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如何看待管仲?

2024-05-16 18:22

1. 你如何看待管仲?

管仲是一个很优秀的宰相。因为齐国当时一国三制,齐地用的是早商制,西边卫地是晚商制,东边南边是周制。管仲很好的整合了这些资源。这是当初灌中进行的改革,正因为有之前经商的经历,使得他这次改革他很有想法,然后带来的这个国家走向了富强。

你如何看待管仲?

2. 如何评价管仲

管仲能取得从政的极大成功,原因有:
1:齐桓公的强力支持,在古代帝王社会中,任何一个做为臣子的政治家要取得成功,都离不开君王的强力支持,没有君王支持的臣子注定是会失败的.

2:管仲自已有足够强大能力,如果自身没有强大的能力,就算君王再看重你也是白搭.
3:管仲有鲍叔牙这样一个强大的队友和支持者。这个就不用明说了,俗话说的好,一个好汉两个帮,你一个人再强再好,如果没有好的支持者和队友支持,也是成不了大事的.

3. 如何评价管仲?

(一) 不能因一时的行为表现就去否定一个人的才能和价值。为理想奋斗失败了并不代表愚蠢,与敌人作战败退了并不代表胆怯,为百姓谋福利而事新主并不可耻
(二) 不被人理解是痛苦的,世上几人能有鲍叔牙这样的知己。能够理解困境中的贤人,并付诸行动为此抗争,不怕得罪权贵的人,又是多么的稀少和难能可贵啊
(三) 识才举贤不仅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也可以改变国家的命运
(四) 稍有成绩便洋洋得意之人,是傲慢无知、目光短浅、让人讨厌的。秉持谦虚谨慎的态度,才有可能获得更多长进,谦逊的态度能让更优秀的人认可你
(五) 国家政策应是民意的体现,与民同心可以凝心聚力,国家蒸蒸日上。百姓富庶才能知礼节荣辱
(六) 面对权势,不能盲目执行错误指令。身居高位,也应注意发现身边贤人,不因地位低而看不起他们
(七) 坚定信念,坚持正义之事,哪怕你是少数人,品格比才华更为可贵。正直的人不仅可以得到当时人的尊重,也可以得到后世的敬仰

扩展资料:
《管晏列传》这篇文章的写法比较奇特,它并不全面系统地写两人的生平政绩,而是选取两人的一两件轶事来写,就是这些小故事,作者在叙写时也极力概括,反倒是抒情谈话展现得很充分。司马迁写的这些事绝不是无关痛痒,恰恰表现了他的社会人生理想,有成“一家之言”的意义。
第一段,介绍管仲的出身。着重写他因鲍叔牙的推荐而任齐桓公之相的事,为后文管仲详谈他和鲍叔的关系作发端;于管仲的煌煌相业,则以“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几句带论断性的、概括性极强的话了之。头绪集中,笔力极劲健。
第二段,集中显示了本文的特点。借管仲之口,尽量抒发存在于他与鲍叔之间的典型的人生知遇之情。“分财”多取而非“贪”,为人“谋事”陷于“穷困”而非“愚”,“三仕”都被逐而非“不肖”,作战退走而非“怯”,被囚降事新主而非“无耻”,管仲的一连串不容易为人原谅、得人理解的行动,鲍叔都能原谅,都能理解,丝毫不动摇对管仲的信赖,其见事之明,知人之深,真是别无可求,不能有加。
在阶级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充满计较利害、变换冷暖的情态,文中写鲍叔的对待管仲,真能使旧时一般缺乏援助、需要友谊的人,读了都感极而下泪。鲍叔知人,可令一般人如此感动,则管仲之高呼“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自是出诸血诚,丝毫没有过分,一样令人共鸣,令人激动。
文中这段抒情的谈话,都用排比之笔,重叠、连贯地写下来,恻怆悲凉,顿挫摇曳,情韵绵邈,一反上段的劲炼之概,使文章节奏变换,交错多姿。鲍叔之贤,得管仲相业而彰;管仲之污,得鲍叔智慧而除。司马迁在文中叙事那样节约笔墨,而放手去载管仲的抒情之言,目的固然是为了在管晏传中附写鲍叔,起合传中又有附传的微妙作用,因而后文又连带介绍鲍叔的子孙后世,并下一句抑管扬鲍、倒置历史人物的通常地位的断语:“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第三段,笔调又变化,以议论带叙述,近于今人的所谓“以论带史”。它用作者的评论及管仲自己的言论,带来对于管仲相业成功原因的补叙。目的主要不在表彰管仲一人,而在提供带有普遍意义的历史经验,供人借鉴。在史传中注意提供有意义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经验教训,又是《史记》重大的思想价值之一。
司马迁有儒家思想,又善于汲取道家思想中的重自然、重顺应民心的合理因素。他在《货殖列传》中,曾发挥极具卓见的发展经济的“因势利导”的思想;在本段中,又着重总结管仲相齐的“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的成功的政治经验。本段写完管仲的事迹,带出“后百馀年而有晏子焉”一句,显示两人的类同关系,为后面介绍晏婴事迹作承转,也是《史记》的常用手法。
第四段开始写晏婴,也以极简练的笔墨概括其生平。段中着重揭示晏婴的“节俭力行”与“危言危行”两种行谊,由于有重点,故叙述虽简而晏婴为人的特点很分明。
第五段又不避琐细,选择两个生动事例,写晏婴的知人和谦逊。其中“志念深矣”一句,借晏婴驾车人妻子的口,表现晏婴的大臣和思想家的重要品质,极为深刻。越石父与晏婴的对答,驾车人与晏婴的对照,着墨无多,生动且具有戏剧性。对史事本身的善于选择和剪裁,此史笔之所以工;描写的富有生动性,此文学价值之所以高。往往一事而兼具两善如此段,则《史记》之多多过人也固宜。
最后一段为论赞,多用反问句跌宕生姿,此亦《史记》所擅长。“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一结以自卑口气,备致对晏婴的倾倒之情,牵扯自己,真是出人意外的神来之笔。然幽默之中,固含有无限的体会世味辛酸、渴望知人之贤的悲痛心情。了解司马迁的为人和经历,才能领会这句话的严肃的思想与感情的分量。 
文章浓墨重彩地描绘足以显示人物思想和行动特点的轶事,突出管鲍交游、鲍叔谦让、晏子赎回越石父和推荐御者等言行。这些描述生动传神地写出了具有不同性格特点的历史人物,与《史记》多数人物传记注重人物生平大事、补充生活逸事的写法相比,可以说是异曲同工。
由于脉络清晰、以传抒情、叙事独特、总分结合、叙议交融,文章活画了人物形象,强调了识才举贤的重要性,寄寓了作者世无知己的感慨。

如何评价管仲?

4. 孔子如何评价管仲?

在《论语》里有孔子对管仲的评价,共有以下四则:
1、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出自:春秋孔子及其弟子所编《论语》第三章八佾篇的第22篇。
译文:孔子说:“管仲的器量小啊!”有人就问:“管仲节俭吗?”孔子说:“管仲有三处府第,工作人员都不兼职,怎么称得上节俭呢?”“那么管仲很知礼吧?”孔子说:“国君用屏风挡在门外,管仲也用屏风挡在门外;国君宴饮来访之国君,堂上有安放酒杯的土台,管仲宴饮也有那样的土台。管仲如果算知礼的话,谁不知礼呢?”
2、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问子西。曰:“彼哉彼哉。”问管仲。曰:“人也。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
出自:春秋孔子及其弟子所编《论语》第十四章宪问篇的第9篇。
译文:有人问子产是怎样的人。孔子说:“是宽厚慈惠的人。”问到子西是怎样的人。孔子说:“他呀!他呀!”问到管仲是怎样的人。孔子说:“他是个人才。他剥夺了伯氏骈邑三百户的封地,使伯氏只能吃相粮,却至死没有怨言。”
3、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出自:春秋孔子及其弟子所编《论语》第十四章宪问篇的第16篇。
译文:子路说:“齐桓公杀了公子纠,召忽自杀以殉,但管仲却没有自杀。”又说:“管仲不能算是仁人吧?”孔子说:“桓公多次召集各诸侯国的盟会,不用武力,都是管仲的力量啊。这就是他的仁德,这就是他的仁德。”
4、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出自:春秋孔子及其弟子所编《论语》第十四章宪问篇的第18篇。
译文:子贡说:“管仲不是仁人吧?桓公杀了公子纠,管仲没自杀,却又做了桓公的相。”孔子说:“管仲辅佐桓公,使齐国在诸侯中称霸,匡正了天下,人民到如今还受到他给的好处。”
“如果没有管仲,我们恐怕已经沦为披头散发衣襟在左边开的落后民族了。难道管仲像一般的平庸男女那样,为了守小节,在小山沟里上吊自杀,而不被人所知道吗?”

扩展资料
从《论语》中涉及到的文本本身来看,一方面,孔子对管仲的否定性评价“器小、不俭、不知礼”是很直接的、毋庸置疑的;另一方面,孔子对管仲的肯定主要在于他有目共睹的“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历史功绩。
这种贬中有褒的评价,反映的正是孔子对管仲的评说确实是体现出一种矛盾、纠结的态度。
1、孔子对管仲的否定
孔子对管仲直言不讳的否定性评价,主要表现在“器小”“不俭”与“不知礼”这3个方面。对于“器小”,它所表达的是孔子的一种慨叹,即管仲虽功绩显赫,但在道德上终究没能达到孔子理想中贤臣的标准。
关于“礼”,孔子认为其作用重大,周礼是维护当时统治阶级各阶层秩序的根本行为准则,孔子是以“克己复礼”为己任的,所谓“非礼勿视、勿听、勿动”,任何人不许有谮越的行为,因此孔子直截了当地表达了对管仲非礼行为的愤恨情绪。
“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从回答的方式来看,表现出孔子很不赞成管仲,非常不满他这种极度的越礼行为,反映出孔子小视、贬斥管仲的真实心态。孔子对管仲的批评折射出了他们之间思想上的对立。管仲在齐国推行的改革,从一定程度上来看其实就是对周礼的破坏,这同以恢复周礼为己任的孔子,表现出来绝对的对立。
2、孔子对管仲的肯定
后3段史料皆来自《宪问》,这3条确是孔子对管仲的褒扬。这种褒扬表明两人在思想上有一定的共同之处。
管仲辅佐齐桓公,用和平的方式九合诸侯,解决了各诸侯国之间的争端,使人民免遭战争的苦痛,而且管仲辅佐齐桓公一匡天下,打的口号是“尊王攘夷”,这样做使百姓免遭外族的侵扰,这些都与孔子的思想相合,所以孔子对管仲的有目共睹的功绩没有视而不见,而是肯定的。
总之,孔子一方面直接的、毋庸置疑地否定了管仲,另一方面确实颂扬了管仲的功绩,但是对他所谓“仁”的评价比较模糊,可以认为孔子对管仲评价是贬大于褒的。从思想发展这个角度来说,孔子思想的矛盾性乃是历史的必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

5. 如何评价管仲的一生

原文: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全文
17

11评论
踩
82471256

如何评价管仲的一生

6. 孔子怎样评价管仲?

在《论语》里有孔子对管仲的评价,共有以下四则:
1、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出自:春秋孔子及其弟子所编《论语》第三章八佾篇的第22篇。
译文:孔子说:“管仲的器量小啊!”有人就问:“管仲节俭吗?”孔子说:“管仲有三处府第,工作人员都不兼职,怎么称得上节俭呢?”“那么管仲很知礼吧?”孔子说:“国君用屏风挡在门外,管仲也用屏风挡在门外;国君宴饮来访之国君,堂上有安放酒杯的土台,管仲宴饮也有那样的土台。管仲如果算知礼的话,谁不知礼呢?”
2、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问子西。曰:“彼哉彼哉。”问管仲。曰:“人也。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
出自:春秋孔子及其弟子所编《论语》第十四章宪问篇的第9篇。
译文:有人问子产是怎样的人。孔子说:“是宽厚慈惠的人。”问到子西是怎样的人。孔子说:“他呀!他呀!”问到管仲是怎样的人。孔子说:“他是个人才。他剥夺了伯氏骈邑三百户的封地,使伯氏只能吃相粮,却至死没有怨言。”
3、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出自:春秋孔子及其弟子所编《论语》第十四章宪问篇的第16篇。
译文:子路说:“齐桓公杀了公子纠,召忽自杀以殉,但管仲却没有自杀。”又说:“管仲不能算是仁人吧?”孔子说:“桓公多次召集各诸侯国的盟会,不用武力,都是管仲的力量啊。这就是他的仁德,这就是他的仁德。”
4、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出自:春秋孔子及其弟子所编《论语》第十四章宪问篇的第18篇。
译文:子贡说:“管仲不是仁人吧?桓公杀了公子纠,管仲没自杀,却又做了桓公的相。”孔子说:“管仲辅佐桓公,使齐国在诸侯中称霸,匡正了天下,人民到如今还受到他给的好处。”
“如果没有管仲,我们恐怕已经沦为披头散发衣襟在左边开的落后民族了。难道管仲像一般的平庸男女那样,为了守小节,在小山沟里上吊自杀,而不被人所知道吗?”

扩展资料
从《论语》中涉及到的文本本身来看,一方面,孔子对管仲的否定性评价“器小、不俭、不知礼”是很直接的、毋庸置疑的;另一方面,孔子对管仲的肯定主要在于他有目共睹的“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历史功绩。
这种贬中有褒的评价,反映的正是孔子对管仲的评说确实是体现出一种矛盾、纠结的态度。
1、孔子对管仲的否定
孔子对管仲直言不讳的否定性评价,主要表现在“器小”“不俭”与“不知礼”这3个方面。对于“器小”,它所表达的是孔子的一种慨叹,即管仲虽功绩显赫,但在道德上终究没能达到孔子理想中贤臣的标准。
关于“礼”,孔子认为其作用重大,周礼是维护当时统治阶级各阶层秩序的根本行为准则,孔子是以“克己复礼”为己任的,所谓“非礼勿视、勿听、勿动”,任何人不许有谮越的行为,因此孔子直截了当地表达了对管仲非礼行为的愤恨情绪。
“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从回答的方式来看,表现出孔子很不赞成管仲,非常不满他这种极度的越礼行为,反映出孔子小视、贬斥管仲的真实心态。孔子对管仲的批评折射出了他们之间思想上的对立。管仲在齐国推行的改革,从一定程度上来看其实就是对周礼的破坏,这同以恢复周礼为己任的孔子,表现出来绝对的对立。
2、孔子对管仲的肯定
后3段史料皆来自《宪问》,这3条确是孔子对管仲的褒扬。这种褒扬表明两人在思想上有一定的共同之处。
管仲辅佐齐桓公,用和平的方式九合诸侯,解决了各诸侯国之间的争端,使人民免遭战争的苦痛,而且管仲辅佐齐桓公一匡天下,打的口号是“尊王攘夷”,这样做使百姓免遭外族的侵扰,这些都与孔子的思想相合,所以孔子对管仲的有目共睹的功绩没有视而不见,而是肯定的。
总之,孔子一方面直接的、毋庸置疑地否定了管仲,另一方面确实颂扬了管仲的功绩,但是对他所谓“仁”的评价比较模糊,可以认为孔子对管仲评价是贬大于褒的。从思想发展这个角度来说,孔子思想的矛盾性乃是历史的必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

7. 孔子是如何评价管仲的?

孔子有三段论管仲的话。
一段是:“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论语·八佾》,以下只注篇名)

一段是: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 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接下来一段是:子贡曰: “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宪问》)

孔子是如何评价管仲的?

8. 管仲是如何忽悠的?

有一年,齐国军粮出现短缺。齐桓公忧心忡忡地对大臣管仲说:“你一向足智多谋,你能不能想个法子,在不增加百姓赋税的前提下,为国库筹备足够的军粮呢?”“这好办!”管仲胸有成竹地点了点头说,“前几天,北郭有个人,挖地时挖出来一只龟,这只龟就值五百亩地的粮食。我去把那只乌龟弄回来就行了。”齐桓公不知道管仲的葫芦里要卖什么药,但他相信管仲的智慧,便没多说什么,任由管仲行动。

第二天,管仲派出十乘车的使团,浩浩荡荡前往那个人家,赐给他官帽一顶后,便一路敲锣打鼓,把那只龟给“请”了回来,供奉在寺庙前的大台上。白天杀了四头牛祭祀它,晚上派百名士兵把守。众人大惑不解,一只乌龟何以受此隆重的礼遇?管仲就宣称:这只龟是东海海神的儿子,是无价之宝,谁要拥有了它,要风得风要雨得雨。

这下,举国上下都沸腾了,那只乌龟也被越传越神乎。后来,齐国出兵攻打孤竹,管仲打听到齐国的首富丁家,粮食够大军吃五个月。于是,他就去找丁家老爷,说要把那只乌龟抵押给他,换他的粮食。丁家老爷受宠若惊,赶紧收了那只龟回家供着,而齐军出征孤竹的粮食问题就这么解决了。

齐桓公听说了此事,哈哈大笑:“管仲你真能忽悠啊,一只无用的乌龟竟让你忽悠来数万担粮食!”管仲嘿嘿笑道:“大王,这个世间如果没有盲从、贪心之人,小臣上哪儿去忽悠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