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为什么不受欢迎

2024-05-16 19:27

1. 经济学家为什么不受欢迎

,由安大经济学院举办的“中国经济与社会转型研讨会”在安大举行。来了不少国内知名的经济学教授,其中有我熟悉的崔之元和张军,也有不太了解但近年风头正劲的姚洋等。从周五下午开始,会有连续的讲座和讨论会。本来计划周五上午从安庆出差回来,下午就参加这些活动。可惜一直到周五傍晚才到合肥,错过了第一天张军的主题报告。于是下决心周六一定不干别的,到安大去听课。
老驴的本行不是经济学,关注的焦点一直是以微观层面的企业运营为主,研究方法更趋实证,研究领域也更在操作层面。时间久了,稍不留神就发现视野容易变窄,思路也易受到局限。所以一直以来,对保持宏观视野和思维理性有足够的警觉。在帮助企业解决现实问题的同时,努力吸取理论经济学的营养,将务虚与务实结合起来,以形成更宽广的思维空间。
前些天还向朋友推荐梁小民的《写给企业家的经济学》,究其原因,企业一时的成功,并不代表企业家一生的成功。企业能否基业常青取决于企业家的素质。成功之路中蕴涵着经济学的基本规律,失败之举中一定也会发现违背经济规律的教训,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中总结出来的规律就成为经济学的基本内容。这些规律也许不能告诉我们该怎么做,但起码能让我们知道不该怎么做。
会上有一些观点颇有意思,老驴不想妄加点评,就当回二传手,摘录转述一二。
当前中国社会面临的任务有二,一是经济建设,一是文化建设。
文化重建有二个层面:上层要有文化共识,对未来要有共同愿景,社会如果没有未来,就会一盘散沙。下层要有文化组织,建立市民社会。
经济学家过去犯的错误之一是自大的科学主义,忘记了工具是认识世界的模型,而不是世界本身。事实上经济学不是科学,跟历史学差不多,只能解释,而不能预测。
收入差距随着经济发展而扩大不是“必然”的,收入差距随着经济进一步发展而缩小也不是“自动”的。
你不要害怕片面,只有片面才可能深刻(这句话很值得玩味)。
听完诸多学者发言,有三个显著的感觉。
一是现在掌握话语权、站在舞台中央的,已经不再是老一代的传统经济学家,60年代后出生、学贯中西的年轻一代越来越成为主流。他们掌握的分析工具、理论框架和表达方式,都已经鲜明的表现出与老一代不同的风格和结论。尽管他们对社会变革和公共政策的实际影响力有多大,还有待时间检验。
二是安徽的经济学者在群体上跟国内一流的水平相去甚远,无论是学养、眼界,还是方法、见解,几乎差的不止一个重量级。来参加会的省内经济学者包括了社科院、政策研究中心、安大、工大的全部有头有脸的代表人物。可惜他们的表现让人有点坐不住。这种印象在前几次类似会议上也一样深刻。这一定跟安徽的经济文化环境相关,但谁因谁果,有待深究。
三是经济学家不是一个有特定统一内涵的概念,因为经济学家群体已经开始在分裂和细化。大致分来,至少可以有四类群体:一是学院经济学家,关注的是理论研究和模型建设,集中在高校;二是企业经济学家,关注于某个或某类企业数据分析,为某利益集团服务,集中在证券、投行和大型企业;三是政府经济学家,关注政府政策研究,为政府提供咨询服务,集中在政策研究中心;四是公共知识分子,以批判精神对社会提供客观独立的批评意见。屁股决定脑袋,不同类型不同角色的经济学家,他们的社会责任和职业操守已经不能一概而论了。
我们对经济学家的期待也应该回归理性,不能指望他们做出比殡葬工人更多的社会贡献(某西方著名经济学家语)。把不该算的贡献荣誉归功于他们,或把不该承担的责任打到他们的屁股上,都是不合适的。

经济学家为什么不受欢迎

2. 影响新中国60年经济建设的100位经济学家的目录

林岗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国有制结合的内在依据及其他诺斯与马克思:关于制度变迁道路理论的阐释关于理顺国有制经济内部的产权关系林凌关于扩大企业自主权的几个问题中心城市改革及其在新体制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林毅夫发展战略、自生能力和经济收敛一个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性和强制性变迁林兆木关于宏观经济政策的建言经济周期的成因及其启示论新型工业化道路问题刘鹤没有画上句号的增长奇迹前十年产业结构的变化和矛盾为高速增长潜力转为现实创造条件刘诗白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企业产权论产权构建论产权自主转让刘世锦结构转换缺口: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与选择中国国有企业的性质与改革逻辑中国汽车产业发展中具有一定普通性的重要经验刘树成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周期性初探论中国的菲利普斯曲线我国五次宏观调控比较分析刘伟经济学为什么研究价值理论所有权的经济性质、形式及权能结构刘遵义非竞争型投入占用产出模型及其应用吕政结构调整的任务对中国与俄罗斯经济体制改革差异的分析国防工业的发展及其现代化骆耕漠论按劳分配原则的两重性补论按劳分配原则的两重性关于如何正确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生产、交换、分配关系的论述马洪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我国商品经济的再探索关于改善我国经济结构的意见向市场经济转变是一场深刻的经济社会大变革

3. 60年代初期,波兰经济学家诺波特维纳吧控制论和经济学结合起来,创建了经济控制对吗

不对吧 

诺伯特·维纳(Norbert Wiener)(1894年11月26日-1964年3月18日),美国应用数学家,在电子工程方面贡献良多。他是随机过程和噪声信号处理的先驱,又提出“控制论”一词。
经济控制论这一名词是1952年巴黎召开的世界控制论大会上首先提出的。1954年美国数学家R.S.菲利普斯开始用二阶常微分方程描述宏观经济系统,并
讨论了系统的开环控制和闭环控制问题,采用PID(比例-积分-微分)控制原理来改善经济政策的稳定性。50 年代中期,美国 
H.A.西蒙等人研究了宏观经济的最优控制问题。50年代末,波兰科学院应用控制理论的方法建立中央国民经济计划系统模型。从1960年起,出版了许多有关经济控制论的著作,如美国J.W.福雷斯特的《工业动力学》、《城市动力学》、《系统动力学》,波兰学者O.隆盖的《经济控制论导论》,罗马尼亚经济学家、前总理M.曼内斯库的《经济控制论》等;建立了许多经济控制论模型,并相继出现了许多经济控制论的研究机构。    和控制论的创始人关系不大。
                                                                    参见维基百科诺伯特·维纳   互动百科经济控制论

60年代初期,波兰经济学家诺波特维纳吧控制论和经济学结合起来,创建了经济控制对吗

4. 经济学经历了哪几个主要发展阶段?

经济学经历的主要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7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此时以微观经济学为主,代表为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是经济理论研究的萌芽阶段。
第二阶段: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叶,是新古典经济学阶段,代表作有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
第三阶段: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开始建立,以凯恩斯主义为代表。 
第四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后,现代西方经济学体系最终确立,建立了均衡价格理论,消费经济学,生产力经济学,厂商均衡理论和福利经济学等。

扩展资料:
经济学核心规律是由经济活动中最深层次的本质展开来的经济活动的内在必然联系,决定支配经济活动中其他层次的规律。
经济发展是价值的发展不是金钱的增长。经济是价值的创造、转化与实现;人类经济活动就是创造、转化、实现价值,满足人类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动,价值规律而非价格规律是经济学的核心规律。
经济学基本原理是作为经济学科学体系的出发点的公理、由科学的经济学公理推导出来的经济学定理。不同的经济学范式有不同的经济学基础理论,但只有科学的经济学才有经济学基本原理。政治经济学的基础理论是一般均衡论,对称经济学的基础理论是对称平衡论。对称平衡论是经济学的最基本原理。
经济学的对象是人类经济活动的本质与规律。社会经济发展是以主体创造价值活动为主导的、主客体从不对称向对称转化的动态平衡过程;以主体创造价值活动为主导的、主客体从不对称向对称转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最根本动力。
因此主体创造、转化、实现价值过程中主客体的对称关系,就是人类经济活动的本质;以主体创造价值活动为主导的、主客体从不对称向对称转化的规律,就是人类经济活动的根本规律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经济学

5.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创始人分别是谁呢,或集大成者

微观经济学创始人为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微观经济学创始人为法国的魁奈和英国的马尔萨斯。
微观经济学的历史渊源可追溯到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20世纪30年代以后,英国的罗宾逊和美国的张伯伦在马歇尔的均衡价格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厂商均衡理论。
宏观经济学来源于法国魁奈的《经济表》和英国马尔萨斯的“马尔萨斯人口论”。1933年,挪威经济学家弗瑞希提出《宏观经济学》的概念。宏观经济学在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年出版后迅速发展起来。凯恩斯把国民收入和就业人数联系作为中心进行了综合分析。

扩展资料:
微观经济学发展的阶段
(1)第一阶段:17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是早期微观经济学阶段,或者说是微观经济学的萌芽阶段。
(2)第二阶段: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叶,是新古典经济学阶段,也是微观经济学的奠定阶段。
(3)第三阶段: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是微观经济学的完成阶段。
(4)第四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今,是微观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扩充和演变阶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微观经济学
百度百科-宏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创始人分别是谁呢,或集大成者

6. 最早起源于经济学研究,哪一年由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和贝克尔创立

人力资本理论最早起源于经济学研究,1960年由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和贝克尔创立。
         舒尔茨最初研究的是农业经济学。他在长期的农业经济研究中发现,促使美国农业产量迅速增长的重要原因已不是土地、劳力或资本存量的增加,而是人的技能与知识的提高。同时,他发现工人工资大幅度增长中有一部分尚未得到解释。他将这一部分归功于人力投资的结果。于是,舒尔茨在1960年提出人力资本学说,并被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界称为“人力资本概念之父”。同年,舒尔茨在美国经济学第73届年会所作的“人力资本投资”的演讲,被称作人力资本理论创立的“宪章”,证明了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巨大贡献。
        而在同一时期,美国经济学家贝克尔也在研究资本积累课题。其发现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资本不断积累的过程,这其中既包括物质资本也报括人力资本。贝克尔在1964年出版《人力资本》专著,该著说在舒尔茨提出的人力资本概念基础上,第一次完整地阐述了人力资本理论,其分析了人们如何根据投资回报率作出人力资本投资的决定,认为人力资本的累积能带来技术进步和创新,从而进一步提高生产率。《人力资本》被认为是西方人力资本理论的经典,是席卷60年代经济学界的“经济思想上的人力投资革命”的起点。
        因此,可以说人力资本理论最早起源于经济学研究。20世纪60年代,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和贝克尔创立了人力资本理论,开辟了关于人类生产能力的崭新思路。

7. 埃德蒙·费尔普斯的成长经历

菲尔普斯1933年夏天出生于伊利伊州伊凡斯顿,当时美国正处于大萧条谷底,他父母都失去了工作。当时也正是凯恩斯主义形成的时期,凯恩斯主义的政策含义:通过政府干预来拯救经济萧条也成为最流行的做法。1951年菲尔普斯进入安默斯特学院读大学。在大学第一年里,他迷恋上了柏拉图、休谟等人,对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在学经济出身的父亲和学家政管理出身的母亲的影响下,他第二年开始接触经济学课程。在大学的经济学学习中,菲尔普斯逐渐显现出了与众不同的才智。作为刚刚开始入门的初学者,他敏锐地感受到了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二者之间的鸿沟,并对二者如何相互沟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正是这种兴趣引导他把微观经济学引入了凯恩斯创立的宏观经济学,并成为新凯恩斯主义的领军人物。由于当时的耶鲁大学在经济学研究领域日益崛起,而且可以提供有吸引力的奖学金,于是菲尔普斯选择了那里。在那儿,菲尔普斯师从自己仰慕已久的詹姆斯·托宾。在这段时期,托宾、托马斯·斯凯林、阿瑟·奥肯等著名学者的杰出智慧和不倦教诲,使菲尔普斯受益颇多。一些中欧经济学家也对菲尔普斯产生了影响,他对这些经济学家所重视的预期留下了非常深的印象。在先后获得耶鲁大学的文学和哲学博士学位之后,菲尔普斯1959年6月来到洛杉矶,在兰德公司开始了他的第一份工作。但菲尔普斯不久就感觉到,那里的环境并不符合他做学问的愿望。恰在此时,耶鲁大学的考勒斯基金会提供了一个非常难得的学术职位,于是1960年菲尔普斯重返耶鲁。在这段时间,他提出了经济增长的“黄金分割律”,被视为对罗伯特·索洛开创的增长路径研究的一个重要进展。在这一时期中,作为对其研究工作的一个回报,菲尔普斯还受到了麻省理工学院(MIT)1962~1963年对其进行访问的邀请。在短短几年时间里,菲尔普斯已经成为一个具有国际声望的经济学家。菲尔普斯1966年离开耶鲁大学,来到宾夕瓦尼亚大学,翻开他学术生涯新的一页。60年代后期是他学术成果非常丰硕的时期。根据菲尔普斯的回忆,在那段属于职业生涯开始起步的几年中,他就像一个不断溢出思想的容器。就是在这一时期,菲尔普斯建立和发展了一系列模型,对菲利普斯曲线进行了批评和发展。菲尔普斯最早从理论上对菲利普斯曲线发生兴趣,是在1966年夏天和他同年秋季进入宾夕瓦尼亚大学后的最初几个月。他的著名论文:“菲利普斯曲线、通货膨胀预期和随时间变动的最优就业”,就是在该年冬天完成的,该文于次年发表并引起广泛瞩目。伴随他第一次婚姻的破裂和个人生活的不断干扰,他的学术生涯也随之步入了一个低谷。1971年秋天,菲尔普斯进入了哥伦比亚大学经济系,这是他一生中第三次通过变更工作,也重新开启一个新的阶段。他在那里一呆就是8年。在那里他遇到了自己的第二任妻子维维安娜·蒙特多,两人1974年举行了婚礼。在个人生活重新安定下来之后,菲尔普斯又开始进入了一个学术多产的时期。这一时期他在经济公平问题、劳动市场结构刚性、理性预期下货币政策、非一致工资或价格制定、非对称信息下的隐性合同以及理性预期本身等问题都进行了非常广泛的研究。80年代,菲尔普斯开始想用一本导论性教科书把自己认为重大的经济学问题记录下来。1985年春天,他的《政治经济学:入门教材》面世。1990年,菲尔普斯把多年积累的、自己对于宏观经济学研究现状和进展的理解整理成册,出版了《宏观经济思想七流派》一书,这也被视为他学术研究阶段性成果的一个总结。在刚刚步入60岁的时候,菲尔普斯撰写了自传,对自己的工作进行了一次清算和检讨。回顾过往成就令他欣慰,而看到这些成就能对他人产生影响更是一种满足。他感到自己的事业已进入了一个平和的阶段。在他看来,学术影响并不是他个人成就的一个主要部分,其他方面的回报、特别是从工作本身中得到的回报,才是最重要的评判标准。由于了解这一点,他才能根据自己的爱好、而非外界眼光选择适合自己的研究课题。

埃德蒙·费尔普斯的成长经历

8. (9分)“循环经济”是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其含义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技的

     首先,人力资源是最重要的经济发展资源,必须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水平和职业技能。(3分)其次,自然资源是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必须优化资源配置,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3分)最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必须依靠科技进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使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3分)?         “循环经济”是一个新的热点,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答题时要根据背景材料的提示,联系所学知识,从人才、资源配置和科技等方面,有针对性地作出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