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福田?

2024-05-16 19:47

1. 什么是福田?

凡敬侍佛、僧、父母、悲苦者,皆可得福德、功德,犹如农人耕田,能有收获,故以田为喻,则佛、僧、父母、悲苦者,即称为福田。《正法念处经》、《大方便佛报恩经》载,佛为大福田、最胜福田,父母为三界内的最胜福田。《大智度论》云:受恭敬的佛法僧等,称为敬田;受报答的父母及师长,称为恩田;受怜悯的贫者及病者,称为悲田。以上三者,合称三福田。
在历史岁月中,善良的人们总是通过某种途径,到达幸福的目的。那漫长的探索中,有幸遇上了佛法,有缘亲近善人知识,逐渐了解到,欲求幸福,必须“种福田”。“种福田”是佛教尤其是大乘佛教,首当其中提出来的。它跨越地域,家族,宗族社会的民间公益事业,于修桥补路,放生护生,念经普渡等在灾荒或战乱年代,各寺院道场的僧人,普遍实施,救困扶危,以广“种福田”利益社会,造福人类,普渡众生,证“无生忍”。福田是比喻。“田”含有长生和收获的意思;“福田”即可生福德之田。凡敬待福田(佛,僧,父母师长,悲苦者)即可收获功德福报。“种福田”的思想理论依据是有其历史考证的。《佛说诸德福田经》释迦牟尼佛号召:“广施七法”。一者兴立佛图僧房堂阔;二者果园浴池,诸术清凉;三者常施医药疗救众病;四者作坚固船,济度人民;五者安桥梁过度赢弱;六者近道作井渴乏得饮;七者造作圊厕,施便利处。敦煌壁画中有两幅仅有的《福田经变》,可以让我们有缘对“广施七法”获得直观而形象的认识。《认识经变》就是在它生动形象地反映了佛教在社会公益事中的所作所为,也是不可多得的理论文献和历史依据。佛在《大智论》把福田分为二种:一,以受恭敬之佛法僧为对象的“敬田”;二,以受怜悯之贫,病者对象的“悲田”。还有“三福田”(慧田,敬田,恩田)“八福田”“看病福田”等多种,但都不出悲敬二大福田。佛在《像法决疑经》中说:“我于经中处处说布施。欲令出家众修慈悲心,布施贫苦,孤老乃至饿狗,我诸弟子不解我意专施敬田,不施悲田,敬都即是敬佛法僧宝,悲田者贫穷老乃至蚊子,此二种田悲田最胜。”这种强调救助悲苦众生的悲田思想,就是佛教慈善救济的“种福田”的理论指导依据。隋唐时期的“天尽藏院”,唐朝的“悲田养病坊”武则天女王,于长安年间(701-704)令全国设立“慧田院”(种福田)以收容孤儿及孤老,施予安养和治疗。武宗的“会昌发难”之时仍未废止。宋朝改为“福田院”,宋徽宗又改为“居养院”。所以说医院的起源与佛教密切有关,不是没有道理的。元朝又改为“解典库”。佛教特有的“斋会”就是赈灾救济(布施方式) - 不分道俗,贫富平等,设斋施食法会,由寺院或斋主承担全部费用。佛教徒一直是历史中扶贫济因的急先锋。南北朝时期,有位名叫法进的和尚,舍身救饥,以至感动官方,而达到朝野上下赈饥的目的。隋末兵慌马乱之际,东都洛阳,沙门法素,不忍城中百姓饥饿想望,变卖一金佛像换米赈灾。唐朝的昙选法师在兴国寺前,煮米施粥亲手周济贫饥。四川成都开照寺的鉴源和尚,施千人食,分与饥人。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饶州僧绍禧,行者智修煮粥,共瞻五万一千三百六十五人。另有僧法传,行者共聚三万八千五百一十六人。四人分别被朝廷召令赐紫金衣及度牒。佛教的慈善事业,促进了中国相应的经济组织和制度的发展。寺院在“陶铸圣凡,养育才器......教化之所出”。历史上如范仲淹,吕蒙正,韩亿,李若谷,王安石等名儒,在寺院苦读,一举成名为千古之名流。千百年来,佛教徒秉承佛陀教诲,本着“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济世精神和情怀,为社会为人群奉献着慈悲之心而广“种福田”。民国二十八年(1939)上海佛教同仁会,前后五年,得免费吃粥的贫民总数达千余万人。新中国成立至今,党和国家实施赈灾福利事业特别重视,其范围之广,人数之多,超越历史上任何时代。佛教徒又是首当其中,虚云和尚为抗日阵亡解放战争等阵亡的战士,念经施食法会超度。改革开放以来历次重大自然灾害,党和国家领导人亲赴赈灾前线,不分种族和国界,中国政府和人民都给予无私的援助,佛教界又是起在前面,例如印度洋海啸之时,中国的佛教徒捐款最多,最及时,佛教徒是爱国爱教,知恩报恩,“与时俱进”,未辱佛陀种福田的光荣使命。种福田正是佛教慈悲观念,善恶报应思想及其延伸出来的福田思想,时代在前进,挑战和机遇并存,要种的福田很多,必须牵一点而动全身。从点滴做起,先从心中之“福田”,处处都能福田种,处处都可种福田。行,住,坐,卧,处处要广结善缘,广种福田“不问收获,只管耕耘”,日月有穷,虚空无尽,自他俱利,福德无量。
有一回释迦牟尼佛向一位农夫托钵,农夫却对佛陀说:「我耕田种谷,所以有饭吃;你不耕田种谷,何以要饭吃?」佛陀说:「我也耕田种谷,我是在所有的众生心中种田,播下善种子,善根会发芽茁壮;而你布施给我,就象是在种福德田,当我度众生时,你的供养便在其中。」有些人为求五福临门而求神拜佛,认为三妻四妾、儿孙满堂、华厦百间、良田千亩就是福;其实如果有福而不惜福,只是享福挥霍,这是浪费自己的福报,福享尽就没了。从佛教的观点,对福报有四种态度:惜福、知福、培福及种福。知足常乐,称为知福;需要的东西够用就好,不浪费,这是惜福;福报不足的人继续培福;没有福报的人努力种福。
福少的人,虽然自己拥有的资源少,但也能造福。布施一毛钱,随喜一句美言、一句关爱的话、一个同情的安慰,都是在造福;所以即使在穷途末路的时候,多说感恩、感谢的话,这也是种福田;看到别人做好事心生欢喜,心里没有忌妒,也是种福田。因此,种福田不在于钱多钱少,有钱没钱,有势没势,力量大力量小,凡是能给人方便、给人无畏、给人安慰,都是在种福田。
一般人认为自己所拥有的,都是凭自己的资本、头脑、双手、血缘关系、社会关系,以及身分的人际关系获得的,所以应该是自己的福报,没有理由要和别人分享;他们认为所拥有的是凭自己本领赚的,别人没有本领是活该。会有这样想法的人,多半不知培福、种福,一旦福报享尽,便是无福的人,所以有「富贵不过三代」之说。有力量的人,应该藉此来照顾他人,照顾一个也好,照顾两个也好,除了被照顾的人会感谢你,你也会因此得到福报。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从我们出生以后,不论付出的是智慧或劳力,其实都极为有限,所拥有的知能、福报,也不是自己一个人创造的,是属于同时代中的大家所促成的,所以有福的人,应该分享给大家,而不是自己独享,这才称为真有福报。如果能体认到我们所拥有的东西,其实都是社会大众所共有的,自己是在为大众管理财富资源,在管理阶段应该要让大家得到福利,这就是种植福田。
有些企业家被员工骂、被员工斗,老板们觉得员工很可恶、忘恩负义,养他们还被欺负,这其实是双方面的问题。员工可能得寸进尺,不顾老板的经营成本;老板也要自我检讨,是不是对员工太过苛刻,给的福利太少。懂得经营的老板,会厚待员工;体贴老板的员工,会把工作当做自己的事业。身为老板的人必须知道,自己是替大家在做管理,要和员工同甘共苦、共患难,有了盈余则要和员工利益同享;而员工跟经营者之间,也要有生命共同体的观念,体认唇齿相依、血肉相连的道理。劳资双方能同甘共苦,为整体社会做出奉献,这就是合作来种福田的方式。
今天的社会,除了特殊地区的特殊状况,多半的人都还没到三餐不继的地步;所以在知福、惜福的过程中,更要懂得培福及种福。将每月所得做妥善的分配,经营者在不影响营运的范围内,应该要将一部分财力作为慈善公益之用;一般大众在不影响日常生活的原则之下,应该积极投入种福培福的活动,那就是最快乐的事了。
收获是由播种而来,我们想要在人生中拥有福报,就要在深信因果的前提下广种福田。福田有三。首先是恩田,对有恩于我们的一切,都要怀着感恩的心去报答,包括父母恩、师长恩、国土恩和众生恩。父有慈恩,母有悲恩,他们不仅给予我们生命,并将我们养育成人,为三界中最胜之福田。而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师长的教诲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我们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生存技能的培养,都来自师长的教育。国土恩也是我们要铭记在心的,因为国家为我们提供了生存的空间,提供了安全和福利的保障。再就是众生恩,世间生活是缘起的,要依赖各种条件,对一切有恩于我们的众生,都要知恩报恩。我们不仅对人类要怀有感恩之心,对哺育我们的自然也要心怀感恩。一个心怀感恩的人,看到太阳升起时会有感激之心;听到鸟儿鸣叫时会有欣喜之情。否则就会忽略这一切的存在,更不会懂得去珍惜,去善加呵护。
其次是悲田,就是从慈悲心出发,尽自己所能帮助千千万万需要帮助的人。在菩萨道的修行中,利他与自利是一体的。当我们帮助他人的时候,所付出的爱心和努力,就播下了善的种子。这不仅能使他人获得利益,同时也能使我们完善自己的道德,升华自己的人格。
第三是敬田,即恭敬一切应当恭敬的人,这里主要指佛、法、僧三宝。因为有佛陀作为我们修行的榜样,有佛法作为我们修行的指南,有僧团作为我们修行的依怙,我们才能在生死流转中获得真实的依靠和解脱的途径。因此,三宝对我们可谓恩同再造。我们应当以至诚的心礼敬三宝,有一分虔诚,就能获得一分佛法的受益。 

什么是福田?

2. 福田为什么是福田?

深圳福田以前是养鸡养鸭的,有着悠久的养殖,做鸡做鸭的传统。
成千上万的鸡鸡鸭鸭拉出来的屎埋藏在一片农田里面堆肥,福泽一番良田沃土,所以取名曰:福田。
如今深圳福田热情堪比东京热情还要热,这与福田悠久的做鸡做鸭传统分割不了的呢。
作为全球第二大屠宰场,深圳出产的鸡鸡鸭鸭,皆由福田JC亲自登门上访热情调教,根据不同的市场需求挑选本地或异地在深圳福田精心繁育出来的二代优质鸡鸡鸭鸭,每一只福田生产的鸡鸡鸭鸭都有等级序列,更优秀的福田鸡鸡鸭鸭供应给军队、公司、企业,团餐、工作餐,物美价廉甜美多姿,新鲜稚嫩。深圳福田的鸡深圳福田的鸭,吃了你别想家。
现在深圳福田正在将优质的做鸡做鸭传统申请成为深圳福田历史文化遗产。从世人所津津乐道的皇岗、上下沙、岗厦、香蜜湖、梅林到大鹏半岛,优秀的鸡鸭养殖奋斗传统不畏艰险已经内化为每个深圳人的基因而得以传承。现在为数众多的媒体公司正在将深圳福田优良的做鸡做鸭传统用纪录片的方式重燃表现出来,在不同的场景使用不同的深圳产鸡鸡鸭鸭营造出堪比日本顶级人性观察大师的精致画面感。
据闻,市民中心、莲花山公园一带,以前就是转门埋葬鸡鸡鸭鸭宝贵躯体的地方。
为深圳福田崛起而贡献出鲜红生命的鸡鸡鸭鸭数以亿记,使得深圳福田这朵白莲花绽放得如此妖艳动人。

3. 什么是福田?

凡敬侍佛、僧、父母、悲苦者,皆可得福德、功德,犹如农人耕田,能有收获,故以田为喻,则佛、僧、父母、悲苦者,即称为福田。《正法念处经》、《大方便佛报恩经》载,佛为大福田、最胜福田,父母为三界内的最胜福田。《大智度论》云:受恭敬的佛法僧等,称为敬田;受报答的父母及师长,称为恩田;受怜悯的贫者及病者,称为悲田。以上三者,合称三福田。
在历史岁月中,善良的人们总是通过某种途径,到达幸福的目的。那漫长的探索中,有幸遇上了佛法,有缘亲近善人知识,逐渐了解到,欲求幸福,必须“种福田”。“种福田”是佛教尤其是大乘佛教,首当其中提出来的。它跨越地域,家族,宗族社会的民间公益事业,于修桥补路,放生护生,念经普渡等在灾荒或战乱年代,各寺院道场的僧人,普遍实施,救困扶危,以广“种福田”利益社会,造福人类,普渡众生,证“无生忍”。福田是比喻。“田”含有长生和收获的意思;“福田”即可生福德之田。凡敬待福田(佛,僧,父母师长,悲苦者)即可收获功德福报。“种福田”的思想理论依据是有其历史考证的。《佛说诸德福田经》释迦牟尼佛号召:“广施七法”。一者兴立佛图僧房堂阔;二者果园浴池,诸术清凉;三者常施医药疗救众病;四者作坚固船,济度人民;五者安桥梁过度赢弱;六者近道作井渴乏得饮;七者造作圊厕,施便利处。敦煌壁画中有两幅仅有的《福田经变》,可以让我们有缘对“广施七法”获得直观而形象的认识。《认识经变》就是在它生动形象地反映了佛教在社会公益事中的所作所为,也是不可多得的理论文献和历史依据。佛在《大智论》把福田分为二种:一,以受恭敬之佛法僧为对象的“敬田”;二,以受怜悯之贫,病者对象的“悲田”。还有“三福田”(慧田,敬田,恩田)“八福田”“看病福田”等多种,但都不出悲敬二大福田。佛在《像法决疑经》中说:“我于经中处处说布施。欲令出家众修慈悲心,布施贫苦,孤老乃至饿狗,我诸弟子不解我意专施敬田,不施悲田,敬都即是敬佛法僧宝,悲田者贫穷老乃至蚊子,此二种田悲田最胜。”这种强调救助悲苦众生的悲田思想,就是佛教慈善救济的“种福田”的理论指导依据。隋唐时期的“天尽藏院”,唐朝的“悲田养病坊”武则天女王,于长安年间(701-704)令全国设立“慧田院”(种福田)以收容孤儿及孤老,施予安养和治疗。武宗的“会昌发难”之时仍未废止。宋朝改为“福田院”,宋徽宗又改为“居养院”。所以说医院的起源与佛教密切有关,不是没有道理的。元朝又改为“解典库”。佛教特有的“斋会”就是赈灾救济(布施方式) - 不分道俗,贫富平等,设斋施食法会,由寺院或斋主承担全部费用。佛教徒一直是历史中扶贫济因的急先锋。南北朝时期,有位名叫法进的和尚,舍身救饥,以至感动官方,而达到朝野上下赈饥的目的。隋末兵慌马乱之际,东都洛阳,沙门法素,不忍城中百姓饥饿想望,变卖一金佛像换米赈灾。唐朝的昙选法师在兴国寺前,煮米施粥亲手周济贫饥。四川成都开照寺的鉴源和尚,施千人食,分与饥人。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饶州僧绍禧,行者智修煮粥,共瞻五万一千三百六十五人。另有僧法传,行者共聚三万八千五百一十六人。四人分别被朝廷召令赐紫金衣及度牒。佛教的慈善事业,促进了中国相应的经济组织和制度的发展。寺院在“陶铸圣凡,养育才器......教化之所出”。历史上如范仲淹,吕蒙正,韩亿,李若谷,王安石等名儒,在寺院苦读,一举成名为千古之名流。千百年来,佛教徒秉承佛陀教诲,本着“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济世精神和情怀,为社会为人群奉献着慈悲之心而广“种福田”。民国二十八年(1939)上海佛教同仁会,前后五年,得免费吃粥的贫民总数达千余万人。新中国成立至今,党和国家实施赈灾福利事业特别重视,其范围之广,人数之多,超越历史上任何时代。佛教徒又是首当其中,虚云和尚为抗日阵亡解放战争等阵亡的战士,念经施食法会超度。改革开放以来历次重大自然灾害,党和国家领导人亲赴赈灾前线,不分种族和国界,中国政府和人民都给予无私的援助,佛教界又是起在前面,例如印度洋海啸之时,中国的佛教徒捐款最多,最及时,佛教徒是爱国爱教,知恩报恩,“与时俱进”,未辱佛陀种福田的光荣使命。种福田正是佛教慈悲观念,善恶报应思想及其延伸出来的福田思想,时代在前进,挑战和机遇并存,要种的福田很多,必须牵一点而动全身。从点滴做起,先从心中之“福田”,处处都能福田种,处处都可种福田。行,住,坐,卧,处处要广结善缘,广种福田“不问收获,只管耕耘”,日月有穷,虚空无尽,自他俱利,福德无量。
有一回释迦牟尼佛向一位农夫托钵,农夫却对佛陀说:「我耕田种穀,所以有饭吃;你不耕田种穀,何以要饭吃?」佛陀说:「我也耕田种穀,我是在所有的众生心中种田,播下善种子,善根会发芽茁壮;而你布施给我,就象是在种福德田,当我度众生时,你的供养便在其中。」有些人为求五福临门而求神拜佛,认为三妻四妾、儿孙满堂、华厦百间、良田千亩就是福;其实如果有福而不惜福,只是享福挥霍,这是浪费自己的福报,福享尽就没了。从佛教的观点,对福报有四种态度:惜福、知福、培福及种福。知足常乐,称为知福;需要的东西够用就好,不浪费,这是惜福;福报不足的人继续培福;没有福报的人努力种福。
福少的人,虽然自己拥有的资源少,但也能造福。布施一毛钱,随喜一句美言、一句关爱的话、一个同情的安慰,都是在造福;所以即使在穷途末路的时候,多说感恩、感谢的话,这也是种福田;看到别人做好事心生欢喜,心里没有忌妒,也是种福田。因此,种福田不在于钱多钱少,有钱没钱,有势没势,力量大力量小,凡是能给人方便、给人无畏、给人安慰,都是在种福田。
一般人认为自己所拥有的,都是凭自己的资本、头脑、双手、血缘关系、社会关系,以及身分的人际关系获得的,所以应该是自己的福报,没有理由要和别人分享;他们认为所拥有的是凭自己本领赚的,别人没有本领是活该。会有这样想法的人,多半不知培福、种福,一旦福报享尽,便是无福的人,所以有「富贵不过三代」之说。有力量的人,应该藉此来照顾他人,照顾一个也好,照顾两个也好,除了被照顾的人会感谢你,你也会因此得到福报。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从我们出生以后,不论付出的是智慧或劳力,其实都极为有限,所拥有的知能、福报,也不是自己一个人创造的,是属于同时代中的大家所促成的,所以有福的人,应该分享给大家,而不是自己独享,这才称为真有福报。如果能体认到我们所拥有的东西,其实都是社会大众所共有的,自己是在为大众管理财富资源,在管理阶段应该要让大家得到福利,这就是种植福田。
有些企业家被员工骂、被员工斗,老板们觉得员工很可恶、忘恩负义,养他们还被欺负,这其实是双方面的问题。员工可能得寸进尺,不顾老板的经营成本;老板也要自我检讨,是不是对员工太过苛刻,给的福利太少。懂得经营的老板,会厚待员工;体贴老板的员工,会把工作当做自己的事业。身为老板的人必须知道,自己是替大家在做管理,要和员工同甘共苦、共患难,有了盈余则要和员工利益同享;而员工跟经营者之间,也要有生命共同体的观念,体认唇齿相依、血肉相连的道理。劳资双方能同甘共苦,为整体社会做出奉献,这就是合作来种福田的方式。
今天的社会,除了特殊地区的特殊状况,多半的人都还没到三餐不继的地步;所以在知福、惜福的过程中,更要懂得培福及种福。将每月所得做妥善的分配,经营者在不影响营运的范围内,应该要将一部分财力作为慈善公益之用;一般大众在不影响日常生活的原则之下,应该积极投入种福培福的活动,那就是最快乐的事了。
收获是由播种而来,我们想要在人生中拥有福报,就要在深信因果的前提下广种福田。福田有三。首先是恩田,对有恩于我们的一切,都要怀着感恩的心去报答,包括父母恩、师长恩、国土恩和众生恩。父有慈恩,母有悲恩,他们不仅给予我们生命,并将我们养育成人,为三界中最胜之福田。而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师长的教诲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我们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生存技能的培养,都来自师长的教育。国土恩也是我们要铭记在心的,因为国家为我们提供了生存的空间,提供了安全和福利的保障。再就是众生恩,世间生活是缘起的,要依赖各种条件,对一切有恩于我们的众生,都要知恩报恩。我们不仅对人类要怀有感恩之心,对哺育我们的自然也要心怀感恩。一个心怀感恩的人,看到太阳升起时会有感激之心;听到鸟儿鸣叫时会有欣喜之情。否则就会忽略这一切的存在,更不会懂得去珍惜,去善加呵护。
其次是悲田,就是从慈悲心出发,尽自己所能帮助千千万万需要帮助的人。在菩萨道的修行中,利他与自利是一体的。当我们帮助他人的时候,所付出的爱心和努力,就播下了善的种子。这不仅能使他人获得利益,同时也能使我们完善自己的道德,升华自己的人格。
第三是敬田,即恭敬一切应当恭敬的人,这里主要指佛、法、僧三宝。因为有佛陀作为我们修行的榜样,有佛法作为我们修行的指南,有僧团作为我们修行的依怙,我们才能在生死流转中获得真实的依靠和解脱的途径。因此,三宝对我们可谓恩同再造。我们应当以至诚的心礼敬三宝,有一分虔诚,就能获得一分佛法的受益。 

什么是福田?

4. 什么是“福田”?

1 世间人多求福,有几个人真正认识福田?世间人所修的是痴福,不是真正福田,真正的福田是孝亲尊师。2 佛在经上给我们讲三种福田:第一个恩田:父母。对父母不孝顺,对父母没有尽到孝养,你的福从哪来?3 第二个是敬田:三宝。有一些人恭敬三宝,存心不善,他为什么恭敬?听说佛门里一本万利,所以他来恭敬。4 他在家不恭敬父母,他跑来恭敬法师,认为什么?佛门里种福马上可以发大财,这是存心错误。佛教给我们恭敬是依教奉行,这叫敬。5 我们对佛拜不拜没有关系,为什么?那是形式。天天见到佛,顶礼磕头,不能把佛的教训记住,不能依教奉行,一点用处都没有,将来该堕地狱还是要堕地狱。6 不能说我在佛面前磕了多少头,这可以不堕地狱了,没这个道理。所以形式实在讲不是真正重要,真正重要是依教奉行。老师教我们怎么做,我们真的做到了,这叫恭敬,这叫尊师。7 第三种悲田,救济一切苦难的众生。我们想想今天世界众生哪一个不苦?哪一个没有灾难?个个都有。所以真正的福田是社会、是众生,你能够为社会造福,能够帮助一切众生,你将来的福报源源不断,你想像不到!8 这三种是福田,你要修福,你要懂得在这三大类里面修,你才真正种得了福。但是这个事情要是没有人教,谁懂得?

5. 福田在哪里?

深圳有10个区。
8个区:福田区、罗湖区、南山区、宝安区、龙华区、龙岗区、坪山区、盐田区。2个功能区:大鹏新区、光明新区。

福田在哪里?

6. 深圳有几个福田

按照行政区划,深圳有1个福田区;
路名有一个福田路;
有多个大厦—— 
 福田外贸大厦 地址:深南中路3011
 福田大厦商务中心 地址:深南中路3009号
 福田商业大厦 地址:福华路18号
 福田科技大厦 地址:松岭路1号
 福田花园大厦 地址:福田福田新洲南路与福强路交汇
 福田环庆大厦 地址:福田村牛巷坊111号 
 福田高新技术中心杰大厦 地址:松岭路4号
 福田市场大厦地
……

7. 福田的定义

‘福田’的梵语为pun!ya-Ks!etra,巴利语为 pun~n~a-kkhetta。谓可生福德之田;凡敬侍佛、僧、父母、悲苦者,即可得福德、功德,犹如农人耕田,能有收获,故以田为喻,则佛、僧、父母、悲苦者,即称为福田。据正法念处经卷十五、大方便佛报恩经卷三等载,佛为大福田、最胜福田,而父母为三界内之最胜福田。据优婆塞戒经卷三供养三宝品、像法决疑经、大智度论卷十二、华严经探玄记卷八等载,受恭敬之佛法僧等,称为敬田(恭敬福田、功德福田);受报答之父母及师长,称为恩田(报恩福田);受怜悯之贫者及病者,称为悲田(怜愍福田、贫穷福田)。以上三者,合称三福田。  又据大方便佛报恩经卷五载,有所求而为者,称为有作福田,如父母、师长;无所求而为者,称为无作福田,如诸佛、菩萨等。以上二者称为二种福田。关于二种福田尚有中阿含卷三十福田经所说之学人田(修行中之圣者),与无学人田(得究极之圣者);以及敬田与恩田,悲田与敬田等多种。另有阿毗昙甘露味论卷上布施持戒品所说之大德田(相当于敬田)、贫苦田(相当于悲田)、大德贫苦田等三种田。俱舍论卷十八则说趣田(畜生等)、苦田(贫者等)、恩田(父母等)、德田(佛等)等四种田。又智顗于菩萨戒义疏卷下列举出佛田、圣人田、僧田、和尚田、阿阇梨田、父田、母田、病田等八种田(八福田)。  依成实论卷一福田品之说,二十七贤圣断尽贪、恚等诸烦恼,其心空而不起烦恼恶业,所得禅定皆清净而永离诸烦恼,弃舍忧乐,又能断除五种心缚,成就八种功德田,并以七定护持善心,灭尽七种漏,具足戒等七净法,成就少欲知足等八功德,复以能度彼岸、精勤求度等,称为福田。  又据首楞严三昧经卷下载,具足‘十法行’者称为真实福田,即:(一)住于空、无相、无愿之解脱门而不入法位,(二)见知四谛而不证道果,(三)行八解脱而不舍菩萨行,(四) 能起宿住、死生、漏尽等三种智证明而行于三界,(五)能现声闻形色威仪而不随音教从他求法,(六)现辟支佛形色威仪而以无碍辩才说法,(七)常在禅定而能现行一切诸行, (八)不离正道而现入邪道,(九)深贪染爱而离诸欲一切烦恼,(十)入于涅槃而生死不坏不舍。  由前述可知福田说有多种,然以佛及圣弟子为福田者为其根本,据此而称阿罗汉为应供,其后即有三宝之敬田、贫穷者之悲田等名称。我国向重敬、悲二田,多行供养惠施。依广弘明集卷二十八启福篇道宣之序言,今论福德乃以悲敬为始,悲则能哀矜苦趣之艰辛,欲愿拔济彼等出离;敬则知佛法难遇,能信仰弘布之。[杂阿含经卷三十五、长阿含卷六小缘经、小品般若经卷八、新华严经卷十三、四分律卷二、大智度论卷四、阿毗达磨藏显宗论卷二十三、无量寿经义疏卷上(慧远)、梵网经菩萨戒本疏卷五(法藏)、释氏要览卷中、法苑珠林卷二十一、卷三十三、翻译名义集卷四](请参阅《佛学大词典 》)  附:【福田】《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术语)田以生长为义,于应供养者供养之,则能受诸福报,犹如农夫播种于田亩,有秋收之利。故名福田。探玄记六曰:‘生我福故名福田。’无量寿经净影疏曰:‘生世福善如田生物,故名福田。’【福田】《 陈义孝佛学常见辞汇》田以生长为义,人若行善修慧,犹如农夫于田下种,能得福慧之报,故名福田。【福田(梵pun!ya-ks!etra,巴pun~n~a-khetta,藏bsod-nams-shin%)】《中华佛教百科全书》谓能生福德之田。即散播布施、供养等之种子,则能结福德之实,故以田地喻之。如行布施时,接受布施者称为福田。《大智度论》卷四谓佛、辟支佛、阿罗汉皆是福田,以其烦恼尽而无余故。《中阿含》卷三十〈福田经〉谓世中之学人、无学人能正其身,口、意亦复然,是为良田,施彼则得大福。《诸德福田经》说僧众之中有五德者,名为福田,供之得福,进可成佛,文云(大正16·777a)︰‘何谓为五︰一者发心离俗,怀佩道故。二者毁其形好,应法服故。三者永割亲爱,无适莫故。四者委弃躯命,遵众善故。五者志求大乘,欲度人故。以此五德,名曰福田。’又,《成实论》卷一〈福田品〉谓二十七贤圣为福田,以其断尽贪恚等诸烦恼,其心空,不起烦恼恶业,得不作法,所得禅定皆清净,永离诸烦恼,弃舍忧乐,又能断除五种心缚,成就八种功德,以七定善护心,又尽灭七种漏,具足戒等七净法,成就少欲知足等八功德,又能度彼岸,及勤求度,故名福田。《首楞严三昧经》卷下有言,具十法行则称真实福田。如上所述,福田广通学无学三乘人,但其中以佛为最胜福田。

福田的定义

8. 深圳福田进得去吗

您好,很高兴为您服务,亲,稍等一下哈,正在查询中,非常感谢[心]【摘要】
深圳福田进得去吗【提问】
您好,很高兴为您服务,亲,稍等一下哈,正在查询中,非常感谢[心]【回答】
亲,深圳福田低风险地区还是可以进的,但目前中风险地有5个了,没有紧要的事还是暂缓行程哦[心]【回答】
【回答】
希望能够帮到您并祝您生活愉快[心]【回答】
谢谢【提问】
亲,客气了,是应该做的呢,非常感谢您对百度的支持[心]【回答】
亲亲  如果您的问题已经解决,可以击右上角“结束服务”,并给予5星赞点击头像关注我,如果您还有其他不明白的地方,您可以再次向我咨询。非常感谢您的支持与信任,祝您生活愉快!\x14【回答】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