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为何能成全球外储“新宠”?

2024-05-10 13:02

1. 人民币为何能成全球外储“新宠”?

近日,德国和法国央行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的消息在国际社会“炸开了锅,其中,法国主流媒体发表的题为《人民币在各央行外汇储备中的分量增加》文章直言,德国央行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再次体现了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业内人士指出,随着人民币储备货币地位逐渐被认可,已有超过60个国家和地区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人民币正在成为全球外储“新宠”。未来,国际市场上或将出现人民币、美元及欧元“鼎足之势”。

欧洲各国央行热捧
日前,德国央行董事会成员安表示,继欧洲央行去年6月宣布增加等值5亿欧元的人民币外汇储备后,德国央行也已在去年决定将人民币资产纳入外汇储备。
就在德国央行公布这一消息的当天,法国央行也表示,作为其外汇储备多元化的一部分,已经持有一些人民币资产。德法央行虽都未透露计划增持人民币储备的具体数额,但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如今已在欧洲各国央行间演变为一种“潮流”。

国际地位日益重要
全球范围来看,人民币正在成为各国外汇储备的“新宠”。IMF于2017年3月31日首次公布全球人民币外汇储备持有情况,最新数据显示,截至去年9月末,人民币占全球外汇储备的比例为1.12%,占比保持上升。此外,目前已有新加坡、菲律宾、俄罗斯、阿根廷等超过60个国家和地区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而在5年前这个数字几乎为零。
取得不少进展的同时,也应看到,人民币目前仍未进入世界舞台的中央,如作为储备货币,目前人民币在很多国家的外汇储备中占比依旧较低。而考虑到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及在全球贸易投资中的重要地位,人民币国际化显然还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未来人民币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份额肯定也还会提升。

中国人民 银行前不久也指出,人 民 币储备货币功能将逐渐显现。随着人民币正式加入SDR货币篮子,人民币国际地位持续提升,人民币国际接受程度将不断提高,各国央行和货币当局持有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的意愿将逐步上升。

人民币为何能成全球外储“新宠”?

2. 全球有哪些国家将人民币纳入官方外汇储备?

现在中国的经济发展越来越厉害,我国的经济地位也在不断的提高,很多的国家将人民币纳入了官方外汇储备,其中有法国,德国,西班牙,比利时等国家。


巨额的外汇储备,表明了我国的经济地位在不断提高,能够抵御国际金融风险的实力增强,随着德国和法国宣布已经将人民币纳入了外汇储备,全国已经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央行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人民币跨境使用在全世界稳步推进。人民币在全球外汇储备中所占份额也连续第三个季度上升,达到1.39%,人民币在全球储备正在快速增加中。

对于我国人民来说,人民币在全球的地位越来越重,也说明了我们整个国家的经济水平在全球的地位越来越高,人民币可以直接购买原油在认可人民币在全球的价值的同时,更是在认可中国在全球的国际地位。

更有媒体就此预测,人民币或挑战世界“第三货币”。在人民币不断崛起的趋势下,又一欧洲发达国家也宣布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人民币正在获得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可和青睐,加之中国积极开放外资与境内市场,人民币作为全球储备货币的吸引力将越来越增强。
种种迹象都表明,随着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向更高水平迈进,人民币国际化正在加速前行步入快车道。 人民币在全球外汇储备中地位上升对中国和其他国家都有很大的益处。

3. 中国外储或跌破3万亿美元 人民币汇率会贬到7.3吗

国家在死守7.
2017年人民币汇率大概率会冲击7.3。

中国外储或跌破3万亿美元 人民币汇率会贬到7.3吗

4. 如何理解法家的:法术势

详情可参加百科,希望对你有帮助法是由国君颁布的法令条文,要求全国人人知道,共同遵守。这些公开的条文,定出什么事应当做,做了有赏;什么事不应当做,做了要受罚。这样,全国人民有了共同的标准,事情就好办,国君只要用赏罚,就可以支配全国人民了。这是古代封建统治者统治人民的一般的办法。当然,这种法,不是约束国君的。法是按照国君的意志,为镇压人民的反抗而制定的。有了法,比如说,国君制定了作战中杀死敌人的有赏、败了逃回的受罚,那么国君只要用这件法宝,就能驱使人民为他拼命打仗了。 
  什么是术?术是国君为了支配他的大臣,运用种种手段,使大臣猜不透他的意图,就不敢捣鬼。术是只有国君自己知道,不能公开暴露的。比如,国君不暴露他的喜怒、好恶,大臣猜不透他心里在想什么,就只好陪着小心,谨谨慎慎地听国君的差遣。因为统治阶级为了争夺利益,经常钩心斗角,他们中间矛盾很多。国君防备大臣篡夺他的地位,大臣也要设法保持自己的地位,而不是甘心情愿地为国君做事。所以韩非从国君的利益出发,叫国君对大臣随时警惕,必须用术。 
  势是权位、势力。韩非认为推行法令,使用权术,没有势力是不行的。他曾说,孔子被认为圣人,可是孔子一辈子只有七十个学生追随他。和孔子同时,统治鲁国的鲁哀公不过是个平常的国君,可是他掌握着鲁国的政权,有权有势,所以连孔子那样的圣人也只好听从他的支配。他还说,即使尧、舜那样的国君,如果失去国君的地位,没有国君的权势,天下人谁肯听他的?恐怕连三个人也管不了,更不必说管理天下了。

5. 人民币正式纳入sdr是什么意思?

SDR诞生于1969年,是IMF创造了它。它的英文名叫做SpecialDrawing Right,中文名叫特别提款权。它是IMF成员国对可自由使用货币配额的潜在债权。
也就是说,特别提款权并不是一种权力,而是一种储备货币,就是和黄金美元差不多,可作为一国的外汇储备。
人民币(缩写:RMB;货币代码:CNY;货币符号:¥)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货币。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货币于1948年12月1日首次发行,至1999年10月1日启用新版为止共发行五套,形成了包括纸币、硬币和塑料钞、普通纪念币与贵金属纪念币等多品种、多系列的货币体系。
2015年11月30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宣布正式将人民币纳入IMF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权重为10.92%,决议将于2016年10月1日生效。2018年1月15日,德国和法国宣布已经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欧元区两大经济体对人民币投下信任票,显示人民币在国际舞台上结算、储备地位进一步上升。

人民币正式纳入sdr是什么意思?

6. 德字,怎么讲?请老师通俗易懂解释。

发 音:dé   五笔笔划:TFL   ① 好的品行:~才兼备。   ② 道德: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规范:美~。   ③信念:同心同~

编辑本段基本词义

  1、“德”字是个会意字,其演变过程图见右  德字由甲骨文到现代字的演变
[1]。   ⑴、在甲骨文中,“德”字的左边是“彳”( chì)形符号,它在古文中是表示道路、亦是表示行动的符号,其右边是一只眼睛,眼睛之上是一条垂直线,这是表示目光直射之意。所以这个字的意思是:行动要正,而且“目不斜视”,这就是“德”。   ⑵、在金文中的会意就更加全面了,“目”下面又加了“心”,这就是说:目正、心正才算“德”。   ⑶、在小篆中,仍然是会意:其右边的上方变成了“直”,“直心”为“德”。   ⑷、“德”是现代楷书的写法。   2、“德”字的本义是“道德”或“品行”。   如《荀子·非十二子》:“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必让,然后为德。”   就是说:一个人要做到“问”、“学”、“让”才能算是有“德”。   《易.乾卦》曰::“君子进德修业。”唐孔颖达注:“德,谓德行;业,谓功业。”由此可知,“德”的本意就是恪守道德  隶书
规范者的“操守”、“品行”。如“功德、品德、德才兼备、德行”等。从“德”字的构型来分析,这里已包含有禁忌:要遵从一定的思想和行为规范。   3、从“道德”又可以引申为“恩德”。   如《史记·秦始皇本纪》:“刻石颂秦德。”   意思是:用刻石树碑的方式来歌颂秦之恩德。   4、由名词变为动词,则指“感激”、“恩惠“。   如《韩非子·外储说左下》:“臣不德君。”中的“德”字是“感激”的意思。(当然,这个“感激”是从恩德变来的。)   如《左传。成公三年》:“然则德我乎?”   现代汉语中,则有“感恩戴德”、“德被四海”等。“德”,也是一个人或社会好的内在的品格和价值观。老子说“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5、“德”指内心的情感或者信念,用于人伦,则指人的本性、品德。儒家认为,“德”包括忠、孝、仁、义、温良、恭敬、谦让等。   由此可见,在作为西周文化的重要内涵的“礼乐文明”中,“德”是核心。德归纳为“勤朴古健、果义敢为、居安思危、善始善终。”就是对德的最好总结。孔子当年之所以念念不忘“克己复礼”就是因为以德为核心的西周之礼是儒家思想最为推崇的道德标准,而“厚德载物”仍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精  楷书
神遗产。是我们构建平安和谐文化的准绳。   周人制作礼乐,隆礼重仪,确立了以“德”为先的价值原则。敬天、保民、明德、慎罚是周人的基本的精神信仰。周人认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德”是和“天”联系在一起的,个人、家族、国家有德,便能得到上天的垂顾,成为“受命之人”、“受命之族”、“受命之国”。周人认为殷之所以灭亡,是因为无德,天命转移到了有德的周人身上。《周易·系辞》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德”是涵盖了诚信、仁义等一切美好品行的道德范畴。“德”的价值原则,被孔子发展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的王道原则;被孟子发展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原则;被《礼记·大学》发展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道德纲领。“德”成为中国伦理的核心概念,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概念。   6、“德”的外化即为礼,在心为“德”,发之于心而表现为行为即为“礼”。《尚书大传》:“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  行书
,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周人“制礼作乐”,系统整理审定了社会礼仪规范,严格规定了人的尊卑秩序和行为准则,将整个社会成员纳入到上下一统的尊卑有分、贵贱有等、长幼有序、轻重有别的社会关系中。周礼的诞生,为中国成功地建设文明社会奠定了基石,为文明社会道德政治秩序和伦理生活方式。   7、古代德也指河流,专指德水,即黄河下游今山东段   在后世这些基本的价值观得到了展开,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形成了儒道法等各种流派道德理论思想融合而成博大精深、系统完备的中国传统文化。仁爱孝悌、精忠爱国、勤俭诚信、见利思义、谦和好礼等,这些美德成为中国民族民族性格的一部分,而世代相传,在今天依然发出绚烂夺目的时代光彩。   简单概括:德即是对道,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理解。
编辑本段详细词义
  德 惪 dé   【动】    
(形声。从彳(chì),惪(dé)声。从「彳」,表示与行走有关。本义:登高,攀登)   [1]同本义   德,升也。——《说文》   君子德车。——《易·剥》虞本。按,与剥庐对文。登也,升。君子以顺德,亦本字。   [2]感激   然则德我乎。——《左传·成公三年》   [3]通「得」。取得,获得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老子·四十九章》   是故用财不费,民德不劳。——《墨子·节用上》   德 dé   【名】   [4]道德,品行   德,德行。——《篇海类编》   德行,内外之称,在心为德,施之为行。——《周礼·地官》注   德何如可以王矣?——《孟子·梁惠王上》   六三德。正直、刚克、柔克也。——《书·洪范》。注:「至德,敏德,孝德也。」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三国志·诸葛亮传》   无德不贵,无能不官。——《荀子·王制》   又如:德薄(德行浅薄);德望(品德与名誉);德器(德行器量);德被四方(品德高尚,满布天下);德薄望浅(谦词。品德低下,名望轻微);德门(能恪遵礼教道德的人家);德誉(道德声誉);德馨(道德芳馨);德艺(道德与才艺);德操(道德操行)   [5]恩惠;恩德   是不敢倍德畔施。——《战国策·秦策》。注:「恩也。」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史记·项羽本纪》   又如:德施(恩惠;恩泽);德惠(德泽恩惠)   [6]仁爱;善行。如:德意(善意);德政(良好的政治措施或政绩);德法(儒家谓合乎仁德的礼法);德厚(仁厚)   [7]心意。如:同心同德   [8]福   百姓之德也。——《礼记·哀公问》   ====〖简释〗====   德 de2(ㄉㄜˊ)   [1]人们共同生活及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品行,品质:美~。品~。公~。~行。道~。~性。~育(以一定的社会要求,进行思想的、政治的和道德的教育)。~才兼备。度~量力。~高望重。   [2]心意,信念:一心一~。   [3]恩惠:~施。~泽(德化和恩惠)。~惠。感恩戴~。   德:来源于自然,于万物生谓之德.   
编辑本段相关词语
  德指内心的情感或者信念,用于人伦,则指人的本性、品德。儒家认为,“德”包括忠、孝、仁、义、温良、恭敬、谦让等。   道家则以为所谓天地万物之自然为“道”,而各种事物所得之自然为“德”。对人而言,便是品德。宋明理学家把“德”称作是实行某种原则,有所得于心。   读音:德 dé   【释义】   (一)道德,品行;特指好的品行。参见词条“道德(一)”。例:品德|公德|德育|德才兼备。   (二)情义;恩惠。例:功德|积德|感恩戴德|《书·盘庚上》 “汝克黜乃心,施实德于民”。   (三)心意;信念。例:同心同德|离心离德。   (四)感德。例:《左传·成公三年》 “然则德我乎?”   (五)事物的属性。例:章炳麟《国故论衡·语言缘起说》 “实、德、业三,各不相离。”   (六)德国的简称。   (七)姓。   【德高望重】 #dé gāo wàng zhòng 道德高尚,名望很大。多用来称颂老年人。   〖例句〗李先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在教育界、科学界享有很高的声望。
编辑本段古代人养生意义中的德
  道德并非宗教,而是古代人对自然的认识。古代的“道学”与今天的“科学”分属于形而上与形而下两个层次。道德研究的对象是形而上;而科学研究的是形而下。道是宇宙本体存在与变化的规律;科学则是三维物质世界的存在与变化的规律。   德和道相对应,组成道教教义的核心。《道教义枢·道德义》称“道德一体,而其二义,一而不一,二而不二”。《道德经》中有“德”字四十一处,提出了“上德”“玄德”“孔德”“积德”等等,“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即大德只服从于道。第五十一章称:“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其中将“道”和“德”两者规定为“生长万物”和“畜养万物”的关系。   因此,一般认为“德者,道之功也”(韩非语),“德者,道之用也”(陆德明语),“德者,道之见也”(苏辙语)。《庄子》的《天地篇》就说到:“通于天地者,德也;行于万物者,道也。”并称:“形非道不生,生非德不明。存形穷生,立德明道,非至德者邪?”当代旅美华人学者陈鼓先生将德归纳为三点:一是“道所显现于物的功能”;二是“内在于万物的道,在一切事物中表现它的属性,亦即表现它的德”;三是“道落实到人生层面时,称之为德”,即通常说的人的“德行”。早期道教沿用了先秦道家的学说。太平道的《太平经》卷五十六至六十四称,“道者,天也,阳也,主生;德者,地也,阴也,主养。……夫道兴者主生,万物悉生;德兴者主养,万物人民悉养,无冤结”。这里也将道和德两者解释为“生长万物”和“畜养万物”的关系,同《道德经》的思想一脉相承。   太平道从追求“太平”的社会理想出发,将德“主养”的观点推广到社会政治领域,认为“地以德治,故忍辱;人以和治,故进退多便”,“以德治者,进退两度也”。并且将“德治”列为帮助帝王之治的“十法”的第四法,仅次于“元气冶、自然治、道治”。   《太平经》认为“德”和“刑”相对立,称“德者与生气同力,故生气出亦出,入亦入;刑与杀气同力,故杀气出亦出,入亦入。德与天上行同列,刑与地下行同列。德常与实者同处,刑与空无物同处。德常与兴同处,故外兴则出,内兴则入,故冬入夏出。刑与衰死气同处,故冬出而夏入。死气者清,故所居而清也。故德与帝王同气,故外王则出阴,内王则入刑;刑与小人同位,故所居而无士众也。物所归者,积帝王德,常见归,故称帝王也;刑未尝与物同处,无士众,故不得称君子”。君子的服人依靠的是“道”与“德”,欲得天地之心的,也要行“道”与“德”,至于行“严畏智诈”之术,只能收服那些言行无状的小人。《太平经》还将德“主养”的观点推广到个人的修养上,批评“人不力学德,名为无德之人”,无德之人必“好害伤”,因此,是“凶败之符”,是“最劣弱困穷小人之名字”。这种人是“天不爱,地不喜,人不欲亲近之”,他们“为王者致害,为君子致灾,鬼神承天教,不久与为治”。五斗米道的《老子想尔注》中,亦有多处对于“德”的阐述。注“玄德”为“玄,天也。常法道行如此,欲令人法也”;注“常德”为“道德常在”,可见,五斗米道是主张“道德一体”的,“德”就是“道德”的意思。   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教义着重在宇宙观、社会观和神仙观方面的建设。《西升经》就是以体用关系阐述“道”和“德”的关系的,称“道以无为上,德以仁为主”。刘仁会注解说:“宥物于无者,道也;仁物之性者,德也”。“德”也就是“道”体现于“物”之中的属性——“仁”。《西升经》中还有“道非欲于虚,虚自归之;德非欲于神,神自归之”,“无心德留而鬼神伏矣”。这里的“神”,既有人“神”的意思,又有“神灵”之神的意思。唐代李荣注解说:“道既虚无,德亦神妙。虚无神梦,毕竟清静。而人若能虚心无身,自然归道;抱神守妙,自然归德也。”又注称:“圣人无心,不起贪欲,道在于己,德止于身,故曰:留也。用道,则道流遐迩;怀德,则德被幽明,既为人之所归,亦为鬼神之所伏从也。”因此,人能归道,也就归德。德是人的精神的根本,办使鬼神降伏。但是,同期的江南一带的道教却大多从一般的“道德”观念阐述“德”。葛洪的《抱朴子内篇》要求个人“积善阴德”,这个“德”解释为“积善立功,慈心于物,恕己及人,乐人之吉,愍人之苦,赒人之急,救人之灾”,而治国之君以及忠臣辅佐则应修道德;使“道普德溢”,至于太平。唐代,道教教义体系逐渐充实完备。吴筠在《玄纲论》中称:“尝试论之,天地、人物、灵仙、鬼神,非道无以生,非德无以成”,吴筠认为:“德者,何也?天地所禀,阴阳所资,经以五行,纬以四时,牧之以君,训之以师,幽明动植,咸畅其宜。泽流无穷,群生不知谢其功;惠加无极,百姓不知赖其力,此之谓德也。”这就将天地阴阳幽明的一切生成物都视为“德”成之物,包括“灵仙、鬼神”。唐宋以后,道教教义着重探讨人的问题。宋徽宗注《西升经》有《序》称:“万物莫不由之之谓道,道之在我之谓德。道德,人所固有也。”这就将“道”和“德”视为人所共有的禀赋。古时,“德”和“得”相通,因此,混然子王道渊认为:“德者,得也,心之所蓄,性之混融,开物成务之理也。”一些有“上德”的圣人,“未尝显己之有德,藏身潜迹,抱朴含光,专气致柔,如婴儿也”,而“下德”的贤人,“执著其事,唯于世情,是非得失之物,理论扬于己德,以被聪明所蔽”。因此,有德之人,就应该“含养德性,纯纯朴朴,则比如赤子也,赤子如初生婴儿也”。认为:“太上以此喻修真之士,心切切矣。   我辈欲反本还源,归根复命,以此为则,不亦简妙乎。今心无所主,性不安闲,安得元神凝寂,元气冲虚而比如赤子乎。”唐代内丹家们多将“道”和个人的内丹修炼相结合,认为“道”与“生”的结合就是“德”。司马承祯说过:“生者,天之大德也,地之大乐也,人之大福也。”又称:“养生者,慎勿失道;为道者,慎勿失生。使道与生相守,生与道相保,二者不相离,然后乃长久。言长久者,得道之质也。”因此,“大人含光藏晖,以期全备,凝神宝气,学道无心,神与道合,谓之得道”。清代道士、著名的内丹家柳华阳则称:“道者德之用,德者道之体,人能明乎其德,而天性自现,体乎其道,而冲和自运,是之谓寂然不动,感而遂能也。”又称:“古圣云:德者,性能中求之耳。夫德非道则无著,道非德则无主。   道外觅德,其德远矣;培德体道,其功切矣。”柳华阳在内修实践中曾经以“道德体用观”指导其内修实践,自谓:“吾尝自内观而无心,外觅而无体,飘飘乎寻之不得,恍恍乎觉而虚灵,似鱼之随水,如雾之笼烟,一派冲和,荣卫天地,但人不能深进,故本然之道味却矣。”另一些内丹家则从内修角度认识和解释《道德经》,将内修理论置于道教教义系统之下。清代道士、著名内丹家刘一明在《修真九要》中,强调内丹修炼必须“积德修行”,认为“德”就是“恤老怜贫,惜孤悯寡,施药舍茶,修桥补路,扶危救困,轻财重义,广行方便”,称“道者,为己之事;德者,为人之事。修道有尽而积德无穷”,感叹“德者,自己人世之事;道者,师传成仙之事。不积德而欲修道,人事且不能,仙道怎得成”?刘一明在《修真辩难》中,对“上德下德”则完全从内丹学的角度来解释。他认为:“先天全,则为上德;先天亏,则为下德。”所谓“先天全”,就是“体全德备,乾阳未伤之人”,就是“未伤先天之阳”。所谓“先天亏”,就是“先天已散,五行各分,四象不和,诸般宝物皆失”。刘一明还批评了当时某些内丹家的谬指,即称“精漏者为下德,精全者为上德”。由此可见,在内丹家的修炼理论系统中,“德”已经衍化为“精”和“先天之阳”的同义语了。

7. 美国印钞救市 导致美元大跌 中国2万亿外储将面临重大损失 会对国内证券市场产生什么影响

这不是逼着人民币升值嘛
美国人就是忽悠中国!7月将会有可能急跌,金融危机已经到来,不要入市!

美国印钞救市 导致美元大跌 中国2万亿外储将面临重大损失 会对国内证券市场产生什么影响

8. 人民币纳入sdr货币篮子是什么意思

意思就是:人民币正式纳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成为新的SDR五种构成货币中唯一的新兴经济体货币,这标志着人民币又向着国际化方向迈出了重要一步。此后我国百姓将可以直接用人民币在境外旅游、购物、投资,降低汇兑成本并避免汇率风险。
人民币纳入sdr货币篮带来的影响:
1、人民币加入SDR短期内对市场没有显著影响,不会为此加剧资本流出或者流入,也不会为此放大人民币汇率波幅。
2、人民币纳入SDR的核心条件是“可自由使用”,这个条件不要求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不要求人民币自由兑换。
3、人民币加入SDR利在长远,对于SDR的国际储备资产地位和人民币国际化是双赢格局,有利于营造更合理的国际货币体系,人民币也因此肩负新的国际责任。

扩展资料:

SDR,即特别提款权(Special drawing right),又叫纸黄金,是由IMF创建、分配和运作的补充性国际储备资产,也是IMF的记帐单位,代表着IMF会员国的一种使用资金的权利。
通俗一点来说,SDR就相当于去年红极一时的38元一只的青岛大虾。烧烤店老板尊贵的青岛大虾火了之后,就有房地产商用“几虾”来给房子计价,网友的工资也用“几虾”来计。就这样,青岛大虾成了一种计价单位。在这之前,“潘仁美”之首潘石屹,也曾发明过潘币。一潘币相当于一千元一平方米,用来给房子计价。
SDR就是这样一个记账单位。以前,SDR的价值由包括美元、欧元、英镑和日元在内的一篮子可自由使用货币决定,今后,SDR究竟值多少,就由五种货币决定了。而这一篮子货币当中,人民币的份额占据10.92%,位列第三,处于美元和欧元之后,日元和英镑之前。
所以,SDR并不是真正的货币,不能直接用于国际贸易结算,而且可动用SDR份额的主体被严格限定为IMF成员国之间,也就是说,个人是无法支配SDR份额的。
参考资料:人民币加入SDR_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