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谋攻》原文和翻译,孙子兵法《谋攻》原文和翻译

2024-05-13 10:23

1. 孙子兵法《谋攻》原文和翻译,孙子兵法《谋攻》原文和翻译

   孙子兵法 译文 
    《孙子》一书,篇卷体例颇有异同。《十家注》--《十一家注》系统各本只有篇名,而无篇次,本篇作“计篇”。简本漶漫,多不可识,惟从所存篇名如《刑》 (形)、《v》(势)观之,本篇亦当只有“计”字。而《武经》系统各本则作“始计第一”,无“篇”字,但有篇次,且有“始”字。按:此“始”字迨为后人所加。孙校本作“卷一计篇”,亦即每篇一卷,共十三篇,即同明本《集注》。而宋本则分三卷,《武经》同,惟具体分法不全同。如上卷,《十家注》是自本篇至《形篇》第四,而《武经》则至《势篇》第五。日樱田本则分十三篇为上下两篇。简本虽未明篇卷,但篇题第二栏“军争”之上标有圆点,此或即其分篇或分卷之证。今为统一体例起见,不分卷,篇题从《十家注》,篇次同《武经》,故本篇作“计篇第一”。以下各篇仿此,不再出校。
    (一)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译文  :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它关系着人民的生死和宗庙社稷的存亡,是不可不认真考察了解的。
    (二)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诡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译文  :所以,要以如下五个根本方面的因素为基础,去对敌我双方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和评估,从而探索战争胜负的情势。这五个根本方面即: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 四是“将”,五是“法”。所谓“道”,就是要使民众与君主同心同德,可与君主死生与共而无违疑之心。所谓“天”,就是指昼夜、寒暑与四时节令的变化。所谓“地”,就是指道路的远近、地势之险厄平易、开阔狭窄与高低向背等地理条件。所谓“将”,就是要求将帅要具备智谋、信实、仁爱、勇敢和严明等五种品格。所谓“法”,就是指军队的组织编制、将吏的职分管理与军需物资的掌管使用。凡属上述五个方面的事,身为将帅,都不能不过问。了解这些情况,就能打胜仗;不了解这些情况,就不能打胜仗。
    (三)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译文  :所以要对敌我双方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探索战争胜负的情势:哪一方的君主开明?哪一方的将帅贤能?哪一方占有天时、地利?哪一方的武器装备精良?哪一方的士卒训练有素?哪一方的赏罚公正严明?我们根据上述情况,就可预知谁胜谁负了。
    (四)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译文  :将帅如能听从我的谋划,用他指挥作战,必然取胜,就把他留下;如不听从我的谋划,用他指挥作战,必然失败,就把他辞去。
    (五)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译文  :谋划之策既为有利且被采纳,于是就再造成一种客观态势,以为外在的辅助条件。所谓态势,就是要根据利的原则而采取应变措施以保持战略主动之谓。
    (六)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 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译文  :战争是以运用诈谋奇计以克敌制胜为最高原则的。所以,实际能打,反而示敌以不能打;准备怎么打,反而示敌以不怎么打;拟取近道,反而示敌以走远路;拟走远路,反而示敌要取近道。敌若贪利,就以利去诱惑它;敌若乱而不整,就乘机去袭取它;敌若力量充实,就要防备它;敌若兵强卒锐,就暂时避开它;敌若气势汹汹,乘怒而来,就设法使之屈挠;敌若词卑行敛,就设法使之骄惰;敌若休整良好,就设法使之劳顿;敌若亲和团结,就设法离间它。要进攻敌没有防备之处,要出击在敌意料不到之时。这是军事指挥家的奥秘所在,是不可事先泄露出去的。
    (七)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译文  :开战之前,凡是“庙算”获胜的,是由于所得算筹较多的缘故;“庙算”不胜的,则是由于所得算筹较少的缘故。所得算筹多的就胜利,少的就不能胜利,何况得不到算筹呢。我们根据这种情况来进行考察,谁胜谁负就显而易见了。
   

孙子兵法《谋攻》原文和翻译,孙子兵法《谋攻》原文和翻译

2. 孙子兵法—谋攻篇中的字

孙 ?子 曰 : 凡 用 兵 之 法, 全 国 为 上, 破 国 次 之* ; 全 军 为 上, 破 军 次 之 ; 全 旅为 上, 破 旅 次 之 ; 全 卒 为 上, 破 卒 次 之* ; 全 伍 为 上, 破 伍 次 之。是 故 百 战 百 胜, 非 善 之 善 者 也 ; 不 战 而 屈 人 之 兵, 善 之 善 者 也。


* 注 释
1. 全 国 为 上, 破 国 次 之 : 上 策 为 使 敌 国 保 全 而 屈 服, 攻 破 敌 国 为 次 策。
2. 卒 : 古 军 队 编 制, 百 人 为 卒。


--------------------------------------------------------------------------------

十 六.

故 上 兵 伐 谋*, 其 次 伐 交*, 其 次 伐 兵, 其 下 攻 城。
攻 城 之 法, 为 不 得 已。 修 橹 辕 辊*, 具 器 械, 三 月 而 后 成, 距 瘭*, 又 三 月而 后 已 ; 将 不 胜 其 忿 而 蚁 附 之*, 杀 士 三 分 之 一 而 城 不 拔 者, 此 攻 之 灾 也。

故 善 用 兵 者, 屈 人 之 兵 而 非 战 也, 拔 人 之 城 而 非 攻 也, 毁 人 之 国 而 非 久 也, 必以 全 争 于 天 下, 故 兵 不 顿* 而 利 可 全, 此 谋 攻 之 法 也。

* 注 释
1. 故 上 兵 伐 谋 : 用 兵 之 道, 以 计 谋 取 胜 为 上。
2. 伐 交 : 以 外 交 手 段 瓦 解 敌 人。
3. 修 橹 辕 辊 ; 橹, 大 盾。 辕 辊, (fen,wen), 攻 城 之 车 具。
4. 距 瘭 ; 修 土 山 以 越 过 城 墙 进 攻。 瘭 (yin), 通 “ 堙 ”, 土 山。
5. 蚁 附 : 士 兵 多 如 蚂 蚁, 缘 城 墙 而 上。
6. 顿 : 疲 惫 受 挫。


--------------------------------------------------------------------------------

十 七.

故 用 兵 之 法, 十 则 围 之*, 五 则 攻 之, 倍 则 分 之*, 敌 则 能 战 之*, 少 则 能 逃 之, 不 若 则 避 之。
故 小 敌 之 坚, 大 敌 之 也*。

* 注 释
1. 十 则 围 之 : 如 有 十 倍 兵 力 则 围 困 敌 人。
2. 倍 则 分 之 : 兵 力 两 倍 于 敌 人 则 可 夹 攻。
3. 敌 则 能 战 之 : 势 均 力 敌 则 奋 力 抗 击。
4. 小 敌 之 坚, 大 敌 之 擒 : 弱 兵 如 固 执 坚战, 必 为 强 敌 所 擒。


--------------------------------------------------------------------------------

十 八.

夫将 者, 国 之 辅 也。 辅 周* 则 国 必 强, 辅 隙* 则 国 必 弱。
* 注 释
1. 辅 周 : 才 智 周 备 去 辅 国。
2. 辅 隙 : 辅 国 有 缺 点。 隙 : 有 所 缺。


--------------------------------------------------------------------------------

十 九.

故 君 之 所 以 患 于 军 者 三 : 不 知 军 之 不 可 以 进 而 谓* 之 进, 不 知 军 之 不 可 以 退 而 谓 之 退, 是 谓 縻 军*。 不 知 三 军 之 事 而 同* 三 军 之 政 者, 则 军 士 惑 矣。 不 知 三 军 之 权 而 同 三 军 之 任, 则 军 士 疑 矣。 三 军 既 惑 且 疑, 则 诸 候 之 难 至 矣, 是 谓 乱 军 引 胜*。
* 注 释
1. 谓 : 使。
2. 縻 军 : 束 缚 军 队。 縻 (mi), 束 缚。
3. 同 : ( 外 行 ) 干 预。
4. 乱 军 引 胜 : 自 乱 其 军 引 敌 取 胜。


--------------------------------------------------------------------------------

二 十.

故 知 胜 有 五 : 知 可 以 战 与 不 可 战 者 胜 ; 识 众 寡 之 用 者 胜 ; 上 下 同 欲 者 胜 ; 以 虞待 不 虞 者 胜* ; 将 能 而 君 不 御 才*。 此 五 者, 知 胜 之 道 也。
* 注 释
1. 以 虞 待 不 虞 者 胜 : 有 准 备 对 无 准 备, 自 可 得 胜。
2. 将 能 而 君 不 御 者 胜 : 将 帅 有 能 而 君 主 不 加 干 预 者 胜。


--------------------------------------------------------------------------------

二 十 一.

故 曰 : 知 彼 知 已 者, 百 战 不 殆* ; 不 知 彼 而 知 已, 一 胜 一 负* ; 不 知 彼, 不 知 已, 每 战 必 殆。
* 注 释
1. 殆 (dai): 危 殆, 危 险。
2. 一 胜 一 负 : 或 胜 或 负, 无 必 胜 之 把 握。

3. 《孙子兵法.谋攻》语译

一)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译文:孙子说:大凡用兵打仗,其指导原则应是:迫使敌人举国降服的为上策;通过交兵接仗而攻破敌国的次之;能使敌人举军降服的为上策,攻破敌军的次之;能使敌人整卒降服的为上策,攻破敌伍的次之。所以,百战百胜,还算不上高明的,不经交战就能使敌人屈服,才是高明中最高明的。 (二)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
   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译文:所以,用兵打仗,其策之上者,是在未战之前就挫败敌人的计谋;其次是从外交上挫败它,使它孤立无援;再次就是在战阵间打败它,最下策就是攻打敌人的城池了。攻城的办法,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修造用以攻城的楼橹,和准备如飞楼云梯之类的攻城器械,需要数月的时间才能完成;构筑攻城的土山,又要花费数月的时间才能竣工。将帅控制不住自己的忿怒情绪,而下令缘梯而上,蚁附乱进。结果,士卒伤亡三分之一,而城邑仍未攻破,这就是强攻城池所招致的灾难。 (三)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译文:所以,善于用兵打仗的人,能使敌人屈服而不依靠对垒交兵,拔取敌人的城邑而不依靠强攻,毁灭敌人的国家而不必旷日持久。一定要用全胜之策去与列国诸侯争胜于天下。只有这样,才能既使兵力不受顿挫而又可使胜利圆满取得。这就是以谋略攻敌的法则。 (四)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战〕之,敌则能(战)〔分〕之,少则能(逃)〔守〕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译文:所以,用兵打仗的一般法则是:我若十倍于敌,就围而歼之;五倍于敌,则攻而取之;两倍于敌,亦可战而胜之;若与对方势均力敌,就分而削弱它,使之处于劣势;若兵力少于敌人,就坚壁固守;若实力弱于敌人,就避免与之决战。所以,弱小的军队,若不自量力而与敌硬拼,那就必然成为强大敌人的俘虏。 (五)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译文:将帅是国家的辅佐,辅佐得周密,国家就必然会强盛;辅佐得有缺陷,国家就必然会衰弱。 (六)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译文:国君贻害于军队的情况大体有三种:不了解军队不可以前进而强令其前进;不了解军队不可以退却而强令其退却,这是牵制军队行动的所谓“縻军”。不了解军队的事务而插手军队的管理,将士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不懂军队的权变之道而干预军队的指挥,将士就会产生疑虑。三军将士既惑且疑,他国诸侯乘机来犯的灾难就会降临。这就叫做自乱其军和自取其败。 (七)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译文:预知胜利,可有如下五条:知道自己可以打和不可以打的胜;懂得根据兵力多寡而恰当配备使用的胜;全军上下同心同德的胜;以有备之师而对疏懈之敌的胜;将帅有指挥才能而君主不加干预的胜。这五条就是预知胜利的方法途径。 (八) 故曰: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译文:所以说,既了解敌人,又了解自己,那就常胜不败;不了解敌人,而只了解自己,那就胜负各半,没有全胜把握;既不了解敌人,又不了解自己,那就每战必危了。
  孙子说:大凡用兵的原则是:不诉诸武力,使敌国不遭破坏而自请降服的为上策,出兵攻破敌国的就次一等;能使敌人全军降服是上策,出兵攻破敌军就次一等;能使敌人全旅降服是上策,出兵攻破军旅的就次一等;能使敌人全卒降服的为上策,出兵攻破军卒的就次一等;能使敌人全伍降服的为上策,出兵攻破军伍的次一等。所以,百战百胜,不算是最高明的上策,不经交战就能屈服敌人的军队,才是上上策。   所以,最好的用兵方法就是以谋略胜敌,其次是使用外交手段瓦解敌人的联盟,让它孤立无援;再次是与敌人发生战士而后打败它,最下策就事攻伐敌人的城池。攻打城池,是不得已才采取的方法。制造盾牌和攻城用的器具,准备攻城的器械,需要三个月之多的时间才能完成;构筑攻城的土垒,又要耗费三个月以上的时间。假使将率无法克制自己的愤怒,派遣士兵如同蚂蚁一般的爬梯攻城。结果,士卒即使已经战死了三分之一以上,敌人的城邑依然无法攻下,这就是强攻城池的灾害。所以,善于用兵之人,屈服敌人却不必依靠交战,攻取敌人的城邑不依靠硬攻,毁灭敌人的国家不需久战。务必使用保全胜利的谋策争取天下。因此才能既使军队不疲弊困乏而又能保全胜利。这就是谋略破城的反法则。   所以,用兵的法则是:我军的兵力十倍于敌人就包围它,逼使敌军屈服;我军的兵力五倍于敌人,就出兵攻取它;我军的兵力若是敌军的一倍,就设法分散敌人的力量;如果与对方势均力敌,就要努力作战;如果兵力比敌人少,就要知道逃避、摆脱的方法;如果兵力不如敌人,就要避免正面交锋。因此,兵力弱小的军队,如果只知道坚守硬拼,就会成为强敌的俘虏。   将帅是国军的辅佐,辅佐周密,国家就会强盛;辅佐有缺陷,国家必然会衰弱不振。而国君可能危害军队的情况有三种:不了解军队不可以前进而强行命令军队前进;不了解军队不可以后退而强行命令军队后退,这就是所谓牵制军队行动;不了解军队的事物而干涉军队的行政,将士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不懂军队的权变之道而干预军队的指挥,将士就会产生疑虑。三军将士产生疑虑与迷惑,诸侯国乘机侵犯的灾难就会降临,这就叫做扰乱自己的军队而导致敌人的胜利。   所以判定是否战胜的方法有五种:知道什么情况可以出兵,什么情况不可以出兵,胜;懂得采取以少胜多或以少胜寡的战术,胜;全国上下目标一致、同心协力,胜;以万全的准备,对付没有准备的敌人,胜;将帅善于指挥,而君主不加以牵制,胜。这五种胜利就是判定胜利的方法。所以说,了解敌人,又了解自己,百战也能常胜不败;不了解敌人而了解自己,那就胜负各半,没有必胜的机会;不了解敌人,又不了解自己,那便每战必败。 《孙子兵法.谋攻》语译
  参考: 天之心

《孙子兵法.谋攻》语译

4. 孙子兵法谋攻篇解析

《孙子兵法·谋攻篇》是春秋时期兵法家孙武创作的一篇散文。主要论述了如何进攻敌国的问题。孙子主张以尽可能小的代价,去取得最大的成功,即力求不战而胜,不靠硬攻而夺取敌城,不需久战而毁灭敌国。
为实现这一目标,孙武就特别强调以谋略取胜,指出用兵的上策首先是以政治谋略取胜,其次以外交手段取胜,再次是使用武力取胜,下策才是攻城。而要做到这一点,就不仅需要知己,还要做到知彼。


扩展资料:
1、孙武(约公元前545年—约公元前470年),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人。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或孙子(孙武子),又称“兵家至圣”,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
孙武大约活动于公元前六世纪末至前五世纪初,由齐至吴,经吴国重臣伍员(伍子胥)举荐,向吴王阖闾进呈所著兵法十三篇,受到重用为将。他曾率领吴国军队大败楚国军队,占领楚国都城郢城,几近覆亡楚国。其著有巨作《孙子兵法》十三篇,为后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 
2、原文:
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輼,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
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3、译文:
孙子说:大凡用兵的原则,使敌人举国屈服,不战而降是上策,击破敌国就次一等;使敌全军降服是上策,打败敌人的军队就次一等;使敌人一个“旅”的队伍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人一个“旅”就次一等;使敌人全“卒”降服是上策,打败敌人一个“卒”的“队伍就次一等;使敌人全“伍”投降是上策,击破敌人的“伍”就次一等。
因此,百战百胜,不算是最好的用兵策略,只有在攻城之前,先让敌人的军事能力(包括指挥能力和作战能力)严重短缺,根本无力抵抗,才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
所以上等的用兵策略是以谋取胜,其次是以外交手段挫敌,再次是出动军队攻敌取胜,最下策才是攻城。攻城为万不得已时才使用。制造攻城的蔽橹、轒辒,准备各种攻城器械,需要花费三个月的时间。构筑攻城的土山又要三个月。
将帅控制不住忿怒的情绪,驱使士卒像蚂蚁一样去爬梯攻城,使士卒伤亡三分之一而不能攻克,这便是攻城所带来的危害。
因此,善于用兵的人,使敌人屈服而不是靠战争,攻取敌人的城池而不是靠硬攻,消灭敌国而不是靠久战,用完善的计策争胜于天下,兵力不至于折损,却可以获得全胜,这就是以谋攻敌的方法。
用兵的原则是:有十倍的兵力就包围敌人,五倍的兵力就进攻敌人,两倍的兵力就分割消灭敌人,有与敌相当的兵力则可以抗击,兵力少于敌人就要避免与其正面接触,兵力弱少就要撤退远地。所以弱小的军队顽固硬拼,就会变成强大敌军的俘虏。
将帅,是国家的辅佐,辅佐周密国家就会强大;辅佐疏漏,未尽其职,国家必然衰弱。
国君对军队造成的危害有三种情况:不知道军队在什么条件下可战而使其出击,不了解军队在什么情况下可退而使其撤退,这就束缚了军队的手脚。
不通详三军内务,而插手三军的政事,就会使部队将士不知所从。
不了解军中的权变之谋而参与军队的指挥,就会使将士们疑虑重重。军队既迷惑又疑虑,诸侯国军队乘机而进攻,灾难就降临到头上,这就是自乱其军而丧失了胜利。
预知取胜的因素有五点:懂得什么条件下可战或不可战,能取胜;懂得兵多兵少不同用法的,能取胜;全军上下一心的,能取胜;以有备之师待无备之师的,能取胜;将帅有才干而君主不从中干预的,能取胜。这五条,是预知胜利的道理。
所以说:了解对方也了解自己的,百战不败;不了解敌方而熟悉自己的,胜负各半;既不了解敌方,又不了解自己,每战必然失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孙子兵法·谋攻篇

5. 孙子兵法,帮忙解释下

翻译:孙子说:用兵的法则是:主将接受国君的命令,动员组织民众编制成军队出征,在难以行军的地段内不可建造营地,在四通八达的地区应结交诸侯,在不具备生活条件的地区不可停留,遇到道路狭窄进退两难的地段就要巧出计谋,陷入不迅速奋战就只有死亡的地区就要坚决奋战就只有死亡的地区就要坚决奋战。 
道路有的虽可走而不走,敌军有的虽可打而不打,城堡有的虽可攻而不攻,地方有的虽可争而不争,国君有的命令虽可受而不受。 
将帅能精通以上各种机变的运用,就是懂得用兵了。将帅不精通以上各种机变的应用,虽然了解地形,也不能得到地利。指挥军队不知道各种机变的方法,虽然知道“五利”,也不能充分发挥军队的战斗力。 
聪明的将帅的思考,必须兼顾到利害两个方面,在不利情况中要同时看到有利条件,才能提高胜利信心;在顺利情况中要同时看到不利条件,才能解除可能发生的祸患。 
要使各国诸侯的力量不能伸展,就要用计谋去伤害它;要使各国诸侯忙于应付,就要用它不得不做的事业驱使它;要使各国诸侯疲于奔命,就要用小利去引诱它。 
用兵的法则,不要指望敌人不来打,而要依靠我们有了准备等待它,不要指望敌人不进攻,而要依靠我们有了使敌人进攻不下的力量和办法。 
将帅有五种性格上的缺陷会造成危险:只知死拼会被杀,贪生怕死会被虏,急燥易怒则经不起刺激,廉洁自爱则受不了侮辱,爱护居民则会因掩护居民而遭受烦劳。这五种危险,是将帅的过错,也是用兵的灾害呀!军队覆灭、将帅被杀,都由于这五种危险引起,是不可以不警惕的。

孙子兵法,帮忙解释下

6. 出自孙子兵法•谋攻的成语

出自《孙子兵法》的成语和出处原文
形格势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救斗者不搏戟,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
因势利导——《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置之死地而后生——《孙子·九地》:“投之亡地而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置之死地——《孙子·九地》:“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知彼知己——《孙子·谋攻》:“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知己知彼——《孙子·谋攻》:“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愚公移山——《列子·汤问》记载:愚公家门前有两大座山挡着路,他决心把山平掉,另一个老人智叟笑...
无懈可击——《孙子·计》:“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曹操注:“击其懈怠,出其空虚。”
以逸待劳——《孙子·军争》:“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
舟中敌国——《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
吴越同舟——《孙子·九地》:“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
堂堂正正——《孙子·军争》:“无要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陈,此治变者也。”
同舟共济——《孙子·九地》:“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
围魏救赵——《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三令五申——《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约束既布,乃设铁钺,即三令五申之。”汉·张衡《东京赋》...
批亢捣虚——《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救斗者不博戟,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
首尾相应——《孙子·九地》:“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
克敌制胜——《孙子·虚实》:“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
守如处女,出如脱兔——《孙子·九地》:“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
静如处女,动如脱兔——《孙子·九地》:“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
深沟高垒——《孙子·虚实》:“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史记...
十围五攻——《孙子·谋攻》:“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
杀妻求将——《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齐人攻鲁,鲁欲将吴起。吴起取齐女为妻,而鲁疑之。吴起于...
穷寇勿追——《孙子·军争》:“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动如脱兔——《孙子·九地》:“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
卷甲倍道——先秦·孙武《孙子·军事》:“是故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
立于不败之地——《孙子·军形》:“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
浑浑沌沌——先秦·孙武《孙子·势》:“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也;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也。”...
料敌制胜——先秦·孙武《孙子·地形》:“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
倍日并行——《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风雨同舟——《孙子·九地》:“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共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
静若处子,动若脱兔——孙武《孙子·九地》:“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
九天九地——《孙子·形篇》:“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乎九天之上。”
百战不殆——《孙子·谋攻》:“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百战百胜——《孙子·谋攻》:“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
攻其无备——《孙子·计篇》:“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攻其不备——《孙子·计篇》:“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兵行诡道——《孙子·计》:“兵者,诡道也。”
兵无常势——先秦·孙武《孙子·虚实》:“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避实击虚——先秦·孙武《孙子·虚实》:“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孙子·军争》:“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
出奇制胜——《孙子·势篇》:“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出其不意——《孙子·计篇》:“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避实就虚——《孙子·虚实》:“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不败之地——先秦·孙武《孙子·形篇》:“故善者,立于不败之地。”

7. 孙子兵法《谋攻》篇

《孙子兵法》的《谋攻篇》第五章,讲有利胜利五因素,知战、知众寡、同欲、以虞待不虞和将能而君不御。

孙子兵法《谋攻》篇

8. 孙子兵法谋攻篇原文及翻译

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輼,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

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此五者,知胜之道也。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