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问题 求财富的问题

2024-05-11 17:25

1. 佛教问题 求财富的问题

你这样不行的!
你现在满是一颗贪心,会有什么福报。
布施最重要的事发心。
一是发慈悲心,将自己的钱财物品布施给人。
二要发恭敬心,将钱财宝物十方三宝诸佛法僧 因为出家人  舍身修行 自度度他  传扬佛法  德行高广。你发自内心的恭敬。
三要有舍弃心,舍弃钱财,舍弃烦恼,看破放下,不执著于花花世界,不迷恋这滚滚红尘。一清净,一切清净。一自在,一切自在。
你做到了哪个?
佛法是教你求的解脱的,不是给你拿来交易的。只要你发信清净了,布施供养必然获大果报。依你现在的心态,我负责人的告诉你,一定会有福报,但绝不会有大福报。而且你很容易误入歧途。
我不知道是谁这样误导了你,阿弥陀佛。

财富是看你的福报,布施是你自己做功德。功德大才会有大福报。不是说财富是因为布施。
你为了财富而布施会有多大的功德?
你为了弘扬佛法而布施功德又会有多大?
你可懂?

不要把寺庙当做聚宝盆  你仍一枚铜板 会蹦出十枚来。

最殊胜就是发清净心供养十方佛法僧三宝。不是求师父做佛事,也不求百千万亿等愿。而是心甘情愿供养。
并将功德回向于十方法界。此果报无量无边,百千万生受乐。

你若想发财,我到有法教你,你可每日持诵地藏经,并且供养、赞叹、瞻礼地藏菩萨。于家中供养地藏菩萨形象,每日烧香磕头,上供。求地藏菩萨加持保佑。并供养寺庙,供养僧人,弘扬佛法,传扬地藏法门。等你心念一转的那一天,福报自然来到。只怕到时你反要把钱全都布施出去了。呵呵。

佛教问题 求财富的问题

2. 为什麼财布施可以得财富?就是因为是佛所说的,

在你的能力范围之内去资助、救济那些贫困的人,通过财布施来培植我们的善心,去除我们的贪心。当然,财布施也不一定是金钱资助,有时举手之劳的成全也是一种布施,成全他人、利益他人最终也是在利益自己。

3. 如何解释佛门中求财得财

其实这就是福报。福报包含了财富、名声、相貌、地位、寿命、人缘、运势等多种因素。每一个人的福报都是由自己的上一世的行为所获得,或多或少,因人而异。但是诸如神佛菩萨,其之所以能够成神成佛,自然累积了巨大的福报,尤其是佛,福报近乎于无限。我们若行为端正、发心善良,以此去祈求神佛菩萨,那么不同的人则可获得如下恩赐:
1、蒙佛指引,去往福报好的方向,渐渐福报显现;所谓“福自我求,命自我造”即如此;
2、蒙福慈悲,将个人未来的福报预支,提前享受,并能以此为起点,多做善事、多行善举,不仅能弥补未来的的福报,还能积攒更多福报。
3、蒙佛慈悯,行方便法门,将他自己的福报分赐予你,以此为种子,为你种下善根,成就你未来的福报。
因此,这就是求财得财后面的奥秘,佛菩萨虽灵验,但更多的是在于自己!

如何解释佛门中求财得财

4. 为什麼财布施可以得财富?就是因为是佛所说的,

摘自《佛法求财》这本书:
人的意识现象现在仍是科学未解之迷。弗洛伊德讲到了人的潜意识,但还是不完全。佛学讲人有八识:阿赖耶识是第八识,末那识是第七识,而我们经常讲的“我想”、“我思考”只是第六识。手臂伤到了、流血了,那么你只是意识到了疼,并没有意识到怎么处理,而末那识已开始工作,开始止血的工作了。末那识可以比做搬运工,把所有的行为心理收集起来存到阿赖耶识中去。所有的行为心理就是种子,存在阿赖耶识中。当因缘成熟时,就发芽结果,形成了种种生命形态。
阿赖耶识是无始以来的存在,是不待他缘、本然的存在(佛法是追求不分别的,所以这里的存在,是相对于不存在而言的。而实际上,并没有存在与不存在之差别)。众生从阿赖耶识出发,分出“我”与“世界”,能感知认识的称为“我”,被感知认识的称为“世界”。这里的“我”与“世界”都是妄想。佛教讲万法唯心,其实就是讲“我”与“外部的世界”都是阿赖耶识的变现。因为“我”与“外在世界”皆是一体,所以有什么样的“心”,就有什么样的世界。
具体到财富上,贪吝、偷盗就是这样的“贫穷”的心,将来长成就是贫穷的结果。而布施就是“丰足”的心,将来长成就是富裕。当人布施时,则有布施种子(以什么心布施、布施给了谁、布施了什么)含藏在阿赖耶识中,在因缘成熟时而获得相应果报——财富。因为布施种子种下后,就会有因缘来成熟这些种子,布施者就会得到相应果报了。
所以,当人贪恋己财不愿布施,则不会在未来获得财钱的果报。而布施后悔惜,布施物不净(如刀、毒、劫夺、偷盗而来等财物),布施者不亲手施,不恭敬施,布施的对象不妥,布施时生嗔恨心,如此等等,都会对布施后所得果报产生严重影响。
这一切都是心(阿赖耶识)产生的力量,《华严经》中讲“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阿赖耶识表现出的道理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因果报应。比如一颗种子能结数十乃至数以千万倍的果实。种子只是因,即根本原因;除了种子这个因之外,还有阳光、水土、肥料等等的作用,这些都是缘,此二者为因缘关系。因是决定因素,缘为辅助条件。因缘共同作用而产生果,这就是因果。

5. 佛教如何看待财富

钱财是工具,能为善,亦能为恶。
“
钱财你适当运用它就好,不要有个占据拥有它的贪念,到头只会害苦自己,走不了也再滚下去,又白费了一遭。 ​
“万万千千,过眼云烟。”即使有多少金银也拿不动,每个人都不过是个过客,人人平等而没分别。
钱财取之有道而再用之社会,利益人群,这才是人生的价值与意义所在。
当钱财到达了一个峰值、一个大数之后,衣食绰绰有余,若不将它发挥运用在好的一方面,回馈于社会,那再多下去的话,也不过是张纸而已。 ​
如果学佛,越学越穷,当然包括人格及经济两方面,这样的话,请问谁会去学佛?人性都是追求真善美的,这种想念,是放之四海皆准,无时或已的。
佛陀是位大富贵的圣者,在家时是富贵的皇族,出家成道后更富甲三界,为众人王所独尊供养。成佛肯定是双赢的,不只人格富贵完美,经济资财上更可享之不尽、用之不竭;佛国里的财富珍宝,岂是天界和人间所能够比拟的。
所以我们身为佛陀的弟子,绝对不可能越学佛越贫穷的,学佛应该是越学越富贵的,这样别人看见学佛原来这么好,也必会趋之若骛跟风来学,谁又不想自己富而且贵哦?
越学越穷,皆因你不得法。如果你得到真正传承灌顶的财神法、如果你不吝啬布施不断、如果你没有做十分缺德的事,那黄金钻石自然会跟著你走的;不是人求钱,而是钱追人!别人是求之不得,而你却是不求自得哦!假使修有真正传承的财神法不能让你富贵,内财与外财兼得,让你富起来,那你真的要好好自我反省,看看哪一块自己做的不到位?内财是人格的美德,外财是金银珠宝玉石,修财神法是内外财两方面双得双赢的。"一常观世音师父

佛教如何看待财富

6. 佛教如何看待财富?看完顿悟了!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水平越来越好,但是压力和焦虑也随之而来,幸福感越来越低,济群法师提出这样的一个课题正是基于这样的一种社会现状,明了广大众生的苦恼,我非常感恩济群法师的慈悲之心。
  
  
 在学习本课之前,我曾观照自己的内心,我是如何看待财富的,我又是如何追求财富的,我是一个追求热衷追求财富还是淡漠财富的人,带着这些琐碎又迷茫的问题,我走进本节课的内容。
  
 济群法师告诉我们,财富本身没有善恶之分,关键是看财富的来源,能否智慧的使用财富以及是否对财富有贪著之心,财富分为“毒蛇”和“净财”。凡是那些来源不明的,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得的财富都属于“毒蛇”,不仅如此,不会智慧的使用财富,随意挥霍财富,也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灾难,轻则伤害自己,重则家破人亡,损害国际利益,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比比皆是。相对应的是我们要“如法”的求财,只有通过合理合法的手段获取财富,财富才会变成我们的福报。
  
 追求财富是每个人都关心的话题,对于佛教徒能否追求财富呢?相信很多佛家弟子内心也有这样的纠结。济群法师告诉我们,佛法和追求财富并不矛盾,不能一概而论。如果我们只是在家修行的居士,我们要养活自己,也要照顾自己的家庭,甚至还担负着一定的社会责任,这都需要一定的物质保障。如果是出家弟子,那么就可以放弃对财富的追求,因为这些物质财富很容易对我们形成一定的干扰,物质越多干扰也越大,为了能有一颗清净之心,我们就不能再去追求财富了。还有,如果你要修一颗菩萨心,那就要去追求财富了,因为菩萨是要利益众生的。所以,要不要追求财富关键是要看自己的发心,不要被外在的形式所拘泥。
  
  
  
 我们该如何追求财富呢?济群法师告诉我们:财富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同样有它的因缘因果之道。既包括昔日种下的业力,也包括今生付出的努力。往昔的业力我们已经无法左右,但当下的努力却是可以做到的。除了培养自己的生存技能外,也要培植自己的福田,也就是恩田(父母恩、师长恩、国土恩、众生恩)、敬田、悲田。福报就像土壤,肥沃的土壤才会长出丰硕的果实,贫瘠的土壤,即使是再好的种子也不会生根发芽。而没有生存技能,即使有很大的福报,也不会有太大的作为。
  
 另外济群法师对于如何使用财富也给了一些启示。第一份,用作保障家庭的日用开支。第二份用作投资增值。第三份用作储蓄,以备不时之需。第四份用以慈善事业。佛法认为,只有布施出去的财富才真正属于我们,济群法师也是通过对于“财富”的理解,进而说明“空”的概念,世间万物都不是永恒的,都遵循着因缘因果的规律,告诫我们不要执着于财富。
  
 通过本课的学习,明白了财富的来龙去脉,为什么有的人生来尊贵,可以享受荣华富贵,有些人生来贫困窘迫,这不是老天不公,而是往昔的业力积累,这样想嫉妒之心会减弱,而我们自己如果也想获得财富就要从现在开始遵照法师的指示,慢慢的积累福报,进而改变我们的命运。

7. 读懂财富的因果了解财富的奥秘

    财富对于很多人来说,非常重要。而且我们人生有很多的烦恼都跟钱财有关,能把钱财的问题参透了,其实就能减少很多烦恼。佛弟子都认识到财富来源于布施,但是很多人布施的动机却是为了求财,虽然说引人进入佛门,要先以欲勾牵,但是如果一个人总是带着求财的心态去学佛,会让这个人更加迷失。而且很多人对于布施存在一些误区:认为把钱放进功德箱就是布施,布施之后,就会发财,发财之后再布施,就可以发更大的财,钱财多了,可以买到很多东西,之后人生会过得很幸福。而这表面看来似乎很对,但是却偏离了佛法的真实义,佛要我们行布施,是破除我们对物质的执着和培养我们的利他之心、舍得之心。而且我们也要看懂财富的一些秘密。
  
   首先我们要知道钱财是怎么来的,钱财是由福报转换过来的,而钱的来源主要分为三种:一是正财,正财就是通过自己的体力劳力付出,去服务他人,利益他人而赚取的;二是偏财,偏财是意外之财,偏向于不劳而获,或者少劳多得;三是凶财,凶财是指不符合道义而获得的钱财,如:通过杀盗淫妄而获得的财。一般来说,偏财和凶财越多,容易得大灾难。所以我们不仅要学会布施钱财,更要懂得不取不义之财。古人讲: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非分的钱太多了,容易积祸,而且拿这些钱去布施意义也不大。佛教讲布施是要用净财,清朝的林则徐也曾说过:巧取钱财,布施无益。
  
   钱财是一种业力,这其中包括善业和恶业,当然大部分情况都是恶业的成分是比较多的。很多人重视钱财进入口袋的金额,但是却忽略钱财进来的业力。有时候,钱进来了,业障也进来了,但是很多人无法察觉到,所以人钱多的时候,也是失去理智的时候,乱花钱的时候,追求享受的时候,浪费福报的时候。人在积累财富时,也是在积累自己的业力。财大业大,人有赚钱的命,未必有花钱的命,因为人的愿力不够强大,财富的流向就会被业力控制,赚钱靠福报,花钱靠智慧,但是人有钱时,往往会被业障蒙蔽智慧。我们都很羡慕那些上千万、上亿资产的富豪们,但是我们只看到他们赚大钱的风光时候,却没想过这类人要是破财起来,也是非常可怕的。而且世间万事万物都有一个规律:怎么来就怎么去。钱财也一样,我认识很多炒股多年的朋友,他们曾经在股市上盈利过,但最终钱吐回到市场里。因为在股市上获利的资金来源于投资市场,它最终还是要回到投资市场,这是钱流动的规律;又如:靠杀生而赚取的钱,这些钱的来源就是要通过夺取众生的生命而赚取,那么因缘成熟之时,自己就会得一场重病或遭遇重伤,钱最终花在解决自己生命健康上。这是钱财的因果规律,无人例外。
  
   在中国的易经中,有讲到万事万物都是处于阴阳平衡状态,人的五福也一样:健康,财富,婚姻,子女,智慧。有一样福报多了,必然有其它福报在减少。有人认为只要有钱就可以解决任何问题,事实上这是一个很大的错误知见,上天要维持它的平衡,你有所得,就有所失。财富在增加的同时,法界中的其它福报就会减少。况且人一辈子将心思放在财富增长上,都是非常不吉祥的。人的财富过多,会克到自己的健康或婚姻或子女,而且钱财可以转化成物质,人的物质越多,就容易被物欲所困,六根也因此受到严重的污染,要开智慧就很难。很多人钱一多时,就会想着如何利用好这笔钱,甚至费劲心思计划如何将财富倍增,事实上,未来你的财富是在增或减,跟你头脑是否聪明、有没有理财理念没太大关系,主要跟你业力有关,业力会牵动你的财富往哪个方向流动。
  
   人有布施的行为是非常值得赞叹的,但是如果背后的动机是为了求财,之后享受生活,那么这样子就无法认识到财富的真正意义,也很难开发出富贵的心。人外在的富有是由富贵的心感召过来的,富贵的心是造福众生的心,明白这一点,就知道改变自己贫穷的命先培养自己富贵的心。

读懂财富的因果了解财富的奥秘

8. 佛教的财富观之四:怎样追求财富

转自:济群法师
                                          
 四、怎样追求财富
  
  
 
  
   缘起的色身,必须假衣食才能延续。尤其在工业化社会,我们的个体生存和他人是分不开的,没有农民为我们提供粮食,没有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为我们提供生活所需,我们将寸步难行。一方面,我们要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财富;一方面,我们又要通过财富去交换他人的劳动成果。所以,学佛的人同样需要财富作为生存保障。那么,佛弟子应该如何追求财富呢?
  
   1.明了因果
  
   佛法告诉我们:如是因感如是果。世间的一切吉凶祸福都不是偶然的,都是沿着因缘因果的规律在发展。
  
   佛教讲三世因果,因而对人生也要从三世因果中去认识。贯穿着三世因果的力量为业力,包括引业和满业。引业决定了我们生命的去向:或升天享乐,或堕落地狱,或继续为人;而满业则决定了我们一生中的穷通祸福。所以说,人生的一切现象并非偶然,而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明了人生因果的最大意义就在于,我们可以主动把握自己的命运,为未来人生规划美好的蓝图。如果我们真正懂得命运是由自身行为所决定,就不会因失意而抱怨天道不公,更不会带着侥幸心理去为非作歹。财富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赚钱同样有它的因缘因果之道。其中的因,既包括往昔种下的业力,也包括今生付出的努力。除此而外,还有很多客观因素,如市场需求、致富机遇等等。
  
   2、广种福田
  
   “人天路上,修福为先。”我们的生活顺利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自的福报。福报就像土壤,如果是肥沃的土壤,无论种什么都容易获得丰收,而在贫瘠的土地上,同样的付出却不会有同样的收获。为什么有些人事事如意?这并不是上天的格外恩赐,也不是命运的特别垂青,而是他们往昔种下的福田使然。所以对每个人来说,福报都非常重要。
  
   收获是由播种而来,我们想要在人生中拥有福报,就要在深信因果的前提下广种福田。
  
   福田有三。首先是恩田,对有恩于我们的一切,都要怀着感恩的心去报答,包括父母恩、师长恩、国土恩和众生恩。父有慈恩,母有悲恩,他们不仅给予我们生命,并将我们养育成人,为三界中最胜之福田。而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师长的教诲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我们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生存技能的培养,都来自师长的教育。国土恩也是我们要铭记在心的,因为国家为我们提供了生存的空间,提供了安全和福利的保障。再就是众生恩,世间生活是缘起的,要依赖各种条件,对一切有恩于我们的众生,都要知恩报恩。我们不仅要对人类要怀有感恩之心,对哺育我们的自然也要心怀感恩。一个心怀感恩的人,看到太阳升起时会有感激之心;听到鸟儿鸣叫时会有欣喜之情,否则就会忽略这一切的存在,更不会懂得去珍惜,去善加呵护。
  
   其次是悲田,就是从慈悲心出发,尽自己所能帮助千千万万需要帮助的人。在菩萨道的修行中,利他与自利是一体的。当我们帮助他人的时候,所付出的爱心和努力,就播下了善的种子。这不仅能使他人获得利益,同时也能使我们完善自己的道德,升华自己的人格。
  
   第三是敬田,即恭敬一切应当恭敬的人,这里主要指佛、法、僧三宝。因为有佛陀作为我们修行的榜样,有佛法作为我们修行的指南,有僧团作为我们修行的依怙,我们才能在生死流转中获得真实的依靠和解脱的途径。因此,三宝对我们可谓恩同再造。我们应当以至诚的心礼敬三宝,有一分虔诚,就能获得一分佛法的受益。
  
   3.生存技能
  
   除了培植福田外,我们还应重视今生的努力,因为福报必须通过相应的形式才能得到体现。哪怕天上会掉下馅饼来,还需要我们伸手去捡,否则也是枉然。佛法所说的因缘,包括内因和外缘两个部分,内因需要外缘来成就。
  
   在今天的社会,这就意味着相应的教育和职业训练。没有谋生技能,即使拥有福报,也像堆在仓库里的种子一样,不会发芽、开花,更遑论结果。如果我们受过专业教育,或有一门实用手艺,就业机会就会增加。在自力更生的同时,还能以一技之长为众生提供服务,为社会作出贡献。经云:“若诸菩萨,求诸世间工巧明处,为少功力,多集珍财,为欲利益诸众生故。”工巧明为五明之一,包括一切正当的技术技能,能使我们更好地创造财富。在《华严经·十地品》中,佛陀对此作了详尽说明:“所谓文字、算数、图书、印玺、地水火风,种种诸论,咸所通达;又善方药疗治诸病:癫狂、干消、鬼魅、蛊毒,悉能除断;文笔、赞咏、歌舞、伎乐、戏笑、谈说,悉善其事;国城、村邑、宫宅、园苑、泉流、陂池、草、树、花、药,凡所布列,咸得其宜;金、银、摩尼、珍珠、琉璃、螺贝、璧玉、珊瑚等藏,悉知其处,出以示人;日、月、星宿、鸟鸣、地震、夜梦吉凶、身相休咎,咸善观察,一无错谬;持戒、入禅、神通无量、四无色等,及馀一切世间之事,但于众生不为损恼,为利益故,咸悉开示,渐令安住无上佛法。”
  
   由此可见,专业技能不仅是生存的必要保障,也是菩萨利益众生的增上缘。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如果我们有福报并且努力的话,无论学习什么专业,从事什么工作,只要奉公守法,都有致富机会,都有成功希望。
  
   4.如法求财
  
   前面说过,正命就是合理的谋生手段,也是修学佛法的八正道之一。将谋生方式作为修行内容,足见其对于人生的重要性。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一生中的黄金年龄几乎都是在工作中度过。如果不能很好地利用,将是最大的浪费;如果有意无意地造下恶业,就更是得不偿失。
  
   什么才是正命的生活呢?作为公民,我们不能违背法律的规范;作为佛弟子,我们还不能违背戒律的准则。在家居士必须遵循的十种善行包括: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不邪见。反之,则是必须避免的十不善行。在佛经中,还列举了十种非法谋财的现象。可叹的是,这些不法行为至今仍然存在,并继续危害着社会大众。
  
   一、窃取他财:以抢劫、偷盗、诈骗等方式窃取他人财物,或将拾取的财物据为己有。
  
   二、违法贪污:包括走私贩毒、倒买军火及收受贿赂、偷税漏税等等。
  
   三、抵赖债务:包括两种情况,一是欠债不还,以不正当手段抵赖自己的债务;一是侵吞他物,如故意倒闭或携款潜逃,从而侵吞他人财物。
  
   四、吞没寄存:以欺骗性手段,非法占有他人寄放或委托管理的钱财。
  
   五、欺罔共财:在共同合作中,以巧立名目、伪造账目等方式,将共同财产转移到自己名下。
  
   六、因便侵占:利用职务之便挪用公款,损公肥私。
  
   七、藉势苟得:利用职权替人办事,从中捞取钱财。
  
   八、经营非法:包括漫天要价、短斤少两等不正当经营手段。
  
   九、诈骗投机:包括造假贩假、以次充好等非法经营方式。
  
   十、赌博淫业:开设赌场或色情行业以牟取暴利。
  
   由此获得的不义之财,不仅会玷污我们的人格,遭受世人的唾弃,更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就像那对为黄金所害的父子一样,到付出惨重的代价时,已悔之晚矣。所以,我们一定要如法地追求财富。
  
   如法求财包括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正如佛陀告诉我们的:
  
   积财从小起,如蜂集众花;
  
   财宝日滋息,至终无损耗。
  
   一食知止足,二修业忽怠;
  
   三者当储积,以拟于空乏。
  
   四耕田商贾,泽地而置牧;
  
   五当起塔庙,六立僧房舍。
  
   在家勤六业,善修勿失时;
  
   如是修业者,则家无损减。
  
   开源就是掌握各种谋生和致富手段,节流就是勤俭节约、量入为出。同时,我们还要勤修善业、培植福田。只要做到了这几点,财富就会日益增长。(待续)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