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会计政策选择的原因

2024-05-13 16:05

1. 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会计政策选择的原因

由于会计政策选择是具有经济后果的,会影响利益在不同群体之间的分配,管理当局就有为其自身利益选择有利的会计政策的动机。以下从两个方面对会计政策选择的原因进行阐述。(一)会计准则中会计方法选择的多样性及会计政策选择的经济后果使会计政策选择成为必然1.会计准则是一种技术手段会计准则是检验实务的标准和未来实务改良的指针,它必须是有序、系统、内在一致的,还应该能够与可观察的客观现实相吻合,不受个人所左右。由于企业会计实务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会计准则要达到科学、合理、内在一致的目标并不容易。为了使企业会计信息的披露能够从其所处的特定经营环境和经营状况出发,最恰当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情况,会计准则就有必要留有一定的弹性空间,即允许企业在对经济业务事项进行会计处理时在不同的具体原则、多样的会计处理方法之间进行选择。2.会计政策选择的“经济后果”成为选择诱因会计政策选择会影响公司的价值。会计政策选择贯穿于企业从会计确认到计量、记录、报告诸环节构成的整个会计过程,其经济后果会导致企业各利益相关者不同的利益分配和决策行为,进而影响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比如:通过财务报表所反映的利润的高或低,将会直接影响到利润分配,即不同的利益关系人所取得的经济利益。(二)市场压力使得企业必须对会计政策进行选择从市场的运作情况来看,市场压力是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必然结果。由于现代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广泛分离,导致委托代理关系出现,企业管理当局的“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不可避免。会计政策的选择实质上是保护企业管理当局利益的。管理当局作为资源投入运作的实际操作者,来自市场(证券市场、经理市场和监管市场)的压力是对经理人员会计政策选择最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会计政策选择的原因

2. 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会计政策选择的相关理论

会计政策选择相关的主要理论有三类:一是有效市场假说,二是实证会计理论,三是经济后果理论。(一)有效市场假说简森1978年把有效市场定义为:对一组信息,如果根据该组信息从事交易无法赚取到经济利润,那么市场是有效的。有效市场假说理论认为:(1)、在次强式或强式股票市场上,市场能够无任何偏好地对包括会计程序变动在内的所有信息做出反应。(2)、由于信息交流,资本市场终会了解一家公司是否存在现金流动问题。一家公司绝不可能依靠会计来做为欺诈手段,长期隐瞒现金流动问题。一旦为外界发现,那么,次强式以上的股票市场就会对会计收益中隐含的未来现金流动问题做出大致正确的评估并通过当期股票价格反映出来。总之,有效市场假说理论认为会计政策选择无关紧要,不影响企业的现金流量和企业价值,有效资本市场将形成不偏倚的股票价格。(二)实证会计理论实证会计理论对会计政策选择的研究是通过对分红计划、债务契约和政治成本的考察,推导出在其它条件均不变的情况下有关的三项假设:(1)分红计划即实施分红计划的企业,其管理人员更有可能把报告收益由未来期间提前至本期确认;(2)负债权益率即企业的负债权益率愈高,企业的经理人员便愈有可能选择可将报告收益从未来期间转移至当期的会计程序;(3)规模假设即企业的规模愈大,它的管理人员就愈有可能选择那些能够将当期收益递延到下期的会计程序。大量的实证研究结果基本证实了这三项假设。总而言之,实证会计理论认为确实存在管理人员进行会计政策选择的行为。(三)经济后果理论史蒂芬·杰夫将经济后果定义为“会计报告对企业决策行为、政府、债权人所产生的影响”,这个定义的本质在于,会计报告能够影响管理者和其他人员所做出的真实决策,而不仅仅是反映这些决策的结果。

3. 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会计政策选择的本质

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是指企业管理当局在特定的环境下,在既定的可选择范围内,根据企业目标或管理当局自己的目标,对可供选用的会计原则、方法、程序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拟定会计政策的过程。会计政策的选择有两个显著特点:会计政策选择在形式上表现为会计过程的一种技术规范,但会计政策的选择绝不是一个单纯的会计问题,它是与企业相关的各利益集团处理经济关系、协调经济矛盾、分配经济利益的一项重要措施。对同一会计事项的处理,往往因选择的会计政策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会计结果,从而影响各利益集团的经济利益,导致各利益集团作出不同的决策,最终影响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和效果。因此,会计政策选择就其实质而言是一种经济和政治利益的博弈规则和缺席安排,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和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过程是会计报告的编制者与相关经济利益集团博弈均衡的结果。

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会计政策选择的本质

4. 企业会计政策选择若干问题研究的介绍

《企业会计政策选择若干问题研究》,是2009年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陈继初。《企业会计政策选择若干问题研究》具体内容如下:第1章是绪论。这是全书的基础。本章首先阐述了会计政策选择的研究背景、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然后界定有关基本概念,叙述《企业会计政策选择若干问题研究》的研究思路、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第2章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理论基础。本章主要论述了会计政策选择的基本经济理论,包括契约理论、信息经济学、经济后果理论及利益相关者理论等,为系统深刻认识、研究企会计政策选择奠定理论基础。第3章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文献述评。国外关于会计政策选择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20世纪30~40年代,主要是研究会计政策选择的一些规范性问题,如会计政策选择的性质和目的等;二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以会计政策选择为重心的实证会计研究,直接推动着会计研究的迅速发展。实证会计研究中提出了著名的会计政策选择的“三大假设”,即分红计划假设、债务契约假设和政治成本假设。国内对会计政策选择的研究以规范研究为主,实证研究为辅。规范性研究的内容涉及会计政策选择概念的界定、选择原因、影响选择的因素、选择原则与立场、选择目标等。实证研究涉及会计政策选择下的盈余管理研究、“三大假设”的检验、会计政策选择的动机与后果研究等。

5. 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会计政策选择的需求

企业管理层是会计政策选择的执行者。既然会计的经济后果性需要通过会计政策选择来实现,企业管理层在进行会计政策选择时就不可能不考虑自身利益。(一)有管理报酬契约的企业,企业管理层的报酬通常会和会计利润相挂钩,而会计政策影响会计利润,企业管理层就会通过会计政策选择来实现自身的目的。在实施分红计划的公司中,经理人员更有可能选择将报告收益从未来期间转至当期的会计政策。(二)有债务契约的企业,若债务契约中有以会计数据定义的违约行为,企业管理层将愿意选择可增加资产或收入以及减少负债和费用的会计政策(亦即不再遵循稳健性原则)。如果在某种会计政策下预期将发生违约行为,企业管理层便会重新选择会计政策,以避免这种违约行为的发生。企业越有可能违反以会计数据为基础的债务契约条款时,企业管理层就越有可能选择将未来报告收益转至当期的会计政策。(三)经济学家把政治活动视为财富转移的竞争,财富转移最直接的方式是税收,因此,所得税是企业要承担的政治成本之一。企业要想使其承担的政治成本降低,必然选择可降低报告盈利的会计政策。况且较低的盈利会减少政府采取不利于企业的行为和增加政府对企业进行补贴的可能性。企业的政治成本越大,企业管理层就越有可能选择将报告收益从当期递延转至以后各期的会计政策。现在的问题是,我国上市公司的管理层几乎不进行制定层面的会计政策选择,或者说管理层对可能影响其利益的会计准则的制定保持较为消极的态度。这种反常现象,该作何解释呢?对此,笔者的初步思考是,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是要发生成本的,并且我国在制定层面的会计政策选择的成本大、执行层面会计政策选择成本小,企业管理层首选的是执行层面的会计政策选择。只有当执行层面会计政策选择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且执行层面会计政策选择的成本越来越大时,企业管理层才会转向制定层面的会计政策选择。现实情况表明,我国企业管理层执行层面会计政策选择的需求得到了极大的满足,造成了他们对制定层面会计政策选择需求的不足。

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会计政策选择的需求

6. 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会计政策选择的分类

按照会计政策选择与信息披露的后果可以把会计政策选择分为技术型和交易型两类。(一)技术型选择技术型会计政策选择所产生的最终信息后果将改变公司的内在价值。管理当局交易特别性的地位体现了对技术性会计政策选择的主导地位。由于改变公司内在价值会给企业契约的各订约人带来较大程度的风险,管理当局进行机会主义的行为选择的可能性比较小。再加上逐渐规范的会计政策框架使得这部分以技术性为特征的会计政策选择只具有了很可限的可塑性,这说明了管理当局对于这部分会计政策选择操纵空间越来越小。(二)交易型选择交易型的会计政策选择是最终信息后果不会影响公司内在价值的会计政策选择,这部分会计政策选择的目的在于通过形成信息屏障而让某些利益集团从信息交易中获利,其最主要的特点是具有广泛的可塑性,也就是通过会计政策选择会导致最大程度的机会主义。

7. 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会计政策选择机制的完善

关于制定层面会计政策选择,学术界有一种观点认为,应减少会计政策选择的供给。例如,有学者认为,应参照国际惯例的趋势,尽量减少会计准则中可供选择的会计程序和方法,以缩小会计政策选择的空间范围。笔者不赞同这一观点,理由是:从前面关于“供给”的研究中不难发现,会计政策选择的供给主要是受需求驱动的,供给量已经小于需求量了,如果再减少会计政策选择的供给,只能造成更大程度的供不应求,为供给方带来更大的好处。因此,应借鉴美国会计准则制定的“充分程序”,理解并尊重企业干预会计准则制定的行为、积极鼓励企业参与到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来,将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建设成一个开放的系统,以完善会计准则的制定。关于执行层面会计政策选择问题,可以采取措施增大执行层面会计政策选择成本,当执行层面会计政策选择成本足够大时,执行层面会计政策选择的需求将向制定层面会计政策选择的需求转化,这样反而有利于实施“充分程序”,有利于制定层面的会计政策选择。可见,这两个层面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而要增大执行层面会计政策选择的成本,关键是要保持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防止企业管理层与注册会计师合谋。这方面的研究比较多,成果已被人们接受,在此不再赘述。

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会计政策选择机制的完善

8. 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会计政策选择的供给

早期会计政策选择的供给几乎完全被企业管理层控制,这时的会计政策选择供给是执行层面的供给,是企业内部的供给,是隐秘的供给。在这种情况下,客观上需要有一套公认的会计政策去规范企业相互之间会计信息的交流活动。由于从客观上来说,会计制度的制定不可能由所有企业共同制定,因此,政府介入就成为了一种较好的方式。因为政府具有强制比较优势,可以节约交易费用,各利益相关者可以通过民主政治程序来发表意见以维护自身的利益。这样,会计政策的制定权就由企业管理层转移到了政府手中。会计政策制定权的变迁,表明会计政策选择供给方式发生了变化。此时会计政策选择供给表现为制定层面的供给。它是企业外部的供给,是公开的供给,同时也是有限制的供给。学术界有一种观点认为,会计准则限制了企业管理层会计政策选择的自由度。笔者认为,与其说会计准则限制了企业管理层会计政策选择的自由度,不如说会计准则增加了会计政策供给的透明度,规范了会计选择供给方式,减少了会计政策选择供给量。可见,由非正式的会计政策过渡到正式的会计政策(会计准则)、会计政策的制定权由企业管理层转移到政府手中的过程,就是会计政策供给由执行层面向制定层面变迁的过程,是人们节约交易费用、从个人理性走向集体理性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