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矿床与深断裂

2024-05-08 03:49

1. 金矿床与深断裂

构造作用有各种形式和类型,断裂是其中最主要的形式。大至全球的断裂系统,小至微细裂隙构造,它们发育在地壳的不同深度和圈层,对各种矿化起着不同的控制作用。
从华北陆台岩浆热液金矿床的分布规律可以看出,北缘的深断裂毗邻处有内蒙和辽西的脉状金矿床;中部的深断裂毗邻处有冀东的脉状金矿床;东部的深断裂毗邻处有胶东西北部金矿床;南缘的深断裂毗邻处有小秦岭金矿床。就是说:深断裂毗邻处的二、三级断裂构造是重要的控矿构造,而深断裂构造本身,可能导致出现断裂重熔磁铁矿系列花岗岩的产物。
胶西北金矿带位于郯庐断裂东侧,深部重力资料表明它们位于莫霍面变异部位,同时也是不同方向深部断裂构造的交叉部位(图1-12)。

图1-12 郯庐断裂与胶东西北部金矿集中区(据陈继宇,1983,简化)

1.莫霍界面等深线(km);2.金矿床;3.断裂及推测断裂

金矿床与深断裂

2.  断裂变质作用与金矿形成

地洼体制下,断裂变质作用发育,主要有两种形式:断裂动力变质作用和断裂混合岩化作用。
一、断裂动力变质作用与金矿形成
顾名思义,断裂动力变质作用是断裂作用下发生的动力变质作用。这种作用与地洼型金成矿作用关系密切。
断裂动力变质作用产生了动力变质岩,如构造片岩、千糜岩、糜棱岩、糜棱化岩(属糜棱岩岩石系列),以及碎粒岩、碎裂岩、构造角砾岩等(属碎裂岩岩石系列)。动力变质岩类的微构造十分发育,如见有显微破裂、扭折带、变形纹、压力影等。微构造的发育,也是断裂动力变质作用与金成矿关系密切的一个原因。
湘东官桥-团山背地区断裂构造与金成矿研究表明,该区赋存于前寒武系的脉金矿均与断裂构造变质作用有关。在断裂构造产生、金矿形成时,前寒武系提供了金成矿的主要物质来源。
该区金矿同位素测试分析资料和区域地质构造分析显示出其成矿时代为地洼阶段。金矿有五种类型:剪切石英脉型、(剪切)构造蚀变岩型、断裂构造蚀变岩型、石英细脉型和硅化角砾岩型。
剪切石英脉型金矿规模大,金品位好,蚀变发育;(剪切)构造蚀变岩型金矿矿化强度大,金品位较好,蚀变发育;断裂构造蚀变岩型金矿规模大,但金品位较差;石英细脉型金矿以劈理裂隙细脉、节理裂隙细脉等构造形式产出,其规模小,但可出现高金品位;硅化角砾岩型金矿由硅质角砾岩和穿插于其中的不同期次的石英脉(体)组成,具一定规模,金品位较好,蚀变也发育。
官桥-团山背地区金矿的断裂构造地球化学和构造成矿研究表明:成矿良好的断裂构造内,强烈富集了Si,Fe和Al等常量组分,且Fe2+和Fe3+含量在空间上具明显的负消长变化关系,显示出金在断裂构造带聚集成矿的过程与Si,Fe和Al等组分之间具有一定的依赖关系;强烈的构造地球化学分异作用、完全和充分的化学反应(特别是氧化还原反应)等是金成矿发生的必要先决条件;金矿的成矿过程是构造-流体-岩石相互作用的物理化学过程,金矿床是构造和流体、岩石共同发生的一系列应力化学和应变化学作用的产物。这一些特点,充分显示出断裂动力变质作用在金矿形成中所起的生因作用。
二、断裂混合岩化作用与金矿形成
地洼型混合岩化作用发生在地洼阶段,是由于地洼构造强烈的块断差异运动或造山-造盆作用所引起的,故受断裂带控制,呈线性分布。断裂混合岩化作用所形成的混合岩,其造岩矿物普遍具有较强烈的和明显的构造变形现象,其中片麻理定向构造发育,片麻理方向与断裂构造一致,产出有各种断裂构造岩,一般从早期的糜棱岩类向晚期的碎裂岩和构造角砾岩演化。混合岩中广泛出现红柱石、堇青石和硅线石等高温低压变质矿物。
地洼型断裂混合岩化作用见于闽东南长乐-南澳断裂带、赣东北永平断裂带、粤西罗定-广宁断裂带、桂东南庞西洞断裂带、越城岭西缘断裂带和三江断裂带等。
断裂混合岩化作用常与断裂动力变质作用一起控制着金矿的形成和产出。例如粤西太平顶金矿床即有这种情况。混合岩以眼球状、条带状、条痕状和阴影混合岩为主,而金矿脉即硅化糜棱岩带,大多赋存于条痕状混合岩中。
粤西区域岩石的含金量(10-9)变化,是由未变质砂页岩(20)→轻变质砂页岩(11.9)→微变质片岩(7.8)→片岩(5.8)→混合岩化片岩(4)→混合岩(4.7)→混合花岗岩(4.5)减少,可见由于断裂混合岩化作用使得金被活化、迁移,导致含金成矿流体的形成,进而形成了金矿床。
广东遂溪金矿床的形成亦与断裂混合岩化作用有关。由于断裂混合岩化作用过程中的强烈碱质交代淋滤、渗透作用,使金发生活化、迁移,产生了含金流体,在混合岩化花岗岩中一定的有利构造部位聚集而形成金矿。
产于罗定断裂带中的金牛、加益二个片麻岩型金矿明显地显示出与断裂混合岩化作用的关系。该矿的含金岩组以细粒黑云斜长片麻岩为主,夹石英岩、角闪片岩和变粒岩等,岩组弱混合岩化。含金岩层即为金矿体,矿石类型有含金黑云母斜长片麻岩和含金石榴子石白云母石英岩。

3. 断裂成矿作用

断裂构造对与次火山岩有关再生型热液金矿床的作用是明显的,矿床、矿点分布主要受NNW向主干断裂带的控制,特别是NNW向和NE向两组主干断裂的交会处,常常是矿田产出的有利构造部位,而这些主干断裂可能早先是基底断裂,在燕山期又重新活化的、强烈发育的长寿断裂带。主干断裂是主要的导岩、导矿构造,也是岩浆流动、含矿流体运移的通道,但矿体沉积的圈闭构造则主要是次级构造。多数矿床常具有断裂、裂隙构造和火山构造复合控矿的特点,矿体常分布在主干断裂与次级断裂的交会处,次火山岩体的原生冷缩裂隙中,尤其是叠加断裂、裂隙构造的隐爆角砾岩筒中,矿体的形态则明显受成矿构造控制,多呈脉状、网脉状、透镜状产出。

断裂成矿作用

4. 断裂构造对成矿作用的控制

金鸡岩金矿位于江-绍深大断裂的中段北缘和金华北山弧形构造带东段南缘的东西向断裂带与北东向断裂带的复合部位。矿区中的F1和F3北东向断裂构造直接控制着与成矿关系最为密切的次火山岩的产出,也控制着矿体、矿化带和矿化异常的展布。它们不仅是导矿构造,同时也是容矿构造。金矿体产于断裂硅化破碎带内及其附近的裂隙中。

5. 区域构造演化与金矿床的成矿作用

(一)金矿成矿年代学特征
通过对阿尔泰山南缘金矿的成矿年龄进行统计(图1-7)可以看出:阿尔泰金矿的形成年龄均低于320Ma,主要分布在200~300Ma之间,出现两个峰值区,一个峰值在300Ma,一个在210Ma,另外在240Ma左右分布有4个值,分布于130~160Ma区段的年龄值均为诺尔特地区的资料,这一特征表明阿尔泰金矿具有多阶段成矿现象。说明阿尔泰金矿床均形成于阿尔泰与准噶尔板块拼合之后的陆内构造演化过程中(表1-2)。在板块构造演化阶段以及陆核增生演化阶段可能是矿源层形成及金的活化迁移初步富集阶段,对这一阶段金的具体行为尚不清楚。

图1-7 阿尔泰金矿床成矿年龄直方图

(二)断裂构造系统与金矿的形成
阿尔泰断裂构造发育。从断裂规模、区域地质意义上分析,可将它们划分为超岩石圈断裂(如乌伦古湖断裂带和额尔齐斯-玛因额博断裂带)、岩石圈断裂(如玛尔卡库里断裂、阿巴宫断裂、红山嘴断裂等)、壳断裂(如本区的北西向断裂系及北北西向断裂等)以及表层断裂(主要控制现今北东向三、四级水系和地貌的断裂)等4种类型。从阿尔泰金矿分布看,其中的岩石圈断裂控制了金矿带的展布,如红山嘴断裂直接控制了诺尔特金矿(化)带的矿点、大型金异常的分布。而壳断裂对具体的金矿床具有直接的控制,如多拉纳萨依金矿、赛都金矿、阿克吐拜克金矿、吉拉拜金矿等均受北西向、北北西向韧性断裂的控制。各级断裂与金矿床的关系见表1-3。从现今的区域填图和航片解译结果分析,在阿尔泰山南缘发育的断裂系统可分以下几组:北西向断裂系统;北北西向断裂系统;东西向断裂系统;南北向断裂系统。从阿尔泰山南缘地区金矿分布情况看,金矿的产出大多与断裂构造,尤其是多组断裂交会有关。
表1-3 区域断裂系统与金矿带、金矿床(点)分布的关系


据董永观(2000)最新研究,阿尔泰山南缘金矿成矿带的分布特征不仅与不同级别的断裂构造相关,而且断裂(带)的不同构造部位对矿床的形成具有控制作用。矿床在断裂带上分布位置包括以下几种类型:① 局部扩容构造;② 区域性断裂的拐折部位;③ 两组断裂交会部位及分支断裂构造。在这些构造部位,由于成矿流体的瞬间降温降压作用,使其中的金得以从流体中分离沉淀,形成矿床。
在研究区内,多拉纳萨依金矿受北西向玛尔卡库里断裂的近南北向分支断裂带控制,赛都、吉拉拜、阿克吐拜克金矿床及阿克别依提矿点均受到与区域构造线一致的北西向断裂带的控制。

区域构造演化与金矿床的成矿作用

6. 成矿后断裂的破矿作用

成矿后的断裂主要是NE向和NW向两组,其断裂面平整,顺扭和反扭,组成共轭平移断层或裂隙,无任何矿化和蚀变现象,并切割金矿化带,断距几米到20m不等。黄金坪矿区断距一般小于5m,三碉矿区一般小于10m,可造成矿带和矿体错移和重复,破坏矿带和矿体的连续性,改变了原始产状,对勘查和开采有一定影响。成矿后断裂的组合形式反映其是东西向挤压作用所致。

7.  环形构造与金矿床的形成

环形构造,是地质界近些年来流行着的一个定义较为模糊的概念。有时它是多组有差别的构造形迹呈环形或在环形区域内的集合,有时又包括了一部分现在没有被查明而在平面地质图上呈环状出现的构造现象。前者如以一定地区为中心的放射性断层、裂隙体系,或者在其上还有环状断层、裂隙、褶皱体系重叠,这些断层和裂隙体系中可能有一部分至全部或完全没有被岩脉或矿脉充填;这些构造形迹的力学性质,以及它们和其中充填物的形成时代,都可以完全不同。后者如不同时代的地层呈环状或近环状分布(实际是穹隆或构造天窗),或航片、卫片上没有被核查的环状影像等。它们在平面上的环形有时并不标准,在剖面上或上凸,或下凹。已查明成因的,在较小范围内者多数为侵入岩浆岩体穹隆、盐丘之类穹隆、生长性火山口或破火山口、爆破角砾岩筒和陨石坑等,在较大范围内者则为拱裂或裂谷等。
在地洼构造单元中,不仅拱裂作用和裂谷作用发育;而且在多构造阶段、多期次构造-岩浆作用下形成的断层、裂隙、褶皱和岩脉、矿脉等,具有多种产状、多种力学性质和多种组合方式等。因而,在其中环形构造相当发育,并以由拱裂作用、裂谷作用、侵入岩浆作用、火山作用形成者及在不同构造阶段或不同构造期次中形成的多产状、多力学性质构造形迹交叉、组合而成的为主。其中,地洼阶段侵入岩浆岩体形成的环状穹隆和浅成-超浅成次火山作用形成的爆破角砾岩筒,以及由地洼阶段构造-岩浆作用活化、叠加和重新组合老构造形迹而成的环形构造等,对地洼型内生金矿产的形成具有较重要意义。
例如,在胶辽地洼区北段辽南地区的前地洼(地槽)构造层中,由于地洼阶段的构造-岩浆作用在较大区域内拱裂隆起,造成许多地洼型内生金矿产地分布在一个大的环形构造中(图4—8)。在没有将邻国朝鲜的类似金矿产地(如平安道造岳金矿床)投影上来的情况下,该环不完整,吴兴华等(1992)将之描绘为口朝东、尾向西的“U”型带,环带内集中了辽南内生金矿产集中区中的丹东、新甸、猫岭-王家崴子、汾水和白云山金矿集中亚区,它们是被金矿产基本上赋存在古元古宇辽河群盖县组及其以下地层中和金矿化地质时代集中在地洼阶段中生代这两点统一到该大环型构造内来的。这种统一主要是由地洼阶段的构造-岩浆作用完成的,它将地球较深处的金等矿质通过活化驱动和岩浆携带等方式向上运移,主要达到在前地洼阶段已沉降到地下一定深度、有变质而不深及在当时具有合适成矿构造的盖县组中及其以下地层中成矿,当时盖县组可能还对成矿溶液的上升和分散趋势起过一定屏蔽作用;而后使该区地块进一步隆升,因此赋矿部位达到近地表或地表,形成目前所见的分布格局。

图4—8 辽南地洼型金矿产地和盖县组构成的大环形(“U”)型构造

(据吴兴华等,1992)
1—元古宇辽河群盖县组分布区;2—其他地质体;3—断层;4—内生金矿床(点);5—内生金矿产集中亚区:Ⅰ—丹东亚区,Ⅱ—新甸亚区,Ⅲ—猫岭-王家崴子亚区,Ⅳ—汾水亚区,Ⅴ—白云山亚区;6—环形构造虚拟界线
在阴山-燕山金成矿带的前地洼构造层中,也有许多环状构造控制地洼阶段内生金矿产的形成和分布。大量中生代内生金矿产分布在环状构造内部或周边(吴珍汉,1993)。这些环状构造,主要与地洼阶段侵入的隐伏岩体(如小营盘、金厂峪、崎峰茶、马架子和窄岭-老米沟等环形构造)和出露岩体(如都山、峪耳崖、下营子、柏杖子、八家子、寿王坟、小寺沟和蔡家营等环形构造)有关。侵入岩体造成的环状构造,有时由侵入岩体本身出露及其上侵时造成的构造和矿产等构成(图4—9);有时呈“体中体”的形式出现(图4—10);有时是由矿化元素呈环状分带表现出来,例如在燕山期对面沟岩株周围,中央为主要由黝铜矿和辉锑矿、其次由黄铜矿和萤石等组成的内带,往外为主要由闪锌矿、其次由雄黄和雌黄等组成的外带(林宝钦等,1992)。

图4—9 地洼阶段早期(印支期)都山花岗质岩体及其外围构造和矿产等构成的环形构造

(据张秋生等,1991)
1—岩墙密集区;2—内生金矿床(点);3—都山岩体的内部相带;4—花岗质卫星岩体;5—韧性剪切带;6—弧形挤压断裂构造带

图4—10 “体中体”侵入岩控制地洼型(哈达庙)内生金矿环形构造

(据郭砚田等,1987)
1—地洼型内生金矿体;2—地洼阶段燕山早期花岗斑岩;3—华力西期岩浆岩侵入体;4—第四系
处东南地洼区SW端的广西省西北高龙金矿床,分布在一个由上古生界地台构造层组成的穹隆构造上,矿体受环型断裂系控制(李存有,1994)。
在内蒙古地洼区和小兴安岭地洼区的大、小兴安岭北部,环形构造是地洼构造层(包括部分元古宇)中最重要的控矿构造之一。根据地层、构造、岩浆岩等分布及遥感、物探资料等(宋长春等,1994),发现主要有罕达气、加格达奇、松岭、三卡、兴隆和富克山等一系列环形构造区;它们与中-新生代岩浆活动的关系密切,在其中广泛发育地洼期火山岩,一些环形构造是由侵入体的分布构成,另一些则是由火山口周围的放射状裂隙、环状裂隙和次火山岩顶部的爆破角砾岩带构成;这些环形构造与区域内生和外生金矿床(点)的空间对应关系明显,许多环形构造内的中生代(包括其砾岩)和元古宙地层普遍被蚀变及矿化(绢云母化、硅化和黄铁矿化等),著名的多宝山斑岩型铜(金)矿床即处在罕达气环形构造中。
在冀西北-辽西一带,还有一些控制地洼型内生金矿产的环形构造与地洼阶段(主要是早白垩世)的古火山口有关,如辽西红石砬子、奈林沟、二道沟和冀西北的三义庄、大科庄等环形构造(吴珍汉,1993)。在古火山口上常有环状断裂、交叉断裂和含金黄铁矿化、硅化及绢云母化等叠加,例如二道沟金矿(刘秉光等,1995)即分布在由中侏罗世-下白垩世火山机构组成的环状构造中,其上有三组交叉断裂叠加;有的为隐爆角砾岩筒等叠加,例如小孤山金矿(图4—11)。

图4—11 小孤山隐爆角砾岩筒与内生金成矿的关系略图

(据高恩忆,1987)
A—平面;B—剖面
1—混合花岗岩;2—隐爆角砾岩;3—角砾状石英斑岩;4—石英正长斑岩;5—正长斑岩;6—霏细岩;7—断层;8—金矿脉;9—剖面线
在浙江省由侏罗-白垩系陆相火山岩为主构成的地洼构造层中,环形构造常成群出现、紧密嵌接和错叠;它们由环状分布的火山岩层、火山盆地边界、火山地堑、火山地垒、火山穹隆、环状断裂构造、辐射状断裂构造、环状侵入体及岩墙、岩脉、矿化蚀变带和环状崩陷的残余陡壁等构成;其中一部分形成于晚白垩世;环形构造的直径自数百米至上百公里;它们主要受基底断裂和区域性断裂控制(水涛,1981)。这些环形构造中的相当一部分与地洼型内生金矿产有关。在浙江省南、北两端福建、山东省甚至整个中国东部中、新生代陆相巨型火山岩带内,也常见到类似的环形构造。例如山东省五莲县七宝山金铜矿床(图4—12),既受巨型的郯庐断裂带控制,又与白垩纪陆相火山盆地中的隐爆火山角砾岩筒有关,角砾岩筒中的原岩,主要是石英闪长玢岩-花岗闪长玢岩和辉石二长-闪石闪长岩;岩筒内、外还有两组裂隙叠加,其中一组为环状,绕角砾岩筒分布,另一组为放射状;金、铜矿化体在不同高程上的平面投影中均是椭圆形(周炳煌,1986)。在江苏省中生代(早白垩世)宁芜火山岩盆地东缘,地洼阶段具活动性的方山-小丹阳深大断裂带控制和派生出一些环状、放射状火山机构及其他构造,共同控制该带的浅成热液金银矿床(李光中等,1992)。

图4—12 山东省五莲县七宝山金铜矿床断裂、火山岩和隐爆角砾岩筒组成的环形构造

(据周炳煌,1986)
1—断裂;2—金铜矿体;3—隐爆角砾岩;地层代号:Pt—元古宇,J3l—上侏罗统莱阳组陆相碎屑岩,K1q—下白垩统青山组火山岩,K2w3—上白垩统王氏组陆相碎屑岩

 环形构造与金矿床的形成

8.  金的成矿作用及矿床成因

6.4.1 成矿作用
诺尔特地区金的活化、迁移、沉淀和富集经历了以下作用:
区内多数岩金矿床成矿流体的气相成分中均有大量的CO2、CO、CH4,诺尔特地区的阿克提什坎金矿床流体中CO含量甚至大于H2O,而液相成分中的阴离子,则以  为主。此外,几乎所有矿区在矿化晚阶段均存在钙碳酸盐阶段,主要赋矿层位(泥盆系和石炭系)几乎都发育有厚度不等的碳酸盐层。当含金岩石中的碳酸盐矿物发生高温分解时迅速释放出氧形成强氧化环境,使地质体中的金活化。可见,碳的化合物对区内地层中金的活化起着重要作用。
区内金矿成矿流体液相成分的阴离子有大量的  离子,含量仅次于  ,是成矿流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矿体中主要的载金矿物是硫化物,在诺尔特地区,主要有黄铁矿、毒砂、方铅矿、闪锌矿、辉锑矿等。容矿围岩中黄铁矿的解体既可释放出金,又可增加热液流体中的总硫浓度。同时,区内各种岩石中广泛存在各类含铁矿物,铁元素的氧化-还原反应亦可加强岩石中金元素的迁移作用。这种作用反映在诺尔特地区的阿克提什坎体现为金矿化体局部与铁矿化体相邻。
另外,在金矿成矿流体中Cl-含量也相对较高,Cl2的氧化还原反应可造成氧化环境,使金氧化,可见,Cl2对金的活化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金元素活化后以Au+[HCO3]-、Na+[Au3+(SO4)2]-、Na[Au+(S2O3)]-、Na+[Au+(HS)2]、Au+[AsS2]、Au+[SbS2]-和Na+[AuS]-等形式迁移。金元素活化后形成的配合物类型主要取决于成矿流体成分和成矿物理化学环境,不同的流体成分和不同的环境形成的配合物也不相同。区内金矿床成矿的物理化学环境为富碱质的中性—弱碱性、强还原、中低温环境,实验证明上述配合物在这种环境中是稳定的(王秀璋,1985)。根据实验,在碱性流体中加入砷和锑的硫化物后,金的溶解度可增加2~3个数量级(Crigoyeva和Suknera,1981)。区内地层中砷、锑含量较高,同时,矿床的矿石中均有大量的砷、锑的硫化物,微量元素呈Au-As组合。另外,成矿流体主要成分为  等离子,并且硫、砷、锑矿物是矿石中重要载金矿物和金共生矿物。以上证据表明金是以上述配合物的形式进行迁移的。
金是在中低温条件下沉淀的。根据成矿阶段形成温度的测定结果,诺尔特地区金矿床的成矿温度从不含金或者贫金的早期阶段,经成矿主阶段到晚阶段呈波动式下降,成矿温度范围在160~330℃之间,其中主成矿阶段(石英-硫化物阶段)的形成温度在200~330℃之间。
矿床定位。诺尔特地区金矿的赋矿层位主要为下石炭统红山嘴组地层,容矿围岩以碎斑熔岩和晶屑凝灰岩为主。这是由于热液成矿要求围岩有适当的孔隙度,同时,弱碱性的成矿热液中稳定的配合物在相对酸性的火山岩中易于分解,金易于被还原并沉淀。此外,地层的层界面以及岩性界面往往是有利的成矿部位。
6.4.2 矿床成因
综上所述,诺尔特地区金-多金属矿化成矿模式概括如下:
(1)晋宁期,本区基底构造层形成。早期在乌恰、富蕴一带出现基性—中基性火山岩,晚期在库威、可可托海一带发育滨海—浅海相碎屑沉积岩,并有少量中基性火山岩。

图6-3 诺尔特地区金-多金属矿床成矿模式图

1—基底库威群;2—上泥盆统第1岩性段:英安岩、英安质凝灰岩;3—上泥盆统第2岩性段:英安质晶屑凝灰岩、硅质岩;4—上泥盆统第3岩性段:细砂岩夹层凝灰岩;5—上泥盆统第4岩性段:砂岩、粉砂岩;6—下石炭统第1岩性段:砂岩、粉砂岩、灰岩夹碎斑熔岩;7—下石炭统第2岩性段:粉砂岩、石英砂岩、夹炭质粉砂岩、灰岩;8—下石炭统第3岩性段:碎斑熔岩、晶屑凝灰岩、火山角砾岩;9—前燕山期花岗岩;10燕山期花岗岩;11—金-多金属矿床;12边界断裂;13—断层;14—岩性段界面;15—大气降水;16岩浆水
(2)加里东晚期,由于构造挤压,中地壳部位发生部分熔融,岩浆侵入形成黑云母花岗岩和二云母花岗岩。
(3)华力西早期,区内形成一套晚泥盆世细碎屑岩,同时由于短暂拉张,基底发生部分熔融形成中酸性—酸性火山岩,诺尔特地区板内断陷火山盆地开始形成;华力西中期,区内形成一套早石炭世浅海、滨海相的碎屑岩、生物灰岩,同时,基底部分熔融形成一套陆相酸性—中酸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上述过程形成的泥盆纪和石炭纪火山沉积地层构成了本区金矿床的矿源层。此外,有华力西中、晚期岩浆侵入活动发生。
(4)燕山期,由于南北向构造挤压,本区地壳发生活化,基底部分熔融作用形成的酸性岩浆浅成定位。岩浆演化过程中释放的热能驱使含矿岩浆热液和大气降水混合构成的热液系统发生对流循环,使矿源层中的成矿物质发生活化进入成矿热液系统,迁移至有利构造部位沉淀、富集、成矿(图6-3)。
诺尔特地区金-多金属矿床属于与岩浆活动有关的中低温热液矿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