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印度经济发展历程

2024-05-07 13:24

1. 求印度经济发展历程

印度经济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
1947~1956年,即从印度独立到“一五”计划结束,是经济恢复时期。印巴分治不仅造成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间的大仇杀,而且打乱了本来就不平衡的国民经济。分治后大城市和大工业均分布在印度境内,而原料产地和粮食产区却大多分布在巴基斯坦。据统计,91%的大工业如钢铁、黄麻、造纸等工业几乎全部留在印度,而巴基斯坦却生产38%的棉花和80%的黄麻。这就使独立初期的印度花费巨额外汇进口黄麻、棉花和粮食。
印度独立初期工农业生产大幅度下降。工业生产总指数从1948年的108.4下降到1950年的105。农业下降到1950~1951年度的95.6,粮食下降到90.5。为改变这种状况,印度政府拟订了“一五”计划(1951~1956年),其目标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变印度停滞不前的经济结构,以便为以后的经济发展打下一个稳固的基础。经过努力,印度国民经济在“一五”计划结束时,平均增长率达到3.6%,超过原定指标的2.1%。5年内工业生产增长25%,农业生产增长22.2%。按1970~1971年价格计算,工业生产平均每年增长7.4%,农业生产平均每年增长4.3%,国民收入每年平均增长3.6%。
此间,物价比较平稳,工厂工人实际工资恢复到战前(1939年)的水平。在“一五”计划期间,还实行了取消中间人地主的土地改革,有40%耕地面积的土地转移到中小地主和富裕农民手中,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农村的阶级矛盾,并促进了印度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二、第二阶段:
1956~1966年,即实行“二五”和“三五”计划的10年,是印度工业体系形成时期。根据尼赫鲁的经济发展战略,印度“二五”和“三五”计划在工业方面强调优先发展以机械制造业为中心的重工业。在这两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集中力量投资在电力、冶金、矿山、采矿、机械制造、化工原料、采油、煤油、石油化工以及化肥等各种重工业和基础工业方面,从而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经过10年的努力,工业生产增长近一倍,总指数从1956年的136(1950的为100)上升到1966年的264.4。
工业产品增长最快的是为生产服务的机械设备和耐用消费品,其中机床增加21倍,内燃机增加7倍,动力水泵增加5倍,发电机增加4倍,家用电冰箱增加6倍。此外,食糖和食油分别增加14%和13%,机纺棉布反而减少15.2%。印度政府在积极发展国营企业的同时,也鼓励私人垄断财团以及同外国资本合作兴建的新型工业。印度国营企业从21家增至74家,投资额增加29倍,从8.1亿卢比增至241.5亿卢比。
印度国内和国外垄断组织在印度投资增加132.5%,从47.83亿卢比增加到106.93亿卢比。印度五家最大的财团资产总值从1958年的45.44亿卢比增至1966年的131.94亿卢比,增加近2倍。
在农业方面,尼赫鲁的战略是实行乡村发展计划和实行合作社。前者的核心是建立一套合作社评议会制度,使其成为农村基本经济行政单位,要求10年内把全部耕地纳入广泛的发展计划,并在美国专家的建议下实行农业精耕计划,集中使用高产品种、化肥、农业机械等现代化技术,以达到大幅度增产目的。但该计划当时基本上未能实行。
1964年尼赫鲁去世后,继任的夏斯特里抛弃了尼赫鲁的上述战略。其间,工业增长一倍,而农业只增产14%,年平均增长率为1.5%。而且农业生产很不稳定,每隔二三年就出现一次减产,有时甚至出现大幅度倒退。如1965~1966年度的农业生产低于1958~1959年度的16.6%。1965~1967年连续两年灾荒,加上1965年的印巴战争和美援的中断,形成了粮食恐慌、通货膨胀、外汇短缺和工业减产为特征的经济危机。农业生产的停滞和倒退严重影响了工业的发展。
三、第三阶段:
1966~1984年,即从三个年度计划,经过“四五”、“五五”、“六五”计划到英·甘地逝世,这一时期的基本特点是着重发展农业。20世纪60年代中期,印度粮食恐慌,粮食库存全部耗尽,配给制度基本上依靠美国进口小麦来维持,从而使印度对美国和世界银行的依赖加深。为改变这种状况,在美国和世界银行的支持下,英·甘地开始实行所谓“绿色革命”,即农业发展新战略。
在工业方面,给国内外私人投资提供新机会,开展放松工业许可证政策,将14家大银行(存款总额占全国56%)收归国有,对垄断财团新建和扩建进行审批等限制措施。在这个时期,对农业和能源动力方面的投资比例增大。农业投资比重从“三五”计划(1964~1969)的20%,提高到“四五”计划(1969~1974)的23%。工业企业的投资从20%下降到18%。
“六五”计划(1980~1985)对农业的投资占25.4%(“五五”计划为21.7%),能源动力开支占28.1%(“五五”计划为26.2%),工矿业开支占15.4%(“五五”计划为18.7%)。“六五”计划期间预计国民收入增长率为5.2%,人均收入增长率为3.28%。
四、第四阶段:
1985年至今,经过“七五”、“八五”、“九五”三个五年计划,即从拉吉夫·甘地执政后,印度各届政府开始经济政策的调整与经济改革。进入20世纪80年代,英·甘地执政时,印度就开始对经济政策进行调整,但调整幅度太小。
1985年拉吉夫·甘地执政后,加快了改革的步伐。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问题与困难较多。1991年拉奥执政后坚持改革,改革步伐加快,成绩显著,但仍存在问题与困难。

求印度经济发展历程

2. 印度经济发展经历了哪些时期

印度经济大致可分为三段时期,第一段为前殖民时期,直至17世纪止,第二段为英国统治时期,由17世纪开始,而第三段则是由1947年印度独立开始。
前殖民时期

公元前2800年至1800年,人们在印度河流域聚居并耕种和畜牧、使用统一的度量衡、制造工具和武器,群体之间亦开始贸易,形成了印度河流域文明。考古发现,古代遗迹包括具规模的街道、排水系统及供水系统,其中更有相信是世界首个公共卫生系统及市政府的雏型。

1872年的统计调查显示,印度99.3%的人口居于乡村;乡村的经济以农业为主,与外界隔离并且自给自足。农作物为纺织、食物加工和工艺品提供原料。虽然不少王国发行货币,以物易物仍相当普遍。

宗教力量(尤其是印度教)及种姓制度及大家族的制度,对印度的经济活动产生具大影响。种姓制度有如中世纪欧洲的行会,确保了分工,促进技术的传承。

以往,印度对外贸易大多由外国人及伊斯兰教徒经营。纺织品如棉布、披巾及农产品如黑椒、肉桂、鸦片和靛蓝出口到欧洲、中东和南亚地区,换入黄金和白银。

殖民时代

殖民统治改变了税制,由收入税改为财产税,使农民陷入苦况;而通过契约,殖民者的财产权受到保障。同时,殖民政府亦提倡自由贸易、制定统一货币、固定汇率、统一度量衡、资本市场、建设铁路及电报设施、政治中立的公务员队伍、普通法法制等。不过,在殖民时代末,印度是当时最贫穷的发展中国家之一, 工业停滞,农业发展未能支持急速的人口增长。

剑桥大学历史学家推算,印度占全球收入比重由1700年约22.6%,下降至1952年只有3.8%。虽然英国殖民统治被认为是印度经济发展落后的祸根,但通过审视宏观经济,学者指出印度的经济发展是殖民主义及世界迈向工业化和经济融合的结果。

独立至1991年

独立后的印度经济政策倾向保护主义,强调工业化、国家干预劳工和金融市场、庞大的公营机构、监管商业活动、中央规划等。印度独立后初期的经济政策由其第一任总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主导,并由其后的英迪拉·甘地继承。不过,1947至1980年期间,相对其他亚洲国家,尤其是亚洲四小龙,印度经济增长缓慢,更被讽刺为“印度式经济增长率”(Hindu rate of growth)。

1991年后

1980年代后期,拉吉夫·甘地放宽投资限制,取消价格控制,降低企业税项。措施对经济增长有帮助,但同时导致政府财政赤字高企,经常帐恶化。随着印度的主要贸易伙伴苏联解体,加上波斯湾战争使油价飙升,导致印度贸易失衡,政府濒临破产边缘。印度政府被迫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求援,以接受IMF提出的改革经济制度为代价,获得了总额达18亿美元的紧急贷款。资金注入后,当时的总理纳拉辛哈·拉奥与财长曼莫汉·辛格于1991年正式展开经济自由化改革,取消“牌照制度(Licence 
Raj)”(投资、工业及入口牌照),结束国营公司的垄断,同时放宽外来投资,免除了多个行业的外资审批制度。自此奠下了印度经济自由化的大方向,而此方针亦未受政党轮替所影响。但值得注意的是,没有政党敢触及强势的贸易协会和农场主的利益:改革从未涉及劳动法和农业补贴等敏感议题。1990年代,除了为数不多的低迷时期,印度经济发展迅速。人均预期寿命,识字率和食品安全等也随之进步。

1998年的核试验打击了印度的国际信用评级,但持续的经济发展令标准普尔、穆迪等金融分析机构于2007年调高了印度的信用等级。2003年,高盛估计印度的名义GDP将于2020年超越法国和意大利,2025年超越德国、英国及俄罗斯,到2035年超越日本,成为第三大经济体,次于美国和中国大陆。

修正后的2007年统计数据显示,印度的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外国直接投资加速流入。据此,高盛公司预测,“自2007年到2020年,以美元计算的印度人均GDP有望增长四倍”,并在2043年前超过美国。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高盛列出了十项注意事项:1.提高政府治理水平;2.提高教育水平;3.增加大学数目,提高办学质量;4.控制通货膨胀;5.制定可靠的财政政策;6.推进金融市场自由化;7.提升与邻国的贸易水平;8.提升农业生产水平;9.改善基础设施;10.加强环保,改善环境。

3. 求印度经济发展历程

印度经济大致可分为三段时期,第一段为前殖民时期,直至17世纪止,第二段为英国统治时期,由17世纪开始,而第三段则是由1947年印度独立开始。
前殖民时期

公元前2800年至1800年,人们在印度河流域聚居并耕种和畜牧、使用统一的度量衡、制造工具和武器,群体之间亦开始贸易,形成了印度河流域文明。考古发现,古代遗迹包括具规模的街道、排水系统及供水系统,其中更有相信是世界首个公共卫生系统及市政府的雏型。

1872年的统计调查显示,印度99.3%的人口居于乡村;乡村的经济以农业为主,与外界隔离并且自给自足。农作物为纺织、食物加工和工艺品提供原料。虽然不少王国发行货币,以物易物仍相当普遍。

宗教力量(尤其是印度教)及种姓制度及大家族的制度,对印度的经济活动产生具大影响。种姓制度有如中世纪欧洲的行会,确保了分工,促进技术的传承。

以往,印度对外贸易大多由外国人及伊斯兰教徒经营。纺织品如棉布、披巾及农产品如黑椒、肉桂、鸦片和靛蓝出口到欧洲、中东和南亚地区,换入黄金和白银。

殖民时代

殖民统治改变了税制,由收入税改为财产税,使农民陷入苦况;而通过契约,殖民者的财产权受到保障。同时,殖民政府亦提倡自由贸易、制定统一货币、固定汇率、统一度量衡、资本市场、建设铁路及电报设施、政治中立的公务员队伍、普通法法制等。不过,在殖民时代末,印度是当时最贫穷的发展中国家之一, 工业停滞,农业发展未能支持急速的人口增长。

剑桥大学历史学家推算,印度占全球收入比重由1700年约22.6%,下降至1952年只有3.8%。虽然英国殖民统治被认为是印度经济发展落后的祸根,但通过审视宏观经济,学者指出印度的经济发展是殖民主义及世界迈向工业化和经济融合的结果。

独立至1991年

独立后的印度经济政策倾向保护主义,强调工业化、国家干预劳工和金融市场、庞大的公营机构、监管商业活动、中央规划等。印度独立后初期的经济政策由其第一任总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主导,并由其后的英迪拉·甘地继承。不过,1947至1980年期间,相对其他亚洲国家,尤其是亚洲四小龙,印度经济增长缓慢,更被讽刺为“印度式经济增长率”(Hindu rate of growth)。

1991年后

1980年代后期,拉吉夫·甘地放宽投资限制,取消价格控制,降低企业税项。措施对经济增长有帮助,但同时导致政府财政赤字高企,经常帐恶化。随着印度的主要贸易伙伴苏联解体,加上波斯湾战争使油价飙升,导致印度贸易失衡,政府濒临破产边缘。印度政府被迫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求援,以接受IMF提出的改革经济制度为代价,获得了总额达18亿美元的紧急贷款。资金注入后,当时的总理纳拉辛哈·拉奥与财长曼莫汉·辛格于1991年正式展开经济自由化改革,取消“牌照制度(Licence 
Raj)”(投资、工业及入口牌照),结束国营公司的垄断,同时放宽外来投资,免除了多个行业的外资审批制度。自此奠下了印度经济自由化的大方向,而此方针亦未受政党轮替所影响。但值得注意的是,没有政党敢触及强势的贸易协会和农场主的利益:改革从未涉及劳动法和农业补贴等敏感议题。1990年代,除了为数不多的低迷时期,印度经济发展迅速。人均预期寿命,识字率和食品安全等也随之进步。

1998年的核试验打击了印度的国际信用评级,但持续的经济发展令标准普尔、穆迪等金融分析机构于2007年调高了印度的信用等级。2003年,高盛估计印度的名义GDP将于2020年超越法国和意大利,2025年超越德国、英国及俄罗斯,到2035年超越日本,成为第三大经济体,次于美国和中国大陆。

修正后的2007年统计数据显示,印度的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外国直接投资加速流入。据此,高盛公司预测,“自2007年到2020年,以美元计算的印度人均GDP有望增长四倍”,并在2043年前超过美国。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高盛列出了十项注意事项:1.提高政府治理水平;2.提高教育水平;3.增加大学数目,提高办学质量;4.控制通货膨胀;5.制定可靠的财政政策;6.推进金融市场自由化;7.提升与邻国的贸易水平;8.提升农业生产水平;9.改善基础设施;10.加强环保,改善环境。

求印度经济发展历程

4. 印度经济的历史

印度经济大致可分为三段时期,第一段为前殖民时期,直至17世纪止,第二段为英国统治时期,由17世纪开始,而第三段则是由1947年印度独立开始。前殖民时期公元前2800年至1800年,人们在印度河流域聚居并耕种和畜牧、使用统一的度量衡、制造工具和武器,群体之间亦开始贸易,形成了印度河流域文明。考古发现,古代遗迹包括具规模的街道、排水系统及供水系统,其中更有相信是世界首个公共卫生系统及市政府的雏型。1872年的统计调查显示,印度99.3%的人口居于乡村;乡村的经济以农业为主,与外界隔离并且自给自足。农作物为纺织、食物加工和工艺品提供原料。虽然不少王国发行货币,以物易物仍相当普遍。宗教力量(尤其是印度教)及种姓制度及大家族的制度,对印度的经济活动产生具大影响。种姓制度有如中世纪欧洲的行会,确保了分工,促进技术的传承。以往,印度对外贸易大多由外国人及伊斯兰教徒经营。纺织品如棉布、披巾及农产品如黑椒、肉桂、鸦片和靛蓝出口到欧洲、中东和南亚地区,换入黄金和白银。殖民时代殖民统治改变了税制,由收入税改为财产税,使农民陷入苦况;而通过契约,殖民者的财产权受到保障。同时,殖民政府亦提倡自由贸易、制定统一货币、固定汇率、统一度量衡、资本市场、建设铁路及电报设施、政治中立的公务员队伍、普通法法制等。不过,在殖民时代末,印度是当时最贫穷的发展中国家之一, 工业停滞,农业发展未能支持急速的人口增长。剑桥大学历史学家推算,印度占全球收入比重由1700年约22.6%,下降至1952年只有3.8%。虽然英国殖民统治被认为是印度经济发展落后的祸根,但通过审视宏观经济,学者指出印度的经济发展是殖民主义及世界迈向工业化和经济融合的结果。独立至1991年独立后的印度经济政策倾向保护主义,强调工业化、国家干预劳工和金融市场、庞大的公营机构、监管商业活动、中央规划等。印度独立后初期的经济政策由其第一任总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主导,并由其后的英迪拉·甘地继承。不过,1947至1980年期间,相对其他亚洲国家,尤其是亚洲四小龙,印度经济增长缓慢,更被讽刺为“印度式经济增长率”(Hindu rate of growth)。1991年后1980年代后期,拉吉夫·甘地放宽投资限制,取消价格控制,降低企业税项。措施对经济增长有帮助,但同时导致政府高财政赤字,经常帐恶化。随着印度的主要贸易伙伴苏联解体,加上波斯湾战争使油价飙升,导致印度贸易失衡,政府濒临破产边缘。印度政府被迫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求援,以接受IMF提出的改革经济制度为代价,获得了总额达18亿美元的紧急贷款。资金注入后,当时的总理纳拉辛哈·拉奥与财长曼莫汉·辛格于1991年正式展开经济自由化改革,取消“牌照制度(Licence Raj)”(投资、工业及入口牌照),结束国营公司的垄断,同时放宽外来投资,免除了多个行业的外资审批制度。自此奠下了印度经济自由化的大方向,而此方针亦未受政党轮替所影响。但值得注意的是,没有政党敢触及强势的贸易协会和农场主的利益:改革从未涉及劳动法和农业补贴等敏感议题。1990年代,除了为数不多的低迷时期,印度经济发展迅速。人均预期寿命、识字率和食品安全等也随之进步。1998年的核试验打击了印度的国际信用评级,但持续的经济发展令标准普尔、穆迪等金融分析机构于2007年调高了印度的信用等级。2003年,高盛估计印度的名义GDP将于2020年超越法国和意大利,2025年超越德国、英国及俄罗斯,到2035年超越日本,成为第三大经济体,次于美国和中国。2007年修正后的统计数据显示,印度的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外国直接投资加速流入。据此,高盛公司预测,“自2007年到2020年,以美元计算的印度人均GDP有望增长四倍”,并在2043年前超过美国。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高盛列出了十个注意事项:1.提高政府治理水平;2.提高教育水平;3.增加大学数目,提高办学质量;4.控制通货膨胀;5.制定可靠的财政政策;6.推进金融市场自由化;7.提升与邻国的贸易水平;8.提升农业生产水平;9.改善基础设施;10.加强环保,改善环境。

5. 印度经济在什么时候发展起来的

印度经济大致可分为三段时期,第一段为前殖民时期,直至17世纪止,第二段为英国统治时期,由17世纪开始,而第三段则是由1947年印度独立直至现在。 
1.改善施政   2.提高教育成果   3.提高大学的质量和数量   4.控制通货膨胀   5.发展可靠的财政政策   6.金融市场自由化   7.增加与邻近国家的贸易   8.提高农业生产力   9.改善基础设施和   10.改善环境质量

印度经济在什么时候发展起来的

6. 印度经济的历史

 
  印度经济大致可分为三段时期,第一段为前殖民时期,直至17世纪止,第二段为英国统治时期,由17世纪开始,而第三段则是由1947年印度独立开始。
  前殖民时期
  公元前2800年至1800年,人们在印度河流域聚居并耕种和畜牧、使用统一的度量衡、制造工具和武器,群体之间亦开始贸易,形成了印度河流域文明。
  考古发现,古代遗迹包括具规模的街道、排水系统及供水系统,其中更有相信是世界首个公共卫生系统及市 *** 的雏型。
   
  1872年的统计调查显示,印度99.3%的人口居于乡村;乡村的经济以农业为主,与外界隔离并且自给自足。
  农作物为纺织、食物加工和工艺品提供原料。
  虽然不少王国发行货币,以物易物仍相当普遍。
  宗教力量(尤其是印度教)及种姓制度及大家族的制度,对印度的经济活动产生具大影响。
  种姓制度有如中世纪欧洲的行会,确保了分工,促进技术的传承。
  以往,印度对外贸易大多由外国人及 *** 教徒经营。
  纺织品如棉布、披巾及农产品如黑椒、肉桂、鸦片和靛蓝出口到欧洲、中东和南亚地区,换入黄金和白银。
  殖民时代
  殖民统治改变了税制,由收入税改为财产税,使农民陷入苦况;而通过契约,殖民者的财产权受到保障。
  同时,殖民 *** 亦提倡自由贸易、制定统一货币、固定汇率、统一度量衡、资本市场、建设铁路及电报设施、政治中立的公务员队伍、普通法法制等。
  不过,在殖民时代末,印度是当时最贫穷的发展中国家之一, 工业停滞,农业发展未能支持急速的人口增长。
  剑桥大学历史学家推算,印度占全球收入比重由1700年约22.6%,下降至1952年只有3.8%。
  虽然英国殖民统治被认为是印度经济发展落后的祸根,但通过审视宏观经济,学者指出印度的经济发展是殖民主义及世界迈向工业化和经济融合的结果。
  独立至1991年
  独立后的印度经济政策倾向保护主义,强调工业化、国家干预劳工和金融市场、庞大的公营机构、监管商业活动、中央规划等。
  印度独立后初期的经济政策由其第一任总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主导,并由其后的英迪拉·甘地继承。
  不过,1947至1980年期间,相对其他亚洲国家,尤其是亚洲四小龙,印度经济增长缓慢,更被讽刺为“印度式经济增长率”(Hindu rate of growth)。
  1991年后
  1980年代后期,拉吉夫·甘地放宽投资限制,取消价格控制,降低企业税项。
  措施对经济增长有帮助,但同时导致 *** 高财政赤字,经常帐恶化。
  随着印度的主要贸易伙伴苏联解体,加上波斯湾战争使油价飙升,导致印度贸易失衡, *** 濒临破产边缘。
  印度 *** 被迫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求援,以接受IMF提出的改革经济制度为代价,获得了总额达18亿美元的紧急贷款。
  资金注入后,当时的总理纳拉辛哈·拉奥与财长曼莫汉·辛格于1991年正式展开经济自由化改革,取消“牌照制度(Licence Raj)”(投资、工业及入口牌照),结束国营公司的垄断,同时放宽外来投资,免除了多个行业的外资审批制度。
  自此奠下了印度经济自由化的大方向,而此方针亦未受政党轮替所影响。
  但值得注意的是,没有政党敢触及强势的贸易协会和农场主的利益:改革从未涉及劳动法和农业补贴等敏感议题。
  1990年代,除了为数不多的低迷时期,印度经济发展迅速。
  人均预期寿命、识字率和食品安全等也随之进步。
  1998年的核试验打击了印度的国际信用评级,但持续的经济发展令标准普尔、穆迪等金融分析机构于2007年调高了印度的信用等级。
  2003年,高盛估计印度的名义GDP将于2020年超越法国和意大利,2025年超越德国、英国及俄罗斯,到2035年超越日本,成为第三大经济体,次于美国和中国。
  2007年修正后的统计数据显示,印度的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外国直接投资加速流入。
  据此,高盛公司预测,“自2007年到2020年,以美元计算的印度人均GDP有望增长四倍”,并在2043年前超过美国。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高盛列出了十个注意事项:1.提高 *** 治理水平;2.提高教育水平;3.增加大学数目,提高办学质量;4.控制通货膨胀;5.制定可靠的财政政策;6.推进金融市场自由化;7.提升与邻国的贸易水平;8.提升农业生产水平;9.改善基础设施;10.加强环保,改善环境。
  
   

7. 印度经济发展

作为一个备受关注的新兴市场,印度经济发展早已引起世人关注。然而,印度普通民众似乎感受不到经济快速发展的脉搏。摩天大楼挨着贫民窟、IT产业与落后工厂并存、奔驰与三轮车一同在坑坑洼洼的道路上飞驰……所有这一切,让人仿佛置身于现代与落后的两个世界中。      然而,也许正像印度一些学者描述的那样,印度是个“身披破衬衫的健壮小伙”,在基础设施落后的表象下蕴藏着无穷潜力。     自1991年开始经济改革以来,印度国内生产总值一直呈现稳步增长态势,年均增长率达到6%左右。最近两个财年,印度经济更是连续以9%以上的增速运行。印度权威经济机构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都预测,在明年3月底结束的2007财年里,印度经济增长率将为9%左右。     推动印度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动力来自于服务业。服务业目前约占印度经济总量的一半以上。而最为世界瞩目的便是印度的信息技术(IT)产业。不过,由于IT产业主要吸纳高素质人才,因此无法解决印度庞大的人口就业问题。     尽管印度经济发展驶入了“快车道”,但令印度政府感到尴尬的是,印度仍有3亿左右人口生活在联合国划定的贫困线以下。就连印度总理辛格也承认,儿童营养不良是印度的耻辱。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此前发布的《2007-2008年人类发展报告》指出,印度在人均寿命、成人识字率、国民教育程度和人均收入综合排名第128位。在印度,大学教育依然属于精英教育,从顶尖级印度商学院毕业的MBA找个月薪2000美元的工作并不困难。而对于更多目不识丁的印度人而言,找份像样的工作依然十分艰辛。     尽管印度面临贫富差距悬殊以及基础设施落后等制约经济发展的众多问题,但自信的印度人对未来充满希望。印度一些有识之士认为,印度经济发展侧重的是加强大型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增加中小企业活力以及扩大中产阶层规模。     受益于印度良好的经济发展前景,外国直接投资开始大量涌入。印度总理的经济顾问委员会表示,印度2007财年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将从上财年的84亿美元增至150亿美元。与此同时,羽翼渐丰的印度大企业已经将目光投向海外,一系列大手笔并购让世界认识到印度企业已开始从容地融入国际化浪潮。     另外,印度资本市场的发展也是热火朝天。由于看好印度经济前景,国外资金大量流入印度资本市场并不断推高当地股市。尽管今年印度股市也曾出现大幅波动,但整体向上的趋势并没有改变。     也许这就是不可思议的印度,各种矛盾现象并存也恰恰表明印度经济正处于腾飞之际。

印度经济发展

8. 有关印度经济发展的资料?

中国和印度同属发展中国家中的大国,印度实施经济改革时间虽晚于中国,但近年印度经济快速崛起,已成为亚洲第四大经济体,印度在信息技术等诸多领域的发展令世界瞩目,部分产业居世界领先水平,印度的发展经验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将具有比较意义。 

  信息技术产业。印度信息技术产业,特别是软件业发展迅速,根据印度国家软件和服务公司协会(Nasscom)公布的数据,2004-2005财年(2005年3月31日结束)印度IT服务业出口172亿美元,同比增长34.5%,行业直接从业人员超过100万人,间接从业人员250万人,而2006年印度IT业收入则上升为320亿美元,从业人员160万人,预计2007年印度IT业将创造40万个就业机会,同比增长25%。据德意志商业银行公布的数据,财富500强中的一半公司是印度IT公司的客户,美国GE、波音、花旗银行都位列其中。美国和欧洲是印度IT产业的主要市场,例如印度TCS公司在欧盟11个国家开设19个办公室,雇员超过700多人。因印度商业机会增加,世界知名科技公司开始在印度开设分支机构,2005年美国IBM在印度的雇员为38196人,而德国的SAP在印度的雇员将超过4000人。印度位居美国后成为全球第二大软件出口国。与印度相比,2006年我国在软件业出口仅为25亿美元,尚存一定差距。IT业的发展对于推动国民经济发展至关重要,IT领域竞争将决定未来经济竞争的方式和形态,因此,加快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刻不容缓。 

  生物产业。印度生物科技产业在政府的支持下快速发展,有望成为印度高科技领域的另一支柱产业。印度生物科技产业2004-2005财年收入为10亿美元,2005-2006财年为15亿美元,2006-2007财年收入为20亿美元。近年,印度生物科技产业发展除造就生物科技领域的熟练劳动力外,而且储备了该领域的知识基础,目前印度政府正在论证成为生物科技产业中心以及规划生物科技产业计划。印度生物科技产业按年增长36.5%,是全球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尽管目前印度生物科技在全球的份额仅为2%,但印度极具潜力在2010年前成为全球重要的生物科技产业中心。全球重要的生物科技公司对同印度公司合作意愿不断上升,根据RNCOS年度题为“亚太地区生物科技市场”报告,印度有潜力在2010年前成为全球5大生物科技国,产值将从2005年的14.5亿美元上升至2010年的50亿美元。在最新全球生化调查中,印度Ernst & Young公司排名日本和韩国公司之后,名列亚太地区第三名。 

  旅游业。除上述领域外,印度还将旅游业列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2005年印度旅游业收入57亿美元,预计2006年国外游客数量将同比增长78%,外汇交易收入将同比增长122%,过去4年旅游业直接和间接创造就业机会310万,旅游业约为国内生产总值的5.3%,创造的就业人数占总就业的5.4%。为推动旅游业发展,印度采取的主要政策:放宽航空领域;对航空燃油价格政策;在旅游领域征收合理的税率;并实施旅游签证,加强移民服务,变更酒店土地使用规划手续等措施。 

  核能计划。印度核能计划正在发展中,已经掌握了从勘探、开采到发电、废料处理的全过程技术。目前印度核能公司负责和平利用核能。印度现运行14座核反应堆(2720MWe),在建8个(5600MWe),印度已开始设计下一代快速增值反应堆,并在未来2年建设新的核能反应堆12座。 

  可再生能源。除核能外,印度还开发可再生能源,促进能源多样化,满足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印度拥有全球数量最多的生物气体系统,是全球第三大太阳能池板生产国,第四大风能生产国,风力产能总量为970MW。 

  太空计划。印度太空署下属印度太空研究组织负责卫星通讯、资源勘测遥感、环境监控、气象服务等领域太空系统内的技术研发和合作。印度的空基传感技术以及其他领域的进步推动了印度同美国等一些国家签署在太空硬件、服务以及数据上的租赁合同,Antrix Corp已经在太空图片领域与美国、法国构成竞争,预计2006-07年Antrix Corp在卫星发射以及太空产品销售方面的收入将达到9358万美元。其客户主要为欧盟(农业和森林)、日本(火山活动监测)、美国(电话网络交换等)、泰国(信息科技)。 

  海洋学。印度在印度洋地区开展资源勘探和利用活动,并已向南极地区派出13批科考团,建有2个长期科考站,2007年5月经ATCM批准,印度在南极地区larsemann Hills成立第三个科考站。 

  国际合作。为推动科技发展,在国际层面上,印度签署多个双边和多边框架协议,在双边层次上,建立印度-英国联合合作基金,印度-美国科技小组,以及其他双边科技合作基金,因承认印度的科技能力,印度被邀请参加国际多个大型科技项目合作,如:反质子和离子研究、国际高热原子核反应试验堆等。吸引和鼓励学生从事科学教育和研究,为推动国际合作,印度政府科技署还采取以下措施: 

  -促进印度科学界同诺贝尔得奖者交流; 

  -安排计划吸引海外出色的科学家和科技学者合作开展研发项目。 

  印度创新。全球管理者已经认识到印度在创新方面的潜在能力,产品创新、加工创新、制造创新方法吸引外国投资者和跨国企业。过去数年,已有包括GE、微软、IBM、思科、因特尔、GM、摩托罗拉、HP等100多家跨国公司在印度设立了研发中心,在生命科学领域(生化和医药领域)、工程学、通讯相关领域(VLSI)、嵌入技术等累计投资超过10亿美元。印度戴姆勒克莱斯勒研究中心是该公司在德国以外的三个研究中心之一,在班加罗尔印度工程师主要参与电子设备、模拟和软件开发,为其在欧洲和美国市场服务。GE在班加罗尔研发中心研发飞机引擎和涡轮配件。印度政府认为,科技是促进经济发展和变化的重要推动力,科技在印度农业、工业和服务业规划中占有重要地位,推动各产业最大程度的产出,为社会造福,改善生活质量。 

  印度企业跨国发展。根据印度统计数据表明,2005年印度企业并购金额为43亿美元,2006年上升为150亿美元,预计2007年将超过350亿美元大关。印度国际化发展已经成为美国和欧洲商界的重要议题,印度发展实践成为美国哈福大学商学院教材。印度Tata、Infosys、Reliance等公司成为全球知名公司。最近波士顿咨询集团(BCG)研究报告显示,2004-2006年国际上年收入超过10亿美元的 3000家公司认为,印度公司具有低成本、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优势,有望成为国际知名公司的重要消费者、商业合作伙伴及重要竞争者,未来成功的关键将是同印度公司的合作。印度通过改变成本、资源、物流及市场等要素变量提高国际化能力,在海外设立机构,并兼并海外公司,主要涉及制药、通讯、汽车、IT等领域。印度储备银行在推动企业国际化战略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伴随印度外汇储备不断增加,印度储备银行逐渐放松海外投资限制,以便于印度公司对外投资,并不断修改对外投资上限和批准程序。 

  中国、印度国情相似,尽管我国在经济领域诸多方面领先于印度,但印度在信息技术产业、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发展值得关注,印度制定鼓励优惠政策,发挥人力资源和后发优势,实施印度式的“走出去”和“引进来”战略,其发展模式对于我国优化产业结构,制定产业发展战略,实现经济可持续性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