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 读后笔记

2024-05-06 06:46

1. 国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 读后笔记

如何做一个优秀的国学传播者
  
 一.文化自信弘扬传承中国文化重要性深刻认识
  
 1.国家真正站起来靠什么,心灵独立和文化精神家园的独立,用中国文化去思考问题想问题,维护民族独立。
  
 2.国家被别人发自内心的敬佩靠文化。
  
 3.物质文化建设相对容易,但是心灵的建设需要几代人,如不协调民族会引发大的问题,甚至物质文化大厦瞬间坍塌。
  
 4.任何伟大的人物伟大的事业靠精神凝聚,用灵魂激发向心力战斗力。
  
 5.没有文化认同就不会有国家认同,民族认同,社会认同,也不会有良好的道德风尚。
  
 二.全面总结当前国学存在问题及其对策
  
 1.以己昭昭,使人昭昭,组织者懂教育规律
  
 2.对当前的国家政策法律有准确认识,有利于国家进步。
  
 3.对当前社会风气有了解和清醒地把握,以社会接受方式传播优秀文化。
  
 4.深入研究教育规律。
  
 5.是否有利于国家社会进步,有利于受教育者的健康成长。
  
 三.国家教育未来方向
  
 1.各司其职
  
 2.国学师资队伍建设
  
 3.研学国学教育高质量教师

国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 读后笔记

2. 小学生国学教育现状、问题与解决对策?

小学生国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1.小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对国学初步了解,但中小学校国学教育缺位,小学生接触国学机会少
2.小学生主动参与意识较强,但多带有功利性目的
3.小学生所学国学内容上贴近生活,内容多样,但无法形成系统,教材权威性让人质疑
4.小学生缺乏自主学习国学的意识
5.小学生学习国学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四、 对小学生开展国学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一) 加强中小学对国学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将国学融入校园文化中去
(二) 关注小学生的现实生活,合理引导小学生对国学教育的看法,避免盲目跟风或全盘否定的倾向
(三) 注重教材编写,加强师资培训
(四) 社会多方助力增加小学生接触国学的机会

3. 小学生国学教育现状、问题与解决对策?

小学生国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1.小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对国学初步了解,但中小学校国学教育缺位,小学生接触国学机会少
2.小学生主动参与意识较强,但多带有功利性目的
3.小学生所学国学内容上贴近生活,内容多样,但无法形成系统,教材权威性让人质疑
4.小学生缺乏自主学习国学的意识
5.小学生学习国学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四、
对小学生开展国学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一)
加强中小学对国学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将国学融入校园文化中去
(二)
关注小学生的现实生活,合理引导小学生对国学教育的看法,避免盲目跟风或全盘否定的倾向
(三)
注重教材编写,加强师资培训
(四)
社会多方助力增加小学生接触国学的机会

小学生国学教育现状、问题与解决对策?

4. 国学教育与企业管理的结合存在哪些问题

随着“国学”的兴起,目前各行业对于国学与管理课程的需求也是越来越多,但,企业主质疑最多的问题却是:国学能与管理相融合吗?带着这样的问题,明瑞与大家一起分享个人观点。
国学如何“融合”管理
  国学如何“融合”管理,是目前企业家十分关注的焦点之一。国学“融合”管理不仅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哲学智慧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走向与其他学科交叉的需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将国学中蕴含的哲学智慧与现代管理相结合,已成为当代中国人的强烈呼声,并且在实践上做出了各种形式的有益探讨。
那么,国学如何“融合”管理呢?明瑞认为必须从思想上解决四个理论问题:
1、 改造企业员工积淀已久的传统心理旧习、培养现代理想人格的角度着眼,如何从国学中汲取其合理思想,为管理者和企业家构建“精神家园”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呢?
2、 从社会角度,如何将中国哲学所承袭并蕴含的“天人合一”思想,转换为超越西方“天人对立”的思维方式,为管理者和企业家建构起现代生态管理方式呢?
3、 站在文化的高度,面对各种“文明冲突”和价值多元化,我们能从传统国学中汲取诸如“和而不同”等文化资源,以整合、协调多元文化,怎样为管理者创造一个“多元和谐”的企业环境提供理论根据呢?
4、 从现在文化转型、企业管理转型我们能为企业管理者从国学中汲取什么哲学智慧呢?国学中所蕴含极其丰富的哲学智慧(如:道家的“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法,儒家的“中庸之道”等),需要深入地挖掘与学习。
坚持会通中西原则
  中西方对“什么是管理”这一根本问题理解是不同的。西方人普遍认为“管理是通过对组织的资源(包括人、财、物、信息、技术、时间等)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协调和控制而快速地达到组织目标过程。”西方管理强调管理手段和管理目标,偏重于从管理程序和职能来界定管理的本质。管理学主要是通过各种手段如何管理别人,而忽视在管理他人的同时如何有效地管好自己,这就势必会在管理场中造成管理主体的“缺位”。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崇尚人文精神、伦理道德和中庸和谐的“价值理性”文化。中国人把管理的本质规定为一门大写的“人学”。明瑞认为“人”是中国管理哲学的出发点,同时也是它的落脚点。
  诸子百家的管理思想尽管不同,但它们对管理的本质都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即认为管理学是一门“以人为本”的“正己正人之学”,或者说是一门“以人为本”的“修己治人之学”。强调管理是始于“正己”(或“修己”)而终于“正人”(或“治人”)的过程。在《论语•颜渊》篇中,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率)以正,孰敢不正。’”这里所谓“正”,即“正人”,包括“正己”与“正人。”所谓“正己”(或“修己”),即是修身之义,就是强调管理者必须通过道德修养,提高自己的内在道德素质,树立自己的良好外在形象,实施成功的“形象管理”。在管理场中,管理者是主体。只有首先管好自己,才能管好他人。“正己”(或“修己”)是“正人”(或“治人”)的前提和基础。所谓“正人”(或“治人”),是指在“自我管理”的基础上,如何提高对他人的管理水平与管理艺术,实施有效的成功管理。认为管理者身正而后家正,家正而九族之丧祭冠昏皆正,由是而百官以正,而万民亦无不正矣。“正己”(或“修己”)是“体”,“正人”(或“治人”)是“用”,这是中国管理哲学的两个不可分割的基本要素。
  因此,明瑞认为国学对于管理有三点启发:以人为先,教化管理者和员工的心智;以柔克刚,柔化具体的经营运作;以异避同,激发决策和预测中的直觉与灵感。控全局提供

5. 国学教育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国学教育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教育狭义上指专门组织的学校教育;广义上指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拉丁语educare是西方“教育”一词的来源,意思是“引出”。下面是我整理的国学教育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相关内容。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国学教育的最大意义在于它正是这种教学生如何做人的学问。
     国学教育在当下面临的问题是: 
    1)商品经济时代讲究效率、收益的价值观,令人们难以认同以修身、养气、体悟、践行为特征的国学。大学生也如此。他们忙着学习更好就业、更有“钱”途的课程,忙着考英语四六级、计算机、会计等各种证书,忙着兼职、办出国、考公务员……不能带来直接收益的、“无用”的国学,自然不能博得青睐。
    2)开展国学教育缺乏专业的队伍。百年来倚重西学、忽视国学的历史,使国学教育中断。国学人才也出现断层。没有好的老师、好的引路人传道授业解惑,高校国学教育步履维艰。
    3)缺少政策的支持。
    目前,虽然一些有关部门都采取一定措施宣传教育,但是,国学教育,特别是高校国学教育,还是缺少政策的支持。相较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类的教育研究活动,国学教育研究活动得到的经费等各种政策支持少之又少。
    如果不能及时而准确地看待、处理以上面临的这些问题,必然会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所以当代大学生,在接受科学文化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同时,也应重新审视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教育,从祖先留下的宝藏中汲取未来发展之力量。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国学是祖先留给今人的宝贵财富,需要每一代人的悉心保护和传播。我们不能自私地将之挥霍殆尽,我们的后代也有权利享有这些精神遗产。
    首先,国学教育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虽说礼法道德常常被桀骜不驯的天才嗤之以鼻,但基本的、不僵化的礼法道德确实能够成为一个人的根本,塑造其人格、精神气质,乃至整个人生。像孔子所言的“仁、义、礼、智、信”,就是前人对个体美好的品质的高度概括。
    国学教育无疑能逐渐铸造完善的品格和高尚的道德修养,树立一种“仁者爱人”的胸怀,一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一种“与朋友交,言而有信”的执守,一种“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精神……其次,国学教育能够和谐人际关系,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在我国,社会的基本结构是一种“差序格局”.
    学生们在完成了自我人格塑造后,便可以进一步推展开来,“兼济天下”。儒家要求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这样一种以己为中心、一层层向更大范围扩展的差序格局。
    如此,学生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换位思考方式指导下,能切身感受他人的难处,理解其不易,最终达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会理想;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理念下践行不已,最终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总之,在修身基础上层层展开的国学教育对和谐社会乃至和谐世界的构建具有重大意义。此外,从纵向来看,国学教育有助于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逐步与体现现代精神的道德观念相融合,成为公民道德建设的主流。但是,当前在一定程度上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忽视社会道德的行为。
     扩展: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国学教育 
    上下五千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国学经典诵读是中华文化的集中体现,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诵读国学经典,品悟中华文化,传承民族精神,涵养民族修为,承继民族智慧,造就具有中华气韵和民族气质的现代中国人,是我们每一个教育者的神圣使命。《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认识中华民族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同时还要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小学生学国学、读经典近年来渐成风潮。作为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国学教育呢?笔者谈谈看法。
     一、巧记汉字。 
    汉字是中华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是世界上唯一的方块文字。领略汉字之美,可以说是国学基础。作为语文教师,特别是小学启蒙教师,更有责任和义务引领学生走近中国汉字,让他们体会汉字的神奇与美丽。
    一个汉字就是一部微型的文化史。汉字,有形可识,有音可读,有义可寻。在识字教学中,可通过多媒体演绎汉字演变过程,从甲骨文的象形文字,到小篆、隶书,再到现今的宋体。如“门”字的甲骨文“”很像两扇门的样子,指的是建筑物的出入口,又指安装在出入口能开关的装置。这样不仅从形体的变化,而且到文字意义的认识,都给学生一个具体生动的意象,寓教于乐。汉字教学还要抓会意字、形声字,从造字的意义着手,解释字义,这样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学”字金文为“”,上面两边是两只手,表示合力办学;中间是金“爻”,表示读音;下边是个房子,房子里有个“子”,表示教孩子读书。所以,“学”本来意思是学习,引申为学校。另外,还可以科学地安排书法、国画等传统文化进入语文课堂教学。特别是针对现在电脑、手机流行,让学生写好字,书写端正、工整,教师面临着重大的责任。写字教学中可融入书法教学,因为汉字蕴含着深厚的中国传统美,日常教学中可每周安排一两个课时进行写字教学,要求学生写字的笔顺、笔画、间架结构、偏旁部首等规范。
     二、诵读经典诗词。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可见,诵读诗词的重要作用。在诵读经典诗词的过程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文学修养和写作水平在逐渐提高。小学是一个人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启蒙时期,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国学诗词进行启蒙教育,讲授传统美德,让学生用传统文化做生命的底色。 国学和古诗词,都是中国的传统文化,都是浓缩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多方面知识的结晶,可以说一首好诗就是一道美丽的风景。从汉乐府《长歌行》“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中,让学生懂得惜时;从《弟子规》“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中,让学生懂得仁孝,明白做人的道理;从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学生懂得了怎样爱国;从屈原《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中,学生明白了为了崇高的理想,坚持不懈的追求态度;从梁启超《少年中国说》中“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更让学生树立了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将来为国家奉献的远大抱负。可见,在声情并茂的经典诵读中,让学生轻松记住一生受用的礼义廉耻,懂得谦卑,懂得真诚,懂得仁孝。
     三、故事熏陶。 
    小学生都喜欢听故事,这是孩子的共性。成语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粒明珠,正确地使用它,往往能起到言简意赅、画龙点睛的作用。很多成语本身就是一个故事。故事给学生以知识、以梦想、以信任、以效仿、以思索、以警觉,给学生讲故事,可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经典的国学故事,如成语故事《刻舟求剑》《守株待兔》《三顾茅庐》《闻鸡起舞》等,在课堂中开展以成语故事为主要内容的听、说、读、写、记、演等形式的综合性语文训练活动,能有效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质和文化素养。如“任重道远”成语解释:担子很重,路程很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教师在课堂中可这样说这个成语故事:曾子的学生问曾子:“读书人应该怎样做人?”曾子回答:“必须刚强而且有毅力!因为读书人要励志治理天下,这任务非常重大,道路非常遥远。我们要为实现这个目标奋斗终生――正可谓任重道远!”每天利用课前几分钟的时间,由教师绘声绘色地给学生讲故事,目的是让学生感到国学故事的无限精彩,对成语产生浓厚的兴趣。然后,让学生说一说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从而为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打下基础。最后,由学生合作表演成语故事,他们积极性很高,表演欲望强烈。表演的过程正是对成语的理解过程,这样不但展示了学生的表演能力,而且锻炼了其合作能力。
     四、引导感悟,渗透精神。 
    国学经典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如今国学经典越来越被中国和世界重视起来。而留守儿童多,隔代监护的过分溺爱让很多学生养成了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因此,我们在组织学生诵读的基础上适当地引导学生的言行也是必要的,但由于国学经典内容理解起来相对困难,因此我们必须结合教学实际相机引导,绝不可生搬硬套。同时针对国学中一些晦涩难懂的部分,语文教师可以侧重宣讲一些通俗易懂的传统美德的故事,如“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匡衡凿壁借光”、“车胤囊萤苦学”等等,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基本道德素质和行为习惯,使学生了解这些源远流长的国学经典所蕴含的丰富内容。
    国学经典中有大量的名句,他们蕴含深刻的哲理和传统美德,学生容易记忆、理解。我们可以给学生讲解,要求背诵并体验、效仿,从而起到启迪孩子人生理想、弘扬传统美德的作用。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继承中华民族优良的历史文化,渗透国学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良好道德修养,行为规范的“四有”接班人,任重而道远。诵读国学经典,传承中华文化,这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肩负的历史重任,也是我们小学语文教育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让经典一路随行,伴孩子们健康成长。
  ;

国学教育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6. 大家怎样看待国学教育缺失这个问题

还是跟教育大环境有关系。大点的孩子有功夫都去做物理化学数学题了,年级小点了家里也给做奥赛题开发智力什么的,还有英语什么的,都是应试所必须的。而应试所考的语文也和正宗的国学相去甚远,大家为了考好学校有好未来什么的肯定就不怎么重视国学,一般的家长也不会有让孩子把国学发扬光大的理念。初中高中在学校看国学书籍还会被老师没收然后训一顿呢。而且可能大家都觉得学经济啦什么的比较赚钱,国学没有出路吧。
    我觉得要改善这个只能是从语文教育上来改革,现在家长和孩子学习都功利的很,没有应试在前根本不会去碰,特别是国学,你出去说自己钢琴十级什么的别人觉得哇好不错,但是你出去说自己喜欢国学别人也就笑笑。。。只能说从语文教育上来加大国学的比重提高教师素质。要不光宣传是没有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