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军进攻夏朝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2024-05-13 04:50

1. 宋军进攻夏朝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任福及其下属将领为夏军佯败的假象所引诱,脱离了原来的行军路线,越追越远,当大军行至六盘山下好水川时,夏军突然伏兵四起,鼓声大作,宋军完全陷入包围之中,虽然奋力拼杀,但因寡不敌众,六个多名军士战死,任福等许多将领阵亡。这一惨败虽与任福的轻敌冒进有关,但更重要的原因是作为宅帅的韩琦没有客观分析宋夏军事实力,贸然向夏进攻。

宋军进攻夏朝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2. 蒙古都发动了对南宋的大规模入侵,三次攻宋战争的进攻侧重点和目的各有不同

  第一次窝阔台攻宋。蒙古窝阔台汗六年六月,窝阔台以宋背盟为由,遣军两路攻宋。一路由皇子阔出率军攻宋荆襄地区,一路由皇子阔端率军攻宋四川。窝阔台汗八年十一月,宗王口温不花等率军攻宋淮西地区。嘉熙二年,攻宋蒙古东路军,集中兵力进攻两淮,对长江中游的攻掠有所放松,宋廷乘机颁诏“收复京襄”。
  第二次蒙哥攻宋。蒙古总督军事兀良合台与都元帅帖哥火鲁赤、带答儿率军南北对进,夹攻宋四川,会师合州(今重庆合川)的作战。蒙哥汗八年(1258年)二月,蒙古大汗蒙哥决定发动全面侵宋战争,彻底征服南宋。西路由蒙哥亲征攻四川,宗王塔察儿率东路军攻荆山(今安徽怀远西南),以分宋兵力。
  第三次忽必烈灭宋。从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蒙将阿术进攻襄阳的安阳滩之战开始,中经宋吕文焕反包围战,张贵张顺援襄之战,龙尾洲之战和樊城之战,终因孤城无援,咸淳九年(1273年)吕文焕力竭降元,历时近6年,以南宋襄樊失陷而告结束。

3. 南宋时期这场围城战打了44年,直至南宋灭亡后,它还在抵抗


南宋时期这场围城战打了44年,直至南宋灭亡后,它还在抵抗

4. 宋军在进攻南宋时的战力是怎样的,遇到了怎样的阻碍?

1279年,张弘范大举进攻以赵昺为首的南宋。攻占广州,西夏后裔李恒也带领援军加入战事。起初宋军兵力约有20万人,战船1000多艘;元军只有2万人,战船50余艘,北方人不习海战,多晕眩不支。

5. 南宋初期取得成功的五次抗金战役

1,和尚原之战
南宋初期,经过宋金几次大战,之后,金的统治集团认识到单纯用军事力量,短期内不能灭亡南宋,遂采取“以和议佐攻战,以僭逆诱叛党”的策略。建炎四年(1130年),在中原地区建立了刘豫的伪齐傀儡政权,统治今山东、河南和陕西地区,使之成为金宋间的缓冲地带,借以巩固自己在北方的统治。在军事战略上,由全面进攻改为重点进攻,把主要的军事力量集中在陕西一线,准备从秦陇攻入四川,控制长江上流,然后顺江东下,形成一个大迂回的战略包围圈,置南宋政府于死地。之前的建炎四年九月,宋、金在富平交战(富平之战),宋军由于指挥不力、将领临阵脱逃等原因而全线溃退。富平之战失利后,和尚原(今陕西宝鸡西南)成为金军入川的主要障碍。
绍兴元年(1131年)五月,金军兵分两路进攻吴玠军,两路金军企图在和尚原会师。吴玠命令诸将列成阵轮番向先到达的乌鲁、折合率领的金军攻击,初战大败金军,金军无力发起进攻,只得狼狈逃窜。不甘心失败的金,在元帅兀术(既“金兀术”)率领下,纠集各地兵力10万,架设浮桥,跨过渭水,与吴玠所部宋军夹涧对峙,准备与宋军决战。随后,宋金大战爆发。吴玠命先用弓弩击退金兵,随后抓住有利战机,派遣奇军阻断金军运粮通道,金军陷入困境,兀术见势不妙,夺路逃遁。吴玠乘胜追击,令宋军星夜出击,大败金军。兀术中箭负伤逃走。
和尚原一战,俘获金军头目300余人,被俘万余人,缴获器甲数以万计,取得了辉煌的胜利。此战,宋军以少胜多,重创金军主力,鼓舞了宋军的士气,扭转了富平战败的局势。此战也是金灭辽破宋以来遭到的第一次大惨败,有的历史记载说:“金人自入中原,其败衄未尝如此也。”“兀术之众,自是不振。” 其后,金军在进攻饶凤关、仙人关等地时,又遭到惨败,被迫退回凤翔,暂时放弃了攻入四川的企图。
2,黄天荡之战
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三月,宋军与金军在黄天荡(今南京东北)进行的一次水战。宋军在韩世忠指挥下多次击败金兵,阻扼金军40日不得渡江,将金军逼进死港黄天荡,进退无路,金完颜昌派兵援救,亦被韩世忠所阻。韩世忠本意是待围困日久后,金兵疲惫缺粮时,在一举重创,但完颜宗弼在汉奸的建议下,因势用兵,适时改造舟楫,利用火攻,最后一次击败宋军,终于突围北撤。此战可谓双方打成平手。
3,缩头湖之战
此战不仅战绩大,俘杀金将完颜忒及完颜昌之婿、万户蒲察鹘拔鲁等5000余人——这些可不是那些辽的投降军也不是那些北方汉人组成的伪军而是实打实的女真兵(当时号称满万不可敌)。完颜昌率余部退回楚州,尔后渡淮北撤。张荣乘胜收复泰州。 更可贵的而是张荣带着的是渔民农民组成的“乌合之众”而不是宋军的岳飞、吴玠兄弟等主力正规军。
4,郾城大捷
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金朝撕毁和约,兀术率精兵一万五千余骑来攻,岳飞奉命坐镇郾城,指挥抗金。此战是岳飞对金最大战绩,其他什么战绩都比较小,这次战绩也是岳飞亮点。此战自然是宋军胜利、金兵败退。岳飞本人于战后向朝廷描述战况,先以背嵬、游奕两支骑兵与女真“拐子马”接战,之后以步兵破金军之“铁浮图”。岳飞捷奏:“武胜、定国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湖北、京西路宣抚使、兼营田大使、河南、北诸路招讨使臣岳飞状奏:今月初八日,探得有番贼酋首四太子、龙虎、盖天大王、韩将军亲领马军一万五千余骑,例各鲜明衣甲,取径路,离郾城县北二十余里。寻遣发背嵬、游奕马军,自申时后,与贼战斗。将士各持麻扎刀、提刀、大斧,与贼手拽厮劈。鏖战数十合,杀死贼兵满野,不计其数。至天色昏黑,方始贼兵退,那夺到马二百余匹,委获大捷。谨录奏闻,伏候敕旨。”到底击毙金兵多少,不得而知,有人说几千,也有人说几百。总之,这一战是金兵败退,宋军胜利。
之后宋军反击,攻入郑州、洛阳,兵临朱仙镇(今河南开封南20公里),岳飞高喊“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至于说什么如果南宋继续支持岳飞北进,定然收复北宋故土甚至收复燕云之地,那是一厢情愿,此战金兵损失多少不得而知,记载并不详细,但最起码金兵的主力依然还在,而且西线在没有推进夺取洛阳等地、形成相互支援态势的情况下,仅仅是东线北进,很容易让金兵利用骑兵机动优势掐断你的后路补给线,到时候一样面临不得不撤兵困境,后来南宋对阵蒙古就杀入过河南山东境内,但不得不撤回。
5,采石之战
此战是1161年-1164年,金国皇帝完颜亮南侵,欲灭亡南宋,最终失败,而宋孝宗张浚北伐,未能成功,最后签订隆兴和议。
1161年七月,完颜亮迁都汴京。九月,完颜亮自将32总管,60万兵力,分四路大举南侵。东路,完颜亮亲自率领,由寿春攻淮南。中路,刘萼、仆散乌者率领,自蔡州南攻荆襄。西路,徒单合喜、张中彦率领,自凤翔攻大散关。海路,苏保衡、完颜郑家率水军由海道直取临安,势在一举灭亡南宋。 金兵势大,来势汹汹,推进很快,但在采石,有文官虞允文带领下,多次大败金军。完颜亮见渡江失败,只得退回和州,接着逃往扬州,完颜亮的严酷导致金内部矛盾激化,为部将完颜元宜所弑。十二月初,东路金军退走,宋军乘机收复两淮地区。

南宋初期取得成功的五次抗金战役

6. 北宋末年南宋初战争历史简述,尽量详细,带上人物。

宋绍兴四年(公无1134年)春,岳飞卜书宋廷 
请求北伐,收复失地。五月,岳家军从鄂州(今湖 
北武汉)渡江开始北伐。首战攻克攻克郢州(今湖北钟 
祥),接着兵分两路,岳飞命部将张宪攻打随州, 
自己则率主力逼向襄阳府(今湖北襄樊)。七月, 
金朝为阻拦岳家军继续北上,派援军与败将李成 
合兵数万,于邓州西北方向排列三十余营寨,企 
图阻挡宋军北进之路。岳家军奋勇冲杀,一举击 
败金与伪齐联军,井乘胜攻占邓州。岳飞即又分 
兵相继收复唐州(今河南唐河)及信阳。八月,岳 
飞被宋高宗晋升为靖远军节度使。 
在以后的抗金战争中,岳飞取得厂更大的胜 
利,但宋高宗赵构和宰相秦偿为了彻底实现控制 
军队和压制主战派的目的,开始陷害岳飞。宋绍 
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高宗和秦偿竟以“临军 
征讨稽期”和“指斥乘舆”等莫须有的罪名将岳 
飞毒死于风波亭。岳飞死时,年仅 39岁。 
岳飞(公元1103~1142年)是文武双全、智 
勇兼备的抗金名将,他39岁时被卖国的执政 
者害死,但其“精忠报国”的爱同主义精神却 
永远活在炎黄子孙的心里。岳飞字鹏举相州 
汤阴(个属河南)人。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应 
募人伍,因作战勇敢,很快升到留守司统制。 
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金兵南下,岳飞的上 
司降敌,兵将溃败,岳飞却坚持抗敌,屡败全 
军。高宗写“精忠岳军”四字制旗褒奖他。 
金朝初年称雄于东亚,主要是仰仗一支精悍的女真骑兵。经过千百年马具的不断改良,包括马镫的发明和改进,女真骑兵无疑是古代世界相当完善的骑兵。他们长于弓矢,惯披重甲,厚重的兜鍪止露双目。女真骑兵特别具有坚韧性,能够败不至乱,重整队形,连续作战数十回合至百馀合。古代战斗的中回合是不是演义小说中的斗将单位,而是指两军的一次接战。金军不但善于野战,又能举行猛烈的攻城战,故不同于辽军和西夏军,能深入中原腹地。他们在灭辽战争中也学会制作和使用火炮等火药兵器。在当时,女真骑兵对付以步兵为主的宋军,犹如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坦克集团军对付步兵和骑兵。 
当金军初入中原时,由于宋徽宗时的专制腐败统治,宋军无疑是一触即溃,或不战而溃,根本没有能力进行野战,只能进行守城战。王禀指挥的太原保卫战,则是当时最悲壮的一幕。宋军两次救援太原的失败,其实已决定了开封失陷、北宋灭亡的命运。金军初入中原,正如宋方记载所说,可称是“有掳掠,无战斗”。 
南宋初立,宗泽以东京留守的身份,事实上主持前沿军事,情况就发生重大改变。从建炎元年(公元1127)冬到翌年春,金军在灭辽破宋之后,正值兵威最盛,又在最善战的完颜宗翰(粘罕)等指挥下,对开封发动了最凌厉的攻势,却遭受严重挫败。这与北宋末的开封失守形成鲜明对照。宗泽的逝世,又不能不使南宋抗金战局发生逆转。在宋高宗和黄潜善、汪伯彦的昏暗政治下,南宋终于走向蹙地数千里,自黄河退到大江的悲惨局面。 
建炎三年(公元1129)、四年(公元1130)间,金军渡江作战,既是其军事胜利的颠峰,却也走向了物极必反。韩世忠指挥的黄天荡之战,使金军受到挫折,岳飞又麾兵克复建康,将金军全部逐出江南。绍兴元年(公元1131),张荣率抗金义军在缩头湖一战,赢得全胜,遂迫使金军退到淮水以北。金军倾注全力攻打四川,吴玠军在当年的和尚原之战和绍兴四年(公元1134)的仙人关之战,使金军蒙受自灭辽破宋以来的两次惨败。岳飞麾兵收复襄汉六郡,两年后又再次北伐,以及金军在绍兴四年冬进犯淮南的的失败,则标志着金朝军威的进一步没落。 
当时,女真骑兵最利于在秋冬季节,弓劲马肥,纵横驰骋于平原地区,而不耐暑热多雨天气,需要后退到北方避暑。和尚原和仙人关两战是山地战,金军尚可说有“以失地利而败”的因素。然而到绍兴十年(公元1140),刘锜军进行的顺昌之战,则开创了在平原地区大败金军的新纪录。如果说,顺昌之战尚有利用女真人不耐酷暑的天时,而以逸待劳的因素,则岳家军大举北伐,又是在闰六月之后的七月,即在最利于女真骑兵发挥威力的天时和地利条件下,以少击众,先后在郾城和颍昌两次大战中,大破金军主力,并乘胜进军朱仙镇,再次破敌,迫使金军撤出开封城。 
南宋将帅对抗最初简直是谈虎色变的金军,逐渐摸索出一套有效的战术,而岳飞自然是南宋最出类拔萃的抗金统帅,伟大的爱国英雄。岳飞的军事思想可否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是重视人民的抗金力量,制订了“连结河朔”的战略方针,主张黄河以北的游击军与正规军互相配合,夹攻金军,以收复失地。第二是在正己的前提下治军,全面贯彻《孙子兵法》倡导的“仁、信、智、勇、严”的为将之道,创建了一支军纪严明、英勇善战的岳家军。岳家军号称“冻杀不拆屋,饿杀不打虏”,成了古代兵匪一家社会中难能可贵的特例。第三是岳飞批评宋廷的“仅令自守以待敌,不敢远攻以求胜”,反对消极防御,主张积极进攻。他是当时唯一组织大规模进攻战役的将帅。第四是“仁心爱物”,珍惜人命,不轻杀戮,发扬光大了古代“以仁为本”的军事观。岳飞的军事思想无疑是一份值得后人珍爱的华夏文化遗产。其他将帅只能做到以步制骑,而岳飞却重视骑兵建设,除了以步制骑之外,还建设了一支强大的骑兵,足以与金朝引以为骄傲的骑兵周旋。 
然而南宋开国皇帝宋高宗登基之始,他就已确定了屈辱苟安的对金政策。他先后信用为其政策效力的黄潜善、汪伯彦和秦桧,排斥和杀害力主抗金的李纲、宗泽和岳飞。他当然不是昏庸之主,他处置军国大事,决无大气魄和大器识,却不乏小聪明和小伎俩。宋朝有开国皇帝以兵变黄袍加身的来历,故特别疑忌武将。自从绍兴七年(公元1137)以后,他对诸将,特别是对岳飞愈来愈猜忌,但迫于金朝的军事压力,又不敢不用岳飞,藉以护卫自己的皇位和半壁江山。等到他对“偏安社稷”已经有了足够的把握,根本不用担心“兵老气衰”的金朝会卷土重来;他不仅已不需要抗金将领护卫自己的皇位和半壁江山,而迫令岳飞班师,解除抗金将领的兵权,杀害岳飞,只能更有利于自己的偏安政策。故元朝史臣在《宋史》卷365《岳飞传》论说:“高宗忍自弃其中原,故忍杀飞。”可谓是一针见血。汉代韩信说:“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诚如漆侠先生指出:“在宋代,往往是狡兔未死而走狗先烹。” 上引韩信之说,本来已是古代君臣关系的残酷规则,名将的悲惨归宿,何况尤甚於此。就宋高宗而论,他忍于向杀父之仇屈膝称臣,忍于偷安半壁残山剩水,又忍于对一代贤将下毒手,在这个天水朝更是绝无仅有的。正是宋高宗和秦桧的苟安和卖国政策,造成了长期南北分裂的时代悲剧。 
面对着山河破碎的惨酷,有志之士也必然将他们的爱国情怀和义愤形诸笔墨,而陆游和辛弃疾就是两面爱国诗词的最光辉的旗帜。陆游诗“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剧盗曾从宗父命,遗民犹望岳家军”,正是表达了他对两位爱国英雄的怀念,概括了这个时代的悲剧。

7. 南宋初期取得成功的五次抗金战役是什么?

1,和尚原之战
南宋初期,经过宋金几次大战,之后,金的统治集团认识到单纯用军事力量,短期内不能灭亡南宋,遂采取“以和议佐攻战,以僭逆诱叛党”的策略。建炎四年(1130年),在中原地区建立了刘豫的伪齐傀儡政权,统治今山东、河南和陕西地区,使之成为金宋间的缓冲地带,借以巩固自己在北方的统治。在军事战略上,由全面进攻改为重点进攻,把主要的军事力量集中在陕西一线,准备从秦陇攻入四川,控制长江上流,然后顺江东下,形成一个大迂回的战略包围圈,置南宋政府于死地。之前的建炎四年九月,宋、金在富平交战(富平之战),宋军由于指挥不力、将领临阵脱逃等原因而全线溃退。富平之战失利后,和尚原(今陕西宝鸡西南)成为金军入川的主要障碍。
绍兴元年(1131年)五月,金军兵分两路进攻吴玠军,两路金军企图在和尚原会师。吴玠命令诸将列成阵轮番向先到达的乌鲁、折合率领的金军攻击,初战大败金军,金军无力发起进攻,只得狼狈逃窜。不甘心失败的金,在元帅兀术(既“金兀术”)率领下,纠集各地兵力10万,架设浮桥,跨过渭水,与吴玠所部宋军夹涧对峙,准备与宋军决战。随后,宋金大战爆发。吴玠命先用弓弩击退金兵,随后抓住有利战机,派遣奇军阻断金军运粮通道,金军陷入困境,兀术见势不妙,夺路逃遁。吴玠乘胜追击,令宋军星夜出击,大败金军。兀术中箭负伤逃走。
和尚原一战,俘获金军头目300余人,被俘万余人,缴获器甲数以万计,取得了辉煌的胜利。此战,宋军以少胜多,重创金军主力,鼓舞了宋军的士气,扭转了富平战败的局势。此战也是金灭辽破宋以来遭到的第一次大惨败,有的历史记载说:“金人自入中原,其败衄未尝如此也。”“兀术之众,自是不振。” 其后,金军在进攻饶凤关、仙人关等地时,又遭到惨败,被迫退回凤翔,暂时放弃了攻入四川的企图。
2,黄天荡之战
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三月,宋军与金军在黄天荡(今南京东北)进行的一次水战。宋军在韩世忠指挥下多次击败金兵,阻扼金军40日不得渡江,将金军逼进死港黄天荡,进退无路,金完颜昌派兵援救,亦被韩世忠所阻。韩世忠本意是待围困日久后,金兵疲惫缺粮时,在一举重创,但完颜宗弼在汉奸的建议下,因势用兵,适时改造舟楫,利用火攻,最后一次击败宋军,终于突围北撤。此战可谓双方打成平手。
3,缩头湖之战
此战不仅战绩大,俘杀金将完颜忒及完颜昌之婿、万户蒲察鹘拔鲁等5000余人——这些可不是那些辽的投降军也不是那些北方汉人组成的伪军而是实打实的女真兵(当时号称满万不可敌)。完颜昌率余部退回楚州,尔后渡淮北撤。张荣乘胜收复泰州。 更可贵的而是张荣带着的是渔民农民组成的“乌合之众”而不是宋军的岳飞、吴玠兄弟等主力正规军。
4,郾城大捷
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金朝撕毁和约,兀术率精兵一万五千余骑来攻,岳飞奉命坐镇郾城,指挥抗金。此战是岳飞对金最大战绩,其他什么战绩都比较小,这次战绩也是岳飞亮点。此战自然是宋军胜利、金兵败退。岳飞本人于战后向朝廷描述战况,先以背嵬、游奕两支骑兵与女真“拐子马”接战,之后以步兵破金军之“铁浮图”。岳飞捷奏:“武胜、定国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湖北、京西路宣抚使、兼营田大使、河南、北诸路招讨使臣岳飞状奏:今月初八日,探得有番贼酋首四太子、龙虎、盖天大王、韩将军亲领马军一万五千余骑,例各鲜明衣甲,取径路,离郾城县北二十余里。寻遣发背嵬、游奕马军,自申时后,与贼战斗。将士各持麻扎刀、提刀、大斧,与贼手拽厮劈。鏖战数十合,杀死贼兵满野,不计其数。至天色昏黑,方始贼兵退,那夺到马二百余匹,委获大捷。谨录奏闻,伏候敕旨。”到底击毙金兵多少,不得而知,有人说几千,也有人说几百。总之,这一战是金兵败退,宋军胜利。
之后宋军反击,攻入郑州、洛阳,兵临朱仙镇(今河南开封南20公里),岳飞高喊“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至于说什么如果南宋继续支持岳飞北进,定然收复北宋故土甚至收复燕云之地,那是一厢情愿,此战金兵损失多少不得而知,记载并不详细,但最起码金兵的主力依然还在,而且西线在没有推进夺取洛阳等地、形成相互支援态势的情况下,仅仅是东线北进,很容易让金兵利用骑兵机动优势掐断你的后路补给线,到时候一样面临不得不撤兵困境,后来南宋对阵蒙古就杀入过河南山东境内,但不得不撤回。
5,采石之战
此战是1161年-1164年,金国皇帝完颜亮南侵,欲灭亡南宋,最终失败,而宋孝宗张浚北伐,未能成功,最后签订隆兴和议。
1161年七月,完颜亮迁都汴京。九月,完颜亮自将32总管,60万兵力,分四路大举南侵。东路,完颜亮亲自率领,由寿春攻淮南。中路,刘萼、仆散乌者率领,自蔡州南攻荆襄。西路,徒单合喜、张中彦率领,自凤翔攻大散关。海路,苏保衡、完颜郑家率水军由海道直取临安,势在一举灭亡南宋。 金兵势大,来势汹汹,推进很快,但在采石,有文官虞允文带领下,多次大败金军。完颜亮见渡江失败,只得退回和州,接着逃往扬州,完颜亮的严酷导致金内部矛盾激化,为部将完颜元宜所弑。十二月初,东路金军退走,宋军乘机收复两淮地区。

南宋初期取得成功的五次抗金战役是什么?

8. 南宋时代的军队建设较弱,何以维持较长时间的统治

  南宋偏安于淮水以南,是中国历史上经济及科技高度发达,但军事相对较弱的王朝之一,亦是中国历史上政治最黑暗的年代。
  京城在开封的北宋为金国所灭,宋钦宗的弟弟赵构逃往南方,迁都于临安,史称南宋,赵构被推举为皇帝,史称宋高宗。
  南宋与金国沿淮水—大散关为界。
  公元1127年,金国从开封撤军,立张邦昌为伪楚皇帝。张邦昌在万般无奈之下以孟太后之名,下诏立赵构为帝。靖康二年(1127)五月,赵构正式即位,是为宋高宗。叛臣张邦昌却以护国有功为名,被封王。高宗即位的第二年,金国又继续大举南侵,于公元1129年金国又立刘豫为帝,国号齐,史称“伪齐”,以加强对黄河以南地区的统治。南宋派出由岳飞、韩世忠、宗泽、刘光世、张浚等众多将领指挥抗金北伐,在黄河两岸曾经击溃伪齐军与金国的联军。
  高宗1138年任秦桧为相,推行求和政策。秦桧削去抗金将领韩世忠的兵权,又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岳云父子。宋高宗以向金国纳贡称臣为代价,换回了东南半壁江山的统治权。
  南宋在宋孝宗、宋宁宗朝时比较安定。宋宁宗以后,国势日衰。
  蒙古汗国灭金,金灭亡后,南宋所面临更强大的敌人——元朝。公元1271年,蒙古建国,国号为元,并于1276年攻占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俘5岁的宋恭宗,后来,南宋光复势力陆秀夫、文天祥等人连续拥立了两个幼小的皇帝(宋端宗、幼主),成立小朝廷。元军对小皇帝穷追不舍。崖山海战失败后,走投无路的南宋终于在1279年3月19日随着陆秀夫负刚满八岁的小皇帝跳海而死而灭亡。
  北宋末年
  女真族领袖完颜阿骨打建立金国。宋徽宗见辽国力衰退,便派使者向金提出联金灭辽事宜。宋攻燕京,大败而回。金攻陷临潢府,辽亡。宋付上巨额赎款给金,以换取燕京等地。金借口北宋收容金叛将,分兵南下,趋汴京。钦宗即位,与金人和议,金人解兵北归。次年,即靖康二年(1127年),金人南下,攻陷汴京(今开封),掳走两宗北去,史称“靖康之祸”,北宋灭亡。
  建立
  公元1127年,金国从汴京撤军,立张邦昌为楚皇帝。张邦昌在万般无奈之下以孟太后之名,下诏立赵构为帝。靖康二年(1127年)五月,赵构正式即位,重建宋王朝,是为宋高宗。叛臣张邦昌却以护国有功为名,被封王。高宗即位的第二年,金国又继续大举南侵。于公元1129年金国又立刘豫为帝,国号齐,持“正统”史观者称为“伪齐”,以加强对黄河以南地区的统治。
  宋高宗在位初期年轻力壮,有意抗金,收复河山,重用主战派,以李纲为相、宗泽镇守汴京。曾多次大败金兵,令局面稍为稳定。但是,后来高宗没有对抗金朝的决心,罢免了李纲、宗泽等人。
  后来金兀术挥军南下,高宗南逃至杭州,并乘船出海避难。宋将韩世忠率八千精兵,利用黄天荡优势力挫十万金兵。金兀术历经辛苦,火烧宋军船只,才能狼狈北返。从此金人不敢轻言渡江。高宗定都于临安(今杭州)。
  宋金和约之订立
  宋高宗赵构,由于害怕军人战胜回朝会专横难制;而且亦担心钦宗回朝继承其死后的帝位(当时高宗因不能生育而绝后),所以在1138年任秦桧为相,向金推行求和政策。秦桧削去首先抗金将领韩世忠的兵权。1138年宋金初次协议,南宋取回包含开封的河南、陕西之地。1140年,金朝撕毁协议,金兵分三路南侵,重占开封,宋军在许多抗金名将指挥下,取得辉煌战果。尤其是岳飞在郾城与金兵将领兀术会战,力挫金兵,乘机进兵朱仙镇,收复了黄河以南一带,与开封只有四十五里。后来,高宗听取了秦桧意见,以十二面金牌下令岳飞班师回朝,岳飞服从命令。在1142年1月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父子。宋高宗以向金国纳贡称臣为代价,换回了东南半壁江山的统治权。
  宋室中期状况
  宋室也曾由刘光世、张浚、韩侂胄、虞允文等众多抗金将领指挥抗金北伐,在黄河两岸也曾经击溃伪齐军与金国的联军,收复淮河两岸不少失地并签订多项条约。
  在1164年12月,张浚北伐失败后,签订《隆兴和议》(又名《干道和议》),张浚被杀把原本向金称臣改为叔侄关系,金为叔,宋为侄,金改诏表为国书,岁贡改为岁币,减少贡献,割让秦州及商州,维持疆界。绢贡献由二十五万减至二十万,岁币减至二十万银两。
  在1206年,韩侂胄北伐,后来被金击退。在1208年,签订《嘉定和议》。两国改为伯侄关系,宋由贡献岁币及绢由二十万增至三十万,宋赔偿三百万军费。金放弃占领的大散关、濠州,献上韩侂胄首级。
  南宋在孝宗、宁宗朝时比较安定。但是,宁宗以后,奸佞当道,政治腐败,国势日衰。
  金的灭亡
  公元1214年七月,南宋皇帝宋宁宗接纳真德秀的奏议,决定从此不再向金贡纳“岁币”,而此时,金已遭受蒙古的打击,被逼由燕京迁都至开封。为了扩大疆土以弥补被蒙古侵占的地域,金以宋不再纳岁币为名,出兵南侵,南宋则与蒙古联手协议击退金军,南宋可获河南作回报。
  在1232年,南宋攻下金的郑州及唐州等地。金哀宗在汴京失守后逃往归德,再逃至蔡州。哀宗向宋理宗提议联手抗蒙,向理宗说明“唇齿相依,唇亡齿寒”的道理。但即位不久的理宗在国家及民族仇恨和耻辱下,及在朝臣的建议,并没有理会哀宗要求,继续伐金。宋在公元1234年,金国蔡州被蒙宋联军攻陷,金哀宗自缢,金灭亡,南宋。蒙古族灭亡金朝后,失去金朝作为屏障,令南宋面临比金更强大的蒙古南下威胁。
  灭亡
  公元1235年,蒙军首次南侵,被击退。蒙军并不甘心失败,于次年九月和第三年两次南侵,其前部几乎接近长江北岸。由于宋军奋勇作战,打败蒙军,再一次挫败蒙军度江南下的企图。而后,南宋军民又在抗蒙将领孟珙、余玠等人的指挥下,多次击败蒙军,使其不得不企图绕道而行。公元1259年,蒙古大汗蒙哥在占战合州受宋军的流矢所伤因而死于军中。其弟忽必烈正于鄂州与宋军交战,听到消息后,立即准备撤军以便夺取大汗之位,而此时南宋权臣贾似道派人与忽必烈议和,以保太平。这样忽必烈直接返回北方自立为汗。
  公元1267年,忽必烈下令攻打南宋的重镇襄阳,是为襄樊之战。宋军利用汉水把资源源源不绝送入城内,才能坚守城池。守将吕文德及吕文焕坚守城池六年,贾似道派了范文虎及李庭芝援助,但两者之间不和。贾似道封锁了所有蒙古南侵消息,皇帝并不知此事。公元1271年,忽必烈在中原建国号为元。在1272年,张顺,张贵两兄弟的义兵曾血战元军。在1273年,樊城失守,襄阳城破,在宋军继续巷战,吕文焕最终投降,六年的襄阳保卫战结束。
  1276年元军攻占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俘5岁的南宋皇帝恭宗。后来,南宋残余势力陆秀夫、文天祥和张世杰等人连续拥立了两个幼小的皇帝(端宗、幼主),成立小朝廷,元军对小皇帝穷追不舍,不断逃亡至南方,经过香港,端宗因病逝世,而另立幼主,逃至新会至南海一带。文天祥在海丰兵败被俘,张世杰战船沉没,走投无路的南宋残余势力终于在1279年3月19日随着崖山海战失败及陆秀夫负刚满八岁的小皇帝跳海而死而彻底灭亡,四十多年与蒙的抗衡完结。
  [编辑本段]南宋皇帝谱
  宋高宗赵构(1107-1187年)
  (1127-1162)年在位,在位36年
  高宗赵构,宋徽宗第九子。1127年即位于南京(今商丘),史称南宋,1138年迁都杭州。1162年,让位给太子,自称太上皇。死于1187年,时年81岁。
  宋孝宗(1127~1194年)
  (1162~1189)年在位,在位27年
  孝宗赵伯宗,字永元。宋太祖七世孙,秀王的儿子。1162年即位,恢复岳飞的名誉,开始抗战,但被打败,与金国议和,史称“隆兴和议”。1189年,禅位与其子,称太上皇。1194年死,时年68岁。
  宋光宗(1147~1194年)
  (1189~1194)年在位,在位5年
  光宗,孝宗第三子。即位时已40多岁。1194年退位,死于1200年,时年54岁。
  宋宁宗赵扩(1168~1224年)
  1194年即位,在位30年
  宁宗赵扩,光宗第二子。1208年,与金国签定屈辱的“嘉定和议”。死于1224年,时年57岁。
  宋理宗赵昀(1205~1264年)
  1224年即位,在位40年
  理宗赵昀,宋太祖十世孙。宁宗无子,死后杨后力理宗为帝。确立了朱熹理学的统治地位,1234年,联合蒙古灭金。昏庸无能,骄奢淫逸。在理宗之后,南宋政治日坏。死于1264年时年60岁。
  宋度宗(1240~1274年)
  1264年即位,在位10年
  度宗赵祺,理宗侄,父赵与芮。死于1274年,时年35岁。
  宋恭帝(1271~1323年)
  (1274-1276)年在位,在位2年
  恭帝赵显,度宗嫡子。即位时才4岁,1276年,元兵攻破临安,恭帝被俘,1288年,忽必烈强迫他到西藏出家,成为高僧。1323年,被赐死。时年53岁。
  宋端宗(1269~1278年)
  1276年即位,在位2年
  端宗,恭帝兄,度宗庶子。在福州即位,即位后,兵败逃亡,途中病死。时年10岁。
  卫王(1272~1279年)
  1278年即位,在位1年
  卫王赵昺,度宗第三子,兵败后,被元兵逼迫,丞相陆秀夫负卫王投海自尽。时年8岁。
  [编辑本段]宋朝在历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宋朝从960年赵匡胤立都东京开始,历经三百多年。中国在宋朝尤其是南宋时期,由于耕种土地减少与丝绸之路的阻断,被迫转向以商业经济尤其是远洋贸易为主的商业经济模式,商人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最大的解放,并最终取得了商业经济的大繁荣,开始出现早期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当时南宋的经济总量已占世界的50%。南宋的时候,最大的城市临安的人口已经突破了百万,而此时欧洲还在中世纪黑暗的统治下过着悲惨的生活。宋朝的四大发明,使航海技术跨入了海洋时代,远洋的商船有6层桅杆,4层甲板,12张大帆,可以装载1000多人,航行于世界各地,令世界各国的人民惊叹不已。
  宋朝的灭亡,以及游牧民族对宋朝先进生产关系的毁灭性打击,使一直处于上升阶段的东方先进文明,从此逐渐转向衰弱,并最终没落于世界主流舞台之后。
  南宋政权与金源政权长期对立,南北隔绝,南北文化仅仅通过双方边界民间的榷场交易和官方互派使者之类狭窄的途径,进行有限的交流。由于南宋文化整体水平高于北方,故这种交流主要表现为南宋文化对北方文化的辐射。北方的理学、文学和史学等领域都受到了南宋文化的一定影响。
  南宋文化在北方影响最大的是南宋的特色文化——理学。大约在南宋开禧年间前后,也就是在金王朝迁都汴京前后,理学著作陆续传入北方,像尹焞《论语解》、胡安国《春秋传》、张九成《论语解》、林之奇《尚书全解》、夏僎《柯山书解》、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张栻《癸巳论语解》、吕祖谦《左氏博议》、刘子翚《圣传论》、叶适《水心别集》等一大批南宋理学名著,都传至北国,引起赵秉文、麻九畴、杨云翼、李纯甫、王若虚等北方一流文人的广泛关注,产生了很大影响。赵秉文、麻九畴甚至“自称为道学门……”(《陵川集》卷二十六《太极书院记》)。南宋理学著作直接促进了北方理学的兴起和发展。一方面,北方文人编纂、翻刻南宋理学家著作,如有位叫傅起的文人将张九成《论语解》《孟子传》《中庸说》《大学说》等书经删节后汇集成《道学发源》一书,以广流传,赵秉文、王若虚分别为之作《道学发源引》《道学发源后序》,予以宣传。赵秉文自己还亲自动手,著有删集《论语》《孟子》解各十卷。另一方面,一些北方学者开始撰写理学类著作,表现出自己的思考。像麻九畴隐居遂平西山,潜心研究《易》学和《春秋》,享誉一时,赵秉文撰有《易丛说》《中庸说》《扬子发微》《太玄笺赞》等多种著述,阐发他对道的理解,可惜这些著作都已失传。南宋理学之所以能在北方盛行一时,是因为它适应了金源统治的需要。南宋理学家有关《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的阐释,现实政治性相对较弱,与金源统治者尊崇、提倡儒家经典的思想基本一致,如金世宗令人翻译五经,要让女真人“知仁义道德所在”,金熙宗本人“颇读《论语》《孟子》《尚书》《春秋左氏传》”。在这种背景下,南宋理学自然能畅通无阻。
  值得注意的是,北方学者不是简单地追随或者附和、发挥南宋理学家的言论,更多的是展开对南宋理学家的思考。在南宋,批评理学家的仅有郑厚等个别人,其《艺圃折衷》排斥孟子,离经叛道,被朱熹等人斥为“邪说”(《朱子语类》卷一二三)。在北方,李纯甫推扬郑厚之论,以郑厚的传人自居,自称“自庄周后,惟王绩、元结、郑厚与吾”(《归潜志》卷一)。他信奉佛教,为了批判理学,特意针对南宋人的《诸儒鸣道集》撰写《鸣道集说》一书,“就伊川、横渠、晦翁诸人所得者而商略之,毫发不相贷,且恨不同时与相诘难也”(《中州集》卷四),因而常有一些偏激之论。除李纯甫之外,对宋儒展开诘难的还有王若虚。他的《五经辨惑》、《论语辨惑》、《孟子辨惑》主要是针对宋儒而发,特别是针对南宋理学家而发。张九成、朱熹、胡安国、吕祖谦、叶适等人都是他的辨驳对象。不过,他比郑厚、李纯甫要正统一些,他的诘难也更加中肯准确。如对待郑厚,他像多数宋人一样,批评郑厚偏颇失当:“郑厚小子,敢为议论,而无忌惮。汤武、伊周至于孟子皆在所非,或至诋骂。至汉祖萧曹平勃之徒,则尊为圣贤而亟称之,复以欧公讥病唐太宗为薄,佞夫之口,其足凭乎?”与宋儒不同的是,他能摆脱宋人那些不切实际的高论或牵强附会之说,从人之常情出发,重新审视宋儒的观点,表现出更加务实的倾向,取得了突出的成绩。《论语·乡党篇》记载的主要是孔子饮食起居的日常生活,张九成《论语解》等著作却从中发掘微言大义,夸大其辞,认为《乡党》能与《春秋》相表里,说什么“不学《乡党》,无以知《春秋》之用;不学《春秋》,无以知《乡党》之神”(《横浦集》卷四《乡党统论》)。王若虚严辞批评其穿凿迂曲、夸诞不实。他对宋儒的批评,正如《四库提要》所说,“足破宋人之拘挛”。
  文学方面,南宋文学也带动北方的发展。这在小说和诗文评方面较为明显,因为小说和诗文评的政治性相对较弱,读者面较广。洪迈的《夷坚志》以鬼神怪异为主,北传时间较早,淳熙十三年(1186)章森出使金国,北方的接伴使就关心地问道,《夷志坚》“自《丁志》后,曾更续否”(《宾退录》卷八)。由此可见《夷坚志》在北方的巨大影响。在这种心理的期待下,后来便有了元好问的续作——《续夷坚志》的问世。胡仔的《苕溪渔隐丛话》是南宋最重要的诗话之一,可谓是诗话的资料库。该书传入北方后,受到人们的欢迎和重视。北方最著名的《滹南诗话》与《苕溪渔隐丛话》关系就非常密切。《滹南诗话》中大约有三分之一的资料来源于《苕溪渔隐丛话》。王若虚的辨驳相当一部分是针对包括胡仔在内的南宋人而发。也就是说,南宋诗话是《滹南诗话》写作的重要背景和前提。此外,南宋的杜诗研究也在北方有较大的反响。赵次公的《杜诗证误》、无名氏的《千家注杜诗》、鲍彪的《杜诗谱论》、杜田《注杜诗补遗正谬》、徐宅《门类杜诗》等杜诗研究著作先后传入北方,直接推动了北方杜诗学的发展。元好问正是在南宋杜诗学的促进下,编纂《杜诗学》一书,率先提出杜诗学一词,从而翻开杜诗研究的新篇章。
  南宋的诗歌成就很高,尤、杨、范、陆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其中范成大曾出使过北方,途中写下了著名的使金绝句七十二首,只是他的这些诗歌在北方无人论及。四大家中有直接可靠文献记载的仅有杨万里一人诗歌传入了北方。诚斋体以自然界为表现对象,独树一帜,受到李纯甫等人的喜爱。李纯甫公开称赞诚斋体“活泼剌底,人难及也”,可是在李纯甫现存诗歌中,几乎看不出丝毫诚斋体的影子,倒是在稍前的王庭筠、赵秉文诗中有一些近似诚斋体的写景之作。随着金王朝国势的日益危殆直到灭亡,轻松活泼的诚斋体越来越不适应金末的现实,注定要被人们所冷落。元好问在《又解嘲》诗中说:“诗卷亲来酒盏疏,朝吟竹隐暮南湖。袖中新句知多少,坡谷前头敢道无?”其中的竹隐、南湖,据钱钟书先生解释,是指南宋推崇并效仿诚斋体的诗人徐似道和张鎡。该诗意思是说,徐似道和张鎡那些新巧的诗歌在苏、黄二人面前,还值得一提吗?元好问借苏、黄二名家来弹压徐、张二人的新巧,不免有以大压小、多此一举之嫌,他也许是借弹压他们来弹压其背后声名显赫的诚斋体。在元好问的诗歌中,也没有效仿诚斋体的迹象,说明诚斋体在北方的实际影响越来越小。诚斋体之外,陆游的诗歌也很可能传入北方。清人翁方纲将陆游与元好问并列,称“天放奇葩角两雄”,但除钱钟书《谈艺录》拈出他们两句相似的诗句之外,再也没有其他直接的文献可以证明元好问读过陆诗,或受到陆诗的影响。受敌对政权的限制,政治性特别强的陆游诗歌不可能为北方文人所公开接受。总体来看,高扬爱国主义旗帜的南宋诗歌与金源的官方意识严重抵触,对北方诗歌没有产生多少直接的作用。
  词体由于自身性质与诗歌不同,向来被视为小道,所以相对自由一些。出身北方的辛弃疾词虽然多抗金复国之言,传回北方后,反而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金亡第二年,刘祁即称赞其功业文辞,后来元好问更是将辛词推崇到很高的地位,称“乐府以来,东坡为第一,以后便到辛稼轩”。应该说,辛词对元好问为首的金末词坛产生了实质性的影响。元好问词之所以被认为“足以追配稼轩”,就在于它得益于稼轩词的沾溉。
  在各体文学样式中,南宋散文成就成就较低,远不及北宋,加之北方人难以接受散文中强烈的民族情绪,所以在北方影响很小,王若虚曾提及孙觌的《谢复敷文阁待制表》,从文体的角度予以严厉批评,并据此得出“宋自过江后,文弊甚矣”(《滹南集》卷三十七)的结论。
  史学方面,南宋王称《东都事略》、胡寅《读史管见》、吕祖谦《大事记》《吕氏家塾通鉴节要》等书传入北方,其中后三种都是《通鉴》学方面的著作,可见这类著作在北方影响较大。北方蔡珪、萧贡、完颜璹等人非常喜爱《资治通鉴》,各有专长,所以南宋《通鉴》学一入北方便受到人们的关注。赵秉文为吕祖谦未能最终完成《大事记》而深感惋惜,在诗中说:“伤哉绝笔《大事记》,读经未了已亡身。”(《滏水文集》卷九《和杨尚书之美韵》)。金亡之后,北方的《通鉴》学发展很快,出现了元好问所说的“武臣宿将讲说记诵”的热门现象,随之还出现了《陆氏通鉴详节》、《集诸家通鉴节要》等《通鉴》学著作。
  除以上几方面之外,南宋的政治制度、礼仪文化、艺术等方面对北方也会有一定的辐射作用。
  [编辑本段]南宋时期名人
  文天祥
  朱熹
  陆游
  辛弃疾
  岳飞
  韩世忠
  杨万里
  刘克庄
  [编辑本段]南宋帝王年表
  南宋 1127年—1279年 庙号 谥号 姓名 统治时间 年号
  高宗 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 赵构 1127年—1162年 建炎 1127年—1130年
  绍兴 1131年—1162年
  孝宗 绍统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圣成孝皇帝 赵昚 1162年—1189年 隆兴 1163年—1164年
  乾道 1165年—1173年
  淳熙 1174年—1189年
  光宗 循道宪仁明功茂德温文顺武圣哲慈孝皇帝 赵敦 1189年—1194年 绍熙 1190年—1194年
  宁宗 法天备道纯德茂功仁文哲武圣睿恭孝皇帝 赵扩 1194年—1224年 庆元 1195年—1200年
  嘉泰 1201年—1204年
  开禧 1205年—1207年
  嘉定 1208年—1224年
  理宗 建道备德大功复兴烈文仁武圣明安孝皇帝 赵昀 1224年—1264年 宝庆 1225年—1227年
  绍定 1228年—1233年
  端平 1234年—1236年
  嘉熙 1237年—1240年
  淳佑 1241年—1252年
  宝佑 1253年—1258年
  开庆 1259年
  景定 1260年—1264年
  度宗 端文明武景孝皇帝 赵禥 1264年—1274年 咸淳 1265年—1274年
  恭帝 赵显 1274年—1276年 德佑 1275年—1276年
  端宗 裕文昭武愍孝皇帝 赵昰 1276年—1278年 景炎 1276年—1278年
  赵昺 1278年—1279年 祥兴 1278年—1279年
  [编辑本段]并存政权
  西夏、金朝、吐蕃、大理国、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