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先行示范区代表什么?

2024-05-11 13:47

1. 深圳先行示范区代表什么?

深圳先行示范区代表深圳迎来了又一重大历史机遇,标志着深圳发展进入了全新的历史阶段,深圳简称深,别称鹏城,是广东省下辖的副省级市、计划单列市、超大城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经济特区、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城市,被誉为中国硅谷。\x0d\x0a更多关于深圳先行示范区代表什么,进入:https://www.abcgonglue.com/ask/fbe5861615826161.html?zd查看更多内容

深圳先行示范区代表什么?

2. 深圳先行示范区意味着什么?

深圳先行示范区意味着有利于为其他城市发展树立典范和标杆,形成各大城市之间对标追赶、竞相发力的新格局;有利于推进更高水平的改革开放;有利于更好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有利于率先探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路径和新方略。\r\n深圳,简称“深”,别称鹏城,是广东省下辖的副省级市、计划单列市、超大城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经济特区、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城市。截至2018年,全市下辖9个区,总面积1997.47平方千米,建成区面积927.96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302.66万人,城镇人口1302.66万人,城镇化率100%,是中国第一个全部城镇化的城市。\r\n更多关于深圳先行示范区意味着什么,进入:https://m.abcgonglue.com/ask/0b2d2b1615830633.html?zd查看更多内容

3. 深圳先行示范区意味着什么

深圳先行示范区意味着有利于为其他城市发展树立典范和标杆,形成各大城市之间对标追赶、竞相发力的新格局;有利于推进更高水平的改革开放;有利于更好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有利于率先探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路径和新方略。
深圳,简称“深”,别称鹏城,是广东省下辖的副省级市、计划单列市、超大城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经济特区、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城市。截至2018年,全市下辖9个区,总面积1997.47平方千米,建成区面积927.96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302.66万人,城镇人口1302.66万人,城镇化率100%,是中国第一个全部城镇化的城市。
更多关于深圳先行示范区意味着什么,进入:https://m.abcgonglue.com/ask/0b2d2b1615830633.html?zd查看更多内容

深圳先行示范区意味着什么

4. 深圳先行示范区是指什么 深圳先行示范区介绍

1、“先行示范区”源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2019年8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发布,支持深圳高举新时代改革开放旗帜,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意见》再次赋予深圳以特殊使命,明确了深圳先行示范区作为高质量发展高地、法治城市示范、城市文明典范、民生幸福标杆、可持续发展先锋的战略定位。
 
 2、2019年12月6日,“先行示范区”入选“2019年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

5. 深圳先行示范区都做什么工作?

所谓的先行示范区是一个综合的概念,也是一个政治层面上的描述,不是说具体这个示范区有什么样的功能或者有什么样的工作,只要你有本领,有专业技能,有一双勤劳的双手,不管是不是底层,在深圳先行示范区都是可以找到合适的岗位的。

深圳先行示范区的建设目标是:到2025年,深圳经济实力、发展质量跻身全球城市前列,研发投入强度、产业创新能力世界一流,文化软实力大幅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到2035年,深圳高质量发展成为全国典范,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世界领先,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创意之都,成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到本世纪中叶,深圳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先进城市之林,成为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市。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领导下,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要加强指导协调,及时研究解决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工作推进中遇到的重大问题,重大事项按程序向党中央、国务院请示报告。广东省要积极创造条件、全力做好各项指导支持工作。深圳市要落实主体责任,继续解放思想、真抓实干,改革开放再出发,在新时代走在前列、新征程勇当尖兵。

深圳先行示范区都做什么工作?

6. 从“特区”到“示范区”,深圳需要些什么?

图/新京报网
  
 深圳再次站在了时代的风口浪尖。
  
 8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 社会 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对深圳提出了更高要求:即到2025年要求深圳的经济实力和发展质量跻身全球前列,研发投入强度、产业创新能力世界一流等;到2035年深圳高质量发展成为全国典范,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世界领先,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之都等;到本世纪中叶,深圳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先进城市之林,成为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市。
  
 40年来,与改革开放相伴而生的深圳业已进入了不惑,变得更加成熟、练达和强健。接下来,重任在身的深圳能否继续出色地完成重托,成为中国屹立于世界的一张亮丽名片,也值得期待。
  
 忆往昔峥嵘岁月,深圳特区曾用实际行动践行拨乱反正,成了改革开放以来的一盏先行先试的明灯,为中国 探索 出了经济 社会 快速发展的崭新路径。如此成就,至少得益于制度与人等两个方面。
  
 之于制度,根据诺奖得主诺斯等新制度经济学大师的研究发现,制度能否敏感性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 社会 环境,是一个 社会  健康 发展的必要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赋予了深圳等五个经济特区先行先试的政策优惠,尤其是优于其他地方的立法权,使深圳人能够基于本地实际情况,在遵循宪法和法律等基础上进行灵活变通。通过制度创新,深圳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提高了深圳本地制度对经济 社会 的敏感适应能力。
  
 此次,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鼓励深圳用足用好经济特区立法权,在遵循宪法和法律、行政法规基本原则前提下,允许深圳立足改革创新实践需要,根据授权对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做变通规定等,无疑有助于深圳再次充分利用特区立法权,探寻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 社会 环境的制度体系。
  
 这样也有助于让特区的制度体系成为经济 社会 发展的润滑剂, 探索 具有中国特色 社会 主义的公共服务型政府,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厘清政府与市场的有效边界,为深圳在创新力、竞争力和影响力等方面打造全球标杆城市,营造一个清风正气的良好营商环境。
  
 之于人,根据经济学、 社会 学理论,人是经济 社会 活动中能动的主体,良性的制度是人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设立特区40年后,再次出征所拨动的是经济增长的核心——创新能力和环境,这是经济 社会 增长的皇冠,这方面深圳同样有着过往亮丽的业绩。
  
 不得不说,过去的四十余年,深圳特区能够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明灯,源于这座城市涌现出了如袁庚、梁湘等一批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的改革勇将。没有他们坐镇深圳,深圳很可能会与其他四个特区一样,难以担负起引领中国改革开放的明灯的重任。
  
 深圳的成功,与这些改革勇将不计个人得失、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当前重任在身的深圳,能否进一步弘扬以开放促改革的精神,为改革者提供充足的试错容错的空间,以及为改革者提供激励约束相兼容的体制机制,无疑左右着深圳能否担负起建设中国特色 社会 主义先行示范区这一任务。
  
 当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已经为深圳绘画出了壮丽的画卷,这也需要深圳能够充分领会中央精神,用好用足特区立法权, 探索 出能够敏感适应经济 社会 变迁的制度矩阵,并在这个制度框架下不断孕育一批又一批敢闯敢拼、敢为天下先的真正改革者。
  
 如此,深圳才能真正成为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市,成为中国特色 社会 主义先行示范区。
  
 □翟秀艳(资深 财经 媒体人)
  
 编辑 李冰冰 校对 何燕

7. 建设先行示范区,深圳需要更多软实力

提 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正式发布,为深圳的发展带来了重大的机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软实力支撑作为硬实力的灵魂和延伸,为城市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后劲。“先行示范区”的重新定位要求深圳重视发展经济建设等硬实力的同时,也要重点培育发展软保障、软支撑,成为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市。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深圳要朝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方向前行,努力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要达到这样的目标要求,除了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社会民生持续改善等硬条件外,深圳需要更多在良法善治、人文精神、公共文明等方面的软实力支撑。
1.
实力“硬核”是形,魅力“软件”是神
一个城市,一千个人看,它就有一千种样子。若要科学地去衡量一个城市的发展,需要用从多方面多维度的指标,它既包括硬实力,也包括软实力。所谓硬实力,是指经济总量、人均GDP、财政收入、科技创新、硬件设施等等;所谓软实力,是指营商环境、文化氛围、人文素养、法治水平等等。硬实力是城市的形,它铸成了城市的筋骨肉,“硬核”指标充分展示着城市自身实力过不过硬。而软实力更像是城市的灵魂,它看不见摸不着又无处不在,数据指标未必能一眼看得出来,却一样体现着一座城市的魅力和实力。当一个城市或一个地区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看得见的硬实力差距可能会缩小,但软实力对于促进城市升级、提升城市魅力的影响与作用却会越来越突出。到那个时候,一提起某个城市,人们首先想到的不再是什么高楼大厦,而是这里的人物、气质和精神。
当前在我国的城市建设过程中,囿于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的局限,城市主政者和市民往往更看重硬件建设,而轻视软件营造。一座有内涵的城市,一座有血有肉有气的城市,离不开其内在“软件”的驱动作用,建造一座城市并不难,难的是打造成一座充满活力和魅力的城市,“软硬结合、形神俱在”才能彰显一个城市的真正实力。
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城市要体现出魅力,成为全国乃至全球人才发自内心向往的居住地,真正成为“示范区”,则不但有“数字服人”,还要有“故事动人”。“数字”就是各项反映了经济发展、产业优化、民生建设等方面的指标,“数字”上去了就可以在各类城市排名、评奖活动中名列前茅,通过“硬杠杠”、可对比的指标体现出深圳与其他城市相比的先进性。“故事”就是在市民身边、在城市到处可见的一个个暖心故事,包括地铁上陌生人之间的体谅,高铁站里举手之劳的帮助,对清洁工人的问候招呼,街坊邻里之间的关怀,职场同事之间各退一步,诸如此类。这些“故事”在统计上“难以计量”,不能转化为城市“报表”上的光鲜数字;在市民情感上则是“不可计量”,对于市民的幸福感、归属感、满足感有着硬指标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外浸润在市民的生活的点点滴滴,在内洋溢在市民内心深处,要发挥城市魅力、在心底激发人民对一座城市的向往,“故事”作为城市的软名片有着“硬名片”不可替代的作用。“数字”可以依靠硬件的建设、项目的实施迅速提升,而“故事”则需要长期、全方位“软建设”来孕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的正式发布,为深圳的发展带来了重大的机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软实力支撑作为硬实力的灵魂和延伸,为城市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后劲。“先行示范区”的重新定位要求深圳重视发展经济建设等硬实力的同时,也要重点培育发展软保障、软支撑,成为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市。
2.
良法善治是基础性“软件”,需要政府和社会合力营造
《意见》提出要让深圳率先营造彰显公平正义的民主法治环境,成为法治城市示范。全面提升法治建设水平,用法治规范政府和市场边界,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国际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
良法善治是城市建设发展的客观基础和城市管理趋向文明的制度化特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一直是我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深圳作为“先行示范区”,当然要做好表率。法治是一个社会和一个地区平稳高效运转的基础性软件,相当于一台智能设备的操作系统,其他功能性软件需要嵌入和安装在这个系统中才能运作起来,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例如,高端产业的发展对于法律环境的依赖程度特别深,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求法律妥善保护知识产权,金融产业的发展更需要法律充分保护投资者利益。
良好的法治环境,首先需要建设依法行政的法治政府。良好的法治环境,不但要求司法机关的依法审判、廉洁透明、高度专业,更要求作为行政机关的政府在日常工作中严格依法办事。一是以法律为准绳制定细化的工作守则,最大程度上减少人为操纵的空间;二是明细的工作守则向社会公开,实现管理工作的透明和可预期性,三是通过严格的监察机制保证工作守则得到严格执行。法治政府建设也是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提高行政能力和管理水平的途径。社会公众的权利意识越来越强,对政府工作的要求比过去要高很多,这要求政府工作人员要转换成“权力在民”的服务观念,切实加强政府自身法治化建设,推进管理和服务创新。
公民的法制意识和法制素质,也是打造良好法治环境的重要因素。城市的法治建设,是每个市民合力的结果。如果公民的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淡薄,再好的法律也会因为得不到遵守和执行而不起作用,良好的法治环境更是空中楼阁,可望不可及。法治社会的形成需要全面普法教育的有序开展和进行,在全社会形成学法、懂法、守法的新氛围,实现人人懂法、人人守法。
作为移民城市,深圳有着推动包括公务员在内的全体市民强化法律意识、遇事尊法守法的良好条件。综合来看,深圳社会的现代化水平高、市民平均教育水平高,能普遍接受法治观念,这为深圳避免陷入乡土社会千百年来形成的种种陈规陋习和“潜规则”提供了很好的基础;深圳市民的来源广泛、文化多元、流动性强,这为突破熟人社会当中错综复杂的人情网络,为防止“人情干扰法治”“人情替代法律”提供了很好的现实环境。
3.
人文精神滋养心灵,彰显城市文化厚度,要有针对性地培育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群众的精神家园,《意见》中要求深圳成为城市文明典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高水平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成为新时代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引领者。
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是衡量一个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近年来深圳文化产业较为发达,文化事业在建设发展下也渐渐亮点纷呈。建设先行示范区,深圳应进一步加大力度发展文化事业,同时积极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推动两者协调发展,为深圳打造展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城市文明。
提升城市文化素养,一个重要的呈现就是市民的阅读习惯。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是一个“有文化”的城市的外在体现。
深圳作为中国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要充分发挥“先行示范”的作用,为其他城市发展提供经验。深圳的产业结构较为合理、市场化水平高,市民面对的竞争压力大、物质诱惑大、知识更新需求紧迫,这容易让人沦为经济动物。在深圳市民平均教育水平较高的情况下,文化建设的重点不在于市民知识水平的提升,而在于人文精神的弘扬,使得市民对于人文生活的追求与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形成平衡,既有利于市民个人的心理健康和人生的丰富,也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有必要通过深入社区的讲座、沙龙、音乐会、人文技艺培养等途径,培育城市人文精神,尤其是注重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需要正视现代社会中精神类疾病高发的普遍现实,大力推进心理咨询、精神治疗机构的建设,通过专家讲座、社区宣传活动、病友互助交流、心理健康体验活动,帮助有需要的市民保持或恢复心理健康,把心理健康建设作为城市文化建设十分重要的一环。
文化建设还能与经济发展相配合,深圳作为中国的高科技产业龙头城市,很有必要培育相应的“工程师文化”,使得产业优势与文化优势互相促进,大力促进商业性或公益性的、以工程技术人员为主要对象的交流场所,打破公司之间的壁垒,为行内工程技术人员的交流提供条件,包括前瞻性的想法、工程技术知识、职业生涯规划、生活安排等方面的交流。通过培育“工程师文化”,促进技术外溢,改善深圳高新技术产业的“生态环境”;引致工程技术人员在交流过程中互相激发、碰撞出心灵感,提升产业创新水平;促进工程技术人员之间分享行业发展机会信息以及职业生涯规划心得,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强化深圳的“人才储水池效应”。
4.
公共文明体现城市的“素养”,需多方综合提升
社会公共文明和市民公共素质是城市的基本“素养”。公共文明素质是一张活的城市名片,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离不开以道德素养为基础的公共文明素质。深圳市民的整体教育水平较高,这为提升公共文明素质提供了很好的基础,但城市内部产业层次参差,市民在教育水平和意识观念方面的差异也较大。要通过公共服务均等化、针对性的帮扶、社会人文关怀等方法,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真正成为深圳市民,自觉接受市民的行为规范。
专业精神的培育也是公共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深圳在过去四十余年创造了“深圳奇迹”,经济发展、产业升级速度之快让世界瞩目,但发展极快也导致很多人急功近利,缺乏精益求精、严谨负责的专业精神,这并不是深圳自己的问题,而是各个地区在经济起飞时期普遍存在的阶段性现象。深圳要发挥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作用,突显出社会主义的综合优势,不但需要在经济发展上取得巨大成就,还应该在专业精神方面昂扬于世界,培养各行各业敬岗爱业、不以岗位论尊卑、刻苦钻研、精益求精、自律负责的精神。
义工文化和志愿精神是城市公共文明的重要内容。深圳作为一座移民城市,移民身份决定了人们精神上面临着两重的境地。一方面,他们是城市经济的创造者,另一方面却由于背井离乡缺乏情感倾述,对于精神追求需求迫切。义工精神为他们提供认同感和归属感,没有了口音、地域的差异,义工服务者在工作中做着自己的贡献,为深圳建设付出自己的努力,获得精神满足感。此外,义工文化有助于引导全社会市民培育正确的社会价值理念,通过义工楷模效应,打造奉献无私的和谐社会。如今,每逢深圳举行重大活动期间,志愿者的身影已随处可见,志愿者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传播文明,传承义工文化。未来深圳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力度扶持义工文化建设,并且加强宣传号召,鼓励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义工服务,为全国义工文化的发展和推广起到加速器和楷模的作用。
(许德友:广东省委党校经济学部教授;赵子乐: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王梦菲:广东省委党校政治经济学硕士)

建设先行示范区,深圳需要更多软实力

8. 建设先行示范区,深圳需要更多软实力

提 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正式发布,为深圳的发展带来了重大的机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软实力支撑作为硬实力的灵魂和延伸,为城市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后劲。“先行示范区”的重新定位要求深圳重视发展经济建设等硬实力的同时,也要重点培育发展软保障、软支撑,成为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市。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深圳要朝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方向前行,努力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要达到这样的目标要求,除了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社会民生持续改善等硬条件外,深圳需要更多在良法善治、人文精神、公共文明等方面的软实力支撑。
1.
实力“硬核”是形,魅力“软件”是神
一个城市,一千个人看,它就有一千种样子。若要科学地去衡量一个城市的发展,需要用从多方面多维度的指标,它既包括硬实力,也包括软实力。所谓硬实力,是指经济总量、人均GDP、财政收入、科技创新、硬件设施等等;所谓软实力,是指营商环境、文化氛围、人文素养、法治水平等等。硬实力是城市的形,它铸成了城市的筋骨肉,“硬核”指标充分展示着城市自身实力过不过硬。而软实力更像是城市的灵魂,它看不见摸不着又无处不在,数据指标未必能一眼看得出来,却一样体现着一座城市的魅力和实力。当一个城市或一个地区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看得见的硬实力差距可能会缩小,但软实力对于促进城市升级、提升城市魅力的影响与作用却会越来越突出。到那个时候,一提起某个城市,人们首先想到的不再是什么高楼大厦,而是这里的人物、气质和精神。
当前在我国的城市建设过程中,囿于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的局限,城市主政者和市民往往更看重硬件建设,而轻视软件营造。一座有内涵的城市,一座有血有肉有气的城市,离不开其内在“软件”的驱动作用,建造一座城市并不难,难的是打造成一座充满活力和魅力的城市,“软硬结合、形神俱在”才能彰显一个城市的真正实力。
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城市要体现出魅力,成为全国乃至全球人才发自内心向往的居住地,真正成为“示范区”,则不但有“数字服人”,还要有“故事动人”。“数字”就是各项反映了经济发展、产业优化、民生建设等方面的指标,“数字”上去了就可以在各类城市排名、评奖活动中名列前茅,通过“硬杠杠”、可对比的指标体现出深圳与其他城市相比的先进性。“故事”就是在市民身边、在城市到处可见的一个个暖心故事,包括地铁上陌生人之间的体谅,高铁站里举手之劳的帮助,对清洁工人的问候招呼,街坊邻里之间的关怀,职场同事之间各退一步,诸如此类。这些“故事”在统计上“难以计量”,不能转化为城市“报表”上的光鲜数字;在市民情感上则是“不可计量”,对于市民的幸福感、归属感、满足感有着硬指标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外浸润在市民的生活的点点滴滴,在内洋溢在市民内心深处,要发挥城市魅力、在心底激发人民对一座城市的向往,“故事”作为城市的软名片有着“硬名片”不可替代的作用。“数字”可以依靠硬件的建设、项目的实施迅速提升,而“故事”则需要长期、全方位“软建设”来孕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的正式发布,为深圳的发展带来了重大的机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软实力支撑作为硬实力的灵魂和延伸,为城市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后劲。“先行示范区”的重新定位要求深圳重视发展经济建设等硬实力的同时,也要重点培育发展软保障、软支撑,成为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市。
2.
良法善治是基础性“软件”,需要政府和社会合力营造
《意见》提出要让深圳率先营造彰显公平正义的民主法治环境,成为法治城市示范。全面提升法治建设水平,用法治规范政府和市场边界,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国际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
良法善治是城市建设发展的客观基础和城市管理趋向文明的制度化特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一直是我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深圳作为“先行示范区”,当然要做好表率。法治是一个社会和一个地区平稳高效运转的基础性软件,相当于一台智能设备的操作系统,其他功能性软件需要嵌入和安装在这个系统中才能运作起来,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例如,高端产业的发展对于法律环境的依赖程度特别深,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求法律妥善保护知识产权,金融产业的发展更需要法律充分保护投资者利益。
良好的法治环境,首先需要建设依法行政的法治政府。良好的法治环境,不但要求司法机关的依法审判、廉洁透明、高度专业,更要求作为行政机关的政府在日常工作中严格依法办事。一是以法律为准绳制定细化的工作守则,最大程度上减少人为操纵的空间;二是明细的工作守则向社会公开,实现管理工作的透明和可预期性,三是通过严格的监察机制保证工作守则得到严格执行。法治政府建设也是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提高行政能力和管理水平的途径。社会公众的权利意识越来越强,对政府工作的要求比过去要高很多,这要求政府工作人员要转换成“权力在民”的服务观念,切实加强政府自身法治化建设,推进管理和服务创新。
公民的法制意识和法制素质,也是打造良好法治环境的重要因素。城市的法治建设,是每个市民合力的结果。如果公民的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淡薄,再好的法律也会因为得不到遵守和执行而不起作用,良好的法治环境更是空中楼阁,可望不可及。法治社会的形成需要全面普法教育的有序开展和进行,在全社会形成学法、懂法、守法的新氛围,实现人人懂法、人人守法。
作为移民城市,深圳有着推动包括公务员在内的全体市民强化法律意识、遇事尊法守法的良好条件。综合来看,深圳社会的现代化水平高、市民平均教育水平高,能普遍接受法治观念,这为深圳避免陷入乡土社会千百年来形成的种种陈规陋习和“潜规则”提供了很好的基础;深圳市民的来源广泛、文化多元、流动性强,这为突破熟人社会当中错综复杂的人情网络,为防止“人情干扰法治”“人情替代法律”提供了很好的现实环境。
3.
人文精神滋养心灵,彰显城市文化厚度,要有针对性地培育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群众的精神家园,《意见》中要求深圳成为城市文明典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高水平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成为新时代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引领者。
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是衡量一个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近年来深圳文化产业较为发达,文化事业在建设发展下也渐渐亮点纷呈。建设先行示范区,深圳应进一步加大力度发展文化事业,同时积极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推动两者协调发展,为深圳打造展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城市文明。
提升城市文化素养,一个重要的呈现就是市民的阅读习惯。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是一个“有文化”的城市的外在体现。
深圳作为中国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要充分发挥“先行示范”的作用,为其他城市发展提供经验。深圳的产业结构较为合理、市场化水平高,市民面对的竞争压力大、物质诱惑大、知识更新需求紧迫,这容易让人沦为经济动物。在深圳市民平均教育水平较高的情况下,文化建设的重点不在于市民知识水平的提升,而在于人文精神的弘扬,使得市民对于人文生活的追求与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形成平衡,既有利于市民个人的心理健康和人生的丰富,也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有必要通过深入社区的讲座、沙龙、音乐会、人文技艺培养等途径,培育城市人文精神,尤其是注重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需要正视现代社会中精神类疾病高发的普遍现实,大力推进心理咨询、精神治疗机构的建设,通过专家讲座、社区宣传活动、病友互助交流、心理健康体验活动,帮助有需要的市民保持或恢复心理健康,把心理健康建设作为城市文化建设十分重要的一环。
文化建设还能与经济发展相配合,深圳作为中国的高科技产业龙头城市,很有必要培育相应的“工程师文化”,使得产业优势与文化优势互相促进,大力促进商业性或公益性的、以工程技术人员为主要对象的交流场所,打破公司之间的壁垒,为行内工程技术人员的交流提供条件,包括前瞻性的想法、工程技术知识、职业生涯规划、生活安排等方面的交流。通过培育“工程师文化”,促进技术外溢,改善深圳高新技术产业的“生态环境”;引致工程技术人员在交流过程中互相激发、碰撞出心灵感,提升产业创新水平;促进工程技术人员之间分享行业发展机会信息以及职业生涯规划心得,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强化深圳的“人才储水池效应”。
4.
公共文明体现城市的“素养”,需多方综合提升
社会公共文明和市民公共素质是城市的基本“素养”。公共文明素质是一张活的城市名片,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离不开以道德素养为基础的公共文明素质。深圳市民的整体教育水平较高,这为提升公共文明素质提供了很好的基础,但城市内部产业层次参差,市民在教育水平和意识观念方面的差异也较大。要通过公共服务均等化、针对性的帮扶、社会人文关怀等方法,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真正成为深圳市民,自觉接受市民的行为规范。
专业精神的培育也是公共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深圳在过去四十余年创造了“深圳奇迹”,经济发展、产业升级速度之快让世界瞩目,但发展极快也导致很多人急功近利,缺乏精益求精、严谨负责的专业精神,这并不是深圳自己的问题,而是各个地区在经济起飞时期普遍存在的阶段性现象。深圳要发挥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作用,突显出社会主义的综合优势,不但需要在经济发展上取得巨大成就,还应该在专业精神方面昂扬于世界,培养各行各业敬岗爱业、不以岗位论尊卑、刻苦钻研、精益求精、自律负责的精神。
义工文化和志愿精神是城市公共文明的重要内容。深圳作为一座移民城市,移民身份决定了人们精神上面临着两重的境地。一方面,他们是城市经济的创造者,另一方面却由于背井离乡缺乏情感倾述,对于精神追求需求迫切。义工精神为他们提供认同感和归属感,没有了口音、地域的差异,义工服务者在工作中做着自己的贡献,为深圳建设付出自己的努力,获得精神满足感。此外,义工文化有助于引导全社会市民培育正确的社会价值理念,通过义工楷模效应,打造奉献无私的和谐社会。如今,每逢深圳举行重大活动期间,志愿者的身影已随处可见,志愿者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传播文明,传承义工文化。未来深圳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力度扶持义工文化建设,并且加强宣传号召,鼓励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义工服务,为全国义工文化的发展和推广起到加速器和楷模的作用。
(许德友:广东省委党校经济学部教授;赵子乐: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王梦菲:广东省委党校政治经济学硕士)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