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安娜·卡列尼娜》?

2024-05-04 20:07

1. 什么是《安娜·卡列尼娜》?

【内容简介】
贵族妇女安娜追求爱情幸福,却在卡列文的虚伪、渥伦斯基的冷漠和自私面前碰得头破血流,最终落得卧轨自杀、陈尸车站的下场。庄园主列文反对土地私有制,抵制资本主义制度,同情贫苦农民,却又无法摆脱贵族习气而陷入无法解脱的矛盾之中。矛盾的时期、矛盾的制度、矛盾的人物、矛盾的心理,使全书在矛盾的漩涡中颠簸。这部小说是新旧交替时期紧张惶恐的俄国社会的写照。

【书籍简介】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品,在19世纪的世界文坛堪称首屈一指的优秀作品。本书通过女主人公安娜的追求爱情悲剧,和列文在农村面临危机而进行的改革与探索这两条线索,描绘了俄国从莫斯科到外省乡村广阔而丰富多彩的图景,先后描写了150多个人物,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

【作者简介】
托尔斯泰(1828年-1910年),小说家、评论家、剧作家和哲学家,同时也是非暴力的无政府主义者和教育改革家。他是在托尔斯泰这个贵族家族中最有影响力的一位。
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一个地主的早晨》等。

什么是《安娜·卡列尼娜》?

2. 一分钟了解安娜·卡列尼娜


3. 安娜·卡列尼娜的概述如何?

托尔斯泰第二部里程碑式的长篇小说,写于1875~1877年。作品由两条既平行又相互联系的线索构成:一条是安娜和卡列宁、渥伦斯基之间爱情、家庭和婚姻纠葛;一条是列文和吉提的爱情生活及列文进行的庄园改革。安娜是一个上流社会的贵妇人,年轻漂亮,追求个性解放和爱情自由,而她的丈夫是一个性情冷漠的“官僚机器”。一次在车站上,她和年轻军官渥伦斯基邂逅。后者被她的美貌吸引,拼命追求。最终安娜坠入情网,毅然抛夫别子和渥伦斯基同居。但对儿子的思念和周围环境的压力使她陷入痛苦和不安中。在一次和渥伦斯基口角后,她感到再也无法在这虚伪的社会中生活下去,卧轨自杀了。小说揭露了上流社会的丑恶与虚伪,同时也表达了作家复杂的道德探索和思想探索。

安娜·卡列尼娜的概述如何?

4. 安娜,卡列尼娜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品,在19世纪的世界文坛堪称首屈一指的优秀作品。本书通过女主人公安娜的追求爱情悲剧,和列文在农村面临危机而进行的改革与探索这两条线索,描绘了俄国从莫斯科到外省乡村广阔而丰富多彩的图景,先后描写了150多个人物,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贵族妇女安娜追求爱情幸福,却在卡列宁的虚伪、渥伦斯基的冷漠和自私面前碰得头破血流,最终落得卧轨自杀、陈尸车站的下场。庄园主列文反对土地私有制,抵制资本主义制度,同情贫苦农民,却又无法摆脱贵族习气而陷入无法解脱的矛盾之中。矛盾的时期、矛盾的制度、矛盾的人物、矛盾的心理,使全书在矛盾的漩涡中颠簸。这部小说是新旧交替时期紧张惶恐的俄国社会的写照。

5. 安娜卡列尼娜


安娜卡列尼娜

6. 安娜.卡列尼娜讲的什么?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创作的长篇小说,作品讲述了贵族妇女安娜追求爱情幸福,却在卡列宁的虚伪、渥伦斯基的冷漠和自私面前碰得头破血流,最终落得卧轨自杀、陈尸车站的下场。庄园主列文反对土地私有制,抵制资本主义制度,同情贫苦农民,却又无法摆脱贵族习气而陷入无法解脱的矛盾之中。矛盾的时期、矛盾的制度、矛盾的人物、矛盾的心理,使全书在矛盾的漩涡中颠簸。这部小说是新旧交替时期紧张惶恐的俄国社会的写照。
在《安娜·卡列宁娜》中,托尔斯泰是通过两条情节线索展开小说的,有人认为这两条线索缺乏联系,这部书是两部小说的撮合。托尔斯泰本人批评了这种意见,指出这大概是由于“在浏览小说时,没有看出它的内在内容”所致。
表面上看,安娜的爱情悲剧和列文的精神探索两条主线平行独立的发展,缺乏内在联系,但事实上它们是巧妙地联结在一起的,这也正是《安娜·卡列尼娜》的结构独特之处,它表现出作者谋篇布局上的填密与严谨。
首先,小说在两条主线之间穿插了渥伦斯基和多丽的家庭生活这条主线,它在外部结构上成了两条主线的拱形结合处。其次,小说运用人物向心对照法沟通了两条主线间的内在联系。男女主人公列文和安娜的对照贯穿了小说的始终,此外,安娜和多丽、列文和渥伦斯基、渥伦斯基和卡列宁等也形成对照,共同表现着小说深刻的主题。

扩展资料
1877年,《安娜·卡列尼娜》首版发行。据同代人称,它不啻是引起了“一场真正的社会大爆炸”,它的各个章节都引起了整个社会的“跷足”注视,及无休无止的“议论、推崇、非难和争吵,仿佛事情关涉到每个人最切身的问题”。
但不久,社会就公认它是一部了不起的巨著,它所达到的高度是俄国文学从未达到过的。伟大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兴奋地评论道:"这是一部尽善尽美的艺术杰作,现代欧洲文学中没有一部同类的东西可以和它相比!"他甚至称托尔斯泰为"艺术之神"。而书中的女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则成为世界文学史上优美丰满的女性形象之一。
《安娜·卡列尼娜》把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推向了最高峰,人们又把《安娜·卡列尼娜》当做俄国19世纪现实的教科书。正是通过它,许多人了解到了俄国19世纪70年代的社会现实。俄国后来的民主主义革命者对社会的攻击便是从这里开始的。俄国革命的领导人列宁曾反复阅读过《安娜·卡列尼娜》,以至把封皮都弄得起皱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安娜·卡列尼娜 (列夫·托尔斯泰著长篇小说)

7. 安娜·卡列尼娜???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JtsXciTXiP2L_S1ExTE_zg
 提取码:64sc《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品。本书通过女主人公安娜的追求爱情悲剧,和列文在农村面临危机而进行的改革与探索这两条线索,描绘了俄国从莫斯科到外省乡村广阔而丰富多彩的图景,先后描写了150多个人物,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

安娜·卡列尼娜???

8. 安娜卡列尼娜

时代背景 
  
  
 19世纪后半期的沙皇俄国,当时正值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整个社会处于由古老、守旧的封建社会向新兴的资本主义社会急剧转变的特殊时期。一方面在世界资本主义尤其是西欧资本主义国家资产阶级革命的强力冲击下,俄国封建农奴制度迅速崩溃,封建贵族地主日趋腐化堕落的思想与新兴资产阶级人文思想发生了激烈的对撞,其政治、经济制度,思想、道德观念也在急剧变化之中,欧洲资产阶级人文思想的启蒙、人性的自觉不自觉地觉醒,使人们要求人性解放、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呼声越来越高,要求摆脱封建思想道德的羁绊;另一方面,反动腐朽的封建农奴制对资产阶级人文思想仍具强大的阻力。众所周知,俄国的农奴制改革是自上而下的转变过程,它不像法国大革命是自下而上的彻底革命,其新兴的资产阶级思想载体不是从平民阶层、小生产者阶层中产生的,而是由一批把持政权的封建官僚、大贵族地主阶层转变而来的。在转变过程中所残留下来的封建传统、观念在社会、人们的头脑中仍然根深蒂固,诚如文中列文所说:“一切都是混乱的,一切都正在建立。”
  
 作品讲述了贵族妇女安娜追求爱情幸福,却在卡列宁的虚伪、渥伦斯基的冷漠和自私面前碰得头破血流,最终落得卧轨自杀、陈尸车站的下场。庄园主列文反对土地私有制,抵制资本主义制度,同情贫苦农民,却又无法摆脱贵族习气而陷入无法解脱的矛盾之中。矛盾的时期、矛盾的制度、矛盾的人物、矛盾的心理,使全书在矛盾的漩涡中颠簸。这部小说是新旧交替时期紧张惶恐的俄国社会的写照。
  
  
 在封建传统社会里女人的婚姻由不得自己。没有自由恋爱这一说法。那个时代的爱情是可贵的。但是会被传统,教会压抑。
  
 安娜的婚姻是不幸的,她追求自由的勇气可嘉。但也注定了是悲剧。那个社会不允许。
  
  
 19世纪中叶,中国也处于半封建时代,男人可以有三妻四妾,女人的婚姻是媒婆,父母决定。那是的社会也有一些新潮思想,但还不是趋势。
  
 女人的天性是被压抑的。
  
 在我父母这一辈的婚姻我觉得都是很多可悲的。
  
 我父母是1981年结婚,虽然社会有很大的进步,可以自由恋爱了。但女人在婚姻中的地位是很低的,大多数是依靠男人。婚姻就像买股票,买对了就幸福美满,买错了就熬下去。我父亲是大男子主义特别强,写到这些就感觉是回忆一段不愉快的往事,特别不想面对,因为在父母的吵闹打骂声音中长大,因为充满的苦闷,烦恼,愤怒,压抑,是我想逃避的一段童年记忆。我父母的婚姻是可悲的,那个社会,农村,很少有离婚的情况。再差的婚姻也要熬下去,我小时候记得,村里经常有妇女被男人打,鬼哭狼嚎的。第二天有赶娘家人,可是最后还是继续在一起生活,过不了多久又打架。头破血流都有。那个时代的女人没有勇气离婚,也没有可以落脚的地方,她们离开家,嫁到男方家里,原来的家就没有她的空间了,回去就是客人,就算有再大的委屈,回到娘家,也只是被劝说一下。她们也没有技能去赚钱养活自己。如果娘家经济实力强的还好。
  
 我的祖上有个奶奶,据说是大户人家,那个时代估计是1860年,他的男人吸鸦片把家里财产败光了,还要卖老婆。她的娘家人就把她和孩子接回来,给她田地。有实力的女方家就是有选择权,但是我也可以想象的出来,那是因为她父母在,可以从哥嫂那里挤一下田地,粮食分给她们母子。
  
 20世纪90年代后离婚率越来越高,有原因有很多,但我抱乐观的看法,婚姻自由,恋爱自由了,大家追求幸福了,再错误的婚姻里不压抑自己。离婚也是为了选择更好的生活。
  
 有统计,人的一生经历过三四次失恋,或经历过婚姻失败的,她们更加懂得珍惜生活。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