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樊市为何更名?

2024-05-09 09:18

1. 襄樊市为何更名?

  60年“襄樊”,让位2000年“襄阳”
  2010年12月2日,人民日报湖北分社社长顾兆农发布了一条不到60字的消息,称国务院已批准同意襄樊市更名为襄阳市,原襄樊市襄阳区更名为襄阳市襄州区。一夜之间,湖北第二大城市襄樊的近600万人口,全成为“襄阳”居民。
  襄阳“生”襄樊,襄樊“吃”襄阳
  襄樊“吃掉”襄阳,主要来自1949年之后的重大调整——1950年5月,隔着汉水相望的襄阳、樊城两镇合并为襄樊市,为县级市,由襄阳地区专员公署管辖。
  襄樊为何抛弃两千年的名字,至今没有具体说法。襄樊市原政协常委、襄樊五中退休历史教师李治和说,1950年襄阳城区另组襄樊市时,因为襄阳地区仍然存在,并管辖该市,本地人并没太多感觉。
  1983年8月,襄阳地区撤销,行政区并入襄樊市。当地著名历史学者刘克勤认为,一方面当时决策程序简单,“几个领导就定下名字”;另一方面,当时的襄樊是与苏锡常齐名的国内重要工业城市,经济发展因素是当时政府决策考虑的最主要因素。
  不同的声音当时就有,不过,“那时候没有议论的空间。”襄樊市原政协常委李治和说,从1986年襄樊入选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开始,恢复襄阳的声音一直不断。
  2001年10月,在襄樊参加“诸葛亮文化节”的李辉,在《人民日报》发表《襄樊何不称襄阳》,使得襄樊更名首次成为全国性议题,陈礼荣、袁鹰、冯骥才、刘德鸿等国内知名学者陆续加入论战。
  不过,这次“规格不俗”的文艺界论战,并未演化为政府行为。
  2006年12月,风向突变。一份由襄樊市政府办公室转发的民政局文件透露,“从2007年开始启动襄樊市更名为襄阳市的调研论证工作。”
  尽管只有短短半句话,敏感的政协委员很快从2007年起开始发起提案。2008年1月,政协委员曹建东更联合177人,建议“将襄樊市更名为襄阳市”。民政局文件还被传到天涯、猫扑等国内知名网站的襄樊版,更名议题开始在民间热议。
  一位文史专家表示,恢复“襄阳”的名字之后,当地在诸葛亮之争中,将处于更加有利的位置。
  南方周末记者获悉,2008年襄樊市政府正式向湖北省政府提出申请,当年10月,省政府召开省长办公会专门研究此案,并获湖北省委支持,呈报民政部。很快,来自北京的消息称:民政部同意,分管副总理签字。
  此次国务院除批复襄樊市改襄阳市外,亦决定襄阳区改成襄州区。一位襄阳区政府官员告诉南方周末记者,2008年,民政局曾向该区征求意见,区领导放弃了“鹿门区”、“浩然区”等名字,选择了“襄州区”。
  “市里要名气,区里要大气。”上述官员说,“现在很多县都改成‘州’,实在很粗糙很俗气。”襄州是襄阳在唐代和北宋时期的地名。

襄樊市为何更名?

2. 更名襄阳市将改变襄樊什么?

原襄樊市襄阳区更名为襄阳市襄州区。消息一出,即刻引发大家讨论,大家对襄樊更名褒贬不一,类似襄樊这样希望更名的城市还有很多,总体上来看,城市更名带来的改变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名度的提升。自古以来在襄樊这片拥有3000年文明历史的土地上,所沿用的名称一直都是襄阳城,所以,襄阳所被人知的可能性也就更大,对于以旅游经济为主城市来讲,更名后对于吸引游客有促进作用。
2、促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冻国栋教授认为,将襄樊市更名为襄阳市,是对历史文化传统的尊重。在历史上,襄阳的地位就高于樊城,此次改名更凸显了襄阳市的历史文化底蕴,扩大了城市的影响力。
3、对印刷业、制证制牌业利好。城市更名后,各级机关、人民团体等社会机构的招牌、公章、财务章、文件头、信封、信纸、票据、证件、营业执照等,以及个人名片等,都不得不“以旧换新”。这就给印刷业、制证制牌业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
4、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大批旅游者的到来将为当地餐饮、宾馆等服务行业提供大量商机。
5、增进市民对城市的认可度。金庸的小说是襄阳广为人知,大放光彩,改名后襄阳市民将更加认可城市,与外界交流时也更加自信。
6、促进发展方式的转型。对于依靠高耗能产业发展的城市,改名后将有利于当地产业加快转型,像环保和可持续方向发展。
虽然一个城市的名字是一个城市的名片,但仅仅依靠一个名字也是没有办法改变当地发展条件的,改名背后更应该是发展思路的改变,恢复“历史文化名城”的想法不能仅仅是为了GDP服务。
【即时通会员如是说】
我觉得襄樊市不应该改名,既然曾经留下了这个名字,便一定有它的历史依据,也有一定的历史意义,随意改成了一个新的陌生的名字,是想焕然一新还是想做什么我也不知道,就好比我的家乡,曾经叫“淮阴”,现在却改名成了“淮安”,人人都知道“淮阴侯”韩信,却没几个人知道“淮安”在哪里。历史的东西还是少更改,又不是什么死的规定,也不是迷信八卦而需要改名来变换风水,因此根本不需要如此大费周章。一座城市的发展不是靠改名来坚持的,而我也没看见改名能够带来什么实际的意义。——于瑶瑶
该叫什么就叫什么吧,完全出于带动文化旅游考虑就改名字实在是有点唯GDP论。只看到了知名度,看到了什么牌照业的那点有限的增长,却没有看到涉及户籍改变、公共设施更名等等带来的不必要的浪费。出名这个事情,归根结底是靠自己发展而不是靠改名字能够实现的。说得刻薄一点,某明星不是改名叫章子怡才成为国际巨星的,而是叫这个名字叫了二十多年,拼演技拼实力,才让这个名字成为“著名”的。城市亦然,不要本末倒置才好。——西铭
“襄樊”我还是头一次听说过,但“襄阳”我小时候就听说过了,“襄阳”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看过的神雕侠侣里的郭靖。——曹谋人
谁起名叫襄樊的呀?我倒是觉得改回襄阳好呀,这才有了认祖归宗的意思,毕竟历史上襄阳有名有故事。第一,好记好写;第二,国际知名度高;第三,“樊”字意不好,也应该改。基本字义:1.笼子:~笼(关鸟兽的笼子,喻不自由的境地)。2.篱笆:~篱(喻对事物的限制)。3.纷杂的样子:“~然淆乱”。——小d
我的意思是:“襄阳”比“襄樊”字比较好写。不容易出现错别字。听起来比较熟悉。“襄阳城”一听这名字就体会到了历史的厚重,感觉去这里旅游会像回到了古时候。更像是去到了金庸的小说里,很合当下年轻人的胃口。——潘昕妙
不敢说全民都知道襄阳这名儿,但是如果把襄樊和襄阳这俩词一起拿出来做调查,肯定知道襄阳的人要多。改名后,起码城市知名度就出去了,这个对城市经济发展可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也许,改名这事很多人一下接受不了,这也就和一个人改名一样,总需要时间来适应。总之,城市发展需要名片,襄阳这张名片对这座城市利是大于弊的。——杨文
我觉得城市改名带来效应不仅仅是GDP上的提升,襄樊市改为襄阳市增加了城市知名度,城市知名度也自然提高了市民对城市的自豪感。恢复一个历史名字对凸显城市文化底蕴是很有帮助的,可以让市民本身更加认同关注自己所处城市的历史文化。襄樊市改名之后城市地位提高,吸引的游客将会增多,那么襄阳市政府对当地的文化就要给予相关推广、保护的措施,不能让人觉得改了名字后的襄阳市城市底蕴配不上襄阳这个历史名称。——高欣婷
既然改这个名字有这么多好处,又暂时没有大的坏的影响,何乐不为呢?但名片始终只是一张名片,要宣扬历史文化,改善经济增长结构及模式,加强城市硬件设施建设,这些都不是单单换一张新的、好看的名片可以做到的。就好像一个明星,换了个讨好的艺名,被公司包装的光彩四射,要真的红的长久,还是要靠内在实质的东西获取。——黄璐
这是主打城市知名度大举措,近年来为了提升城市知名度,增加旅游等收益,不少城市都在拼命挖掘自己的历史文化韵味。哪怕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小事、虚构的小说人物也要争抢着说成是自己的。最搞笑的是争抢西门庆、孙悟空等几个城市打的不可开交。发展难,发展得有特色更难,也难为这些地方官了。——贝拉
在城市发展的同时增加附加值,将城市改名为了利于城市发展。但如果只着眼于形式上的改变,不进行真正的变革,改变一个城市的名字也许只是换汤不换药。——胡倩
同学感觉时运不济,找大仙算命,结果让改名字,随欣然改之。襄樊改名八成也是出于此类动机。作为局外人来看,襄阳要比襄樊更容易接受,郭大侠镇守襄阳城,寄托了我们的武侠情结。不过对于襄樊老百姓来说,几十年的地域情缘貌似就要中断。我们不能追问之前将襄阳改成襄樊是出于何目的,但我们应该质问今天将襄樊改成襄阳走了什么流程。人改名至少不用改身份证、户口本、毕业证、银行卡信息,自己叫自己信即可。可这关系全城百姓的集体行为,就不得不考虑改名的成本,这成本走预算吗?——笔笔的笔
更名应该是发展思路的第一步,如果更名后能够根据规划进一步向更名的目的发展,那么改这个名字就是有用的。看到列举的种种理由,确实是做了一番考虑,发展旅游和开发时如能保持初衷最好不过,对于文化发扬和传承是有好处的,若只是单纯牟利的手段,那又一个文化古城就又要消失在这片土地上了。——杨云
是以难辨之字来加深印象么,不然或者是改个名换换时运,好吧,不过是改个名字无需惊慌,希望改名带来进步,带来机遇,带来发展。——程佳佳
好了,现在没什么好“樊”的了,赶紧把这座城市发“阳”光大吧!不管有多少理由,这座城市都逃不了“改名转运”的嫌疑,何不大大方方地以此次改名所产生的影响为契机,以更加务实的城市建设和发展来造福当地人民。另外,这名字变变,写起来确实省事不少。不过还是不提倡这般的改名,尤其是把“重印名片”都算做理由,这GDP的推动也太不“低碳”了!——陈夏阳
某某乡更名为某某镇、某某县更名为香格里拉如此种种,我国貌似掀起了一阵更名旋风,至于更名的原因无外乎提高知名度、发展当地旅游、促进经济发展之类。每当看到某地更名,我都要想,换个名字真的就能发展当地经济么?可是现实无情的告诉我们,很多地方更名后发展状况还是一如从前,根本没有什么大的起色。更名是一个好想法,但是更名后如何发展,当地政府却没有什么好的方法,这也使更名成了换汤不换药的结果。其实发展地方经济根本不需要这么多花招,只要政府能够静下心来从当地实际出发,地方经济必然会有很大的改变的。再次奉劝,还在打更名主意的地方政府,不要再找那么多花哨的理由了,踏踏实实的工作才是最重要的。——李特
襄樊改襄阳本来出发点是为了襄樊的发展,尊重历史,发展旅游。我觉得地名还是不应该随便更改,地名的改动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工程,很多地方都用到这个地名,如:交通、地图、课本、户籍等等都涉及到地名的问题,所以权衡利弊还是要考虑再三!当然我们还是希望襄樊改名后能有更好的明天!——张欢
城市营销,从改名开始,这是对的。我觉得,现在是全民品牌化,万物皆营销的时代。作为一个城市,要想得到更多的发展空间和资源,以及旅游收入,都必须把城市营销提到日程上了。如果此时,还有城市后知后觉,不知城市营销为何物,则是要被遗忘在历史的尘土堆中了。我们都知道浙江的乌镇,是江南水乡,千年古镇,是“来了就不曾离开”的地方。而几乎没人知道在陕西还有一个乌镇,同样是千年古镇,却几无人知。这其中的区别就在于两者对城市营销的重视程度。江南乌镇请了刘若英做形象大使,又成为新版《红楼梦》的重要场景之一,并抓住每一个机会,不遗余力地宣传。而陕西乌镇则完全无为,实在是浪费了大好的资源。——龙在天
一个城市的更名会牵扯很多方面的问题,据我所知,城市的更名一般都是出现在改朝换代之初,为了区别与前朝,尤其以国都居多,如现在的北京,以前叫北平、大都等名字,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才改名北京的,而其他的著名古都也是如此。——陈晓龙

3. 襄樊是不是真的改名襄阳了啊?

襄樊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居长江最大支流汉江中游。襄樊,是襄阳与樊城的合称,汉江穿城而过,南为襄阳、北为樊城。襄阳筑城于汉初、樊城始于西周,综合建城史长达2800余年。古代襄阳素有“南船北马”“七省通衢”之称,历为南北通商和文化交流要道。
  现代襄樊建市于1950年5月,由当时襄阳县的襄阳与樊城两镇组成。1979年6月升为省辖市,1986年12月8日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
  在合称襄樊、升格规模后,这座城市迅速在汉江经济带上崛起,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曾是中国轻工城市中的领跑者。然而地名彷佛尴尬襄樊无法愈合的伤口,60年来,襄阳称谓在城市前行中一步步远离母体。
  魏晋之后,无论政权如何更迭,襄阳始终是“府、道、郡,公署、专区、地区”等区域性概念以及作为治所“县”的地域性概念——这一复合形态存在。1950年代,管辖新生襄樊的襄阳行政区专员公署(地级机构)驻在襄阳古城,襄阳县治则移至樊城。在其后“以粮为纲”指导的数十年内,襄阳始终是湖北农业的旗帜,襄樊则跻身新兴工业城市行列。1983年8月19日,襄阳地区与襄樊市合并,地级襄樊仍辖襄阳县。1984年城区改革,古城所在的江南片区以“襄城”之称增设新区,也就是说现今游客要找的襄阳,在称谓上变成了襄城。
  襄阳称谓名不符实,不止让游客尴尬。多年来,各界有识之士为此奔走呼吁。其间,当地屡次展开的区划调整都让“襄阳”错失“回归”良机。1992年8月1日,民政部批准襄阳县政府驻地由市区樊城迁至郊外的张湾镇,襄阳称谓在地理上彻底远离襄樊核心区。2001年底,襄阳撤县建区。至此,襄阳名实分离成为城市演进的历史伤口。
  事实证明:襄阳称谓的迁移与复制是不尊重历史的。既然是错误的、不严肃的,当然需要及时修正与复原。在践行科学发展的大背景下,襄樊更名正当其时,这也正是民间躁动的根本原因。 
原来历史只需要被尊重
  对整座城市的未来,任何人都有美好憧憬的权利。那么,襄樊2007年启动的更名论证,可以视作官方用有限行动向市民表达的无限尊重。只不过,民间期待太急迫了。
  如今,经历阵痛的工业襄樊在艰难转型后苦苦寻求崭新蜕变,两千余年的丰厚积淀反倒上升为城市竞争的核心内涵。城市名称理所当然进入城市崛起的考量范围——襄阳,这两个字太具诱惑了!
  最近五年,襄樊决策层频繁更迭,旅游在2009年上升至拉动地方经济增长的动力极。主政者通过各种场合发出“打好三国文化牌”的声音,这种高调的声音远超出行动的想象。2010年春天,当新一波外地游客莅临襄樊,探访襄阳城外隆中山谷的诸葛亮隐居地时,会走上更加便捷的旅游专线。作为响应湖北建设鄂西生态旅游文化圈的具体步骤,襄樊以隆中景区为龙头打造的“三国旅游链”初现端倪。
  在襄樊,更名在政界与民间保持异乎寻常地一致。在政界,更名的收益愿景一旦被诉诸报告就太有说服力了,而再现襄阳显赫的历史渊源对草根意义何在?透过市民的网络发言不难看到,他们仅只需要还原被人尊重的过往。这种情味浓郁的自然流露,成为更名(还原)工程的有力推手。
  总体上看,襄樊无论如何都要为自己正名。毋庸置疑的是,这个棘手浩繁的工程只是在还原历史。鉴于城市整体更名需要大量消耗,目前市民倾向于在保持整体建制与区划基础上,改“襄城区”为“襄阳区”、现“襄阳区”另行命名。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襄樊更名呈现更多公益与文化的色彩,因此更多市民乐意分享这件“快乐的烦恼”。他们坚信,只要顺应历史的脉络前行,城市一定令他们生活更美好。   下面几种观点你同意哪一个??

襄樊是不是真的改名襄阳了啊?

4. 襄樊改名襄阳是哪一年

2010年襄樊改名为襄阳。
襄樊市更名为襄阳市后,行政区划不变。
恢复襄阳的城市名称,是对襄阳历史更好的保留和延续。据史料记载,西汉初年襄阳设县,因为县治在襄水之阳,所以命名“襄阳”。卞和献玉、马跃檀溪、司马荐贤、三顾茅庐、水淹七军、李自成称王、王聪儿起义等历史事件、历史故事,都被打上了“襄阳”烙印,载入历史典籍。《三国演义》120回中,有32回发生在襄阳。
襄樊更名为襄阳的建议最早是由社会各界自发提出的。经过多次专家论证,根据地名管理条例有关规定,襄樊市向上级有关部门进行了更名申报工作。2010年11月26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襄樊更名。

5. 襄阳改名的效果如何?

改了名字之后,两城的经济的确得到了提高。襄阳之所以要改名,是当时的人把襄阳与樊城这两座城合并为一个城市,而为了照顾两座城市人民的情绪,所以就各取一字组成了襄樊。将两座城市合并为一座城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发展,不得不说这一政策还是英明的。
因城市规划而改名襄阳这座城市最早出现在西汉时期,至今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后来由于现代化的原因,在1950年襄阳的行政区发生了变化,国家决定将襄阳与樊城这两座城市合并为同一座城,而为了安抚两座城的人民的内心感受,不显得厚此薄彼,所以就将两座城各拿了一个字,把襄阳改成了襄樊,除此之外还设立了一个襄阳县,也就是说即便变成了襄樊,襄阳城也一直都存在。从意义上来说,襄阳一直都叫襄阳城,所以并没有发生任何改名的事情。但在历史上确实有发生过两次事件,使得襄阳被迫更名,这两次改名都是因为古时候发生的政治事件。
古时候的政治斗争使襄阳两番更名在西汉末年的时候,王莽篡汉。篡汉之后,就直接将襄阳改了名字叫“相阳”,虽然在字面上看名字是变了,但实际上发音没有任何的变化,直到汉光武帝的时候,又重新恢复了襄阳原本的名称,而第二次被迫更名,就是在明朝末期,李自成在襄阳建立起了大顺政权之后,就将襄阳改为“襄京”,并且作为当时的首都,但是随着李自成的失败,襄阳的名字又回来了。由此可见襄阳这块地区是古时候的必争之地,人们都喜欢背靠着襄阳建功立业。这与当地人杰地灵有很大的关系,除此之外,也因为襄阳地处于中原的中心,不管去往哪里都要路过这座城市,它的地理位置是非常重要的。
改名襄樊是为了纪念历史上的一次大捷襄樊的名字其实来源于抗战时期的一场著名的“襄樊战役”,在过去,战争的命名往往是取自两座城市之间的一个字。比如张志中同志在枣宜会战中牺牲,“枣宜”两个字字就是来自于枣阳和宜昌这两座城市。而“襄樊”这两个字是在1948年的时候首次出现在了电文之中,这是因为当时我们在襄樊战役中大获全胜,这场战役在当时闻名全中国是中国五路大捷的代表之一,也是解放军攻坚战的十大城市代表之一。
这场战役受到了中央的极高度赞赏,这个名字也一时间被全中国的人都牢牢地记住了。这是第一次让中国人认识到襄樊,而新中国成立之后,为了纪念这次战役,就将襄阳与樊城正式合并为一座城市,并取名襄樊市。

襄阳改名的效果如何?

6. 襄阳为什么在经历改名后又改回来了?

  襄阳市,因地处襄水之阳而得名,汉水穿城而过,分出南北两岸的襄阳、樊城隔江相望。是湖北省下辖地级市,原名是取襄阳和樊城首字"组建"襄樊市。

 
但在2010年之前,它有另一个名字---襄樊。说到这个名字,知道的人寥寥无几,它的知名度非常低,别说外省人了,就是省内人也不一定都知道这个地方。那它为什么改名襄樊呢?

 

1983年地市合并时,由于缺乏文化传承理念,"为了照顾襄阳和樊城两地干部的情绪",让建市仅35年的小襄樊市"吞掉"了襄阳地区,仅保留以环城四郊为管辖地带的襄阳县。
襄樊被汉江一分为二,"一江碧水穿城过",汉水将襄樊分为襄阳和樊城南北二城,是一座典型的"双子城"。"襄樊"作为行政区的名称始于1948年1月成立的襄阳县爱国民主政府;1949年2月属湖北省襄阳行政区专员公署;1950年5月襄阳县的襄阳古城区、樊城两镇组建襄樊市隶属襄阳专署;1979年襄阳专区改称襄阳地区,襄樊市升格为省直辖市;1983年地市合并,撤销襄阳地区,其行政区域并入襄樊市。

 
东汉末年自荆州刺史刘表移州治襄阳,"襄阳城"便横空出世,"襄阳"作为行政区名称,则延续了两千余年。郭靖和黄蓉守襄阳,把坚定的信念带到了女儿身上,给女儿起名郭襄,这故事没有人不知道的。就连从"襄阳"发生的成语和典故,如三顾茅庐、百步穿杨、相敬如宾、筚路蓝缕、阳春白雪、曲高和寡、望衡对宇、刮骨疗毒等,也印证了国人崇文尚武、奉行仁义礼智信的传统价值观。 诗词里也有很多写到襄阳的,最有名的比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最后一句"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其实,襄阳能恢复原名,是因为韩国给了我们很大刺激。有人会感到奇怪,韩国和襄阳有什么关系?你别说,韩国和襄阳真有很深的关系。我们可以看韩国地图,现在的韩国江原道有一个城就叫襄阳郡。在这个襄阳郡附近,还有江陵、丹阳、利川、黄州……

 


熟悉地理的朋友都要震惊了,因为韩国的这些地名,和湖北省的地名一模一样。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其实韩国的这些地名,正是从中国照搬过去的,一个字都没有改。原因就是和郭靖和黄蓉守襄阳的那场战争有关。这场战争是蒙古灭宋、占领全国的一场重要战役,打得很惨烈,虽然《射雕》里面的情节是虚构的,但这场战争是真有的。
1268-1273,蒙古围攻了襄阳五年,襄阳最终还是沦陷,坚守襄阳的宋朝军队被元军俘虏,当作囚犯押到了北京。但是这些人没被处刑,因为当时蒙古人还准备打日本,准备在朝鲜驻军。当时的高丽国王也请求忽必烈派兵在高丽驻军,于是这支俘虏的新军就被派到了高丽。

 这些坚守襄阳的汉人来到高丽的驻扎地,他们发现这里的山形水势、自然风光和襄阳非常相似,加上他们对故土的思念,他们就把故乡的地名、习俗、节日都搬到了这个新地方。这在手术学里叫移植。
从此以后,高丽的这块地方就改叫襄阳郡,也就是现在韩国的襄阳郡。除了移植名字,这些汉人几乎把襄阳的所有东西都移植过来了。
襄阳城外有座岘山,是刘备跃马过檀溪的地方,韩国的襄阳郡也有座山叫岘山。
襄阳岘山上有座堕泪碑,也叫羊公碑,纪念的是三国后期曹魏的儒帅羊祜。羊祜是曹魏的统帅,而荆襄之地是东吴的地盘,羊祜在战争前线休养生息,鼓励生产,为人谦和,不管是曹魏还是东吴的百姓都非常爱戴他,他死后,荆州百姓痛哭流涕,在岘山立碑纪念他。岘山是羊祜最喜欢去的地方。这么一个堕泪碑,竟然在韩国襄阳郡的岘山上,也有一座。

 




襄阳有座园林叫习家池,是东汉襄阳侯习郁的私家园林,习郁的后人、东晋史学家习凿齿也在这里住过,在襄阳很有名。而韩国的襄阳郡,也有一处习家池。
襄阳城外有座名山叫鹿门山,史书记载也是诸葛亮和那帮荆襄豪杰经常聚会吹牛的地方。韩国襄阳郡也有座山叫鹿门山。
不仅地名、山水大量重合,连习俗都被移植了。每年春天,韩国襄阳郡都会在岘山举办岘山文化节,还向联合国申请岘山文化节为世界无形文化遗产。韩国人的这个申报在2010年以前一直在进行,现在已经成功了,并且改名为"岘山文化祭"。

 



说实话,以前听说韩国人抢我们中国的文化还敢申请遗产,我也很恼火,觉得棒子国不要脸。但是了解过后,我发现韩国人没有什么错。可能现在的这些韩国襄阳郡的人根本都不知道襄阳郡的来历,更不知道中国也有个什么襄阳,
他们只是把这项古老的习俗传承下去,与国界无关,只和文化有关。真正的问题是,为什么从没听说过中国的襄阳有什么祭祀古人的节日?韩国的文化传统来源于中国,今天他们传承了厚重的祭祀文化,端午祭,中秋祭,岘山文化祭,而我们现在还保留了什么祭祀?中国人整天骂韩国是棒子,日本是鬼子,但棒子和鬼子对中华文化的传承,足以让中国人自己感到羞愧。

7. 襄阳改名的效果如何

襄樊改襄阳是我认为目前中国改名最成功的一例,这是历史的回归、文化的回归,是人心所向。

在中国,甚至国外,“襄阳”这个地名实在是历史太悠久、名气太大、文化底蕴太深了,可以说它早已溶进了中国文化的血液,溶进了中国人的记忆。一提起襄阳,很少有不知道的,甚至韩国还有个襄阳郡!

襄阳市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历史文化名城,更名实为大打文化牌,文化意图十分明显。更名为襄阳市,将会扩大襄阳 的知名度,提升城市的文化内涵,推动城市旅游业的发展。

虽然更名成本超过一亿元,但是产生的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要远远超出更名成本。
事实也证明襄樊改襄阳市明智之举,毕竟古襄阳城太出名了,反正原来我说我是襄樊人,同事们都表示没听过,现在我说我是襄阳人,他们都说好出名。

襄阳改名的效果如何

8. 襄樊为什么改名字

  品牌知名度:“诸葛亮”与“襄阳”旗鼓相当

  襄阳之名自古以来就为人们熟知。如诸葛亮在襄阳城外古隆中寓居10年,“三顾茅庐”、“隆中对”就产生于此,《三国演义》120回中,有31回发生在襄阳。

  解放后的襄樊因诸葛亮而更加出名,但襄樊却不需要在“诸葛亮”身上吊死。

  襄阳市(襄樊)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地区之一,早在60万年前,人类已在此繁衍生息。襄阳市被汉水分为南北两城,南为襄城,北为樊城。樊城始于西周,因周宣王封仲山甫(樊穆仲)于此而得名;襄阳筑城于汉初,以地处襄水(今南渠)之阳而得名。自东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荆州牧刘表徙治襄阳始,襄阳历来为府、道、州、路、县治所。

  襄阳市至今已有2800多年的建城史,华夏第一古城池至今保存完好。自古就是商贾云集和兵家必争之地,也是中原文化和楚文化的汇合地。先后演绎过卞和献玉、司马荐贤、三顾茅庐、马跃檀溪、水淹七军、李自成称王等重大历史事件。

  从汉朝开始,襄阳便在中国的历史和文人的辞章里显山露水。宋玉、杜审言、孟浩然、皮日休、张继、李白、杜甫、米芾等历代文人名士留下诗篇书画,也使襄阳之名闻名遐迩,最为著名的当属杜甫诗句:“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2001年金秋时节,央视主持人周涛在襄樊主持诸葛亮文化节时,频频将“襄樊”说成“襄阳”,足见“襄阳”的影响力之深,由此在《人民日报》上引出一场更名论战。

  城市定位决定了“诸葛亮”不如“襄阳”???

  襄阳市被汉水分为南北两城,南为襄城,北为樊城,1952年,取两城“首字”设襄樊市。

  改革开放前,襄樊便被湖北省政府和国家相关部门确定为与“苏锡常”齐名的国内重要工业城市。“苏锡常”即苏州、无锡、常州三个市。“苏锡常”是江苏最大的“优势板块”,也是最快的增长极。苏锡常总面积占全国的0.3%,人口占1.7%,进出口额却占17%,GDP排名全国第4。三个地方仅占江苏省17%左右的面积、人口,却创造了占全省40%的GDP和财政收入。博客

  从襄樊市人民政府网站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城市发展的目标是“活力高效的汽车新城,协调发展的区域中心,安全生态的园林城市,开拓创新的文化名城。”并在网站上赫然打出了“今日襄樊:中国大陆最适宜开工厂的城市”的广告。

  可见,解放后襄樊从来就没有放弃过、改变过“工业城市”的定位,二汽很大一部分车间在襄樊即是明证,襄樊市改名“襄阳市”,依托二汽东风带动汽车产业发展,并可借助襄阳古城、诸葛亮的名气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但如果更名为“诸葛亮市”,就有可能本末倒置,使原本清晰的城市定位与城市名称显得极不吻合。

  GDP更青睐“襄阳”

  城市改名,最大的原动力来自于GDP。

  招商引资,已经成为中国所有二三线城市市政府最关心的问题。

  2003年,“古隆中”景区所在的襄樊市泥嘴镇,更名为卧龙镇。当地官员认为,“泥嘴”之名文化品位较低,给人一种贫穷落后、卫生状况差且交通不便的小集镇印象,影响了该镇招商引资和旅游开发。

  1986年襄樊被认定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中一个重要依据就是襄阳古城两千多年的历史。

  一个好地名,就是一个绝好的城市品牌,是谋划城市发展、扩大城市影响力的无形资产和战略资源。

  “襄阳”作为城市品牌,比“诸葛亮”作为城市品牌的外延更宽广,更有利于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因为“襄阳”承载了2000多年的历史,而“诸葛亮”只承载了三国文化。抓“三国文化”而弃“襄阳文史”是此前襄樊在发展旅游产业时的一大问题,在改名襄阳后必须正视这一点,做到旅游资源的全面开发、多点开花。

  当然GDP的发展得落在实处,有戏言因改名而衍生出单位印章、牌匾、信笺字头、身份证、房产证等一系列变更而创造出GDP,这个就不是招商引资之列了,顶多是左口袋的钱挪到右口袋。比如借鉴平遥谷城、杭州宋城步行街的成功经验,发展壮大旅游产业。

  上面是来自腾讯新闻,以上可以看出襄樊更名为襄阳的好处了!!!!而南阳在这次斗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襄樊在此做的就有些不光彩,不顾南阳的反对就私自改名。 但对于尽快解决名人位置问题可以说有很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