片《马友友和朋友们:为快乐与和平歌唱》,也能轻轻松松将格莱美“最佳民谣专辑奖”收入囊中。

如何评价马友友

8. 富尼埃,马友友谁的大提琴演奏更出色?

20世纪的大提琴艺术经历了从卡萨尔斯到罗斯特洛波维奇的各领风骚的两个时代,虽说这其中也曾闪耀过如富尼埃、皮亚蒂戈尔斯基、史塔克以及杜普蕾这样的足可令整个音乐史生辉的巨星,然而,一个无可争议的事实却是,与指挥艺术、钢琴演奏艺术、小提琴演奏艺术一样,随着前辈大师的相继离世,大提琴演奏艺术的黄金时代正在渐渐远离我们。不过历史又常常会带给我们以某些意外,马友友在20世纪70年代的崛起,当然并不意味着日薄西山的古典音乐事业有了拯救的希望,但他毕竟为日见萧条的古典音乐园田送上了一层可爱的绿意,就经典曲目本来就少的大提琴艺术而言,马友友的演奏的确给世人带来了重新认识作品的一种可能性,相比较而言,我觉得马友友更出色。“古典”在这里不仅意味着昔日的经典,而且意味着新鲜的未来。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