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汇率改革的介绍

2024-05-16 15:28

1. 人民币汇率改革的介绍

人民币汇率改革,是指中国的法定货币人民币在不同的时代,为了适应中国自身发展与对外贸易的需要而不断调整人民币与其他货币的汇率及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变更的过程。

人民币汇率改革的介绍

2. 人民币的汇率改革历程

2005年7月21号,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宣布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当天,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值2%,为8.11:1。此后,人民币对美元每天在0.3%的范围内浮动,非美元货币对人民币汇率每天浮动幅度在1.5%以内。从此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逐渐形成更富弹性的汇率机制。 

  2005年9月23号,央行宣布,从当日起非美元货币对人民币交易浮动幅度扩大到3%。 

  2006年1月4号,我国在银行间外汇市场推出做市商制度。 

  2006年5月15号,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突破8:1的心理关口。 

  2007年1月11号,人民币对美元突破7.8关口,同时13年来第一次贵过港币。 

  2007年5月21号, 央行扩大人民币兑美元日波动区间的上限至0.5%。 

3. 人民币汇率改革的变革历程

1979年至1984年:人民币经历了从单一汇率到双重汇率再到单一汇率的变迁。1985年至1993年:人民币对外币官方牌价与外汇调剂价格并存,向双汇率回归。1994年:中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实行银行结售汇制,取消外汇留成和上缴,建立银行之间的外汇交易市场,改进汇率形成机制。2005年:中国建立健全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人民币汇率1994年以前一直由国家外汇管理局制定并公布,1994年1月1日人民币汇率并轨以后,实施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中国银行,德意志银行等七家银行根据前一日银行间外汇市场形成的价格,公布人民币对美元等主要货币的汇率,各银行以此为依据,在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浮动幅度内自行挂牌。

人民币汇率改革的变革历程

4. 关于中国汇率改革的问题

关于人民币汇率问题,一直是中美贸易摩擦的焦点,也是西方国家围堵和针对中国,并借机发酵政治问题的关键点.尽管中国自2005年实施与美元脱钩的首次汇改以来,已进行了积极务实的努力,5年来人民币已大幅升值21%.但中国还是承受着巨大的国际压力.
    2008年9月的世纪金融海啸重创全球经济,中国及时启动了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及4万亿人民币拉内需,保增长策略.确保中国经济率先复苏,而慢慢走出低谷,并有效减缓了全球经济的衰退压力.以此同时,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似乎也暂时得以缓解.但遗憾的是,作为中国主要出口市场的美国并不罢休,他将自身贸易失衡的原因归咎于人民币币值的低估,频频指责中国操纵人民币汇率,并连续发动以贸易保护为核心的,由轮胎,钢铁,纺织品到纸张等中国出口产品的高关税贸易制裁.而不是检讨自身的产业政策与出口产品结构的失衡.
    随着今年第二次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的临近,美国在中国的强烈抗议声中,对人民币汇率的施压似乎有所收敛,果不其然,5月25日在北京举行的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中,美国派出了规模庞大的高规格代表团,为谋求中国的支持,展现G2对话与深层合作的前景,本轮对话美国没有再将人民币汇率问题作为对话争议的焦点.中国似乎松了一口气.然而,就在本月26日加拿大多伦多G20国峰会前夕,美国政府突然再次施压,软硬兼施策动西方国家迫使人民币升值,意图将中国列入汇率操纵国施加制裁.6月19日中国央行突然宣布将增加人民币汇率弹性,标志着再次启动自2005年7月以来的第二次人民币汇率改革,此举即时受到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广泛和一直好评.6月25日,G20国峰会召开前夜,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已快速升穿6.79元关,报收6.7896兑1美元,再创人民币汇改以来的新高.由于欧元危机阴霾未散,全球经济复苏乏力,中国经济也复苏根基未稳,未来仍充满挑战.人民币再次升值受到西方利益集团的称道,也受到中国内地机构和学者的质疑.但种种迹象表明,中国汇率改革难以避开西方所预设的外交政治雷区,必须,而且已进入与西方战略博弈的新时代和新格局.分析如下:
来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baff520100jroy.html) - 中国汇率改革进入战略博弈新时代_东方剑博_新浪博客 首先,中国一改以往强硬回应的姿态,以柔韧灵活的身段率先出牌,主动迎接西方的挑战,以"增加人民币汇率弹性,启动汇改"表达中国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决心和诚意.人民币汇改仍继续遵循"自主,渐进和可控"的原则,并不意味着人民币将大幅,持续和快速升值,这也不符合中美及全球的经济利益.美国总统奥巴马也坦言:"这是具有建设性意义的一步,并不期待人民币一夜之间升值20%,否则会危害到中美和世界的经济复苏".主动出击,化解压力,是中国汇改思维的战略性转变.
    其次,中国出牌选择了最佳国际时机,就是在6月26日多伦多G20国首脑峰会前夕.原本西方想借人民币汇率问题进一步政治化,将联合迫使人民币升值作为本轮峰会的焦点.中国的及时出招,既为G20国峰会送上一份诚意厚礼,也堵住了西方围攻中国的口实,同时成功将G20国峰会的焦点,归顺到"全球经济持续复苏,欧债危机的化解,全球金融监管及产业经济政策的配置"等主要问题.体现了中国的务实,坦诚与大国责任.
    再次,中国央行宣布增加人民币汇率弹性后,紧随其后财政部亦宣布将取消钢铁类多个出口品种的退税政策.两个政策的推出相辅相承,均着力于外贸环节.此举必将增加中国外贸出口产品的换汇成本,给中国出口业带来冲击.但从国际而言,有助协商解除西方贸易保护壁垒,开展公平竞争;从短期而言,也是对中国外贸出口进行一次压力测试,全球金融海啸困扰下,中国外贸出口复苏强劲,今年1-5月同比增长近5成,外汇储备继续上升,此为进行出口压力测试的最好时机,同时也有助于消化资产泡沫,缓解内地通胀升温压力;从长远而言,取消出口退税的品种多为我国高能耗和高污染产业,伴随汇率改革和出口成本的上升,有利于促进我国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由出口导向型,逐步向内需导向型的转变.
     还有,6月22日中国央行公布:将人民币跨境贸易决算试点(去年7月启动上海和广东等四个城市)扩大至全国20个省市,境外更扩大至全球,即境外试点由原来的港澳、东盟地区扩展至所有国家和地区。这不仅标志着人民币国际化开始提速,同时也是对新一轮汇率改革政策的必要补充.扩大人民币跨境贸易决算的地域范围,并覆盖至全球所有国家,是人民币迅速走向国际化的必要条件,同时也将进一步强化两国双边贸易中货币互换与人民币结算支付功能,短期内可对冲因人民币汇率兑美元升值,而导致的外贸出口成本上升,及汇率波动风险;长期看,可不断增强人民币在国际结算中的储备币地位,为人民币最终走向国际化,抗衡美元风险,打下坚实的基础.
    由上可见,近期中央所采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是十分必要和有效的,也是相互紧密衔接的,时机把握也比较及时到位,展现了中国积极,务实和游刃有余的姿态.标志着中国汇率改革与西方大国间的博弈,已由传统微观领域的贸易摩擦和汇率争执,走向更具宏观视野的战略博弈格局.

5. 人民币汇率改革的基本概念

  人民币汇率改革,是指中国的法定货币人民币在不同的时代,为了适应中国自身发展与对外贸易的需要而不断调整人民币与其他货币的汇率及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变更的过程。
  一、基本概念:
  汇率也称汇价,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货币兑换另一国家或地区货币的比率,是以一种货币表示另一种货币的价格。
  汇率是国际贸易中重要的调节杠杆。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或出售的商品都是按本国或本地货币来计算成本的,汇率的高低直接影响该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成本和价格,直接影响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二、变革历程
  1979年至1984年:人民币经历了从单一汇率到双重汇率再到单一汇率的变迁。
  1985年至1993年:人民币对外币官方牌价与外汇调剂价格并存,向双汇率回归。
  1994年:中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实行银行结售汇制,取消外汇留成和上缴,建立银行之间的外汇交易市场,改进汇率形成机制。
  2005年:中国建立健全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人民币汇率1994年以前一直由国家外汇管理局制定并公布,1994年1月1日人民币汇率并轨以后,实施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中国银行,德意志银行等七家银行根据前一日银行间外汇市场形成的价格,公布人民币对美元等主要货币的汇率,各银行以此为依据,在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浮动幅度内自行挂牌。

人民币汇率改革的基本概念

6. 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的意义?

对宏观经济不会产生紧缩效应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会不会对我国宏观经济产生紧缩效应?专家否定了这种忧虑。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李扬表示,汇率制度变化,但汇率幅度不会有大的变化,因此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不会特别大。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长巴曙松说,汇率升值对经济产生紧缩效应只是一种静态观点,是假定企业对汇率变动不做任何主动调整。但从过去的情况看,中国企业的调整能力很强。而且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汇率升值的过程中往往还伴随着明显的贸易顺差。这是因为企业调整了市场营销策略和提高了竞争力。

  汇率升值后,一部分利润水平较低的企业竞争力将受到很大挑战,但对于其他企业的影响不会很明显。巴曙松还认为,升值降低了进口成本,这促使企业在全球范围内重新组合资源,利用价格调整购买更便宜的资源,也有利于国内消耗资源的减少。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范剑平认为,汇率调整对国民经济是有利的。今年上半年经济增长仍然非常强劲,GDP增长率比9%的潜在增长率还高0.5个百分点。在四大宏观调控目标中,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就业状况良好,唯一不好的就是外贸不平衡。去年下半年以来一直有很大外贸顺差,造成了资金更多地向外向型经济比重大的地区、行业和企业倾斜。而内陆地区在这方面的劣势比较明显,因此与东部地区的差距正在加大。汇率的调整,将使出口放缓,从而协调地区、行业的发展。从企业的角度看,汇率调整也使得技术含量高的出口型企业在竞争中胜出,而过多依靠价格竞争而生存的企业则会被逐步淘汰。

  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则表示,汇率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出口,出口虽然对汇率敏感,但对国际经济增长的大环境更敏感。从总量看,即使汇率升值10%,在没有考虑国际经济增长的情况下,从长期看可能把出口值拉下来10%,短期也就2%左右的影响。如果把国际经济考虑进来的话,中国出口未必下降。因为国际经济增长1%,对我国出口的拉动是6%。

  从结构看,升值主要影响资源密集型的产业如钢铁、有色金属、塑料等,而不是有很强的竞争力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因此,升值有利于改善贸易结构,一定程度上抑制资源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与贸易制裁相比,升值显然是一个更优选择。

  汇率恢复了经济杠杆的本来特征

  此次汇率改革,一个引人注目的地方在于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而是选择若干种主要货币,赋予相应的权重,组成一个货币篮子。参考一篮子货币计算人民币多边汇率指数的变化,对人民币汇率进行管理和调节。

  如何理解这种制度安排?巴曙松认为,这是为了达到我们的政策目标,综合了几种不同的汇率制度之间的功能和优点而形成的。总体上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但政府在进行管理的时候要参考一篮子货币,一方面保持了政府对市场的控制力,另一方面扩大了浮动范围。而且一篮子货币更大的价值在于保持了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在短期内不受冲击。

  巴曙松强调说,这次调整的重大意义在于,从97年至今一直僵化的汇率制度得到改变,汇率恢复了作为经济杠杆工具的本来特征,汇率是个价格信号,要经常波动。至于何时放宽浮动空间,巴曙松认为这取决于一篮子货币的选择和权重。

  李扬则称,这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安排,参考一篮子意味着不需要对外公布,使得汇率制度变被动为主动。

  至于幅度,巴曙松称,汇率杠杆实际上就像一个生锈的机器,长时间没有运转,现在运转起来了。因此必须给经济体一个调节和适应的时间。所以过大的扩大也是不合适的。

  哈继铭认为,接下来汇率连续升值的可能性不大,这次升值是在中美取得一定的共识和谅解之下作出的行动,不可能升值之后美国政府还在继续要求升值。从中国经济本身看,虽然增长速度很高,但已经不像过去那么高。所以经济平稳期是汇率改革的最好时机。

  范剑平表示,需要注意的是,当前人民币也存在一些贬值因素,也许将来还会贬值。另外,汇率水平的调整并不是汇率改革的最主要部分,建立一个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市场机制才是最主要的。不过,可以断言,即便是在将来,中国汇率的调整也不会出现一次性大幅度的变化。

  央行货币政策将更有效

  此前,很多专家认为,在僵化的汇率制度下,央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受到很大挑战。巴曙松表示,不可能在维持固定汇率的情况下同时控制货币供应量和资本流动。现在通过改革,央行货币政策的主动性得到提高。在波动幅度变大的情况下,投机热钱的减少,使被动的货币投放也随之减少。央行可以主动进行货币信贷的调整,从而提高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那下半年央行的货币政策会不会有所变化?范剑平表示,上半年的货币政策已经为汇率调整做了足够的准备,当前的货币供应水平与宏观调控的目标是一致的。今年6月份,货币供应和信贷政策都有大幅度的放松。可以说,当前的银根比较宽松,没有必要进行更进一步的大幅扩张。

  哈继铭也认为,央行年初确定的稳健的货币政策方针不会改变。由于升值幅度很小,因此也不需要采用扩张型的货币政策。但小的调整还会有,比如在冲销外汇占款的力度上可能会放松,并保持基础货币的稳健增长。

http://finance.sina.com.cn/g/20050722/07411823879.shtml

7. 中国汇率变化

在人民币对外升值的同时,出现了人民币对内贬值(物价上涨)。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人民币一方面对外升值,在国际市场上的购买力不断增强;另一方面却在国内市场上的购买力日趋下降,出现了所谓的对内贬值呢? 

我们都知道,人民币汇率体现的是人民币的对外比价关系,而国内物价水平上升和资产价格上涨则是体现了人民币对国内商品和服务以及金融资产的比价关系。 

就一般情况而言,导致汇率变化的因素有很多,包括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相对利率、总供给总需求、国际收支、外汇储备、财政赤字、投机活动以及市场预期等等。但就近一个时期人民币对美元的加速升值来说,主要原因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国内经济快速增长与美国经济呈现衰退趋势的落差,这可能是影响汇率变化的根本因素。自2003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率连续多年保持在10%的水平以上,特别是2007年我国GDP达到24.66万亿元,同比增长11.4%,增幅高于2003~2007年年均10.6%的增速。而反观其他国家,美国在进入2007年下半年以来,经济出现了较大的下滑。2007年第四季度,美国经济按年率计算仅增长0.6%,增幅远低于第三季度的4.9%,其他一系列经济数据包括就业、工厂订货、制造业和服务业活动指数等也显示美国经济正在进一步下滑。在这种背景下,人民币升值速度不断加快无疑是显而易见的。 

二是我国国际收支长期不平衡和巨额外汇储备的影响。国际收支状况是决定汇率趋势的主导因素。一般情况下,国际收支逆差表明外汇供不应求,将引起本币贬值、外币升值;反之,国际收支顺差则引起本币升值、外币贬值。我国自1994年来,国际收支始终保持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人民币长期积攒的升值压力不容小觑。尽管顺差增速从2007年一季度开始逐渐呈现下降趋势,但2007年我国对外贸易顺差规模仍然达到2622亿美元,较2006年增加847亿美元。在贸易顺差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我国外汇储备也在不断增长,到2007年年底我国外汇储备余额已达1.53万亿美元,同比增长43.32%,是全球最大的外汇储备国。外汇储备规模的扩大一方面增加了人民币升值压力,另一方面因为外汇占款而增加的货币供应量又加剧了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 

三是国内利率水平不断提高和加息预期的强化对汇率的影响。按照一般的逻辑,利率下降,国内资本流出;利率上升,国外资本流入。这种由利差引起的套利活动是国际资本流动的主要方式,而资本流动将引起外汇市场供求变化,从而对汇率产生影响。进入2007年以来,我国连续六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而美国、欧洲的一些国家则连续下调基准利率,从而导致内外利差进一步扩大,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和趋势被进一步强化。此外,外汇市场参与者对市场的判断、市场交易人员心理预期以及交易者自身对市场走势的预测都是影响汇率短期波动的重要因素。受国内较高物价水平的影响,目前市场普遍预期中央银行将进一步上调利率。在这种预期被不断证实的条件下,加上受资产价格上涨的吸引,国际游资通过各种途径流入我国的速度和规模都进一步提高,促使人民币升值速度加快。 

就人民币对内贬值来说,目前国内物价水平上涨还主要是针对食品而言,这其中存在一个结构性的问题。比如在2007年消费价格上涨的4.8个百分点中,食品价格上涨的影响为4.0个百分点,居住价格上涨的影响为0.6个百分点,其他商品与服务的影响为0.2个百分点。在今年2月份CPI高达8.7%的增幅中,拉动其上涨的主要动力仍然是食品价格,食品涨价对CPI增长的贡献达到80%以上。当然,除了结构性问题之外,国内物价水平上升和资产价格上涨所造成的人民币对内贬值也有其客观必然性。这其中既有国际因素影响(包括通货膨胀在各国之间的传播和转移),又有国内经济不均衡的现实原因,具体比如全球流动性过剩、部分农产品主产国减产、石油价格高涨(据测算,油价因素占我国国内整个物价指数的比重约在5%,如果成品油价格上调10%,将拉动物价上涨0.5个百分点)、人民币升值、国内货币供应量增加等。 

总而言之,人民币对外升值和对内贬值并存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因为内部和外部失衡所导致的一个阶段性表现,二者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存在一定的互动关系。从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角度来看,当前的首要任务仍然是控制物价上涨速度,避免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防止人民币对内贬值速度的加快,这也有助于抑制人民币对外升值的加速。针对当前物价上涨的特点,政府及相关部门多管齐下,已经采取了一系列“防”、“控”措施。我们相信,通过这些举措,物价水平能够逐步得到有效控制,人民币对内贬值也能够得到逐步缓解。

中国汇率变化

8. 人民币汇率将实行市场化改革了吗?

据报道,从经济领域的对外开放来看,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认为有“三驾马车”值得关注,其中之一就是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人民币汇率之所以能够维持相对均衡态势,离不开背后的市场化改革。

报道称,金融市场有两个核心的价格,一是对内利率,二是对外汇率。目前来看,利率市场化已基本实现,汇率市场化还待进一步提升,长远来看,推动汇率市场化的改革方向坚定不移,价格的市场化能决定资源最优配置,长远看,推动利率和汇率的市场化,是提高金融市场效率的必然要求。

专家表示,从目前经济工作总基调来看,稳中求进是最基本的要求,包括了怎样维持经济稳定健康增长;改革方面则考虑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无论从货币政策层面还是促进改革层面,深化汇率市场改革都是出于综合考虑的结果。

希望人民币的汇率可以早日实现市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