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商数读后感

2024-05-08 21:31

1. 领导商数读后感

[领导商数读后感]
出于对毛泽东的景仰,前不久,笔者悉心拜读了《毛泽东的领导艺术》一书,领导商数读后感。总体感觉,毛泽东的领导艺术的科学内容是多方面的,学习好、领会好毛泽东的领导艺术,对于加强干部能力修养,指导、推进我们的工作,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关于毛泽东的领导艺术,笔者认为,可以从六个方面来把握:第一,善于调查研究,正确地认识中国国情,是毛泽东领导艺术的基石。善于调查研究是领导者获得成功的重要领导艺术。毛泽东一生注重调查研究,在毛泽东的领导艺术中,科学的调查研究,是他审时度势、多谋善断、实现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1929年至1930年上半年间,党内存在着左倾思想和左倾政策。1930年5月,毛泽东针对这种情况,在江西寻乌进行了20天的调查,并总结调查研究的经验,从哲学高度进行理论概括,写下了《调查工作》。当时,这篇文章由闽西特委翻印,在红四军中和中央苏区革命根据地广为传播。革命队伍中,无论是干部,还是士兵,都知道毛泽东的一句名言: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后来,由于作战频繁,很多资料难以保存,这篇重要文章也在反围剿中失传了。直到1957年,福建省上杭县农民赖茂基,把自己珍藏了27年的油印小册子《调查工作》,作为革命文物贡献出来。毛泽东非常珍惜调研成果,听到这个消息,他异常高兴,说就象失散了多年的孩子又回到了自己的身边。1964年6月,《调查工作》收入《毛泽东著作选读》公开发表,毛泽东为它改了一个名字叫《反对本本主义》。《反对本本主义》是毛泽东多年从事调查研究工作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概括,从思想理论上阐明了调查研究在领导工作中的重要意义和科学方法,批判了当时红军队伍中一部分人安于现状,不求甚解,墨守成规,迷信本本,而不愿到群众中去作实际调查研究的错误倾向。可以说,坚持调查研究,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是毛泽东领导艺术的精华所在。第二,善于把握主要矛盾,抓住中心环节,兼顾全局,是毛泽东领导艺术的核心。俗话说:十个指头不一般齐。在复杂的事物发展过程中,总有许多矛盾存在,其中有一个是主要的矛盾。确定何者为主要矛盾,不能依主观想象,不能凭个人所好。主要矛盾的确立,靠的是它本身的资格,是依据对客观现实的分析得来的。解放战争时期,辽沈战役的关键在哪里?毛泽东同志及其战友科学地分析东北战场敌军的情况:四十八万敌军分别固守在长春、沈阳、锦州等几个大城市里,正处于顽抗逃跑的犹豫状态中。如果先打长春,就会把沈阳、北宁线上的敌人放跑,增加解放全中国的困难;如果先攻取锦州,就切断了东北与关内的联系,造成关门打狗的形势,为整个战役的胜利创造有利的条件。由此可见,先打锦州是辽沈战役的关键。战局的发展完全证实了先打锦州是牵住了辽沈战役的牛鼻子。辽沈战役先打锦州这一以纲带目的生动事例,充分体现了毛泽东的宏伟的气魄和卓越的指挥艺术,主要矛盾了然于胸,每一步都服务于重点或全局的战略。指挥战争是这样,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做任何工作,也是这样。矛盾分析法的具体要求之一,就是要抓重点。毛泽东把主要矛盾的原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便形成了抓重点、中心工作与一般工作相结合的领导艺术。抓重点的方法,运用在认识事物上,就是分清主流与支流的方法。任何事物都有两个方面,要弄清哪个方面代表事物的本质,哪个方面则是非本质的东西。例如看一个同志,既要看到优点和缺点这两个方面,又要分清是三分成绩七分错误,还是七分成绩三分错误,从而看清主流是优点还是缺点。第三,善于科学决策,把原则性和灵活性结合起来,是毛泽东领导艺术的关键。领导者的主要职能之一是决策,毛泽东的决策艺术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它植根于中国革命这片沃土之中。他高瞻远瞩,思维敏捷,灵活机动,因进制宜,在中国现代历史舞台上,导演了一幕又一幕波澜壮阔、威武雄壮的活剧:到农村去设大本营,建立革命根据地,由此,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得以确立;长征路上,四渡赤水,智调滇军,转危为安,跳出重围;透过抗日烽火,把握客观规律,预测到持久抗战的三阶段,中国一定能取得胜利;一身系天下安危,毅然赴重庆谈判,针锋相对,坚决同蒋介石的独裁内战卖国作斗争;指挥千军万马驰骋中原大地,适时发动震惊中外的三大战役,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战 ,读后感《领导商数读后感》。毛泽东在其领导的决策活动过程中,非常重视原则的坚定性与策略和灵活性相结合。在原则许可的范围内,因时而异,因地而宜,灵活机动,以更好地坚持原则性。重庆谈判,就充分地表现出毛泽东这一特色。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企图抢占人民抗日胜利的果实,继续维持其国民党一党专政的法西斯统治。于是,在美国帝国主义支持下,策划以军事进攻和政治欺骗交迭使用的反革命两手策略,积极准备发动内战。蒋介石蓄意挑动内战,打出了和谈的幌子,玩弄起假和平的诡计。1945年8月14日至23日,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赴重庆直接举行谈判。党中央、毛泽东早就洞察蒋介石及其主子美国玩弄的假和谈,真内战的阴谋,最后决定由周恩来副主席陪毛泽东赴重庆同蒋介石谈判。谈判期间,毛泽东以高超的斗争艺术,指挥若定,以谈对谈,以打对打。由于蒋介石坚持独裁、内战、卖国的方针,造成整个谈判期间处于一种边谈边打、打打停停的状态。要打破谈判的僵局,促成国共谈判达成协议,就必须在谈判中把原则与灵活性巧妙地结合起来。为了表明中国共产党的诚意,毛泽东认为,可以在不损害人民基本利益的原则下作一些让步,以最大努力争取和平民主。于是,中共和谈代表提出,国共双方军队整编的比例由5:1改为中共军队仅占全国军队的1/7,并决定将广东、浙江等八个省区的人民军队撤往苏北、皖北等地。经过反复的谈判,蒋介石被迫同意在《国共双方会谈纪要》上签字。重庆谈判所以能达到一定的目的,除了毛泽东那种一身系天下之安危的大无畏精神之外,还在于他独具慧眼,善于掌握形势,抓住有利的时机,作出正确的决策,并在实施决策过程中,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领导艺术。第四,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知人善任,是毛泽东领导艺术的保证。在毛泽东的领导艺术中,他倾注了巨大的心血来浇灌和培育思想政治工作这朵鲜花。善于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是毛泽东领导工作中的一项主要方法,也是引导干部和群众为实现党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而奋斗的根本保证。毛泽东的思想政治工作艺术可以概括为:疏通引导、注重说理、善意批评、坚持民主、以情动人、用先进事迹感染人、用通俗生动语言谈心对话、领导做表率、制度建设等。在选任干部方面,毛泽东具有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和知人善任的领导艺术。他认为,领导者的责任,归结起来,主要是出注意、用干部这两件事。领导者必须善于识别和使用干部,善于爱护和培养干部。毛泽东借鉴古代用人之道,提出德才兼备的标准和任人唯贤的政策。他善于根据斗争任务的需要,果断地组织干部和建立领导核心;坚持五湖四海,团结广大干部;善于运用辨证的观点识别人才,并能用人所长;具有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保护人才,以及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磨练人才的独特风格。在知人善任方面,选用罗荣桓便是一个例证。1930年春,毛泽东为安排红四军政委一职颇伤脑筋,他需要为23岁的军长林彪选择一个合适的搭档。林彪打仗灵活,但个性强,很古怪,不愿听别人批评,平时一付沉默寡言的样子,别人很难同他共事。经过毛泽东的慎重考虑,终于选中了貌不惊人的罗荣桓。罗荣桓是个老实人,在开辟井冈山根据地的斗争中,毛泽东发现了他许多可贵的素质:凡是要求战士做到的,他自己首先做到;打仗时冲锋在前,退却时掩护在后;行军时为病号扛枪,宿营时下班查铺。罗荣桓走马上任,开展了生动活泼又扎扎实实的政治工作,使全军指战员始终保持了非常旺盛的战斗情绪,同时把军事训练、后勤工作抓得井井有条。性格偏狭的林彪也感到没有什么好挑剔的了,于是,军长和政委相安无事。毛泽东从罗荣桓的朴实中,发现了他在原则问题上的坚定不移,在非原则问题上的容人之量。毛泽东发现的这位人才,成了人民军队政治思想工作的巨匠,是军队政治干部中唯一获得元帅军衔的人。毛泽东在坚持德才兼备和任人唯贤的同时,坚决反对任人唯亲。他对秘书说:我们共产党的章法,决不能象蒋介石他们一样搞裙带关系,一个人当了官,沾亲带故的人都可以升官发财。如果那样下去,就会脱离群众,就会和蒋介石一样早晚要下台。他还对秘书说:凡是要求到北京来看我的,现在一律不准来,来了也不见。凡是要求我给安排什么工作的,一律谢绝,我这里不介绍、不推荐、不说话、不写信。第五,善于做群众工作,一切为了群众,相信和依靠群众,是毛泽东领导艺术的灵魂。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一切工作走群众路线,是领导者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也是处理领导与群众关系的根本原则。毛泽东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把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作为自己人生奋斗的最崇高的使命,他关心群众疾苦,经常细心倾听群众的呼声,一心系于人民,时时、处处和群众打成一片,为人民群众兴利除弊。在江西瑞金沙洲坝,至今还传颂着毛主席打井的故事,井台上竖着一块纪念碑,上刻着两行醒目的大字: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毛泽东在1934年所写的《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文中指出:我们应该深刻地注意群众的问题,从土地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一切群众生活的问题,都应把它提到自己的议事日程上。总有些人把关系到群众具体利益的事情,看成是小事,认为它琐碎,不值得为它花工夫。毛泽东正是高人一筹,他能够设身处地地体贴群众,想群众之所想,解决群众的具体困难,从而使广大群众认识到他是代表他们利益的,进而拥护革命,为革命的胜利斗争到底。毛泽东是人民群众的领袖,可他从不高踞于群众之上,而是结合于群众之中,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为人民办实事。毛泽东是最善于向群众学习的,他说: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在人民中间,有成千上万的诸葛亮,我们要有承认自己无知的勇气,下决心向他们学习。毛泽东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简要地归结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发展生产,保障供给、精兵简政、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等口号的提出与落实,都是听取群众意见并依靠群众来实施的具体例证。

领导商数读后感

2. 《数商》读后感

——数据不是一切,但一切都将变成数据。
  
 最近终于读完了《数商》这本书,印象深刻。《数商》是中国大数据第一人、阿里巴巴前副总裁涂子沛的新作,在书中涂子沛借助全新研究成果,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个新概念——“数商”。首先什么是“数商”?书中有个类比——和智商、情商一样,数商是在如今这个大数据时代尤其重要的能力指数。其实,这里的“商”所指的就是一种衡量高低的标准。在有智商之前,我们只能说一个人聪不聪明,或者人和人相比哪一个更聪明。
  
 在大数据来临的时代,作者还提出了一个新的空间,不是我们生活在的这个物质空间,而是一个新的空间——数据空间。我记得考试都是把数据当成生产要素,给高科技员工加薪水;那对于个人大数据能不能也赋能呢?我想是可以的,而且只有掌握一定的数商,才可能更好地实现。
  
 这本书不仅有生动的故事,还有测试的方法,如何使用数据和信息,当然数据不能解决一切问题,但是可以在解决问题上多一个维度。在这个信息涌动的时代,似乎哪里都可以得到消息,朋友圈,抖音,快手....但是这些信息真的是符合我们的吗,这些信息都是正确的吗,只有掌握一定的正确的信息,智商也才能更好的决策。
  
 书里说得好:“不能否认的是,人类在近两三百年取得了最重大的成就、最亮眼的变化,这个时代,我们普遍定义为“信息时代”,可是以前很难找到信息和知识,但是现在我们迈向了一个更新的时代——智能时代。”
  
 其实我们无时无刻都想要获取信息,甚至成为了一个全新的“器官”,一会找不到,就会焦虑不安,“看手机其实就在看信息,看信息就是在看数据,离不开手机就是离不开数据。”书里这句话,真是感同身受啊!
  
 用好数据可以提升情商,一个数商高的人,可能情商也会更高。数商和情商,有冲突,也有交叉纠结的地方,但必须承认,数据不能解决人类所有的问题,理性、逻辑和精确,很多时候没有用武之地。这不是因为数据不够好,数据没有用,而是因为我们人类有很强的动物性,理性相当有限。
  
 作为一家大数据公司,“数商”对我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今的世界无时无刻不在更新换代,在这个“信息时代”中,只有我们不断地提升自身的“数商”,那么情商和智商才可以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我们的公司在时代大潮中才能够独占鳌头。正如徐子沛先生在书中写到:“数据不是一切,但一切都将变成数据”。

3. 读书笔记-数商-思维结构

很偶然的机会,让自己接触到了这么一本从封面到书名几个角度在书店不太会翻开阅读的一本书,虽然只看了不到百分之二十,但从这百分之二十的感受及思考来看,使我觉得应该把借来的这本书还回去,购物车里面的买下来。虽然家里的书有很多,也经常被吐槽爱买书可买了不看,但我始终认为并坚信买来虽然不读,也比压根不买要强而且强得多!因为前者虽然买来不读,但依然有概率,而后者压根没有机会。零跟一的关系,始终对自己抱有希望。对于自己不是那般天赋异禀“学霸、大神”的情况与事实,自感是十分受用的思维方式。也正因为如此,在阅读的过程中发现了某种更清晰的思维结构。
  
 这本书开始的时候很有意思,准备了一套测试题,通过结果来初步判断你这一时刻所具备的“数商”,使之在阅读的开始对自己有一个初步的认知。整篇题做下来,很惭愧只得了47分,可见自己的“数商”还是有很大提升的的空间。序言中有一点很认同,大致意思我们正处于已知人类历史上发展创造最多最快的一个时期,同时也在经意不经意间创造了一个物理世界之外的数字世界,如今人们在物理世界之内生存,数据空间之内谋求发展。记得2015年有一个叫人工智能是否对人类造成了威胁的讨论中提到我们正所处人类发展历史上的“拐点”,近百年的发展总量比已知人类历史加起来都要多,这也确实使得我们每天接收的信息呈现了爆炸性的增长且不可抗拒,毫无疑问,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据。数据的重要性毫无疑问,但什么是数据?数据对于个人的价值在哪里?或者说的更直白一些,如何通过对数据、数商的理解来使我们在物理世界获得“好处”?这也正是我们需要清晰的概念,语言学家有一个观点:如果我们大脑对于一件事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那么我们的身体就倾向于不做这件事。是的,记不清是哪个文明了,那个文明中没有“0”的概念,导致了整个文明的数学发展停滞不前。明确重要性,清晰“数商”的概念,是我们提高的从0-1。
  
 在第一章中讲了一个小故事,一个聪明的“赌徒”如何运筹帷幄,上演了全世界赌徒都梦寐以求的事情——从庄家手里赚钱。也许这个主人公贾格尔自己都不清楚,自己利用的这些手段、技巧、运气不经意构建了一个完美的大数据分析过程,并指导自己在物理世界获益。在第一章的结尾作者抛出来一个问题,当你在玩抛硬币游戏的时候,玩了一百次,只输了几块钱,那么你再玩一百次会不会翻盘?我想这个问题就好比你第一年参加考试了考了90分,那么再参加一年考试是不是就一定可以得一百分一个道理,独立事件的重复叠加并不会使你的概率得到提高。同时成年人对生活保持信念自强不息的同时也应构筑强大的内心来面对付出不一定会有回报的情况,好像毕了业之后1+1不一定等于2的事儿越来越多,大多是概率。努力提高、把控自己的“概率”量力而为,这又与薛兆丰老师在经济学中讲到的沉没成本不是成本的思路不谋而合,什么时候果断放弃,什么时候选择将就再出发,其实就是思维给你带来的行为影响。回过头来再看进不进赌场亦或是家庭要不要办保险?饭馆买不买灭火器?为的是什么?这个问题就很简单了。
  
 第二章主章故事说实话看的没有那么细致,但文末的一段话使自己很受启发,原文是这样说的:“智商的高低集中表现在对信息的分析和处理上,但信息从何而来?一个人要决策,首先要获得信息,即数据。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数据就是米。”这让我联想到读书的意义,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自己这个“程序”的开发者,在面对外界的输入,如何正确高效的做出反馈输出?这取决于我们自己这个程序“数据结构+算法”的质量,其实书店就好比现实中的“Github”里面充斥着大量从古至今优秀不可企及的“开发者”开源被考古开源的精华,读书也许是获取“数据”优化迭代自己这个程序性能成本最低、性价比最高的方式。
  
 书虽然没有读完,也并没有完全清晰数商的思维结构,但“数商”这一概念值得继续思考,上学时有句话叫读史使人明智,历史何尝不是一种过往的“数据”?老一辈“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这句话告诉我们的是什么?你会发现其实“数商”一直都在,只是需要我们正视并发掘自己的数商,来帮助我们判断自己未来的脉络。

读书笔记-数商-思维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