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识别财务报表粉饰

2024-05-04 02:51

1. 如何识别财务报表粉饰

如何识别财务报表粉饰:
1、不良资产剔除法
  这里所说的不良资产,除包括待摊费用、待处理流动资产净损失、待处理固定资产净损失、开办费、长期待摊费用等虚拟资产项目外,还包括可能产生潜亏的资产项目,如高龄应收账款、存货跌价和积压损失、投资损失、固定资产损失等。
  不良资产剔除法的运用,一是将不良资产总额与净资产比较,如果不良资产总额接近或超过净资产,既说明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可能有问题,也可能表明企业在过去几年因人为夸大利润而形成“资产泡沫”;一是将当期不良资产的增加额和增减幅度与当期的利润总额和利润增中幅度比较,如果不良资产的增加额及增加幅度超过利润总额的增加额及增加幅度,说明企业当期的利润表有“水份”。
  2、关联交易剔除法
  关联交易剔除法是指将来自关联企业的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予以剔除,分析某一特定企业的盈利能力在多大程度上依赖于关联企业,以判断这一企业的盈利基础是否扎实、利润来源是否稳定。如果企业的营业收入和利润主要来源于关联企业,会计信息使用者就应当特别关注关联交易的定价政策,分析企业是否以不等价交换的方式与关联交易发生交易进行会计报表粉饰。
  关联交易剔除法的延伸运用是,将上市公司的会计报表与其母公司编制的合并会计报表进行对比分析。如果母公司合并会计报表的利润总额(应剔除上市公司的利润总额)大大低于上市公司的利润总额,就可能意味母公司通过关联交易将利润“包装注入”上市公司。
  3、异常利润剔除法
  异常利润剔除法是指将其他业务利润、投资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收入从企业的利润总额中剔除,以分析和评价企业利润来源的稳定性。当企业利用资产重组调节利润时,所产生的利润主要通过这些科目体现,此时,运用异常利润剔除法识别会计报表粉饰将特别有效。
  4、现金流量分析法
  现金流量分析法是指将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现金净流量分别与主营业务利润、投资收益和净利润进行比较分析,以判断企业的主营业务利润、投资收益和净利润的质量。一般而言,没有相应现金净流量的利润,其质量是不可靠的。
  如果企业的现金净流量长期低于净利润,将意味着与已经确认为利润相对应的资产可能属于不能转化为现金流量的虚拟资产,表明企业可能存在着粉饰会计报表的现象。

如何识别财务报表粉饰

2. 如何识别财务报表粉饰

 1、不良资产剔除法
  这里所说的不良资产,除包括待摊费用、待处理流动资产净损失、待处理固定资产净损失、开办费、长期待摊费用等虚拟资产项目外,还包括可能产生潜亏的资产项目,如高龄应收账款、存货跌价和积压损失、投资损失、固定资产损失等。
  不良资产剔除法的运用,一是将不良资产总额与净资产比较,如果不良资产总额接近或超过净资产,既说明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可能有问题,也可能表明企业在过去几年因人为夸大利润而形成“资产泡沫”;一是将当期不良资产的增加额和增减幅度与当期的利润总额和利润增中幅度比较,如果不良资产的增加额及增加幅度超过利润总额的增加额及增加幅度,说明企业当期的利润表有“水份”。
  2、关联交易剔除法
  关联交易剔除法是指将来自关联企业的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予以剔除,分析某一特定企业的盈利能力在多大程度上依赖于关联企业,以判断这一企业的盈利基础是否扎实、利润来源是否稳定。如果企业的营业收入和利润主要来源于关联企业,会计信息使用者就应当特别关注关联交易的定价政策,分析企业是否以不等价交换的方式与关联交易发生交易进行会计报表粉饰。
  关联交易剔除法的延伸运用是,将上市公司的会计报表与其母公司编制的合并会计报表进行对比分析。如果母公司合并会计报表的利润总额(应剔除上市公司的利润总额)大大低于上市公司的利润总额,就可能意味母公司通过关联交易将利润“包装注入”上市公司。
  3、异常利润剔除法
  异常利润剔除法是指将其他业务利润、投资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收入从企业的利润总额中剔除,以分析和评价企业利润来源的稳定性。当企业利用资产重组调节利润时,所产生的利润主要通过这些科目体现,此时,运用异常利润剔除法识别会计报表粉饰将特别有效。
  4、现金流量分析法
  现金流量分析法是指将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现金净流量分别与主营业务利润、投资收益和净利润进行比较分析,以判断企业的主营业务利润、投资收益和净利润的质量。一般而言,没有相应现金净流量的利润,其质量是不可靠的。
  如果企业的现金净流量长期低于净利润,将意味着与已经确认为利润相对应的资产可能属于不能转化为现金流量的虚拟资产,表明企业可能存在着粉饰会计报表的现象。

3. 报表粉饰的常见手段

1.利用资产重组调节利润资产重组是企业为了优化资本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完成战略转移等目的而实施的资产置换和股权置换。然而,资产重组现已被广为滥用,以至提起资产重组,人们立即联想到做假账。近年来,在一些企业中,特别是在上市公司中,资产重组确实被广泛用于粉饰会计报表。不难发现,许多上市公司扭亏为盈的秘诀在于资产重组。典型做法是:(1)借助关联交易,由非上市的国有企业以优质资产置换上市公司的劣质资产;(2)由非上市的国有企业将盈利能力较高的下属企业廉价出售给上市公司;(3)由上市公司将一些闲置资产高价出售给非上市的国有企业。例如,××股份公司1997年将6926万元的土地使用权以 21926万元的价格卖给母公司,确认了15000万元的利润;同时将所属一家企业的整体产权(账面净值1454万元)以9414万元的价格出售给母公司,确认7960万元的利润。这两笔资产重组的利润总额合计22960万元。又如,××股份公司1998年6月将其拥有的账面价值56万美元的上海××有限公司40%的股权作价4000万元人民币,与其关联企业进行股权置换。本次股权置换使该股份公司56万美元的不良资产转化为4000万元的优质资产,仅此一项就为该股份公司增加了3500多万元的收益,不仅使该公司1998年上半年免于亏损,而且在弥补了以前年度2558万元的亏损后,还可剩余相当一部分可分配利润。资产重组往往具有使上市公司一夜扭亏为盈的神奇功效,其“秘方”一是利用时间差,如在会计年度即将结束前进行重大的资产买卖,确认暴利;一是不等价交换,即借助关联交易,在上市公司在和非上市的母公司之间进行“以垃圾换黄金”的利润转移。2.利用关联交易调节利润我国的许多上市公司由国有企业改组而成,在股票发行额度有限的情况下,上市公司往往通过对国有企业局部改组的方式设立。股份制改组后,上市公司与改组前的母公司及母公司控制的其他子公司之间普遍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联关系和关联交易。利用关联交易粉饰会计报表,调节利润已成为上市公司乐此不疲的“游戏”。利用关联交易调节利润,其主要方式包括:(1)虚构经济业务,人为抬高上市公司业务和效益。例如,一些股份制改组企业因主营业务收入和主营业务利润达不到 70%,并通过将其商品高价出售给其关联企业,使用其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脱胎换骨”。(2)采用大大高于或低于市场价格的方式,进行购销活动、资产置换和股权置换。如前面所举的资产重组案例。(3)以旱涝保收的方式委托经营或受托经营,抬高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如最近证券报刊广为报道的××股份公司,以 800万元的代价向关联企业承包经营一个农场,在不到一年内获取7200万元的利润。(4)以低息或高息发生资金往来,调节财务费用。如××股份公司将 12亿元的资金(占其资产总额的69%)拆借给其关联企业。虽然我们不能肯定其资金拆借利率是否合理,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该股份公司的利润主要来源于与关联企业资金往来的利息收入。(5)以收取或支付管理费、或分摊共同费用调节利润,如××集团公司1997年替其控股的上市公司承担了4500多万元的广告费,理由是上市公司做的广告也有助于提升整个集团的企业形象。利用关联交易调节利润的最大特点是,亏损大户可在一夜之间变成盈利大户,且关联交易的利润大都体现为“其他业务利润”、“投资收益”或“营业外收入”,但上市公司利用关联交易赚取的“横财”,往往带有间发性,通常并不意味着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利用关联交易调节利润的另一个特点是,交易的结果是非上市的国有企业的利润转移到上市公司,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3.利用资产评估消除潜亏按照会计制度的规定和谨慎原则,企业的潜亏应当依照法定程序,通过利润表予以体现。然而,许多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往往在股份制改组、对外投资、租赁、抵押时,通过资产评估,将坏账、滞销和毁损存货、长期投资损失、固定资产损失以及递延资产等潜亏确认为评估减值,冲抵“资本公积”,从而达到粉饰会计报表,虚增利润的目的。例如,一家国有企业于1998年改组为上市公司时,1995年、1996年和1997年报告的净利利润分别为2850万元、3375万元和4312万元。审计发现:(1)1995年、1996年和1997年应收款项中,账龄超过3年以上,无望收回的款项计7563万元;(2)过期变质的存货,其损失约 3000万元;(3)递延资产中含逾期未摊销的待转销汇兑损失为1150万元。若考虑这些因素,则该企业过去三年并没有连续盈利,根本不符合上市条件。为此,该企业以股份制改组所进行的资产评估为“契机”,将这些潜亏全部作为资产评估减值,与固定资产和土地使用权的评估增值18680万元相冲抵,使其过去三年仍然体现高额利润,从而达到顺利上市的目的。4.利用虚拟资产调节利润根据国际惯例,资产是指能够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资源。不能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项目,即使符合权责发生制的要求列入资产负债表,严格地说,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资产,由此就产生了虚拟资产的概念。所谓虚拟资产,是指已经实际发生的费用或损失,但由于企业缺乏承受能力而暂时挂列为待摊费用、递延资产、待处理流动资产损失和待处理固定资产损失等资产科目。利用虚拟资产科目作为“蓄水池”,不及时确认、少摊销已经发生的费用和损失,也是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粉饰会计报表,虚盈实亏的惯用手法。其“合法”的借口包括权责发生制、收入与成本配比原则、地方财政部门的批示等。例如,××股份公司1996年度报告了近2000万元的净利润,但该公司根据当地财政部门的批复,将已经发生的折旧费用、管理费用、退税损失、利息支出等累计约14000万元挂列为“递延资产”。若考虑这两个因素,××股份公司实际上发生了严重的亏损。5.利用利息资本化调节利润根据现行会计制度的规定,企业为在建工程和固定资产等长期资产而支付的利息费用,在这些长期资产投入使用之前,可予以资本化,计入这些长期资产的成本。利息资本化本是出于收入与成本配比原则,区分资本性支出和经营性支出的要求。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有不少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滥用利息资本化的规定,蓄意调节利润。最具代表性安全的当属渝太白。该公司将钛白粉工程建设期间的借款及应付债券的利息8064万元,在该项目已投入使用的情况下仍然予以资本化,结果被注册会计师出具了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开了我国上市公司被出具否定意见审计报告的先河。利用利息资本化调节利润的更隐秘的做法是,利用自有资金和借入资金难以界定的事实,通过人为划定资金来源和资金用途,将用于非资本性支出的利息资本化。6.利用股权投资调节利润由于我国的产权交易市场还很不发达,对股权投资的会计规范尚处于赴阶段,有不少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利用股权投资调节利润。除了借助资产重组之机,利用关联交易将不良股权投资以天价与关联公司置换股权获取“暴利”外,还有不少国有企业利用成本法和权益法粉饰会计报表。典型的做法是,对于盈利的被投资企业,采用权益法核算,而对于亏损的被投资企业,即使股权比例超过20%,仍采用成本核算。近年来一些上市公司迫于利润压力,经常在会计年度即将结束之际,与关联公司签定股权转让股协议,按权益法或通过合并会计报表,将被收购公司全年的利润纳入上市公司的会计报表。值得庆幸的是,财政部会计司1998 年5月已发布了通知,明确规定股权转让时,收购企业只能从收购之日前被收购企业实现的利润只能作为收购成本,收购企业不得将其确认为投资收益。这一规定,无疑将抑制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利用股权投资调节利润,粉饰会计报表。7.利用其他应收款和其他应付款调节利润根据现行会计制度规定,其他应收款和其他应付款科目主要用于反映除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应付账款、预收账款以外的其他款项。在正常情况下,其他应收款和其他应付款的期末余额不应过大。然而,我们在审计过程中发现,许多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的其他应收款和其他应付款期末余额巨大,往往与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应付账款和预收账款的余额不相上下,甚至超过这些科目的余额。其所以出现这些异常现象,主要是因为许多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利用这两个科目调节利润。事实上,注册会计师界已经将这两个科目戏称为“垃圾筒”(因为其他应收款往往用于隐藏潜亏)和“聚宝盆”(因为其他应付款往往用于隐瞒利润)。8.利用时间差(跨年度)调节利润一些上市公司为了在年度结束后能给股东一份“满意”的答卷,往往借助时间差调节利润。传统的做法是在12月份虚开发票,次年再以质量不合格为由冲回。较为高明的做法是,借助与第三方签定“卖断”收益权的协议,提前确认收入。例如,××股份公司于 1997年12月5日与美国一家公司签定协议,以3500万元的价格向美国公司购买了一批硬件和软件,同时美国公司同意以12000万元的价格购买开发出的软件,合同约定交货的时间为1998年6月和9月,1998年12月质量鉴定后予以验收。1997年12月25日,该上市公司与一家外贸公司签定协议,以9600万元的价格“卖断”软件,同时确认5100万元的利润。鉴于该股份公司尚未提供商品或劳务,风险与报酬尚未转移,上述收益的确定显然是不成立的。即使与外贸公司签定的协议成立,这9600万元,也只能作为预收账款,只有等到1998年6月和9月才能根据提供的商品或劳务逐步确认收益。可见,该上市公司实质上是利用与外贸公司的所谓“协议”,进行跨年度的利润调节。值得庆幸的是,《收入》准则已颁布,确认收入的实现必须满足诸多严格的条件,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抑制利用时间差调节利润的现象。

报表粉饰的常见手段

4. 企业为什么粉饰财务报表

  企业粉饰财务报表的目的
  会计报表造假行为在我国企业中已经是一种普遍现象,从中农信倒闭、株洲有色巨亏、琼民源事件,到中创集团、海南发展银行被接管、广东国际信托投资公司被关闭,一直到震惊中外的银广夏事件,都充分暴露了会计报表造假形势的严重性。在此我汇总了企业粉饰会计财务报表的几种目的。主要有:

  (1)为了给业绩考核脸上贴金。

  考核企业的经营业绩,一般总是要求以财务指标为基础,例如利润(或扭亏)计划的完成情况、投资回报率、产值、销售收入、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资产周转率、销售利润率等等,这些都是经营业绩的重要考核指标。而这些财务指标的计算,都要涉及到会计数据。除了内部考核以外,外部考核,例如行业排行榜,主要也是根据销售收入、资产总额、利润总额来加以确定的。

  而且,更为重要的是,经营业绩的考核,不仅涉及到企业总体经营情况的评价,还影响到管理层的提升、奖金福利等等方面。为了在经营业绩上多得分,企业就有可能对其会计报表进行包装、粉饰。可能,基于业绩考核而进行的会计报表造假,是最常见的动机。

  (2)为了获取信贷资金和商业信用。

  从事企业经营的人都知道,目前的企业外部环境,仍然是热衷于“锦上添花”,而不愿意“雪中送炭”。而企业需要的则恰恰相反,锦上添花可有可无,雪中送炭则大受欢迎。这样,企业为了获得外界的资助,就需要通过会计报表来欺骗舆论和外界。对于这些企业来说,对会计报表进行造假,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他们“不说假话办不成大事”,“不做假表贷不到巨款”。

  事实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银行等金融机构出于风险考虑和自我保护的原因,一般也不会贷款给亏损企业和缺乏资信的企业。这样两者结合的结果,就只能导致企业为了获得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或者其他供应商的商业信用,即使是经营业绩欠佳、财务状况不健全,也要对其会计报表进行修饰打扮,力图使其“花枝招展”。

  (3)为了发行股票早日上市。

  股票发行分为首次发行(IPO)和后续发行(配股)两种情况。根据《公司法》等法律规定,如果企业要发行股票我争取上市,就必须连续3年盈利,而且要经营业绩比较突出,这样才有可能通过证监会的审批。除此以外,股票发行的价格高低也与盈利能力有关。

  这样,准备上市的企业为了能够多募集资金,就必须“塑造”优良业绩的形象,其主要手段就是在设计股份制改变方案的时候,对会计报表进行造假。

  这是一种情况。另外一种情况是,上市企业希望能够后续发行,这首先需要符合配股条件,那就是企业最近3年的净资产收益率,每年必须在6%以上。这样,6%的配股就成了上市企业的“生命线”。

  特别是在有些企业里,3年时间中只有一两年达到要求,“功亏一篑”,他们迫切需要伪造报表,以求顺利过关。

  (4)为了偷逃税款或者操纵股价。

  所得税的上交,是在会计利润的基础上,通过纳税调整来进行计划的。具体方法是,将会计利润调整为应纳税所得额,再乘以企业所适用的所得税率。企业为了达到偷税、漏税、减少或者推迟纳税的目的,就往往会对会计报表进行造假。当然,也有的企业愿意虚增利润“多交税”。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造成一种假象,表明自己的“盈利能力”不错,同时也为了操纵股价。

  (5)为了某种政治企图。

  有些企业的会计报表,主要是对主管部门和政府部门负责的。换句话说,是给上级部门看的。对于这种企业而言,粉饰会计报表的目的,就是为了某种政治企图。

  现实经济生活中经常有这样的情况,某些企业的经济效益出现大幅度的大起大落。企业搞好了,经理就提拔为政府部门的领导;继任厂长经理来了,才发现原来这家企业是虚盈实亏,碍于原领导是现任局长、市长的面子,谁也不提“虚盈实亏”这件事,只好“默默地承受这一切,承受着数不清的春来冬去”。一般需要花两三年时间,来消化这笔历史包袱。

  两三年时间过去了,企业的效益又有可能上去了,这时候的经理又会得到提拔重用。企业上又重复着前面的故事。这就是在会计报表上“绣花”的结果。

  (6)为推卸企业和个人的责任

  这种情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企业在调动高级管理人员的时候,一般要进行离任审计。离任审计的时候,会计报表会根据“需要”进行调节,暴露或者不暴露业已存在的许多问题。等到新任领导上台以后,为了明确责任或者推卸责任,往往要大刀阔斧地对陈年老账进行清理,这时候同样也会在会计报表上造假。

  ②当企业发生天灾人祸的时候,具体地说是发生了自然灾害,或者是高级管理人员卷入经济案件的时候,企业很可能利用这种机会对会计报表进行造假,以便推卸责任。

5. 为什么粉饰财务报表

亲,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答;(1)为了给业绩考核脸上贴金。  考核企业的经营业绩,一般总是要求以财务指标为基础,例如利润(或扭亏)计划的完成情况、投资回报率、产值、销售收入、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资产周转率、销售利润率等等,这些都是经营业绩的重要考核指标。而这些财务指标的计算,都要涉及到会计数据。除了内部考核以外,外部考核,例如行业排行榜,主要也是根据销售收入、资产总额、利润总额来加以确定的。  而且,更为重要的是,经营业绩的考核,不仅涉及到企业总体经营情况的评价,还影响到管理层的提升、奖金福利等等方面。为了在经营业绩上多得分,企业就有可能对其会计报表进行包装、粉饰。可能,基于业绩考核而进行的会计报表造假,是最常见的动机。  (2)为了获取信贷资金和商业信用。  从事企业经营的人都知道,目前的企业外部环境,仍然是热衷于“锦上添花”,而不愿意“雪中送炭”。而企业需要的则恰恰相反,锦上添花可有可无,雪中送炭则大受欢迎。这样,企业为了获得外界的资助,就需要通过会计报表来欺骗舆论和外界。对于这些企业来说,对会计报表进行造假,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他们“不说假话办不成大事”,“不做假表贷不到巨款”。  事实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银行等金融机构出于风险考虑和自我保护的原因,一般也不会贷款给亏损企业和缺乏资信的企业。这样两者结合的结果,就只能导致企业为了获得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或者其他供应商的商业信用,即使是经营业绩欠佳、财务状况不健全,也要对其会计报表进行修饰打扮,力图使其“花枝招展”。【摘要】
为什么粉饰财务报表【提问】
亲,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答;(1)为了给业绩考核脸上贴金。  考核企业的经营业绩,一般总是要求以财务指标为基础,例如利润(或扭亏)计划的完成情况、投资回报率、产值、销售收入、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资产周转率、销售利润率等等,这些都是经营业绩的重要考核指标。而这些财务指标的计算,都要涉及到会计数据。除了内部考核以外,外部考核,例如行业排行榜,主要也是根据销售收入、资产总额、利润总额来加以确定的。  而且,更为重要的是,经营业绩的考核,不仅涉及到企业总体经营情况的评价,还影响到管理层的提升、奖金福利等等方面。为了在经营业绩上多得分,企业就有可能对其会计报表进行包装、粉饰。可能,基于业绩考核而进行的会计报表造假,是最常见的动机。  (2)为了获取信贷资金和商业信用。  从事企业经营的人都知道,目前的企业外部环境,仍然是热衷于“锦上添花”,而不愿意“雪中送炭”。而企业需要的则恰恰相反,锦上添花可有可无,雪中送炭则大受欢迎。这样,企业为了获得外界的资助,就需要通过会计报表来欺骗舆论和外界。对于这些企业来说,对会计报表进行造假,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他们“不说假话办不成大事”,“不做假表贷不到巨款”。  事实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银行等金融机构出于风险考虑和自我保护的原因,一般也不会贷款给亏损企业和缺乏资信的企业。这样两者结合的结果,就只能导致企业为了获得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或者其他供应商的商业信用,即使是经营业绩欠佳、财务状况不健全,也要对其会计报表进行修饰打扮,力图使其“花枝招展”。【回答】

为什么粉饰财务报表

6. 企业粉饰会计报表的手段有哪些

(一)虚构交易和收入,虚增利润
个别企业直接在报表上做手脚,虚构收入的痕迹明显。审计人员进行审计时,可以从报表不合理的数据勾稽关系中判别出来,一般而言,非专业人士会认为该电器销售公司2013年销售额的增长是合理的,但作为审计人员就应该谨慎思考了。审计人员要考虑为什么天气渐冷的第四季度冰箱和空调的销售额不减反增,甚至比最热的7月和8月增长速度还快呢?从这种反常的数据关系来看,审计人员可明显看出这有可能就是财务报表的粉饰,这种报表粉饰的目地就是要通过虚构交易增加销售收入,从而虚增利润。
(二)隐藏费用和亏损,虚减成本
隐藏费用和亏损,虚减成本,常用的方法有:
(1)将费用记在“应收账款”“预付账款”科目,利用应收预付款科目虚拟资产挂账;
(2)把依赖于职业判断的领域作为会计操纵的弹性空间,例如《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与固定资产有关的后续支出,如果使可能流入企业的经济利益超过了原先的估计,使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延长或产品质量实质性提高等等,应予资本化,否则列入当期损益。可是在实际操作中,公司外部人员往往很难掌握企业内部固定资产后续支出的具体情况,以及后续支出是否应予资本化的判断标准。
公司为了隐藏费用,把应列为费用的高额的维护费用却列入固定资产原值,予以资本化,而不是作为费用列支,或者在“长期待摊费用”科目挂账,不摊销或少摊销,虚减成本。
(3)利用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以及会计差错更正进行会计操纵。采取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的方法,减少当期费用支出,或者采用追溯调整法,把一些难以辨别性质的费用,以“会计差错更正”为借口,通过“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追溯到以前会计年度,从而对利润进行操纵。
(三)玩弄减值准备操纵利润
有些公司滥用会计估计,按需操纵利润,对大量运用专业判断的资产减值准备随便计提和冲销。审计人员审核时可能会看到以下几种情况:
(1)那些连续微-盈或近期有再融资目标的公司经常对资产减值计提不足,即使在行业风险和经营风险“双高”的情况下,仍以较低的比率进行坏账估计和存货跌价估计。
(2)那些业绩较好但不稳定的公司,则在盈利上升时,多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盈利下滑时,再将资产减值准备冲回,用以平滑各年间的利润。
(3)那些亏损、处于退市边缘的公司,对于资产减值准备则是该计提时不计提,或极少计提;“需要”时,就一次提个够或多提。值得庆幸的是,现行《企业会计准则》对资产减值准备的冲回做了严格规定,凡是长期资产的减值损失,一经计提,以后期间不得转回,此项规定对公司的利润操纵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对于短期资产仍然给某些公司留有一定的确定减值损失的空间,仍需引起密切关注。
虚假会计报表的识别对策
(一)运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
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模型为:审理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型将“固有风险×控制风险”统称为重大错报风险,即现代审计风险导向模型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将风险导向的审计理念贯穿始终,它赋予了符合性测试程序和实质性测试程序更广阔的内涵,测试的范围和内容并不局限于会计控制系统,更侧重于经营风险的控制测试,并依据经营风险的测试结果确定是否扩大实质性测试的范围和程序。
(二)查找异常信息,深入分析调查潜在风险
一般而言,一个正常的资产负债表的结构为3:7原则或者2:8原则,3:7原则适用于流动资金:固定资金=3:7;短期负债:长期负债=3:7;短期、长期负债:股权资本=3:7;货币资金与应收账款:存货=3:7。若由3:7演变为2:8,则标志着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若审计时发现公司会计报表为病态,如以上比值出现7:3甚至8:2时,审计人员就要格外警惕。如审计时发现应收账款异常增加,仅就应收账款一个科目和存货比较就是7:3,呈病态,再加上销售收入不增反减,审计人员就要立刻意识到有没有可能隐瞒收入,虚减利润,规避所得税。反之若发现应收账款的异常减少,应收账款周转率严重偏离行业平均值,应收账款增长幅度小于销售收入,甚至出现应收账款下降而销售收入增加的背离现象,可能的原因是:
(1)公司应收账款信用政策更严格了,缩短信用时间。
(2)应收账款管理力度加大,回收能力上升。
(3)将应收账款转入其他科目。
(4)将应收账款进行债务重组。
(5)压缩应收账款,如将应收账款出售。
(6)虚构交易和收入,虚增货币资金和销售收入却没有同时伪造应收账款。
(三)慎析资产减值准备
审核报表时,尤应谨慎分析公司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政策。一般而言,连续微-盈或近期有再融资目标的公司经常计提不足;而处于**临界和处于退市边缘的公司有时会巨额计提。因此对于这类业绩指标脆弱的公司,首先应将其计提政策与同行业或者相关行业进行横向对比,判断是否有异常;再审核其财务报表中是否对估计基础和依据进行详细披露,从而识别公司是否在玩弄减值准备计提游戏。
除了上述提到的审核会计报表的技巧和方法外,审计时还应该关注会计政策、会计方法的说明,尤其是收入确认、投资的核算方法、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会计差错更正对利润的影响,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说明等,从中查找高风险领域,判断公司对异常信息的解释是否合理,严密防范会计造假,尽可能减少会计报表使用者由虚假会计报表做出的决策失误,规避审计人员及审计组织的风险。
一、公司利润分配的影响因素
1、法律因素
企业在进行利润分配时,应坚持法定利润分配程序,不能以企业资本分配利润,不能当年无利润而动用以前年度留存收益分配利润等,都是企业利润分配过程中所必须遵循的法律规定。
相关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资本保全约束:规定公司不能用资本(包括实收资本或股本和资本公积)发放股利,目的在于维持企业资本的完整性,保护企业完整的产权基础,保障债权人的权益
资本积累约束:规定公司必须按一定的比例和基数提取各种公积金。另外,它要求在进行股利分配时,一般应当贯彻无利不分的原则
超额累积利润约束:如果公司为了避税而使得盈余的保留大大超过了公司目前及未来的投资需求时,将被加征额外的税款。
2、现金能力因素
企业若想以现金的形式分配利润,就必须考虑现金的支付能力。企业盈利不等于一定有相应的现金。实践中,企业往往出现会计账面利润很多,但现金十分拮据的情况。这是由于企业在创利的过程中,同时进行实物资产的购置,从而使以往的盈利和当期的利润固定化为非现金资产,影响了资产的流动性。
3、税收因素
股票投资目的是为获取股利,或是通过低吸高抛,取得资本利得收益。但对于股东来说,二者所缴纳的所得税是不同的,现金股利的税负高于资本利得的税负。
4、股东构成因素
不同阶层、不同收入水平,以及不同投资目的的股东,对股利分配的要求也是不同的。
5、负债因素
当公司举借长期债务时,债权人为了保护自身的利益,可能会对公司发放股利加以限制。
6、资本成本因素
在企业的各种筹资方法中,留用利润的资本成本是最低的而且是稳定可靠的,还可以使企业保持较强的外部筹资能力,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可以保持在较理想的水平之上。但过分地强调留用利润,股利支付过少也会走向负面,因为股价有可能因投资者的不满、抛售而跌落,公司声誉受损,反而会影响企业的外部筹资能力。
7、企业拓展因素
当企业处于发展上升阶段,具备广泛的投资机会时,需要大量的发展资金,这时企业可以考虑减少股利支出,将大部分盈利用于扩大再生产,在将来给股东以更加满意的回报,这很可能会被多数股东所接受。当企业处于盈利充裕、稳定,并无良好的拓展机会时,可考虑采用较高的股利以回报投资者。
8、通货膨胀因素
在通货膨胀时期,企业的购买力下降,原计划以折旧基金为来源购置固定资产则难以实现,为了弥补资金来源的不足,企业购置长期资产,往往会使用企业的盈利,因此股利支付会较低。

7. 如何粉饰会计报表?

识别方法;
1、不良资产排除法这里所说的不良资产,不仅包括待摊费用、待处理流动资产净损失、待处理固定资产净损失、启动费、长期待摊费用等虚拟资产项目,还包括可能出现潜在损失的资产项目,如高龄应收账款、存货跌价和积压损失、投资损失、固定资产损失等。不良资产剔除法的应用:一是将不良资产总额与净资产进行比较。如果不良资产总额接近或超过净资产,不仅说明企业的可持续经营能力可能存在问题,也说明企业在过去几年因人为夸大利润而形成资产泡沫;一是将当期不良资产的增减幅度与当期利润总额和利润增中幅度进行比较。不良资产的增加幅度和增加幅度超过利润总额的增加幅度和增加幅度的,说明企业当期利润表中有水分。
2、关联交易剔除法是指剔除关联企业的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分析特定企业的盈利能力在多大程度上取决于关联企业,从而判断企业的盈利基础是否扎实,利润来源是否稳定。如果企业的经营收入和利润主要来自关联企业,会计信息用户应特别关注关联交易的定价政策,分析企业是否通过不等价交换与关联交易进行会计报表粉饰。关联交易排除法的延伸应用是将上市公司的会计报表与母公司编制的合并会计报表进行比较分析。如果母公司合并会计报表的利润总额(应排除上市公司的利润总额)远低于上市公司,则可能意味着母公司通过关联交易将利润包装注入上市公司。
3、异常利润剔除法是指从企业利润总额中剔除其他业务利润、投资收益、补贴收入和营业外收入,从而分析和评价企业利润来源的稳定性。当企业利用资产重组调整利润时,产生的利润主要体现在这些科目上。此时,用异常利润排除法识别会计报表粉饰将特别有效。
4、现金流量分析法现金流量分析法是指将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现金净流量与主营业务利润、投资收益和净利润进行比较分析,判断企业主营业务利润、投资收益和净利润的质量。一般来说,没有相应的净现金流利润,质量不可靠。如果企业的净现金流长期低于净利润,则意味着与已确认为利润相对应的资产可能是不能转化为现金流的虚拟资产,这表明企业可能有粉饰会计报表。
【本文关联的相关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

如何粉饰会计报表?

8. 财务报告粉饰的类型有哪些?

财务报告粉饰分两大类型:粉饰经营业绩与粉饰财务状况。
一、粉饰经营业绩的类型:
1.利润最大化
2.利润最小化
3.利润均衡化
4.利润清洗

 
二、粉饰财务状况的类型
1、高估资产
2.低估负债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