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西行的历史影响

2024-05-18 03:25

1. 玄奘西行的历史影响

玄奘西行加强了东西方的陆上联系,促进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不仅为中国的佛教文化做出了卓越贡献,同时还为中印两国人民的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础。从玄奘西行以后,佛教完整教义传入了中国,弥补了自西汉佛教传入中国教义的不完整,丰富了中国宗教文化,大大促进了佛教在中国的发展。
  
   
  
 玄奘是研究中国传统佛教成就最大的学者之一,又是继承印度正统佛教学说的集大成者。他不顾艰难困苦,万里迢迢去天竺寻求佛法,搜集到大量的佛教典籍,进行翻译和讲说,同时撰写《大唐西域记》,不仅深远地影响了东亚文化(包括中国文化、韩国文化和日本文化)的发展,同时也为东亚文化能在世界文化中发挥积极作用打下了基础。
  
 在中国译经史上,玄奘结束了一个旧时代,开辟了一个新时代。从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外翻译家对于译经各有贡献,但从总体上说,玄奘的成就都在他们之上。印度佛学从弥勒、无著、世亲,次第相承,直到陈那、护法、戒贤等人,已定为因明、对法、戒律、中观和瑜伽五科。玄奘的翻译工作,在中印文化交流史上,无疑起到了相互了解、相互学习的作用。

玄奘西行的历史影响

2. 玄奘取经的历史影响

 玄奘法师是唐代著名的三藏法师,佛教学者、旅行家,与 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唯识宗的创始者之一。

  以下是他取经、游学的简要过程、影响和成就:

  玄奘法师于唐朝贞观三年(公元629年),从凉州出玉门关西行,历经艰难抵达天竺,并在那烂陀寺从戒贤法师受学。后又游学天竺各地,与当地学者论辩,名震五竺。经十七年,于贞观十九年正月还抵长安。 唐太宗敕命梁国公房玄龄等文武百官举盛大的欢迎仪式。

  玄奘法师带回经像舍利等数百件,其中除佛像及佛舍利150粒之外,共请回佛经梵文原典520夹657部。
  唐太宗极钦重玄奘法师,尊从他“阐扬遗法”之志,助其译经工作,建立长安译经院,诏译新经。
  玄奘法师组织译经,先后于弘福寺、大慈恩寺、玉华宫译经凡19年,共译出经、论75部,1335卷。主要经典有:《大般若经》六百卷、《瑜伽师地论》一百卷、《大毗婆沙论》二百卷、《俱舍论》、《成唯识论》、《摄大乘论》等。 除了佛经,还翻译了古印度的其他学术著作。
  玄奘法师翻译的佛经,多用直译,笔法严谨,准确。
  玄奘法师建立了译经的新规则,提倡忠于原典、逐字翻译。后代译经家常以玄奘所立之定则为法式。他们称玄奘以前的僧人所译之经为旧译,称玄奘以后所译之经为新译。
  玄奘法师翻译的佛经和学术著作,将那烂陀寺最盛时期所传承的佛学精华,基本上都传到中国了,不但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还为古印度佛教和学术文化保存了珍贵典籍。

  玄奘法师通过翻译经、论,创立了中国佛教的一个重要的宗派——“唯识宗”。 此宗学术极为精深。在中国近代,有些学者主张弘扬唯识学说,建立中国自己的科学。

  玄奘法师回国后,应唐太宗想了解西域国家的要求,写了《大唐西域记》一书,记载西域、印度、锡兰等138国之历史、地理、宗教、神话传说、风土人情等,亲践者110国,传闻者28国。该书在佛教史学及古代西域、印度、中亚、南亚之史地、文化上,乃至于中西交通史料上,都有极高价值,是研究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以及中亚等地古代历史地理的重要资料。 印度的古代历史也是靠这本书才得以重建的。
参考资料: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玄奘西游记”

3. 玄奘给世界带来的影响

《唐玄奘西行取经》给后世带来的影响:
西天是指印度,因为古代交通不发达,人们以为印度已经是天的西边了。唐僧取经是历史上一件真实的事。大约距今一千三百多年前,即唐太宗贞观3年(629年),年仅29岁的青年和尚玄奘带领一个弟子离开京城长安,到天竺(印度)游学。他从长安出发后,途经中亚、阿富汗、巴基斯坦。过高昌国时,那里的居民非常推崇佛教,国王见他们是从大唐来的和尚,非常高兴,愿封他们为护国法师,加上黄金百两、骏马千匹。弟子动摇了,最后留在了高昌国,而玄奘偷溜了出来向西逃去。不料被高昌国士兵截住。没想到他们是前来护送玄奘西去取经的。士兵送给玄奘一匹白马和一些文书,玄奘感激不已。他向王宫方向拜了几拜,就骑马西去了。玄奘历尽艰难险阻,最后到达了印度。他在那里学习了两年多,并在一次大型佛教经学辩论会任主讲,受到了赞誉,并从天竺带回诸多经书,为中国的佛教发展做出贡献。贞观20年(646年),47岁的玄奘回到了长安,带回经书657部。而在中国老百姓印象中, 《西游记》中的唐僧(玄奘)似乎是西天取经第一人。 有

玄奘给世界带来的影响

4. 玄奘为中国作出什么贡献??

玄奘的西游不仅把大量的佛经带回了中国,将唐朝的文化介绍给了沿途众国,而且他在西行的时候从北印度进入中印度,然后转道东印度,又沿印度东海岸到达南印度,再经西印度返回中印度,完成游学取经后从中印度取道回国。玄奘踏遍五印度,促进了各地佛教学术的发展,印度人封其为升任,时至今日,在印度的小学教科书里,还有记载玄奘取经事迹的课文。

玄奘回国后唐太宗马上命其撰写《大唐西域记》(公元645年),此书于第二年写成,书中详细记述了玄奘足迹所至的138个国家、地区的历史、地理、民俗、语言、政治等情况,为后人了解古代中亚、南亚提供了最珍贵的资料。后世的考古学家根据此书中发掘出了大量文化遗产。

5. 我们为什么研究玄奘

玄奘大师的一生,是清苦的一生,是努力奋斗的一生,是不断前进攀登的一生,是艰苦创业的一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灵魂,显示了中华民族的高贵品格,不愧为中华民族的“脊梁”。当前,我们正在致力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需要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中优秀成分,佛学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纪念玄奘也是对大师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的精神进一步发扬光大,对我国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也将玄奘研究和佛学研究推到了新的、更高的阶段。同时也为在更广阔的范围、更高的层次上开展玄奘研究的新动员,其意义十分重大。玄奘是中国佛教史上和一位杰出的高僧,中国文化的巨人,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世界文化的名人。他在中国乃至亚洲和世界文化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是我们学习的楷模的前进的榜样。

我们为什么研究玄奘

6. 玄奘的历史评价

玄奘是研究中国传统佛教成就最大的学者之一,又是继承印度正统佛教学说的集大成者。他不顾艰难困苦,万里迢迢去天竺寻求佛法,搜集到大量的佛教典籍,进行翻译和讲说,同时撰写《大唐西域记》,不仅深远地影响了东亚文化(包括中国文化、韩国文化和日本文化)的发展,同时也为东亚文化能在世界文化中发挥积极作用打下了基础。在中国译经史上,玄奘结束了一个旧时代,开辟了一个新时代。从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外翻译家对于译经各有贡献,但从总体上说,玄奘的成就都在他们之上。印度佛学从弥勒、无著、世亲,次第相承,直到陈那、护法、戒贤等人,已定为因明、对法、戒律、中观和瑜伽五科。玄奘的翻译工作,在中印文化交流史上,无疑起到了相互了解、相互学习的作用。 真诚学习玄奘法师自出家以后,在各地参访学习佛教大小乘教典。由于当时传入中国的经典有限,很不完备,众师解说不同,深感异说纷纭、无从获解,于是为了“一睹明法了义真文”,以求得佛教真理,决心西行求法,虽未得唐太宗批准,仍偷渡出境,冒险寻求真理。   不顾安危在西行路上,备经艰难险阻,走过八百里大沙漠的行程,情况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四顾茫茫,人马俱绝”。有时忍饥挨饿,有时盗贼威胁,但法师志向坚定,誓言:“不求得大法,誓不东归一步。”这种为法忘我、不怕牺牲的精神,体现了大乘菩萨“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的行愿。   苛求真理法师西行,历经50余国,向各国佛教学者学习大小乘经典,还有因明、声明乃至婆罗门教典籍。在那烂陀寺依止戒贤法师学习《瑜伽师地论》、《中论》、《百论》等,被选为深通三藏的十德之一。法师通达内外、大小、空有教义,并能会通融合、登峰造极。   建正法幢法师为破斥外道邪说,捍卫真理,写出《制恶见论》;为融合般若瑜伽,建立中道观,息灭空有之诤,写出《会中论》。在戒日王召开的曲女城佛学辩论大会上,立“真唯识量”,无人能破,一时名震五印,万人景仰,被大乘人尊为“大乘天”、小乘人尊为“解脱天”;又应请参加无遮大会,受到帝王、宰官、僧俗群众的尊崇。  热爱故国在西行的道路上,被高昌王阻留,毫不动摇,绝食三日,以死明志,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骨气。回国以后,撰成《大唐西域记》12卷,备载唐代西北边境至印度的疆域、山川、物产、风俗、政事和大量佛教故事和史迹,成为后人研究西域和印度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民族关系等问题的珍贵文献。还把印度的天文、历算、医学、因明乃至制石蜜技术等介绍传入到中国,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宝库,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其爱国精神和巨大贡献,被誉为“中华民族的脊梁”。    诲人不倦法师先后在长安慈恩寺和铜川玉华宫等地译经十九年,共译出经论75部,总计1335卷。其数量之巨、译文之精美、内容之完备信达,实超前代译师,后更无与伦比。法师白昼译经,晚上继续,三更暂眠,五更复起。除译经外,每天晚饭后还要抽出时间,为弟子讲演新译经论,解答提出的种种问题,并与寺中大德研讨各种理论,评述诸家异同,融会贯通。其译业彪炳、不辞劳瘁,讲学论道、诲人不倦的精神,也是空前卓绝的。  照亮印度“无论怎么样夸大玄奘的重要性都不为过。中世纪印度的历史漆黑一片,他是惟一的亮光。”这是英国历史学家史密斯对玄奘的评价,而让玄奘赢得如此赞誉的是一本名为《大唐西域记》的书。 《大唐西域记》为玄奘口述,门人辩机奉唐太宗之敕令笔受编集而成,玄奘在成书之时曾进表于唐太宗:“所闻所历一百二十八国,今所记述,有异前闻,皆存实录,非敢雕华,编裁而成。全书12卷,共记述了玄奘亲身经历的百余个国家的情况。《大唐西域记》不但拓宽了当时中国人的眼界,为后世保存了珍贵史料,而且对中国日后的文化艺术产生了巨大影响。 如今在印度,只要读过小学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玄奘的。印度人知道玄奘,一是通过民间传说,二是通过教材,在印度很多教科书中就有关于玄奘的故事,其中课文《佛的影子》,讲的就是玄奘如何感化一伙强盗的故事。印度如此推崇玄奘,主要是因为玄奘在印度历史上有着非常独特的贡献。印度人没留下文字历史,其历史多存在于传说之中。马克思曾经感叹,古代印度尽管创造了辉煌的文明,但“印度社会根本没有历史,至少是没有为人所知的历史”。因此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印度的历史天空“曾经一片漆黑”,印度人不知道佛教发源于本国,也不知道自己国土里掩埋着那么多辉煌的过去。 《大唐西域记》像一把火炬,照亮了印度尘封已久的真实历史。1300年后,英国考古学者和印度学者一道,手持英译本《大唐西域记》,在古老的印度大地上按图索骥,陆续发掘出鹿野苑、菩提伽耶、拘尸那迦、蓝毗尼等众多佛教圣地和数不清的古迹,甚至现今印度的国家象征———阿育王柱的柱头,也是根据这本详细的史料发掘出来的。中世纪印度的历史从此得以重见天日。印度历史学家阿里曾经这样评价:“如果没有玄奘、法显等人的著作,重建印度史是完全不可能的。” 唐代的玄奘法师,在印度求学时曾受到了当时全印度举国上下的尊敬。法师返国时,唐朝太宗皇帝也亲自出迎,并希望法师出任大臣,但被玄奘法师婉言谢绝,后法师圆寂时,朝野送葬者竟达数万人。玄奘法师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实为罕见,所以鲁迅先生也赞叹玄奘法师为中国历史上堪称“民族脊梁”的优秀杰出人物。  季羡林“对玄奘的评价也应该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从中国方面来看,玄奘在中国佛教史上是一个继往开来承先启后的关键性的人物,他是一个虔诚的宗教家,同时又是一个很有能力的政治活动家。他同唐王朝统治者的关系是一个互相利用又有点互相尊重的关系。”“至于他个人,一方面,他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有道的高僧。另一方面,他又周旋于皇帝大臣之间,歌功颂德,有时难免有点庸俗,而且对印度僧人那提排挤打击,颇有一些‘派性’。”“因此,我想借用恩格斯评论黑格尔和歌德的一段话来评论玄奘:‘黑格尔是一个德国人而且和他的同时代人歌德一样拖着一根庸人的辫子。歌德和黑格尔在自己的领域中都是奥林帕斯山上的宙斯,但是两人都没有完全脱去德国的庸人气味。’玄奘在自己领域内算得上是一个宙斯。但是他的某一些行为,难道就没有一点庸人习气吗”。 毛泽东1945年在党的七大会议上,毛泽东说:“中国历史上也有翻译。比如唐僧取经,经过九九八十一难才回来。唐僧就是一个大翻译家,取经回来后设翻译馆,就翻译佛经。唐僧不是第一个留学生也是第二个留学生。”1953年2月,毛泽东在全国政协第一届第四次会议上说:“我们这个民族,从来就是接受外国的优良文化的。我们的唐三藏法师,万里长征比后代困难得多,去西方印度取经。”1957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八届三中全会上谈到“振作精神,下苦功学习”时,所举的中外7个历史人物,其中一位就是玄奘。翌年3月,他在成都会议上说到,从古以来创新思想、立新学派的人,都是学问不足的年轻人,他再次举了玄奘等人的例子。1964年,毛泽东在春节教育工作座谈会上说:“佛经那么多,谁能读得完?唐玄奘翻译的解释《金刚经》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不到1000字,比较好读;鸠摩罗什翻译的《金刚经》那么长,就很难读完了。”可见,毛泽东是相当推崇唐僧的译经水平的。

7. 玄奘对于中国文化的历史贡献有哪些?

玄奘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所做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伟大的是他对佛学典籍“截续真,开兹后学”的翻译。唐贞观十九年(645年),46岁的玄奘自印度归国。此后的20年中,他把全部的心血和智慧奉献给了译经事业。在长安和洛阳两地,玄奘在助手们的帮助下,共译出佛教经论74部,1335卷,每卷万字左右,合计1335万字,占去整个唐代译经总数的一半以上,相当于中国历史上另外三大翻译家译经总数的一倍多,而且在质量上大大超越前人,成为翻译史上的杰出典范。

玄奘(602年~664年),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创始人,洛州缑氏(今河南洛阳偃师)人  ,其先颍川人 ,俗家姓名“陈祎(yī)”,“玄奘”是其法名,被尊称为“三藏法师”,后世俗称“唐僧”,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

玄奘对于中国文化的历史贡献有哪些?

8. 关于玄奘

金蝉子转世的事情西游记原著中没有交代,西游记原著中只是简单介绍了一下。原来金蝉子是如来佛祖座下二弟子,因轻慢佛法被贬下凡间,就成为玄奘法师。在一些杂剧和民间传说中可能有详细的情况。。。。 

 至于陈江流的传说,现代学者中有不少人怀疑这是后人伪造,添进原著中的。题目为:陈光蕊赴任逢灾 江流僧复仇报本。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西游记把这一内容编成"附录",插在西游记中。      
大概内容是:当年有一人名叫陈光蕊,考取了状元,大唐朝丞相殷开山之女殷温娇抛绣球,打中陈光蕊,二人遂成婚约。陈光蕊因考取了功名,即去江州赴任。陈光蕊回家拜完母亲,又买到一鱼。陈光蕊见那鱼不平常,遂放了它。陈光蕊上船赴任,稍水刘洪、李彪二人见殷温娇面有姿色,便杀掉陈光蕊,刘洪抢占殷温娇,冒充陈光蕊赴任。陈光蕊当年救鱼竟然是龙王,龙王因感当年陈光蕊救命之恩,遂救了陈光蕊。    多年后,殷温娇产下一子,刘洪执意要杀他,殷温娇就写下血书,记明她的悲惨遭遇,将其子和血书安在板子上,推放江中,听其所之。。。那板子不沉,直接流到金山寺中,被长老看到,遂救他,见了怀中血书,方知来历。取个乳名,叫做江流,托人抚养。血书紧紧收藏。不觉江流年长一十八岁。长老就叫他削发修行,取法名为玄奘,摩顶受戒,坚心修道。后来,玄奘找到殷开山,带兵捉住了刘洪、李彪两个恶徒,陈光蕊也得龙王相助起死回生,本来一家团聚皆大欢喜,不过殷温娇小姐因为自己失节,最终自杀身亡。。。。

至于西游记之前吗,当然是唐太宗魂游地府的事了。。。唐太宗因早年打江山时杀伐过重,冤魂都纷纷骚扰他。。。而且因泾河龙王犯天条,该斩,受袁守城指导,夜里托梦求唐太宗保命(因为奉旨斩它的人正是魏征),唐太宗就拖住魏征,不想魏征梦斩泾河龙王,龙王以为是唐太宗说话不算数,就把他告进地府。这才有了唐太宗魂游地府的故事。魏征写信给身在地府的崔判官(此人生前是魏征好友),让他改唐太宗的生死簿,崔判官遂把生死簿改了,骗了十殿阎罗,得以还魂。这期间,崔判官还领着唐太宗参观了地府,并再三嘱咐他要在阳世做"水陆大会",超度冤魂,于是引出了唐太宗派唐玄奘西去取经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