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到1978年中国历史

2024-05-07 01:42

1. 1949到1978年中国历史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0年土地改革、抗美援朝、昌都战役、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1952年土地改革基本完成、1953年~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1955年万隆会议、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1958年“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兴起。
1959年我国独立研制原子弹、导弹、1961年国民经济调整八字方针、1962年中共中央举办“七千人”大会、1964年我国成功试爆第一颗原子弹、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1967年我国成功试爆第一颗氢弹、1969年中苏珍宝岛事件。
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1971年我国成功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联合公报》签署。
1973年袁隆平成功培育出我国第一代籼型杂交水稻、1975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返回式人造卫星、美国总统福特访华、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1977年邓小平重新恢复工作、1978年中美双方发表《建交公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1、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49年10月1日下午2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选举产生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在勤政殿举行第一次会议。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副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以及周恩来等56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宣布就职。
会议一致决议,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向各国政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为中国唯一合法政府,愿与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建立外交关系。
会议结束后,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及各位委员集体出发,乘车出中南海东门,前往天安门城楼出席开国大典。
下午3时,北京30万群众齐集天安门广场,举行隆重的开国大典。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向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
1951年的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的全权代表和西藏地方政府的全权代表在北京签订《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简称《十七条协议》),宣告了西藏的和平解放。
西藏和平解放是中国现代史和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也是西藏地方历史上一个划时代的转折点。西藏民族从此摆脱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羁绊,西藏人民从此更加深切地体验到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西藏地方的历史画卷从此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3、1955年万隆会议
万隆会议,即1955年4月18日至24日,29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的政府代表团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这是亚非国家和地区第一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讨论亚非人民切身利益的大型国际会议。这次会议由于在万隆召开,所以也称万隆会议。
万隆会议主要讨论了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等各国共同关心的问题。主要目的是促进亚非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并共同抵制美国与苏联的殖民主义和新殖民主义活动。
万隆会议通过的《亚非会议最后公报》,涵盖了与会国在经济合作、文化合作、人权和自决、附属地人民问题、促进世界和平与合作等多个方面所达成的共识。
公报中“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的宣言”,提出了载入史册的十项原则,是亚非国家对国际关系准则的重要贡献,是世界历史进程中划时代的里程碑。
4、1973年袁隆平成功培育出我国第一代籼型杂交水稻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在农业科技上的一项举世瞩目的成就是籼型杂交水稻的育成。这项技术自1976年在全国大面积推广以后,仅至1994年,就已使中国的稻谷累计增产达2400亿公斤。此外,该技术还被出口到美国等国家和地区。
杂交水稻的研究始于1964年。当时任职于湖南省安江农校的袁隆平最先发现了水稻天然雄性不育株,便带领助手们开展了有关研究。
他们利用野生不育株在中国首先实现了杂交水稻三系(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配套的重大突破(1973年),并解决了杂交水稻"优而不早"、"早而不优"等许多技术难题。杂交水稻技术在全国的推广应用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在水稻生产上利用杂种优势的国家。
5、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1957年10月4日,世界上第一个人造地球卫星由苏联发射成功 [2]  。随后美国、法国、日本相继发射人造卫星。
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提出:“苏联人造卫星上天,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我们也要搞一点,要搞就搞得大一点。”
1964年,中国相继成功发射了第一枚弹道式导弹、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一系列进展为发展人造卫星奠定了基础,卫星计划被重新提上议事日程。
1965年1月8日,钱学森建议中国暂停研制的人造地球卫星应该重新上马并列入国家任务,并得到了聂荣臻副总理的赞同。
同年5月,周恩来总理指示中国科学院拿出第 一颗人造卫星的具体方案。负责卫星总体组的钱骥带领年轻的科技工作者很快便拿出了初步方案。该方案由钱骥等直接向周恩来总理作了汇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东方红一号卫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籼型杂交水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万隆会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西藏和平解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新中国成立

1949到1978年中国历史

2. 1950年至1978年为中国的什么时期

1950年土地改革、抗美援朝、昌都战役、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1952年土地改革基本完成、1953年~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1955年万隆会议、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1958年“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兴起。
1959年我国独立研制原子弹、导弹、1961年国民经济调整八字方针、1962年中共中央举办“七千人”大会、1964年我国成功试爆第一颗原子弹、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1967年我国成功试爆第一颗氢弹、1969年中苏珍宝岛事件。
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1971年我国成功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联合公报》签署。

扩展资料:

土改意义:
(一)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的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
(二)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三)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创造了条件;
(四)进一步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民主专政;
(五)农业生产的发展为工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原料和广阔的市场,为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土地改革

3. 1978年以来,我国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1、贫困人口大幅减少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扶贫力度进一步加大,精准脱贫政策陆续出台。2018年末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至1660万人,农村贫困发生率下降至1.7%。我国农村从普遍贫困走向整体消灭绝对贫困,成为首个实现联合国减贫目标的发展中国家。

2、食品消费从匮乏到富足
2018年,城镇居民人均猪肉消费量和蛋类消费量比1956年增长2.9倍、2.2倍;人均奶类消费量比1985年增长6.5倍。农村居民人均猪肉消费量和蛋类消费量分别比1954年增长5.2倍、9.5倍;人均奶类消费量比1983年增长8.9倍。

3、衣着从穿暖到穿美
服装的品牌化、时尚化和个性化成为人们的共同追求,衣着消费支出大幅增长。2018年城镇居民人均衣着消费比1956年增长53.6倍;农村居民人均衣着消费比1954年增长82倍。

4、教育普及程度大幅提高
2018年,普通本专科在校学生2831万人,比1978年增长32倍;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由1982年的5.3年提高到9.6年。

5、居民收入持续增加
2018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8228元,比1978年实际增长24.3倍。2018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19853元,比1978年实际增长19.2倍。

1978年以来,我国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4. 1976年到1978中国进入了怎样的历史新时期

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1976年10月一举粉碎“四人帮”,从危难中挽救了党和国家,但“文化大革命”遗留下来的政治、思想、组织和经济上的混乱还极其严重,党的指导思想上的是非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澄清,广大干部群众强烈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方针和政策,彻底扭转十年内乱造成的严重局面。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党的十七大报告是在回顾总结新时期29年来改革开放伟大历史进程时,开宗明义地作出这样一个蕴涵广阔历史背景和深刻思想内容的精辟概括的。回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的历史,可以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加深理解这一点。

扩展资料:
1976年到1978中国进入了历史新时期的标志-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明确指出必须完整、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全会高度评价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发表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著名讲话。
讲话中关于“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的重要论断。
参考资料来源:凤凰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5. 1949到1978这30年的历史对1978年后的中国的发展有何启示

启示: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现代化的价值关怀和必由之路
  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证明,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全方位转型才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人的全面发展才是社会发展的终极价值。
  (一)全面转型: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新中国的现代化历程表明,当下以及很长一段时间的中国现代化必然要突破狭义的器物层面的理解和诠释,它必须是全面的转型,这不仅是对我们探索经验与教训的深刻总结,也是全球化背景之下中国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和必然选择。发展到今天,中国的现代化就是当代中国社会的转型,它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以及生活方式、价值理念、思维方式和交往方式等宏观、中观与微观的整体性变革。
  首先,社会转型强调一种整体性变迁。这一观点针对的是把现代化理解为仅仅是工具或器具方面的言论,过去关于“四个现代化”的理解,就是这种偏向。纵观人类发展史,社会各个方面、各个领域是一种有机的联系,而不是机械的简单组合。一个现代社会,工业、农业、教育、科技、文化与环境等,都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相互支撑、相互制约的。社会越是发展,其有机性就越明显。社会转型作为一个整体性变迁过程,是多要素、多方面、各领域进行新的整合的结果。
  其次,社会转型强调的是社会结构总体的质的变迁。这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产业结构的变化。通常情况下,在一个现代社会中,农业、工业与服务业应当由较为适当的比例构成,其中服务业所占的比重与社会的现代化程度成正比。同时,服务行业有它的通行的标准与管理机制,即服务行业产业化。而就总体情况而言,处于产业链低端的劳动密集性产业与高科技知识密集型产业相比,后者的比重要呈现一种上升趋势。(2)人口结构变化。现代化与城市化是相辅相成的一个过程,从传统型社会转向现代社会,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相比,前者要占绝对多数。此外,人口结构的变化还包括人口素质结构的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内在要求建立一个实力社会”③,因此,传统社会对人的能力的评价标准必然要发生质的转变。(3)社会阶层结构变化。市场经济体制下,由身份社会走向实力社会、由一元社会走向多元社会,社会职业分工导致社会阶层的变化,尤其是中产阶层的规模不断壮大。这些都是与前现代社会有着质的不同的。不了解这一点,对当代社会转型的理解就必然是片面的、残缺不全的。
  再次,社会转型必须包括社会运行机制的变动。社会运行机制在这里包括:(1)经济运行机制变动。简言之,就是指由前现代的封闭性小生产到市场化的资源配置机制和社会化大生产。(2)政治运行机制变动。指由国家居于社会之上的集权性、全能性管理体制转向社会自主管理与国家调控相结合的管理方式,从而实现“人治”社会向“法治”社会的转变。换言之,社会由人情社会、依附社会转向理性的自立的社会。因为,自立的个人是现代社会的主体性基础与重要标志,而“理性精神,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然选择”④。(3)人们的交往方式从自然封闭等级制向自由开放自主选择的平等式的转变,是社会运行机制变动的又一重要内容。正是因为我们以往缺乏这种理解,我们的计划经济体制虽然对于建立工业布局、提高产量有一定的作用,但在整个社会运行机制方面不是向现代化演进,倒毋宁说是“反现代化”的。
  最后,社会转型对市场经济和市民社会的依赖性问题,或者说市场经济阶段的不可逾越性问题。现代社会是以市场经济为主的、依赖市场规律运作的社会。不经过这个阶段,就没有生产的社会化和人的普遍的交往关系的存在,就没有市民社会的壮大。也就是说,没有市场经济与市民社会充分发展的历史阶段,就没有人的现代化,新的社会结构和运行机制也就因此无法真正建立起来,整个社会就还会停留在人亡政息的人治社会阶段。
  (二)人的发展:现代化的终极价值关怀
  在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协调统一的关系中,马克思总是首先强调个人的发展,“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是他们个体的发展的历史,而不管他们是否意识到这一点”。对此,马克思得出的结论是,“要不是每个人都得到解放,社会本身也得不到解放”⑤。并且,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它包括人的需要的发展、人的能力的发展、人的个性的发展以及人的社会关系的丰富与发展。
  以人为本,不是以人的生存为本而是以人的生活、更加美好的生活为本质追求,这是一切社会变革的宗旨。“以人为本”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性价值和地位的肯定,即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为了人和塑造人;是一种思维方式,就是要求我们在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时,既要坚持运用历史的角度,也要确立并运用人的尺度。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研究的一项任务就在于打通“以人为本”思想与政治文明的相互关系,为新的历史条件下执政党政治合法性理念创新开拓理论空间,提供智识资源。⑥
  (三)科学发展: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如前所述,现代化就是当代中国社会的全面转型,那么,现代化的科学发展之路必然包括经济发展方式的科学选择、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科学规划、人的科学发展诉求以及生态环境的科学建构等主要方面。
  首先,人的科学发展诉求。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理论成果和必须坚持的战略性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作为科学的发展理论决不止于物,它的科学性和持续性就在于自身深刻地蕴涵着人的科学发展诉求。而且,从发展的目的和发展的主体出发,人的科学发展在一切发展中更具有根本性和先导性的地位。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只有当人的发展顺应了人的发展规律、发展需求时,才能真正理顺人的发展与其他发展之间的关系,才能真正实现“以人为本”,进而依靠人这个世间尊贵的主体科学地发展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环境等。
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内在包含着人的发展的科学诉求,自由、全面的发展是人的科学发展的归宿。就当代中国现代化而言,人的科学发展诉求何以实现?以下几个方面应当成为我们的主要着眼点。其一,从制度上保障幼儿教育到高等教育以及职业培训等教育资源得到合理、公正的使用;引入系统论的机制建构和完善人才的科学评价体系;以调整经济社会的发展结构为契机引导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新兴学科的平衡发展,从而提高教育与就业的匹配度,形成学有所用、用有所长、长有所获的良好社会舆论环境。其二,财政设立专项资金用于研究人在各个阶段的知识、物质生活、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以及环境等因素的需求,从大社会的整体着力,形成一套既具标准化又具包容性发展性的人的基本发展规律图谱,以期在建立相关规章时有理有据、科学适用。其三,尊重人的主体性,把传统文化教育和现代知识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把社会主导意识形态和人的个性和丰富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把人的阶段性教育和终身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逐渐地形成人的具有生命延展性的生存状态。其四,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视野诠释人的科学发展,即人的发展是动态性的、现实性的历史范畴,因此人的科学发展是不断调试、不断充实、日臻完善的过程,因此,我们务必杜绝外力强拔和打压,在实践中力争做到当前与长远相结合、理想与现实相结合、个体与社会相结合、身与心相结合以及人与自然相结合。
  其次,经济发展方式的科学选择与和谐生态环境的科学建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依然是我们所要坚守的基本原则之一,发展才是硬道理,只有发展才能解决中国所面临的问题,这是我们经过实践证明的不容置疑的共识。而我们曾经实行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无法适应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导致了一系列的自然生态恶化:高质量耕地逐年递减;目前在全国661个城市中,缺水城市约达400个,日缺水1600万吨,每年因缺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300亿元。据专家预测,2020年中国能源总需求均值约29亿吨标准煤,是2000年的22倍。石油对外进口的依赖程度,将由现在的33%上升到60%以上。⑦粮食、水资源、石油和煤炭是一个国家独立发展的最重要的战略性物资,环顾世界100年尤其是近30年来的局势,能源问题一直是局部战争的主要因素和制约一个国家发展后续力的根基。就人类的现代化实践而言,经济发展方式的科学与否决定着人类生存环境的好坏,而生态环境的恶化会在很大程度上毁掉现代科技文明的果实,当量变发展到质变,现代化就没有了根基。所以,从资源的有限性以及环境的有限承载力两个方面看,我们必须站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以一种战略的眼光,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清晰地区分增长与发展的关系。“发展不只是经济发展速度的问题,也不仅仅只是经济发展的问题。发展是全面的发展,经济发展本身并不是目的,而只是实现目的的手段或途径。只有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才是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目的和要求的发展。”⑧
  最后,社会建设的科学规划。新中国成立后的现代化探索初期(1949—1978年),我们以政治性统一一切因素,社会基本没有自身发展的空间,也就是说,中国现代化没有与之相匹配的市民社会的自然发育和成长,社会被淹没在政治国家的管控之下,因此也没有所谓的真正意义上独立的社会组织建设,更谈不上科学发展。发展实践证明,社会是与经济、政治和文化一样相对独立的领域,它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发展主体、发展动力和发展机制,而且它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力源,同时也具备巨大的能量会反作用于其他系统,从而显现自身的价值存在和生长诉求。
  全面展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然造成了一个中国特色的市民社会。进一步把社会的权力从政治国家职能中剥离出来,以积极的社会政策引导非政府组织发展,充分激发中国社会成长的生机与活力是中国现代化所必需的社会发展环境的重要任务与基础性工作。近年来,在我国频发的重大自然灾害和各种突发性事件面前,社会自组织和公民团体已经和正在显示出巨大的救助、调解作用。当然,考察我们的社会发展现状,适度地、逐步地回归社会的权力才适合中国的基本国情,社会整体责任感需要在广泛的社会公共生活中历练,国人参与社会治理的社会心理也需要时间和实践加以型塑。

1949到1978这30年的历史对1978年后的中国的发展有何启示

6. 1978年以来,我国发展大致分为哪两个历史阶段

新时期中国的政治发展,划分为前后两个大的阶段。
1)前一阶段,主要是在政治 上实行拨乱反正,启动政治体制的改革;
2)后一阶段,在发展经济,保持稳定,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共产党领 导的前提下,逐步扩大和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向着扩大民主,健全法制,建设法治国家的目标稳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