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春拳有多少个内容?分别是什么?

2024-05-18 00:02

1. 咏春拳有多少个内容?分别是什么?

十二式,小念头 ,沉桥,标指,木人桩,滕圈,筷子,六点半棍,杏济棍,短棍,八斩刀。

咏春拳有多少个内容?分别是什么?

2. 咏春拳给我的一些启发

       前几天朋友珠海老饕食研所搞开发体验活动,刚好楼上一间私人咏春拳练习室,跟随叶问大师在香港学习过的钟师傅邀请大家上楼听他介绍一下咏春拳。
  
 作为一名热血好汉子也曾经梦想过要仗剑走天涯,只是后来工作太忙没去而已,有师傅愿意讲解就抱着好奇心去了解一下
                                          
 咏春拳是什么?
  
 因为时间有限,钟师傅挂一漏万地给大家讲咏春拳。咏春拳相传是一位叫“五枚”的尼姑为了防身自卫创造出来的,当地有一位“土霸”平时横行乡里,有一天看上了一位小尼姑的容貌,就想掳她回去做压寨夫人。五枚师太当时见到就说要和这位“土霸”立赌约,给她一年的时间,一年之后这位土霸如果能打败现在柔柔弱弱的小尼姑,就可以把她带回去做压寨夫人。
  
 土霸可能是过于自信就同意了,一年之后就高高兴兴地回来收赌注了,五枚师太在这一年里把她创立拳法的精髓都教给了那位弟子,果不其然就打败了凶恶的土霸。后来,弟子要离开,问这套拳应该叫什么名字,五枚师太不好名利,说只要不是我的名字叫什么都行,咏春拳就这样被带下了山来到了世俗社会。
  
 咏春拳一直都是以“小拳种”的身份流行在广东佛山,直至叶问师傅到处开班授徒发扬光大,咏春拳从一个不知名的“小拳种”到大家耳熟能祥,离不开叶问师傅对于咏春拳的改造,使得咏春拳成为一套可以人人学习的体系。还有收了一名同样著名天才武术家李小龙,大家看到了李小龙也看到了咏春拳和截拳道。当然,一系列影视作品为了戏剧性效果的“造神”行为的推动。
  
 咏春拳因为脱胎自女儿家自卫术,所以强调实战性,不搞胡里花哨为博眼球的招数。追求以快制胜,后发制人。
                                          
 在钟师傅的示范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钟师傅说刚刚对练的过程中,刚开始几下反击我并没有用什么力,因为我不确定是否一击到位,所以只是佯攻拉近与对手之间的距离,在真正确定能打到对手的时候才会用力出击。其中的奥妙是,其它流派的拳法基本上都是讲究一击制胜,全力以赴,但是真正的高手对决的情况是“动态的”。你打过来的时候对手也是会闪躲,距离不够的时候很容易有力没地方使,无谓地耗费自己的体力,当你空掉几次之后体能可能会跟不上来,最后反而被耗掉体力击倒。
  
 所以要合理地运用自己的体力,体力也是一直宝贵的资源,另外,钟师傅还教导呼吸的运用对于体力的节约,进攻时吐气比吸气更好,因为吸气需要换气,打几下就慢下来了,而吐气就可以保持稳定持久的快速进攻。
  
 咏春,以弱制强的关键在于“取巧”,钟师傅把一个比你强劲的对手比喻为一扇防盗门,对方的强势进攻你硬碰硬肯定吃亏,就好像面对防盗门你用拳头去破拆,正确的方法应该是找到钥匙去开这扇门。而“钥匙”对应的是解敌之道,在一次示范中,钟师傅被对手握住双肩,局面相当被动,那如何化被动为主动呢?硬碰硬是不行的,因为你被人先制住了,钟师傅就用双掌以45度的方式拍击敌人的手肘下部,敌人马上因为重心不稳退后了几步几乎要跌坐下。
  
 咏春拳练习就是要懂得人体各个部位的弱点,以最少的资源付出获得最大的效果,达到胜利的目的,这一切的一切只是师傅领进门,靠的是自己个人长期的训练,内化成为反应能力,在不经思考的情况下做出的最优反击,才能做到以快制胜。
  
 我在现场问了钟师傅一个问题,为什么咏春拳那么强调实战性,它是靠和人对弈演化出来的吗?钟师傅说,他的师傅叶问当时带咏春拳去香港避难,香港当时的环境不比现在那么安全,人多复杂地方小,所以常常会出现人与人之间的摩擦纠纷,而且地方狭窄,传统的那些动手幅度较大的招数不适合。叶问师傅就开始对咏春拳进行改良,把那些用不上的招数都削减掉,剩下的就是特别实用的了。
  
 而李小龙的截拳道就是从咏春拳进而演化过来,李小龙觉得咏春拳他还可以做到更快、更精炼。钟师傅说截拳道看上去比咏春拳更好,为什么截拳道到今天都没流行开来,而咏春拳却越来越火热呢?原因是,因为李小龙是个绝世天才,他创建的截拳道更像是为自己的天赋量身定制,而普通人人很难学习复制出同样的效果。还有,可惜李小龙英年早逝,没能把截拳道慢慢打磨成一套学习体系,后人想学就更难了。
  
 而咏春拳经过那么代人传承,依旧保留了防身自卫,男女老少都可以学习的传统,还有一整套教学体系,开枝散叶发扬光大是必然的。
  
 我从对咏春拳的一些粗浅认识中得到三点启发:
  
 1,要想做事情有效率,就要少做“无用功”,咏春拳有着一套对于体力管理的要求,为了取胜不能做太多无关紧要的动作。
  
 2,因为守着住了“实战性”的特点,满足了大家在乱世为自保的“痛点”,咏春拳才可以脱颖而出,生生不息,那些没传承下来的拳法更像是被时代优胜劣汰掉。任何时候都要考虑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而不是为了走过场搞形式。
  
 3,学习要懂得找到有完整体系的,这样才能事半功倍,而不是一个人在闷头摸索。

3. 咏春在你们心中是怎样一种拳术,说明白点。

  在下也接触过一点咏春,就说说我对咏春的一点浅显看法吧。
  首先,咏春是一门很有特色的短打拳术,在招式和发力上都有其巧妙之处,其代表性的日字冲拳和寸劲人尽皆知,李小龙的截拳道有相当一部分就是建立在咏春的基础上的,咏春比较讲究技术,风格细腻精巧,对体格和基础要求不太高,入门门槛相对低一些,所以适应人群更广,便于流传,更容易普及和大众化。
  但是客观地讲,没有哪一门功夫是完美无瑕、无懈可击的,咏春必然也有其不足之处,结合我本人练习拳击和散打的经验来看,初学者想要通过咏春快速形成战斗力不太容易。咏春的门槛和基础练习一般难度较低,对抗强度也很难和拳击、散打一类的现代搏击相比,所以至少在短期内,这就造成了初学者的先天不足。扎马步是传统武术的基本功,和许多风格硬朗的拳术(比如洪拳和少林拳)相比,以咏春的马步高度和站姿,难度就大大削弱了,所以很多人的腰马功夫实际上是不够扎实的。脚下无根,蹬地无力,你无从借力不说,挨打也扎不稳,就很容易陷入被动。咏春七分拳三分腿,腿功虽有,但是和其他功夫相比,重视程度远远不够,不主动扩充武器库,等于减少了实战中招式的选择性和灵活性,无异于自缚手脚,这样的情况在电影《叶问前传》里也有所体现。
  短打功夫的架子一般相对紧凑些,但一胆二力三功夫,实战中,往往那些招式大开大合、风格硬朗、气势刚猛的功夫更利于发挥,咏春的拳架有时就显得过于拘谨了,反而容易丧失主动。我见过一些咏春的练习者,在面对散打、泰拳一类的现代搏击时,往往表现得无所适从、不知所措,因为现代擂台搏击非常讲究节奏和距离控制,而许多咏春练家过于拘泥于近身短打,在中远距离的攻防经验和手段都十分欠缺,很难进入自己的有效攻击范围,而对手招式虽然不多,却精炼有力,简洁而高效,且头脸要害防护更加到位,即使侥幸贴身,面对体格和抗击打能力明显高出一筹的对手,也很难形成有效攻击,反而被对手拳脚肘膝、贴身摔拿的组合式打法弄得狼狈不堪。其实不仅仅是咏春,如今其他传统功夫很多也实战表现不佳,说白了还是练打脱节、训练不足的问题。不仅仅是体能和招式,节奏的控制、距离的掌握、时机的拿捏、招式的组合、步伐的移动甚至呼吸的频率,现代搏击对这些看似微末的技术细节一般都有精准明确的要求,而这恰恰是现在一般的传统武术实战教学十分欠缺的东西,而细节往往决定成败。
  功夫爱好者如今必须认清的一点是,武术搏击是一门技能,并不是固步自封的,也一直在发展,现代搏击也是在过去的传统功夫的基础上建立的,有吸收,有继承,也有总结和创新,攻防理论其实并不亚于传统武术,而且更加深入细化,通俗易懂,单论体能训练,在现代科学研究成果和设备帮助下,效果甚至还犹有过之,所以传统和现代之间不应该被对立起来,即使是咏春练习者,也不要让自己的眼界过于局限,完全可以积极学习其他技术来提高自己,博取众长总是好的。

咏春在你们心中是怎样一种拳术,说明白点。

4. 如果学咏春拳的基本功是什么

LG、     我来告诉你吧、



             咏春拳基本功练习一、
                           转马: 用脚板转,要钳住,加上手法练习,如披肘等等。

                            二、进马: 擦着地而进(不擦也行),重心在后脚,先慢速,再快速练习。

                            三、退马:擦着地而退(不擦也行),重心在后脚,先慢速,再快速练习。 

                            四、蛇形手:咏春拳的基本手。

                            五、连环拳: 放松练,打出速度,练到一定程度劲力就会自然出来了,再配合马步练。

                            六、练马力: 可独脚站马步,练马力。 


                            七、抓筷子: 练指力、腕力、前臂力。 


                            八、手感练习(重点): 1、单圈手: A(外桥手)与B(内桥手)双摊手相对,A向里用圈割手想把B割开再进攻,而此时B则顺势绕过A外侧再用伏手压住A,则A进攻不了了,接着由反方向回到双摊手。换手练习。 2、双圈手: 是双手同时做单圈手,一双手在内(B),一双手在外(A),以双摊手相对,处于外桥的A做圈割手把B割开再绕上来压住B,再逆向回到双摊手。 3、单蛇形手: A压在B的上面,停留2秒后或者紧接着绕上去压在A的上面,接着A又上来,如此反复... 4、双蛇形手: 两只手同时做蛇形手,边做边配合步伐移动。 5、单粘手练习。 6、封手练习(在双粘手练习之前的练习)。 7、双粘手练习。 以上手部感觉练到一定时间后就会产生感觉了,可闭上眼睛对练。 九、打蜡烛测功力:用掌和拳分别测功力。  



              累死了、郁闷、要采纳啊!       ——lp

5. 我想学习咏春拳,请教各位几个问题

第一、14岁刚刚越过可以虚席咏春的年龄
第二、没有其他武术基础是个有利条件,因为咏春的很多理论与手法是与其他武术完全不同甚至有些事背道而行的。
第三、中国武术,博大精深,不等于跆拳道等是课节制的,而是永无止尽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咏春注重实战对练,在对练中锻炼听劲,并且将各种手法溶为自己的本能,因此无法回答你多长时间。
第四、耽误学习方面,要自己安排好,建议在放假时候练
第五、不建议在家看视频自学,因为自学的话,很多细节无法发现,如果定了型很难改过来,那在实战中不仅会影响效果还可能成为致命的漏洞,而且,对练只能在武馆进行,有师傅在一旁指点,将各种手法溶为本能。
第六、目前由于各种原因,各地咏春武官层出不穷,遍地开花,建议选择师父时先了解师父背景,一面上当或学到不正宗的武术

最后,建议学叶系咏春,因为在五大系咏春中,叶系是最正宗也是最科学化的。

我想学习咏春拳,请教各位几个问题

6. 有关咏春拳的问题

咏春的马步稳不稳自已一个人没法练的,你要知道外力来自何处才能把握如何站稳,你伸直手臂,两个人推你,对着手掌推,推不动那才是合格。 如果你站在秤上,秤的指数会增长的,也就是你把对方的力转为你的“稳”。
你说的出拳颤抖是你刚刚开始学,没掌握好。我当时是出掌的时候手会抖,现在好多了。
好好练小捻头吧。转马是寻桥的。咏春最基础也是最难的就是小捻头了,打好小捻头后边的你会好学很多。
习武的很多东西要有人在你旁边指点才能学到家的,只是我们只言片语你是很难掌握的,呵呵。
我才疏学浅,希望这些回答能帮到你

7. 谁会咏春拳?请说下该怎么学或分几个步骤学,有什么要领?

从基本开始,要小念头,然后单粘手,辘手,寻桥,双粘手,辘手,标指,木人桩。小念头要一直练,通过学习后来的,从头悟小念头。这样融会贯通,就厉害了

谁会咏春拳?请说下该怎么学或分几个步骤学,有什么要领?

8. 咏春拳是一种什么类型的功夫

咏春拳是中国拳术的南拳之一,早年流行于广东、福建各地。此拳初传于福建永春县,为该县严三娘所创,以地名为拳名,故明“咏春拳”,亦有以严氏名咏春,称之为“咏春拳”者。 这现代最流行的中国武术门派,在欧洲得到快速发展。咏春拳术以身体结构、关节活动及流体力学开始研究改进,完全脱离了传统八股的五行八卦及像形神意等玄学虚幻、非科学逻辑性的近似哲学解释。
  此拳主要手型为凤眼拳、柳叶掌,拳术套路主要有小念头、寻桥和标指3套拳及木人桩。基本手法以三傍手为主,还有挫手、撩手、破排手、沉桥、粘打。主要步型有四平马、三字马、追马、跪马、独立步等。它是一种集内家拳法和近打于一身的拳术。它立足于实战,具有招式多变、运用灵活、出拳弹性,短桥窄马,擅发寸劲为主要特点,以大闪侧,小俯仰,耕拦摊膀,摸荡捋,审势记牢,曲手留中的手法,以搭、截、沉、标、膀、腕指、黏、摸、熨荡、偷、漏和“二字钳阳马”的身形步法为标志。凭借手桥肌肤灵敏的感觉,发挥寸劲力量的内家拳法。
著名武打明星李小龙曾跟随叶问宗师系统地学习过咏春拳,可以说,李小龙创立的截拳道与咏春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叶问的弟子分别是周光耀(叶问的儿子叶准称,叶问原先是不收徒弟的,原因是“怕麻烦”。抗战期间,叶问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于是在周清泉的纱厂内首次开班授徒,周清泉的儿子周光耀则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叶问的大弟子。)、粱相、张学健、何金铬、招允、卢文锦、黄淳梁、王乔、伦佳、梁挺、李小龙、徐尚田。咏春拳是一种十分科学化和人工化的拳术。其长处在于埋身搏击。它拳快而防守紧密,马步灵活和上落快,攻守兼备及守攻同期,注重刚柔并济,气力消耗量少。
  咏春拳就其理论、心法、手法等创有小念头、寻桥和标指等三拳套及木人椿法。更配合黏手练习以训练及敌桥手双接后的感觉和反应。咏春拳用一种叫做“寸劲”之发力方法来攻击和防守。理论和心法方面注重中线、埋踭、朝面追形、左右兼顾、来留去送、甩手直冲等,以最短距离和时间去进攻和防守。
  以下是咏春拳特点之逐项陈述:
  (一)理论和心法:
  (1)中线理论:中线者由人体头顶至尾闾(尾龙骨)之线。若将敌我之中线连接便成一个中线平面。若配合(朝面追形)我们在进攻和防守方面是绝对的有利。在进攻方面我们沿着中线配合(朝面追形)向敌方中线攻击,这是敌我最短之距离;同等拳速,拳轨近者当然较快击中。再者我们若问敌方左或右攻击,对方很容易卸去我们之力。但若我们向敌方中线攻击,对方则甚难卸力,而且受力较重。在防守方面我们守中线,配合(朝面追形)及沿着中线平面以分水方法去消解,这也是消法之最短行轨。
  (2)朝面追形:与对方朝正面对面者为“朝面”。若不能“朝面”(如对方面向其他方向)我们之面沿着中线平面追望对方中线之形者是为“追形”。
  咏春对敌时尽可能是正面朝敌的。不论敌方环绕着我走向任何方向我们必定朝面追形向着敌方。其好处如下:
  ①防守方面:简化敌人向我们进攻的来向。因为正面之攻击,敌人向我们进攻之来向只限于九路。九路者即左上、左中、左下、中上、中中、中下、右上、右中、右下。因此我们对敌人来势较易捉摸。
  ②进攻方面:配合中线理论,我们较易击中目标及敌人受力较重。
  ③出手快而影小:双手能同时到达敌人,所以出手时不用转动肩头,因此出手之影(先兆)会很少,而且左右手很易互相兼顾。
  (3)埋踭理论:咏春出手或防守大多数是手踭紧贴着中线平面的。好处如下:
  ①巧方面:可抢中线以达最短距离和最重之攻击。
  ②守方面:一方面埋踭本身已保护身体若干重要部分,另方面守中线以达最短距离之防守。
  (4) 收踭理论:咏春出手后(不论是攻或守),手和手臂均不再蓄力,手踭屈曲是为收踭。这样除了有利自己同一双手能立刻再作攻击外,在防守方面使敌方难以取我们之关节并守位方面亦会较紧密。
  (5)“来留去送”心法:“来留”者对方向我击来之手法,我们除了消外最好尽可能将其留住,以便利用咏春桥手相接之感觉将其控制。“去送”者,当敌方强力向我们击来,我们利用手法,把击来之方向改变,令其攻击不能击中我们,若可能我们应当再加力顺其势向改变后的方向送去,令敌方失势或招式用老。
  (6)“甩手直冲”心法:“甩手”者是当对方突然将与我相接之桥手撤去(不论向任何方面)。每当对方“甩手”,我们应以第一时间发招冲出直攻敌方为之“直冲”。“来留去送”和“甩手直冲”心法,是从黏手练习锻炼出来的。
  (7)守攻同期:当我们消对方之攻击时,在可能范围内我们应同一时期发招攻向对手,这样将会由被动变主动而达到后发制人。
  (8)其他辅助心法:
  ①不消“过笼”(过头):咏春消手以能消对方来手而不超过防守所需范围为原则。对方来手若不可能击中我们,我们则不需要运用任何消法。不消“过笼”可以减少气力和时间的消耗。消后反击敌当会更快。
  ②不“追手”:“追手”者,离开防守所需范围来追着去接触对方桥手也。咏春拳长于桥手相接后之感觉和反应。所以初学咏春拳者很容易下意识地犯“追手”的错误。若敌桥手不在我之防守范围内,我们不要追着去接触其他桥手,反之应该趁机向敌攻击以求击敌。若对方用桥手消我们之攻击,我们便达到接触对方桥手之目的;这是“寻桥”方法之一。
  ③不“冲身”:咏春出手(攻或防)、马步上落和转变都要以维持重心为原则。尽量减少被对方借力机会而至“失形”。“失形”,即失去重心而不能保持对敌之平衡状态也。
  ④不需借助位置而发力:咏春拳的“攻”与“守”皆以能锻炼到从任何位置都可以发力为原则。换句话说,无论手在何处皆能发力不从心消对方来手或向对方攻击而不需要将手收回或提高已某一位置来帮助发力。
  (二)“寸劲”乃咏春拳用作攻防之劲力,亦称“弹劲”或“短劲”:这是一种短暂而有爆发性和能于短距离(约两寸)内发出杀伤力击敌之劲力。“寸劲”是从小念头,扯空拳及打沙包等锻炼。
  (三)黏手练习:其目的是:
  (1)锻炼与敌方桥手接触后之感觉和反应。
  (2)锻炼制造和寻找敌方之空隙。
  (3)锻炼双手之左右兼顾和一心二用。
  (4)锻炼咏春拳心法如“来留去送”、“甩手直冲”、“不消过笼”、“不追手”等等。
  (5)练习攻,防手法与组合。
  (6)练习手法与马步之配合。
  感觉者乃是当双方桥手相接后,对方有没有破绽和空隙,对方力度之方向和转变如何,以及对方之攻击和防守中有没有破绽等所有“资料”的体会。咏春拳特别注重感觉和反应。我们认为用眼吸收后而发出之反应是较桥手相接后感觉之反应慢。因为从眼看到要经神经线传上大脑,然后大脑才下命令去作适当反应。然而桥手相接之感觉反应乃是走捷径的经由脊骨神经而发出的,所以反应较快。经过适当锻炼后桥手相接之感觉和反应当会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