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中海联盟的历史渊源

2024-05-11 02:05

1. 地中海联盟的历史渊源

由于伊斯兰极端主义的滋扰、巴以之间的民族冲突,阿拉伯国家不愿接纳欧盟为其制定的国际人权标准,整合地中海沿岸这一有着强烈“异质性”的地区,对于欧盟而言多少带有一点“乌托邦”的色彩。萨科齐因此在竞选总统过程中,在“巴塞罗那进程”基础上提出了“地中海联盟”的设想,将范围缩小到地中海西部的北非国家。因为来自北非的非法移民一直是法国的心腹之患,阿尔及利亚极端伊斯兰宗教武装的活动也是法国的潜在的挑战。此外,北非地区对发展核能的潜在需求也是法国寻求建立“地中海联盟”的现实利益考虑。施展“核外交术”的萨科齐自去年上台以来,已同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和利比亚签署了核合作协议。此外,北非的阿尔及利亚和利比亚等国,以及临近这一地区的苏丹和几内亚湾地区,均是世界上重要的原油产区,加强与这些国家的关系亦可保障法国的能源供给渠道。基于这些考虑,萨科齐提出建立与“巴塞罗那进程”并行的、只吸收地中海沿岸国家的“地中海联盟”。由于法国不可能独自承担维持联盟运转庞大的经费,还得仰仗欧盟的财政支持,因此这个“地中海联盟”实为欧盟框架下的“盟中之盟”。在“巴塞罗那进程”下,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这三个欧洲南部大国是该机制的主要推动国,而在“地中海联盟”下,则为法国主导。法国在最初的“地中海联盟”蓝本里有诸多设想,包括模仿欧洲投资银行的模式建立“地中海投资银行”,为地中海国家的发展项目提供贷款支持;组建一个核能机构,由法国提供核能方面的智力支持;成立“地中海大学”进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建立一个环保机构监控水质和其他资源的使用。从这些政策措施来看,实为重新包装了的“巴塞罗那进程”,只不过主导国变成了法国一家。因此,“地中海联盟”一经提出,不仅引起欧盟内其他成员国的反感,而且也并不讨好法国所看重的北非国家。2007年10月,萨科齐借访问摩洛哥之机为其“地中海联盟”构想积极游说:“‘地中海联盟’不是我自己的计划,而是一个共同计划”,不过此举成效甚微。有分析指出:“‘地中海联盟’只是法国追逐其双边利益的惯用手段而已,并无助于地区问题的解决”。峰会召开之前,欧盟内部对“地中海联盟”构想大泼冷水,认为这会给欧盟带来额外的财政负担,以及造成欧盟机构重叠臃肿。英国认为,强烈反对土耳其加入欧盟的法国提出将土耳其囊括在“地中海联盟”内,实际上是提供给土耳其另一平台促其进行各项改革,而又不给其加入欧盟的承诺的圆滑计策而已。德国质疑,“地中海联盟”有分裂欧盟之虞,并且担心德国在中欧的影响力将会受到削弱。峰会召开前一晚,萨科齐和默克尔就“地中海联盟”进行最后的外交磋商。这场较量最终以萨科齐同意在“地中海联盟”构想上做出重大修订结束。修订后的“地中海联盟”虽保留其名,但其内容和最初的蓝本相比已经有了天壤之别。法国同意“地中海联盟”不再是地中海沿岸国家专属品,所有的欧盟成员国都可参与其中。最大的修改是,法国同意纳入德国成为该构想的动议国,以法德两国的共同名义向欧盟峰会提交此份“地中海联盟”计划,并且法国放弃了准备于2007年七月在法国召开“地中海联盟”峰会的计划。获得通过的“地中海联盟”将替代现行的“巴塞罗那进程”,后者余下的财政拨款也将划转到“地中海联盟”下。计划中的“地中海联盟”将实行“双头制”——由欧盟国家和非欧盟的地中海国家各出一名主席,并设一个只有20人的微型秘书处负责处理日常事务。欧盟27个成员国和16个地中海沿岸非欧盟成员国的领导人2008年7月13日在巴黎举行地中海首脑会议,地中海联盟正式成立。这是全球化背景下出现的一个区域性合作的新实体。“地盟”这个简称,今后可能同“欧盟”“阿盟”“非盟”“东盟”等一样成为经常见诸报端的国际政治词汇。

地中海联盟的历史渊源

2. 地中海联盟的战略意义

地中海地区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地中海东西长4000公里、南北最宽处1800公里,海域面积250多万平方公里。地中海北面是欧洲大陆、南边是非洲大陆,东面是亚洲的中东地区。地中海西部经直布罗陀海峡与大西洋相通,东北面经土耳其海峡与黑海相连接,1869年苏伊士运河开凿通航后,地中海东南的一经过这条运河与红海相通,经红海出印度洋。从西欧到印度洋,通过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苏伊士运河、红海这条航线成为世界上运输最方便的海路。据统计,每天在地中海航行的各类船只达到2000多艘,西欧输入的石油总量的85%是通过这条航道运送的。地中海在经济、政治和军事上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长期以来,地中海成为列强必争之地。从第二次世界大战起,美国第六舰队一直以地中海为基地,西方其他国家的舰队也在这个海域游弋,从舰艇数量看,今天的地中海已经成为西方军事大国军舰集聚密度最大的海域。

3. 地中海联盟的简介

地中海联盟(法语:Union pour la Méditerranée,但通称为Unionméditerranéenne)是由法国总统萨尔科齐主导成立的区域性国际组织,该组织由欧盟成员国和地中海沿岸的非欧盟成员国组成。萨科齐成立该组织原目的在于扭转土耳其致力加入欧盟的目标,但在土耳其获得保证此组织将不是取代土耳其加入欧盟的折衷方案后,土耳其接受邀请参与该组织。地中海联盟于2008年7月13日在法国巴黎由成员国的领导人举行峰会,正式宣告地中海联盟成立。

地中海联盟的简介

4. 地中海协定的历史背景

俾斯麦的外交是极其复杂的。他千方百计地要把法国孤立起来。在巴尔干问题上他一面采取冷静态度,拒绝支持奥国对俄国的强硬政策;另一面则积极促使英奥合作对付俄国以减轻德国对其同盟者的义务。他提醒奥国当局:德奥同盟是一个防守同盟,只有在俄国进攻奥国时,德国才有出兵援奥的义务,德国于巴尔干没有直接利害关系,而英国对它确实很关心,在不能确定英国参战以前,切莫跟俄国开战。拉拢英国不只对付俄国也是对付法国。俄奥都是英国的劲敌而这两国恰巧又是德奥意的敌人。英国想推动三国同盟制服俄国而自己坐收渔人之利。如果必须参加反俄的阵线,它仅能答应同奥意两国走共同的政治路线,保全它在地中海和近东的利益,但不能签订任何军事同盟条约。这样的同盟显然对于意大利的好处很多。英国犹疑不决,俾斯麦用威胁的语言促使英国入伙。一八八七年二月十二日英意交换照会,接着奥国加入了英意协定。英意奥协定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地中海问题,因而称为《第一次地中海协定》。而《第二次地中海协定》则是对付俄国的。 18俾斯麦趁势将《德奥同盟条约》文本送交伦敦,并在1887年11月22日致信索尔兹伯里。信中表示:“如果奥匈帝国之独立受到俄国侵略的威胁,或者英意遭到法国入侵的危险,德国始终有责任采取进入战线的政策。”19在英国确认了德国对奥匈支援的程度后,1887年12月12日,和16日,英、奥、意三国互换照会,达成《第二次地中海协定》,基本上排除了俄国占领保加利亚,或挟持苏丹,控制土耳其海峡的可能。俄国如果向奥匈挑衅,将遭到英奥意围攻。在这一背景之下,俄国开始退却。1888年1月俄国在德国的支持下要求土耳其政府宣布斐迪南当选为非法,遭到英奥意的联合抵制。4月土耳其满足了俄国的要求。俄国挽回了一部分面子,此后保加利亚问题也就不了了之。

5. 地中海联盟的面临挑战

长期以来,包括法国在内的一些欧盟成员国一直想与多数地中海国家加强合作,与北非地区国家合作解决非法移民问题,共同遏制一些恐怖主义组织威胁欧洲安全的活动。早在1995年,欧盟就在时任法国总统希拉克的促动下,启动了旨在与地中海国家加强全方位合作的“巴塞罗那进程”,但10多年来未有明显建树。去年5月,上任伊始的法国总统萨科齐再次提出建立“地中海联盟”的构想。 法国的设想是,由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和希腊与所有地中海沿岸国家建立一个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盟,法国担当该联盟“领头羊”,以扩大其在欧非两大洲的影响力。但萨科齐这一谋求地区主导权的努力,很快遭到被其构想排除在外的德国、捷克等欧盟国家的反对。德国总理默克尔公开指责萨科齐想分化瓦解欧盟,“地中海联盟”损害了欧盟的整体利益。最后,在萨科齐与默克尔达成妥协,允诺所有欧盟成员国都参与其中后,“地中海联盟”才得以呱呱坠地。不难看出,德法角力已经为“地中海联盟”未来发展之路埋下了“地雷”。法国、意大利等“欧盟南下派”,由于地缘等因素对“地中海联盟”的期望值比较高,但德国等中东欧国家在这方面的需求则不是那么迫切。所以,欧盟各成员国目前虽就“南下”达成一致,但这种一致却存在很大的脆弱性。今后遇到具体问题时,欧盟成员国内部的分歧很可能再次让萨科齐备感郁闷。类似的挑战还来自“地中海联盟”的另一半。该计划囊括了巴勒斯坦、以色列、黎巴嫩、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土耳其和利比亚等地中海沿岸各国,但是,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错综复杂的历史、宗教矛盾委实难以调和,摩洛哥与阿尔及利亚因西撒哈拉问题互不往来也有十多年时间了。同时,土耳其也因法国不赞成其加入欧盟,反对建立“地中海联盟”。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则干脆拒绝了法国的邀请,认为该计划是“可怕而且危险的”。要使这样一个内部矛盾重重的“联盟”结出硕果,显然有些勉为其难。此外,地中海连接欧非两大陆的战略地位,及其周边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既是诱使欧盟尤其是法国“南下”的原因,同时也是吸引美国、俄罗斯等大国努力扩大在该地区影响力的原动力。“地中海联盟”的成立,有可能会因影响到其他大国的利益而变得掣肘多多。

地中海联盟的面临挑战

6. 地中海联盟的介绍

“地中海联盟”由法国总统萨科齐提出。其构想源于1995年11月27日巴塞罗那会议所确立的“巴塞罗那进程”,即欧盟和地中海沿岸国家——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突尼斯、塞浦路斯、埃及、以色列、约旦、黎巴嫩、马耳他、叙利亚、土耳其这11个北非和中东国家,以及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建立在经济、能源、移民、民主制等方面的合作关系,以2010年前建立欧盟与地中海国家的自由贸易区为远期目标。

7. 地中海联盟的发展目标

在地中海联盟具体的优先合作项目中,对成员国经济影响比较大的包括“海上高速路”、“可再生能源”、“中小企业扶持”等。这些合作项目有自己的融资渠道,还有欧洲投资银行、世界银行、非洲开发银行组建的各种开发机构。 随着经济的发展,跨地中海客运和货运的需求迅猛增长。为此,地中海联盟将建立包括公路、港口、海运、服务等在内的“海上高速路”,促进跨地中海运输的可持续发展。到2025年地中海东岸和南岸国家的能源需求将大幅增长,为此需要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以应对能源挑战,太阳能将是重点开发对象。其中“地中海太阳能计划”将在地中海周边国家提高太阳能发电的能力,通过私人投资和向欧盟国家出口太阳能电力以确保太阳能项目的盈利,促进能源生产的本地化和推动节能措施以满足地中海南岸家庭用电需求。为促进地中海地区中小企业的发展,专门成立的“地中海企业开发机构”通过评估需求、确定需要采取的行动和适用的方法,然后向地中海联盟成员国相关机构提供技术及融资渠道方面的支持,此外还要帮助成员国开展高附加值产业等。不过,尽管建立地中海联盟的意愿良好,但要达成预定效果难度很大。就连积极推动地中海联盟的法国总统萨尔科奇都承认,地中海联盟难以在短期内实现地区的稳定与发展。

地中海联盟的发展目标

8. 地中海联盟计划的概述

但由于伊斯兰极端主义的滋扰、巴以之间的民族冲突,阿拉伯国家不愿接纳欧盟为其制定的国际人权标准,整合地中海沿岸这一有着强烈“异质性”的地区,对于欧盟而言多少带有一点“乌托邦”的色彩。萨科齐因此在竞选总统过程中,在“巴塞罗那进程”基础上提出了“地中海联盟”的设想,将范围缩小到地中海西部的北非国家。因为来自北非的非法移民一直是法国的心腹之患,阿尔及利亚极端伊斯兰宗教武装的活动也是法国的潜在的挑战。此外,北非地区对发展核能的潜在需求也是法国寻求建立“地中海联盟”的现实利益考虑。施展“核外交术”的萨科齐自去年上台以来,已同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和利比亚签署了核合作协议。此外,北非的阿尔及利亚和利比亚等国,以及临近这一地区的苏丹和几内亚湾地区,均是世界上重要的原油产区,加强与这些国家的关系亦可保障法国的能源供给渠道。基于这些考虑,萨科齐提出建立与“巴塞罗那进程”并行的、只吸收地中海沿岸国家的“地中海联盟”。由于法国不可能独自承担维持联盟运转庞大的经费,还得仰仗欧盟的财政支持,因此这个“地中海联盟”实为欧盟框架下的“盟中之盟”。在“巴塞罗那进程”下,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这三个欧洲南部大国是该机制的主要推动国,而在“地中海联盟”下,则为法国主导。法国在最初的“地中海联盟”蓝本里有诸多设想,包括模仿欧洲投资银行的模式建立“地中海投资银行”,为地中海国家的发展项目提供贷款支持;组建一个核能机构,由法国提供核能方面的智力支持;成立“地中海大学”进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建立一个环保机构监控水质和其他资源的使用。从这些政策措施来看,实为重新包装了的“巴塞罗那进程”,只不过主导国变成了法国一家。因此,“地中海联盟”一经提出,不仅引起欧盟内其他成员国的反感,而且也并不讨好法国所看重的北非国家。2007年10月,萨科齐借访问摩洛哥之机为其“地中海联盟”构想积极游说:“‘地中海联盟’不是我自己的计划,而是一个共同计划”,不过此举成效甚微。有分析指出:“‘地中海联盟’只是法国追逐其双边利益的惯用手段而已,并无助于地区问题的解决”。峰会召开之前,欧盟内部对“地中海联盟”构想大泼冷水,认为这会给欧盟带来额外的财政负担,以及造成欧盟机构重叠臃肿。英国认为,强烈反对土耳其加入欧盟的法国提出将土耳其囊括在“地中海联盟”内,实际上是提供给土耳其另一平台促其进行各项改革,而又不给其加入欧盟的承诺的圆滑计策而已。德国质疑,“地中海联盟”有分裂欧盟之虞,并且担心德国在中欧的影响力将会受到削弱。峰会召开前一晚,萨科齐和默克尔就“地中海联盟”进行最后的外交磋商。这场较量最终以萨科齐同意在“地中海联盟”构想上做出重大修订结束。修订后的“地中海联盟”虽保留其名,但其内容和最初的蓝本相比已经有了天壤之别。法国同意“地中海联盟”不再是地中海沿岸国家专属品,所有的欧盟成员国都可参与其中。最大的修改是,法国同意纳入德国成为该构想的动议国,以法德两国的共同名义向欧盟峰会提交此份“地中海联盟”计划,并且法国放弃了准备于今年七月在法国召开“地中海联盟”峰会的计划。获得通过的“地中海联盟”将替代现行的“巴塞罗那进程”,后者余下的财政拨款也将划转到“地中海联盟”下。计划中的“地中海联盟”将实行“双头制”——由欧盟国家和非欧盟的地中海国家各出一名主席,并设一个只有20人的微型秘书处负责处理日常事务。欧盟27个成员国和16个地中海沿岸非欧盟成员国的领导人2008年7月13日在巴黎举行地中海首脑会议,地中海联盟正式成立。这是全球化背景下出现的一个区域性合作的新实体。“地盟”这个简称,今后可能同“欧盟”“阿盟”“非盟”“东盟”等一样成为经常见诸报端的国际政治词汇。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