蟋蟀的特征

2024-05-06 19:55

1. 蟋蟀的特征

 蟋蟀 
  由于蟋蟀遍布全国,有上千种不同的亚种,因此个体差异也相对比较大,但多数蟋蟀的体型为中小型,少数为大型的。体色几乎都为黑褐色或黑色。  蟋蟀头圆,胸宽,触角细长。咀嚼式口器。有的大颚发达,强于咬斗。各足跗节3节,前足和中足相似并同长;后足发达,善跳跃;前足胫节上的听器,外侧大于内侧。  产卵器外露,针状或矛状,由2对管瓣组成。雄、雌腹端均有尾毛1对。雄腹端有短杆状腹刺1对。雌性个体较大,针状或矛状的产卵管裸出,翅小。雄虫前翅上有发音器,由翅脉上的刮片、摩擦脉和发音镜组成。前翅举起,左右摩擦,从而震动发音镜,发出音调。  蟋蟀的体型多成圆桶状,有粗壮的后腿,比身体还要长的细丝状触角。腹部末端有两根长尾丝,如果是雌虫,还有一根比尾丝还长的产卵管,分辨雌雄还有一招,翅膀有明显凹凸花纹的是雄的,翅纹平直的是雌的。最特殊的是,他的听器是在前脚节上。

蟋蟀的特征

2. 蟋蟀的特征?

《昆虫记》中蟋蟀的特点:蟋蟀的特点:黄褐色至黑褐色。头圆,胸宽,触角细长。咀嚼式口器。有的大颚发达,强于咬斗。
前足和中足相似并同长;后足发达,善跳跃;前足胫节上的听器,外侧大于内侧。产卵器外露,针状或矛状。雄虫前翅上有发音器。
蟋蟀的生活特征:
1、蟋蟀穴居,常栖息于地表、砖石下、土穴中、草丛间夜出活动。杂食性,吃各种作物、树苗、菜果等,蟋蟀的某些行为可由特定的外部刺激所诱发。
2、蟋蟀生性孤僻,一般的情况都是独立生活,绝不允许和别的。
蟋蟀是中国东北地区、华北地区、长江下游和华南地区的重要农业害虫,它们破坏各种作物的根、茎、叶、果实和种子,对幼苗的损害特别严重。在南方,花生被蟋蟀破坏的花生幼苗达11%~30%,它们也危害玉米、黄麻、烟草、棉花、大豆和木薯,往往造成缺苗,影响收成。

3. 蟋蟀的外形特点

蟋蟀多数中小型,少数大型。蟋蟀科种类体长大于3mm;体色变化较大,多为黄褐色至黑褐色,或为绿色、黄色等;体色均一者较少,多数为杂色。身体不具鳞片。口式为下口式或前口式。
蟋蟀触角丝状,远长于体长;触角柄节多为圆盾形,窄于或等于额突;少数类群为长盾形,较大,宽于额突。复眼较大,一般为头长的1/4~1/2;单眼一般3枚,呈倒三角形或线状排列;中单眼位于头背侧、颜面或额突顶端。

扩展资料:蟋蟀穴居,常栖息于地表、砖石下、土穴中、草丛间。夜出活动。杂食性,吃各种作物、树苗、菜果等。蟋蟀的某些行为可由特定的外部刺激所诱发。
蟋蟀生性孤僻,一般的情况都是独立生活,绝不允许和别的蟋蟀住一起(雄虫在交配时期也和另一个雌虫居住在一起),因此,它们彼此之间不能容忍,一旦碰到一起,就会咬斗起来。一只雄性蟋蟀可与多只雌蟋蟀同居。

蟋蟀的外形特点

4. 蟋蟀的特点

蟋蟀是无脊椎动物,昆虫纲,直翅目,蟋蟀总科。亦称促织,俗名蛐蛐、夜鸣虫(因为它在夜晚鸣叫)、将军虫、秋虫、斗鸡、促织、趋织、地喇叭、灶鸡子、孙旺,土蜇,“和尚”则是对蟋蟀生出双翅前的叫法。
据研究,蟋蟀是一种古老的昆虫,至少已有1.4亿年的历史,还是在古代和现代玩斗的对象。全世界已知 22 亚科55 族 595 属,约 4649 种。该科昆虫体长大于 3mm,缺少鳞片;触角丝状,长于身体;跗节 3 节,前足为步行足,胫节常具鼓膜听器,后足为跳跃足。
蟋蟀多数中小型,少数大型。蟋蟀科种类体长大于3mm;体色变化较大,多为黄褐色至黑褐色,或为绿色、黄色等;体色均一者较少,多数为杂色。身体不具鳞片。
蟋蟀的分布地域极广,几乎全国各地都有,黄河以南各省更多。它喜欢栖息在土壤稍为湿润的山坡、田野、乱石堆和草丛之中。蟋蟀穴居,常栖息于地表、砖石下、土穴中、草丛间。夜出活动。杂食性,吃各种作物、树苗、菜果等。蟋蟀的某些行为可由特定的外部刺激所诱发。
蟋蟀是中国东北地区、华北地区、长江下游和华南地区的重要农业害虫,它们破坏各种作物的根、茎、叶、果实和种子,对幼苗的损害特别严重。

扩展资料:
蟋蟀文化:
2010年山东宁津县被选为中华蟋蟀第一县。因特有的地理条件和特有的环境小气候,宁津的柴胡店镇原尤集乡、孟集乡、保店镇、宁津镇原小店乡、杜集镇原常洼乡等地所产的“斗蟀”最好,尤其是原尤集乡陈庄一带所产的“斗蟀”最优。
中国斗蟋风俗约自12世纪中期以后,江浙一带开始流行。研究蟋蟀的古谱、斗虫技艺此前以南方为主。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南方虫家渐渐发现了山东蟋蟀的优势,而且本地虫源越来越匮乏,于是纷纷北上收虫。上世纪九十年代,在几次全国大型的比赛中,宁津蟋蟀数次夺冠,渐渐名声大振。
每年收虫季,众多买家从上海、江浙甚至广东赶来宁津。宁津本地农民也发现了其中的商机,加入抓蟋蟀售卖的行列。渐渐地,一些“虫贩子”也开始做起中介的生意,从农民手中收购蟋蟀再卖给玩家以此盈利;与此同时,蟋蟀罐等相关产业也在当地蓬勃发展。
玩家收到好虫后,便带回当地斗场上与其他蟋蟀一决胜负。当前玩虫风气,当属上海较重,各地胜出的蟋蟀往往都被带往上海参加级别更高、影响力更大的比赛。在斗场上,宁津蟋蟀的名气越来越大,近些年屡屡卖出万元高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蟋蟀
参考资料来源:中新网-万元一虫的蟋蟀江湖!宁津一只好蟋蟀顶30亩地年收成

5. 蟋蟀的外形特点和生活特征是什么?

外形特点和生活特征如下:
外形特点:黄褐色至黑褐色,有的大颚发达,强于咬斗。前足和中足相似并同长;后足发达,善跳跃;前足胫节上的听器,外侧大于内侧。产卵器外露,针状或矛状。 雄虫前翅上有发音器。
生活习性:蟋蟀穴居,常栖息于地表、砖石下、土穴中、草丛间。杂食性,吃各种作物、树苗、菜果等。蟋蟀的某些行为可由特定的外部刺激所诱发。

生长繁殖
蟋蟀的繁殖经过卵 -> 若虫 -> 成虫过程,属不完全变态。
雌蟋蟀腹部末端有一根产卵管,产卵时插入土中。常见的蟋蟀每年生一代,以卵在土中越冬。卵单产,产在杂草多而向阳的田埂、坟地、草堆边缘的土中。
越冬卵于10月产下,第二年4~5月孵化为若虫。花生大蟋在广西1年1代,若虫在土穴中越冬,翌年3~4月出土,危害花生幼苗。初孵若虫群居,数天后外出觅食,各自分别掘穴。6月上旬羽化为成虫,继续为害。

蟋蟀的外形特点和生活特征是什么?

6. 蟋蟀的外形特征是什么?

《昆虫记》中蟋蟀的外形如下:
蟋蟀的体色变化较大,多为黄褐色至黑褐色,或为绿色、黄色等,头圆、胸宽,触角丝状、长于身体,触角柄节多为圆盾形,咀嚼式口器,产卵器外露,针状或矛状,前足和中足相似并同长,后足发达、善跳跃。
生活特征如下:
蟋蟀喜欢穴居,常栖息于地表、砖石下、土穴中、草丛间。白天休息夜间出外活动。它属于杂食性动物,各种作物、树苗、菜果等都可以成为它的食物。
蟋蟀生性孤僻,一般的情况都是独立生活,绝不允许和别的蟋蟀住一起。只有在繁殖交配期,雄蟋蟀才会和另一只雌蟋蟀同居。否则它们是彼此是不能相容的。如果碰到一起也会毫不犹豫的咬斗起来。因此就有斗蟋蟀的民间活动。


蟋蟀捕捉原则
1、待蟋蟀性成熟后捕捉,尽可能让蟋蟀在自然界留下后代,因此捕捉时间不宜太早。
2、捕成虫,留若虫,捕雄虫,留雌虫,对不需要的蟋蟀要手下留情,就地放生,不要无故弄死。
3、捕捉数量要节制,决不可进行扫荡式的捕捉,尤其是在同一地点,对稀有种类,要保持一定的野外种群数量。

7. 蟋蟀的特征,图。


身体黑色至褐色,头部有长触角,后腿粗大善跳跃,后腿极具爆发力。其雄性好争斗,两翅摩擦能发出声响。以昼伏夜出的为多,生性孤僻,通常一穴一虫,发情期,雄虫才招揽雌蟋蟀同居一穴。为了方便听到公蟋蟀的求偶鸣声,蟋蟀具有位于前脚关节略下方的耳鼓。每种蟋蟀的鸣声不尽相同。它们的叫声是代表温度,雌虫不发声,俗称三尾子。全世界约有蟋蟀900多种,最普通的为中华蟋蟀,体长约20毫米。年生一代。

蟋蟀的特征,图。

8. 蟋蟀的形态特征有哪些?

大蟋蟀:成虫体长40~50毫米,暗褐色或棕褐色,头宽,前胸背板前缘两侧有桃状斑块,色较浅,后足腿节强大。腰部尾须长而稍大,雄虫前翅有明显的褶皱,相互摩擦能发出声响。雌成虫前翅多纵脉,无横脉,不能发音。产卵管短于尾须。卵近圆筒形稍弯曲,浅黄色。若虫外形与成虫相似,但体色较淡,翅未全。
中华蟋蟀:雄虫体长约28毫米,背面黑褐色有光泽,腹面黄白色。头部光滑,头顶红褐色。触角比体长1.5倍以上,前翅网纹复杂,有圆形发音器,在前翅近基部;雄虫色淡,前翅网纹简单,无发音器,产卵管扁长,约等于尾须的1.5倍。卵长圆形,稍弯曲,乳黄色。若虫比成虫略小,黄褐色,触角短,翅芽长达腹部第三节,各腹节的后缘淡黄色。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